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劉備在徐州的時候,就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和五虎,是否能爭霸天下?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劉備不僅能爭霸天下,還有可能統一天下。

劉備是公元194年隨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去援助徐州陶謙,那個時候正好曹操因為父親被殺的原因,率軍攻打徐州,當時的曹操純屬報仇性質,一路燒殺搶劫,屠城洩憤,陶謙有些抵擋不住,於是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援,當時劉備與田楷都屬於公孫瓚門下,田楷與劉備一起接受陶謙的求援,率軍援助陶謙。

同年,曹操因為在征戰徐州時,後院起火,陳宮連同張邈兄弟一起叛離曹操,迎立呂布入兗州,於是曹操放棄攻打徐州,回軍兗州對付陳宮、張邈兄弟及呂布。

195年,陶謙病重,將徐州託付給劉備,陶謙死後,麋竺、陳登、孔融等人擁立劉備為徐州牧,統率徐州,如果這個時候,劉備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和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武將, 那麼這個時候的形勢對劉備相當有利。

公元195年時候,天下誰的勢力最大?不是袁紹,不是曹操,更不是劉表與劉璋,而是袁術。

這個時候,只要制定正確的戰略,積極招納天下的人才,聯合一部分軍閥打擊另一部分發軍閥,那麼還是可以完成統一大業的。



這個時候有諸葛亮、龐統、徐庶等謀士在,就會為劉備制定最正確的戰略,在這裡試著解答一下劉備當時的戰略:

1、聯合公孫瓚、袁術打擊曹操與袁紹的勢力,當時的袁術為天下最強的軍閥勢力,要積極聯絡。

2、優先攻擊曹操,當時的曹操腹背受敵,根據地兗州又發生叛亂,僅有三個縣支持曹操,正是曹操一生最困難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劉備能在背後支持呂布、陳宮等人打擊曹操,並一擊消滅曹操,那麼劉備最大的威脅就消除了。

3、迎立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漢獻帝為漢室正統,以興復漢室為口號打擊其它勢力,確實政治優勢。



4、消滅曹操後,再以漢室名義收復兗州,用近2年時間穩定內部,收復兗州。

5、以漢獻帝的名義廣招天下人才,為我所用,唯才是舉和士族推薦兩種方式招納人才,同時起用寒族與豪族,鞏固勢力。

6、袁術稱帝后,以漢室名義討伐袁術,袁術稱帝不得人心,眾叛親離,用2年時間消滅袁術,佔據豫州及揚州。

7、攻佔洛陽,佔領河洛之地。

8、積極準備與袁紹決戰,聯絡各方勢力,與袁紹決戰於黃河流域,擊敗袁紹。



9、擊敗袁紹後,統一北方。

10、南下荊州,討伐劉表。

11、進入關中,收復涼州。

12、擊敗張魯,進入漢中,接下來,立即南下,收復益州。

13、從益州、荊州順長江而下,最後收復江東之地,進而統一天下。



總體而言,劉備的戰略是先北後南,再西向平定關中及涼州,最後收復江東的總體戰略規劃。以曹操、袁術、袁紹為主要敵對勢力,予以優先消滅,再進一步消滅其它割據勢力,在軍事鬥爭上配合政治手段,以金錢離間收買各軍閥內部人員,分化瓦解各軍閥的勢力,以漢室名義為旗號,進而統一天下,統一天下之後,只需設法讓漢獻帝禪讓,劉備再自行稱帝,如果劉備早早就有這些頂級謀士和關張這些頂級武將,統一天下不是夢想,非常有可能。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真如你所說,劉備還真有機會成就霸業的。

劉備是在195年佔領徐州的,徐州做為漢末十三州之一,從地盤人口財力物力等角度講屬於中等偏上的州郡。如圖所示,當時天下大勢並不明朗,地盤較大的軍閥有關中的李傕郭汜集團,冀州幷州的袁紹,益州的劉焉,荊州的劉表,淮南的袁術等。後來三分天下的另外兩方呢?曹操的兗州全境幾乎被呂布佔領,孫策正依附於袁術而存活。


