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初學行書臨《聖教序》最為適宜?

cles


初學行書的人選擇聖教序是非常合適的,聖教序集行書大成,書法要素在聖教序中均可找到。學習筆法初期要解決筆法問題,聖教本身字口清晰,是很合適的範本,另外再與唐摹本配合,就會很好解決筆法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聖教最大的幫助是解決字法的問題,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包圍,半包圍,獨體字等等都有精妙的範字,均可發現精妙的安排,進而有利於找到規律。儘管是集字作品,聖教在章法上有時可以找到右軍章法規律的,比如字間的變化,分字組安排等等,懷仁集字時也是充分體現右軍的章法。





墨海麒麟


初學行書,臨寫《聖教序》最為適宜,這是很多書法同道的共識。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本人臨寫《聖教序》多年,認為有以下幾點關鍵原因:


一、符合“取法乎上”的學書原則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意謂效法上等的,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即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二、《聖教序》是王羲之行書集大成者

《聖教序》雖然是後人集的王羲之的字,但正如明人王世貞所說,它是“備盡八法之妙”,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而且範字豐富,有將近2000字的篇幅。

三、《聖教序》比《蘭亭序》更容易上手

這一點是臨寫過王羲之的書法愛好者都能深刻體會到的。


四、很關鍵的一點:《聖教序》的字,幾乎都是後代書法名家的樣板

我在臨寫過《聖教序》以後,再臨摹東晉以後的行書名家名帖時,不管是哪一家,都覺得很眼熟,為什麼呢?原來大部分字形都是來源於《聖教序》!

換一句話說,臨寫好了《聖教序》之後,再去臨寫其他行書字帖,就好比孔子“登泰山而小魯”,都不在話下了。

舉例說明

1、王羲之《聖教序》“豈”字,這個字特點很明顯

再看後世書法名家的寫法,基本上都是王羲之的影子:

2、唐 · 陸柬之 · 文賦

3、唐 · 歐陽詢 · 千宇文

4、唐 · 李世民 · 晉祠銘


5、宋 · 米芾 · 苕溪詩帖


6、宋 · 蔡襄 · 自書詩

7、明 · 董其昌 · 晝錦堂記


再舉一例:

1、王羲之《聖教序》“有”字:這個字的特點也很明顯

再看後世書法名家的寫法,基本上都從王羲之這裡來的:

2、唐 · 顏真卿 · 祭侄文稿

3、唐 · 杜牧 · 張好好詩

4、宋 · 蘇軾 · 新歲展慶帖


5、宋 · 黃庭堅 · 與天民知命書


6、元 · 趙孟頫 · 山上帖


7、明 · 文徵明 · 樂志論


8、明 · 董其昌 · 顏平原爭坐位帖


總結問題:

通過以上示例說明,看明白了嗎?所有後世書法名家的行書,基本上都是出自王羲之,字形基本上都可以在《聖教序》上找到,那麼初學者直接從《聖教序》入手,不就找到了行書源頭、直奔捷徑了嗎?!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初學行書從臨習《聖教序》開始是最好的選擇,很多成名書法大家都是從這一步開始的。

《聖教序》是王羲之書法的寶庫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此碑為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建立,據說懷仁和尚為收集王羲之字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方成,但碑裡很多字也不是王羲之真跡,有些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謹慎從事,終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用明人王世貞的話來說,是“備盡八法之妙”,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

學習行書從王羲之的字開始是正宗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尊為天下第一行書,他本人也因此被後人稱為書聖,他自然也是行書的第一宗師。

書法在中國發展了數千年,但歸根結底還是能在王羲之這裡找到源頭。臨習書法從王羲之的書法開始最好,尤其是行書。

《聖教序》是王羲之書法裡集錄的最好的素材,是王羲之書法的集大成者。學習《聖教序》就等 於學習了王羲之書法的正宗。

《聖教序》以單字為主,更便於初學者臨習

《聖教序》因是集字碑,單字成書,字與字之間不連貫。且這個碑中的字多是行書和行楷,少有草書,所以更便於初學行書者學習臨摹。


方圓居文化


初學行書,最不宜臨習的就是《聖教序》。《聖教序》因為是石刻,沒有相當的書法功底,根本就不可能把毛筆提按頓挫,起伏跌宕的變化學習到。


行書對筆法的要求比楷書高得多。行書貴在流暢。不先把筆法的組合弄清楚,冒然下筆,臨寫出來的只是《聖教序》的形,沒有王羲之的神。主張先從《聖教序》開始行書學習的人會說,初學行書追求神意不可能,只要先把外形學到手,再去追求神韻。

