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驾崩了,太子什么感觉?

小宝开课了


皇帝与太子,相互依存又彼此矛盾,如同一块硬币的一体两面。储君的权威与合法性来源于皇帝,皇帝的延续又需要储君接班。

历史上,太子是一个十分尴尬又危险的职位。太子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就会风头上盖过皇帝,日月不明。一旦太子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会出手打压。

太子能力太差,老皇帝又担心不能托付千斤重担,搞不好就换人。

当太子,要时刻处理好君与储君的关系、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做太子的人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只有等到皇帝去世了,自己才能上位。有些人当太子,没等到父亲去世,结果自己先行一步了,比如朱标。

皇帝驾崩,太子的感觉是相当复杂的。

不管心里怎么想,台面上一定要无比悲伤,泪流满面,如丧考妣。

在古代中国,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行,考察一个人,首先就看这个人对父母孝顺与否。皇帝是太子的君也是太子的父亲,君父去世,太子要表现自己的孝,眼泪与悲伤的表情就是给别人看到孝。

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是大臣以及子民学习的榜样,必须以身作则地尽孝道。

如释重负

皇子在当上太子的那一天,心里想着就是能够名正言顺地上位。在太子位置上,能够一直熬到皇帝去世,尤其是面对康熙、乾隆那样的长寿帝王,当中必定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煎熬,每天四平八稳,已经磨平了所有的菱角。当一天储君,头顶就有泰山压着,如坐针毡。

有些太子,时间久了,就难免有种被压抑的感觉,如胤礽就曾经发牢骚“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结果两立两废,最后没能转正。胤礽没有看到今天的世界,他要看到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当了七十年太子,他的心理就平衡了。

太子盼星星、盼月亮,等着登基,如今皇帝去世,自己好不容易熬出头,终于可以不受皇帝约束了,心理自然很开心,有种“漫卷诗书喜欲狂”之感。乾隆去世,嘉庆完全放飞自我,心理不高兴才怪呢。

心理悲伤,表面也悲伤

有些太子,与皇帝的感情比较深,从小受到的父爱比较多。当皇帝去世后,太子作为儿子,心里还是会悲伤的,比如李治。

还有一类人,本来不是太子,结果误打误撞成了太子,老皇帝不仅是君父,也是自己的恩人。比如汉武帝,本来太子是刘荣的,结果自己捡了个便宜,当汉景帝去世的时候,汉武帝就很怀念父亲。

有一类人的太子之位,完全是自己巧取豪夺得来的。比如李世民,他与李渊的关系就十分微妙,玄武门事件后,如果李渊不退位,后果可想而知;再比如杨广,野史中,杨坚就是被他咔嚓的。像这类太子,心里巴不得皇帝早点归天,即使不归天,也要被迫接受自己表演的孝顺。


秋媚读史


这个要看皇帝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

一般来说,皇帝的寿命都不是太长,太子当一段时间就可以扶正了。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双方交接最为顺畅,太子对皇帝的感情最为纯真的时候。这个时候,立太子的恩情犹在,父子亲情不绝,太子往往会发自内心的悲痛欲绝,与此同时对自己即将登上的皇位,又有些许忐忑。

但是如果太子运气不好,遇到了唐玄宗、康熙、乾隆这样的长寿皇帝,这个太子当的可谓是战战兢兢。比如说,康熙皇帝为什么两次废掉自己的太子胤礽?

