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青灯问史


康熙在临终前,召见了隆科多,并让张廷玉给隆科多下了两道诏书,第一道:任命步军统领隆科多为上书房大臣、领内侍卫大臣,封一等公。第二道:隆科多与皇八子、皇十四子图谋不轨,赐死。

那康熙为什么要给隆科多下两道截然相反的诏书呢?其实用意也很明显,那就是恩威并济,如果你能遵从遗诏,那么你就能升官晋爵,如果你要不遵从遗诏,那么结果就是死路一条。

而康熙另外,还将隆科多当掉的宝刀给拿出来,重新赐给了隆科多,并且告诉隆科多,这么多年,做为首辅的佟国维,为什么一直不给隆科多机会呢,就是觉得隆科多很重要,应该在关键的时候使用,显然就是这个时候了。

而隆科多问计佟国维的时候,佟国维也告诉隆科多,一切事情都听皇上的,只有是皇上传的位子,那才是安稳的。

康熙这样安排,目的其实相当的明确,那就是为了能让隆科多帮助雍正继位。但是隆科多之所以支持雍正,并非惧怕这两道诏书,因为如果一旦是皇八子或者皇十四子继位,那么张廷玉自己的性命都难保,传位的诏书都没用,更何况是关于隆科多的另外一道诏书呢。

而电视剧里面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隆科多是去取放在正大光明匾上面的那道传位诏书,而雍正这边,已让张五哥拿着令箭,到雍正府找邬思道,然后到宗人府放出了十三爷,然后再到西山大营,然后再回到畅春园。

而这个时候,隆科多再拿出那道传位诏书进行宣读,这个是很不符合逻辑的,按时间计算,肯定是隆科多取诏书更快,那为什么隆科多这个时候才出现呢?其实,他就是在等,看谁胜出,然后他就支持谁,所以隆科多根本就惧怕什么第二道诏书。

另外,那第二道诏书,也仅仅在康熙死后,新君继位的过程中有效,而到了雍正朝,八王议政,雍正的自己的帝位都不保了,而隆科多已经造反了,还怕什么张廷玉手中的康熙留下的遗诏吗?根本就不需要,因为隆科多与皇八子图谋不轨,已经成为事实了,张廷玉再拿出,又有什么用呢?


历史简单说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驾崩前,召隆科多进见,并且张廷玉先后向隆科多宣读了两封诏书。


第一封诏书的内容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步军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荣恩,着即赐死。钦此。


第二封诏书的内容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三十几年,忠诚勤慎,人才难得。着晋封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钦此。


当然,隆科多接下了康熙的第二封诏书,同时也接下了在康熙驾崩后,宣读康熙遗诏,辅佐新君的职责。

而张廷玉也收下了第一封诏书,并向隆科多交代:


“你记住,这道遗诏由我收藏。今后,你如果没有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这道遗诏就算没有。你如果真起异心,我取你性命就是代天行诛。”


在雍正登基过程中,隆科多也坚定站在了康熙,站在了雍正这一边,成为了雍正顺利登基的功臣,而雍正也遵照康熙的旨意,让隆科多信赖有加,加官进爵,显赫一时。

但是在八爷党的逼宫行动中,隆科多成为了重要帮凶,不仅利用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职权,控制了皇宫的卫戍,并且更是直接协同八爷党进行逼宫。

而此时,朝堂上的张廷玉却没有拿出康熙的诏书来拿下隆科多,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这份诏书的存在。


此时的隆科多已经今非昔比,张廷玉轻举妄动反而会逼反隆科多。

此时的隆科多已经是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并且还兼领九门提督一职,这样不仅在朝堂之上,隆科多位高权重,就连皇宫的卫戍和这个京城的防务也都在隆科多手中,可以说是此时的隆科多是党政军权一起抓。

当时的情况是,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人已经撤换了图里琛的大内守卫,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控制了皇宫内外,八爷党人在“文谏”,而隆科多则是彻头彻尾的“武谏”。

