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和霍去病到底哪一个更厉害?谁的作为更大?

历史清单


我还是选择卫青,下面我就相信分析一下他这个人对我的印象吧。

西汉武帝时期,卫青征讨匈奴的一系列战斗所取得的辉煌战果,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军事天才和吃苦耐劳、勇敢无畏的品质。

应该说,在开始时汉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这一系列胜利,与卫青的个人品质和本领以及他的正确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卫青的鞍马劳顿,为汉室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卫青的胜利,汉朝重新控制了河南、河西等地,并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使首都长安有了一定的保障。尤其是经过漠北一战,匈奴实力大伤,从此之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使汉朝解除了被匈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威胁状况。

卫青能够在二十几年的时间内,由一个奴仆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了他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而在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之后,卫青既没有擅权乱政、胡作非为,也没有被谗被毁、身家难保,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为官做人智慧有关。其实早在他的征战之中,卫青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韬之谋。

卫青带兵打仗,不但自身当敌勇敢,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而且号令严明,赏罚公平,治军有方。

在公元前124年,卫青出高阙击匈奴有功,汉武帝格外施恩,封其三子为侯。卫青坚辞不受,并说:“我待罪军中,全靠皇上神灵,战争取得了胜利,这都是诸将校的功劳。”由于卫青的奏请,随同他出征的十一名将校,才得以封侯赐爵。这里面既有他的姐夫公孙贺、挚友公孙,也有李蔡(李广的叔伯兄弟)、李沮、李息、李朔、赵不虞、韩说、豆如意、权孙戎奴等一般僚属。

田仁是卫青的一个侍从,很有胆识,多次跟随卫青从征,立有军功。对于这样一个奴仆,卫青也是有功必赏他上报朝廷,汉武帝便任命田仁为郎中卫青不但不掩他人之功,而且为将清廉不贪有时候,皇太后赏赐给他的金钱,他也量才均分给部下将吏。卫青虽然功高一世,位极人臣,却始终忠于朝廷,恪守军人的本分。史称他“以和柔自媚于上”。

当然,卫青的自处卑顺,不敢专权,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比如在汉初,一些裂土受封的侯王,功高震主的将领,大多数招贤养土,培植个人势力,结果都没有好下场。这些人都是卫青的前车之鉴。因此,当苏建劝他效法古时名将,结交宾客,招徕人,以扩大自己的声望和势力时,因为他也有过教训。当年,主父偃初到长安时,曾投在卫青的门下。卫青多次向汉武帝荐举主父偃,皇上根本不予理睬。后来,还是主父僵毛遂自荐,早上投书,傍晚即被召见。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把豪强富户迁到茂陵,以便朝廷集中控制时,卫青为关东大侠郭解讲情,说郭解家贫,不应在迁徙之列。郭解终究还是被迁到了茂陵。这使得卫青不能不对自己的政治之途倍加谨慎。

卫青不但在政治上忠于朝廷,就是在一些生活私事上,也完全听命于汉武帝,尽量顺应皇帝的心意。

卫青被拜为大将军以后,平阳公主的丈夫曹寿得了恶疾,回到自己的封国。平阳公主只好独居。她同身边的人商量:长安中的列侯,谁可以做她的丈夫。左右的人都说大将军卫青最合适。于是,公主同意了,并通过卫皇后示意皇上,汉武帝亲自发话,卫青便由当年的骑奴变成了主人的丈夫。公元前123年,卫青出兵归来,汉武帝赏赐给他千金。卫青虽然声势赫赫,权倾朝野,为人却谦恭退让,礼贤下士。史书上记功,“青仁,喜士退让”。这使得他在仕途上终身无虞,死后得以陪葬在茂陵之旁。汉武帝时第一大将卫青,其一生可谓颇具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寄人篱下饱受欺凌的侯府女仆私生子,成长为抗击匈奴开疆拓土功标青史的大将军;从公主的马夫到公主的驸马,一时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然而,纵使这般,卫青依然能够保持恭谦的本色,不居功自傲,以其小心谨慎的处世风格谋得善终,着实让人敬佩之至。

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卫青谦卑的由来。

1.出身

或许,卫青的谦卑与他的出身不无关系。卫青出身十分卑贱,母亲为奴仆,同时自己又是私生子,没有任何地位和名分,因此在他整个少年时期,都处于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境况之中。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肯定有深远的影响。此时之“卑”,是被迫,也是自觉,这使得他既能忍辱负重,又能刚毅奋发。他因此而养成的有胆有识、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无疑对他后来的建功立业起到了重大作用。

2.前车之鉴

汉初,刘邦剪除了不少有可能威胁到自己江山的功臣,延至武帝,因笼络势力、功高震主而遭受横祸者已不在少数。卫青本就有“”的性格,对于他而言,从一个马夫荣升为大将军,这是他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他对于自己这份得来不易的荣耀与地位倍加珍惜,而且已十分知足。再加上前车之鉴,使得他根本无心也不敢耀武扬威、得陇望蜀。所以,他索性刻意表现出一种看淡功名的样子,做给武帝、也做给同僚们看——我卫青与世无争没什么野心。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谁又会处心积虑地加害他呢?

