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了韓信?

華麗的小丑


這題目有兩個內容:

1、韓信不是劉邦殺的,而是呂后和蕭何殺的,劉邦事後追認;但若因此一定說是劉邦殺的,也無可辯駁;

2、張良和韓信彼此沒有交集:韓信投靠劉邦前,張良是韓國申徒,韓信是項羽郎中,二人不在一起共事;韓信投奔劉邦時,張良還是韓國申徒;張良投奔劉邦時,韓信早已經是大將,率軍幫助劉邦攻取了關中。

韓信被殺對劉邦而言是個意外事件

《淮陰侯列傳》關於韓信被殺的記錄: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這段記錄有哪些疑點呢:

1、韓信是真的病。從蕭何的書信“雖疾,彊入賀”,可以證明韓信是真的因為病不能跟隨,或者不願意和劉邦和昔日的好友陳豨作戰的心病。

2、陳豨已經反了,韓信既然部署已定,為什麼還要等待陳豨的回報?不合情理。在陳豨已經反了,劉邦已經率軍攻打的情況下,韓信還派人和給陳豨讓他舉兵謀反——這不是多此一舉?還在部署已定的情況下,等待早已造反的陳豨回報?弄得好像韓信不知道陳豨早反了,劉邦已經率兵攻打似的。

3、韓信意圖矯詔赦免罪犯攻殺呂后,表面可信,但韓信一無兵權,二不是丞相,只是一個沒有官職在身的淮陰侯。他用什麼名義去矯詔?

4、韓信的謀劃保密也太差了吧,連個舍人的弟弟都瞭解?英布謀反,他手下的中大夫也只能和劉邦說英布有謀反的跡象。擅長擁兵的韓信,造個反,連下屬的親戚朋友都知道,也過於兒戲了吧。英布在封地造反都能如此保密,韓信在長安造反,保密如此差,難以置信?

5、韓信臨死前所說的“吾悔不用蒯通之計”——如果韓信有意謀反,為何不秘密派人請蒯通為自己籌謀?或者推薦給陳豨也行。

因此結論:

1、韓信和陳豨是朋友,彼此有交往是事實,但沒有參與陳豨的反叛;

2、韓信不跟隨劉邦攻打陳豨,要麼是真有病,要麼是不想攻打陳豨這個心病。如果韓信跟隨劉邦去了,反而能生存。

3、呂后和蕭何殺韓信,根本原因是考慮日後韓信難以控制,這和呂后主張殺彭越是一樣的道理。韓信謀反,只是呂后和蕭何策劃的藉口和理由。

4、韓信在臨死前還禍害蒯通——證明韓信這個人打仗可以,沒有搞陰謀的城府!如果韓信真的陰謀造反,但蒯通並沒有參與,韓信沒有必要拉他墊背吧?

當然蒯通也是有本領的,面對劉邦質問他為什麼要鼓動韓信謀反時,蒯通給出的理由很簡單:

我也想輔助陛下你啊,可當時我只認識韓信不認識你劉邦啊!各為其主,不能怪我吧!


劉邦在聽到韓信被殺的反應:

“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這個表情。這個喜,應當是驚喜吧。

現在來看下時間線:

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在漢十一年反叛:

春,韓信被殺;

夏,彭越被殺,還被剁為肉醬送給諸侯——更慘;

秋七月,英布在劉邦派使者來之下,立馬反。

幾個月之內,韓信、彭越先後被殺,如果你是英布,還還會相信劉邦不殺你麼?

張良和韓信並無多大交情

張良投靠劉邦是在劉邦攻佔關中之後,當時韓信早已是大將:

“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

雖然都是在劉邦手下做事,但韓信是大將,張良是成信侯,韓信率軍外出作戰,張良整日跟隨劉邦,二人不會有太多的交情。

張良從無推薦韓信為王的打算:

“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這段記錄,似乎是張良推薦韓信為王,但其實不是。張良推薦的是英布、彭越、田榮三人。對於韓信,張良肯定的是他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但不推薦他當王。

這才有劉邦:

派遣隨何勸英布歸順劉邦;

派人聯絡彭越;

派遣酈食其去齊國勸齊王合計項羽——結果被韓信利用而偷襲,導致酈食其被烹殺。

《史記》記錄的張良和韓信接觸是劉邦派遣張良為使者冊封韓信為齊王: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

