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李卫得知高福神秘失踪,自己恐惧过吗?

忠肝义胆岳老三


当然恐惧啊,他至少面临过三次杀机!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即位当夜就对邬思道产生了杀心,随后还灭掉了整个府邸做秘密事情的人,那么对于同样做过秘密事情的李卫来讲,他到底有没有起过杀心?

一、

李卫跟高福两个人都是在扬州被老四胤禛发现,并收为府邸奴才。

但是从给他们两个起的名字就能看出问题,高福,这个名字起得就比李卫要高大尚的多,又高又有福。

所以进入老四胤禛府邸后,最有前途的也是高福,一方面他做事踏实,为人老实,不耍滑头。另一方面学问上也要比李卫高一些,经常在邬思道面前请教问题。在受重用的程度上,比如去万永当铺赎当,也是先派的高福,后来失败了,才又派的李卫。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相貌仪表方面,过去能出任当官,仪表端庄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毕竟代表的是整个朝廷的脸面,即使你能力再超群,穿上官服没有官样,也是有损朝廷形象的。比如《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也是因为相貌不济,才迟迟得不到重用。这段时间杨角风在研究《大明王朝1566》,这里面也提到过相貌问题,也就是说仪表堂堂的人更容易做官。

当然,高福后来犯了个原则性错误,被老四胤禛除掉了,也着实让人惋惜!

其实高福就是情商低了些,对现实问题分析得不够透彻,才导致的快速死亡:

一是李卫被外放,他留京,失去了好朋友,难过去买醉。外放看起来是好事,其实并不是好事,不然的话,当年年羹尧为什么还求着老四胤禛让他回京当差?对于机会来讲,肯定是守在主子面前大啊,况且李卫是“犯错”才被外放的。

二是小翠跟了李卫,高福情场失意,难过去买醉。其实这也不是坏事,小翠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孤儿,当年小翠被卖也是为了葬死去的父母,他们讨饭也是为了赎回小翠。而以高福现在的身份,想找个好女子还是比较容易的,不过这个人也是好色,并不是真爱小翠,不然也不会喜欢上老八胤禩雇的妓女?

三是高福有点摆酸,最后被人家认出也是因为手上戴着的戒指,穿的光鲜的衣服去买醉,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关键还真的上套了,一个妓女加一间房子就移不动脚了。

二、

最后他的死,也是因为知道了太多秘密,且犯了老四胤禛最忌讳的一件事,那就是瞒着他做事,虽然这个瞒是邬思道刻意让瞒的!

其实在这之前,老四胤禛就已经对李卫产生不信任了,这种不信任是通过李卫跟小翠的话体现的:

“翠儿,我要走了……就为了万永当铺卖假当的事,四爷怕人家认出我,因此要撵我走!”

后来就是高毋庸捉到了他俩鬼混,老四胤禛将计就计,按照邬思道的提议,把他俩绑在年羹尧必经之路上。果然年羹尧替这俩人求情,老四胤禛随后就把李卫派到了年羹尧身边,实现了监视作用。

虽然这里面都是计谋,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好好思考一番,假如年羹尧不求情呢,假如李卫不配合呢?

那么李卫的下场如何?

老四胤禛是要撵他走,还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消灭他呢?

以老四胤禛的谨慎处事原则来看,后者是不是可能性更大一些?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邬思道临时献计监视年羹尧,或者不是选择李卫去监视年羹尧,那么对于李卫来讲,必然是死路一条!

这之后,高福死了,以李卫跟高福的关系,老四胤禛当然知道!所以,在高福死后,李卫进京,老四胤禛其实是在试探李卫,这次试探只要李卫有一丝丝怀疑,那么必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这次考验是怎么进行的呢?

三、

关于高福的死,老四胤禛对李卫的解释是病死的,可是李卫会怎么想?

高福一个健健康康的汉子,自己刚离开没多久就死了,毫无征兆,甚至都没来得及给自己写封信,他会信?

他当然不会信,李卫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他自然会思考,思考的结论就是,高福必死!

理由仍然是当时李卫跟小翠说的话,四爷怕人家认出李卫,难道就不怕人家认出高福?