3.经验教训

汉武帝性格多疑、刚愎自用,又容不得臣下损其颜面,李陵、司马迁都是先例。卫青权倾朝野,多少会受到武帝的猜忌,而且他又碰过两次软钉子,这怎能不令自幼就“卑”的卫青心生余悸,所以他只能更加小心,以保住这得来不易的一切。

很多人身居高位时,都不能够做到处之泰然。他们不是骄横跋扈、盛气凌人,便是志得意满,居功自傲。其实仔细说来,任何一个人所拥有的“功”和“才”,都是建立在别人帮扶的基础上的。是故我们应多学学卫青,才可大但气绝不可粗,可建功绝不能自傲。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告诫臣下:“天下太平了,自然骄傲奢伤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则会招致危难灭亡”即骄至便衰!

其实,这也是现代人的一大弊病,骄横生万恶是故当我们取得成绩时,千万不要丢了谦卑的本色,倘若你习惯了居功自傲,目中无人,那么终有一天你会反受其害。


天天开心历史


这个问题有的聊,外甥和舅舅的故事。舅舅稳重沉着,外甥个性张扬,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打起仗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两个人深得汉武帝的欢心,原因很简单,有本事,不但能打仗而且会打仗。曾经雄赳赳,气昂昂的匈奴人,愣是被这爷俩儿给打的爬不起来,这让饱受匈奴之患、受尽折辱的汉武帝深深地出了一口恶气。

卫青出生比较低贱,苦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更懂得成功的不易,所以能够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样,身为汉军头领的卫青威望也很高,从不居功自傲,也不虐待军士。跟这样的将军上战场,士兵的热情高涨,战斗力也翻倍。
(卫青剧照)

霍去病的性格和舅舅卫青截然不同,霍去病给人的感觉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而且,霍去病喜欢冒险,打起仗来灵活多变,不拘泥、不刻板,每天都出奇不意,每天都有新鲜感。如果那个士兵喜欢惊险刺激,跟了霍去病总保不会让他失望。

但霍去病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心胸狭隘、嫉恶如仇。汉武帝本来想把他培养成新一代的中坚力量,但霍去病不会顾全大局,自然也不会有运筹全局的本领,所以汉武帝由希望变为失望。

那么,卫青和霍去病到底谁更厉害,谁的作为更大呢?

答案自然是卫青,有句老话说得好“姜还是老的辣”。卫青奠定了汉匈战争胜利的基础,霍去病只是起到了补充和扫尾的作用。

概括起来,卫青对匈奴七战七胜。公元前129年,汉武帝第一次派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卫青,四路大军主动出击匈奴,其余三路兵马,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只有以卫青突袭匈奴人祭天圣地龙城,取得辉煌战绩。这次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汉武帝打击匈奴人的信心和决心。

在此后六年间,汉朝连续发动了五次反击匈奴人的大规模战争,卫青逢战必出,每战必胜,并且收复大片失地,为取得对匈战争全面胜利起到了主导作用。就在第五次对匈作战,霍去病在卫青的率领下开始崭露头角,拜将封侯。

漠北之战,霍去病登临瀚海、封狼居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跨漠长征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此战霍去病斩乱七万多人,封狼居胥,是霍去病人生最辉煌的一章;此战也是霍去病最后的一章,两年后英年早逝,时年24岁。一代天才将星,就此陨落。
(霍去病剧照)

所以,从汉朝和匈奴人整个战争过程中来看,卫青自然要比霍去病厉害,而且作为更大。而霍去病更像是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虽然也有过耀眼的光芒,但是转瞬即逝。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首先得从他二人关系说起,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二人后期关系不太好,霍去病还派人刺杀过卫青。

其次若说谁最厉害的话,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我觉得是卫青。因为卫青这个人他是一个帅才,为人处世温和,但对敌人从不手软,果断勇敢。霍去病应算是一个将才,他性格不是很好,喜怒无常。但是他太年轻的过世,以后能不能成为帅才我也不知道,但是且听我分析下他们的作战手段。卫青作战步步为营,用强大的步兵吸引火力,派出精锐骑兵穿插,就这样七战七捷。霍去病作战特别勇猛,还有点小心眼,作战时李广的儿子随霍去病征战,顶撞过霍去病。每次作战都把李广的部队放前面,损失惨重,这也是李广不得志想要自杀的原因。后来还把李广儿子当成野猪射杀了,这也导致李广的孙子李陵叛逃。霍去病作战时,每次都身先士卒,总是冲在前面,为了追求战功和速度,他可以不要任何行军形式,谁掉队了,有病了,就弄死你,省的拖累大家。但是正式因为卫青大军步步为营,霍去病在旁边搞事情,才把匈奴折腾的够呛。