綜述

韓信之死,是劉邦和呂后清除異姓王的重大轉變——在沒有反叛事情下,以謀反殺之。韓信之前的韓王信、陳豨的反叛都有實實在在的事實,但韓信和彭越完全是在沒有謀反事實的情況下被處死。這違背了當時漢襲秦制的法治精神和程序。

韓信謀反的記錄中有5個疑點,足以證明韓信謀反不過是呂后、蕭何策劃的藉口。至於題目所說的張良為什麼不救韓信,最直接的原因是:張良不知情。在項羽被擊敗後,張良基本上就是隱居狀態,無論是韓信所謂的謀反,還是呂后蕭何的策劃,張良都不可能知情。

但即便知情,以張良和韓信二人的交情,張良犯不著為韓信得罪呂后。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張良的個人志願和自我定位決定了他行事的選擇,他沒有任何救韓信的理由。

第一階段:起義前。

個人志願:復仇。

張良家世代都是韓國的相,而韓國在秦始皇統一的戰略中首當其衝,第一個被消滅。復仇的火焰在年輕的張良心中燃燒,這也是為什麼他要散盡家財,在博浪沙賭博似的希望一椎擊殺始皇帝的原因。

在這個時候,大約擊殺仇人是他最大的心願。除此之外,天下經已一統,復興韓國的可能微乎其微,或許他根本沒有抱此希望。也或許,他在等待一個機會。

第二階段:起義之初。

個人志願:復國,成為韓相。

等到陳勝吳廣振臂一呼,項羽、劉邦等豪傑應聲而起,六國舊地紛紛響應起義,張良也終於看到了復興韓國的可能。

所以張良向項梁提議:找到韓國的公子成,立他為韓王,這樣可以為秦國四面樹敵。項梁同意了。張良終於和祖父、父親一樣,成為國相,協助公子成收復韓國故地,可以說完成了畢生最大的心願。

第三階段:楚漢相爭。

個人志願: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很快,韓王成被項羽殺死。雖然劉邦派張良帶出來的小弟韓王信重新奪回韓國,立為新的韓王。但聰明的張良從戰爭的形勢看出,復興韓國再也不可能成為現實。天下已經不可能再成為群雄並立的天下了,遲早會被項羽和劉邦中的一方統一。而這對立的雙方,一方對他、對韓都有恩,一方則殺死韓王,算是有新仇,顯然,他最好的選擇是幫助劉邦擊敗項羽。

所以這時,酈食其勸說劉邦多立六國後人為王,為項羽四面樹敵時。同樣的計策,以前張良也為項梁出過,這時卻站出來堅決反對。這是因為目的和形勢完全不同了,過去他是要復興韓國,現在卻要助劉邦一統天下,雖然多立王可以多樹敵,但同時也會分了劉邦自己的權勢。

唯一的例外是,韓信想要做齊王,張良卻勸劉邦同意了,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正如張良所說:韓信已經據有齊地,握有重兵,憑你現在的實力,韓信如果自稱王,你禁止得了嗎,不如做這個順水人情,以免生變。

從這裡看出,韓信雖然稱臣於劉邦,卻其實始終是作為一個隱患,一個對立面而存在的。這也為將來他被誅殺埋下了伏筆。而張良作為劉邦的謀士,卻是俱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張良和韓信之間,非但沒有特別的交情,反而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立的。

第四階段:天下一統。

個人志願:卸任保身。

劉邦即皇帝位,西入長安後。張良就稱病,藉口修道,幾乎諸事不理。這時他已經五十歲左右,而畢生的志願幾乎都已實現。聰明的他選擇卸任保身,如他自己所言:願棄人間事!除了給呂后出了一計保全太子以外,他從不參與任何政治鬥爭。

這麼聰明的他,也自然知道天子要剿滅異姓王來鞏固劉氏子孫的地位是大勢所趨,又怎會為了一個沒有特殊交情的韓信,把自己置身漩渦呢。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張良和韓信,無疑是劉邦的左臂右膀。漢初三傑中間,除了蕭何主政後方,為劉邦提供軍需補給外,另外兩個人就是張良和韓信,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個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劉邦的勝利,張良、韓信、蕭何缺一不可。