张廷玉一直是文臣,没有兵权,是典型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先不说张廷玉会不会提前把那份诏书放在身上,就是随身携带,这个时候拿出来,也无济于事。毕竟朝堂之上,没有人可以拿下隆科多,也没有办法处置隆科多,相反,贸然的批判隆科多,反而会让手握重兵的隆科多铤而走险,武力逼宫,到那时,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张廷玉是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个时候提康熙诏书的事情。


如果张廷玉拿出了康熙的遗诏,恰恰是给了八爷党“清君侧”的口实,将陷雍正与更加被动的局面。

八爷党和隆科多在如果逼宫成功,雍正退位后,谁是新的继位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新的继位人就是弘时,如果单从康熙诏书上的文字看,并不是通过八爷、十四爷而行图谋不轨之事,因而并不能将隆科多算作为违背先皇旨意来看。

而此时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已经为关外来的四位“铁帽子王”所控制,并且,这四位王爷在这次行动中,积极听从八爷的差遣,也就是说,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现在是掌握在八爷党的手中。

如果张廷玉拿出诏书,可能的情况有两种,朝堂之上一致认为这份诏书的假的,张廷玉引来杀身之祸;这份诏书是真的,隆科多违背先皇遗命,隆科多应该受法伏诛。不管哪一种情况,八爷可以立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调兵进京,武力逼宫,顺带还能把隆科多除掉。这样反而是将已经对雍正极为不利的局面,变得更加的被动。


张廷玉没有拿出遗诏,而是用一番语重心长的讲述,为雍正稳定了局面。

作为康熙、雍正两朝宰辅,张廷玉看到了康熙朝晚年的问题所在,也见证了雍正实行新政之后国家发展、国库充盈的现实成绩,他更多的是站在整个国家,整个朝廷的角度,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积极为雍正进行了辩护,不仅戳穿了八爷党的阴谋,也用自己的一番话说动了满朝文武,让他们没有继续站在八爷党一边给雍正施加压力,让雍正暂时性的获取了主动权,也将这次逼供行为的性质从“议政”变为了“谋逆”。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将现场的局面朝着更加不利于雍正的方向发展,也为十三爷重新掌控丰台大营,带兵驰援雍正赢得了时间。

在面对这场逼供行动中,张廷玉确实没有办法拿出这封诏书,而这份诏书不仅不能控制局面,反而会让局势更加的糟糕,所以,张廷玉在雍正最难的时候,选择了最为正确的方式为雍正解围,让人感到的是钦佩和肃然起敬。


纵观整部《雍正王朝》,张廷玉确实是一位非常受人敬重的角色,不仅深谙君臣之道,身居高位却能洁身自好,同时,他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之道,也都让人获益良多,深感佩服。


雍亲王府


因为拿出来也没用,反而会把局面搞得一发不收拾,对雍正和张廷玉来说没有一丁点好处。

虽然康熙留下了阴阳遗诏限制着隆科多,但他依旧卖官鬻爵、纵容家人、行阴谋诡计的,完全没担心过那份所谓“能自己于死地”的遗诏。

若张廷玉拿出遗诏,即使解决了隆科多,可雍正也难过这一关

当时的大殿之上,张廷玉一直一声不吭,任由雍正单独应对胤禩三人和四位王爷,是张廷玉怕了吗?不是,如果他怕的话就不会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像同为军机大臣的马齐,在那种情形下也不过是敢随声附和张廷玉一下而已。

张廷玉当时其实只是在等待时机,他不需要太快地出手,毕竟当时图里琛、隆科多等人还在,大殿依旧还是雍正说了算。

只是到了后面确认隆科多叛变、图里琛被架空后,他才决定出手,将道理、舆论导向雍正一方,给雍正争取一点时间,让他冷静一下,或许能有回转之地。


至于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出那份康熙留下来的“若隆科多协谋他人,意图不轨的话,可立即擒拿斩杀”。其实张廷玉不拿出来才是对的,雍正继位时的那份诏书,够正大光明了吧!还不是被人传是假冒伪劣的,是雍正伙同党羽篡改的。

