黃梅戲到底出自於安徽安慶還是湖北黃梅?

牛辰鵬


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當代文藝界有個一致的基本認知,即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形成和壯大於安徽省懷寧縣(安慶地區)。眾多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考證,近期專門出版了《黃梅戲起源》研究專著,以大量史實,詳細揭示了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儘管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的採茶調,但是必須要強調,最早形成於黃梅縣的是黃梅(採茶)調,並非是後來傳唱四海的黃梅戲。戲是戲,調是調,戲與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調的構成元素主要是曲調、旋律,戲的構成元素卻需要人物故事、矛盾衝突以及曲折的情節等。當然,戲曲除了要有屬於自己特色的曲調,獨具特色的方言(唸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黃梅(採茶)調屬鄂東語系,黃梅戲則帶有明顯的懷寧、潛山等地方音調。

清代時期,長江中下游水災較多,每到災年,就有大量的黃梅縣災民被迫以賣藝乞討為生,災民順江而下,將黃梅調帶到了以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黃梅戲小戲《逃水荒》就生動記述了乾隆年間黃梅縣災民賣唱乞討的情狀:

二八女坐茅棚悲聲長嘆,嘆只嘆黃梅縣大不周全。甲辰年遭旱災一連三載,樹無林草無芽龍井也幹。戒無葷吃長齋把經來唸,驚動了玉帝爺龍心下凡。上半年好大雨下過幾遍,插了田種了地人人喜歡。實指望到下年五穀滿倉,又誰知發洪水五月十三……

當時的懷寧(安慶府駐地)是安徽省的省會,經濟相對發達,懷寧方言是安徽的官話,因此黃梅戲曾被稱為“懷腔”、“府調”。黃梅調深受懷寧當地百姓的喜愛,當地藝人融合懷寧的地方方言,組織了正規班社,再經過借鑑、吸收當地其他成熟劇種的程式和表演手法,吸收當地民歌等民間音樂的曲調,經過幾代老藝人不斷地加工和完善,各種戲劇要素漸漸整合到一起,從而最終成長為“黃梅戲”。

黃梅戲研究專家王長安說:“一個劇種的誕生,並不以聲腔的出現為依據,而應以戲劇要素的整合完成為標誌。就像一座大廈的問世,不以水泥的出廠日期為準一樣……作為一個講安慶方言的劇種,我們有理由說:黃梅(採茶)調在湖北,黃梅戲在安徽”。

從生成環境來看,黃梅調流傳到安慶地區併成長為享譽海內外的黃梅戲絕非偶然,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安徽省安慶地區是戲曲成長的沃土,安慶很早就孕育了號稱戲曲活化石的儺戲和目連戲,而對中國戲曲藝術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青陽腔和徽調(京劇源頭)更是在這塊沃土上孕育、成長起來的。

安慶地區是荊楚文化、中原文化、吳越文化的交匯處,民間藝術寶藏豐富,南北藝術長期在這裡交融,有著深厚的文化藝術傳統。正是這塊文化風水寶地,為黃梅戲的孕育、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良土壤。近代,安慶(懷寧)誕生了眾多戲曲名家,“梨園佳弟子,無石不成班”乃是梨園共識,清“同光十三絕”中有一半都來自安慶石牌。程長庚、高朗亭、楊月樓、楊小樓、郝藍田、王九齡、夏奎章、夏月潤、程繼先、產保福、薛浩偉、謝黛林、汪桂芬、王鴻壽……這裡出現的每一個安慶人的名字都如雷貫耳,都各自代表了一段戲曲發展的歷史。

想詳細瞭解黃梅戲起源的朋友可具體參閱《黃梅戲起源》專著及下面的鏈接:











黃梅戲藝術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與京、越、評、豫並稱。為什麼叫黃梅戲呢?因為黃梅戲的發源地在黃梅縣。黃梅縣在哪呢?有意思的是,作為安徽最主要戲曲黃梅戲發源地的黃梅縣,卻不屬於安徽。

安徽省西南角,與湖北省東南角的結合部,就是黃梅縣。而黃梅縣隔著一條浩瀚長江,南岸就是江西省九江市市區,可以稱得上雞鳴三省。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在這裡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而白居易凝眉北眺的,就是江對岸的黃梅縣。

黃梅縣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面積1701平方公里,人口104萬。湖北省黃梅縣因安徽黃梅戲而出名,但黃梅縣的歷史可不是隻有黃梅戲。