所以,只要高福不离开京城,老四胤禛为了掩盖证据,必然会杀人灭口,他的死是早晚的事。

有了这个前提,李卫回京了,别看这次回京述职是好事,但凡李卫表现出一丝不对劲,必然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学乖了的李卫,进京远远地就下轿子步行,见到了老四胤禛,喊着“主子,主子”就跑过来了。

此时李卫的三点表现让老四胤禛非常满意:

第一点就是早早下轿子,虽然已经做到了四品粮道,但见到主子马上放低身态,这一点上年羹尧跟李卫没的比;第二点就是面对老四胤禛的询问,马上说了实话,自己只是步行了一小段,表明自己对主子没有秘密可言,比年羹尧血洗江夏镇私藏金钱要坦诚的多;第三点,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李忠四爷,表明不仅自己忠于老四胤禛,连下一代都要忠于四爷,想想年羹尧部下的“卸甲”风波,这一点也是李卫高明之处。

果然老四胤禛非常满意,虽然满意,但是仍然不确定李卫面对高福的死会怎么看,于是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们先去看看福晋,过后李卫到枫晚亭,邬先生那等我。”

为什么要让李卫从福晋处去枫晚亭,就是因为这条路线会经过高福曾经的住处,这才是老四胤禛试探李卫的最终手段。

但凡李卫表现出一丝为高福抱不平的举动,那么迎接他的仍然是死亡!

四、

果然,李卫去高福原先的屋子里愣了一会儿,这时候邬思道过来救他了。

俩人沿着林间小路前行,邬思道先开口:

“多少人读书十年寒窗求之不得这官帽,狗儿,你要好自为之。”

这句话啥意思?

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劝李卫,千万不要在四爷面前提高福的事,你当个官不容易,提了高福的事,不仅官没得做,说不定脑袋都没了。

李卫也当了这么几年官了,这次进京可谓过关斩将,老四胤禛是一关,福晋那里也是一关,这又到了邬思道这里,还好李卫马上听出了邬思道话中有话,马上回话:

“邬先生,您说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个理儿,就是不能忘本!”

然后长篇大论,论老四胤禛对自己的恩情,论自己以后怎么报恩,最后邬思道高兴地说了句:

“孺子可教也!”

这是李卫面临的第二次杀机!

当然,第三次杀心就比较隐晦了,也谈不上是杀心,那就是雍正帝命李卫去赐死年羹尧!

雍正帝本来可以有很多人选去赐死年羹尧,偏偏选择了李卫,这里面深意大了去了。一方面继续试探李卫,看看他对昔日的恩人会怎么做,另一方面也是敲打他,如果他胆敢对雍正帝有一丝丝不敬,这就是下场!

而小翠不知死活地还想让李卫上书保一下年羹尧,李卫当然知道这里面的陷阱,回了一句:

“妇人之见!”

是啊,如果李卫听了小翠的话,说不定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在《雍正王朝》中,高福的死,令邬思道感到深入骨髓的恐惧,并且影响了他此后的一系列的行为;但是对于李卫而言,至少没有感受到像邬思道那般的恐惧。

个中原因是在于李卫在于神秘的雍王府”参与程度”并不深。


李卫参与的最深的一次,便是”在万永当铺卖假当”的事儿。此事过后,四爷胤禛亲自和李卫谈话,告诉李卫京城是不能再呆了,怕别人认出他了。

但是李卫的第一个应激反应就立马救了他,他立刻慌了,慌的并不是怀疑胤禛要处理掉他,而是他认为四爷要撵他走。被撵走了,李卫可要去哪里呀?李卫从一个无亲无故的小乞丐,十来岁进雍王府,这就是他的家呀。


四爷胤禛接收到的是“李卫早就把雍王府当做了自己的家,把自己当做了亲人”这个信号。虽然身份上可能很不匹配,但是从感情上来讲,雍正对李卫自然对别个不同。

此外,李卫所涉及的都是外围的工作,放外任实际是被当成了培养对象。

李卫和翠儿偷情,被高勿庸抓住。几乎是”严丝合缝”,无差错对接到了年羹尧处。实际上胤禛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将李卫当作“嫡系”开始培养他的理政能力。所谓监视年羹尧,并非李卫的职责。