我們從地緣上解讀下劉備面臨的機會,劉備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佔據淮南四世三公的袁術,如要成就霸業,必須先滅袁術。因此,劉備需安排好徐州的北面和西面後才能放手進攻。劉備與北面北海的孔融和青州的田楷屬於盟友的關係,可邀請兩位共同出兵泰山,劉備派法正、黃忠北上夾擊,如此,北面臧霸就不足為慮。西面的呂布正同曹操打的你死我活,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可令諸葛亮率領趙雲馬超帶領精騎火速殺入兗州,同時招降汝南劉闢共同出兵,一舉蕩平呂布、曹操。



如此,劉備可以實現佔據徐州、兗州和豫州一部,當然,劉備勢力在飛速發展,袁紹為什麼沒有動靜?你可別忘了,公孫瓚和劉備可是好哥們兒,公孫瓚不停地騷擾冀州,袁紹自顧不暇,當然顧不上劉備。加上袁紹與袁術不合,此時起三路大軍攻打袁術,第一路,龐統、關羽,第二路徐庶、張飛、第三路法正、黃忠,諸葛亮、馬超留鎮兗州,劉備、趙雲守徐州,如此,袁術難逃一劫。

這時,北方局勢基本明朗,就是河北袁紹、關中李傕郭汜,河南的劉備。此時,劉備佔據洛陽,陳兵潼關。李傕郭汜不過貪圖富貴,許李傕為車騎將軍、安陸侯,許郭汜為衛將軍、西平侯,讓他們交出漢獻帝,退回西涼。同時,令馬超返回雍涼,與馬騰馬岱等共同起事,擒殺李郭二賊,同時留馬超為鎮西大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軍事、假節,鎮守長安。

迎回漢帝后,可派使者分別至揚州劉繇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等三位漢室宗親處,相信他們也不敢公然反抗漢朝,如此黃河以南重為大漢國土。然後以天子明詔封袁紹為太尉,令其入朝,如果來了,趁機控制,派名士招撫河北之地。如果不來,就是公然反抗朝廷,令徐庶、關羽出青州,法正、黃忠出幷州,劉備自領龐統、張飛、趙雲等出冀州,諸葛亮留朝輔佐天子。如此,195年到215年二十年間,漢室可興,霸業可成也。


靖遠0204


寫點個人淺見。

第一,漢末和秦末的形勢差別是比較大的。

漢末經過數百年的察舉選官制度,形成了強大的門閥世家。 什麼是察舉制,簡單說就是由有名望有權力的人舉薦,再經過考核通過後就當官。徵辟制雖然流程不太一樣,但本質也跟察舉制差不多,就是要有名望地位的人推薦。

也就是說要在早期形成自己穩固的勢力,需要有強大的門閥支持。

除此外,秦末的大勢是反秦. 但漢末畢竟名義上漢室尚存,諸侯明面是不敢亂來的,亂來的看看像袁術 董卓。 說這個的意思是 在這個大前提下,實力不光指武力。

第二,我們來看看群雄時代,以及三國早期幾個典型的諸侯。

孫家,由孫堅、孫策、孫權,奮三世餘烈,有才基業, 孫堅本來是白板, 充當袁術打手, 被黃祖殺了之後, 除了幾個老人(非指年歲) 如 祖茂、程普、丁奉等, 就沒有什麼勢力了,最後寄居在袁術簷下的孫策 用玉璽借了幾千兵馬, 過江東得到舅父吳景等人的支持,打下一片地盤,後袁術稱帝,手下有遠濾的人漸漸脫離袁術,比如周瑜。後孫策又得到周瑜和魯肅的投效,得到江東幾大家族的支持,坐穩了江東。 題外話,江東的太守,大多原都是袁術的人。

袁術,袁家嫡傳,群雄時代實力最強的諸侯,天下最富有人口最多的兩個郡都在他手中, 靠的就是第一點所述,四世三公,世家門閥。

袁紹,同為袁家子弟,雖是庶出,但由於利益因素,必然有些人是會支持他的。

曹操,除了自家兄弟(曹、夏候)帶的少量人馬外, 最開始是張邈的支持 兗州陳留的首腦, 呂布之亂後是袁紹的支持,當然,一直以來有一個人很重要,那就是荀彧, 令君本身代表著相當一部分士大夫, 挾天子的策略,讓曹操早期的名份(代天子徵不臣)更正統。

