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昏君辈出,为何300年不亡?

清風明月逍遥客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业业无昏君,而明朝的皇帝除了前面几个皇帝之外,其余的都是玩世不恭、浑浑噩噩的昏君。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药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连续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大明王朝在这么多昏庸无能皇帝的折腾之下居然还能够屹立近300年,真可谓是中国封建王朝里面的奇迹。

其实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奇迹,明朝之所以能够在这么多皇帝的折腾之下还能够屹立不倒,主要原因还是它拥有了一套近代化的民主政治体制的雏形——内阁制度。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除丞相对皇帝权力的威胁,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六部从此直接归皇帝管理。但是废除丞相带来的后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据《春明梦余录》卷二五记载:“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内,朱元璋一共批阅了内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见,以致于朱元璋发出了“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的感慨。

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来辅助自己的工作,这四大学士的身份只不过是顾问,没有任何决策权,一切决策权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但即便如此,四大学士的出现也是一大进步,它为内阁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雏形。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因为多次御驾亲征无法及时的处理朝中的奏折,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棣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明朝的内阁制度正式诞生,但是此时的内阁仅仅只有议政权,说白了只不过是朱棣手下的高级秘书罢了。

朱棣晚年,内阁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了协助皇帝兼管六部尚书的权力,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宪宗、明孝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诞不经,为了实现上战场的愿望,还给自己封了一个大将军的封号,而且在他任内发生了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但是正是有了杨廷和等内阁阁老的支撑,才没有发生太大的动乱。

明世宗、明穆宗先后有了严嵩、高拱等位高权重的内阁首辅,此时大权独揽的严嵩、高拱俨然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丞相”。但是这还不算内阁权力的顶峰,真正把内阁带到权力顶峰的是名臣张居正,张居正的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在这套中枢系统的推动之下,即便出现了像万历这样一个28年不上朝的皇帝,帝国的机器也能够顺利运行。


苏子侃历史


或许历史也爱开玩笑明朝和替代它的清朝的寿命居然一致都是二百七十六年

所以说明朝没有到达三百年的国寿,这里是不可以四舍五入的,因为三百年国寿属实属于中华文明里王朝的一个门槛,秦隋二世而亡不做比较,西汉东汉合计四百零五年,北宋南宋合计三百一十九年,而唐明清都是在二百七八十这个区间里,所以如果把明朝和南北朝里和五代十国等割据政权比,当然属于国寿长久之朝,和大一统的大王朝相比也只能为倒数。所以并不是太让人值得惊奇。但明朝皇帝的任性绝对可以排首位。


如果有中华历史皇帝任性排行榜那么明朝估计会有多位帝王上榜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对于明朝能和清朝享国同寿,感觉匪夷所思的地方。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帝是后期发力,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千辛万苦创立大清王朝但也只有东北大小充其量也是只割据政权,随后就战死沙场,继承者皇太极继续发力消耗明朝力量,增强清朝实力,终于在顺治时期统一全国,随后康熙大帝立志作为伏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驱逐准格尔丹等,雍正帝承上启下,勤劳耕耘修复帝国的创伤,使帝国焕发活力,随后就是爱嘚瑟的乾隆大帝,前期的乾隆是可圈可点的,可以说像秦国般奋六世才至如此江山,所以很多网友觉得清朝皇帝还是很不错的。而明朝自太祖洪武之治,到永乐盛世再仁宣之治还没多久,明宣宗就开始得意洋洋,喜爱起斗蛐蛐,还为宦官开设学堂,随后的第五代继承人明英宗就因土木之变被活捉了损失大批精锐官兵,此时朱元璋才过世不到三十七年,清朝在努尔哈赤过世37年后康熙才登上皇位。从巅峰状态下如此迅速的如此狼狈惨败也属罕见,但随后出现的才叫人叹为观止,口吃皇帝,武术皇帝,化学研究皇帝,木匠皇帝,不上班皇帝等,只有明朝皇帝敢这么任性的说我敢四十年不上朝。

