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擅自把老八连夜送给康熙的奏折烧了?

宋安之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剧情,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直到清圣祖去世,张廷玉一直在侍郎的职位上倒腾位置,始终没能更进一步,更别说是位列中枢了。因此,废黜皇太子这么大的事情,真不是张廷玉一个副部级官员能够掺和得上的。真实历史如何,我们就不去纠结了,就事论事,只说电视机《雍正王朝》里的剧情。为什么张廷玉要烧了胤禩连夜送给康熙的那封信?并不是张廷玉胆大包天,而是张廷玉切准了老板的脉。



胤禩把写封信送给老爹为什么?无非是再悬崖边上再踹胤礽一脚,把胤礽踢向万丈深渊。可是,作为一个父亲,这是康熙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作为皇帝,是否废黜皇太子,那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要废,理由也必须来自皇帝,是正大光明的理由,而不是这类阴谋诡计。胤禩把写封信送来了,康熙看了,如果以这封信来定胤礽的罪,等于是公开表示皇太子之位是皇子们可以通过阴谋诡计来谋取的,这对于稳定当时的政局是相当不利的,毕竟诸子夺嫡已经近乎白热化了。但是,信已经送来了,康熙又不能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而且自己更加不能烧了了事。换句话说,彼时的康熙是纠结的。而张廷玉恰恰切准了老板的脉,一把火烧了这封信。什么意思?这封信我老张给烧了,老板你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老板你要废黜皇太子,只是老板出于对江山社稷未来发展的考量,觉得胤礽不适合皇太子之位,这里面没有什么阴谋诡计。张廷玉的这一举动等于是递给了纠结中的康熙一个台阶,因此康熙先是大怒,转而就不再追究了。就是因为张廷玉所做的恰恰就是康熙自己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



除了给老板递上台阶,张廷玉此举实际上也是再给自己找退路,是在避嫌。从剧情来看,康熙跟张廷玉所说的一番话实际上就是在变相征求张廷玉的意见。同时,写封信也是康熙交给张廷玉看的。这个时候,如果张廷玉看了,势必要当面表态。可这是涉及皇子争斗的帝王家事,无论张廷玉如何表态,都无法做到让各方面都满意。而这类事情,一旦表态表错了、站队站错了,是会祸及满门的。张廷玉烧了这封信,既是给老板康熙递上了台阶,同时也是给自己递上了台阶。我老张始终是站在老板你一边的,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老板你说向东,我便向东,你说向西,我便向西。老板你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我不为任何其他人的态度所左右。



而且,张廷玉烧掉写封信的事情,即便传到胤禩耳朵里,也不会与胤禩结下什么梁子。因为胤禩送信的举动本身已经惹怒了父亲康熙,张廷玉此举让康熙直当没这回事,实际上也是变相帮了胤禩。否则,康熙如果不依这封信处理胤礽,势必就要处理胤禩,这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而张廷玉此举,恰恰让这件事悄无声息地平息了,在胤禩而言,张廷玉也是帮了自己。毕竟,同样的事情,解读的角度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除了胤禩之外,对于其他皇子而言,张廷玉这是为公之举,依然也挑不出什么刺儿来,这就是剧中张廷玉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剧情,并不是真实历史事件。但是,基本上还是符合张廷玉这个人的处事原则的,不轻易表态、不掺和皇子争斗、一心为老板着想,这正是张廷玉后来能够为清世宗所重用的原因所在。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雍正王朝》是一部烧脑的剧,给人留下了很多个意犹未尽的疑问,比如张廷玉擅自把老八连夜送给康熙的奏折烧了,康熙一个屁都没放,这一段就有点烧脑,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都知道,这一段的由来是因为刑部冤狱牵连出了大清建国70年以来的最大贪腐案,事件的罪魁祸首却是太子胤礽。像这等恶劣贪腐之案,又不得不查,因此康熙下令彻查此案,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主动替皇阿玛分忧。老四在邬思道的帮助下得知这场案件牵连太子,动了太子,其实就是间接动了皇上,所以他的出击就是先拿下能为帝王分忧的功劳,再引老八出洞。而老八因为急于想扳倒太子,果然上了钩。

