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驾崩时本已罢免众皇子及能员干史的职务,为何四爷手里还持有金牌令箭和关防大印?

青灯问史


这个题目问的有问题,正史中康熙帝驾崩时并没有罢免众皇子以及能员干史的职务。相反的,他还把佛珠给了老四胤禛,还把祭天的差事给了他……

题目中问的应该是《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的剧情:

康熙帝还没有驾崩时招老四胤禛进宫,此时邬思道就已经预料到了,今晚康熙帝可能挺不过去了。而康熙帝罢免众皇子职务还在之前,按照康熙帝的睿智,这次罢免必然是做给老八胤禩等人看的。

此时,老四胤禛手中并没有金牌令箭,也没有可以调兵的关防大印,他手中的大印,应该是类似于钦差大人,或者是王爷大印。这个大印并无法调兵,最多可以自由出入皇宫而已,作用类似于黄马褂,虽然穿上黄马褂犹如皇帝亲临,但实际上只能震慑对方,并起不到实际作用。

所以,老四胤禛去宫里的时候,邬思道建议他留下大印,也只是说希望能凭借这个大印救出老十三胤祥。

其实之前老四胤禛也去过一次宗人府,当时他也是被撤了职,啥都没有,凭借给守门小太监的一个巴掌,也进去了。

由此可见,那里的守备并不完善,凭借一个大印,对方不知道什么来路,万一他是替康熙帝办事的呢,所以也就不敢拦着。

其实这也是邬思道跟老四胤禛的无奈之举,毕竟手里可用的资源不多,有什么就算什么了吧!

后面老四胤禛听到康熙帝确实传位给他之后,面对其余皇子的质疑,张廷玉让张五哥扶他到里面休息,这时候的老四胤禛也意识那个问题,因为关防大印并不一定能放不出老十三胤祥。所以马上问张五哥金牌令箭在哪?

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到了宗人府放出了老十三胤祥,老十三胤祥 又拿着金牌令箭到丰台大营接管了兵权。

假如当时老十三胤祥没有拿到金牌令箭的话,丰台大营真的不一定能接管下来!

而康熙帝为什么一开始不给老四胤禛呢?

这就是康熙帝面对“死鹰”事件时为什么不彻查,也不发火的原因,因为老八胤禩就等着京城乱起来,如果康熙帝还没有驾崩,老四胤禛手里就拿着金牌令箭了,很可能老八胤禩以老四胤禛要造反为由,伙同老十四胤禵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

而且康熙帝不到最后一刻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万一给了老四胤禛,他迫不及待地要上位,不等自己驾崩怎么办?

综上考虑,这一切都是康熙帝做好的安排,以他对老四胤禛的理解,即使不给他金牌令箭,他自己也会去寻找金牌令箭的,而且他确实这样做了!


杨角风发作


这里要纠正一下题目中的错误。

《雍正王朝》中,康熙崩前,罢免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以及张廷玉、马齐的职务,但是康熙的金牌令箭和关防大印并不在四阿哥,也就是雍正这里。

康熙的金牌令箭一直在宫中。康熙驾崩后,张廷玉将雍正请到偏殿等候隆科多取来康熙的遗诏,而到了偏殿后,雍正在张五哥的帮助下,拿到了金牌令箭,赦出了十三爷胤祥,这才有了十三爷夜闯丰台大营夺权,回宫助雍正登基的剧情,所以,雍正被康熙撤差的时候,并没有金牌令箭。


而关防大印更不可能在雍正手中了。京师防卫最为重要的两股力量,一是丰台大营,此时的丰台大营主帅,也就是丰台大营军印的掌管人是八爷党的成文运,十三爷夜闯大营,杀死成文运之后,拿到了印信,这才夺了丰台大营的兵权;二是步军统领衙门,此时的步军统领衙门都统兼九门提督是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印信一直在隆科多手里。

所以,康熙驾崩的时候,不管是金牌令箭,还是关防大印,都不在雍正手里。


康熙撤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差事,也是为了能让雍正顺利登基以及登基后政权的平稳过渡。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给出了康熙这样安排的初衷:


“凡黜落的都是能员干吏,这些人若陷于党争,于将来朝局不利。这辅错了人,新主登基难免大开杀戒。辅对了人,又容易侍功骄主。皇上这么做,实质就是将这些能员干吏监押保护了。只等新主登基,一纸赦书,他们就成了新皇帝得用之人。皇上这一计虽苦,也算是菩萨心肠啊。”


这一分析也让雍正不得不感慨“胜读十年书”。

正如邬思道所说的,康熙这样安排,体现了他的帝王心术,更是对他死后,自己心中继位人能够顺利继位而做了铺垫和安排,也算是用心良苦呀。

首先,一碗水端平,继续对将继位人隐藏起来。此时,有夺嫡希望只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其余的众位阿哥的希望非常小,而康熙为了局势的稳定,这个时候还是没有透漏出一点继位人的信息,除开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将在京城的四阿哥和八阿哥同时降职惩罚并且罢免差事,目的就是不到最后一刻,就对要将继位人的人选保密下去,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效果,避免事态让自己失控。

其次,康熙自知身体不行,不久于人事,但是他依然要掌控全局。所以方法就是将所有掌权人的职务全部撤掉,这样将权力重新收归到自己手上,众位皇子以及背后支持的大臣面对这种情况,在无权无势之下就会有心无力,没有办法去进行布置,从而可以保证政局的相对稳定,不会出什么大的乱子。

再次,正如邬思道所说的,保全新君的政治力量。康熙在临终前为以三个人重托,张廷玉、马齐和隆科多,在“百官推举新太子”的剧情中,张廷玉推举了废太子,马齐支持八阿哥,隆科多则是在“双簧”中绊倒了佟国维,可以说都不是即将继位的四阿哥的支持者,康熙一方面要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保全这几位能维持政治稳定的力量,另一方面,避免让他们为皇子们所拉拢,不利于新君,也不利于自己,所以先夺了他们的权力,特别还要监管住隆科多,为的也是新君继位时以及继位后的政局稳定。

所以康熙通过这一招苦肉计,既保全了雍正,为雍正继位铺平了道路,也为雍正留下执政初期的核心辅助力量,加上已被他磨砺多年的十三爷,确保了雍正继位后的政局平稳过渡,不得不佩服康熙的高明。


康熙驾崩后,雍正随即通过与自己一方交情很深的张五哥,拿到了康熙的金牌令箭,放出十三爷,夺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并且率兵进宫护驾,彻底断了八爷党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办法,而隆科多也因为忌惮康熙给张廷玉的密诏,全力支持、拥立雍正,最终雍正得以顺利登基。


正史中,康熙皇帝临死前并没有将四阿哥胤禛,张廷玉,马齐等等进行撤职,相反,康熙临死前安排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前往天坛代为祭天,张廷玉、马齐、隆科多等,依然各行其职,所以这里说的康熙临死前将一众人等撤差,只是《雍正王朝》的剧情,并非正史。


雍亲王府



这个题目说的是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剧情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以雍正王朝电视剧的视角分析。首先老四手里只是拥有钦差关防大印,并没有金牌令箭,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金牌令箭是康熙故意给他留下,让他可以轻易获得的。

那么老四为何会在被解除职务的情况下,还拥有钦差关防大印呢,宋安之认为这是康熙刻意为之的,这样可以使老八在放松警惕的前提下,给老四留下一点自保的资本,当然这个只是康熙的布局之一,并非全部。

还有这个关防大印是怎么来的呢,之前老四有两次为钦差,一次是下江南赈灾时,还有一次是追缴国库欠款时。这个钦差大印有可能是追缴国库国库欠款时,康熙给的钦差关防大印,因为这个钦差关防大印按邬先生说的,应该在北京拥有一定的兵权,但肯定远远不如掌管北京兵权的九门提督那么大,不然邬先生不会对老四说道用这颗关防大印先去救十三爷,应该是先去带兵帮老四稳住局面了。