这样的话,康熙遗留下来的这份遗诏,在那时的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了。而且老八他们连传位遗诏都不信、连康熙的亲口传位都敢改,何况一封隔了六年,连雍正都不知道的所谓“康熙遗诏”了。

在当时,大殿上围绕的主题依旧是“八王议政”,双方虽剑拔弩张都却没发生什么流血事件。要是张廷玉在这时候,拿出“康熙遗诏”的话,老八他们认不认不说,要是隆科多喊冤叫屈,双方再争来争去,把“议政”变成“谋反”的话,那难保立刻就血溅乾清宫了。

到时场面就难以控制了,这也正中老八下怀(在此之前,八爷党已经控制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再把隆科多逼往老八阵线的话,那整个京师守备就全部落在老八手里了)。

所以张廷玉不拿出遗诏,恰恰表现了他这个两朝老臣的稳重和聪敏,不愧是公认的《雍正王朝》中第一号人精!




狐史首丘


还没有到节骨眼的时候,而且这个密诏除了康熙皇帝以外只有张廷玉和隆科多知道,而此时的隆科多是当事人,张廷玉有可能在等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到了雍正帝没法收场的时候,张廷玉必会用此遗诏给隆科多以致命的一击,必会将其击于死地。


(张廷玉密藏康熙遗诏)

康熙对隆科多的不自信

一、康熙皇帝临终前在如何使用隆科多的问题上,显然是不自信的,启用隆科多是在第一次公举新太子八阿哥胤祀失败以后的产物。首先康熙帝把隆科多放在了九门提督的位置上,这就是康熙帝初期对隆科多的考验。

二、隆科多的佟氏一族本就是皇上的外戚,他的姐姐孝懿仁就是康熙帝的第三任皇后,与皇上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常游走于皇子阿哥之间,难免他在皇子阿哥之间有所偏袒。

三、康熙皇帝临终前第一个密诏是赐死隆科多,理由图谋不轨,是私自结交八爷党中的八阿哥胤祀,企图犯上作乱。从这份密诏中可以看出隆科多有过这样的劣迹被康熙帝发现,康熙帝在敲打他。第二道密照与第一道密诏却截然相反: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加赐一等公。

隆科多这是在九门提督的位置上一步登天了!隆科多还有一个重要职责,他是为康熙帝宣读遗诏的宣召大臣,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跻身康熙的托孤重臣行列。

(康熙帝临终托孤)

隆科多的反叛逼宫,为何张廷玉不用康熙帝密诏制裁他?

一、至少康熙帝的这份赐死隆科多的遗诏没有记挡,没有记挡就说明在康熙皇帝驾崩以后,除了张廷玉,隆科多二人以外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份密照的存在。起码没得到雍正帝的认可。

二、按照常理;先帝的遗照都是用来制约下一个皇位继承人的无奈之举,可偏偏这份密照是制约托孤重臣隆科多的,如果没有经过与当今雍正皇帝的请旨沟通,雍正帝完全有理由怀疑张廷玉手里是否还有密诏的存在。

三、八阿哥胤祀带领八爷党与隆科多相互勾结逼宫的这次宫廷政变虽然来势凶猛,可是在老练的张廷玉看来还没有到收拾残局的关键时刻,他张廷玉已经站出来了,而且初见成效,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使用康熙帝的密诏,那样只会使场面失控。
(雍正帝面临着危机)

使用康熙帝密照的后果

八阿哥胤祀与隆科多的相互勾结上演的逼宫大戏已经到了双方对峙的白热化程度!

