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承乾明明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大唐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泛滥的文字


这个问题真的是一声叹息。

明明是真正的储君,九五之尊唐太宗最宠爱的孩子,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甘愿放弃自己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偏偏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天下人“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

那么这匪夷所思的背后,究竟是利益的驱使?还是道德的沦丧?亦或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收看本期静夜史说事儿。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李承乾却落得个冒险造反最后还失败的悲惨命运。而导致这一切的,是李承乾面对的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

某种程度上说,李承乾的悲剧是封建时代所有皇太子的悲剧。

在那个皇帝乾纲独断的时代,皇权是远远高于法权的,更是高于伦理道德的。

虽然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伦理秩序,李承乾是板上钉钉的皇太子。在唐太宗驾鹤西去后,他将是大唐帝国名副其实的天子。

但是只要李世民没有明确将“李承乾是下一代大唐帝王”的字样写入大唐律法,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就没有真正的保障,李承乾内心的那块石头就始终无法落地。

而且即使写入也没用,太子之位的去留全凭皇帝主观意志。

也就是说,在“人治”为先的古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否稳固,完全取决于九五至尊的父亲唐太宗。

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首先,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当然希望太子李承乾和自己一样英明神武,将大唐帝国的基业发扬光大。

但是从小长在深宫娇生惯养的李承乾,注定不可能像刀光剑影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唐太宗一样勇武,这也是封建时代帝位传承的通病。一般而言,王朝的前两代开拓者经历了腥风血雨,他们对于江山的来之不易有着切身体会,因此格外珍惜。

但是其后的继承者基本长在深宫之中,像汉宣帝这样自小流落民间的天子实属罕见。大部分皇子都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性格相比于先辈而言更加优柔寡断。

而很不幸,李承乾就是这样的一个太子。在母亲长孙皇后的庇护下,李承乾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按照父亲唐太宗设置的路线稳步前行着。

但是在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因为没有了母亲的庇护,特别是没有母亲长孙皇后在自己和父亲间充当良好的缓冲,使得唐太宗和李承乾的矛盾开始逐渐表面化。

李承乾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名太常乐人称心,非常妩媚,史载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虽说同性恋在我国古代皇室并不少见,但望子成龙的唐太宗决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行为,于是愤怒的唐太宗赐死了称心。

这件事让李承乾蒙受巨大打击。某种程度上说,称心的出现是李承乾在母亲去世后情感的一种寄托,而父亲完全无法理解自己,这让李承乾对父亲非常恼恨。

也就是从这一事件开始,乖巧伶俐的李承乾,突然变得暴戾乖张。而面对这一切,作为父亲的唐太宗,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对李承乾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致使父子矛盾更加激化。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般而言都是虎父犬子的状态,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让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常年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性格变得优柔寡断且生性多疑。

而唐太宗和天底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在宠爱太子李承乾的同时,对李承乾的弟弟李泰和李治也倾注了大量的感情,这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

尤其是在李承乾和父亲矛盾激化之后,唐太宗对李承乾表现出了很多失望,同时对于弟弟李泰格外青睐。这让李承乾错认为自己的太子地位行将不保,于是选择了最为极端的方式,那就是谋反篡位。

而作为通过血腥政变上位的皇帝,唐太宗对儿子模仿自己的做法怒不可遏。但作为自己和钟爱的长孙皇后的嫡子,唐太宗并未将十恶不赦的李承乾处死,仅仅将其贬为庶人,至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彻底失去。

李承乾的悲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所有皇太子悲剧的一个缩影,在人治的社会环境下,太子之位是真正的烫手山芋。

