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跟随曹操长达11年,曹操为何不提拔他?


郭嘉是怎么跟随曹操的?

是因为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非常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因此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戏志才去世后,没有人能与我商议大事啊,汝南、颖川一带的人才比较多,你看谁可以接替啊?

于是荀彧就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与郭嘉见面交谈后,双方都比较满意,都认为对方是自已要找的人,因此曹操就任命郭嘉为军师祭酒。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一一说明。

第一,曹操为什么认为当时没有人能商议大事?

公元196年的曹操,刚刚迎立汉献帝,难道当时曹操身边没有谋士吗?为什么说没有人能商议大事呢?

当然不是,当时曹操身边已经是有一些谋士。

首先是荀彧,荀彧早在191年就投奔曹操,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子房就是张良,曹操视葛彧为张良,也就是视荀彧为战略级别谋干,荀彧最初的官职是别部司马,后多以司马身份随曹操征战,劝曹操迎立汉献帝,后为任侍中、尚书令,多为曹操镇守后方。



再如程昱,程昱很早就跟随了曹操,早在192年,程昱就被曹操征辟为寿张县令,在兖州争夺战中为曹操保住三个城池,曹操迎立汉献帝后,任命程昱为尚书。

再如荀攸,荀攸是曹操在196年,征召为汝南太守,后入尚书。

再如董昭,也是在196年,随张扬入洛阳朝见汉献帝时,被曹操拜为符节令,之后成为曹操的谋士。

曹操身边这些早期的谋士大多是兼任其它官职,真正随同曹操一起征战的谋士还真没有,所以曹操才会向荀彧征求谋士。



第二,当时曹操是什么官职?

曹操在迎立汉献帝时,因功被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同年11月,曹操因迁都许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也就是说当时曹操的官职是司空,三公之一,有开府治事的权利,是当时许昌朝廷的百官之首,这也能理解,许昌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当然是百官之首。

第三,曹操为什么封郭嘉为军师祭酒?军师祭酒是什么官?

曹操征辟郭嘉是用来做谋士的,当时曹操自已的官职也就是司空,能开府汉事,军师祭酒就是司空的属官,这也是曹操权限范围内所能封给谋士的官职,况且郭嘉是初来,还没有立功。



军师祭酒这个官职是曹操创立的,军师是参谋、谋士的意思,祭酒一般是首席,部门长,祭酒一职一般只设一个职位,不多设,在这里应该是首席的意思, 军师祭酒合起来就是首席参谋的意思,也就是说曹操把郭嘉当成首席参谋。

郭嘉是在207年随曹操征乌桓的途中去世的,算起来跟随曹操东征西战有11年了,但其官职一直是军师祭酒,这11年来,郭嘉在随曹操征战中,也立下不少功劳,为什么曹操不给郭嘉升官呢?

答案很显然,一是郭嘉的官职不低,二是曹操封无可封。你只看到这11年来,郭嘉的官职一直是军师祭酒,可曾看到这11年来,曹操自已的官职也一直是司空。



再来看曹操的其它谋士,截止郭嘉去世的207年止,荀彧是尚书令,主持后方政务,而且是汉朝官吏。

程昱是奋武将军,程昱这个人有点特殊,是曹操谋士阵营,唯一有带兵能力的谋士,多参与作战。

董昭是司空军祭酒,与郭嘉一样,但董昭是从别的官职升上来的,之前董昭是谏议大夫,而且这个司空军祭酒还是在郭嘉去世后才封董昭的。

荀攸是中军师,而且荀攸擅长具体的谋略,一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立有谋功,中军师类似于参谋长,有实际参战的权力,荀攸的中军师应该高于郭嘉的军师祭酒。



其它的,如贾诩是太中大夫。

算起来,真正以谋为职的,就是郭嘉与荀攸,郭嘉长于战略之谋,荀攸长于战术之谋,郭嘉只作参谋,没有实际带兵能力,葛攸不仅参谋,而且参与实际作战部署,郭嘉只分析情况,在曹操拿不定主意时,为曹操定下大略方针,荀攸不仅分析具体情况,而且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为曹操提供具体的作战部署。郭嘉是首席参谋,荀攸是参谋长。

郭嘉已经是首席参谋,你让曹操再封个什么官给郭嘉呢?参谋长有人了,是荀攸。或许曹操已经就准备升郭嘉的官了,只等着北伐乌桓回来后就升官,只可惜郭嘉因病去世了,要知道从乌桓回来后,曹操自已就升为丞相了,当然手下一批人只要有军功的都会升官。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