因为有内阁制的存在皇帝可以省心很多

朱元璋估计怎么也没想到,当初千方百计取消的丞相制度,大权独揽,直接指挥六部,皇帝的统治地位达到了巅峰,却培养出了另一种执政形态,如今在君主立宪制国家我们还能听到的名词“内阁”属于首脑的一级秘书团队,朱元璋因为实在工作繁多,觉得当皇帝这样当,还不如不当尼,起的比鸡早,谁的比狗还晚,所以就建立内阁,那时候还只是帮朱元璋出出注意,秘书级的单位,随后在朱棣朝时因为朱棣是一个军事发烧友,喜欢亲自上阵就把很多事扔给内阁了,但内阁也只是日常帮忙,直到仁宣时期开始成为国家最高官职,在著名首辅张居正时期,内阁达到了巅峰,可以说就是站皇帝的存在,也正是这样的机构使明朝皇帝能够有时间任性发挥特长。


其实明朝还可以存在更长时间罪魁祸首还是读书人

宋朝国灭我们痛恨读书人的文绉绉,不会打仗,重文轻武。那么明朝的毁灭也和读书人有很大关系,明朝后期党争复杂以东林党与宦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之争最为激烈。此时明朝军力仍然强大,两线作战任然颇有胜绩,但经济命脉却早已烂透,各个朋党心里,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已经在百姓天子之上,所以万历为何不上朝,也有不

愿与之多费口舌很大关系,历来武将乱朝剥夺军权即可,可文人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我敢为天下死,以自己益却口口声声说是为国为民,你杀我就要被记上史书,永远被骂为昏君,属实可恶,道德绑架。所以会制衡的君主就利用宦官,锦衣卫来制衡,但如此内耗,明朝已经财政困难满朝堂又有几人是为国为民,可叹崇祯皇帝死前大骂杀光读书人。

其实终明一朝,个人人为是最为有血肉骨气的王朝也是最接地气的王朝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仍记否崇祯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其实存在即合理,明朝的昏君远没有我们想象那般不堪。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武史君


明朝并没有300年不亡,而是276年就亡了,不过也非常了不起了。

明朝昏君是有一些,照世俗的观点,昏君是要误国的,甚至是要亡国的。明朝的第一个昏君可以说是正统皇帝,就是他少年即位,宠幸奸佞。自己还不知天高地厚,以天子之尊亲临前线,最后耻辱的被蒙古瓦剌俘虏。

宋朝的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北宋直接就灭亡了。正统被俘,明朝却还能坚持很长的时间。


皇帝没了,好,明朝就立皇帝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那个被俘的皇帝被尊为太上皇。你瓦剌手里的不过是个过气的太上皇,你瓦剌不能拿他要挟我明朝,你想杀他就杀吧。尤其是朱祁钰巴不得他哥哥死在蒙古军营。

瓦剌面对明朝这波操作,简直哭笑不得,皇帝还能说废就废?你们的主子说不要就不要了?还说你们汉人是孔孟之道,礼仪之邦。对自己的首领就是这样子尽忠的,瓦剌感叹: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你看看,他们明朝弄出来一个太上皇搁在我这里,真是无耻之极。

正统那么一个草包,都没让明朝灭亡,别的明朝皇帝再怎么折腾,明朝也还是能蹦哒两下的。


华声1818


谁说的明朝276年昏君辈出?

是看清朝修的明史么?还是听满族人民谣传的啊?

明朝是有不着调的皇帝,也有不务正业的皇帝,但是我们先要做的是把衡量一个帝王是否昏庸的标准定好,用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帝王是否昏庸。

昏君,古代对无道的君主的贬称,一般而言,他们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民众犯下了许多罪行。

首先我们先说土木堡之变之前的皇帝,太祖、惠帝、成祖(太宗)、仁宗、宣宗,这五位皇帝对国家和人民犯下罪行了么?太祖和成祖是杀人,但是没有对百姓犯下罪行,也没有荒淫无道,更没有昏聩不明,所以土木堡之变前的5位皇帝是不是明君,可以讨论,但肯定不是昏君。

土木堡之变:英宗崇信太监王振,造成了几十万大明将士身亡,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先把他作为昏君的候选人。

