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時衛國獨存,為何秦始皇至死也沒有滅掉衛國?

鏻靜


在中國歷史上,經過春秋曠日持久的戰爭,諸侯國的數量不斷的減少,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標誌,進入了戰國七雄的時代,但是,說的是戰國七雄可不代表戰國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其中還包括了衛國,鄭國,魯國等中小諸侯國,秦統一掃六合的時候唯獨沒有滅掉衛國,直到秦二世胡亥在位時才把衛國國君貶為庶人,那麼秦國掃六合為何單單留下衛國呢?

根據史書記載和許多史學家的觀點啊,各有各的看法,存在眾多的爭論,但是我認為留下衛國原因有二。

其一:衛國當時屬於小諸侯國,無法與其他諸侯國相提並論,且秦始皇在世時,就奪走了衛國的濮陽等地,衛國的領土逐漸縮小縮小,後來衛王君被迫遷往野王縣,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衛國實質上名存實亡了,等於被秦國消滅了差不多,且衛國的兵力人力是絕對不敢和秦國抗衡的,這是秦國留下衛國的一個原因。

其二:衛國當時人才濟濟,且許多人才都為秦國所用,比如有名的商鞅和呂不韋,商鞅入秦開始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建立縣制等,使秦國成為戰國的霸主,呂不韋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等,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這是秦國留下衛國第二個原因。

你覺得嘞?





來杯可愛嗎


衛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實力並不強,但是卻存在了九百多年,經歷了四十一位君王。那麼這麼一個弱小的國家,在群雄四起的年代為什麼能夠堅持那麼久呢?

我們首先看看秦王掃六合時的衛國實力如何,此時的衛國此前多年與魏國對抗,實力不如從前,加之秦國也佔領了衛國的大片土地,所以衛國可以說是名存實亡。


既然是名存實亡的國家,秦王何不仁慈一點,這樣的假仁假義往往更能籠絡人心,所以有時候的仁慈,往往比刀劍更厲害。

當然衛國能夠長久存在,並不只是因為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如果是這樣,後來秦朝也不會滅了衛國了。其實衛國能夠倖免於難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秦王的謀臣身份比較特殊。

呂不韋和商鞅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這兩個人都曾為秦國效力,但是他們並不是秦國人,而是衛國人。這兩個人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雖然去世了,但是影響力還是存在的,所以秦王不得不考慮他們,讓一個弱小的衛國多存在幾年,也算是給足了謀臣面子。


當然,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點,衛國多少年來,從來不曾與秦國正面交鋒,所以兩國並沒有深仇大恨。而且衛國後來也一直依附於秦國,對秦國來說,衛國並沒有什麼可怕之處。

歷史悠悠,斯人已逝,弱肉強食的時代裡,生存也是一種技巧,衛國找到了可以生存的空隙,所以能夠歷久不衰。


紫禁公子


眾所周知,秦國強大的關鍵轉折之一就在於商鞅變法,而商鞅恰恰是衛國人;再加上秦王嬴政也感念呂不韋的功勞,呂不韋也來自衛國,所以,秦國人對於衛國始終是懷有一種感恩的心態,這也是秦國滅多國,卻始終保留衛國的原因。


互聯網保安小哥


衛國不滅。大一統的秦國哪裡來。


冰峰2018018


首先當時的衛國乃是秦國的附庸國,說白了也就是小弟,實力非常弱小,地盤也少的可憐,可以說在秦皇的眼裡,威脅幾乎為零。

其次奇貨可居的呂不韋本身世世代代就是衛國人,而且呂不韋在秦國官至丞相高位,擁有實權,早年有恩與嬴政,於情於理秦皇也不可能滅了衛國,呂不韋也不可能讓秦軍滅了自己的故鄉。


晴空喜歡笑呵呵


衛國所謂的不滅,除了名稱留著還有啥?從淪為魏國附庸,到秦國附庸,可以說想讓衛國站著它就不能躺著,想讓誰做衛君誰就是衛君。還不如一個傀儡。滅與不滅又有什麼關係呢


大景閃1


衛國的情況應該同安陵國差不多,安陵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今在河南省鄢陵縣西北),跟衛國一樣,原是魏國的附庸,《戰國策·魏策四》中唐雎不辱使命,打消秦王吞併安陵國的計劃,可以看出在秦王眼中要吞併這些小國根本不用動刀兵,所以根本上在於這些附庸小國不存在威脅。假如像楚國那樣的大國,即使滿朝文武都是楚國人,秦王也不會看在楚人的面子上,不滅它。


金陵有點兒美


第一已經臣服,第二衛國屬地很小沒有多大威脅,第三,為了給衛鞅出生國一個優待!算是紀念為了秦國發展做出貢獻的衛鞅!


鄭州卓普科技閆先生


衛國可以說是孔儒的真正起源地。相比之下,孔子反而更下作一些。如果沒有孔子。中國也會在衛國人開始的集權運動中完成集權制變革。有了孔子,才有中國的文人妾婦化。孔子替集權制創造了一套以夫婦父子類比的學說。這是他的主要貢獻。


丫頭他爹爹


主因是衛弱,次因是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