劉表,一人一馬 入荊州,與黃、蒯、蔡、向 四大家族達成利益和政治協定, 得以坐鎮荊襄。

劉焉,以益州牧之名,帶幾萬東州兵,入主蜀中。

第三,我們再來看劉備得徐州時的情況

劉備手下有三流謀士,孫乾、簡雍,(後荊州有伊籍) 基本是沒有什麼背景的。 在徐州支持劉備的有糜氏和陳氏, 糜氏從商,有錢但沒有太高的社會地位, 陳氏,是大族,陳登(元龍)是極力支持劉備的,在說服袁紹,袁紹表態後,劉備才接管徐州。 中間還有個重要的人物,就是陳群也就是荀令君的女婿,後曹魏的重要人物,可以理解為諸葛亮之後蜀國同蔣琬 費禕一級(基至高過)的人物, 當時在劉備手下,勸說劉備,劉備沒有聽,結果在接掌徐州這四戰之地後,果然瓦解,劉備很後悔沒有聽陳群的。

除了上面幾個人之外,還有個較重要人物,就是在三國演義裡打醬油的曹豹,天下精兵丹陽兵的執掌者。劉備為了完全控制徐州,讓關張掌兵權,利益衝突,後暗迎呂布,被張飛殺死,但劉備也因此丟了徐州。

第四,回到題主的問題。

如果有孔明、法正、龐統、徐庶,再加上五虎, 也就是再有 陳登,陳群,能否制霸天下的問題。

志記載,[劉備臨豫州,闢群為別駕。時陶謙病死,徐州迎備,備欲往,群說備曰:“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爭。呂布若襲將軍之後,將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備遂東,與袁術戰。布果襲下邳,遣兵助術,大破備軍,備恨不用群言。]

摘引上面這段,主要是想看 陳群 的話, 也就是說大才對時局的分析, 若孔明等人在,恐怕也會如此,當然,人不同,想法和做法也不盡相同。

多幾個人,多幾分力量,多幾分謀劃,走的可能更穩妥, 但是大勢上並非能因為一兩個人而改變, 就像漢中之戰早期,馬超張飛吳蘭雷銅,四大將出武都,被曹洪等三曹將擊敗, 劉備打袁術, 多個將就能守住呂布兵勢嗎,不可能的,就像當年高順擊關羽、夏候敦一樣, 看的還是實力,不是比多一兩個將。別說五虎,就算有十虎,別人兩家打你, 特別是強橫的袁術,加上虎狼的呂布,劉備也頂不住, 陳群的分析很在點子上。 戰國時強齊滅宋,導致群雄嫉恨而滅國,齊王身死,是一樣的, 宋國就像是徐州, 袁術 呂布 曹操等人都想要,但曹操聽了荀的話,暫時放棄了, 而劉備沒有聽陳群的,結果成了光桿。

有諸、法、龐、徐、陳、陳六大謀士齊在的話,可能給劉備分析一條可行的路,但就從徐州為據點來說,很難。 除了陳登,其它四人,到了徐州,無根之水,怎能長久。

說到這裡,又想起荀令君那段話:

【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可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故能平定山東,此實天下之要地,而將軍之關河也。】

對劉備而言,四戰之地,何以固本?

當然,事在人為,也無絕對,但在大概率上,我認為即使在得徐州時,四大謀士同在,加上二陳,五虎,劉備一樣難有作為。

時四謀士在徐州,不如一令君在兗州,荀推薦了多少人給曹操,又服了多少眾,想比之下呢?

這裡並不是說四人不如荀,而在表達: 雄傑、賢才,在同一時代, 何時走在一起,走出什麼樣的路,結下什麼樣的果,已經是這些人也是歷史最恰當的選擇。

反過來,把荀放在劉備拿西川后的蜀中,自然發揮不了像諸葛那樣的作用。

根基淺薄,尚需時日;四戰之地,難以固本。

所以 , 我的結論是, 不能。


文說三國


徐州,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因為此地,南屏東南,北扼齊魯,西指中原。是溝通南北的重要之地。這裡是項羽的都城,劉邦的家鄉。

劉備在剛起步階段,曾應有“皇叔”名頭,由年老自知的陶謙三讓而得,可還沒發展起來,就被呂布趕跑。劉備遂投了曹操,由曹操滅了呂布,劉備又偷偷跑出去,又偷襲回來。好景不長,曹操借迎戰袁紹之際,輕騎快速擊敗劉備,抓了關羽,徐州又丟了。