特别是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更是气势汹汹的坐在下面,无疑这是有备而来,因为他们已经把各自带来的亲兵分别控制了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并且由隆科多策划了大内的宫廷侍卫,一场血流成河的政变就要发生。

对于这场宫廷政变,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血流成河。

所以雍正帝已经看出了这其中的凶险,此时的他渴望有人出来为他扭转局面,如果雍正帝知道张廷玉手里有一份康熙帝临终前留下制约隆科多的密诏,他会毫不犹豫的杀人,特别是隆科多,不会被吓得大汗淋漓。


(雍正帝恨的咬牙切齿)

如果张廷玉拿出康熙皇帝临终的这份密诏,估计会因为康熙皇帝留下的这份密诏,使许多人头落地,起码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不能幸免,这样就会引起朝局动乱,所以张廷玉的处理是冷静的,因为他知道后果是什么。

所有的遗诏,密诏都是前朝皇帝留给下一代的奇怪产物,只能说明前一个朝代的皇帝,对下一个朝代皇帝的支持。

张廷玉如果此刻拿出康熙皇帝留下的密诏,是否会给八阿哥胤祀他们留下口实,或者提出康熙皇帝这份一密诏的来历,张廷玉是无法向他们解释的,最大的危机就是有可能会惹火烧身。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我认为,这封密诏会烂在箱子里。

很多人惦记着康熙这封密诏的事,的确,这是康熙为雍正保江山的重要手段,控制了一个隆科多,就确保了皇帝及京城的戍卫安全,这样一来,文有张廷玉,武有老十三,身边警卫有隆科多,雍正的皇位才能坐稳,才能让他全心全力去推行新政。

很多人都觉得张廷玉手拿密诏。一定自豪坏了,优越感爆棚吧?然而恰恰相反!这封密诏是个烫手山芋。张廷玉不想要但又必须要,你想想,这密诏不用的话则已,只有隆科多一个人害怕你,一旦用了,岂不是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都会担心先帝到底留了多少密诏?是否还有一个密诏针对自己?到时候张廷玉就算说只有一个密诏,恐怕也没人信,结果就是把全朝堂的人甚至雍正都瞬间树立到自己的对立面,就算帮雍正解了围,更大的危险也会一直围绕着自己,可以说使用密诏的结果只有一个:隆科多死,张廷玉死,图里琛危险,康熙用的人都危险,同时满朝上下充满猜忌人人自危。

因此,可以断定,这封密诏不到江山存亡必须以死相搏的关键时刻绝对不会拿出来用,一旦用了,自己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此外,还有一个使用密诏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老八谋反的事情坐实,这是密诏里说明了的,也就是说,老八这么谨慎聪明的家伙只要保护好自己始终不倒,这封密诏就永远用不上。同理,如果老八倒了,隆科多也必须倒,这时的隆科多已经权利很大了,假如他一直表现忠诚下去,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变心会不会结党??等到那时再想找个合适的理由除掉他,又要费一番心机了,而且那时再用密诏,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这时不用更待何时?

这封密诏在隆科多看起来就像一把利剑悬在头顶,因为八王爷一直心有不轨他是知道的,八王一旦某天起事,负责京城戍卫的隆科多是必然要拉拢的,一旦沾上这事儿,隆科多也很难,谁赢都不一定,因此在被拉拢的时候他说,他是为了弘时,万一事情败露,他可以把自己栓到弘时身上,从而和八王撇清关系,因此在逼宫的时候,他才说的很婉转,像站在爱新觉罗家的角度上说的一样,表面上听起来像是逆耳忠言,实际上两边都不站队(当然对八王来说他不站队无所谓,对雍正来说却致命)。当时八旗旗主都来了,京郊大营都控制了,满朝都是八王党羽,如果誓死捍卫雍正,面对的极有可能是带领九门兵力与京郊军队护驾最终战死。可以说,当时的隆科多也是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但这封密诏对张廷玉来说,刚才已经说了,能不用最好不用,最好烂在箱底。不用的话敌人只有一个,用了敌人就变成一群,甚至皇帝都会感觉到被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隆科多其实是安全的。