接下来是代宗,他为他哥英宗擦屁股,也没做什么错事,夺门也是皇族内部斗争,对百姓和国家没有犯下罪行,所以不能说是昏君。

明宪宗,人不错,上台之后就恢复了他叔叔朱祁钰的庙号,也为明朝第一臣于谦平反了冤案,在位初期干的不错,后期任用奸邪也导致朝纲不振,但拿昏君的标准衡量,它并非直接做恶,也不是昏君的候选人。

明孝宗,爱情专一,治国有方,弘治中兴,明君一位。

好了,下面出场的就是明朝276年历史上最牛逼的皇帝,武宗了,武宗爱玩,也任用奸邪,也爱美女,我们用测量标准衡量下,好像他占了好几条,OK那么我们就把他算作昏君,不看他正面的功绩,只看看负面的,他符合昏君的标准。

接下来是神人嘉靖皇帝,个人认为嘉靖很聪明,但绝对不是好皇帝,他为了自己舒服,任用严嵩这等奸臣,并且任由鞑靼在北京城外捕杀大明子民,晚年不理朝政,绝对的昏君代表。

穆宗,在位期间任用贤能,使得朝政重回正轨,但是比较喜欢女色,衡量下,只满足一天昏君标准,所以不做昏君候选人。

明神宗,万历皇帝,任用张居正,开启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后期不上朝,强征矿税,老百姓怨声载道,把他也作为昏君的备选。

光宗在位一个月,没时间当昏君不做考虑。

熹宗是一个好木匠,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也没有危害百姓祸害一方,所以不做考虑。

崇祯帝,不用说了,在位期间勤奋努力,6下罪己诏,虽然不是明君,但绝不是昏君。

明朝16个皇帝都登场了,让我们看看绝对的昏君有2个,备选有待考察的有2个,其他的12位皇帝即使不是明君,但也不是昏君吧!

那也就像问问是谁说的明朝昏君辈出?什么理由呢?





小金学历史


首先,明朝几无昏君,也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朝代。试问,一个奉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一个曾经"荡残元犁庭扫闾;开拓万里西洋,布国威之于四方;四夷臣服,万邦来朝"的朝代的君王们是否是昏君呢?明皇朝之所以能长治久安,灿然屹立于历史朝代之林有如下原因:

一、明朝的内阁制度。从建文始设到仁宣初兴一直到明亡,内阁制度始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转。哪怕是嘉靖修道还是万历四十年不上朝,国家都有条不紊正常运转,其中内阁制度居功至伟。而历届内阁首辅除少数外均志虑忠诚,公忠体国。如仁宣之"三杨”、正统之李贤、弘治之谢迁李东阳、万历之张居正。

二、对外不妥协。明朝是历史上骨头最硬的王朝,对外从不妥协,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哪怕是"土木堡事件”后的艰难时期还是万历援朝之战,君王们都没有妥协,全国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胜利和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三、几无外戚宦官之乱。唐亡于宦乱,有鉴于此高皇帝朱元璋限制了宦官权力同时也废除了丞相,将中书省权力分给六部,加强了皇权。有明一朝,几无外戚宦官之乱。就是正德朝刘谨专权和天启时魏忠贤嚣张之际,皇权也无旁落。

四、亲王戍边。从建国伊始,太祖高皇帝就分封几个儿子到各边,希望各藩王成为"帝国的屏藩,文可以比前贤,武可以征四夷”。北有宁王、燕王、晉王;西有肃王、岷王、蜀王;南有沐王沐英(朱元璋养子),靖江王朱守谦(朱元璋侄子朱文正之子)。皇子皇孙遍布全国,太平时监督官员,战乱时可勤王,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物极必反,明末藩王成为了帝国财政负担,加速了帝国灭亡。

五、军队战斗力一直强大。明建初始,将星云集,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李文忠、冯胜、傅友德、蓝玉均为不世之才,所率军队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太祖高皇帝实施屯田,军人可世袭。有明一代,军队战斗力爆表。就算到了明末,关宁铁骑也让满兵越过长城不得。

一个伟大的皇朝灭亡了,明亡之后仍有华夏。明之亡,亡于党争和天灾。明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终将与日月同辉,为万代所敬仰。