因为太子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一方面自己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爹,自己被压的喘不过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自己弟弟们的明枪暗箭,防不胜防啊。所以后来实在忍不住,还私下里对人抱怨:古往今来,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类似的,嘉庆皇帝也是战战兢兢多年,甚至于当上皇帝之后,还是要受到太上皇乾隆的压制。

这种情况下,当老皇帝驾崩之后,新皇帝在伤心之余,恐怕也是会长处一口气吧。

而当皇帝本身的驾崩是由太子造成的话,比如隋炀帝,后梁废帝这种杀父继位的,那就不能指望太子有什么悲戚之情了。


经史通义


皇上驾崩了,太子什么感觉?我想大多是太子是悲喜交加的。

皇上和太子的关系,在国家层面说,一个是君王、一个是储君,君王死了,储君继位;从家庭层面说,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儿子。太子的地位很尴尬,中国历史上,不少太子都不得好死,没能成功继位当皇帝,当然,也有一些顺利接班的。我们拿明朝8个太子在父亲去世后的表现做例子:

1.明仁宗朱高炽。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是太子,朱棣去世后,朱高炽是哭的昏天黑地,这父子俩是有战斗情义的,当年朱棣起兵反抗朝廷,朱高炽坐镇北平,做好后勤保障,功劳是大大的。朱棣登基后,第三年才立朱高炽为太子。据说朱棣曾经想废长立幼,立老二朱高煦为太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救过朱棣的命,而且骁勇善战。但是,毕竟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20年后,朱棣去世,朱高炽当了20年太子,终于熬到父皇朱棣去世。朱高炽是个仁孝的人,对父亲去世还是悲痛的,也有媳妇熬成婆的欣喜。

2.明宣宗朱瞻基。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祖父朱棣对朱瞻基十分喜欢,在12岁就立朱瞻基为太孙,父亲朱高炽是太子,明朝唯一一次太子和太孙并立的时代,所以朱瞻基的的储君地位是稳固的。朱高炽只当了11个月皇帝,朱高炽在北京去世的时候,朱瞻基在南京,北京方面对外封锁消息,悄悄派人到南京告诉朱瞻基,朱瞻基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感受?一是难过,二是赶紧回北京当皇帝。

3.明英宗朱祁镇。

朱瞻基去世后,太子朱祁镇才9岁,还不懂勾心斗角,这个时候,肯定只有悲痛,还不懂得高兴。

4.明宪宗朱见深。

朱祁镇去世后,朱见深17岁了。朱见深两岁的时候,父亲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被俘虏,朱祁镇被奶奶孙太后立为太子,后来叔叔朱祁钰继位,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位,后来叔叔朱祁钰病重,朱祁镇被大臣拥立为皇帝,朱见深又被父亲立为太子。朱祁镇去世后,《明宪宗实录》记载朱见深哭的很伤心。我想,人生大起大落的父子俩,的确是有感情的,尤其是朱见深对父亲很有感情。

5.明孝宗朱祐樘。

朱见深去世后,朱祐樘17岁,朱祐樘出生后到6岁才被父亲知道,即被立为太子。孝宗之所以是孝宗,就是因为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朱祐樘对父亲朱见深的去世是真伤心的。

6.武宗朱厚照。

朱祐樘只有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没有人和朱厚照争皇位。朱厚照对父亲朱祐樘的去世很伤心,朱厚照是个很感情用事的人,朱祐樘去世后,他对大臣说,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有我父皇朱祐樘这么能干、仁慈、聪明。

7.明神宗朱翊钧。

父皇朱载垕去世的时候,太子朱翊钧才9岁,朱翊钧很早就被立为太子,这时真的还小,可能只有难过的心情。

8.明光宗朱常洛。

当年,父皇朱翊钧一直想立朱常洛的弟弟朱常洵为太子,为此一直不立朱常洛为太子。直到朱常洛19岁的时候,因为群臣和母后的反对,朱翊钧才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19年后,朱翊钧去世,朱常洛熬了这么多年,终于熬出头,应该是喜大于优。


坐看东南了




话说曹丕听到曹操去世消息时,面有喜色。身边就有人说:这是亡国之兆,接过重任,脸色应该凝重;面有喜色,只知享乐,只怕江山不长久了。

不管是不是亡国之兆,接班人听到前任死了,心中一定是如释重负,高兴的不得了。但不一定会表现出来,要看人的性格了。内敛深沉的人往往会比较庄重,性格外向的人可能表现的比较活跃。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 ,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这种心情真是太爽了!