我应在江湖悠悠,饮一壶浊酒,醉里看百花深处愁……

曹操头带白绫,泪眼婆娑,刚念完了上面的悼词,又猛然仰天长叹:“天妒英才啊,如今我失了参谋长郭嘉,犹如高祖失了子房,断了我的臂膀啊,要了亲命了呀……”

二:

十年前

河南中部,一帮办事员正在曹操集团总部开会,这两天三国朋友圈错综复杂,阴谋如风,暗箭如雨。三国“互联王时代”正在悄然形成。

曹仁:“丞相,据哨骑探报,袁绍起水路,陆路七十万,向许都而来”

袁绍千里传音:“我就问你,怕不怕?”

曹操:“那……那个……谁有计谋退敌良策啊,速速报来,我没事儿,我不紧张”

曹操一边说,豆大的汗珠掉到办公桌上,竟打破了原本死寂的气氛……

郭嘉手持笏板,上前一步:

“丞相不必担心,袁绍虽兵多势急,但不足为惧”

“你有退敌良策啊?”曹操深吸了一口气问道。

“没有”

曹操一个趔趄,差点在龙椅上滑下来。

“但是,在下认为丞相有十胜,而袁绍有十败……”

郭嘉喝了一口参茶,一口气将《十胜十败》叙述完。

曹操和曹军众将士振臂高呼,一致认为郭嘉分析的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将士的斗志,还制定了远期作战目标。

曹操一拍大腿:“使孤成大事者,就是此人也”

那一年是公元197年。

三:

从那以后,曹操每次出征,郭嘉都作为谋士随军作战。

献计除掉吕布;在新野出谋抓了刘备家眷,降了关羽;官渡之战后献计除掉袁绍的两个儿子,又献计平定了北方。

郭嘉很厉害,几乎算无遗策。

曹操对郭嘉的期望值也达到了顶点,他已然是曹操最喜爱最得力的谋士,要不是天下未定,曹操一直四处征讨,曹操真想把丞相位封给他。

曹操心想平定天下以后,把身后治国大事交给他。

奈何,郭嘉英年早逝,可悲可叹……


【敬请关注,欢迎交流】


小小嬴政


郭嘉在曹操的手下任职军师祭酒,既参谋长。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做谋士,他后来了解袁绍为人好谋寡断,刚愎自用,于是选择离开了袁绍。曹操正在招贤纳士,荀彧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非常赏识郭嘉的智谋,在所有的谋士里面,曹操最欣赏、最器重的就是郭嘉。

刚来到曹营,曹操与郭嘉谈论天下大事,曹操高兴的说:“使孤成大事者,就是此人也!”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说:“如果郭嘉在,赤壁大战我不会输的。”可见郭嘉在曹操心里有多么重要。

曹操每次出征,郭嘉都作为首席谋士随军作战。每当曹操遇到国家大事,众多谋士议论纷纷的时候,郭嘉的策略总是正确的。他的策略、计谋没有过失败。

郭嘉为曹操献计除掉吕布。在新野献计抓了刘备的家眷,降了关羽。官渡之战后又献计除掉了袁绍的两个儿子。又献计评定了整个北方。郭嘉是曹操最喜爱最得力的谋士,郭嘉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之中,让曹操总是战无不胜。曹操对郭嘉的期望非常高,打算评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交给郭嘉。可惜郭嘉在三十八岁时不幸得病去世。

郭嘉跟随曹操十一年,郭嘉的职位是最高参谋。在当时曹操一直都在四处征战,郭嘉一直伴随曹操左右,为其出谋划策。所以郭嘉的职位也就注定没什么变化,就是一个参谋长。当时曹操的计划是统一天下后一定重要郭嘉。曹操不是不提拔郭嘉,而是他英年早逝。曹操没有机会提拔郭嘉。我猜测,如果曹操当了皇帝,郭嘉应该就是丞相了。


大话三国之蜀山


郭嘉,号称三国第一鬼才谋士,在三国演义中出场不多,却拥有大量的粉丝,很多粉丝力捧郭嘉,还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论。

今天就来剥皮一下郭嘉,这位是人,不是神。

经常有人说史书上称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可见是天下奇才,第一谋士。可是说这话的人根本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

原话出自《三国志》陈寿: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意思是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这五个人在曹营是奇谋善断,不是说郭嘉一个人,明白了不?这句话是说这五个人的,啊有ok?

