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當年是怎樣擊敗鐵浮屠的?

城府學


鐵浮屠與柺子馬是金兵縱橫天下的利器,鐵浮屠是重裝騎兵,柺子馬是一種騎兵編隊,具體戰術是這樣的:以三騎為一組,三匹馬貫以長索,人馬都全副武裝,有重型盔甲防護,在戰鬥時,三馬同時並進,衝擊力更大,協同作戰,由於三騎捆綁,避免戰鬥時有逃兵出現。

在郾城之戰中,岳飛以步兵大敗金國重裝騎兵,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一,在岳飛之前,劉琦曾大敗金兵鐵浮屠,積累寶貴的經驗

在郾城之戰前的順昌之戰中,南宋名將劉琦就曾大敗金兵鐵浮屠。劉琦的戰法是這樣的:在戰鬥中,以長槍挑去金騎之鐵盔,以大斧斷其臂。不過,在順昌之戰中,金兵之所以失利,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劉琦事先在穎水的岸邊水草地以及河上流撒毒藥。當時正是夏季,天氣炎熱,金兵人馬俱渴,爭先飲水,結果大量士兵與戰馬中毒,實力已是大打折扣了。不管怎麼說,劉琦大破金國的重裝騎兵,為南宋將士打敗金兵精銳樹立了榜樣,也提供了經驗。

第二,岳飛的戰法與劉琦不同,更多倚賴軍隊的紀律與勇氣

在郾城之戰中,岳飛採取的戰法與劉錡有所不同,他用步兵對付鐵浮屠與柺子馬。以步兵對付重裝騎兵,本來是相當吃虧的,若沒有嚴格紀律約束,在騎兵的衝擊下很容易潰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在岳飛嚴格治軍下,這乃是一支鐵軍。

岳飛命令步兵執麻札刀入陣,不許仰視,只顧砍柺子馬中最薄弱之處:馬足。為什麼用這種戰術呢?因為只要只要砍倒其中一匹馬,另外兩匹馬便無法前進了。這種戰術看似簡單,卻需要士兵以莫大的勇氣與犧牲精神去完成。換作其他的軍隊,要用這種戰術擊破敵人的重裝騎兵,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對於岳家軍來說,能夠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因為鐵的紀律打造出一支鐵的軍隊。最後,岳家軍創造戰場的奇蹟,在廣大愛國將士在犧牲精神面前,金軍大敗。

第三,兀朮的看家武器幾乎被廢了

郾城一戰,兀朮的看家武器幾乎被廢了,戰無不勝的鐵浮屠柺子馬遭到重創。兀朮不禁大慟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在丟掉看家武器後,金軍無法抵擋岳家軍的攻勢,岳飛直追十五里,兀朮狼狽而逃。

此役之勝利,震動中原,金兵中的漢將紛紛反正,光復中原的夢想,只差一步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壯懷激烈對諸將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公痛飲耳。”

郾城大捷後,岳飛進軍至朱仙鎮,距離東京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大宋舊都已在望。此時金兵已經很難阻止岳飛收復開封,只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後居然是南宋皇帝幫了兀朮大忙,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此後,收復中原就成為無法實現的夢想了。


君山話史


“鐵浮屠”又稱為“鐵浮圖”是金兵重裝騎兵的別稱,浮屠是佛語中鐵塔的意思。在《順昌戰勝破賊錄》中記載:鐵浮圖即人馬俱披重型盔甲,對敵陣發起衝擊的騎兵,與柺子馬一起隨同金兀朮南征北戰,滅亡北宋就是這一支軍隊。這種重裝騎兵,可以說從頭到腳,武裝到了牙齒,看似很厲害。但是“鐵浮圖”騎兵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馬腿沒有防護。所以岳家軍在戰場利用長把斧頭和麻扎刀等武器“上砍敵兵,下砍馬腿”讓金兵損兵折將,非常畏懼岳家軍。

公元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這一年離北宋滅亡已經過去了13年,金國滅亡南宋的心不死。完顏兀朮率領手下十萬大軍和15000名柺子馬,5000名鐵浮圖一起長驅直入以闞中原,鐵浮圖與柺子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完顏兀朮的軍隊直接殺到了長江邊上的順昌,順昌守將劉錡帶領士兵英勇奮戰。戰鬥中完顏兀朮的5萬大軍和1萬柺子馬,三千鐵浮圖被剿滅,完顏兀朮撤退開封,這就是有名的“順昌之戰”。