而李承乾最后的悲惨结局,和唐太宗过分的溺爱以及太过急切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说,李承乾的悲剧,唐太宗需要负大部分责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我是李承乾,皇二代出身,八岁就成为了大唐的太子,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父亲太宗皇帝经常夸赞我聪明好学、仁义孝纯,没错,我就是你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当我十二岁的时候,父皇就开始锻炼我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但我已经开始参与政事,你们在我这个年纪可能还在玩泥巴吧。父皇每次出去巡幸时,都是由我留在京城监国,可见我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本来我是很完美的,很有帝王之象,可偏偏老天赐给我一副不完美的身体——我患了脚疾。虽然我父亲经常说足疾并不影响我成为一代明主,但我内心还是留下了叛逆的种子。

虽然我身份高贵,但也跟普通人一样,有逆反心理。父皇给我选了十多位当世名臣,让他们平时没事跟我谈论一下天下大事,但是这些人把我当成小孩子,动不动就去父皇那里告我的状。我不过盖了一座房子,于志宁就上疏批评我太过奢华,我奢华个鬼啊,哪一个太子像我这么寒酸;我跟小太监一起玩了一下,这老家伙又去告状,还把我比作秦二世,我要是秦二世,父皇不就是暴君秦始皇吗?这老头脑子缺根弦吧。他们越这样,我越要跟他们对着干,慢慢我就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了。

你们说我玩乐丧志,我就偏偏去重新一个太常乐人,他很会逗我开心,我把他叫做称心。没想到这这个消息传到了父皇的耳中,称心就被杀了,我恨父皇,也恨那群老不死的,总有一天我要报仇。



慢慢我发现,父皇对四弟李泰越来越宠爱,本来成人后的皇子都应该去封地的,但父皇却特许他留在宫中,我变得担忧起来。这个四弟仗着父皇的宠爱,竟然对太子之位有了觊觎之心,这是我不能忍受的,但此时我并没有比他多什么筹码,相反我与父皇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面对李泰的挑衅,我越来越压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太子之位是我的,皇帝也是我的,我还要为称心报仇。



既然父皇不再宠爱我,那我就学习一下“前辈”的经验,父皇你不要怪我,毕竟当初你也是抢了大伯的太子才当上皇帝的吗?这些年我身为太子,身边还是有一些人手的。可惜天不随人愿,还未起兵就输了。



我就要不是太子了,我会死吗?


历史伶俜者


李承乾某种程度上说,命运跟刘据、朱标、胤礽一样,他们都碰到了一个在位时间长的老爹。正是因为父亲在位时间长,造成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他们都从兄弟中脱颖而出,坐上太子之位,但他们都与皇位失之交臂,令人生出无限怜悯。

我们来说说李承乾。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步步登上帝位,在坐上帝位的那一刻起,李承乾就被立为了太子,这个时候,他才八岁而已。

李承乾的名字同样饱含深意,承乾,承祖宗之伟业,掌乾坤之云雨。

唐太宗对于这个长子从来是满怀期待,我们来看看李世民给李承乾找了这些老师:房玄龄、魏征、孔颖达、陆德明、李百药、杜正伦……

这批人不仅个个满腹经纶,名重一时,而且都身居要职,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将来的班底,这批力量都是任何人无法与之比拟的。

贞观四年,李世民下诏,命太子“宜令听讼”,“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决断”。

十二岁的李承乾,已经开始了他的储君锻炼。

李承乾生病,不信佛道的李世民请道士为之祈福;病愈,李世民召度三千人出家,建西华观和普光寺;李世民巡幸岐州,对14岁的李承乾嘱以监国重任;李承乾加元服,李世民大赦天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

如此爱重,李承乾却未能沉住气,反而走上了谋反这条不归路,为什么?