网络上的郭嘉群众们一开始很喜欢,绝大多数是出于《三国演义》和其他周边小说及游戏或者三国杀等等;先入为主之后,就爱屋及乌的喜欢正史上的郭嘉。至于之后的优点,都是喜欢上之后,从史传细节里发掘出来的。喜欢一个人之后,什么都是他们优点;连正史里荀彧清雅高洁、荀攸忠厚智慧,都不如郭嘉的不拘小节显得有魅力。所以大多数郭嘉迷经常提起赤壁之战后,曹操因为失败说道“惜哉奉孝,痛哉奉孝”的怀念,却通常不喜欢毛宗岗那句“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这一部分人大部分是只看《三国演义》或者道听途说而来。

真正曹营的谋士是二荀和贾诩。

谋士分两种,一种出主意,一种帮忙拿主意。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这五个人里面四个人是善于出主意的,只有郭嘉是善于帮着拿主意的。

曹操召开的军事会议大概是这么个模式:

曹操:如今刘备小儿来攻,诸位看这个事儿该怎么办呢?

荀彧:事关重大,此事需从长计议,牵一发而动全身,刘备虽小,其后有刘表刘璋暗中支持,不可小觑。

贾诩:应该用反间计,让刘表和刘备反目成仇,两狗相斗,我们坐享其成。

程昱:刘备虽然小,但是关张都是当世虎将,应该迅速消灭,不能让其做大。

荀攸:让夏侯谆,曹仁出战,徐晃张合从侧翼包夹。

孟德:马勒个把子,说了半天我到底该怎么办啊?

郭嘉:主公,以臣愚见,当前用荀攸的计策胜算最大,应该立即进兵。

嗯,曹营的军事会议大概就是这个模式。你说郭嘉聪明吗?他没出过什么主意,但是他对军情和人物心理的判断绝对准确,牛掰吧?这也是天赋技能。

正史里面,曹操的首席军师是荀攸。南打张绣、东征吕布、破文丑、烧韩猛,离间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计策。官渡前线荀攸是军师。曹操说过“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意思就是说只要打仗荀攸每次都跟随着我出谋划策。

第二个军师就是贾诩。曹操说道“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官渡之战中他和荀攸一起画谋;夺取了荆州,他劝曹操不要伐吴;对付马超,是他提出的离间计;陈寿说道:“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意思就是曹操的谋士里面荀攸贾诩这两个人算无遗策,有张良姜子牙的风采。

郭嘉跟这两位比,不属于一个类型,更偏判断型。比如劝曹操打袁绍、打吕布、料中孙策之死,后来对袁谭兄弟的间隙、奔袭乌丸等事,仅论判断的表现,郭嘉不在荀攸贾诩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断的,明显少了一点。打个比方,李世民说“房谋杜断”,荀攸贾诩好比房玄龄,有谋;郭嘉就倾向杜如晦,房玄龄。意思就是郭嘉属于拥有超强判断力的人才,在出谋划策上面是逊色于贾诩和荀攸的。这里就不提全能人才荀彧了。

郭嘉跟了曹操11年,为什么没有得到更高的提拨,这就很明白了,因为曹营人才辈出,将星如云谋臣如雨,这种情况下,郭嘉充其量和贾诩,荀攸平分秋色而已。只能说是三足鼎立。郭嘉的头上还压着两个大BOSS。这样郭嘉只能和平发育。

郭嘉跟随了曹操后,其实待遇根本就不低,一开始就做了军师祭酒,这是一个很自由但是权力不低的好位置,拥有部分决断权可以首先查看军情信息。不久后的205年曹操又给郭嘉封了封洧阳亭侯,要知道武圣人关羽也才只是个汉寿亭侯而已。

郭嘉还有另一个超越曹营谋士的特点就是他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好色好酒,这一点和年轻放浪不羁的曹操很想,所以郭嘉和曹操是臭味相投,两个人互相了解,亲密的跟朋友一样,一同吃饭睡觉,曹操非常喜爱郭嘉的这种随性,鲜明,透彻,锋锐。陈群多次检举郭嘉的不检点行为,曹操都是一笑了之。