話是這麼講。可是要把形似練成,不是短時間就能做到的。問題就出在時間上。就像我們現在的楷書學習一樣,習慣了碑版楷書的工整,看到墨跡作品時,反倒認為沒有碑版寫的好。殊不知,碑書儘管也是要先書丹,然後再刻字。刻刀可是硬的,和毛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工具。經過刻刀的雕琢,墨跡中的細節完全消失殆盡,只留下了形質的大概。我們可以把《蘭亭序》和《聖教序》中相同的字找出來進行對比,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在墨跡中起筆時的逆入折搶、收筆時的頓挫回衄、行筆時的牽摯縱橫,在石刻中所剩無幾。當習慣了生硬的形體,審美的標準便會以石刻作為標準。習非成是,把僵硬死板當成了剛健雄強。看看學習《聖教序》的人,有幾個人能寫出王羲之的神韻?



書法是以毛筆作為書寫工具的,要學習書法,最好的教材莫過於墨跡。我們要學的是筆法而非刀法。捨棄了墨跡而去追求刀痕,這便是捨本逐末。我的最新專欄《最美集王聖教序一百字》,對如何學好《聖教序》有詳細的介紹。不管學習哪一種書體,首先要把筆法和運筆的問題解決。筆法不解決,不知道從何下筆,怎樣收筆。運筆的問題不解決,快慢提按做不到,只是按下去做勻速的運行,筆畫輕重無變化。毛筆成了“硬筆”,神意從何而來?


子衿書法


學習行書一般應有楷書的基礎,如走俊逸一路的,應從王羲之的《聖教序》入手,掌握其規模和筋骨,進而學習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學習《蘭亭序》執筆一定懸肘臨摹幾百遍!趙孟頫一生臨摹《蘭亭序》幾千遍,日書萬字的懸肘快寫才能做得到!筆法千古不易,行書的法帖才能韻高千古!學習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懸肘快寫像我們平時打草稿一樣!臨摹一百遍,只得其形。臨摹二百遍,只得其韻。臨摹一千遍得其筆法、筆勢、章法等晉時大丈夫磅礴雋美超群的精華!

學好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神韻後可廣學古今中外的各種法帖吸取精華和營養!學習顏真卿的雄渾行書如《爭坐位帖》、《祭侄稿》,得法之後,再講求寫意。

學好天下第一和第二行書後,上可攻古碑和草書!學古不泥古,出土創新!下可固楷書和入宋人之室,可選蘇東坡的豐腴清雄,或黃山谷的峭勁開張,或米芾的瀟灑飛越,再參以趙孟頫的風流姿媚,或文徵明的挺拔俊雅。

以碑書堅行之骨,法帖潤行書之姿,參以宋代意態之長,再學四王(王羲之、王獻之、書聖七世孫智永、王鐸)法帖之極!則真、行和草流芳萬代!得王法者得天下之行書之精華!











湘順1


我認為初學既臨《聖教序》不合適。


《聖教序》看似容易,其實是最難的行書之一,所以初學人學《聖教序》,只能是挑字去學,就是僅僅學了一些簡單的字!

初學之人可以從比較易學的陸柬之《文賦》,趙孟頫的《膽巴碑》以及智永的《千字文》,這樣的法貼學得有些心得,再去學《聖教序》會更好一些!


一笑貫長天


雖然非常喜歡《集王聖教序》,但就初學擇帖問題,《集王聖教序》並不是特別適合初學行書的範本。

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是由於《集王聖教序》是集字刻帖,字內的點畫或偏旁部首、結構之間的氣脈不夠連貫暢達。初學書法,本身技法不熟,即便有一定基礎者,同樣仍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臨摹的字形散,缺少那種緊密的氣息。甚至其中一些字是借用其他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雖然處理的非常高明,但和那些一氣呵成的字和書法作品來說,仍然免不了存在氣脈不暢問題。長期以往,可能會帶來審美的誤區。甚至以散為美。



二是《集王聖教序》是刻帖,不是墨跡範本。對於初學者來說,對於運筆的方面學起來要困難許多,看不清楚運筆技法唯美細節。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三是由於是集字作品,字形結構在跌宕起伏的要比其他字帖大的多,也就是缺少那種中和之氣。所以有許多的書法理論和一些書法家都不建議初學書法或行書從那種過於跌宕多姿的作品或風格的書法入門。入門要平正的作品起步。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說: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道理是一樣的 。



翰墨書道


《聖教序》 是個啥?

