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李晖


魏惠王其人,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能才庸君”。这种君王,大多极具才华,常常夸夸其谈,表现的聪敏多谋,其实志大才疏、外宽内忌、气量狭小、多欲少断,后世如汉元帝、袁绍、宋真宗、明崇祯等都是这一类人。他们非常具有迷惑性,当时常常被世人误认为英主,直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这种君王越聪明越可怕,因为他们自以为聪明,而听不进任何意见,若整个战略方向都是错误的,则他们越努力、越上进、越勤政,最后就败的越惨,死的越快。

而与他同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就不一样,他比较低调,但非常务实,并且正是从魏惠王的眼皮子底下挖来了天才商鞅。更可笑的是,当时魏国丞相公叔痤几次三番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并表示若不能用则必杀之,魏惠王却不仅不用,甚至连杀这个人的兴趣都没有。可笑可笑,麻木如此,当真讽刺。

魏惠王另一个重大缺点是,随性而至,没有稳定的战略规划。作为一个强国,必须要有明晰的战略决策,但魏惠王显然没有,并且也没有稳定的军事目标和外交策略,一会儿打楚,一会儿要打赵,一会儿要打秦,一会儿又要打韩,而且随随便就被商鞅、孙膑等人忽悠,缺乏独立的战略思想,总之就是一团混乱。而秦国的战略就非常单一明确:弱则退保函谷关变法图强,进则东出韩魏远交近攻,这才是厘清乱局统一天下的王道!

图:魏惠王给秦惠文王驾车


第三,魏惠王缺乏意志力,马陵之战后,魏惠王就像变了一个人样,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此后在位二十多年,除了失败,竟然再无任何可圈可点之处。《吕氏春秋》一书甚至记载,魏惠王在晚年甚至有将王位禅让给国相惠施的想法,也不知是真是假。


千古名将英雄梦


魏惠王魏罃是个挺有本事的人,但是魏国地处四战之地,最终在秦齐赵韩的轮番打击下,从一流强国掉到二流国家。

对于魏惠王的早年,一般读者不是太熟悉,我就来详细说说。国家很多,线索很杂,大家耐心看。

1、魏国内战与赵韩的武装干涉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逝,魏国爆发权力内战。内战双方是公子罃(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两兄弟。在两人打得不可开交时,韩国与赵国突然出兵干涉。公元前369年,韩、赵两军夹击魏罃,双方在浊泽(即涿泽)展开大战,魏军大败。魏罃的主力被韩、赵联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

眼看韩、赵联军就要大获全胜,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韩国与赵国兵团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撤军了。原因是在如何处置魏国一事上,韩懿侯与赵成侯两人意见不统一,最后不欢而散。

大难不死的魏罃开始转运了,他纠集其党羽,对国内反对派势力发动致命一击,杀死政敌公子缓,武力统一魏国,是为魏惠王。而后,他发动对韩、赵两国的报复战,先是在马陵击败了韩国军队,又在平阳之战中力挫韩、赵联军。

2、秦国的进攻与魏国迁都

三晋分裂为两大阵营,一为魏国,一为赵国与韩国,两方相互攻伐。此时,西方的秦国乘机扩张。公元前364年,秦国兵团在大将章峤的统领下,杀入魏国。在内战中实力大衰的魏国无力凭借一己之力抵挡秦军,魏惠王不得不分别向赵、韩两国求援。为了对付秦国,赵、韩两国出手相救,三晋联军与秦军战于石门。然而,秦国兵团大败三晋联军,斩首六万级。

公元前363年,秦军又一次大举出击,进攻河西。赵国出手相救,与魏国联手挫败秦军。然而,魏惠王不仅没有对赵国感恩戴德,反而发动对赵国的战争,夺取列人、肥邑两地,直逼近邯郸城。

魏惠王的忘恩负义惹怒了赵、韩两国。公元前362年,魏与赵、韩联军战于浍水以北,把韩、赵军队打得丢盔卸甲,大败而逃,赵国将领乐祚被俘。魏军长驱直入,攻取赵国的皮牢。

很显然,魏惠王魏罃并没有充当三晋领袖的资质。当年魏文侯魏斯对待赵、韩两位兄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三晋一家”的信念毫不动摇,这是他取得赫赫武功的根本。如今魏罃把这个根本抛诸脑后,需要的时候利用韩、赵作为抵挡秦国的盾牌,不需要的时候就大打出手。吃了闷亏的韩、赵两国互相通气,既然魏国无情,也休怪我等不义。