所以说郭嘉的官职不低,曹操给他的也不少。


中国人文历史



郭嘉在曹操手下为其出谋划策,打了很多胜仗,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不朽功勋。特别是官渡之战,郭嘉的《十胜十败》坚定了曹操和袁绍开战的决心,对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曹操对郭嘉也是厚爱有加的。郭嘉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曹操和郭嘉两人关系很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可见曹操对他的宠爱之重。因此谈不上曹操不提拨郭嘉之说。而且郭嘉英年早逝,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还没给曹操提拨他到更高的位置的机会。



小志说历史


郭嘉,字奉孝。死后,曹操曾言"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赤壁之战后,曹操说,若是奉孝在,不至于受此大败!这句话,让周围一干谋士汗颜,也让充分说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位置。

郭嘉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这句话绝不为错。

那么,郭嘉在曹操手下又担任什么官职呢?

建安元年,郭嘉投奔曹操,担任军师祭酒。

建安九年,郭嘉受封为洧阳亭侯。



这要说明,军师祭酒是曹操的手下,司空府设置,而洧阳亭侯是汉献帝的手下。军师祭酒相当于首席参谋长,虽然没有实际军权,但是属于曹操的核心智囊团之核心。

好比雍正的军机处,朱元璋的内阁,品级不高,但是属于中枢,你说重要不重要?



后来被封为亭侯,三国最有名的亭侯就是关羽的寿亭侯。我们再看看当时其他人的封爵,荀彧生前未封侯,荀攸建安七年封为陵树亭侯,程昱建安十年封为安国亭侯。张辽建安十一年封为都亭侯。而夏侯渊建安十七年被封为博昌亭侯,许褚是黄初元年封为万岁亭侯。

这么一比较,你还会说郭嘉不受曹操重视提拔么?


桃花一簇开无竹




曹操没有提拔郭嘉,原因挺多的。

一则,军师祭酒的职务已经不低,相当于三军总参谋长。

二则,郭嘉的特长是奇谋善断,去当文官完全是不务正业。

三则,古代评价战功,是以敌军首级和城池来衡量,郭嘉明显要吃哑巴亏,而且曹操的其他谋士也是一样。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已然把郭嘉引为知己,素来言听计从,这就足够了,比起汉献帝徒有虚名,郭嘉属于实权派,各路将领和文官们,都要礼让三分。

况且,郭嘉自己也不是太检点,这一点跟曹操很对脾气,但是难免会被谏官们非议,真要重用,也要等曹操统一天下之后吧。可惜,郭嘉和曹丞相都没等到那一天。


有文化气息的历史号,有军事气质的文化号,欢迎关注头条号军缘鑫播客。

军缘鑫播客


曹操最赏识的谋士是郭嘉,但郭嘉却得不到提拔,这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提拔郭嘉的必须是天子,而不是曹操

我们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之所以要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以天子的名义来号令天下,铲除异己,而曹操自己则要表现出臣服于天子的姿态,所以许多官方的事件,曹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变成天子的意思,进行颁布和执行,但不能够没有天子名义的前提下,直接执行某些官方事件,比如封官。

郭嘉在曹操身边,其实一直是曹操最看重的谋士,曹操可以给他工资、给他在军中备受尊崇的地位,但曹操无法直接给郭嘉一个官位,曹操如果随便封汉朝的官,那就意味着曹操自立和造反,所以曹操不能在官方的名义上直接提拔郭嘉,想要提拔郭嘉,就必须在维护天子名义的战斗中,让郭嘉取得战功,再论功行赏,上报皇帝,以天子的名义来册封曹操想给郭嘉的官职。

其次,郭嘉还没等到被提拔的机会,就病死了

郭嘉命不是太好,曹操可以让郭嘉得到官方提拔的战役是官渡之战,那时曹操已经彻底控制了天子,但官渡之战后郭嘉就病死了,曹操根本没机会论功行赏,以朝廷的名义提拔郭嘉。所以这才让有些观众误解,郭嘉得不到提拔。


导演林增荣


何为重用,曹操对他言听计从,怎么不重用?

我以为曹操在众谋士里面,最信任的就是郭嘉。

至于为何不提拔,那时候正在战争年代,何况郭嘉作为一个谋士,能够陪伴在曹操左右就心满意足了。那时候曹操所做的大事,基本上都与郭嘉有关,灭袁术、擒吕布、平袁绍、横扫乌丸。一统北方。

郭嘉是颍川人,自小就聪明。后来曾出仕于袁绍。当他第一次见袁绍时就看出来,袁绍这个人成不了大事,继而离开袁绍,回到颍川隐居。不久后接到荀彧叔侄来信要他出仕于曹操。见到曹操后,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曹操当即大喝曰:“助吾安天下者必此人也!”郭嘉出账后也说:“真吾主也”!