老八听说老四去请功办案,他也去抢功。因为急于扳倒太子,让聪明的老八忽视了一个问题:既然你老八都知道这场案件和太子有关,难道精明无比的康熙会不知道?刑部归太子掌管,没有太子的允诺,这些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很显然,康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因此,康熙抓住这次机会,放长线钓大鱼,看看有谁想对太子动手?不细看,很多人都会以为故意将自己弄成风寒的老四是最狡猾的狐狸,其实这只最厉害的狐狸是康熙。

在太监给康熙汇报老四胤禛病了之时,反复问了一遍“是真病了吗?”这里就埋下伏笔,为何要问两遍?很明显康熙在意老四胤禛的想法:胤禛这时候病了,是不是知道了什么?但可悲的是聪明的老八胤禩却因急功速求扳倒太子而暴露出狼子野心,成了康熙钩上的大鱼。

当老八胤禩将肖国兴举报太子的奏折呈给康熙后,康熙问这份折子还有谁看过?老八说只有他一人。要知道审理这场案件,康熙还委派了老十三胤祥协同老八办理。而此刻居然胤祥不知道,老八竟敢越过胤祥单独提审肖国兴,足以暴露出他想扳倒太子的急切之心并且还想一人独贪此功。这时候的康熙已经看得明明白白了,随后老八又说出那番为太子辩解之话,康熙更是觉得他虚伪。

康熙打发走老八后,他的心情是极度烦闷的,因为他开始正式地意识到他的儿子们开始互相厮杀了,就跟以往的朝代中那些为争皇权而不顾亲情的兄弟一样,他的大清也将面临这场灾难。于是,他走向了南书房找张廷玉,因为张廷玉是最了解他的人。就像张廷玉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康熙来了一样,虽说他们是君臣,其实内心胜过知己。

康熙一开始并没有拿奏折出来,而是关心张廷玉儿子的病情,并在其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做父亲难啊,看着他们平平安安成人难,教他们堂堂正正做人难,指望他们克绍箕裘光大祖业,就更难了。”康熙的言外之意是:“我还指望你们光大祖业,而你们却先自己杀起来了。”张廷玉一听就知道康熙是在为他的儿子们发愁了。

随后,康熙拿出老八连夜递来的奏折,奏折中写的就是太子如何贪赃枉法,这奏折一经公布,太子必废,兄弟们为争夺太子之位就要各显神通,相互打杀了。除此之外,放在最眼前的一点就是老八在处心积虑地扳倒太子,这就是康熙不想要看到的,所以张廷玉为何擅自把老八递来的奏折烧了,因为康熙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还没闭眼,就会看到儿子们死的死,伤的伤了!同样,在此之后,康熙为了儿子们能和谐相处,开始打击老八在朝中的势力。


读文学史诗


不是张廷玉胆大,而是张廷玉职场情商高,吃准了康熙的心里想法。张廷玉在上书房,听到外面的脚步声就提前跪下了,说听出了康熙的脚步声。想想深更半夜,谁有资格进上书房,如果是传旨的,必定脚步声紧凑。如果是上书别的大臣,这么晚来上书房,肯定也是急事,脚步肯定也急急忙忙。慢慢悠悠的脚步声除了康熙还有谁。从这点也能看出张廷玉的情商高。没两把刷子能从康熙干到乾隆,死后配享太庙,成为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下面咱们来看看康熙皇帝和张廷玉君臣之间是怎么互传信号的。简称:(领导的语言艺术和员工的领悟工作能力)。


康熙一进上书房就开始关心张廷玉,先是关心张廷玉的儿子的病情,下旨太医院去给看看,接下来又说做父亲难啊耗尽心血,说看着他们平平安安长大难难,看着他们堂堂正正做人难,看着他们发扬光大祖业更难。铺垫的差不多了,然后让张廷玉看老八审肖国兴的奏折,又说是八阿哥深夜一个人送过来的,就老八自己看过。这意思表达的多明白,就是不想祸起萧墙,皇子相残。所以张廷玉就很知趣的把奏折烧了,并说臣并没有见过这张奏折再次确认康熙的意思。康熙马上叫图里堔进来,把肖国兴押到宁古塔,交盛京将军严加看管不准任何人见他,来回应张廷玉。(说的简单点,奏折不经过上书房,不想经公,康熙就是想私了这事,所以康熙拿着案底来找上书房大臣张廷玉来把案底消了)