在接下来的秦国攻略河西之战中,韩、赵两国拒绝出兵相助,魏军遭到重创,秦军收复繁庞城,在河西争夺战中,已经占据了上风。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魏国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了。随后魏罃做出两个重大的决定:第一,在西部边陲修筑长城,以抵御秦军的入侵;第二,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

3、四战之地,打不完的战争

魏国在西线的收缩,令韩国陷入尴尬之境。


没有魏国当挡箭牌后,韩国根本挡不住秦国的进攻。韩昭侯打不赢秦国,便动了魏国的主意。他铤而走险,对魏国中部发动猛攻,夺取屯留、长子、涅等地,几乎把魏国拦腰截断了。

公元前357年,魏国大军反客为主,进攻并包围韩国宅阳(河南郑州北)。孤军奋战的韩国抵挡不住,被迫与魏惠王签订城下之盟,韩昭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只能臣服于魏罃。自此,韩国与魏国的战争告一段落。

三晋中的韩国已经屈服于魏国了,可是赵国仍旧嚣张。赵国发动侵卫战争,接连攻取卫国的漆地与富丘,卫国政府无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向赵国投降。由于卫国是魏国的小喽啰,魏惠王视其为赵国向魏国的挑衅。

魏惠王当即点兵十万,以庞涓为统帅,同时纠集小喽啰宋国、卫国的军队,杀向赵国,长驱直入,包围邯郸城。根据《战国策》的纪载,魏惠王在发动邯郸之战时,魏国总计“带甲三十六万”,兵力可谓雄厚矣。

赵成侯不得不紧急向楚国、齐国求援。

魏、赵之间的战争,很快演变成为一场世界大战。

很快,齐国出兵,以“围魏救赵”之计,孙膑大破魏师于桂陵。不过,此役齐军并没有完胜,魏惠王以大哥的身份指示韩国出兵参战。公元前352年,韩国兵团卷入战争。齐国远征军尽管取得桂陵之役的胜利,但自身的损失也不小,而对新锐的韩国兵团,无法抵挡,在襄陵被韩国军队击退。此役的结果,在《竹书纪年》中有简单记录:“(魏惠)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国的攻势被遏制住了。

齐魏交兵,秦国再次成为得利者。秦国商鞅率领大军对魏国的西线发起凶悍的进攻,目标是魏国的旧都安邑城。自从魏惠王迁都后,魏国在兵力的配置上是东重西轻,精锐部队全集中于东线,在西线面对秦国人一波接一波的进攻,已是难以抵挡。魏惠王无力派出强有力的部队解安邑之围,在秦人的围困下,这座魏国的旧都终于举白旗投降。

秦国人的黑手伸向河东,魏国在河西的地盘岌岌可危,越发势单力孤。为此,魏国加大了河西的防守力度,扩建长城防线,南起郑县(今陕西华县),越过渭水,沿着洛水东岸修筑长城。

此期(公元前354年到352年)的战事非常复杂,魏国三大战场同时奋战:北线战场以魏国的胜利而告终,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城;东线战场齐国桂陵之役中重创魏军,但韩国的参战使魏国稳住了阵脚;西线战场则是魏国的一片溃败,秦国夺少梁、取安邑。

4、改写魏国霸业的两战

公元前344年,魏国与韩国反目成仇,魏惠王出兵攻打韩国,魏韩战争爆发。此时魏国的总兵力已经膨胀到了大约七十万之多。在魏军的步步进逼之下,韩昭侯被迫向齐国求援。

公元前342年,齐国远征军大举出动。这次援韩的战略与上次救赵的战略如出一辙,并不直接救援韩国,而是进攻魏国,兵锋直指大梁城。孙膑又一次光芒四射,在马陵之战中杀死魏军名将庞涓,接着又歼灭魏师主力十万,俘杀统帅太子魏申。这一战,魏国最精锐的部队毁于一旦。

魏国在马陵之战惨败,令秦国又有可乘之机。

商鞅亲率一支远征军,杀入魏国。在这场战争中,商鞅极尽阴谋手段。镇守魏国西疆的公子卬是商鞅的老友故交,商鞅写了一封书信,差人送到魏军兵营,诱骗公子卬前来。公子卬还真信了商鞅的话,动身前往秦国兵营,打算罢兵会盟。谁知到了秦营后,公子卬被生擒。统帅被俘虏,魏国军队群龙无首。商鞅果断地对魏军发动致命一击。这一战,魏国人惨败,伏尸数里,血流成河。