邓武冈


明朝真的昏君辈出吗?好像是的。

绝对的权力,诱发绝对的腐败,皇帝也不能免俗。明朝的政治体系中已经没有了名义的宰相。剩下的只是具体的实施部门六部以及提供咨询服务的内阁和负责书写登记的司礼监。在权力无限扩大,制衡全无的基础上,明朝这些缺乏自律的皇帝们自然变得我行我素也就不奇怪了。于是变出现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促织天子、不爱皇装爱武装的武宗、道君皇帝以及木匠皇帝等等。明朝出现这些

奇葩我觉得一点都不意外。

但是,这些皇帝昏庸就真的不好吗?其实不见得。明朝的政治体系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就是政权稳定,其次就是施政理念长期保持一致。不容易出现朝令夕改的局面。

一、明朝皇帝垂拱治

现代有句话常常被提起“外行领导内行,越领越乱。”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普通人,基本上都是中人之姿。再加上肆意的放纵这些人不管在治国理政还是在政务处理方面都只能被称为“熟手”。在政治上可以说是标准的“外行”。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算是明朝独此一份。就是明朝越能是愚笨的皇帝,统治期间大多平安无事。而那些越是聪明越是能折腾的皇帝,放到是国家混乱不堪。这便是“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strong>

细细思量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因为明朝皇帝的绝对权力。反而形成了“圣天子垂拱而治(明朝的皇帝只注意自己的副业生活),士大夫竭心尽力。”的局面。这话是有根据的,即使是性格强硬的嘉靖皇帝在统治后期也未改过内阁“票拟”的一个字。

二、文官集团精英化

明朝的选官认官制度,决定了其的文官集团治政理政的强大能力。

1、选官制度,明朝的一位进士需要经过小三关,大三关。所以明朝的大臣各个都学富五车,再加上经过官场的历练,地方的锻炼。大部分都是要经验有经验,有手段有手段,要智商有智商。对于这些国家的精英们,还要再次进行馆选将其中最优秀的人留任京师,稍差一些的任为地方官吏。即使是内侍宦官是否接受过“内书房”接受大学士们的教育也是成为“位高权重”的大太监的重要前置条件

2、认官制度,在明朝官员有两条升迁道路。一条是在馆选中成为翰林学士,在中央学习理政能力,建立高屋建瓴的眼光。这条路最高成就就是入内阁,成为大学士,无宰相之名的宰相。另一条路就是走地方官路,从县令开始,到知府、布政使和总督,学习实际施政的能力,建立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可以做到六部长官,负责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条路和最终结果可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且,针对一些重要职位还要由重要大臣进行“廷推”。进一步保证了明朝文官集团的精英化。

三、结语

正是因为明朝皇帝的“不作为”,文官集团的精英化。其结果便是明朝虽然昏君频出,却依旧是一个强盛的王朝,统治天下近三百年


历史的拐点


这个问题,我要反驳一下,明朝皇帝不是个个昏君。

昏君的形象,多少都是后来的清朝史官修改的结果。清朝是满族这样的少数民族统治,为了让自己的统治能有个正统说法,自然要把明朝的皇帝说的个个昏庸无能,那我大清朝自然要替天行道,推翻明朝的无能统治。

实质上呢?明朝的许多皇帝也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堪称贤君、明君。

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大家最熟悉的君王,功绩也还不错,基本上奠定了大明朝的稳定局面,政局也还算基本清明。

(明仁宗剧照)

朱棣儿子、孙子,明仁宗、明宣宗,也是一代明君,开创“仁宣之治”。明仁宗,虽然是一个大胖子,但宅心仁厚,对待自己的堂兄建文帝,也是带有许多同情之心,朱棣死后,他直接撤销了对建文帝旧党的破害。

此外,他也大力支持文臣当国,重要儒臣。而他的儿子,明宣宗,也是难得明君,在位期间,也是人才辈出,朝廷中枢有三杨当政,地方上也有于谦这样的能臣。一时,政局清明,国泰民安,史家将仁宣之治看做贞观之治后的、又一盛世。

明朝的中兴之君,明孝宗,与汉文帝、宋仁宗齐名。

明孝宗出生坎坷,因而自小体弱多病。但在继位之后,明孝宗还是亲力亲为,从不用太监处理奏章;面对大臣的过错,明孝宗也是从不鞭打,必要时也是极力关怀;对于前朝宪宗留下来的小人,明孝宗也是酌情处理,没有大开杀戒。