其一、兄弟阋墙。

作为皇帝,非特殊情况,他们都不会只有一个儿子,李世民的儿子有十四个,有李世民自己做榜样,太子的名分,对于兄弟们的压制就有限了。

因此,这些兄弟中,出现了一个极为强悍的竞争者——李泰。

李泰九岁受封,督22州,宠冠诸王,及长,改封魏王,李世民不仅没有让他之国,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武德殿是什么地方?魏征曾言:“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便是听政于此。

李世民一天看不到他,都要派自己养的白鹘送信,一日之内往返数次。

李泰肥胖,李世民直接允许他乘坐小轿上朝……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常常逾越了礼制,史官都甚至感叹道:“其宠异如此”。

这种厚爱,让李泰生出了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他跟李承乾一样,都是嫡子,虽然他肥胖,但李承乾却有足疾……

大哥仍然受宠,李泰自然不能明面上争储,他采取了迂回之策,即以才学人品来打动父亲。

于是他修《括地志》,他崇师问道、为母祈福……

这些心思,李承乾自然看在眼里,兄弟二人表面平和,暗地里却已然剑拔弩张。


其二,父体康健。

李世民少年从军,即冲锋陷阵,随着唐军的攻伐,李世民先后与群雄大战。

长年累月的征伐,李世民身体素质愈发强劲,多年打下来的底子,并不会因为在皇宫做了十几年皇帝而迅速衰弱。

李世民,无早亡之兆。

身为太子、又患有足疾的李承乾大感威胁,于是试图谋杀李泰,只有除去这个竞争对手,他才可以拖着残躯跟父亲熬时间。

可惜事败,李承乾认为皇位距离自己越来越遥远,于是索性拉着侯君集等人策划谋反,先下手为强。

然而,他可以效仿父亲发动政变,但他却不是李世民,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李承乾充军黔州,郁郁而终,参与政变的侯君集等人,尽皆处死。

如果李世民死得早一点,李承乾和李泰的命运怕是会不一样吧,不过历史没有如果,时也命也,落得那般下场,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浮沉于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子李承乾选择造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世民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大家知道,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为争夺皇位不惜手足相残,儿子逼迫父亲退位。

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时,立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也正因为如此,在李承乾长大后,他的太子地位就已经非常牢固,在他身边已经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太子党,而且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实力上,大唐帝国已经没有人能与太子李承乾相比。

但是,这样一个强势的太子,本身就会让大唐帝国蒙上一种阴影。因为皇帝与太子之争,似乎是难以避免的。换句话说,太子作为帝国名正言顺的接班人,围绕在他身边的势力自然会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随着李世民年龄越来越大,太子李承乾却是风华正茂,再加上有李渊的前车之鉴,李世民心中的恐惧和焦虑,恐怕只会是越来越大。虽然对于每个皇帝而言,都是希望能够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前提必须是等到自己死后。

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肯定不希望李渊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现,在这种背景下,他就开始布局,通过扶持魏王李泰来制约太子李承乾,也就是所谓的东西宫并立。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据说魏王李泰聪明好学,李世民非常宠爱这个儿子,以至于他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太子李承乾。史书上说:“唐太宗特令其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很才能出众的俊士仁人,都聚集在他的门下。”

表面上,李泰能拥有这种地位,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才能。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李世民对他的纵容与支持。我们知道,皇族亲王广交宾客,从来都是政治大忌,当年李世民在他的秦王府也是设置文学馆,引召学士,并由此招来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在当时的背景下,李世民允许魏王李泰广交宾客,其目的就是希望他能拥有牵制太子的能力。因为,既然李承乾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太子党势力,就必须得让一个人牵制他。否则,太子一旦想提前接班,李世民恐怕就会成为李渊第二,这也是李泰势力崛起的主要原因。

本来,李世民扶持和拔高李泰的地位,只是想用他来牵制太子,绝不是想让他取代太子之位,但问题是,李泰在崛起之后,自然会有意无意产生一种错觉,总而言之,只要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更关键的是,当年李世民就是这样做的,李泰自然也会想着复制这种成功。

于是,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斗得如同仇人一样,而在这过程中,李世民又是不断偏袒李泰,自然会让李承乾愈发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再加上有李建成的前车之鉴,李承乾自然不愿意坐以待毙,所以他最终选择谋反。总而言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我是赵帅锅


李承乾虽然贵为太子,但随着李世民逐显废黜之意,李承乾决定孤注一掷,起兵谋反。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从小便深得李世民喜爱,李世民登基后,年仅8岁的李承乾便立为太子。