“順昌之戰”之後,南宋皇帝改變了主意,立即向岳飛發出“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命令。但,岳飛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於是大舉北伐,接連取勝。金兵見岳飛兵力分散。於是,派兵襲擊岳家軍的大本營——郾城。在郾城第一次決戰當中,岳飛差點活捉完顏兀朮。在第二次郾城之戰中嶽飛再次打敗完顏兀朮,其2000鐵浮圖與5000名柺子馬,3萬大軍被岳家軍剿滅,鐵浮圖因此覆滅,金兵元氣大傷。

在“郾城之戰”以後,男生取得了數十年來第一次大捷,岳飛也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但是,南宋皇帝根本沒有進取心,見取得一點勝利就收手,等待議和的機會。南宋軍隊如果在當時乘勝追擊,絕對可以收復失去的疆域。但是,統治階級利用勝利來換取求和的心態,也斷送了收復大好河山的機會。在宋朝歷史上,自“澶淵之盟”以後,宋朝就把議和當做基本國策,可以說宋朝議和已經成癮。此後,被其子孫效仿,不思進取。所以,後來的蒙古的野心才如此的大。這都是宋朝皇帝,面對遊牧民族入侵,一味求和的結果。


謀士說


宋朝,一個一直被視為中國歷史是最為積弱的朝代,曾遭西夏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輪番吊打,而且對手是一個比一個狠,但卻能歷經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那麼宋朝憑的是什麼?

鐵浮屠又稱為鐵浮圖,是女真人重裝騎兵的別稱,金兀朮手中的王牌。

鐵浮屠是一種經過冷鍛技術打造的重型盔甲,因為鐵浮屠能夠刀槍不入(類似於三國時期南王孟獲的藤甲軍),與柺子馬一起隨同金兀朮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據《金虜圖經》中的記載,金軍"專尚騎",騎兵是早期金國唯一的正規軍,而有資格穿戴鐵浮屠重鎧的女真騎兵,都是金軍中最精銳的軍隊,因此,"鐵浮屠"與"柺子馬",就成了金兀朮手中的王牌。

與"柺子馬"兩翼包抄的戰術不同,"鐵浮屠"的戰術就是正面攻擊,除了作為重裝騎兵作戰之外,它還可以在不利於重裝騎兵作戰的區域,下馬作為重裝步兵投入戰場作戰。

"鐵浮屠"重裝騎兵下馬攻城的戰例,最早見於《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四所載的仙人關之戰,此戰金軍"人被兩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而《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的順昌之戰中,金軍"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這些都說明了"鐵浮屠"經常在攻城時舍馬步戰。

鐵浮屠參加了金兀朮所有指揮的重大戰役:

1127年,金兀朮率領五千柺子馬和一千鐵浮屠向中原進軍。

1128年,金兀朮的帶領鐵浮屠和柺子馬,攻陷了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

1129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和柺子馬第三次南下,直逼長江天險。

1130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在黃天蕩,被韓世忠擊敗。

1131年,金兀朮再次南下,結果被岳飛擊敗。

1132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與岳飛大戰於南霸橋,遭受重創。

1133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聯合偽齊大舉南下中原,被岳家軍打的而損傷過半。

1134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企圖攻下川陝,但在仙人關之戰中被吳階兄弟擊敗。

1135年,岳家軍首次北伐,途中遭遇金兀朮指揮的鐵浮屠,金軍大敗。

1136年,岳飛再次北伐,途中再次遭遇鐵浮屠,鐵浮屠損傷過半。

1137年,金兀朮再次企圖攻入川陝,但又吳階擊敗。

1138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大敗宋朝在山西的軍隊並佔領了山西。

1139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再次南下中原,依然被岳家軍擊敗。

1140年,金兀朮勢如破竹地殺到了順昌城下,此戰鐵浮屠與柺子馬損失過半,退兵途中又遭遇岳家軍的攔截,鐵浮屠全軍覆沒。

從以上戰例中不難看出,曾經推翻大遼和滅掉北宋的鐵浮屠,在面對南宋軍隊時並無多大的優勢,因為南宋軍隊祭出了鐵浮屠的剋星——神臂弓和長刀、大斧等打擊性鈍器。

南宋紹興四年的仙人關之戰,被譽為是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

紹興三年(1133年)冬,金兀朮率領鐵浮屠、柺子馬攻佔了川陝重鎮和尚原,南宋川陝宣撫司都統制吳玠率主力退守仙人關,控扼了入蜀隘口。紹興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朮與陝西經略使撒離喝集結步騎10餘萬金軍,準備破關入蜀,從背後迂迴包圍南宋,因為正面岳家軍這關確實是過不去。