按說,作為劉邦的核心團隊,一文、一武、一後勤軍需,在許多戰爭中,在失敗或勝利之間,是應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而同時要走向勝利,也必然是有很多非常默契的配合的,也就是說,張良、韓信、蕭何之間,是有著非常多的交流和接洽的,是共同戰鬥過的,甚至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戰鬥友誼的。

就蕭何來說,他月下追韓信,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武將,得到了劉邦前所未有的提拔和重用,成為了大將軍,對於韓信,有知遇之恩,所謂“成也蕭何”。對於張良來說,很多大規模戰爭,尤其是後來的垓下大戰,都是相互商量、運籌帷幄、團結協作的結果,張、韓和劉邦三人之間,是有著很多磋商和密謀的,之間的交集是要以理解和信賴為基礎的,張良和韓信既然言深,自然交也不淺。

然而,當勝利來臨,天下一統,蕭何卻幫助呂后陰謀地抓捕了韓信,所謂“敗也蕭何”。而張良在韓信被誣陷、受處分、不斷降級、最後誅殺的整個過程中,卻表現出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悠然於事外而不置一詞,這是對於戰友的態度嗎?這是對待朋友的態度嗎?他那出神入化的謀略之道,為何沒有在戰友即將遭到剪除的關鍵時刻而靈光一現呢?

我想,這裡面的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劉邦剪除韓信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無論是蕭何的幫助,還是呂后的陰謀,剪除韓信,都必然是劉邦的主見,倘若沒有劉邦的主見,無論呂后還是蕭何,是決不敢動殺手的,你看蕭何在劉邦多問訊了幾句就膽戰心驚,甚至把家人中的適齡男丁全部發往前線,以打消劉邦都沒有過明確表示過的疑心,這樣一個人,他敢擅自幫助呂后殺地位與他相當的大將?肯定不可能,因此,殺韓信,必有劉邦首肯或明示。

二是韓信自己的言行,讓張良即便想阻止,也沒有阻止的空間。劉邦稱帝以後,剪除異姓王成了劉邦的第一件大事,這種戰略構想,張良不僅心知肚明,或許還會深為贊同。韓信被清除,是這個戰略的必然環節,張良哪怕萬一不贊同,也決不會阻止。

三是張良在戰後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悠然事外,不施援手。劉邦奪取天下後,曾經大封功臣,那些將領們爭功索賞,叨叨不休,唯有張良不爭,不僅不爭,他還竭力推辭,對於封地不要大的,只取小的,對祿如此,對爵也是如此,多次向皇帝劉邦提出引退的請求,誠懇地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要求解官隱退。

一個連爵祿都不願意接受、只想當黃老引退的人,他會去趟劉邦殺韓信這趟渾水嗎?


帝國的臉譜


張良為何不阻止漢高祖劉邦殺韓信?或許有人要說,提問者說得不對,韓信並不是劉邦所殺,而是呂后殺的。怎麼說呢?動手殺韓信的的確不是劉邦、而是呂后,但是彼時的呂后並不是漢惠帝時期、甚至前後少帝時期的呂后,她要誅殺漢王朝的開國元勳、曾經的異姓諸侯王、時任淮陰侯韓信,無論如何也是繞不開劉邦的。史籍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是劉邦授意或者默許的,但是這裡面多多少少還有有劉邦的影子在裡面,劉邦根本洗不乾淨自己!



言歸正傳,為什麼韓信不阻止劉邦或者說呂后殺韓信?先說另外一個人在彼時的表現,他就是蕭何,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實際上講的就是這件事。韓信最初是由夏侯嬰引薦給蕭何的,而之所以韓信後來能夠為劉邦重用,蕭何向劉邦的舉薦功不可沒。換句話說,蕭何是韓信最大的“伯樂”。但是,與呂后聯手拿下韓信的恰恰就是這位“伯樂”!難道是蕭何與韓信有仇?肯定不是!如果是,當初蕭何也就沒有必要“月下追韓信”了。蕭何之所以如此,無非兩個原因。一、劉邦內心也想要韓信的命,呂后不過就是一把槍而已,蕭何如果阻止,恐怕劉邦要的就不僅是韓信一個人的命了。二、劉邦晚年呂后逐步做大,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而劉邦的法定繼任者就是呂后的親兒子漢惠帝劉盈,即便呂后不像後來那樣專權,其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協助呂后除掉韓信,說白了就是蕭何給呂后遞上的“投名狀”,目的很明確:“老嫂子,你說話我老蕭是言聽計從的,我不是你掌權的障礙,你沒必要對我不放心。”這其實也是蕭何自保的手段之一,和當初的自汙如出一轍。