虽然很多人可能会把这一段解读为,胤禛对年羹尧不放心,安插李卫去监视年羹尧。但细想一下,李卫跟着年羹尧去混,根本就无法接触到年羹尧。首先李卫在明处,且李卫的级别要比年羹尧低得很多。有谁听说过一个县官去监视一个总督的吗?即便后来李卫一升再升当上了陕西布政使,他同样没有那个能力去监督一个总督。

虽然李卫曾经就自己生孩子的报喜信中,有意无意提到了“年羹尧已经回京”的消息。但这也不是刻意监视年羹尧的。而胤禛知道年羹尧已经回京之后,但是发现年羹尧并没有来府中请安,才意识到年羹尧已经不安分了。但是这个属于无心插柳的事情。吃此一堑之后,胤禛才安排了密探在年羹尧身边。

所以这个阶段,李卫事实上并没有参与到核心机密之中,他这个阶段属于一个储备干部。所以此刻它是最安全的。


而高福则没有李卫那么幸运,高福最大的错,实际上并不是替胤禛做了秘密的事情,也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是在于他失去了胤禛的信任。

当邬思道利用高福把胤礽和任伯安的信给胤禩的管家时,邬思道要高福不要跟胤禛说。这是高福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邬思道说是自己害了高复的原因,更是邬思道后来害怕胤禛的原因。但是这一点,在李卫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李卫从来都没有向胤禛有所隐瞒,而且”不该知道的坚决不问。”

当李卫当了个四品粮道,带着老婆孩子回到雍王府的时候,早早下轿。他仍然把自己定位成雍王府的奴才,见到胤禛立马请安,这让胤禛非常地满意。

但是认真,其实也意识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李卫是一个讲感情的人,那么,如果发现高福不在了,肯定要问,自己又如何作答?


于是胤禛巧妙的回避了这个尴尬,他让邬思道来代为解答这个问题。胤禛说,”你们先去看看福晋,过后李卫到枫晚亭邬先生那等我。”

在这个过程当中,李卫将会走到自己和高福原来的住处,而邬先生也会及时的出现在那里给予李卫”解答”。

胤禛可谓用心良苦啊,避免李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问起最敏感的问题,而引起”误伤”。中间经过邬先生缓冲一下,可使李卫”平安着陆”。

当李卫走到原先的屋子追思十年前自己和高福的时候,邬先生走进来,他并没有去解释高福为什么不在了,而是说了一句,“人已经不在了,你就别伤心了。”

李卫有个优秀的品质,那就是”懂得感恩”,这比表忠心更有价值,也更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邬思道和李卫两人向枫晚亭走去的时候,邬思道又说“多少人读书,十年寒窗,求之不得着官帽,狗儿,你要好自为之。”

李卫果然一点就通,“邬先生,你说的意思我明白,做人和做官是一个理儿,就是不能忘本。”


这是一句极端聪明的话,领上道之后,邬思道就要考察李卫了。当李卫说出四爷就是自己的本,就是根,自己是枝叶的时候,邬思道说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而高福的死,对于重视感情的李卫而言,心中应该是充满了无限的疑虑。但是他只字未提,这就已经说明了,他比胤禛想象的更要成熟,在未来的道路上将会走得更远。


炒米视角


高福的死,与雍正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虽然高福犯错在先,差点泄露了雍正的机密,但是经过邬思道邬先生设计终于挽回了败局,没有造成损失,而且暗地里阴了八爷一次。

可以说高福算是将功赎罪了,高福本可以不死,但是雍正这个人刻薄寡恩猜忌心极重,是有名的冷面王,为了自身利益,他绝不允许背叛过自己一次的人,继续留在自己身边,但雍正又不放心把他放出去,所以只有处死高福,才会觉得高枕无忧。

而当时李卫在外地做官,得知高福的死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这个时候他更多的是怀念亡友,痛惜高福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最后落得这种结局,毕竟自己与高福是总角之交,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极为深厚,痛惜之余也会有兔死狐悲之感,生怕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结局,但是他也明白自己只要忠心为雍正办事,雍正肯定会留下自己。

李卫的恐惧之心,只能深藏在心底。因为他明白他的一切都是雍正给予的。

雍正能在九王夺嫡之中胜出,说明在用人驭人中很有一套。

他不可能会把自己身边的人全部处死,这样只会落得别人说他兔死狗烹,他会留着李卫,来彰显他的宽容大度。

二来李卫没有接触到核心机密,对他的名声够不成威胁(高勿庸和高福则不同,他们两个人经手过很多不能见光的机密,所以非死不可)。






大雅视界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48

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用在李卫和高福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两个好哥们同时为一个主子效力,其中另一个被自己的主子悄无声息的给做掉了,剩下的一位一定想到了,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