金軍自仙人關以北鐵山鑿崖開道進至仙人關下,紮營40餘座與宋軍對壘。

金軍立炮數十座攻擊仙人關及殺金坪,吳玠命將士以巨弓、炮石迎戰,金兵死傷無數。金兀朮見久攻不下仙人關及殺金坪,便將全軍分為兩陣,鐵浮屠人披兩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的攻擊仙人關、殺金坪。宋軍則依託險隘堅壘,以神臂弓輪番發射,然後持長刀、大斧等打擊性鈍器,將金軍殺得屍橫遍野,此後,金軍隔渭水與宋軍對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未敢攻蜀。

“神臂弓”又被稱為神臂弩,是南宋軍隊弓弩手的制式兵器。

從《宋史兵志》中的記載中可以得知:神臂弓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其射程遠達二百四十多米,號稱其他器械都及不上。神臂弓擁有如此巨大的衝擊力,無疑成為了鐵浮屠的剋星,而南宋軍隊的長刀、大斧等打擊性鈍器,同樣給鐵浮屠巨大的殺傷,例如岳飛之子岳雲憑著手中的一對錘槍,在金軍陣中如入無人之境,最終獲得了“贏官人”的稱號。

而作為金軍主帥的金兀朮,除了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外,還在其《遺行府四帥書》中曰:"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


刀墓手札


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分為十二軍,背嵬軍便是其中最為精銳的一部。有騎兵八千和步兵數千。這也顯示出中原騎兵部隊的特徵,儘管說騎兵,同樣注重步騎結合、協同作戰的戰術。

▲宋代騎兵想象圖

▲宋代馬鎧

由於背嵬軍是岳飛的親軍,故統領是岳飛的兒子岳雲。《雲麓漫鈔》記載:“韓、嶽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何謂“背嵬”呢?據說是韓世忠首創,後來被岳飛借鑑。“燕北人呼酒瓶為峞,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人負之。韓兵用以名軍。峞即罍,北人語訛故云,韓軍誤用字耳。”看來,背嵬,的確是在背上揹負什麼,也許其形象和後世日本武士“母衣眾”騎兵有幾分相似。

背嵬騎兵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頭戴扎著重圍頓項的鐵盔,身穿鐵葉與皮革製作的重甲,也是非常近似“鐵浮屠”。

▲南宋武士的裝備

背嵬軍戰術多變,基層戰鬥力強,可以分成多個獨立的戰鬥小組,緊密配合。與敵人作戰,戰鬥中背嵬軍距離敵人一百餘步時由七八人開弓放箭,另外七八人用短弩射馬,殺傷敵人一部分人馬挫傷其銳氣。然後長刀對劈,迅速衝鋒,集結整隊再衝鋒,如此幾番下來,不僅大量殺傷敵兵,還可以相機一舉擊潰敵軍(如果是弱敵,是經不起這樣的戰術的) 。

▲宋代騎兵長矛

憑藉著這支強悍的部隊,岳飛百戰百勝。 這一萬來人的背嵬軍把“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一次又一次的打破。郾城一戰,背嵬軍先以步兵大破金軍精銳“柺子馬”,再以精銳騎兵猛衝敵陣,終於大敗兀朮的精騎一萬五千人。

岳飛的奏摺稱:“殺死賊兵滿野”。 兀朮集結三萬騎兵再攻穎昌,岳雲以背嵬軍騎兵八百挺前決戰,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部隊隨後跟進,“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

在朱仙鎮,500背嵬精兵大破十餘萬金軍。怪乎袁甫在《蒙齋集》贊背嵬軍道:“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候,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

十年對金作戰中,岳飛的軍隊以犧牲一萬五千人,傷殘兩萬人的代價,殺死戰鬥力強悍的金兵約十五萬人,殺傷至少五萬人。使嬌縱已久的金人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


華夏冷兵器


岳飛大敗鐵浮圖,靠的是嚴明的軍紀、嚴酷的訓練、特殊的武器、旺盛的士氣。

嚴明的軍紀。

沒有鐵的紀律,就沒有鐵的軍隊。歷史上那些著名的精銳之師,戚家軍、岳家軍,乃至戰無不勝的人民解放軍,無一不是具有鐵血紀律。紀律嚴明,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才能做到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正如南宋大臣胡松年所說:“惟其有紀律,所以能破賊。”