那麼,問題就來了。張良難道不是漢王朝的開國元勳?難道不明白自保的道理?很顯然,張良比蕭何“自保”得更徹底!蕭何自保不假,但是他依舊放不下世俗的權位,對相位還是戀戀不捨的。而張良,在漢王朝立國之初便辭去了三萬戶的封賞、僅接受了留地的封邑,以“半隱”之身成為了“逍遙散人”。他又怎麼可能為了韓信來趟這一趟渾水?除此之外,從當初劉邦欲廢長立幼時,韓信站在呂后一邊反對劉邦易儲,甚至幫呂后搬出了“商山四皓”來看,韓信實際上為了自己和後代未來的平安,也早已向呂后遞上了“投名狀”。劉邦、呂后同時想要韓信的命,張良何等聰明之人?怎麼可能出來阻止?



張良這個人並沒有政治野心,他跟隨劉邦無非兩個原因:一、報秦滅韓、滅家之仇;二、發揮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留名青史。很顯然,他的目的都已經達到了,這也是漢王朝建立之後張良“功成身退”的原因所在。韓信與張良本身並沒有太多交集,也沒有什麼深厚的私交,張良犯不上為了一個韓信招來劉邦和呂后的猜忌、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除此之外,韓信雖然能力出眾,但是為人並不太正派,而且人緣也不是太好的。說韓信不正派,有兩個鐵證:一、韓信最初是西楚霸王項羽麾下的執戟郎,麾下名將如雲的項羽當初能封名不見經傳的韓信為郎官,實際上還算不錯了。可僅僅是因為沒有達到韓信的預期,韓信便背棄舊主、投向了劉邦的懷抱,並且協助劉邦將舊主項羽逼得自刎烏江。二、鍾離眜在項羽兵敗後投靠韓信,可韓信卻聽信他人之言,想用鍾離眜的人頭取悅劉邦,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鍾離眜自刎以示抗爭!這兩點足見韓信的為人。這樣一個人,在自幼接受傳統貴族文化薰陶的張良眼中,必然是屬於“離經叛道”,張良能對韓信抱多大的好感,可想而知。出面保韓信?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說韓信的人緣。韓信這個人自恃才高,頗為目空一切。可以這麼說,劉邦麾下那幫丘八將領,基本上沒有他看得上眼的,甚至劉邦本人,恐怕他也未必瞧得上。“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前一半是什麼?“老闆你不行,你最多也就將兵十萬頂天了!”或許連韓信自己都覺得這話過分了,最後才不得已自己給自己打原場:“老闆你雖然不善將兵,但是你善於將將,我們這些將都是你統帥的”,這才讓劉邦有了個臺階可下。此外,從後來韓信被削去王爵、貶為淮陰侯之後與樊噲的一次會面也看得出韓信的自大與目中無人。被貶之後的韓信在長安無所事事,想必人緣不好,也無處可去。於是,到劉邦的連襟樊噲家串門。樊噲是個爽快人,也不管連襟劉邦和妻姐呂后是不是會介意,仍舊以對待諸侯王的禮儀迎接韓信,可是韓信冷不丁卻來了一句:“想不到我韓信現在落魄到與你樊噲這樣的人為伍了!”這雖然只是一句自嘲,但多少也能看得出韓信內心的自負。樊噲何許人也?拋開與劉邦、呂后的關係不說,好歹也是漢王朝的開國元勳、列侯,甚至還被稱為劉邦麾下“第一猛將”。



這樣不正派的為人、不討喜的性格,試問有多少人願意與韓信來往?更何況,樊噲仗著和劉邦是發小、又是連襟,仗著是呂后的妹夫可以不避嫌,其他人呢?跟韓信來往可是要冒巨大政治風險的,誰還會站出來為他說話?至少張良肯定不會!這或許也是張良沒有阻止劉邦、呂后殺韓信的原因之一。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大家討論。