这里真是不得不佩服康熙,一封密诏,控制了几个人,都不需要出现,就决定了那么多人的生死。


无人机教练


因为张廷玉知道康熙留下的那张圣旨,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不管什么用了。

张廷玉聪明绝顶,他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隆科多既然敢于做这样的事,那么说明他就和八爷已经进行了串通,而且已经掌握了兵权。如果说康熙留下的那张圣旨当时管用的话,他们就不会做这样的事,因为比康熙的圣旨还管用的东西就放在上面的那张桌子上,那就是玉玺,可是当时的玉玺也只是一个八两多重的金疙瘩,已经没有什么含金量了。这点常识,作为几朝元老的张廷玉是非常清楚的。

况且当时主导这场逼宫的是八爷而不是隆科多,即使他把隆科多拿下也于事无补,反而会给八爷以口实。隆科多本人如果怕那张圣旨的话,他就不会干这样的事。

所以张廷玉知道此时雍正帝的敌人并不是隆科多,也不是那些乌合之众,而是八爷本人。而他在观察了一会儿之后,清楚的看出了那些乌合之众是被八爷以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聚集来的。那就是什么八王议政,也就是历史上祖宗定下的一个规矩,这就是八爷他们起义的理论依据。于是他就利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高超的理论水平,对这个点进行猛攻。

因为八爷可没有说自己是来逼宫的,他提出的是一个政治纲领,而张廷玉聪明的把矛头对准了这个纲领,用理论的高度把它打垮破灭。事实证明,有很多高级的官员也相信了八爷的这个说法,而在张廷玉戳破了这个梦幻的泡影之后,那些人也纷纷露出了退却的神色。作为军机大臣,以他的职位来说,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剩下的只有听天由命。

万幸的是13爷和雍正在事前已有察觉,在13爷床前进行了长谈,进行了谋划,做了一定的准备。最终在军权的掌握上打败了八爷。后来八爷一旦认输,隆科多也就自知完蛋了。

其实所谓圣旨之类的只是一个心理上的震慑,隆科多既然连在位的雍正都敢不听,又怎么会听已经归天的康熙皇帝了。其实说起来隆科多远没有他的叔叔聪明,在电视剧中佟国维做事是滴水不漏的,各方面都不得罪。而隆科多几次皇帝给他机会,他都没有把握住,都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实在是非常愚蠢。


古史今读


很遗憾,张廷玉可能真的没带着那封重要的康熙遗诏。也正因为其重要,所以才没带,谁会把那么重要的东西随身带在身上呢?万一丢了可咋整?更何况,张廷玉早晨去上朝去,也很难料到今天老八胤禩会整一出“八王议政”,他为什么要带着康熙遗诏?

好,那我们退一步,假如张廷玉那天真的突发奇想,手里恰好带那封康熙遗诏,他会用这个东西去制裁意图逼宫的隆科多吗?



我个人觉得不会。

因为隆科多掌管着京城九门的防务,还兼着领侍卫内大臣,八爷胤禩此时又暂时控制了丰台大营。可以说,在胤祥夺回兵权之前,枪杆子还是握在八爷党手里。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张廷玉贸然亮出康熙遗诏,不仅不能救雍正于水火,甚至还有可能逼隆科多狗急跳墙,直接对雍正下手,进而恶化局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八爷胤禩不是个大老粗大军阀,他是个贤王,喜欢理直气壮,心服口服地赢别人。必要的军事支持只是手段之一,他更看重舆论的走向。所以说,胤禩才没有选择在朝会上立即秀肌肉,而是试图去说服雍正心甘情愿地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



于是,这时最着急的显然不是八爷胤禩,而是隆科多。

隆科多因为雍正推行新政,动摇了他的地位和既得利益,才选择背叛雍正,与八爷党合作,谋求逼宫,并扶弘时上位。如果成功了,他会再次成为拥立之臣,功高盖世,但如果失败了的话,他不仅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还会性命不保,身败名裂。所以,隆科多这次的押宝是认真的,他最看重这场对决的输赢。

