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習行書非學《聖教序》不可?

大頭君書法


為什麼學習行書非學《聖教序》不可?

學習行書,對筆法的要求極高,如果不對行書的筆法有所瞭解,行書的體態神韻便不能表現出來。《聖教序》是石刻,只存其形,毛筆的毫芒蕩然無存,這給學習者在學習中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現在學習聖教序》的人,大多數人不明此理,臨寫出來的《聖教序》僵硬無神。雖然用的是毛筆,筆畫只是如加粗了的硬筆一樣,毫無韻致。從學習的角度來看,《聖教序》並不適合於初學者學習。更不是非學不可的。


《聖教序》中的字,是懷仁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一個一個挑選出來,通過雙鉤廓填的方法集成的。有的字甚至是從不同的兩個字分解組合起來的,這和完整書寫出來的作品在行氣上不可相比。行書的筆勢講求行氣貫通。現在學習《聖教序》的人,得其精巧的人鳳毛麟角,就是忽略了王羲之的墨跡尺牘的學習,看慣了碑書的規整,用毛筆去模仿刀痕,怎麼可能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在歷史上,《聖教序》更不是必學的範本。古代字帖不是如現在這樣印刷機一開,印多少都可以。他們的字帖十分珍貴,如王羲之這樣的經典,哪裡能夠人手一本?有幸得見一眼的人,必是有頭面的人。一般的人很難得見。

《蘭亭序》尚且沒有人人必學,初學者不要盲目的聽信。學習書法,要切合自己的性情,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作學習。他人說好,是以他自身的審美觀出發,合不合適自己,卻要依自己的資質去衡量。要學《聖教序》,也要先從王羲之墨跡尺牘中去領悟他的用筆,不要說他的墨跡不是真跡,就放棄學習,要知道,就是假的,《聖教序》也是從這些作品中挑選的。


子衿書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

第一,《聖教序》全稱為《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王羲之的行書有根有源,他的行書是師法行書鼻祖——漢代行書大家劉德升,並在劉德升行書的基礎揉入了自己的個性,形成了自己的行書風格。



第二,《聖教序》雖是集字碑刻作品,但絕大多數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其筆法,字法嚴謹,字字都是行書的典範。而《蘭亭序》“真跡已乘黃鶴去”,後傳世的都是摹本而不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



第三,《聖教序》字數多,在臨摹時選擇的餘地大,字多,學到的筆法就多,學到的字法就多,便於今後創作。



第四,字入晉,必有神。學習書法不從晉人的字入手,終究都是野路子。學行書,應以王羲之為宗。這就叫取法乎上。

第五,當代行書大家張旭光說:“學行書,就臨聖教序。”

第六,宋人米芾說:“凡學行書者,須師法《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否則,必走彎路,且不會有任何成就。”

鑑於以上六個方面的原因,建議學習行書者,須從《聖教序》入手。也就是說,若想學行書,一定要從《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入門,至於其他人的行書,還是先不要染指的好。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我有不同的看法:《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不可多得的優秀範本,對於取法二王體系的人來說是繞不過去,但要說“學習行書非學《聖教序》不可”那也未免有點言過其實!

為什麼呢?學書法也要考慮自己的目標,考慮自己走多遠,量力而行,不必人云亦云。

1、學習行書也有很多人沒有上溯源頭取法王羲之的,也有人偏偏不喜歡《聖教序》,而是取法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寒食詩帖》、米芾行書、黃庭堅行書,甚至學習趙孟頫行書、文徵明行書的也有,也取得了一番成就。

2、雖然二王行書是源頭,深入源頭學習,當然有可以取得更大成就,但是也要花費更大的精力。想要在書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腳力吧!