首先指出,韓信是被呂后殺於長安,劉邦當時在討伐陳豨餘黨的前線。那你要問,張良勸不勸呂后呢,張良沒在長安,張良恰恰跟著劉邦在前線,也不是張良隱退。

證據非常充分。

給位請看,史記的記載:下面是留侯世家的記載: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請再看,下面是蕭相國世家的記載:

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請再看,下面是高祖本紀的記載:

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九月,上自東往擊之。十一年,高祖在邯鄲誅豨等未畢,......。至馬邑,馬邑不下,即攻殘之。


很明顯,當殺韓信的時候,蕭何在長安,而張良和劉邦在前線打仗,事發突然,蕭何和呂后在長安直接把韓信給料理了。所以,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張良和劉邦知道韓信造反這個事的時候,韓信已經涼涼了。

假設張良就在關中,呂后也一定會去徵求張良的意見,就跟問計保太子一樣,一定會去找張良,那麼張良會不會阻止殺韓信呢?

我認為不會:

主要人物秉性,利害關係兩個方面來分析。

人物秉性

張良對韓信的才能很賞識,所以,說英布,彭越,韓信這三個人是與項羽爭天下的關鍵。之後,劉邦才在魏豹反叛的時候讓韓信帶兵征討,韓信由此開始一路開掛。

但是張良是什麼人啊。看可以說是恩怨分明,進退有度。

張良因祖上是韓臣,一心想著滅秦復韓。秦始皇他敢刺殺。劉邦曾經將打下來的故韓國大片土地就直接給了韓王,於是張良從劉邦入關。鴻門宴前,義不逃生,鴻門宴上留身保劉邦。

等劉邦被封漢王,依然離開好基友,去保幹嘛嘛不成的韓王。劉邦賞賜給他的金銀財寶都送給項伯,為的是給劉邦說好話。

等到韓王成死,立刻就又回到劉邦身邊。

張良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報恩,<strong>可沒有因為在劉邦言聽計從就直接跟劉邦,也沒有哪個強大就跟哪個。是非分明。

韓信是劉邦給將給兵的基礎上才成事的。看看韓信,劉邦被困滎陽一線,他不派兵主動支援,反而要稱王;追擊項羽的關鍵時刻不派兵,給了好處才動手。

等到封了楚王,韓信回家,給漂母錢是應該的,卻羞辱曾經讓他蹭飯幾個月的亭長,原因是人家做好事不到底,還封賞讓他鑽當的那個少年。無論理由多麼冠冕堂皇,總是繞不過,恩怨有點不清的嫌疑。

還有一個,殺了好友鍾離眛討好劉邦。這個真真不是個清白人乾的事。

這些行為與張良的行為差別太大。

利害關係

張良自從韓王成死了之後,一心向漢。沒有向著韓信的道理。

我們看,韓信這一路,討封假齊王,殲滅項羽前要條件,當楚王之後窩藏楚大將鍾離眛,降級之後滿腹怨言。張良很清楚,韓信已經與漢朝離心離德了。

不管他韓信造不造反,對漢朝來說,確實是個麻煩。劉邦雖然沒殺韓信,但是已經數次對韓信動手了。滅項羽之後,漢王奪了韓信的兵馬,把韓信從齊改封到楚,後來又從楚王降為淮陰侯。而這些過程從來沒見張良勸諫,這是明顯的,張良非常清楚劉邦要限制韓信的用心。

最關鍵的,到了陳豨謀反,不管韓信是否真的是想造反,韓信和陳豨關係不錯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再加上韓信一直對現在處境不滿。關中的主要軍事力量相對空虛,韓信這時候威脅還是蠻大的。

所以,從厲害關係上看,張良也不會阻止殺韓信,最多不出殺韓信的主意。


以上是我的看法,歡迎討論。


夜航船水手


首先,韓信不是劉邦殺的,是呂后殺的,這個不能弄錯了。

其次,張良又不是聖母婊,有什麼義務阻止呂后殺韓信呢?

