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老先生的书法水平如何?有人说他的字是瘦金体,你怎么认为?

笔尖写字课堂


提到周汝昌先生,我想我们大家无不怀着崇敬的心情,周汝昌先生称得上是当代一位少有的大家,特别是在红学,诗词,书法方面成就斐然。

转眼间,周汝昌先生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了,但是周汝昌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每个喜欢《红楼梦》和“红学”的人心目中,他是那样和蔼可亲!


周汝昌先生一生充满了坎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求学,在艰难的环境下研究“红学”,周汝昌先生的一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说清楚的。

说到周汝昌先生,我们自然想到的就是他的“红学”研究,但是我们还忽略了一点,就是他的书法,周汝昌先生对于书法是很有研究的,从他发表的一些关于《兰亭序》的文章和他早年和胡适通信的字迹就可以看出,他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书法。

那么,周汝昌先生的书法水平如何?有人说他的书法是瘦金体,那么是这样的吗?



这就是周汝昌先生的书法作品,从整体来看,确实

有些像瘦金体,但是周汝昌先生的书法却不是瘦金体,因为周汝昌先生是钟情于王羲之和欧阳询的书法的,他的书法更像是欧阳询的行书。
周汝昌先生的这些书法只是代表了他个人的一种审美和追求,周汝昌先生的字就像他的人一样,清瘦而充满了智慧!
这是周汝昌先生早年与胡适的一些通信,可以从这些字迹看出,周汝昌先生是有很深厚的小楷功底的,他和胡适的通信都是用小楷写成的。

但是周汝昌先生在青年时期,耳朵就失聪了,后来由于用眼过度,眼睛也看不见了,所以这些原因导致了他不能在继续研究书法,他后来根本就不能写字了,写书都是靠儿女们的帮助。

所以,周汝昌先生的书法很有风格,就和他的人一样,田蕴章老师也对其做了高度的评价,如果周汝昌先生眼睛没有坏的话,我想他在书法上会有更大的成就!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周汝昌老先生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学者!被誉为“红学泰斗”,一生也出版过很多名著专辑,值得敬佩。

但是其书法却异常怪异,风格突出,恕我直言,对于喜欢藏锋的小编来说是不太接受的。

其一怪:

周汝昌老先生的书法笔笔露锋,无一笔藏锋。露锋本身就不符合书法传统的审美观念,古人一直讲,做人做事都要含蓄委婉,不得过于张扬,在书法当中就是不要过于露锋,甚至要笔笔藏锋,伟大的王羲之就能在看似露锋的笔法中写出藏锋的韵味。自古以来,无论什么书体都讲究藏锋!

都说瘦金体过于露锋,这话没错,历代名家不推崇瘦金体就是这个原因,瘦金体虽好看,但是不能轻易去学!学多了就可能如下面的字(周汝昌),笔画偏弱。

显然,周汝昌先生的字学习瘦金体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瘦而不薄!

“至瘦而不失其肉”是瘦金体的最大亮点。

其二怪:

周汝昌先生有些偏锋之笔,虽然并不多,但是这种用笔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小字中尤为明显。

偏锋用笔的一大特点就是粗细一致,或者说不够圆,笔画的轮廓极其平滑。

精彩之处

周汝昌在字势和粗细变化上还是很不错的,整个章法布局有讲究,书写较为自然,值得肯定!但用笔确有些怪异。小编是一个喜欢藏锋的人,所以这仅是一家之言。


书法魅影


周汝昌先生红学造诣很深,,红学大家,百家讲坛好像也有去过,不过去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深情的一次演讲但我觉得他的文章穿透性更强一些,


,他对红学的充分理解和独特造诣为人称道,作为研究红学的学者我来说,我觉得我非常佩服周先生,我主要的研究方向,课题是红楼梦对古代性文化取向的研究,和红楼梦里性暗示对古代文化的结合点,

的研究,和红学里的药方对性保健方面的贡献,,在下不才,不能像周汝昌先生那样研究的那么全面,,我只关注某个点,两腿之间选取一点,百川之中取一瓢,,不才不才,哈哈😄

,哈哈😄,具体到先生的书法我觉得非常好,透着一股子文人雅士气,书卷文章气,有一些瘦金体的痕迹,不过更多的是先生的儒雅之气,是传统文人字的典范 非常好,字体精瘦有力,还透着红学的儒家思想,,,好作品







北京大哥007


已故周汝昌老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学者。他是真有实力的读书人。其道德文章,与同时代知识分子比较,小德出入大节不亏,也可允称“君子人也”。

(图:张望自己雕像的周汝昌先生)