这就是人性,用一位哲人的话说,就是人性进化的总是太慢,所以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才会一再上演。



如果不客气一点说,太子早就盼着皇帝死了。

在知道在皇权专制社会中,国家就是皇帝一个人的,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天下人都是自己的潜在敌人,距离帝位最近的人最危险。

皇帝是没有亲人朋友的,只有敌人,太子也是敌人。

只要太子一天没有坐上帝位,就一天不是安全的。皇帝随时可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除掉太子,这样的事历史上太多了。

只有皇帝死了,太子才能安心,再也不用担心皇帝会突然对付他,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也是没有发言权的。



汉景帝时期,太子刘荣无故被废;到了汉武帝时期,太子刘据也是被逼造反。

应该说这两任太子都是比较聪明的,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过错,没有什么正当被废除的理由的。

原因只是皇帝想换个太子了,想讨好一个女人了。这样无厘头的主意都能想的出来,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死都没搞明白是怎么死的就死了。

因此在历史上太子也是高危职业,表面上看上去比较光鲜,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随时可能掉进皇帝设置的陷阱中。


所以我们才说,只有皇帝早点死,太子的心才能安下来,否则下一步发生什么事,都是难以料想的。

朱棣的大儿子也就是朱高炽,是当时立的太子,几次差点被朱棣换掉,自己都把自己吓得要死。当他坐上皇位时,一时悲喜交加,竟然抱着一直坚守他的重臣哭了起来。

这就代表了大多数刚上位太子的心理,坐上这个皇位太他妈的不容易了。


新知传习阁


皇帝死了,做为太子什么感觉,当然是心头猛的一松,觉得总算熬出头了。克制一点的喜怒不形,克制不住的就做出失礼的事来。

狂写37个“喜”字的皇太孙

南北朝时期有这样一个继承人,皇帝要死了,他按耐不住心中狂喜,写了37个喜字。这个继承人就是南齐的皇太孙萧昭业。

萧昭业,小字法身。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曾孙,齐武帝萧赜的嫡孙,文惠太子萧长懋的嫡长子。

萧赜继位后,立嫡长子南郡王萧长懋为皇太子,萧昭业袭爵为南郡王。他长得很好,眉清目秀,举止文雅,口齿清晰,非常得祖父钟爱,宗室诸王都是五日一进宫,而萧昭业从不受限制,随时可以进宫,萧赜恨不得把孙子时刻带在身边。

做为太子的萧长懋迫不及待想当皇帝,做为皇孙的萧昭业比他爹还急,他招揽另一个杨巫女,让杨巫女祷告,祈求他能早日继位。没想到,他爹真被祷告死了,太子萧长懋死了,年36岁。

可把萧赜伤心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影帝萧昭业展开了他的表演,哭他爹哭的死去活来,让闻着伤心见着流泪啊。他祖父皇帝萧赜每次来灵前,萧昭业都嚎恸不已,哭的几乎要背过气去,弄的他祖父亲自去抱着他安慰,觉得孙子真有孝心。因此立萧昭业为皇太孙。

表演完毕的萧昭业回到自己的地盘,就饮酒作乐嬉笑玩耍,不见一点悲伤。又让杨巫女继续祷告,争取把祖父也祈祷走。

还真是的,在太子萧长懋死的同一年,萧赜也病重了,萧昭业觉得是杨巫女的诅咒有效,非常开心。

表面上,服侍祖父非常尽心,忧心忡忡的样子,动不动泪水都忍不住留下来,萧赜看到如此有孝心的孙子,感动的不要不要的。他可不知道萧昭业转头回去后,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喜字,在四周又写下三十六个小喜字。