張良不救韓信,理由有以下幾個:

第一,張良一向明哲保身。

張良是韓國貴族出身,對官場那套,比草根出身的韓信、彭越、英布要懂得多,什麼“伴君如伴虎”,什麼“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類的,他懂得多了。大漢開國後,張良選擇功成身退,行事十分低調,不願意捲入過多的政治旋渦中。表面上,他熱衷於道家仙學,學習避谷術、引導術,杜門不出。他是個很明智的人,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因此他學道學仙,未必不是一個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於權力鬥爭之外,無慾無求。在漢初劉邦屠戮功臣時,張良並沒有受到任何的懷疑與衝擊。

第二,張良瞭解韓信的野心。

張良在早年時曾救過項伯,也算是有俠義精神。對韓信,他怎麼沒拿出自己的俠義精神呢?因為張良早就發現,韓信這個人很有野心。

韓信有過兩次要脅劉邦。

第一次,劉邦被項羽困在廣武時,要韓信率兵西援。韓信卻打起太極,派了個使者去,說齊國這個地方剛平定,很亂,得有個人代理齊王才行。實際上就是伸手要權。劉邦一聽韓信討價還價,勃然大怒,正想開罵,張良踢了他一腳,在耳邊說道:“現在時局不利,韓信就是想稱王,您有辦法嗎?不如先答應他,把他穩住,不然萬一他有二心,後果難測。”劉邦口風一轉,便說:“大丈夫平定諸侯,要當就當個真王,當假王幹什麼呢?”立即宣佈封韓信為齊王,韓信這才同意出兵。

第二次,劉邦要圍殲項羽,命令韓信與彭越速來會合,韓信與彭越又耍起太極,按兵不動。劉邦恨恨地對說:“現在韓信、彭越都不聽我的,怎麼辦?”張良深諳人性的弱點,他回答道:“西楚快完蛋了,韓信與彭越兩人都還沒有分到自己的地盤,所以按兵不動。您如果願意與他們分享天下,那他們立馬趕到。”張良這麼一說,劉邦明白了,馬上依張良的意見,將從睢陽到谷城的地盤劃給彭越,立為魏王,將陳邑到海濱的地盤劃給齊王韓信。韓信與彭越馬上率軍投入戰場。

因此,張良對韓信的野心,是很瞭解的。那麼呂后殺韓信時,他不可能站出來為韓信說話,因為韓信的歷史問題是比較嚴重的,更何況兩人根本沒有交情。


君山話史


張良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為什麼這麼說?

要知道劉邦建立漢朝,搖身一變成為皇帝后,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同患難共享受的劉邦了,而是一個殘酷無情的君主了,他覺得身邊的功臣都是危險份子,只要他們存在,就會威脅到自己的江山社稷,為此想除之而後快。而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也就成了他最為看重的眼中釘了。

劉邦之所以會對韓信下殺手,其實除去劉邦的原因,韓信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視。

要知道蕭何和劉邦是老鄉,劉邦還沒有發跡時,蕭何便追隨他,推薦他為泗水亭長,甚至能娶上呂后也是他牽的線搭的橋,革命後,蕭何坐鎮後方,為劉邦免去了後顧之憂,可以說蕭何無論是戰功還是個人情份都是旁人無法相比的,因此,劉邦再怎麼心狠,也不會直接對蕭何下毒手。而蕭何也是聰明人,為了徹底消除劉邦對自己的警備之心,不他不惜放蕩自己,損壞自己的名聲,甚至當呂后要求其配合設計誅殺韓信時,他也無可奈何的選擇地支持,落得“成敗蕭何、敗也蕭何”的結局。

而韓信卻不識時務,他在楚漢這爭中,原本就立下赫赫戰功,原本就功高震主,被封為楚王后,還不知道韜光養晦,收斂起來。因此,很快劉邦就把他從楚王降到淮陰侯。然後還韓信談話。

“你看夏侯嬰將軍能帶多少兵啊!”劉邦試探性地問道。這個夏侯嬰是劉邦最心腹的人,劉邦這樣問自然是有目的的。

“三萬吧。”韓信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樊噲呢?”劉邦把自己的另一個心腹,同時也是自己的連襟拿出來了。

“五萬左右吧。”韓信一臉平靜地回答。

“那朕呢?”劉邦的提問進一步升級。

“最多十萬。”韓信當時腦筋也許是短路了,依然實話實說起來。如果僅僅是這樣也罷,但劉邦提最後一問時,事情就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那你自己呢?”劉邦使出了撒手鐧。