他在世前,就号称红学大师。学问不让前贤,诗学无愧当世,文章下笔辞秀,而书法也风华婉转,让人心口两服。这等才情,质之乾嘉以前学人,可能仅仅只是“文史足用”,但在稍可弄笔已足标异的当代文人中,确实可谓翘其秀髦,风雨一灯。他的名作《红楼梦新证》,我少年时代就开始乱读;他旁及诗词的一些论述,也真是芬芳脂馥,我成人以后幽契默会之处也真是多。每读他书,总自愧不学。

但是,具体到他的书法成就,如何评价,说句实话,我以为不要说屹然称“大师”了,连是否可充“书法家”都是个大问题。民国及以前的中国读书人,书法不过是其“固分内事也”,周公之作,虽然出色,也还说不上“书法家”式的特出,实不过旧日读书人漫然以笔墨自娱者式的存在而已。题下很多朋友,法螺猛吹,不免震于盛名,捧得有些离谱。

(图:周汝昌先生书法)

富贵可以从众为,名誉可以虚哗获。我们尊敬一个人,不是非得把他吹嘘到全能才算护惜,那样不过就是唐突逝者,敷衍读者,是连善意都说不上的谎言。



周汝昌老先生很早就对书法感兴趣,对于书法理论也研习颇深,这大概是少争议的。

他对自身的书法成就也很自负,每自诩“解味道人”,高深莫测之状;谈书法欣赏的文字,诸如《书法艺术答问》、《兰亭秋夜录》等著作,也是恢弘丕变,其立品之高、治学之严、眼力之远、沉浸之久、发挥之勇,读者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具体到实际书法创作,他还是不免露馅了的。连书法家都遥不可及,什么“瘦金体”更无从谈起了。可以说,他很会谈书法,眼光也极好,是很好的书学理论家,论笔说墨天雨散花,可在实践上并非很好的书法家。从一些书作上看,他的功底算是深的,于二王、欧楷、米芾尤其着意,也有很好的文化品位,但是缺在用功,更不免师心自用,常常胡来。看似笔笔到位,笔笔鼓立,笔笔飞动,但是内里的松、塌、蔫、浮、滑、走、败是清楚可见的。

(图:常自感也被时人认为“书劣”的民国学者王国维的“毛笔字”)

因此,在我看来,单论其书,恶捧他的人,还不敢有求实之论;而他对他自己的书法,还是缺乏自知之明。 这一点,很像他的红学研究,一生心血都着意发波在《红楼梦》了一书,也总以为可以传世,但不免自我估量不足。实际一生陷入走火入魔中,像绝顶高手的欧阳锋,以惊世的才情走入歧路。

好好一部《红楼梦》,本不过一惊才绝艳的文学作品,他偏偏用尽一生热衷于像猜谜一样随心所欲地探佚,不断衍生出各种新的奇谈怪论,实际对于读者阅读《红楼梦》并没有什么意义——我甚至可以断言,曹雪芹先生若在世,一定不会感谢他,恐怕连还之以白眼都懒得吧!

以这种不正常的心态,和“余事作书家”的功夫,去搞书法,恐怕也难有大成吧。所以,细论其书作如何高妙,我甘冒不韪,坦白说没啥必要——这只是民国时代一般学者正常而普通的水准而已。


在说的迂远一点,解放后,学术研究长期意识形态化,耽误了很多事,更耽误了很多人——太多人在我自己所认为的四大俗学“红学、鲁学、马学、国学”上枉抛心气,浪费才具。

周汝昌老先生论学问、论书法,以他的积累、以他的才情,都应该有更好的成就,可惜被时运拖累成了三流学者,不预流的书法家,我常感觉最可叹息。 我说这些,虽然您应该会觉得我刻薄,胡乱嗤点前贤,而我的内心,实在为他们整整一代人默哀。

当然,最后,需要补充一句的是,周汝昌先生的书法不好评价,因为我所见基本都是他老年书迹。而据说他一直以来视力奇差,写字等于是盲写。既然是盲写,当然不会太好。

而我说重话,自然也不会客观,肤廓隔膜之论难免、厚诬矜张之责必有,这是我需要特别告罪的。天太晚,我就先瞎说这么几句吧!