徐州雖為戰略要衝,可卻是四戰之地,哪個方向都可來攻。土地確很貧瘠,都知道評價徐州多用“窮山惡水”。土地貧瘠,就養活不了多少人口,兵源就受影響,軍隊也養不了太多。歷來在此大戰後,就會繼續向北、向西、向東進軍,空餘無數士兵墳墳塋。題主所問,如劉備在徐州時就擁有絕世五虎將,再有臥龍、鳳雛、法正、徐庶一干大能,能否一統天下?那就估且學諸葛亮隆中對,好好策化一番。

如劉備較早就佔了徐州,只靠徐州仍然不行,虎將也得有兵,單挑是無法得天下的。這時以徐州為基地,可向兩個方向中的一個發展。上策是向東南,學孫策,先取劉繇,再下嚴白虎,打下江南富庶之地,留下諸葛亮好好治理地方,源源不斷提供兵源糧食,令黃忠、法正這組黃金搭檔守住徐州做西進中原的橋頭堡。劉備領龐統和四虎向西,先下袁術淮南,留趙雲鎮守,再向西下荊州,留下關羽和徐庶。令龐統帶馬超、張飛南下,奪桂陽、長沙等郡,自己回南京與諸葛亮配合經濟政事,交好世族,發掘人才,再把吸引的文臣不斷派往南方去接受打下來的各地。待龐統領二虎掃平南方回到南京時,半壁江山己在手中。積蓄十年國力後,三路齊發,北伐中原。東路,諸葛亮領趙雲、黃忠由徐州出齊魯,中路龐統領馬超、張飛直撲許昌。西路關羽、徐庶下襄樊,攻洛陽,再西進長安。劉備法正留建業保證後勤,天下基本可定矣!如果再往下打,關羽經長安進漢中,攻巴蜀。馬超從中路軍分軍經長安出隴西下西涼,張飛龐統向北下河套寧夏。東路軍得齊魯後,下冀州,趙雲獨領一軍再向北直到遼東。諸葛亮領黃忠返中原重選都城,最終定都洛邑,迎劉備登基。天下一統。

就這麼夢吧!







淨月暖陽


劉備此時如果真的佔有徐州且擁有五虎及諸葛,法正,龐統,徐庶等,絕對有爭霸之實力。

有人可能說徐州乃四戰之地,確實。但曹操何嘗不是在四戰之地呢。而且,看看當時形式,曹操忙著回去救老巢,袁術忙著稱帝,袁紹忙著打公孫瓚,孫策忙著整頓江東,所以四鄰這時沒有誰會打劉備。這就給了劉備整合徐州的時間,諸葛(本就琅琊人)主政,陳登父子,糜蘭等徐州士族輔佐。然後,張飛,龐統一隊,關羽,徐庶一隊,黃忠,法正一隊,馬超,趙雲預備且守城,徐州內山賊,盜匪,不服的全部搞定。

待徐州穩固後,其它諸侯,如呂布已被擊敗,如還如歷史入徐州絕對不可能佔有,最有可能去袁紹處。袁術稱帝,諸侯合擊。最次劉備也能佔有淮泗地區一個據點(橋頭堡)。打敗袁術後,江東孫策,要麼攻劉備,要麼攻劉表,可能會與曹操結盟,劉備可與劉表結盟。如果袁紹此時還沒打趴下公孫瓚,可聯盟之,出兵青州。

此時,關羽隊改為水軍為主,主要對戰江東。張飛,黃忠,趙雲主力作戰曹操,馬超隊騷擾袁紹及可。

此時,佔有青徐二州,及揚州一部,人口幾百萬(地盤之州都是人口大州,且沒有歷史上那些戰亂,屠殺等,人口可能還會越來越多——外地流民,本地增長),土地肥沃(要不也養活不了這麼多人),交通便利——江河縱橫(古代運糧等主要靠水路)。人才方面,由於地理位置還算中原,忠於漢室的人可能都會聚攏而來。可以說已經基本處於不敗之地了。