萧赜死后,萧昭业继位,在为萧赜守灵时,萧昭业继续给他爹守灵时的那一套,人前表演,人后就原形毕露,召集乐工奏乐跳舞,他的亲信都说:现在这么高兴,是不是有点早。

不过,这样的继承人怎么会长久呢?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别怪这个问题促狭。

其实,这个问题所透露的,正是古代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帝王家的皇帝老子和太子儿子,已经不是咱们普通老百姓家的那种父子关系了,亲情在他们他们那里已经几乎淡漠得看不见了。我不是胡说,而是有太多活生生的证明。

后唐明宗李嗣源,刚一生病,太子李从荣就带着军队围攻皇宫,只等着李嗣源咽气,结果把李嗣源给吓死了。

杨广为了提前夺位,见患重病的老子杨坚一直不死,忍不住,把杨坚给毒死了。

(杨广影视配图)

齐桓公生了重病,他的儿子们都不管他,忙着夺权,让他活活饿死。

后梁朱温也是身患重病的时候,被儿子朱友圭给杀掉篡位的。

南北朝刘宋的皇帝刘义隆也是被他的太子刘邵给杀掉的。

有些虽然不一定杀,但一定要夺权。比如李世民在干掉他哥哥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夺他爹李渊的权。

有些还没有当稳皇帝呢,他被立为世子的儿子也想赶紧干掉他爹。比如安禄山被他的世子儿子干掉,史思明也被他的世子儿子干掉。

(李世民夺位)

古代的皇帝,害怕自己被太子干掉,可以说防范森严。康熙严厉训斥了一顿太子胤礽。那天晚上,太子胤礽到康熙的帐篷外往里窥探。我估计应该是胤礽想去给康熙解释道歉。没想到康熙却认为是胤礽想对他行不轨,把胤礽的太子之位给废掉了。

古代皇帝对太子都有一个非常严厉的限制,就是非常防范太子“交通大臣”。如果听到太子有“交通大臣”的现象,必然对他进行严厉打击。康熙的八皇子胤禩是一个非常贤明的人,为什么康熙坚决不立他?因为朝廷中有非常多的人拥护他,推荐他为太子。这就是胤禩不懂帝王心理的表现。

抗金名将岳飞为什么被赵构猜忌?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掉他?因为岳飞给赵构提出了,让赵构尽快立太子。

作为太子呢?也是迫不及待想要当皇帝。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胤礽。第二次为什么还要废?因为胤礽当了40年太子了,实在熬不住了,让大臣去给康熙说,请年老多病的康熙让位。

(胤礽想当皇帝)

宋孝宗的儿子赵惇也是觉得自己干得太久了,有一天对宋孝宗说,我胡子都白了,大家都在劝我染胡子呢。宋孝宗是个好人,最终把皇位让给了赵惇。

但是这种让位的例子太少了。如果太子不走极端,他还只能等到皇帝驾崩才能当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当了28年太子,熬到他爹驾崩了,最后只当了28天皇帝。

所以说,如果太子听说皇帝终于驾崩的时候,他的心情一定是百感交集的。他一定会哭得死去活来,老泪纵横。不过,这个哭,很难说他是高兴而哭,还是悲伤而哭。因为人类不管太高兴,还是太悲伤,都会哭。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要明白“太子”是什么身份?用书面用语解释太子就是现任皇帝已经指定继承皇位的儿子,也就是储君,说成大白话,太子就是预备役的皇帝,只要现任皇帝一蹬腿,立马就可以荣登大位,成为一国之君,皇帝的大龙椅及整个皇宫办公室就全是太子的了。

但对于不同的人,听说老皇帝挂掉,作为太子是有所差别的,咱下面罗列几种情况。

第一种,掩饰不住喜悦型。

比如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丕,据说,在其目睹老子曹操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旁人看到曹丕竟然没有什么悲伤之色,竟然还有几分喜悦。于是有人就开始担心了,这新皇帝不靠谱啊,竟然这么轻浮,当政后肯定的是声色犬马,弄不好这江山要败在他的手上了。