嚴酷的訓練

岳飛非常注重軍隊的訓練,通過嚴格的訓練大幅提升軍隊戰鬥力。

岳家軍的訓練都是按照實戰要求去訓練,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一切從實戰出發,從難從嚴,實戰化訓練。

如騎兵訓練,『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子云(岳雲)嘗習注坡,馬躓,怒而鞭之。』『王御軍重搜選,謹訓練,背嵬所向,一皆當百。如注坡、跳壕等藝,皆被重鎧,精熟安習,人望之以為神』(《金佗續編》卷23《閣學劉光祖襄陽石刻嶽鄂王事蹟之二》)。

騎著戰馬,身披重鎧,反覆練習爬坡越壕、衝鋒劈殺,以一當百、所向無敵。這樣的重裝騎兵部隊,比鐵浮圖有過之而無不及。

岳飛一生謙虛,唯獨對岳家軍士兵的戰鬥力頗為自豪:〝某之士卒真可用矣!〞

特殊的武器

鐵浮圖雖然身披鐵甲,看似堅不可摧。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鐵浮圖也有它的致命缺陷,那就是行動遲緩,不夠靈活。

為了打敗鐵浮圖,岳家軍裝備大量的秘密武器,那就是麻札刀、巨斧。郾城大戰中,正式靠著這些犀利的長刀巨斧,上砍敵頭、下砍馬腿,機動靈活,血戰肉搏,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鐵浮圖。

武經總要中的宋代長刀

旺盛的士氣。

主將是一支軍隊的主心骨。主將英勇善戰,往往這支軍隊就英勇善戰。

郾城大戰中,面對金兵。岳飛首先派出了自己的兒子岳雲,岳飛身先士卒,率背嵬鐵軍直衝敵陣。關鍵時刻,岳飛親自出戰。極大的鼓舞了岳家軍的士氣。


上將噯福斯


魔鬼藏在細節當中。

劉琦、岳飛都曾經大破鐵浮屠,但這兩場戰鬥恐怕沒有大家想的那樣艱難。

鐵浮屠,就是鐵塔的意思,是金國的重甲騎兵。而談到騎兵,我們的印象就是大地震顫、黃沙捲起、呼嘯馳騁,成千上萬的戰馬風一樣的殺過來。然而,那不是鐵浮屠。

首先鐵浮屠的騎兵要全身穿上重甲,連面部都保護起來,可以說是刀槍不入。再加上兵器,全套下來幾十斤。細節:全副武裝的鐵浮屠騎兵是自己上不去馬的。打仗之前需要幾個人把他抬到馬背上。

其次鐵浮屠的戰馬也是披滿鐵甲的,只露出馬的小腿。

咱們簡單估算一下,連人帶甲,還有兵器,這個戰馬要負重300多斤。這會產生什麼現象:跑不起來。

這是絕對不符合歷史的!

關於鐵浮屠的作戰模式史書也有明確記載,他是三人一隊,用皮索連在一起。在這個小隊後面的不是下一個鐵浮屠騎兵隊,而是一隊步兵。他們身後的步兵抬著拒馬,就是我們在影視劇和遊戲裡常見的,圓木削尖了,45度角搭成的移動工事。作戰中,鐵浮屠向前走一步,後面的步兵就把拒馬向前抬一步,頂在鐵浮屠的後面:有進無退。

實際上鐵浮屠的進攻速度是相當慢的,低於普通步兵方陣。因為他後面的步兵是走一步停一步,正常的步兵方陣是勻速前進。也正是在這種低速的情況下,鐵浮屠才會把3個人串一隊。不然的話放開了跑,速度有快有慢,肯定把人拽下來。

所以說鐵浮屠不是重甲騎兵,他是移動城堡。是非常緩慢的向對方壓過來。

這樣用騎兵絕對是大忌,喪失了騎兵最重要的元素:速度。但由於當年宋軍的戰鬥力太差,金兵在黃河岸邊敲一夜的鼓,就把宋軍全嚇跑了。這就讓金兵的弱點,鐵浮屠的破綻被掩蓋了下去。