李渊逝世后,李世民守孝,17岁的李承乾监国,据悉,李承乾“颇识大体”,把国家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李世民为培养李承乾,为他选派极为优秀的老师,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等。

但生于深宫,长于妇人的李承乾并不懂李世民的一片苦心。朝堂上一副贤明的储君形象,朝堂下俨然是另一张面孔。

李承乾喜欢突厥文化,不仅假扮可汗,甚至表示,自己即位后,要投靠突厥可汗,成为突厥人,只要给我一个将军当就可以。

李承乾还和汉王李元昌在宫内模仿打仗的游戏,夸下海口,“要是我当了皇帝,就在御花园设一个万人营,跟汉王分别指挥,观赏士兵肉搏战斗,岂不快乐!”又说,“有规谏的立刻杀掉”。

李承乾的种种行为令李世民无比伤心,但在李世民心中从未想过废黜他的太子之位。尽管当时李承乾有位强有力的竞争者,魏王李泰。

由于李泰颇得李世民的恩宠,这在李承乾看来,他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胁,出于忌惮之心,李承乾派人暗杀李泰,却失败。最终他联合李元昌、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逼宫,结果事情败露。


五味社


首先澄清一点:李承乾并没有谋反。李承乾是想要起兵杀李泰,而不是杀李世民。因此不能说李承乾是谋反。

如果说李承乾是谋反,那么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一样是谋反。李承乾和李世民都没有杀父亲的意图。李承乾甚至为了避免李世民被乱兵所杀而停止行动:

“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将纵兵入西宫。贞观十七年,齐王祐反于齐州。承乾谓纥干承基曰:"我西畔宫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来耳,此间大亲近,岂可并齐王乎?"会承基亦外连齐王,系狱当死,遂告其事。”

因为弟弟李祐起兵反叛李世民,李承乾因此叫停了起兵杀李泰的计划。李祐失败后,参与起兵的纥干承基因为和李祐有联络而被牵连下狱,李承乾起兵杀李泰的计划才被泄露。

即:如果李承乾没有因为李祐反叛而中止计划,他自然可以成功杀死李泰。也许李承乾就可以永保他的太子之位,毕竟李世民并无立李治的计划。加上李祐谋反的外在牵制,李世民不会因为李承乾杀李泰而废他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为什么要杀李泰

原因有二:

1、李泰学习李世民,争夺长子的太子之位,而且效果还不错,让满朝文武不是依附李承乾,就是依附李泰。

从思想传承而言,李承乾和父亲李世民、祖父李渊一样,都是个人生活胡化、国家治理汉化的价值观。但李泰就完全是一个汉化的儒家之士,并无胡化思想。

李世民宠爱李泰,加上李泰的文人声望很高,这让太子的李承乾压力山大。

2、玄武门之变的影响。李世民杀兄、杀弟而夺位的玄武门之变,对于李承乾和李泰都有重大影响。对于太子李承乾而言,不杀李泰,他日必被李泰所杀而夺位;对于李泰而言,父亲李世民夺位的过程,就是他效仿而得以即位的途径。

现在来看看李承乾、李泰二人的心腹人物及其官职。

李承乾心腹人物:

师傅: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左庶子张玄素;

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

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


李泰心腹人物:

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

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

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

简单而言,李承乾的心腹基本上都是有兵权之人,尤其是侯君集。魏征、褚遂良等传统儒家大臣都支持李承乾。李泰的心腹要么是文人,要么是宗室驸马,基本上没有有兵权的人。

李承乾势力有兵权,李泰势力无兵权。因此李承乾可以起兵杀李泰,而李泰为什么不能学李世民发动突袭杀李承乾的原因。

李承乾和李泰的太子之争的失败,让李世民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制定了永制,以禁止后世兄弟夺位的发生:

“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嗣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自此之后,唐朝再无兄弟夺位。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母亲为长孙皇后,正宗的嫡长子,天造地设的太子人选。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唐高祖李渊为这个皇孙亲自取名李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但是李承乾遇到了和伯父李建成一样的困局,就是下面的几个兄弟太强悍了。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除了第二子楚王李宽幼年夭折以外,基本上都成年了。其中以李世民的第三子吴王李恪和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最为强悍。

吴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血统,出身高贵。《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记载“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像自己”

魏王李泰,李世民的第四子,母长孙皇后,嫡子出身。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离京城”。

贞观十六年,李承乾忌惮深得父亲宠爱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保全下,李承乾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


李世民曾打算立吴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后来又想立魏王李泰为太子。但是李泰过于强势。若立李泰为太子,则自己死后,李泰登基,废太子和晋王等皆性命不保。唐太宗为了保全李承乾,立不显山不露水性格和善的第九个儿子晋王李治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谁也没想到,太子李承乾,吴王李恪、魏王李泰三人搭台唱戏,最终给晋王李治做了好事。贞观十九年李承乾郁郁而终。永徽四年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永徽三年魏王李泰死于郧乡。


睁眼看西安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是李世民的嫡长子。自李承乾出生以后,李世民就对李承乾大力栽培,也对李承乾抱有很大的期望。之后李承乾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太子,只要熬死李世民,那就是大唐皇帝。但是李承乾并没有等李世民去世,反而提前冒险造反,很多网友就有疑问了,为什么李承乾要冒险造反?有网友戏称道担心李世民,史学家们的研究结果也是把罪归结到李世民头上,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样说吧。

首先古代皇帝继承制度多数都是嫡长子优先的,只要嫡长子不是白痴(司马衷例外)那就一定要继承皇位。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继承皇位一般都是嫡长子优先,然后就是嫡子,再者就是庶长子,最后才是庶子。李承乾就是嫡长子,出生的时候是唐高祖李渊赐的名。

李承乾一出生就备受期望,一岁成为恒山王、五岁成为中山王、八岁成为太子、这个速度足以见李世民有多宠爱李承乾。

贞观四年,李世民让李承乾“宜令听讼”,并且把一些事交给东宫上启,并且让李承乾相机断绝。明眼人都知道是李世民在培养储君,而此时的李承乾也不过十二岁。

贞观五年,李承乾生病,李世民请道士为李承乾祈福(在此之前李世民也不相信什么佛、道之说)。李承乾病愈,李世民找了三千人出嫁,并且还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

贞观六年,李承乾留在京城监国。

贞观七年,李承乾病重,李世民让高僧祈福。

贞观九年,李渊病逝,李世民诏令李承乾监国权。

贞观十二年,李承乾嫡子出生,李世民下令天下囚徒降罪一等。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下令东宫修建崇文馆。如果到此为止,那么李承乾当皇帝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对李承乾赞誉有加。但是之后却出现了反转,对李承乾的评价也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修建个宫殿,大臣一顿猛批,把李承乾比作秦二世。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仍旧器重李承乾,让李承乾监国,并且让嫡子去东宫出仕。

贞观十六年,魏王李泰编了一本《括地志》,李世民对李泰大肆奖赏,其规格程度超过了奖励太子的。同年,李承乾宠幸一名太常乐人(男)。李世民知道以后,杀了那个太常乐人,但是又让魏征当太子太师。李承乾那么胡来,李世民仍旧没有废太子的打算,反而给他找了个有地位的老师。

贞观十七年,有人上书询问要不要换太子,但是李世民说:“尽管我儿腿脚有毛病,但是他仍旧是嫡长子,怎么能放弃嫡长子立其他人?”至此我们可以得到的消息是李世民开始宠爱李泰,但是仍旧没有动废太子的念头。而李承乾发生了变化,他的胡来已经让大臣们不满意了,甚至都有大臣上书全皇帝换太子。

但是李承乾忍不住了,他试图暗杀李泰,暗杀计划失败后选择逼宫造反。事情败露以后,唐太宗将其幽禁。李世民询问李承乾为何要造反的时候,李承乾也只说自己想保全自己的太子之位。之后李世民就懵了,他想起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了。李建成差劲不差劲李世民心里是有数的,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还是因为玄武门之变。而他一边立李承乾为太子,又一边宠爱李泰,这不就是李渊对待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方法吗?他自己开了流血政变的先河,又怎么能怪儿子们模仿哪?