最後可能會變成,西北馬騰韓遂,西南劉璋,荊州劉表,中原曹操,江東孫氏,河北袁紹,徐州劉備的新七國模式。而劉備之敵為孫氏,曹操,袁紹。曹操處於真正的四戰之地,最終耗不起被最先擊敗,然後北定袁紹,南征孫氏,臣服二劉(這個很可能,劉表年老,劉璋無為),馬超出面再封馬騰等為公世守西北。最後建立類似於西漢初年的有強臣的季漢。


龍児灬1


要說劉備在徐州能不能爭霸天下,就得分析以下幾點:

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東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戰之地。

其次,就要說劉備怎麼得到徐州的了。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陶)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那麼陶謙死後為什麼要把徐州繼承給劉備呢?因為曹操父親死在徐州,然後就遷怒徐州,派大軍攻打徐州,一路勢如破竹。陶謙只能向外求救,巧合的是當時呂布突襲曹操大本營兗州,曹操只能無奈回援,不代表不打徐州了。





再說說劉備接手徐州只有幾千人馬,西邊要隨時防備曹操,南面對抗袁術。徐州內部不靖,劉備系和徐州本土系列矛盾日益加劇。


再看看劉備擁有蜀中漢中蜀中荊州時,荊襄之戰、夷陵之戰尚且折損精銳大半,關羽,張飛,黃忠也因此而亡。

劉備連“山川險固,自古稱雄武焉”的荊州守不住,怎麼可能靠四戰之地的徐州爭霸天下呢?不說諸葛亮、龐統、徐庶 、法正和五虎之流,就是姜太公復生,韓信白起在世,最終也只有跑路的命。


華衣夏服


如果劉備在徐州的時候,就有諸葛亮、法正、徐庶、以及五虎上將,能否爭霸天下?



“爭霸天下”,是一個不確定的中性詞,就是說不畏艱難、不懼挫折、有勇氣、有魄力上臺表演,就像當年楚霸王項羽,至於最終是否成功,是另一回事。提問給出的條件,把劉備機遇提前好多,當然增大了可能性。即使大約十三年後,機會幾乎喪失殆盡,劉備邂逅徐庶、諸葛亮,法正則更晚一些,不可能的情況下,劉備硬是拼力爭取、擠進三分天下行列,何況提問說的多位人才提前盡攬?



劉備接受陶謙三讓徐州,約在興平元年(194),那時袁紹比較霸氣,曹操並不怎麼樣,不說挾天子令諸侯,連漢獻帝的影子都沒見到。如果劉備那時能得到這麼一批人才,加上李傕、郭汜這幫輔政蠢才,挾天子以令諸侯,早早安定天下,也許是劉備,曹丞相也可能成劉丞相。加上劉備的皇叔地位,如果後期處置得當,不說爭霸,就是統一三國也是有可能的。



可是,遺憾的很,那時諸葛亮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法正倒是個十七、八的小夥子,徐庶生卒年不詳,估計年齡也不大,絕對不會過二十歲,因為徐庶是諸葛亮朋友,年齡過於懸殊不可能。至於水鏡司馬徽,那是師傅輩另說。



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雖然有天賦異稟的說法,但主要還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的歷練、學習、總結、進步。在一個紛亂複雜的社會,劉備遇到這麼一批娃娃、毛頭小子,作為已經闖蕩八、九年的梟雄,能看上這些好高騖遠、冒說大話、空泛議論的楞頭青?關羽、張飛就更 不用說了。因此,這麼一個差異巨大的組合,恐怕難有實質性作為。



風雲際會、英雄聚首、天合之作,非人力有意配置。正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奇思妙想難違天意,歷史進展自有規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622)


流譽後


方圓論壇觀點!

古人總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但是有猛將和謀士就真的能天下無敵嗎?不需要軍隊了嗎?就算猛將在厲害,渾身是鐵能捻碎幾顆釘。打仗爭奪天下關鍵看的是什麼?看的就是麾下軍隊數量,統治之下人口基數。沒有這兩點爭霸天下就是個笑話。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人人追求猛士追求賢才謀士。對百姓來說關注向來不高。但我認為那都是捨本逐末。

其實不管是在任何時候百姓依舊是最重要的。尤其在古代冷兵器的時候,打仗需要兵馬糧草這四樣東西。

第一是兵。兵從哪裡來,還不是從治理的百姓裡面選嗎?古代東漢末年時期,士兵最多是十抽一。也就是百姓和士兵的比例是10:1。因為一個士兵所耗費的糧草最少需要十個百姓的生產勞作。最少的話整個社會就該崩潰民不聊生了。