之后郭嘉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功极大。是为曹操手下第一谋臣。在诸多战役中表现十分突出。曹操也对嘉极其信任,他还想自己百年之后能将托孤大任交给郭嘉。主要贡献刚才说了。总之郭嘉若未死,诸葛亮可能还不敢出山哩。很巧,郭嘉是公元207年平定乌丸后去世的,但就在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李治亚文史博客


跟大家说一个故事,比如说张良这个人对于刘邦而言帮助,这一点绝对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等到真的刘邦想给他奖励功劳的时候,底下的人就不干了,为什么?其他的人都是在前面拼破头流过血,去与敌人作战,拿到的实打实的功劳,但是张良做过什么,他就在后面动动嘴皮子,然后底下的人就跟刘邦说你给他功劳就是看不起我们。

这也就造成了,等到与西楚霸王项羽的战争结束之后,刘邦真正封赏自己手底下那些功臣的时候,刘邦一开始口出狂言说,张良你选择齐国土地上的3万户人家作为你的封邑,然后张良自觉的表示我不干,底下的人争封赏争了半天,最多的也就拿了10600户,如果这个时候,张良把这一个封赏给一口气吞了,刘邦底下的人不把他撕成碎片才怪。

事实上,郭嘉当时遇到的情况跟张良遇到的情况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荀彧虽然跟他一样都是谋士,但是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如果说真的给荀彧一个定位的话,他应该是曹操的萧何荀彧这个人一直在曹操大后方管理着曹操的土地,并且替曹操守护着他后面的地盘,曹操也给他相应的职位和工作,你如果给他相应的功劳的话,曹操手底的人没有意见。

但是郭嘉这个人比较尴尬,郭嘉是在曹操的枕边吹枕边风的,也就是说,郭嘉给曹操出主意的时候,通常都是那种绝密的那种主意,你就是曹操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郭嘉替他想办法,这种事情你怎么跟底下的人说!

曹操知道郭嘉的才能,但是却有没办法,因此只能给郭嘉一个职位叫祭酒每次军队出征的时候都得祭祀天地人和朝廷,这个时候要有一个人端着酒碗递给曹操,这一下子国家面临的情况就跟张良面能情况一样。

你要给他封赏,或者功劳,这一点底下的人没意见,你跟曹操哥俩关系好,我们也没办法多说两句,但是如果说这个时候曹操,你硬是要给他官职的话,底下的人要开始闹情绪了,但来曹操整个事业处于上升期,这一点官职都不够分,曹操,愣是在自己的谋士的职位里面分了三份儿,一份儿交给贾诩一份交给荀攸另外一份儿交给陈昱,这个时候你再提升一个郭嘉,你等于跟他们争饭碗吃,谁会同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且郭嘉是最能够左右曹操到底该做什么的人,如果这个时候暴露了他的身份,对于敌人而言,这是一件好事。

此外,郭嘉这个人名声不大好,所有的谋士都是极其注重自己的名节,徐庶办成狂生,去见刘备,实际上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说跟刘备的会面不成功的话,徐庶这个人一生就废了,郭嘉做的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人喜欢喝酒,而且行为拉里邋遢,整个人也是放荡不骸,在军营任何角落,这个人倒头就睡,命且跟曹操……诶,算了不说了。总之,曹操的营账里面有一大批的人看这个人不顺眼,这个时候你要彻底犯了众怒,提升这个人,对于曹操以后用人才,都是一种名声上的考验。

此外就是郭嘉这个人对于这方面东西,表示完全没兴趣,如果说郭嘉对于名声这东西是斤斤计较,并且对于官职都是十分执着的话,他不可能一直待在曹操身边,他跟曹操之间有着一种友情,或者说二者有一些臭味相投,曹操小的时候,别忘了这一个货也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熊孩子,最著名的一件事儿就是曹操和袁绍一起去抢别人家的媳妇,而且还是挑结婚的那天去抢,郭嘉这个脾气,说实话当时天下所有的诸侯里面,你连刘备都受不了,只有曹操喜欢,因为曹操在他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二者情投意合,能够合作这么多年,也算得上是一种缘分,也成为了一种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