李承乾有错吗?他担心李世民废了他,也担心李泰是第二个“李世民”所以先下手为强,这有错吗?李世民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李承乾,但是当时有人说李世民是慈父给了李世民台阶,所以李世民就把李承乾废了,然后流放。立储的时候担心李泰会秋后算账,所以就立李治为皇帝,这样才能保住这三个儿子。贞观十八年,李承乾死了,唐太宗葬之国公礼。

纵观历史长河,李承乾就是历代太子的缩影。古代虽说是嫡长子优先继承皇位的,但是自秦始皇到溥仪,正统皇帝有494位,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没有嫡长子我们抛开不说,多数的太子都是威胁到皇帝的地位而被废除,李世民那种篡位的虽说也有但是并不是多数。太子过早确立,那么就会承担很强的精神压力,所以历史上短命太子也不少。强大的精神压力,已经皇帝的针对,还有其余皇子们处心积虑的算计,历史上的太子其实也就是一个悲剧。


江郎说史


千里之堤,往往溃于蚁穴。防微杜渐就是提醒人们小事不能忽视,以免发生大问题,前朝太子杨勇和杨坚夺谪的惨祸还历历在目,李承乾自知是是非非,偏取是非之道,事败只是早晚的事了,具体原因过程笔者想从两个方面来讲。


首先当然是李承乾自身的问题了,李承乾是李世民王妃长孙氏于武德二年所生,是长子,名字还是李渊所起。李世民继位后自然作为长子便封为太子,太宗是寄于很大希望的,请名懦长者来授学,尽管承乾学业一般,但还算过得去。他含金钥匙出生,自幼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词,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人若没有坚忍的品格,通过好学来修养自身的品性,很容易滋长娇横跋扈,喜好声色之乐的习性。而承亁随着年龄慢慢长大,这种品行在他身上渐渐显露出来。

开给还知道父皇的品性和严厉,也晓得父皇善于纳谏,那些大臣如魏征连皇上都敢参奏,所以表面上大讲忠孝之道,可背后喜欢和一些小人在一起鬼混,有大臣劝谏,他总是自我批评一番,表示要改过自新。

太子又看上了一名叫“称心”的女乐人,痴迷如醉,倍加宠幸,太宗知道后大怒,他最反感自已的儿子们沉于声色,为此事大宗杀了这乐人,还牵连了很多人,而太子并不领会父皇的心情,还在东宫摆上称心的灵位立碑,这事引发了父子间的冲突。



太子好声色,喜欢与小人鬼混的恶行早晚是要露马脚的。太子身边忠臣,君子济济,如丁志宁,张玄素,孔颖达等都是天下一流人才,也是太宗用心良苦安排在太子身边教导规劝太子的。太子的很多失礼所为,如和宦官一起鬼混,引突厥达哥支入宫,丁志宁上书劝谏。可太子却大怒骂丁志宁老而不死,竟派刺客潜入丁府行刺,这刺客入府后看到丁家穷得只有几本书竟深感丁的忠臣之心不忍下手。太子又派人夜里去揍张玄素,玄素命大,死里逃生,才算逃过一劫。承乾为了发泄心中对父皇的不满,从此推托不上朝,东宫里不分白昼地鼓角音乐声,令太宗气愤不已。