应该是老四在户部负责追缴国库之时,为了方便他行事,所以康熙才赐下的。后来康熙没有回收,或者说要重用老四所以才给他留下这个关防大印,让他拥有一定的权力,比如说二废太子之时,老四已经是兼着领侍卫内大臣的要差了,拥有一定的兵权也是很正常的。

而金牌令箭则是康熙故意留给老四的,先是派老四这边的大内侍卫张五哥去保护老四,然后康熙留下的顾命大臣张廷玉又叫张五哥扶着老四去偏殿休息,老四趁机问张五哥金牌令箭在哪里,张五哥这个贴身侍卫自然拿出来了。

那么康熙为何不提前把金牌令箭给了老四呢,因为没法给。

首先按照老十三前去丰台大营夺兵权之时,金牌令箭代表着皇帝亲临。如果康熙提前给老四,他敢用吗,老八等人虎视眈眈给他扣一谋权篡位的大帽子怎么办。而且金牌令箭康熙自己还没有死,就给了老四,岂不是制造两个权力中心嘛,万一助长老四的野心,康熙岂不是惨了,所以康熙是布局故意让老四在他驾崩以后第一时间拿到了金牌令箭的。

这一切都只是康熙为了老四顺利继位的布局而已。


宋安之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临终之时,四爷胤禛手里是没有金牌令箭的。至于关防大印,他手里也只有钦差关防大印,没有任何可以调动军队的印信,更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康熙最后时刻为胤禛继位铺平道路,他罢免了马齐、张廷玉等人的职务,又撤掉了胤禛的差事,令他去祭天,所以给了他一枚钦差关防大印。记住了,是钦差关防大印,不是调动军队的印信,只是供他办差时能畅通无阻用的,没什么实际权力,但对于不知情的人,或许能吓唬住一时。所以,胤禛将这枚没什么大用的钦差关防大印给了邬思道,邬思道承诺在胤禛进宫后如遭遇不测,就利用此印从宗人府赦出十三爷胤祥,然后让他去带兵勤王。



当时京城附近的军队主要是城内的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还有就是城外的丰台大营。能够调动步军统领衙门兵力的只有九门提督,而能够调动丰台大营兵力的也只有丰台提督,因为调兵的印信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的丰台提督是成文运,他是八爷胤禩的人。所以康熙便把希望寄托在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身上。他用两道诏书,恩威并举,将隆科多收服,令他扶保胤禛继位。



而金牌令箭作为皇权的象征,康熙也是慎之又慎。他把这金牌令箭藏在了偏殿,交给忠诚可靠的张五哥保管,并命他接胤禛进宫,并一路护送陪同。待关键时刻,张五哥故意因胤禛前往偏殿歇息,并持金牌令箭赦出了胤祥,为胤禛继位立下了大功。同时,胤祥带兵夺取了丰台大营,九门提督隆科多稳定住京城局势,并将传位诏书取下。

大事已定,胤禛由此顺利继位,年号雍正。


达摩说


康熙晚年并非像后来的野史以及现代的影视剧里记载和演绎的那样,是要把皇位传给十四子的。

事实上,皇四子胤禛是合法继位的,尽管民间对于雍正的继位编织了各种各样的传说,但这些传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清朝的诏书和档案是有汉文和满文两种书体的,也就是说有一份汉文的和一份满文的。仅凭这一点就完全可以推翻所有的矫诏之说。

康熙驾崩,胤禛的确是以武力为后盾,靠着精心策划来平息因皇位而即将引发的宫廷政变的,在武力的胁迫下,其他对皇位传人有异议的皇子不得不接受皇四子胤禛为皇位合法继承人的这一既成事实。

在当时危急紧要的关头,胤禛靠着金牌令箭和关防大印取得兵权平息宫廷政变是符合古代帝制纲常的,防止了各皇子集团为皇位之争而导致的兵戎相见的局面,平稳的过渡,这也是康熙皇帝所希望的。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少年时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中年驱逐沙俄、收复疆土,开创了清朝盛世的大好局面。然而晚年,皇位的继承人却成了康熙一生中最头疼的心事,他选中皇四子,但又得防止皇位引起的宫廷血斗。