2019,2,11,晚


刘愚愚


周汝昌曾经先生自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周老在少年时就被土匪绑票。求学时期多次经历失学和逃难,荒废十多年青春。三十岁左右因耳疾,已经依靠助听器生活。不久视网膜脱落。在眼盲耳聋的情况下,坚持学习研究。一生著作等身。记得有一会,在电视节目上,看到周老说着说着就偏离了镜头。工作人员上前扶正他身体朝向。据说周老用钢笔写作时,没墨水了都不知道,还在继续写。所以周先生是一位真正值得敬佩的老一辈学者。


周先生因为在文史方面的学问非常扎实,因此他对很多书法理论的解读,也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例如古代书法技法中有“锥画沙”一说,现代人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就是锥子在沙子上写字的效果。而周先生通过文学常识对这种说法进行了新的解读。“沙”字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这个“沙”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松散的沙子,而是指的是河水边的细淤泥形成的湿地。松散的沙子用锥写字是没有笔锋的,而用锥子在这种细腻的湿地上写字时则锋芒毕露。这是对锥画沙的认识。


另外先生认为古代的碑刻书法,可以说是书法芒角史,晋唐书法大家写字转折棱角分明,而碑刻由于风化和人为的损坏,使得芒角的缺失,让人对古人用笔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正是由于对古代书法的理解,使得周先生的书法显得更加瘦硬,因为古人也讲究“书贵瘦硬始通神”。


翰墨今香


周先生作为当代老一辈的文化工作者,他的文学修养,毋庸置疑。他对书法的研究、红学的研究,也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但就今天这位先生所提问有关周老的书法水平,我们还是要客观公正的讲。

相对于当代的书法者而言,他的书法水平还算是上流的,但绝对不是顶尖的。如果把周老的书法水平放在清朝,那最多也是二流的水平,这是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和古人的书法用途、书写环境、语言形式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使我们很难在书法上去超越古人。或许我们会以现代人的审美对书法做一定程度的继承性的发扬。现在人方便快捷的学习途径,让我们的书法爱好者可以看到、学到任何想学习的字帖,这是我们优于古人的地方。

虽然周先生对书法的认识有足够的深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机械的判定他的书写水平。他的书法的确是有较多的瘦硬坚挺、方笔转折,但相对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尖挺不藏来说,完全不是一种感觉和风格,另外,这二者单字的间架结构,乃至整个书写的章法行气也完全不是一脉体系。

但是对于周先生的书法理论、书法主张以及文学修养,都是值得大家去学习和尊敬的。


三石824



金民千祥云集


1、线条硬朗,布局工整,有自己的风格。周老先生一生主要贡献在文学创作方面,是我国著名学者。书法方面没有很明显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体现了一个文人,对学术的坚毅追求和严谨态度,充分体现了一个学者高尚的人格修养。

2、至于他的书法和宋徽宗赵佶所创的瘦金体,周老先生的字笔画清秀,这一点和瘦金体相吻合。瘦金体运笔抑扬顿挫,回笔较多,结构圆润;而周先生的字体棱角分明,确切地说不属于瘦金体。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iFlim


见到的周先生的书法作品并不多,大多是在一些书画类杂志上。看印刷出来的作品,还是感受很不同的。周先生的字,可以看到很多我国古代优秀书法家的影子,有王羲之的韵味,有瘦金体的一些形制,也受到启功先生的影响。体现先生国学功底之深。我国古代创造了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我们应该看到先生在国学上的继承和传扬。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文化艺术传统的底蕴,没有文化艺术传统的继承发扬,其他都是无根之水。

周先生的作品的优劣,我等虽不该妄言,但是可以有自己的好恶。但是周先生对国学,对我们文化艺术传统的贡献更加令我辈钦佩。


清风徐来慢拂柳


第一,笔者觉得周汝昌书法是具有自己的风格的,字体清瘦、儒雅,线条瘦硬、俊朗。但是周老先生的书法在书坛上并未产生深有影响,书法造谐上并未取得骄人成就。第二,有的人说周汝昌先生的书法是瘦金体,这么说是不准确的。只是线条细瘦就其这一特点仅仅是像一点而已。周先生的书法源自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而并非是宋徽宗赵佶。作为红学泰斗,周老先生在“书学”下的功夫也颇深,书学著作颇丰,《兰亭秋夜录》《千古奇文千字文》(与田蕴章合作)等。

周汝昌先生在昌字辈弟兄中最小,九岁方入庠读书。之前,已在祖父、父亲调教下读书习字。入学后也是从习写柳公权书体开始,进而临摹欧、赵字帖,甚而郑板桥的“怪体”也曾涉猎。最后徜徉在书圣王羲之的书体中,读摹钻研。他背临的《兰亭序》能达到乱真的境界,逐步形成“似王非王”的自家书体。

有人曾当面请教周先生:有人说,您的书体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对吗?“赵佶是位亡国之君,我怎能临摹那瘦削无力的书体。书圣王羲之是我顶礼膜拜,一生的追求。”周老先生这样说。

  第三,周老先生精通各种书法理论,在研读学习的过程当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周汝昌写书法,很注重每一个字的结体。尽管晚年的时候眼神变得不是太好,看书要借用放大镜,可是尽管如此,他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感觉,将字位置安排得体。周先生行笔潇洒自如,每当创作书法作品时都是尽情的挥写,舒情达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