其次,提到李承乾被废太子就必定和魏王李泰有关系。这李泰也是长孙皇后所生,一向喜欢舞文弄墨,喜欢和士人交住,太宗也好这口。李泰与身边文人编撰的《括地志》深得太宗欣赏,美名在外。每月大赐李泰,这样李泰的府内收入待遇反而超过了太子。毕竟太宗朝君臣兼明,褚遂良等劝谏太宗若提高庶子地位超过太子,必定会被小人利用,产生祸害,太宗也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李世民膝下十四个儿子,自然会对乖巧又上进的儿子多一些眼神,这就引起了李承乾的猜忌。担心父皇偏爱李泰而废了自已,同时也忌恨李泰,而李泰方面也不甘示弱,他身边也有智囊团,两方面各自拉扰朝臣,各树朋党,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大祸。

一旦皇子夺谪,自然会有人觊觎拥戴之功而趋之若鹜。李承乾曾重金赏赐左卫副率封师进和刺客张师政刺杀李泰,但没有成功,又和叔父李元昌(李渊第七子),兵部尚书凌烟阁功臣侯君集,中郎将李安俨等密谋不轨。李泰方面,驸马都尉柴今武,连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工部尚书杜楚客等二十几人为李泰所用,都为李泰结交朝臣,贿赂百官。

李承乾也清楚自已父皇的皇位也是杀兄戳弟而来的,心里是极度焦虑恐慌的,皇家夺位之争向来残酷,不知道哪天自已会被惊涛骇浪所吞没,可李承乾你太低估了太宗杀伐决断,掌控朝局的能力了。

贞观十七年三月,不知好歹,志大才疏的齐王李祐谋反,在太宗战神朝谋反哪有成功希望,不久兵败,齐王被赐死。本当给各位皇子敲响了警钟,可李承乾反而对手下纥干承基讲假若我造反肯定成功,东宫和皇宫一墙之隔,里面又有我心腹。在太宗彻查齐王案时涉及到这个纥干承基,本是死罪,在生死存亡关头,这小子卖料求生,告发太子谋反以求苟命。



太宗得知事实后立即逮捕李承乾关了起来。父子狱内对话,太宗怒问,你已是太子,何必谋反。李承乾冷笑道,父皇儿虽太子,被迫走到这步也是李泰所逼,与朝臣相结,被人利用,今天您若立李泰为太子那真是中了李泰之计,我死不瞑目。

太宗听到儿子的心里话,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回想起武德九年玄武之变,今天自家儿子又要重蹈覆辙,作为父亲,心中滋味只有自知了。可李承乾你作为太子如果修身养性,懂得自敛收藏,不忘历代前事之师,怎么会到如此地步,李泰的咄咄逼人不是李承乾失败的主要因素。

太宗最后作出了既废李承乾,又贬李泰的决定,封晋王李治为太子,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


看遍山川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早早就被立为太子,是大唐法定的未来的皇帝。本来,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李承乾只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做好他的太子,等待将来唐太宗去世后,接掌皇帝之位就可以了。



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形势越来越对李承乾不利。太宗的另外一个嫡子魏王李泰越来越得到太宗的宠爱,而且魏王学识、名望方面都得到朝中众臣的称颂,以至于魏王李泰在人望上比太子李承乾越来越好。而李承乾本身身体不好,有足疾,走路不大方便。后来又昏招迭出,在很多事情上惹恼了太宗,包括宠爱称心,穿胡人的衣服等等,使太宗对李承乾越来越失望,而与之相比的是,魏王却越来越得宠爱。



这些使得太子李承乾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储位的问题,因为纵观自古以来,太子这个位子并不那么保险,太子最终不能继承皇位的大有人在。远的不说,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就没能正常继承皇位,并最终死于非命。大唐第一个太子李建成也未能登上皇位,而是被唐太宗在玄武门事变中杀死。而作为大唐的第二个太子,看到之前那些先例,李承乾越发担心,实在没有多少信心能够继承皇位。最终李承乾铤而走险,与自己的亲信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叛乱,可惜被太宗发觉。最终侯君集被杀,太子被废。


李承乾实在不是一个合适的太子人选,他能成为太子主要是因为其嫡长子的地位。如果他不是嫡长子,那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亲王,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比做太子要好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