此役对魏国的打击力度,堪比孙膑所指挥的马陵之战。这两大战役,使魏国在东、西两线全部遭到惨败,魏国的霸业就此泡汤。魏国的强盛始于魏文侯,经魏武侯而终结于魏惠王。后世学者雷学淇曾这样评论说:“惠王之败于齐、秦,此盛衰一转关也。”,此后,“齐威奋起于东夏,秦孝起于西陲”,天下重心,由魏国分移到齐国与秦国。


君山话史


魏惠王可能会写雄才大略这几个字,但是他绝对和这几个字挨不上边。也说不上大智若愚,因为他确实挺糊涂的,没干过多少聪明事,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如果能好好玩,魏国一统天下也未可知。

根据魏惠王的一生,我们完全可以写一部《昏君是怎么练成的》。

当时的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当时打得秦国差点灭国。在魏惠王之前魏国已经进行了军事化改革。也就是职业化军人,这就是吴起变法的成果。制造出了“魏武卒”这一战国时代早期的职业武士军团。其他国家还都是非职业军人,也就是民兵。将领更是厉害的不行,庞涓孙膑都是魏国的。可惜啊可惜,这么多人才偏偏不加以利用,生生的给挤兑走了,识人不明真的是个大问题。



经济上更是厉害了,其他国家除了齐国富一点。其他国家根本不能跟他比,魏国一直都是主要贸易的集散地,而且农业非常发达。

战略上小瞧秦国,最后致使秦国慢慢强大。最后被秦国打得都搬家了。自己儿子也没培养好,公子卬就是傻蛋。

战国时期,大争时期。有的国家成天盼望来几个人才来辅助自己,魏惠王可好,旷世奇才在他眼里就跟大白菜似的不值钱。孙膑被陷害跑了,跑到齐国,然后灭了庞涓。庞涓死了以后,手里就没将才了,你就不会多攒几个人才么!

还有张仪,和商鞅。尤其是商鞅有多厉害我们都知道,因为商鞅秦国才能变法富强,慢慢的一统天下。可惜这些人才,魏国都没有把握住!

魏惠王,说你是昏君一点都没委屈你,真不知道你谥号中的“惠”字是怎么来的。

欢迎大家的精彩点评,大家的点赞关注都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小伙子别放弃啊


魏惠王与雄才大略根本沾不到一点边,他与其爷爷魏文侯比起来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朕史认为魏惠王不识人才,不辩忠良,在关键时刻就掉链子,他纯粹就是一个糊涂君主。由于在位时间太长,魏国就是毁在了他的手里。

魏国是三家分晋当中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战国初期魏文侯魏斯建立魏国以后,任用李愧变法,使魏国率先强大。经过三代的努力,魏国已经成为战国首个霸主。魏文侯死后,儿子魏武侯继位,想任用吴起做大将,结果遭到宰相公叔痤的排挤,吴起跑到楚国,从此楚国强大起来,开始逐鹿中原,饮马黄河。所以魏国,人才流失从魏武侯就已经开始,然而到了他儿子魏惠王继位以后,魏国的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重。比如我们熟知的商鞅、孙膑、张仪、范雎等跑到哪里哪里强大,魏惠王就是不用他们,把人才拱手让给了别人。

商鞅早年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底下做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是个人才,病重时推荐商鞅接替自己的位置。魏惠王认为商鞅地位低,跟他也不熟所以不用他。后来,商鞅去了秦国,被秦孝公所用,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从此逐渐强大。一举收复了河西,逼得魏国迁都大梁。

孙膑就不用说了,此人与魏国大家庞涓是同门,开始庞涓出于纯洁的友谊邀请孙膑到魏国做官,结果发现孙膑太优秀。所以,庞涓也排挤孙膑,孙膑差点被魏惠王杀掉,庞涓假惺惺的求情,孙膑被削掉了两块膝盖骨,才苟且活了下了。后来,孙膑逃到了齐国,在马陵之战不仅仅将庞涓干掉,魏国霸权从此也衰落了,沦为二流国家族,直到灭亡都没有回过神来。

可以说,商鞅和孙膑这一文一武魏惠王都错过了。都是因为,被害,反过来将魏国打残了。他错过了商鞅和孙膑就算了,像张仪和范雎这样的人才他也错过了。除了这些人,连魏国贵族都逃到了秦国。魏国本来是人才发源地,结果成为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所以,魏惠王与雄才大略根本沾不上边,他就是一个糊涂蛋。