早在春秋時期,南方有兩大強國:吳國和楚國,互相拍板磚。而吳、楚兩國的邊界,就在鄂皖贛交界處,也就是現在的湖北黃梅——江西九江——安徽宿松一帶。黃梅因處在楚國的最東部,吳國的最西部,又正好卡在長江要塞上,所以又被稱為“吳頭楚尾”。

之後的黃梅在秦朝隸屬九江郡、東漢隸屬廬江郡。有件事還要說一下,秦末反王之一的英布,在隸屬項羽期,曾修建過九江城。而那時的九江在黃梅縣西南70裡。《元和郡縣誌》講的很清楚:九江故城在今之黃梅西南七十里,英布所築。

到了三國,孫權喜歡折騰,把黃梅縣境劃來劃去,最終劃到了揚州蘄春郡名下。後面的“短命鬼王朝”也是一路窮折騰,黃梅跟過荊州武昌郡、揚州廬江郡,江州尋陽郡。直到南朝齊武帝蕭頤永明五年,公元486年,從蘄陽(原蘄春)劃出一個永興縣。永興縣治,就在黃梅縣西郊。“短命鬼王朝”不折騰不開心,隋文帝楊堅也是折騰夠了,到了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正式將新蔡(原永興)改名為黃梅。

為啥叫黃梅?因為境內有一條黃梅水,一座黃梅山。為啥這座山叫黃梅山?因為山上有漫山遍野的黃梅。楊堅懶得再費腦筋給新縣定縣名了,山上黃梅多,那就叫黃梅縣吧。

唐朝的時候,黃梅隸屬蘄州,看上去一切平靜如常。但到了唐末,黃梅縣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一個鬧翻全國的牛人,被官軍追殺至黃梅,卒。

黃巢知道吧,鹽販子出身的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寫下“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霸氣詩句。而黃巢出道時跟過一個更牛的大鹽販子反唐,他就是王仙芝。

王仙芝是山東人,因受不了唐朝對百姓的壓榨,於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帶著幾千弟兄,起義於長垣,自稱均平天補大將軍。隨後,黃巢才跟著王仙芝闖蕩亂世江湖。

唐朝發兵圍剿王仙芝,老王就帶著小黃滿世界溜達,把唐軍累到吳牛喘月,洋相百出。不過,王仙芝也是個半料子英雄,打到一半就想投降唐軍,被黃巢一通老拳暴揍,然後各玩各的。

黃巢把“鹽業公司”越做越大,而王仙芝的“鹽業公司”越開越賠錢,被唐軍一路追殺到黃梅。公元878年初,王仙芝部5萬人被唐軍曾元裕軍堵在黃梅,最終慘敗,王仙芝本人戰死。

王仙芝死在黃梅後,黃梅這座小城又逐漸歸於平靜。兩宋和元朝沒啥變化,一直跟著蘄州過日子。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黃梅縣治並不在現在的黃梅縣城。直到元仁宗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才搬到了現在的縣城。明朝也是一路窮折騰,蘄州的級別忽高忽低,但基本不涉及黃梅,還是跟著蘄州。清朝時,黃梅隸屬黃州府。

在清朝中期時,黃梅戲開始慢慢流行。最早時稱為黃梅採茶調,後稱為黃梅調,開始流行於鄂皖贛交界一帶。黃梅戲從黃梅縣走出來後,反而在安徽發揚光大。尤其是在五十年代,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播出,更讓黃梅戲具有全國性的知名度。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夫妻雙雙把家還……,比翼雙飛在人間。”你即使沒聽過黃梅戲,也一定知道這幾句知名度超大的戲詞。

而這些,都和湖北黃梅縣有關。


地圖帝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還是安徽安慶,這個其實沒什麼好爭論的,因為官方早有論調: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不僅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還是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當時申報非遺時,就是湖北黃梅和安徽安慶聯手申報。申報前達成共識,黃梅是起源地,安慶是發展之地。

這個結論,也是經過考證的。據記載,黃梅戲最早的雛形,可追溯至唐朝湖北黃梅地區的採茶歌。到明清時,這種採茶歌、採茶調子歌得以發展,尤其是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唱的人很多,也被稱為黃梅戲。

黃梅位於長江北岸低窪之處,清朝時經常被淹,那裡的人時不時要外出討飯。黃梅戲就成了他們討飯時的手藝,到各地去唱戲討飯,黃梅戲也就隨之流傳到了臨近的安徽、江蘇、江西等地。