此时,张廷玉如果贸然拿出康熙遗诏,那就是当众揭了他的老底。隆科多为了能不输,必然会恼羞成怒,狗急跳墙,下令立即将雍正囚禁或杀掉,然后迅速拥立弘时为帝。



幸好张廷玉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见招拆招,直接戳穿“八王议政”的虚伪之处,指出历史上压根没有过这么一项制度,又谈何祖制,从而使得朝堂内的舆论开始倒向雍正,更为十三爷胤祥夺取兵权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至于那个所谓的“遗诏”,在没有枪杆子在手的情况下,只能是废纸一张,毕竟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啊。


达摩说


这个问题是我自己提出来的,我自己也来回答一下。八爷党以“八王议政”对雍正进行逼宫,搞得雍正当时很下不来台。如果,雍正只是设下的一个计策,坐实八爷党乱政的罪名,那就不用分析了,我回答过,因为此前,张廷玉曾提醒过雍正旗主王爷说是整顿旗务,怎么耍起兵务来了,但是雍正说放心不要紧。从这点看,雍正应该是早就有所防范了,所以,八王议政只是雍正演出的一处戏罢了,目的是一网打尽八爷党,坐实他们的罪名。

如果这样,张廷玉拿不拿出康熙临死前的遗诏都无所谓,只不过是加速隆科多和八爷党的灭亡而已。

那么,假如不是雍正做的笼子,确实已经被八王一党逼宫了呢,张廷玉要是拿出那道康熙的圣旨,会不会扭转乾坤呢?我们不妨来排一排剧场,看看会怎么发展。

(大意)

。。。。。。接着前面的剧情,隆科多对御林军换防了。

雍正:朕真是瞎了眼,让你坐着九门提督的位置,你不要忘了,还有西山锐建营和丰台大营,那可比你的兵多得多。隆科多:这话让奴才无地自容。但是奴才相信,西山锐建营和丰台大营的将士们与奴才都是一个心思。假如此时张廷玉说:隆科多,你忘记了先帝爷的重托了吗?隆科多必然会先以试探性的口吻说:先帝爷器重奴才,对奴才的重托有很多。不知道张中堂说的是什么重托?张廷玉:先帝龙御归天的时候,给臣留下了两道谕旨,你要我今日当着皇上与众大臣和旗主王爷的面说出来吗?

此话一出,朝廷上下,包括雍正都会惊讶不已。因为是先帝的遗旨,事关重大,到底是听还是不听,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听,隆科多必会束手就擒,如果不听,又不知道康熙到底说过什么。

重要的是:听,对八爷党不利,对雍正有利。

不听,对八爷党有利,对雍正不利。

隆科多和八爷党绝对会选择不听,选择不听,就必须让张廷玉住口,我们继续往下演。

隆科多:皇上,奴才不知道张中堂说什么。先帝是千古圣君,怎么会独自留下圣谕给张中堂而不是皇上呢?

这一军将的好,彻头彻尾的离间雍正与康熙和张廷玉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之事发突然,就算张廷玉先知有觉,将康熙临时前的圣谕带在身边,要是拿出来,能不能震慑其他人呢?

隆科多狡辩,但是这事心虚自知,他一定在张廷玉拿出圣旨前说:张廷玉深受先帝和皇上的隆恩,今在朝堂之上胡言乱语,矫旨不敬,来人,将张廷玉拉出殿外斩首示众。

坐着边上的八爷胤禩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如果场内场外的确已经被隆科多和八爷党控制,张廷玉这个时候是没有机会和时候拿出康熙的遗旨的,立马就会被拉出去斩首了。雍正因为没有后备,就算是喝令让张廷玉拿出谕旨也无济于事,因为此时的朝堂,除了王文昭发羊癫疯,然后就只有张廷玉和马齐尚在挺着雍正,张廷玉一死,马齐独木难支,基本上就是血染朝堂的结果了。