“多多益善,多少兵我都可以帶。”韓信只想起垓下和項羽大決戰時的無限風光,但卻忘了此時和他說話的人正是要考核他的頂頭上司。

提問就此結束,不用再說什麼了,劉邦微笑的背後是嫉恨。此後,他下定決心要除去“不類已”的韓信,防患未然。

和韓信不懂得“藏鋒”相比,張良就顯得深沉和老練多了。自從劉邦當了皇帝,他已看出功高震主是件危險的事,因此馬上深居簡出,開始“歸隱”了——閉門不出原修練養氣辟穀之術。

放下朝中一切事,張良以這種“淡泊名利”的方式,終於為自己保全了性命。張良能保全自己已屬不易,要想再保全韓信,更何況是功高震主、不知藏鋒的韓信,那是比登天還難。所以說,不是張良不想阻止劉邦殺韓信,而是張良沒有能力阻止劉邦殺韓信。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就是張良的處事原則。張良有帝師之名,他深懂帝王之道。再加上他和劉邦打過幾年的交道,深知劉邦的為人。

劉邦可是一個狠人,若是他想讓誰死,那這個人多半是逃不掉的。尤其是觸犯了劉邦利益的人。

因為張良瞭解劉邦,所以,在他輔佐劉邦建立大漢之後,他就選擇了隱居到山林之中,去。張良之所以不在朝中任個一官半職,目的就是怕受劉邦的破害。

因為張良瞭解劉邦,所以,劉邦不管殺誰,他張良都不會站出來說話的。畢竟和劉邦作對,只能增加劉邦對自己的討厭,甚至會惹來殺身之禍。

若是劉邦想殺韓信,張良提前知道的話,他也不會救韓信的。畢竟韓信和張良沒有什麼交情呀。

兩個人雖說都在幫助劉邦打天下,可是,兩個共事的機會不多。

楚漢爭霸的時候,張良一直都是在跟著劉邦建功立業,韓信不一樣,韓信是獨自帶領著一支軍隊,去北方開闢新戰場的。

所以,這就導致了張良和韓信沒有交集,因為沒有交集,他們之間也就沒有了感情可言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韓信出了事情,張良不會去提他說情的原因。

這裡我們需要聲明一下,韓信不是被劉邦殺害的。

殺害韓信的兇手是呂后和蕭何。

韓信被殺的時候,劉邦去代地平叛陳豨的叛亂了。

就是在劉邦外出的時候,呂后聽說韓信要謀反了。這時候呂后把蕭何叫來,商議如何平息韓信的叛亂。

蕭何就為呂后出了主意,把韓信騙到宮裡來,然後埋伏几個刀斧手,秘密的把韓信抓了,殺掉。

韓信就是被蕭何騙到宮裡,呂后把韓信捉住給滅了族。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說韓信其實不是劉邦殺的,而是呂后和韓信殺害的。

韓信因為和蕭何有感情,畢竟韓信能當大將軍是他蕭何推薦的。所以,當蕭何讓他進宮的時候,他絲毫沒有懷疑,結果,他走進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漢史趣聞


韓信是呂后蕭何設局殺死,那時劉邦並不在長安,張良也跟隨出征在外。漢初三傑對於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而蕭何與韓信關係密切,民間還演繹出八拜之交,沒有蕭何,韓信終是胯下韓信,沒有蕭何,韓信便不會死得如此之慘。人們痛惜二人善始不能善終的同時,容易對張良產生一種誤解,以為他與蕭何韓信二人的交情也非同小可,畢竟都是人傑,同一檔次高智商的一夥,其實是想差了,張良與韓信雖都是謀絕,卻是不同層面的,二人一生也極少交集,基於種種原因,張良自不會主動解救韓信幫他逃脫殺身之禍。


張良是韓國貴族,父祖都是韓國宰相,出身貴胄,韓國被秦所滅,毀了張良的效忠對象和國家,他對此恨之入骨,以反秦推翻秦朝為己任而殫精竭慮,陳勝吳廣拉起義旗,應集四起,項梁也在江東起兵,途經下邳時碰到張良,交談之下大為心折,對張良為韓國復國的請求慨然允諾。(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項梁立楚王熊心後,便封韓成為韓王,讓張良當國相,張良所謀得遂,如果張良不是為了劉邦做了太出格的事而導致項羽殺了韓王成,說不定就此終老一生了。而韓信,應該是破落貴族出身,到他的時候,已經是窮得三餐難得溫飽了,他的志向是出人頭地,成為人上人。與張良的家國情懷不同。二人很難成為知音。