还有废太子的事,废肯定是要废,因为康熙也知道不能把江山交到这么个不成器的太子手里,他是借这次机会观察众皇子谁更适合,也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谁知道老八为了太子之位却是操之过急了,晚上私审肖国兴,还是打着康熙的名义审,肖国兴乖乖的就招了,老八连夜拿着肖国兴的供词急忙赶到宫中向康熙上奏,给康熙弄了个措手不及,赶快找张廷玉擦屁股。说实话,给领导擦屁股也是个技术活。

而且要废只能是康熙皇上自己主导废,其他阿哥大臣不能废,康熙作为一代圣主,我培养了30年的太子,就这么草包,被你们就这么废了,我圣颜往哪放。邬思道说的透彻:不管谁扳倒了太子,都将不容於天下,不容於皇上。别说是清朝的康熙皇上了,就说现在公司董事长培养的人,下面的总经理,副经理敢挑董事长培养的人的毛病吗?所以职场上要给领导保住面子。


豫猫看北京


《雍正王朝》中太子涉嫌刑部案件,八阿哥诱供肖国兴拿到了关于太子违法的口供,立即连夜上报康熙,康熙简单了解情况后,拿着奏折找到了张廷玉。

康熙此举表明,他此时还不想立即废太子,有几个问题说明情况:

一是八阿哥奏明情况后,康熙立即问,还有谁知道此事?当八阿哥说只有他一人知情时,康熙连忙说,你做的很好。


二是深更半夜了,康熙还拿上奏折找张廷玉,先是寒喧几句张廷玉儿子的事,然后再把奏折拿给他看。结果张廷玉迅速看完,然后把奏折烧了。

张廷玉为什么未请示就敢烧了奏折?说明他摸清了康熙的想法。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中和邬思道一样,能完全了解康熙的人。

康熙之所以问八阿哥还有谁知道情况,说明他不想把问题扩大化,知情的人越少,问题就越容易控制。



另外,张廷玉认为,康熙之所以连夜来找他,一是说明问题比较严重,而且十分紧急;二是来探听一下朝臣的反应,张廷玉是上书房重臣,他的意见容易影响朝臣的看法。

张廷玉是忠于康熙,忠于朝廷的,他很早就看出废黜太子可能存在的风险,接班人问题搞不好,事关大清安危。所以多次提醒康熙要防止废太子后众皇子夺嫡的惨剧。


康熙也看出了问题,所以才有了后而废立太子,打压八爷的大动作。


华哥杂谈


很好理解。但要说的太多,尽量少说吧。一,康熙乃有道明君,虽然国家有法度,但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如果都为真理活着,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了。二,即便是再高明的人,乃至最具权威的皇帝,也有进退两难的时候。张廷玉的聪明就是不想让康熙为难。三,为大局着想的臣子,康熙绝不会以一时之怒去杀了他们。张廷玉此举表面看是欺君之罪,实则帮了康熙大忙。康熙不能自己把信毁掉。四,张廷玉忠于康熙,他深知康熙乃是少有的明君。生怕一个无道昏君乱了天下。五,任何人都有私心,张廷玉也是。也就是康熙在,如果换成别人,张廷玉的仕途就难说了。


鹰熊得鹿


太子骤然被推到严重违法犯罪的位置将引发朝廷的威信尽失,而且这样的事情虽然大家都知道属实,到太子及其党羽完全可以不承认,并以维护清白,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变乱,导致政权不稳。这就是佟国维所说投鼠忌器。毕竟太子是三十多年的太子,名分早定,树大根深。因此废太子的行动要循序渐进。张廷玉此举一是考虑维护朝廷稳定,二是维护康熙威信,三是他意识到这个口供后面有老八的个人盘算,如果骤然捅出去,虽然达到了康熙废太子的目标,但又会堕入老八的阴谋。


涵江66261669


张廷玉不愧是三朝元老,很会处理这些问题。既不让康熙为难,又杜绝了皇子的继续犯上。他非常善于把一些不利于朝庭的苗头扼杀在摇蓝里。因此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非常欣赏他,他也成为三朝大学士。

电视剧和小说都给了张廷玉高度评价。不过有夸张的地方。


6985mzy007


歪个楼

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看了这一段,实际上应当加一句, 大王或者皇帝同意的情况下,王子犯法才与庶民同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