这应该是一个基本还原法,既然是逼宫,就这有这条路可走。所谓十三爷关键时候扳回局面,只是雍正卖给十三爷的一个面子,以免十三爷也陷入兄弟之间不好应对罢了。


青灯问史


隆科多配合八爷党逼宫是《雍正王朝》最经典的桥段之一。张廷玉手里的密诏,是康熙皇帝临死前为了隆科多防止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密谋乱政,设置的处死诏书。诏书最后被张廷玉收着,一旦隆科多有不轨行为,张廷玉就将隆科多杀死。显然隆科多对这份诏书也是有顾忌的,不然逼宫以前他就不会再三强调,我扶的是三阿哥弘时。那么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出来呢?



第一君臣

当今皇上都没有发话要拿隆科多怎么样,而且这个是皇上的舅舅,一个大臣就要拿出圣旨替皇上办事。张廷玉这是越俎代庖,穿衣服的人做了盖被子人的事,弄不好可是要被杀头的。公布了以后,皇上会不会怀疑他,认为康熙会不会给了张廷玉别册封诏书,这个朝堂难道还要他张廷玉执掌不成。满朝文武会不会提防他,指不定什么时候拿出诏书把自己给“干掉”。满朝人心惶惶,不利于稳定。


第二谨慎

不到万不得已,张廷玉不会出杀手锏,当初百官举荐新太子,张廷玉一直不和马齐,佟国维参和,说要自己上密折。那这个密折什么时候上的呢?康熙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你们就没有举荐废太子胤礽的吗?这时候张廷玉才拿出了自己的奏折。八爷逼宫,张廷玉舌战群儒的时候,也是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他站出来讲了满清历史上没有“八王议政”这个制度。


第三 等

张廷玉肯定是或多或少能猜到这场逼宫可能是雍正故意放出来,让八爷几个“跳梁小丑”做“脓包”,要挤一挤的。因为旗主王爷带兵入关,进入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事,他是和雍正反应过的,而且陈述了利弊,就是告诉雍正说这挺危险的。但是雍正当时态度随意,打马虎眼,只草草回复说,没事儿,朕让他们这么干的。这时候张廷玉应该就意识到雍正要放长线钓大鱼了。八爷逼宫,雍正都没有做最后的决定,张廷玉自然不会引火烧身,给自己找事情,密诏的事能没有就没有吧。所以他要等。


不到关键时刻密诏是烫手的山芋而不是逆转的福音。


红雨说历史


我觉得当时张廷玉没有拿出康熙帝的圣旨是因为当时拿出来了也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还原到电视剧中“八王议政”时,雍正帝的御林军已经被隆科多换防,十三爷去向不明(对雍正这些此时在朝堂的人来说),除了张廷玉和新科状元王文昭之外,其他人都在观望,或是八爷党,就算是雍正帝的儿子都和八爷党搅到一起了,可以说雍正帝此时危在旦夕,形势很危险。此时张廷玉拿出已经去世的康熙帝圣旨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只凭一份圣旨就能解决当时的问题吗?当然是不能的,如果说能,不免有点天真。

那再设想一下,张廷玉当时拿出了圣旨,要追究隆科多的责任,那首先就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圣旨的真伪,更具体一点就是八爷党会不会承认这一圣旨的真实性以及效力。显然是不会的,当打出八王议政的牌时,八爷党就已经许胜不许败了,而攻击张廷玉拿圣旨最有效的就是否定圣旨的真实性。甚至极其有可能连同传位诏书的真实性也扯出来,而此时要注意传位诏书的关键人物隆科多已经和八爷党合作,而且针对的是隆科多本人,那么此时隆科多关于传位诏书真实性会怎么说呢?那么威胁到的直接是雍正继位合法性问题。以张廷玉的聪明才智以及应变能力不会想不到拿出圣旨这一举措,所以在我看来此时不是不拿,而是根本就不能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