当李卫以布政使的身份再次回到雍亲王府的时候,他已经发现自己从小的玩伴高福已经不在了,据永亲王府的幕僚邬思道说,高福是得了一场急病死的,可是江湖上人称为缠死鬼的李卫心里隐隐约约感到高福死的蹊跷。


(高福是这样死的)

李卫又有了新的差事,他原来是在年羹尧的手下当差,开始有一个小小的县太爷,没多久又干到了甘肃布政使,这次是带着老婆翠儿和已经几岁了的儿子特意回到京城,来到雍亲王府看望自己的主子四阿哥胤祯。

本来李卫与高福,还有翠儿他们三人是同甘共苦一起长大的,本来高福也喜欢翠儿,可是李卫更喜欢翠儿,在女人的问题上就是亲哥们也互不相让,所以李卫来个先下手为强,偷偷的把翠儿弄到了手,为这事儿差点儿被自己的主子给撵出用亲王府。

可是就为这事儿,李卫在心里总觉得对不住高福,心里总觉得好像自己在抢了高福的妻子。

如今李卫回到雍亲王府,看到斯人已去,他由邬思道陪着来到高福的住处看了看,内心不由自主的感觉到酸楚和凄凉。
(邬思道敲打着李卫)

李卫的怀疑没错,高福的确是被雍亲王胤祯给弄死了,雍亲王认真弄死个人简单的很,据传说他手里就掌握着两个秘密组织,其中在王府粘知了的黏杆处就暗藏着好多江湖高手。

其中还有一个叫血滴子的专业暗杀组织,它是专门用来对付和暗杀对雍亲王胤祯的对立派的对手和内心有异动的人。

不过高福这次真是该死,因为他出卖了雍亲王胤祯,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可是在雍亲王府当差,好多事情谁又能说得清呢?对于高福的暴病身亡,李卫虽然心中有些疑惑,也不能过多的去问,因为雍亲王府的规矩大,搞不好自己也会被牵连进去。

李卫也是在雍亲王府好多年了,对庸秦王府内的神秘他李卫几乎了如指掌,自己这个主子本身就被号称为冷面王,雍亲王府的家规又大,即使是作出小小的出格的事情,也会被责罚。关键是雍亲王府上千号人,谁也不知道谁的底细到底是干什么的。所以李卫想到这内心就感到不寒而栗。
(高福的下场)

老鬼邬思道对于高福的死,他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也明白这个鬼精灵似的李卫不可能不明白在用秦王府做事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可是邬思道不想李卫也陷入其中这个危险的漩涡。

所以邬思道不禁叫着小名对李卫说道:狗儿,你可要好自为之,做人和做官一个道理……

李卫是何等精灵,这明摆着是邬思道在考验自己,考验自己是否因为高福的死而动摇,试探自己是否因为高福的死而产生一种恐惧感,所以李卫毫不犹豫的接着邬思道的话茬儿说:

邬先生,四爷就是这一棵大树的树根,我就是这棵树的树梢,有了四爷才有我李卫的今天……实际上这位邬思道通过高福的死,也想到了自己的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也不仅茫然。
(邬思道与李卫交心)

悟空问答的这个问题问对了:高福的死不仅让李卫感到恐惧,邬思道恐怕也恐惧了,因为在雍亲王府这个深宅大院儿里,到处都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并且邬思道已经深陷到一场你死我活的九王夺嫡中,没有退路。

李卫就现在的差事而言,也是在暗中为雍亲王胤祯做事,包括上次在万永当铺搞那个百官行述,就是李卫干的,而万永当铺的幕后老板就是八阿哥胤祀,这次到年羹尧的手下干事,也是为了避开八爷党及八阿哥胤祀的暗中调查,所以李卫内心虽然恐惧,但是这条路他还得硬着头皮走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高福的死,对李卫是个警醒。什么警醒呢?伺候雍正这样的主子,容不得半点背叛,否则就会死无葬身之处。