而一旦金兵遇見劉琦和岳飛的部隊,有著堅強的抵抗決心,鐵浮屠就穿幫了。

劉琦和岳飛的部隊就是長刀、大斧剁馬腿。一匹馬倒下去,就是帶倒了這一隊的三匹馬。一個小隊三個人,三匹馬,我用計算器算了一下,十二個馬蹄子。實際上只要剁掉一個馬蹄,這個小隊就毀了。鐵浮屠的馬一倒,他上面的騎兵,哎,想想都血腥,身穿幾十斤的鐵甲,掉下馬,或者被馬壓住,不要說打仗,他自己想站都站不起來。這時候,其實這人殺不殺的都不吃緊了,你不管他,他就跟個鐵球似的,在地下躺著。

當時戰場的節奏應該是非常緩慢的,不會像電影裡那樣來回的縱馬馳騁。鐵浮屠出動,慢慢的走到宋軍面前。宋軍幾人一組,先用盾牌擋住弓箭和鐵浮屠的刀槍。然後長刀、長斧手躲在盾牌下面,靠上去,剁馬蹄子。不用費事,剁一個就倒下一排鐵浮屠。

3人3馬,算上盔甲,那也是挺大挺高的一堆,宋軍需要比較吃力的從他們身上邁過去,然後對付後面拿拒馬的步兵。鐵浮屠身後步兵的主要工作是抬拒馬,而且他們應該是女真人征服地區的俘虜兵,戰鬥力本身不能高。宋軍驅散他們之後,再剁下一隊鐵浮屠。

宋軍本身也得穿盔甲,而且宋軍也是以重甲步兵聞名。所以當年戰場的觀賞性應該是很低的。鐵浮屠慢,宋軍也沒快到哪去。剁倒鐵浮屠之後,宋軍也得相當的緩慢,連滾帶爬的翻過地下人和馬,還有拒馬工事,向下一層鐵浮屠推進。然後鐵浮屠一層層的慢慢倒下去。

總的來講鐵浮屠本身就是個餿主意,而破之更是不難。前提是你別害怕。


何老師私人訂製


大約在一年之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鐵浮屠和柺子馬的文章,名字就叫《金軍橫行天下的“鐵浮屠、柺子馬”究竟是什麼,岳飛如何大破之》,這裡再次把這個問題簡單講述一下。

一、何謂鐵浮屠

“浮屠”也叫“浮圖”,在佛語中是塔的意思,鐵浮屠也就是鐵塔。金朝的鐵浮屠,士兵騎在馬上,無論是人還是馬,全身都披著重甲,只露出倆眼睛,遠看像一座鐵塔一樣,其實就是重裝騎兵。叫他鐵塔,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鐵浮屠非常精銳,士兵因為負重很大,所以都是選的最強壯的士兵,馬也是最好的馬,打起仗來非常厲害,是金軍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和防禦力都極強。二、鐵浮屠如何打仗

在戰爭中,“鐵浮屠”負責攻堅任務,金軍規定,鐵浮屠只進不退。為保證馬不後退,整個馬隊後面要放上“拒馬子”,每前進一步,就把拒馬子向前移一步,以示誓死不退的決心。“鐵浮屠”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堵牆而進”,也就是說整個鐵浮屠像一堵牆一樣,打一拳是一拳,拳拳到肉。

但鐵浮屠也有弱點,那就是機動性不強,為解決這一問題,金軍在鐵浮屠兩翼配上了中、輕騎兵——柺子馬。柺子馬分為“重槍柺子馬”和”弓箭柺子馬“,用以對敵軍遠襲以及迂迴包抄和突擊。柺子馬中的每個騎士一般都備有兩匹馬,以保證作戰時的機動性。正因為作戰時這些騎兵位於兩翼,也就是兩拐,所以稱柺子馬。

金兵在作戰中,常以幾千鐵浮屠正面突擊,製造足夠的壓迫感,一萬柺子馬從兩翼迅速包抄,當時遼、宋軍隊與其對陣無從下手,聞風喪膽。

三、岳飛如何破鐵浮屠

要破鐵浮屠,必破柺子馬。岳飛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對付柺子馬,辦法是挖壕溝。在宋軍兩翼先挖好壕溝,裡面放些削尖的竹籤。等兩軍對陣之時,柺子馬發起突擊,很多不及減速就掉進去了,這樣柺子馬就沒了速度威力。此外,岳家軍的騎兵背嵬、遊奕馬軍也非常精銳,能同“柺子馬”周旋甚至做拉鋸戰,使其發揮不了作用。