《聖教序》:全名《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有了一定的楷書基礎,初學者從介紹《聖教序》開始會不會有點高?至於這個問題,也是蠻複雜的。許多人認為選擇《聖教序》的序言是一個好的決定。然而,另一個問題是《聖訓序》有不同的版本,包括懷仁和尚的《王羲之序》和褚遂良的《大雁塔聖訓序》。

王羲之的行書,在開啟新一代氛圍之前,使用了靈活優雅的筆,點畫充滿活力。這很難學,但並不是完全不適合初學者。

學習書法,首先要學習書法的形式,然後學習書法的精神。王羲之《蘭亭序》上的墨跡早在宋代就消失了。今天,只有不同版本的雙鉤拷貝被傳下來。

《蘭亭序》的筆畫具有最大的靈活性,其結構非常精巧。每一筆的距離、接近度和空間佈局都非常漂亮。

看起來有些單詞的單個筆畫在構建時非常隨意,甚至有些誇張,但是當最後一個筆畫完成時,就令人驚奇了。幾乎每個字都是藝術品。

其次,蘭亭序的特點是有大量的遊絲串,特別是如果你剪下一個單獨的字符並放大它,你會看到它耦合的痕跡,比如公園裡糖廠拉起的糖果串。

這也是後代無法企及的。傳說王羲之寫完《蘭亭序》後多次寫同樣的內容,但他寫不出第一個意境。

不可否認,《王羲之聖教序》是一部集字作品,但它也是學習王羲之行書的最佳典範之一。這部作品是懷仁從王羲之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中收集的,他所需要的人物被挑選出來,放入《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序言中。即使他找不到他需要的角色,他也需要分解不同角色的偏旁部首並重新組合。這種分組文字的方法似乎符合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但在氣的循環中是否一致?這個問題是可以想象的。

如果你是一個行書的初學者,你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如難以掌握結構,使用筆慢,掌握筆法不準確,難以控制實際情況和實際情況之間的對比等。雖然王羲之的行書在寫作上仍然非常清晰,但對初學者來說仍然很難。如果你只想讀王羲之的《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序言,那就沒有必要了。

有人建議你可以用透明紙蓋住它,然後用墨水勾出輪廓來學習。複製開始時,會有滯後現象。我們知道王羲之的行書筆非常流暢。我們可以用許多臨時的方法來學習它。為了找到流暢的感覺,我們可以寫幾個字。學習任何書法風格時,我們都應該注意筆法。王羲之的行書筆法最為精湛。

純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對大家有幫助, 歡迎大家點贊、轉發分享和關注博而化易來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評一轉都是對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謝夥伴們的支持!


博而化易


聖教序是書法愛好者不可繞過的豐碑,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一是字美,雖說是集字作品,但是他集成了王羲之行書之大成,後世很多名家行草作品都有聖教序的影子,二是字多,字多筆法豐富,一本聖教序吃透可以得行而望草了,行書過關了,楷書也有促進,筆畫會流暢生動,擺脫狀若算子的瓶頸,不需要再做他求。三是文美,這篇文章在歷代的駢文裡,無論文筆視野格局韻律都是上上之選,在下看來可以媲美王勃的滕王閣序,文中對三藏求經的歷程,對三藏的介紹,對經文的膜拜歌頌無不透露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偉略和深厚的國學功底,一直都是歷代文人墨客的愛物,只要你讀懂了一定會擊節而嘆,雄文美字佳事,稱得上空前絕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深愛之,最近才認真學習,附一張我的習字照片老師們指導一下,謝謝!










老百姓書法課堂


我真的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原因是類似的提問都有點古怪。

條條大路都說通羅馬,可是,你得先知道羅馬在哪個方向才對不是?

一,有的人就在羅馬。

二,他本人就在羅馬跟前。

三,他知道去羅馬的最近途徑。

四,有人給了他去羅馬的方向。

五,他只認為條條大路可以通羅馬,自己認為只要自己不停的走就行了,這是最可怕的,他天天在重複自己的錯誤而不自知,弄到最後,落得個有工夫無功夫,可惜了,這樣子的書法愛好者太多了。我也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吧,他們說我寫的東西無家可歸,我也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