雍正是个恩怨特别分明的人,包括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也是如此。像八阿哥胤禩这种死对头,雍正可以对其非常残忍;而像十三阿哥胤祥这种好兄弟,雍正也可以对他恩宠被指,死后哀荣无限。

高福子所以被雍正毒杀,根源就是他背叛了雍正,被八阿哥胤禩的管家收买了。

高福死后,李卫回到他曾经住过的房间里,坐在那里静静哭泣,表情特别悲哀。这既是在哀悼他和高福曾经的情谊,大概也是在哀悼他们这类人的命运——一切都操纵在主子手里,可以青云直上,也可以死于非命。

对此,李卫有过恐惧吗?可能短暂有过。但更多的,可能不是恐惧,而是警惕——绝对不能走高福的老路,而要走年羹尧的路(当时的年羹尧是雍正府中奴才里做官最大的)。

于是,李卫对雍正坚决忠诚。他要用自己的绝对忠诚,换来雍正的保举。

即使已经是四品官了,李卫带着夫人小翠回到雍正府邸时,却远远地就下轿,理由是:在主子这里,奴才没有坐轿的资格。

即使已经是总督了,看到雍正饭量锐减(一顿吃了不到半碗米饭),也会难过地流泪,并且对雍正说:主子每天处理国事,怎么才吃这么点饭呢?

李卫做的这些,都让雍正特别高兴,觉得他是一个队主子忠诚的人,把他当做自己的绝对心腹。

李卫最终成功了,不但官至总督,而且与雍正善始善终。

同为雍正府邸里最有出息的奴才,也都是雍正的心腹,年羹尧最终被砍头,而李卫却得以善终。不得不说,李卫的确有过人之处。这个过人之处中,也许就有高福之死带来的启示。


趣谈秘史


只说剧,不谈史。

无知者无畏。对于高福的神秘失踪,李卫是不是恐惧过,要看李卫是不是无知。

一个目不识丁的街头混混,能够把官做到一省的封疆大吏,你觉得他凭的只是几分运气和忠诚吗?如果是这样,那么,除非雍正皇帝是瞎子,否则,就绝对不会把他提拔的那么快、那么高。

要说运气,高福和李卫算有着同样的运气,若论忠诚,后来的孙嘉淦不谓不忠。可是后来这两个人都没得善终。高福被雍正秘密处理了,孙嘉淦让年羹尧杀了。究其原因,他们的死,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够警觉。

一个人的警觉和学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当然,我并没有说不可以后天的培养。)高福的死,第一个感到恐惧的是邬思道,第二个才是李卫。这两位都是那种,对潜在危险有天生警觉的人。最后这两个人也都得以幸存下来了。邬思道能够活下来,靠的是聪明,而李卫则是靠的对雍正的忠诚。假如雍正要下杀手的话,第一个死的应该是邬思道,因为他明显感觉到了这个人的危险,而李卫的忠诚却让他更为放心一些。

我之所以说他警觉,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试看后来,翠儿想让李卫替年羹尧求情的事情,李卫说她“妇人之见”。难道他内心里就真的不愿意去救下这个昔日恩人的性命吗?不,他也是想救的,只是他想的更多更远罢了。救不救得下来不说,他一定也想到了替年羹尧求情是件多么危险的事。

李卫这个人,看似胆大,却并没有真的妄为过。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在雍正所乐于接受的范围之内。包括在刑部大牢暴揍曾静,包括雍正纠结弘时是否该死时的进言。

自古无情帝王家,说什么兄弟情深,说什么父子天性,在皇权面前,一切都是可以拿来牺牲的。李卫能做到一省大员,就绝对不会幼稚的认为,皇帝会因为私情而对他这个知道太多内幕的人网开一面。所不同的是,他用忠诚遮住了他的惶恐,并且过关了。

我是把酒共东风,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把酒共东风


雍正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刻薄寡恩是他的标志。

在登基前夕雍正便清理了府邸的幕僚,一众人等突然消失。而邬思道是最懂帝王心术的人,他急流勇退拒绝为官。早早提出去云游四海,为雍正寻觅人才。


邬思道深知帝王心术,登基后的皇帝决不允许留下在藩邸曾助他的活口。虽然雍正对他例外,但是他已经厌倦了刀口下生存的日子。

至于高福,他差点败露了雍正的秘密,亏得邬思道神机妙算才得以周全。其中还趁机摆了八王爷一道。不过,最终高福还是逃不过一死。

雍正怎么会继续用一个曾背叛的人?

