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指揮塔為何在艇身後面?

快知網


說起“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其巨大的體積和噸位。雖然這種龐大的“水下怪物”已經基本退出現役、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當提及戰略核潛艇時,“颱風”級獨樹一幟的設計仍然能讓人在第一時間想起這個曾經的水下霸主。在“颱風”級的設計上,人們看到了太多的離經叛道,其中尤其令人不解的一點是:這種潛艇的指揮塔竟然位於艇身後部,這在各國潛艇當中十分罕見,這是為什麼呢?

□從外觀上來看,“颱風”級的指揮塔位置相當靠後

通常來說,核潛艇的指揮塔一般位於艇體前部或中部,這與潛艇需要維持平衡和航行性能有關係。攻擊型潛艇的指揮塔通常設置在艇身中部或中部稍微靠前的位置上,這一位置遠離艇身前部的魚雷艙和後部的輪機艙,同時又能儘量保證平衡性。而對於戰略核潛艇來說,由於巨大的潛射彈道導彈發射筒會佔據艇身很大一部分空間,而基於艙室佈置和維持艇身平衡的需要,導彈發射筒又不能佈置得過於靠前或過於靠後,因此往往被佈置在艇身中部略微靠後的位置上。自然而然,潛艇的指揮塔不能設置在導彈發射筒上方,因此被“擠”到了艇身前部,也是沒法避免的問題。

然而,在“颱風”級潛艇上,這種設計慣例遭到了顛覆,這與“颱風”級極其特殊的艇身設計有直接關係。“颱風”級是目前絕無僅有的採用三個耐壓艇體的潛艇,其三具艇體呈“品”字形羅列,這是該型潛艇艇身十分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之所以“颱風”級不像其他戰略核潛艇採用單個耐壓艇體,原因在於“颱風”級所配用的導彈。

□潛射導彈佈置位置,颱風級潛射導彈佈置在耐壓艇體之間

“颱風”級配備的潛射彈道導彈為P-39型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這種導彈體積非常巨大(在潛射導彈當中而言),如果其發射筒使用類似其他戰略核潛艇上部分頂出耐壓艇體之外的“龜背”設計,將出現相當巨大的“龜背”、使潛艇航行時面臨極大的阻力。因此,“颱風”級採用了一種相當違背常規的設計:將導彈發射筒完全置於艇體內部。這樣一來,“颱風”級避免了“龜背”產生的航行阻力,但艇體也必須設計得十分巨大,這就是“颱風”級採用三個耐壓艇體的原因。

□“颱風”級為了避免“龜背”的不利影響,將彈道導彈發射筒完全內置,結果使得該艇不得不採用三個耐壓艇體堆砌的結構設計

不過,將導彈發射筒完全內置也並非沒有問題。這種設計除了使艇身的設計和建造難度大幅提升外,對於如何配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於“颱風”級來說,該型潛艇所採用的SS-N-20(P-39北約代號)型潛射彈道導彈來說,該型導彈相比於其他戰略核潛艇採用的彈道導彈本來就又大又重,再配上導彈發射筒其體積和重量簡直堪稱泰坦。同時,為了追趕當時美國戰略核潛艇的載彈數量,“颱風”級的導彈發射筒數量達到20具,比之前的戰略核潛艇多出4具,由此造成的增重就更加突出了。如果按照以往戰略核潛艇的設計將導彈發射筒設置在艇身中後部,難免會讓“颱風”級頭輕尾重,這對於核潛艇的設計是大忌。這樣一來,“颱風”級的導彈發射筒就只能前移到艇身中前部,這成為了“颱風”級區別於其他戰略核潛艇的重要特徵。

□為確保平衡性,“颱風”級離經叛道地將導彈發射筒設置在了艇身前部,而且其佔用的空間非常巨大

而導彈發射筒前移所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原來指揮塔(以及指揮塔下面的指揮艙)的位置被導彈發射筒擠佔,因此指揮塔就只能“順位後移”了。從設計目的上來說,“颱風”級的指揮塔後移與其他戰略核潛艇指揮塔設置在艇身前部並無不同,只不過“颱風”級過於特殊的結構使得其選擇了與其他核潛艇不同的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