谋士说


魏国是战国时第一个崛起的强国,魏国崛起后,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单挑打败魏国,后来魏国修炼衰落。个人觉得原因有一下几点,一是魏国改革不彻底,战国开始后各个国家都开始改革,而魏国在改革后虽然国力有所提升,但是国家对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刻,意志不够坚定,造成改革不彻底的结果,虽然改革让魏国强大,但是旧势力依然存在,无时无刻不再破坏改革成果。二是自身认识不充分。魏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继承了晋国原来最好的土地,而魏国称霸也是建立在三晋同盟的基础上,魏国强大后,没有认识到三晋同盟的重要性,在自身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破坏三晋同盟,使自己成为四战之地。第三国家策略不够明确,一会想灭国统一,一会想称霸,国策不坚定,为自己召來祸端。魏国其实是有机会统一的,其做法第一坚定改革,坚决消除旧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走强国路线。二坚决维护三晋同盟,甚至为了三晋同盟可以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作大事不拘小节。三维护三晋同盟的前提下逐渐结交齐国,要明确三晋同盟是根本,结交齐国是发展。四坚决消灭秦国,摆脱四战之地。首先魏秦是世仇,而且秦国穷,诸侯不会造成恐慌,对此可以放弃卫国和中山国,将他们卖给赵韩齐,从而换取灭秦的国际环境。五入蜀,四川是天然的粮食仓库,夺取四川也就奠定了统一的基础。我认为魏国想要有所作为三晋同盟是基础,破坏三晋同盟正是魏国最大的失策,而不灭秦也是养虎为患!


Man139876657


作为一个四战之地,作为一个中原地区称雄称霸的霸主。魏惠王绝对不合格。

其实这一点近代的历史可能更加具有借鉴意义,要想寻求答案,必须得从现如今世界第一超级强国美国开始说起。美国人打仗有一个特点,国会要求你任何一分钱都不能浪费,一颗子弹打出去,你要让他还两份子弹的价格!哪个国家打仗都不害怕,但是他也害怕没完没了的打仗!在战争之中你不断的被消耗实力,即便你坐拥金山银山,最后也会被挥霍一空。

回到那个时代,秦国为什么能够最终统一天下,就是因为商鞅变法以后,司马错例行军事上的改革,要求军队作战,不能够再讲究以前什么道德仁义,总之一句话抢土地,抢人口,壮大实力,是军队出击都必须抢夺一定的土地人口回来,这才算打仗,这才是打仗。

魏惠王那打仗算打仗吗?有人得罪他了,二话没说,开战,打打到他服为止,打到他向我认错,撤兵回来,之前打仗所抢得的所有土地资源全部还给他就算他认错之后有良好的态度,我重新赏赐给他的!

这样的打仗方式,你即便拥有天下第一强军的魏武卒,你的军队活生生被消耗完毕了!而且魏国在最巅峰的时候,三条战线同时开战!你能力很强,是不是你很能打是不是我六个国家轮流起来,我耗死你你怕不怕?就这样,昭然若揭的目的,魏惠王竟然没看明白,还命令自己的军队不断的投入战争不断的去消耗!发现自己的军队全打光了,这仗还打个屁呀!魏武卒最后的力量丧失在了河西之战里面,余一个四战之地的国家来说,没有了军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什么都不是,这也就是为什么长平之战结束以后我们说赵国必将灭亡,为什么军队就是他生存下来的资本,没有军队,你这个国家连存在都是一个疑问。

同时做为一个四战之地,魏国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稳固的大后方,为了守卫他的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它的军队必须得迫不得已的投入战争!围魏救赵,庞涓之所以想不出办法来对付,就是因为魏国的这个地理条件没有一个险关来守卫它的富庶地区,敌人一旦出兵你的心腹之地你就必须得率领军队回去,这样的国家如果说一天到晚的打仗的话,这个国家离亡国也差不到哪儿去了。

同时,魏惠王还抛弃掉了原先他之前的魏王所致定下的一条国策,那就是联合三晋一起对抗其他国家,他有远大的志向,可它没有部署计划的那种能力,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儿小家子气,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就比如说商鞅,商鞅这个人当时有人已经向他建议,把他给杀了,杀人不过头点地,他还是一个王啊,但是他就是没杀商鞅,商鞅就是一个书呆子能干什么用?多听别人的劝,多把自己的脾气给压一样,和许魏国还有救,至少不会在他手里。败亡的这么快。