第二种,卖力表演型。

有的太子在其父去世后,在葬礼上人窜下跳,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伤心,难过,痛不欲生,其实都是在表演,让其他人看到,这样好留一个孝子的名声,正如民间那句谚语似的:生前不孝,死后乱叫!等自己顺利当上皇帝后,便会把这些孝道统统抛在脑后,自己在后宫夜夜笙歌。

第三种,真情流露型。

这种的皇子清代的胤禛算是一个,康熙死后他意外的得知自己成为了下一任皇帝,于是他在朝堂上说,父亲把这个位置给我,也等于是把这千斤的重担交付给我,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事实上,雍正皇帝胤禛13年如一日,每年就休息一天(生日那天),活活的把自己累死在了皇帝的岗位了,换来了大清百年的繁荣。


老猪的碎碎念


我认为啊,高兴和痛苦并有吧!高兴自然不用多说,当然也不能在众人面前表露出来。

至于痛苦,痛的是老爸死了,苦的是自己突然接手一个帝国该怎么办呢?毕竟是第一次做皇帝,谁都没经验。


皇帝去世,太子痛并快乐着

作为国之储君的太子,接任父亲的位置,成为一国至尊是理所当然的,但突然接手一个偌大的帝国,要如何做?从何处做?相信任谁也是会蒙圈的。

做太子本来就是天下第一苦事,对上他不是皇帝,对下他又被以皇帝的要求来束缚着。十个太子里,能顺利继位的不足三个,可以说太子算是古代最不稳定、危险系数最高的职业了。

那剩下那三个能顺利继位的,首先伤心是肯定的,古代以孝道治天下,太子不伤心也要装作伤心,没眼泪也要挤出几滴出来。而伤心之时,大臣也得劝一下,让陛下以大局为重,早日登基大宝,安稳国家局势。


那伤心完了就轮到高兴了,毕竟在父亲和国家的重压下被压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现在没阻碍了,自然高兴了。不过这也要看人,要是皇帝年幼,那国家大权要不在太后外戚手里,要么在辅政大臣手里。

对于继位的皇帝来说,也不过是从一个大山转到另一座大山而已,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而就算能熬到亲政,没有了外戚、大臣的压迫,可要是遇到国家危难、内忧外患、自己又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谁还会想做这个皇帝啊?

雍正继位之初,就刻了一枚私章,上书“为君难”,这也算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数百位皇帝的共识。



狐史首丘


历史上有句老话叫做“最是无情帝王家”,历史证明此话绝对有道理,帝王家的皇帝老子和太子儿子已经不再是咱们普通老百姓家的那种父子关系了,亲情在他们那里已经几乎淡漠得看不见了,皇帝驾崩了,太子理当是悲喜交加、喜忧参半。


就人的本性而言,当一个家庭里亲人去世,作为至亲之人都会因失去亲人而悲痛,为再也见不到亲人的身影而伤心不已,为再也听不得亲人的声音而痛不欲生,何况是父亲呢。

当然也要看太子与皇帝相处的感情如何,如果是当了多年的太子,心里肯定是如释重负,太子一直都生活在父皇的高压和阴影下,能力强了又会被人认为想篡夺皇位,能力弱了又认为无德无能,不能当储君,整天伴君如伴虎,这下好了,自己终于可以抬头做人了,终于不用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如果太子年龄较小和皇帝关系非常好,应该和普通孩子失去父亲一样的感觉。
太子的心情也要受当时的国家大环境影响,如果是国家安稳、国泰民安,先皇离世,太子按部就班就好,心里就算难过那也只是一阵子,如果是内忧外患不断,先皇死掉了,太子的心情自然就好不了,说不定心里还要怨恨先皇呢。

