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行书有哪些秘诀?

笔尖写字课堂


行书是一种统称,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行书具有连贯流畅、灵活多变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显得姿态万千,欹正对比让行书更具姿态。



行书不仅仅是楷书的快写,它是有笔画省减的,结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学习方法跟楷书略有不同。关于学好行书有什么秘诀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30多年的学书经历做了一个小结,归纳如下:



一、选好碑帖范本最关键。

古人说:取法乎上 ,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行书应从魏晋南北朝书家的法书入手。先学“二王”可以事半功倍!《圣教序》和《兰亭序》都是很好的学习范本。米芾的《苕溪诗卷》,还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赵孟頫、黄庭坚的很多行书碑帖都可以作为临摹的范本。



二、掌握好行书的基本笔法。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学习行书首先要从点画入手,从简单的笔法开始,在提、按、顿、挫、收、转等各个笔法上多下功夫,掌握要领,打牢基础。

三、临摹交替练习。

临摹要刻苦,细心读帖,认真体会古人用笔,包括点画粗细、方向,角度,结体、字形等的变化。



四、加强对比性练习。把相同的字,相同的部首放在一起练习,比对,力求神形兼备!

五、小字和大字练习相结合;临摹和创作相结合。



六、力求墨色变化丰富。

同一个字里头,笔画少的那边要写粗一点,独体字墨色要浓,笔画要写得稍粗一些,力求协调,笔画多的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线条要细些,力求稳健而不臃肿!



七、注意点画的呼应、字与字的衔接和连带以及间距的处理。

八、计白当黑,疏密得当。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走马观花,密处密不容针!



九、、中侧锋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十、意在笔先。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十一、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个性、思想、审美、气质的流露,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



十二、力求结体多变 ,对比强烈。大小参差,错落有致!

十三、力求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气势磅礴、神采飞扬!




综上所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好行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事半功倍!


广州廖成文


学习行书,没有什么秘诀,但是有一些效率较高、可行性较强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方法。


1、学会读帖。临帖得之于手,读帖得之于心。只读不临,则手不从心;只临不读,则心不从手。读帖不但能增强记忆,而且可领悟古人笔意。

读帖分细观、远察二法。

细观即相逼而视,观其起止、转折、过笔、折搭等点画精妙处,领会其运笔之法。

远察即总观大局,领悟提件作品的精神气质,气韵风度。

2、碑帖并举。学碑有助于学习结体,学帖有助于领悟笔法。比如学习“二王”行书,《圣教序》是必临经典,学习它可以很好地领悟王字特点,但因它是碑版,所以同时要学习其他王字的法帖。所谓学习笔法,必须要看墨迹,就是这个道理。

3、临一点小楷。学习行书为防过于放纵,可以临一些楷书,以求工妙。尤其是小楷,其笔法最精细,一笔一画必须到位。行书要想写得精妙,小楷的学习绝对益处多多。



4、时时离帖。在临摹碑帖时,要时时离开碑帖,以此碑帖的笔意去抄写一些诗文,力求与原帖笔意相近。写后要与原帖比较,找出不如意处,然后再临,如此反复,逐步培养自己离帖的能力。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学好行书的秘诀就是临古人的名碑名帖。临摹古人的名碑名帖,不仅仅是学好行书的秘诀,而且也是学好行书的必走之路。做为一个行书爱好者,一定要坚定不移的按照我的话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不然的话,必定会走弯路。



学习行书,建议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入手最好,先临其形似,再临出神韵。在临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同时,可以读一读王羲之《兰亭序》,但不耍先临王羲之的《兰亭序》,这叫学书以碑为上,帖为下。《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碑,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帖。



另外,学行书,晋之后的行书先不要学,近代、现代和当代人的行书也先不要学,就盯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下大功夫认真临帖,要把重点放在对临上。在临帖阶段,心要专,神要聚。还要做到边临,边读,边悟。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得快。还要提醒题主一下,临帖阶段先不要急于写作品。

在临摹王羲之的行书时,题主可抽出一定的时间临临汉隶和唐楷,这些对学习行书会有一定帮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