其次,對付鐵浮屠。對付鐵浮屠,主要是砍馬腿,為此,宋軍普遍使用了長斧、長刀等武器,這樣可以斬斷馬腿;還有一些體格強健之士,恢復使用鐵錘、鐵椎等重型武器,可以使到身披重鎧的金兵將受到非貫穿式鈍擊傷害。據說岳雲就用的鐵椎,重達八十斤。鐵浮屠都是三匹馬聯在一塊的,就好像當年龐統給曹操出的“連環計”一樣,只要一匹馬一倒,三匹馬都要倒,再想爬起來可就困難了。這時岳家軍再衝上去一頓砍瓜切菜。1140年,岳家軍同金國主力騎兵在郾城“鏖戰數十合”,最終將鐵浮屠全殲。

壯哉,嶽武穆!偉哉,岳家軍!


歷史磨坊


鐵浮屠是金國人發明的特種部隊,他們之所以能靠幾萬人的軍隊,征服數百萬北宋大軍,靠的就是這支鐵浮屠部隊。

還有同樣驍勇善戰的契丹族,同樣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怎麼最後敗給了金國女真族了呢?

原因就是金國發明的這個鐵浮屠太厲害了,他基本上就是刀槍不入的。

無論是誰,遇到到這樣的部隊,你只能乖乖地等死。

說了這麼多鐵浮屠,那麼鐵浮屠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其實鐵浮屠就是一種金屬做的鎧甲,這種鎧甲在作戰的時候,進攻的人和馬是都要穿上的。

穿上鎧甲的人和馬,就是金國戰無不勝的鐵浮屠部隊。

這個部隊在配上金國的柺子馬,簡直就是絕配,鐵浮屠部隊負責在中間進攻,柺子馬負責兩翼包抄,金國就是這樣多次打敗大宋軍隊的。

那麼面對這樣刀槍不入的鐵浮屠,柺子馬,岳飛在抗金的時候是怎麼對付他們的呢?

這就不得不岳飛他們的聰明之處了,他們很善於總結。

之前不是經常打敗仗嗎?

打敗仗那是不瞭解鐵浮屠,柺子馬的缺點。

一旦,他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就能很巧妙的把問題解決掉。

鐵浮屠一般在進攻的時候,是三個人三匹馬為一個小組。然後穿著鎧甲的人,騎在穿著鎧甲的馬身上。為了不至於讓三匹馬分開,他們用繩子把三匹馬攏在了一起。

這就給了岳飛的軍隊找到了破綻的機會。

你不是三匹馬都攏在一起了嗎?

我們的人也就是岳家軍,進攻你們鐵浮屠的時候,只要手拿短刀,鐮刀,長矛,以此排開,專撿你們的馬蹄子砍就是了。

因為馬蹄子要在路上跑,是不可能護住的。

這樣只要宋軍把鐵浮屠的一匹馬的腿給斬斷了,那這三匹馬就會轟然倒地,因為三匹馬是連在一起的。

人和馬因為都穿著金屬做的鎧甲,他們倒地之後,就會被自身的重量給壓死。人壓在馬身上,或者馬壓在人身上。

這樣宋軍不費什麼大的力氣,專撿馬蹄砍,就可以戰勝鐵浮屠了。

岳飛的岳家軍正是用這種辦法,破了金國的鐵浮屠部隊的。

鐵浮屠可是金國女真族制勝的法寶呀,這一招若是他們用不了了。那他們在和宋軍打仗的時候,就很難取勝了。、

這也就是後來的金國為何會給南宋講和的原因,實在是打不過了呀。


漢史趣聞


鐵浮屠是金國最精銳的重裝騎兵,是金兀朮賴以取勝的最得力助手。岳飛其實是用穿戴步人甲的重裝步兵打敗鐵浮屠的。

在一般人眼裡,重裝騎兵打步兵像切西瓜一樣。

其實未必,重裝步兵如果有鐵一樣的紀律和勇氣,兩翼受到安全保護,與重裝騎兵近距離搏鬥,一樣有機會打敗重裝騎兵。

劉錡的順昌大捷和岳飛的郾城大捷都是用重裝步兵打敗金兀朮的重裝騎兵的。

本人根據史料合理還原出,岳飛在郾城大捷中怎麼擊敗金兀朮的鐵浮圖的。

紹興十年(1140年)的閏六月,岳家軍收復河南大部地區,兵力分散。但岳飛也部署了一個戰略鐵三角:

王貴的中軍、董先的踏白軍、姚政遊奕軍主力,約2.5萬人,在穎昌(今許昌)。

張憲的前軍在陳州(今淮陽),約1-2萬人。

岳飛的親軍背嵬軍、遊奕軍一部,約2萬人,在郾城。

穎昌到郾城約100華里,陳州距離郾城約150華里。

金兀朮的反擊戰略

金兀朮決定趁岳家軍的兵力分散,從開封出軍,集中兵力一舉打掉岳家軍在郾城的指揮中樞。

以先鋒到郾城打探岳飛虛實,再以騎兵主力對決,最後以步兵攻城。

金兀朮的先鋒是韓常的漢人騎兵6000人。騎兵主力是女真人的鐵浮圖和輕裝騎兵柺子馬。鐵浮圖因為在2個月前在順昌受到損失,無法迅速補充兵力,大約有3000人。柺子馬大約有6000人。

金軍步兵是漢人剃頭籤軍,大都是被抓夫來的,沒有戰鬥力,人數在10萬左右,被金兀朮用來做虛張聲勢和攻城炮火的。如果這10萬金軍步兵沒有金兀朮的騎兵撐腰,估計岳雲500騎背嵬軍就可以把這十萬烏合之眾擊潰。

開封到郾城約300華里,步兵行軍要10天才能到。這些步兵最終沒趕到郾城,後被金兀朮調到穎昌。

郾城大捷具體的戰役開展

七月五號,韓常的6000騎兵先鋒到達郾城,岳飛令背嵬軍騎兵出戰。韓常打了個接觸戰,就逃走了。韓常報告金兀朮:岳飛主力背嵬軍在郾城,情報可靠。

七月丙午,就是七月五號。

宋代李植《皇宋十朝綱要》卷23載:“(紹興十年七月)飛駐兵郾城縣,丙午,金人來攻,飛出,與戰,破之。己酉,兀朮、龍虎大王復舉兵來攻,戰於縣北二十餘里,又敗之。”

七月八號,金兀朮和龍虎大王、蓋天大王、韓常共1萬5千騎兵來到郾城北20裡處佈陣。

岳飛當時有背嵬軍1.5萬人,遊奕軍一部5千人。岳飛以遊奕軍3千人守城,率遊奕軍1千輕騎兵、1千神臂弓手,並背嵬軍3千重騎兵、5千輕騎兵、5千重步兵、2千神臂弓手出城至20裡外。

到了下午3點後(申時),雙方軍隊接觸。

金兀朮先以韓常6千騎兵為右翼,6千柺子馬為左翼,衝擊岳家軍。

岳飛先令3千神臂弓手痛擊,再以楊再興的5千背嵬軍輕騎兵為左翼,對抗韓常,以岳雲的3千背嵬軍重騎兵和1千遊奕軍輕騎兵為右翼,對抗柺子馬。

雙方對抗多時,金兀朮的騎兵並不佔據優勢。金兀朮下令中路的3千鐵浮屠出馬。

岳飛令中路的5千背嵬軍重裝步人甲上陣,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左右翼騎兵保護。步人甲與鐵浮屠的大決戰。近距離的混戰,步人甲兩人一組配合,一人負責負責上三路,一人負責下三路砍馬腿。一旦砍中馬腿,金國重裝騎兵倒地就爬不起來,另一個步人甲上前一斧子結果之。

雙方大戰了一個時辰以上。戰事處於僵持狀態!

雙方均已兵困馬乏。

岳飛此時親率40親軍騎兵投入戰鬥,只見岳飛左右開弓,金兀朮的鐵浮圖紛紛落馬。岳家軍士氣大振,殺聲震天。

天色昏黑,已經到了晚上,金兀朮見敗局已定,忙下令收兵。

此戰金兀朮的鐵浮屠至少損失1千人以上,岳家軍的3千背嵬軍重騎兵損失也在1千左右。

所以後來,岳飛只能派岳雲帶背嵬軍重騎兵8百騎馳援穎昌。

下面是岳飛的郾城奏捷

武勝、定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河南、北諸路招討使臣岳飛狀奏: 「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賊酋首四太子、龍虎、蓋天大王、韓將軍親領馬軍一萬五千餘騎,例各鮮明衣甲,取徑路,離郾城縣北二十餘里。尋遣發背嵬、遊奕馬軍,自申時後,與賊戰鬥。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鏖戰數十合,殺死賊兵滿野,不計其數。至天色昏黑,方始賊兵退,那奪到馬二百餘匹,委獲大捷。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金兀朮親自率領15000名騎兵、幾十萬步兵進攻,“不敗神話”遭岳飛大敗。他之所以能夠擊敗鐵浮屠,無外乎能把對手的弱點放大,並加以利用。瞭解對手,利用對手的弱點,可謂是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