與黃梅縣臨近的安徽宿松縣《宿松縣志》中,也有關於黃梅戲傳入安徽的記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

中國戲曲網對黃梅戲的發展研究中說,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絃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其中,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第4個階段在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完成,尤以安徽安慶為最。

這樣說不是沒道理的,安慶在黃梅戲的發展推廣上起了重要作用。建國後成立的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還有安慶一些地方專業劇團,對黃梅戲的傳播都作出了貢獻。像現在黃梅戲的很多經典曲目《天仙配》《女駙馬》等,都是他們創作演出的。

據說,1958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一次看完黃梅戲演出後,毛主席問:“你們湖北的黃梅戲怎麼跑到安徽去了?”當時的湖北省委副秘書長梅白向毛主席彙報了有關情況之後,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說:“原來你們的黃梅戲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啊!”


南京老張


此黃梅非彼黃梅!黃梅戲源於安慶懷寧黃梅山一帶,試問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黃梅小縣能孕育出這麼高雅的黃梅戲嗎?

懷寧不僅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京劇的起源也在懷寧!原縣城石牌在戲劇界享有“梨園佳弟子,無石不成班”的美譽,意思是沒有石牌就沒有戲班!戲劇家曹禺先生也多次朝聖於石牌!“同光十三絕”中有一半來自安慶石牌地區!著名代表人物有:程長庚、高朗亭、楊月樓、楊小樓、郝藍田、被大家所熟知的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也是半個安慶人。其外公楊隆壽,母親楊長玉,舅舅楊長林、楊長喜,表哥楊少春等都是京劇界享有盛譽的大師,另外還有一大批安慶籍的京劇藝術家:王九齡、夏奎章、夏月潤、程繼先、產保福、薛浩偉、謝黛林、汪桂芬、王鴻壽………多到數不清,在此不一一列舉!

退一萬步講如果黃梅戲出自黃梅縣,那麼黃梅縣還有其他叫的上號的戲曲嗎?


鋒行天下-合作共贏


一直以來關於黃梅戲的起源之爭就從未停止過,那麼黃梅戲到底是發源今天的湖北黃梅縣還是發源安徽安慶呢?

如果無從考究,小編覺得那是將這一問題擱置下來,共同促進黃梅戲的大發展,大繁榮,從而實現雙贏局面。

近年來學者們通過對黃梅戲作進一步廣泛和深入研究,對黃梅戲淵源問題討論的結果日益清晰化,那就是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採茶調,發源於黃梅,壯大於安慶,因而也證明了黃梅戲與黃梅採茶調的歷史淵緣是非常緊密的。另一方面黃梅戲因為在安徽地區有一批全國知名的黃梅戲演員,是他們成就了黃梅戲的輝煌與成就,

不管是如何爭議,現階段對於黃梅戲的發展壯大才是重中之重,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戲曲的鐘愛已經寥寥無幾,中華文明優秀的戲曲文化在當今社會正面臨著“絕跡”的危險。

好的傳統文明的傳承總是充滿著坎坷,希望我們的優秀戲曲文化能夠很好的融入當今社會。


大王別打我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啊!看錯了!姓牛,是牛郎。再三再四再九再十重提舊題,這位牛郎是安徽人吧?如果是黃梅人?這個黃梅人就大錯而特錯了哇!當年你的大女兒逃水災到懷寧,人家看得起收留了你的大女兒。你不記得嗎?你女兒舌尖上有顆小小黃色梅花形胎記,就象江心寺那棵晉梅開的花一樣一樣,很有特色喲!不用化驗DNA,你家裡的小女兒跟大女兒不是很象嗎?人家說女兒是他的是視為己出,養育之恩大於天。黃梅人應該感謝安慶人。災荒年代救了你,幸福時代養育了你的女兒。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女兒活得好就行。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黃梅安慶是鄉鄰,是親家,是知音。

知音如不賞,

歸臥故山秋……囉!