第二是馬,這個就不需要多說了,古代不管是哪個朝代,馬都是重中之重的軍需物品。騎兵就好像現在的裝甲部隊一樣。不僅機動性強,而且戰鬥力還比步兵高。


第三是糧。古代將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場戰爭的重中之重就是糧食,沒有糧食士兵就得餓肚子。古代當兵的都是被逼的很少有自願的。都是服勞役。如果再不給吃飽的話,要麼戰場譁變,要麼毫無士氣肯定打敗仗,你看三國時期很多著名的大戰取得勝利,都是從斷人糧食開始的。比如赤壁之戰。

第四是草。這個和馬是匹配的。人不吃飯不行,馬不吃飯也不行。嗎吃不飽別說載人打仗了。能不能跑得了都是問題。就好像現代有裝甲車不行。你也得有油才可以。



而劉備在徐州的時候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一個外來人口本地的世家大族根本不瞭解劉備。也不認為劉備可以當他們的主公。首先內部就不穩定。還怎麼打仗。即使劉備在徐州的時候手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和五虎上將。那也無濟於事。派系之爭向來都是存在的。徐州本土的派系能服你一個小小的劉備嗎?再說了當時劉備除了有徵討黃巾的名聲之外,沒有任何名氣,雖說靠著一個漢室後裔的名頭忽悠了不少人。但實際上劉備是個織蓆販履之輩有誰不知道。

漢朝的等級觀念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重的一個時期。你看三國時期其他諸侯哪個不是世家大族,哪個不是兵多將廣錢糧充足。劉備一個無權無勢,出身低賤的平民怎麼可能招得到兵馬錢糧。劉備真正開始有了積蓄還是在佔了徐州之後糜家的投靠才有了一點積蓄。否則劉備標準的屌絲一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大將謀士只是第一步。大將和謀士也需要發揮空間。你手頭沒有兵馬錢糧拿什麼爭霸?劉備為什麼一生顛沛流離,暮年才開始有了基業,就是出生貧賤吃虧了,先天就比不過孫權曹操袁紹之流。他們幾人標準的富二代。家族勢力錢糧兵馬起事的時候,一應俱全。劉備差就差在出生上。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徐州,從來都不是龍興之地。

當年如日中天的項羽,從關中遷都彭城。最後失了天下。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除了項羽自身的原因外。這也和徐州的地理位置有關。

徐州雖然比較富足,但無險可守。當年項羽正在鎮壓齊國的叛亂。劉邦就超了他的老家。害的項羽不得不回援。在戰略上,從項羽遷都那刻起,他就輸了。所以,劉邦多次失敗,因為有關中的基地,也能活過來。而項羽,一敗就滿盤皆輸。

再看看當時的徐州,陶謙是個愛民的官,治理地方還是有一套,徐州的老百姓也是安居樂業,當年黃巾起義,很多難民也來到了徐州地界。但陶謙在軍事這塊,也是個草包。軍事實力比較羸弱。

如果劉備當時有臥龍鳳雛以及五虎,可能能在徐州多堅持幾年。幾年過後是一個什麼情況呢?北有袁紹、南有孫策和袁術,東有曹操。在強敵環視的徐州,劉備能有多大能耐,席捲天下?

所謂天時不入地利。歷史上的龍興之地——關中、晉陽、金陵這些地方,都有天險可守。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才是謀取天下的根本保障。


踢球遊戲的教育媒體人


劉備入主徐州的時候也不是沒有人才,比如陳珪陳登父子就很有見識,在他們的支持下,劉備才能順利接手徐州。被呂布偷襲之後,劉備還能聚集一兩萬人繼續賴在小沛,跟一部分當地大族的支持分不開。


然而徐州是四戰之地,就算沒有呂布,曹操在兗州也是拍馬殺到,到時候劉備還是得跑路。所以劉備在徐州缺乏積累,很難站位腳跟。諸葛亮長於內政外交,短於行軍打仗,龐統、法正都沒有和曹操正面硬剛的經歷,老實說也不是太看好。曹老闆親自帶兵來攻,大概率還是得攜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跑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