因而明朝中后期出现了,难得的开明局面:君臣和谐;东厂、太监、锦衣卫秉公办理,不敢徇私枉法,没有奸臣、太监当道;明朝国力恢复,国内也是军民和平。

晚年,明孝宗宠幸太监李广,渴望长生不老。李广等人因而把持朝政,为非作歹。后来孝宗发现了李广的罪行,当即表示自己的过错,开始重用贤臣,远离小人。

(明孝宗认错剧照)

这对于一个君王而言,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多么的难得,就凭这一点,已经超过太多的君王了。


岁七夸父




明朝16个皇帝,个人素质都不错,不少人都是琴棋书画高手,都没有近亲结婚,都比较聪明。有一些不是一般的聪明: 太祖朱元璋天纵奇才,成祖朱棣文武全才;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都是很有心机和手段的人,是能把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角色;代宗朱祁钰和熹宗朱由校都是挽狂澜于既倒的主;孝宗朱祐樘是公认的一代明君。

情商低一点的有建文帝朱允炆、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钧,但还算不上昏君。要说昏庸,世宗朱厚熜(cōng)和思宗朱由检应该算的上是,连毛主席都说世宗昏庸,思宗朱由检是亡国之君,虽然没有荒淫,但是,工作水平的确不行,所以亡了国。



此外,明朝的制度比较有优势。这个制度是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中央有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有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制约,有内阁和六部的制约,七牵八扯,离开了皇帝的裁决,谁都办不成任何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权分立,有布政使,有按察使,有指挥使。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纪检,一个是军区,互不统属,谁也不能干预别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正因为以上原因,明朝才得以享国276年。


坐看东南了


明朝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黑暗的王朝,皇帝一个赛一个昏庸,宦官专权、党争现象层出不穷。但就这样,明朝还是延续了近三百年。实际上,归根结底就是制度的规制。古代专制社会发展以及没落的主要因素是制度,而不是人。

同时笔者认为,法家的治国之术能比较好的诠释明朝300年不亡的原因。

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设立殿阁大学士辅佐政务,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严密监视控制臣下。并严格惩治贪腐,吏治清廉,社会安定,明朝国力逐步强盛。明成祖时期更是设立内阁统领六部并直接对皇帝负责。

《慎子》中有一句话:“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强调的就是君主掌握权势的重要性,依靠权势使人臣服。而明朝的内阁制度,将权势集中到君主手中,使皇权高度强化,用权势让人臣服。即使是宦官专权,也只是皇权的一种变态。

法家的治国之术有很精彩的论断:“君无事臣有事。”就是君主无为,让臣下作为。明朝依靠严密的监视制度,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人们互相猜忌,互相竞争,自然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内阁制度将权力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皇帝不用亲自过问每件事,大的决策才请求皇帝,具体的微小事务就交给臣下执行。哪怕皇帝懒政怠政,依靠这套制度,所有的机构和事务都能正常运行。

所以,依靠这样一套相互监督和制约的稳定制度,昏庸黑暗的明朝得以延续近三百年。


江暮云


诚邀,如题。明朝曾被史学家认为是历代王朝中最有骨气的朝代,所谓“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昏君最多的朝代,然而这样一个朝代为何还能延续三百年呢?小编以为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大明皇帝的逍遥,与朱棣首创的内阁制度是分不开的。

大明虽然取消了宰相制度,但是自明成祖朱棣开始,大明皇帝对于每天批不完的工作极为烦躁,很是力不从心,为了给自己减压,朱棣首创了内阁。

所谓内阁制度,实际上就是找一群皇帝信赖的大臣给皇帝当秘书。一开始的时候内阁大臣官位不高,权力也不大,只是负责按皇帝的意思起草命令。到了后来,由于内阁权力的不断加大,内阁的首辅大臣逐渐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

这就是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政府还能运作的原因了。

内阁制度的运行可以使官员在皇帝不理朝政之时可以独自处理国家事务,但是单单的内阁制度还不足以维持明朝皇帝的稳固地位,所以皇帝又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及东厂。 内阁和东厂互现牵制,皇帝独揽大权,可以说明朝的机制确实是达到了实权君主制的一个顶峰。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