分封之害,在秦朝建立時丞相李斯已經說得很明白,這在政治素養高的人應該容易成為共識,錢穆先生就曾以秦始皇沒有分封子弟而用郡縣制而稱讚他有“公天下”之心,張良之後也是郡縣制的支持者,從他反對酈食其的分封建議可見,後來建議劉邦分封韓信為齊王,也是鑑於韓信已得其實,無力約束了。從踩劉邦的腳阻止他痛罵韓信自立的表現可以看出,他是站在劉邦一方謀事,與韓信也沒有多大的交情,不然算計不會如此之深,為了加重韓信的歸心,張良還親自到齊地封韓信為齊王。而韓信,卻是分封制的堅信和堅定支持者,這也是他不聽武涉和蒯徹之謀自立的原因,以為助漢王劉邦也能得到王位,何必多此一舉。(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從下邑之謀開始,張良就把韓信作為劉邦的重要棋子運用,到垓下之圍讓劉邦劃定楚地分給韓信彭越英布,換取他們出兵相助圍殺項羽,凡此種種,張良又怎麼會阻止劉邦呂后對韓信的削弱和殺心呢?張良擅於智謀之士,也不會傻到為韓信求情自找殺身之禍。試想,韓信軍陣無雙,張良智謀無雙,二人若是走到一起,劉邦呂后豈能安枕?


南方鵬


說實話,我也很想讓張良救韓信一命,留下一段千古佳話,也為後世小說家增添一個寫作的題材,寫出來絕對精彩!

可是,歷史就是歷史,張良是救不了韓信的!因為韓信的死,這裡邊水太深了!

首先,確切地說,韓信並不是劉邦殺的。

劉邦當時在外平陳豨之叛,韓信是被呂后下令殺的,幫兇是蕭何,時間是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此時距韓信官拜大將軍整整十年,距垓下一戰滅項羽六年,距被貶淮陰侯閒居長安五年。

韓信在長安的這五年裡,無兵無權,劉邦要殺他恐怕早殺了,但劉邦不但沒殺他,兩人可能還常見面聊天,那番“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著名談話,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不過韓信這幾年心裡不痛快是肯定的,因為他幫了劉邦天大的忙,而劉邦卻負了他,之前承諾他的全沒兌現,還把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貶為淮陰侯,擱長安像寵物一樣養著。

對於政治城府並不深的韓信來說,他有怨氣是肯定的,發牢騷也是肯定的,有沒有反叛的心思和動作,恐怕也是有的,這就給了呂后殺他的藉口。

呂后為什麼要殺韓信?史書記載,是她得到韓信要謀反的消息,先下手為強!這恐怕只是表象。更深層的原因是:呂后要在朝臣中“立威”,以實現其政治野心——老孃那麼多年的苦,可不是白吃的!

所以,呂后把劉邦想幹而遲遲沒幹的事辦了,殺了韓信,夷三族。同年,她又一手製造了彭越被夷三族的冤案——這個女人太可怕了!

問題是,劉邦對韓信有沒有殺心?恐怕也是有的。否則,他就不會在得知韓信被殺後,“且喜且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對於呂后的做法,他默認了。後世習慣把殺韓信的罪責加他頭上,其實不冤!

說到這裡,張良為什麼不救韓信?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那麼張良當時在幹什麼呢?史書記載得很清楚,張良在劉邦稱帝后,就沒怎麼摻和朝堂的事,他在家裡修道,練辟穀術,其實是為了躲開朝堂紛爭。

韓信被呂后、蕭何聯合誘殺,事發突然,張良未必知道。即便張良知道,他要救韓信,勢必得罪呂后、蕭何,乃至劉邦。更重要的是,韓信“謀反”的證據就握在呂后手裡,他若去救,豈不成了“附逆”大罪?韓信沒救成,倒把自己搭進去了,張良何許人,這種傻事他能幹嗎?

張良和韓信的私人關係如何?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不過戰時張良幾次勸劉邦重用韓信,可見他對韓信是欣賞的,漢朝建立後,他又和韓信在一起修過兵書,感情自然也是有的。再加上同為漢臣,“兔死狐悲”,張良當然不希望韓信死,可即便他是“謀聖”,也真的改變不了什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