皇四子胤禛才是康熙晚年真正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为了防止皇子们的宫廷政变,为了支持胤禛能有兵权做后盾,康熙老爷子已经安排好了。所以,胤禛手里持有金牌令箭和关防大印就不足为奇了。


铲史倌


雍正的关防大印是钦差的关防大印,他给了邬思道。这是邬思道要走的说,今晚只要胤祯不回来就拿着关防大印放了十三爷,让十三爷带旧部去救胤禛。钦差的关防大印是代天巡狩,就是替皇上处理事物。京师的官方大印并不在胤禛,九门有隆科多的九门提督打印。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他们的大印在军营,但是统兵权还是在皇上的手里,所以就要拿金牌令箭去军营,才有号召力。这里很奇怪,钦差的关防大印能放出十三爷?怕不是邬思道要以假乱真?


至于说到金牌令箭,这个只有皇帝才能拥有。

知道金牌令箭在哪里的,是皇上的贴身侍卫张五哥。这个人和四爷十三爷情义深厚,说他是四爷党的成员也不过分。但是张五哥侠义心肠,一心侍康熙。所以隆科多在宣读完接班人的诏书以后,张廷玉就知道四阿哥胤祯也就是新的皇帝,自然有安排。所以就让张五哥扶新皇四爷下去休息,另一方面也以防众位阿哥对新皇帝突然动手发难。所以说张廷玉的谨慎可以说《雍正王朝》第一。


张五哥在雍正休息的时候 ,雍正第一句话就问张五哥,金牌令箭在哪里?张五哥立马拿给雍正,雍正拜托张五哥把他送到雍亲王府,告诉吴思道,我已经登基让他按计划行事。如果不是心腹,如此重要的事情怎么能够托付。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十三爷金牌令箭进大营夺帅的经典场景。


红雨说历史


金牌令箭是康熙死的时候张五哥在偏殿拿给四爷的。为什么要给四爷也很简单,张五哥作为康熙近侍自然明白康熙的心思(传位胤禛),其次张五哥开始本就是四爷和十三爷救下的,不说是自己人但也比外人亲近的多。将张廷玉,马奇等重臣贬级就是为了四爷上位(四爷上位让他们官复原职就会效忠新君)这是康熙的手段,实权还在。另外康熙心里早就选定四爷这个就不再赘述,康熙老爷子连交接都办的这么明白了,还能不给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兵权?虽说京城有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当时是自己人但也不比自己手里有兵踏实的多。兵力比步军衙门多的还有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西北还有个十四爷的十万大军虎视眈眈。所以个人觉得还是康熙老爷子手软了,虽内心选择了四阿哥没错但又不想再杀其他儿子所造成的局面。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同观点可以讨论,望码字留情哟*^O^*


Apcon


仔细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就是错的!康熙皇帝病入膏肓命不久已,但是还依然是大权在手,金牌一直都在他手里,只有大印在大营那保管,只要康熙不死,没人能篡权夺位,这几个儿子也是有那贼心没那贼胆,直到康熙死后,张五哥把雍正扶到偏殿,雍正才让张五哥拿出金牌,之后又回府跟乌先生会合,命张五哥拿金牌放了十三爷,之后十三爷再去军营平了叛乱拿了大印的.


强仔


金牌令箭不在雍正手里,是御前侍卫张五哥拿给雍正的!说起张五哥,我不尽要多说下,他是雍正带回来的,康熙重用,还让他去通知雍正,那个节骨眼,基本能断定继承者是老四了!

至于官防,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为啥撤职了还在雍正手里,难道没来得及收?

还是请个专业的解答吧!


四石说


按二月的说法是,康熙死后雍正命侍卫張五哥找出来,去找的乌先生听命行事,官防大印是雍正当钦差大臣时候有的,一直没有上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