3、在當代這種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很多人只在支流裡取“一瓢飲”,當然是沒有那麼純,但也可以解渴!甚至有人臨寫國展行書,投評委所好,走所謂的捷徑。倘若你的目標只是入展,也未嘗不可的。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敬請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意思,首先明確一點,古往今來那些大書法家不是每個人都臨過《聖教序》的,這中間有很多緣故,例如範本的獲取不易等等。但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說它好是因為科技的發達,影印複製技術讓我們有機會見到各種優秀的法書範本,說它壞是因為範本太多,反而很多人不會選擇了。

《聖教序》是唐代一個叫懷仁的僧人,他本身也是一位書法高手,他從王羲之的各種字帖中找尋符合要求的字,集字完成的《聖教序》。那時王羲之的字帖範本摹本也比較多,因此《聖教序》雖然說是集字成碑,範本沒有的字也是拼接而成的。但因懷仁本身書法功力精鑿,又是竭盡心血,最終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明代王世貞說:“備盡八法之妙”,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

然而此碑宋以後就中斷了,傳到今天最好的拓本也是宋拓本,因此免不了失真。碑刻的書法作品特別是行書作品,很難去研究他的筆法,所以宋代米芾才十分反對碑刻拓貼。

行書的學習,筆法很關鍵,特別是文字筆畫使轉之處,墨跡本的範本更容易觀察。所以初學行書我倒是建議先學習一下趙孟頫的行書,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行書用筆之法後,再去學習《聖教序》反而會事半功倍。而且趙孟頫就有一套臨摹的《聖教序》,是非常好的一個參考模板。

不管怎麼說,要想走“二王”這一派的路子,《聖教序》作為王羲之書法範字的寶庫,確實不容錯過。

以上僅是自己的一點建議和看法,不對之處還望指正,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翰墨今香


《聖教序》是規範化行書技法的典範,所以,它是行書技法訓練過程中的必修課目。

我覺得,學《聖教序》重要的是取法,例如: 行書筆法、行書字法、行書基本章法。主要是藉此研習王羲之行書字體技法精要,並不是以後就用裡面的字體原形去集字式的寫作品,關鍵在於獲得可利用的元素,用於日後創作。

從李邕、宋高宗、趙孟頫等歷代書家的行書中可以看得出,他們都是師法王羲之行書的,而後融會貫通,建樹自己個性字體的。這一現象說明,王羲之行書《聖教序》相當於濃縮精煉的行法源頭,好比交通中樞。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學習行書必須學習《聖教序》有三個方面原因:

1. 行書以二王為宗,而聖教序是最成功的集字典範,它幾乎完美的集合了王羲之的書法精華,所以學習聖教序是一條通往行書殿堂的光明大道。

2.聖教序的優勢在於單字,本帖的缺點是氣息有限,而優勢在於字字精美,非常適合行書打底。單字的揖讓、顧盼、轉筆、頓筆、結構、筆法等基礎技法,聖教序都有完美呈現。

3.有了聖教序的基礎,學習其它名家名帖就容易多了。

所以學習行書,繞不過聖教序。

那麼如何學習聖教序呢?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1.要把握此帖的藝術風貌和特徵。

2.在通臨的基礎上打好攻堅戰,從字型、字勢、筆型、筆畫等方面,一個字一個字地過關。

3.臨寫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細節把握,包括筆畫位置,粗細長短搭配等。


書慕晉唐


1、書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

2、晉人書法很多,《聖教序》集大成,入門快。《蘭亭序》隨意性多,一般人不好把握

3、書法臨帖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臨寫。《聖教序》還是提供了這個平臺。


仁玉書話


剛開始臨寫聖教序貼,就是死板了一些。



大可先生7


學習筆法還是臨蘭亭序,馮承素雙鉤神龍版本的蘭亭序,基本接近原作,字跡清晰,便於學習。聖教序是碑帖,可以學習結體,畢竟字的數量很多。而學習筆法蘭亭序324個字已經足夠用了。我的結論是學習筆法臨蘭亭序,學習結體臨聖教序。






谷蘭居士


不槍斃“大頭君書法”,祖先不瞑目!

上傳贗品字畫必遭電打雷劈!祖先文化被糟蹋!華夏文明被蹂躪!千刀萬剮贗品造假!胡編亂寫,罪大惡極!(首屆湖南收藏家劉廣文先生撰寫於2019年3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