李卫知道高福死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人精李卫十分清楚个中原由,怎么会不后怕?

思及邬思道当日急匆匆离开,李卫当官更是战战兢兢,唯有忠于雍正才有出路。雍正因此也待他不同于别人。


清心一栈


什么事情最让人恐惧?鬼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没人见过鬼。也就是说,未知的事情最让人恐惧。

而高福之死,对于李卫来说,就是最大的未知数。他并不知道高福是怎么死的,只知道他死了。在他的内心会引发各种疑窦:高福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死?是四爷胤禛让他死的吗?自己以后会不会也死在胤禛手中?



之后邬思道出现了,在二人的对话中李卫多少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邬思道说:“多少人十年寒窗,都求不到这个官帽,狗儿啊,你要好自为之。”

李卫很快领悟到,邬先生的出现是胤禛刻意而为,目的有二:第一,让他接受高福已死的事实,毕竟二人之前关系很好;第二,借高福之死来试探李卫的态度。

李卫虽然书读得不多,但对这种事往往是一点就透。他连忙说:“做人和做官是一个理,那就是不能忘本。”

接下来他又说,四爷就是根,我就是枝叶,邬思道不禁由衷地夸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当然,即便通过了考验,胤禛对李卫也绝对不能彻底放心。或者说,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政治家,他不会对任何人保持绝对的信任,但却需要所有人对他保持绝对的忠诚和信任,对一切有意或无意的隐瞒,他都会无法忍受。而这件事也对李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后来他做了两江总督,对雍正也不敢有哪怕一丝一毫的隐瞒。

而高福之死,其实就死在了这一点上。他在犯了错误以后并没有及时向胤禛报告并悔罪,而是隐瞒下来,然后告诉了邬思道。邬思道也犯了错,他觉得如果高福能戴罪立功,或许可以在胤禛面前被网开一面。殊不知,隐瞒领导并自行其是,这是最大的忌讳,会彻底失掉领导对你最大的信任。



所以邬思道才会在高福死后说:“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达摩说


惊讶有之,同情有之,伤心有之,担心有之,恐惧或许谈不上。

坎儿和狗儿本来是一对难兄难弟,遇到黄河水患,零落飘零,遇到了四阿哥胤禛这个大贵人。砍儿老实巴交,狗儿能说会道,两个人都是重义气,能办事的好下人。在四爷府里高福显然是开始是更受看重的,每有要事雍正先找高福再找李卫。但是要论到忠心程度,李卫说第一没人敢说第二,所以邬思道说要派个人去监视年羹尧的时候,李卫就成为唯一的人选。



高福的死对李卫来说打击不小。李卫回到雍亲王府,除了见胤禛,第一个见的就是高福的旧居。热泪盈眶时,却被邬思道打断,人都死了那么久了,就不要太伤心了。


想想自己如今官居四品粮道,然而最好的朋友却成了孤魂野鬼,“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他的炉台”,李卫伤心有之 。本来他和坎儿一同喜欢着翠儿,但是翠儿最后选择李卫,坎儿借酒消愁却被利用,李卫同情有之。雍正心狠,说杀就杀了,李卫又怎么能不心里一颤呢。但是李卫一颗忠心事主的心,胤禛是根他是叶的言论,问心无愧,他又有何恐惧。

四爷胤禛对李卫也确实好,外放出去监视年羹尧,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娃,从知县做到四品粮道,一方面李卫确实会做官,另一方面胤禛打心眼里喜欢李卫。这些情义李卫是感觉到的,所以他孩子的名字叫“李忠四爷”,一方面他表忠心,另一方面他借这个名字告诉四爷我拿儿子做保证,一生都是四爷的人。




红雨说历史


李卫心里很清楚自己在皇上面前再牛逼官位再高,权力再大,而在满洲贵族面前只是条奴才狗而己!所以自己行事看似大大咧咧,其实万事都小心翼翼!邬先生的告诫他的话也深深的记在了心里,万事不碰满贵的底线!所以保全了自己!而年大将军却自持功高,没看清局势的利害所在,至使自己身败名裂!悲惨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