鄧老65


黃梅戲溯源之論應該從二個方面論述:1、早期可能是採茶歌、勞動號子、婚喪嫁娶集會的喜慶小曲,也有逃荒要飯的或飯後茶餘的閒哼小調。這些來自民間的雜唱可能來自湖北、江西、江蘇、也有安徽本地區其它市縣。2、當安徽安慶人把這些民間小調組合成諸如“送香茶”、“蔡鳴鳳辭店”之類的有故事情節的戲劇,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嚴鳳英、王少舫一大批老藝術家和王兆乾、時白林音樂家組成的黃梅戲劇團將“天仙配”、“女駙馬”、“天河配(牛郎織女)”改編演唱、拍成電影,使得黃梅戲傳遍各地。黃梅戲才有了今天的聲譽。所以這種地域之論是沒有意義的,發源地與黃梅戲的起源留給考古專家去發掘論證吧!我們應該考慮現在的戲劇如何迎來觀眾站穩市場,走進人們中間,如何更好的發展下去。(黃梅戲“蕎麥記”劇照)



汪閣老


關於黃梅戲的起源首先要從根上發掘 第一黃梅戲早期歷史和影響力就要提到懷寧和望江 第二黃梅戲早期叫黃梅調 黃梅調包含懷寧的黃梅小調和望江採茶戲 從鴉灘蔡氏口口相傳 道光年鴉灘一帶流行大戲徽調和小戲採茶調 黃梅戲開山鼻祖蔡仲賢從小跟蔡氏族人學習徽調和採茶調 十幾歲時入湖北的黃岡和江西九江一帶打工 把兩地的採茶調融合到望江採茶調 1881年成立長春班 演出採茶調和徽調 後入石牌唱戲又學到了黃梅調 長春班正式演出採茶和黃梅二調 培養了大批的黃梅戲成員 今天的黃梅戲就分懷腔和龍腔 大家可以聽聽望江龍腔就是採茶調 黃梅戲的天仙配 辭店 陰司腔等等都來自望江 第三 黃梅調融合宣城 淮北兩地花鼓戲 融合廬劇和京劇才形成今天的黃梅戲


煙才是鬱悶的良藥


無論是無梅戲還是徽劇,都因徽商而起,又因徽商而衰。現在人真正懂戲劇的人並不多,這與影視文化發展起來受到衝擊有一定關係,市場受到了擠壓。但重要的戲劇是民族文化,要想辦法讓更多的人瞭解戲劇,要做到規劃調整以及宣傳。另外戲劇是舞臺劇,這就要求打造知名劇場舞臺,名樓來擴大戲劇的影響力,而不是搬到電視屏幕上來讓覌眾欣賞。這就跟影視劇只能在影視屏幕上來現一樣。在過去看戲劇,受眾都有被遞摺子的傳統,俗稱戲摺子,戲摺子是幹嘛用的,就是介紹戲劇的大概劇情,和歷史由來,就像小故事。這樣覌眾既能從中得到一定的歷史典故知識,又能欣賞陶醉在戲劇的美好氛圍之中。而戲劇又因受眾而不斷推陳出新,不斷髮展,市場也會得更大的擴長。所以戲劇不是不好,是發展方向的錯誤導致的。


null128317541


一切文化現象都是zZ行為的最直接表現。曾經的安慶,與上海、南京、漢口、重慶是長江沿岸的中心城市,稱為“長江五虎”,也是安徽文化和經濟的源頭。它距離南京、武漢幾乎是等距離的,它原本就是一個區域中心城市的所在地。但省會到合肥之後,全力打造合肥,徹底放棄安慶--但必須要有絕對的理由,就像韓國為了凸顯儒家正宗非要把中秋節申請為自已的文化遺產一樣。建國初期,黃梅藝天才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等,依託安慶厚重的文化,憑《天仙配》《牛郎織女》等曲目一舉征服全國,在當時文娛極其缺乏的年代,這種天籟之音是全國注意的焦點,但省會已由老人家拍板合肥,這種安慶土特黃梅戲就被當時省內的文化界領導說成起源於湖北黃梅了,如果當時安慶名氣更大,那讓新省府合肥情何以堪呢?出自湖北黃梅之說根本就是牽強附會,因為所有的道聽途說根本就沒有任何實物證據的支持。而在羅嶺(原轄桐城現歸安慶宜秀區)各類民國家譜的記載上有"黃梅小調"的記載,記得安慶最早成立的"民眾戲苑"就是中國最早的專業黃梅戲劇院,嚴鳳英就是在羅嶺田頭上唱黃梅調時被他們慧眼識珠的。這種厚積薄發的文化力量怎麼可能由逃荒人員從湖北黃梅傳到安慶來呢?原創,歡迎參考我在頭條首頁的熱文《安慶話的形成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