皇帝驾崩之时同时也是太子最为紧张、担心之时,有多少皇子都觊觎这个九五之位,太子得把控全局,稍有不慎,只要某个环节出了一点差错,大权就有可能旁落,甚至人头落地。

太子登基坐上了皇位也不见得就高枕无忧了,还的担心群臣不服,新旧交替是朝政最不稳定的时期,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与旧臣子之间还有待磨合,他们之间还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谁能跟之间一条心等等,他操心的地方还多着呢。


当然了,绝大部分的太子心里还是乐开了花,自己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一步登天,哪能不高兴呢,历史上乐极生悲的太子多了去。

秦孝文王赢柱当了十四年的太子,父王去世后,他继位秦王,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他招架不住,仅仅在位三天就坚持不下去了,随他父亲而去。

朱常洛的太子位是万历皇帝与那帮老顽固大臣权力较量妥协的结果,他当了30多年的太子,每天玩得也是逍遥自在、爽歪歪的,万历驾崩后,他当了皇帝,更是开心的不得了,天天海吃海喝,通宵达旦的宠幸后妃,玩疯了,上任一个月就把自己玩没了。

这些太子都是有那个福分没有那个命。


也有些太子当久了,巴不得皇帝老子早点咽气,像清朝唯一的太子胤礽当了38年的太子,他心里苦啊,康熙老爷子太能活了,自己当了这么久的太子,相当于前朝几个皇帝的时间了,他等不及了,欲谋反而被废了,这就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弄巧成拙。
总而言之,皇帝驾崩了,太子的心情是五味杂陈,有发愤图强的,也也自甘堕落的。






遗产君


人性很复杂的,何况面对要成为天下之主的诱惑。不过有时候也得看情况,对大多数太子来说,应该是有种终于熬出头的感觉,然后对有的太子来说可能意味着踏入水深火热的地狱。

武则天和李显,悲喜交加

武则天作为中国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几度想把皇位整给自己的娘家人,奈何娘家人实在不争气,自己作死。而李家忐忐忑忑,十分担心皇权传给武家,一方面盼着武则天死,一方面又怕她死了传皇位给武家后人。等到她真的驾崩了,对于太子李显来说,肯定是长长舒了一口气,心想“哼,天下终究还是我李家的”,那是悲喜交加的感觉。

朱元璋和朱常洛,哭笑不得

明光宗朱常洛,朱元璋在世时多次想要废掉他,结果终于在38岁时熬死了朱元璋,他得到了地位,乐得不行,声色犬马,纵欲了一个月就死了,可谓乐极生悲。他死了,他的儿子忽然就做了皇帝,这感觉肯定是极其复杂的,一个月死了爷爷和父亲,忽然皇位降临,可谓是哭笑不得。这对父子做因为皇帝驾崩从太子到皇帝,戏剧性的变化,

乾隆和嘉庆,倒了头上大山,又陷入泥潭。

更有意思的乾隆和嘉庆。乾隆退位后还要做太上皇,还常常亲临朝政,称之为御朝,并说“大事还得我做主”,搞得嘉庆这个太子虽然继位了还没有太多实权。

朝鲜使臣到北京,目击记载说:嘉庆“侍坐太上皇,上喜则亦喜,笑则亦笑”。又记载:赐宴之时,嘉庆“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清史稿·仁宗本纪》也记道:“初逢训政,恭谨无违。”

后来,乾隆终于挂了,嘉庆皇帝终于掌握权力,但也同时接过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连串的危机,其中最紧迫的是和珅问题。他在乾隆大丧期间,采取断然措施,惩治权相和珅,举朝上下,大为震惊,但是和珅树大根深,处理他也意味着困难重重,内忧加重。所以,乾隆死了,对嘉庆来说算是终于推掉了压在头上的大山,但前面的又是一个泥潭。


总得来说,对于野心家来说,皇帝老子死了,他主要是以高兴和激动为主,悲伤为其次。对于一些普普通通的人来说,既是渴望即为又会有担心和悲伤。总之人性是复杂的,何况面对的是成为一国之君,拥有天下的诱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