除此以外,魏惠王活的时间太长了!人总是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使用老东西总不舍得放手,魏王也是如此,他的希望仍然还是使用自己以前的一批老手下,至于说削尖了脑袋想要进来的那批年轻人,魏惠王是看不上眼也并不希望使用它们,爱的人占据着茅坑不拉屎,然后新一代的人又上不去,最后人才大量流失,这才是为国为什么前期有那么多的人才储备,最后全部跑光的原因,阶层已经固化了,底层的人没有办法没有特殊的渠道去上位这一下子有远大抱负的人,自然就是不甘心寄人篱下,自己活生生给其他国家输送的人才,而且自己还不落好。

综上所述,魏国的没落,魏惠王得占六成的原因,当然,其余的四成,那就是此乃战之过,非我之罪。


漩涡鸣人yy


魏惠王时代实际上是三晋同盟正式走向瓦解的时代。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历史进程虽然早在公元前453年三家攻杀智伯之后就开始启动,但直到五十年后,三家大夫才升格为诸侯,而此后三晋依然能够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领导下结成同盟关系。换句话说,从三家分晋开始到三晋诸侯正式走向分裂对抗,经历了上百年。魏惠王的上台本来就是一次三晋内斗,赵韩两国本来打算拥立自己的代理人,却最终被魏惠王化解危机。此后,魏国与赵国的矛盾便开始激化。而魏国围困邯郸,就是魏惠王试图用武力来一统三晋的努力,显然这是一次冒险的历史行为,一旦魏国吞并赵国,韩国无力抵抗魏国,必然会屈服于魏国,那么魏国将组建为新的晋国,如果真是如此,魏国必然将具有雄霸天下的资格。但齐国的介入打乱了魏国的霸业,从此之后,魏国不得不面对来自四方的军事压力,再也难以树立统一天下的雄心了。


大意觉迷


魏惠王应该是一位志大才疏的君主!

首先在用人方面,丞相公叔痤曾向魏惠王大力举荐中庶子卫鞅,认为卫鞅有经天纬地之才,如果不能善加任用,则必杀之以绝后患。但魏惠王刚愎自用,沉浸在战国霸主的美梦中迟迟不愿醒来,对公叔痤的建议不闻不问。后公叔痤病逝后,卫鞅向西投奔秦国,推行变法,秦国崛起!魏惠王却重用公子卬、太子申等王室贵胄,此二人专一声色犬马,并无治国理政才能。名将庞涓虽有能力,却嫉贤妒能,将前来魏国拜访他的军事天才师弟孙膑诬告后搞成废人。孙膑去了齐国后,先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指挥齐军大破魏军,魏国赖以称霸的魏武卒在这两次战役中几乎损失殆尽,庞涓和太子申也死于马陵道。纵横家张仪、范睢,都是魏国人,却不受魏惠王赏识,人才就这样白白流失掉了。


其次,魏惠王缺乏危机意识,醉心于宫闱狩猎,喜声色犬马、珍馐美馔、珠宝古董、锦衣华服,一副富二代做派,俨然一个不思进取、唯贪图享乐的太平君主。


最后,魏国地处中原,虽土地肥沃,却为四战之地,无战略纵深,国民不能得到充分地休养生息,只能以战养战,却败多胜少,越打越弱,此乃魏国衰落又一原因。

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容不得半点迟钝,所以,魏惠王更适合做个富家翁!后魏国在秦、齐、楚以及短期崛起的赵国几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衰败是必然的!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关注!


才子八怪


魏惠王就好比一个如日中天的大公司的总裁,有一天CEO公叔痤推荐一个毕业生卫鞅,说这个人经过我面试,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魏惠王问“这个卫鞅是985,还是211啊”,公叔痤答“他是普通本科……”,“那就算了,我这里985,211都排着大队呢”,于是卫鞅去了秦国……


成不了灰的蜡烛


魏惠王离雄才大略差了十个秦惠文王!魏国四战之地,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赵,都是当世强敌。要想突破这种地缘弱势,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合已有的兄弟赵韩两家,集中力量突破一个方向,从而赢得发展空间。可魏惠王倒好,自恃魏武卒的雄壮,不仅与秦齐楚开战,连先辈打理好都兄弟韩赵都不放过,他不完蛋还真是没天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