一提及鐵浮屠,大家都能想到這支隊伍擁有超強的戰鬥力和防禦力。他們基本全鎧甲武裝,並且有這麼一個特點——可做重裝步兵使用。這樣一來,他們既有極強的機動性,又能身披重甲下馬與普通步兵直接交戰。他們一同推進時,宛如重裝坦克發起集群進攻。所以鐵浮屠可謂是金軍精銳的翹楚,戰場上的常勝利器。

但總歸是一物降一物,凡事都不能完美地存在。鐵浮屠也不例外,這個兵種在下馬之後機動性有限;而在馬上時,也因“皮索相連”導致轉向不便。這些破綻和針對性的戰法,也被宋軍的一些將領所掌握,而岳飛便是其中之一。眾所周知岳飛精忠報國,岳家軍驍勇善戰,紀律嚴明。而且,岳飛還數敗金軍的“不敗神話”鐵浮屠。

▲神臂工射擊隊形

岳飛當年之所以能戰勝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訓練的背嵬軍和他們的裝備。這支隊伍由岳飛的親軍組成,個個驍勇善戰、訓練有素。背嵬軍的騎兵有8000名,步兵差不多近萬名。

這些將士們的盔甲裝扮跟鐵浮屠相近,並且武器上配備長、短刀、短弩以及弓箭。

與一般的弓兵不同,這些弓兵配備的長弓為南宋名震一時的“神臂弓”。金兀朮在數次南征之後,都感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基於這樣的武器配置,岳家軍得以在戰場上分組進攻:一組人開弓射箭,掩護前進的另一組,另一組則手持短弩射擊馬匹。弓兵打擊完畢後,再交由騎兵揮動長刀迅速衝鋒。這樣的衝鋒不僅能產生大量殺傷,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敵人的銳氣。

也正是依仗這支裝備齊整、訓練有素的隊伍,岳飛才能數次打破鐵浮屠的不敗神話。當然,這是其一。據說鐵浮屠的鍛造技術能使鎧甲刀槍不入,這麼一來岳家軍的槍,在這種鎧甲之下也難以抗衡。儘管如此,岳飛還能多次擊敗金軍,其優勢除了訓練有素的背嵬軍,還有用上誰都料想不到的大斧,以及岳雲的“錘”。

例如史料記載並不是很完善的郾城之戰,當時的金軍遭遇劉錡沉重打擊,岳飛看情勢有利,則乘勝截擊,岳飛從後方痛擊金軍,收復了不少的州縣。看到岳家軍兵力分散的金兀朮則親自率領15000名騎兵還有數十萬步兵進攻郾城。

當時岳飛先讓其子岳雲出戰,岳雲使用的是類似錘子的兵器,又帶有鋒利的尖角的短兵器——擂鼓甕金錘。金軍完全沒辦法阻擋岳雲攻入,岳雲快速來回地衝殺,普通的騎兵完全沒有辦法對付他。金兀朮馬上讓鐵浮屠投入戰鬥。鐵浮屠用三匹馬連在一起,又身著全盔甲,又以柺子馬戰術前進迂迴側擊。這麼一來,就像是一堵攻堅能力較強的牆體在進擊。但是佈防嚴密、威懾性高之下,也掩蓋著靈活性不足的弊端。

岳雲使用擂鼓甕金錘對戰鐵浮屠,便意在用重器造成內傷,並且使其中一人失去平衡。如此以來,相連的其他人便會被一同拉倒在地。除此之外,岳飛還讓背嵬軍和遊奕軍馬中身強力壯之士手持大刀。他們被要求用大斧先砍馬腿。因為馬腿沒有任何防護,這麼一來相連的其他馬匹也會相繼倒地。之後,其他人再用槍刺傷敵人。這樣一來,金軍的鐵浮屠大敗而歸。

這場激戰下來,像堅實壁壘的鐵浮屠被岳家軍專斷馬足。此役,柺子馬和鐵浮屠相繼被岳飛破解,金軍兵敗如山倒,只好撤退。直至岳飛駐軍朱仙鎮,金軍提出議和,宋高宗才不願岳飛繼續進軍。而孤立無援的他,則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