最后我认为还是卫青厉害,可以说是卫青超级厉害,以上仅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错误之处谨请指正。


古今诗词赏析


打败匈奴,卫青和霍去病的贡献不相上下。但是,从精神上摧毁匈奴人的,是霍去病。

匈奴的优势,是快。匈奴的战术,是打运动战。唐朝诗人王维曾有诗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他认为卫青的成功主要是运气好。许多人认为霍去病的运气其实更好,每一次出兵,他都能恰好抓住匈奴。与此同时,李广的运气就坏的多,他要么是空手而归,要么是被匈奴给抓住了。

但是,霍去病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也不全是靠胆气;他主要是靠战术。

匈奴快,霍去病比匈奴更快。

匈奴打运动战,霍去病对以运动战。

霍去病的军队只要一出塞,就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对于主动出击的汉朝军队,匈奴主要以避战为主,有合适的机会再进行反击;攻击的汉军如果不能做到速度比匈奴更快,很难捕获战机,对于这一点,霍去病认识精准。他以快制快,不给匈奴人留下反映的时间;匈奴主力如果跑了,他就去攻击匈奴的老营--匈奴人的女人和孩子一定跑不过军队。

汉武帝曾经试着教霍去病兵法,霍去病不以为然。他对汉武帝直言:他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幸运的是,汉武帝也愿意相信霍去病的直觉。

中国的军事战术,发展到汉朝已经很完备了。怎样列阵,怎样派出斥候,怎样攻击,怎样防守,但是很遗憾,这些战术对匈奴人无效。公孙熬、公孙賀、李广等人,属于职业军人,接受过完整的军事训练,这本来是他们长处,在对付匈奴人的时候,反而成了他们的短处。他们的反应太慢。运动战不能按部就班,经常来不及派出斥候。你必须当机立断,必要的时候走的比斥候更快,否则就陷入被动挨打。

职业将领一个个失败,一次次失败,这不是偶然的。卫青和霍去病这一对半路出家的舅甥,从胜利走向胜利,也不是偶然的。卫青天性稳重,每对匈奴,先稳住自己的阵脚。霍去病则自己不列阵,也不给匈奴人列阵的时间。霍去病打的是彻底的运动战,他不但打赢了,而且没有给匈奴人留下任何机会。

输给卫青的匈奴人或许会想:我们本来也有机会赢。输给霍去病的匈奴人大概就不会这么想,他们已经被打懵了。接连被这样打懵了六次,他们已经在精神上被彻底打败了。

霍去病向后人证明,对付游牧民族,以快制快是可能的。游牧民族无论怎样机动灵活,他们毕竟是拖家带口的,职业军队则不受这些拖累。可是,可是,后来的汉族军队,怎么就完全忘了霍去病的功业呢?面对游牧民族的攻击和劫掠,他们只会被动防守。他们有骑兵,却不敢出塞。职业骑兵害怕拖家带口的强盗,怕的要死,我敢说,这肯定不是战术问题。这是心理问题,或者说,是精神问题。他们在精神上被某些因素给阉割了。


莫遇559


都差,两个人,一都是靠关系上位,二都靠运气打胜,三都是靠自己人抗击匈奴主力部队,才袭击成功。,再看看李广,两战皆以少打多,打的是匈奴主力。汉匈战争,以少打多,打匈奴主力的,还没有赢过。举个例子,赵信和苏建带领3000人全军覆没,赵信降,苏建逃。赵破奴带领2万人,对左贤王8万,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虏。像这样的仗很难打,我觉得换了卫霍用少量人打主力,也不一定能更出色,但是往往体系里就是这样,汉武帝不会安排卫霍他们去当炮灰,汉武帝有更伟大的战略,就是突袭匈奴后方,所以李广就成了炮灰,但是这并不是说汉武帝是故意的,毕竟汉武帝跟卫霍亲近一点。还有你说为什么卫青这些人出名了,如果你真读完了史记,你会发现像外戚这些人,都有特别的权利,他们能凌驾于汉律和战功条件之上,比如李广利战损8万人,汉武帝说没有功劳有苦劳,所以不罚。卫青定襄之战斩首1.9万,战损十余万(平准书)。霍去病战损7000,封侯。汉律规定战损超过十分之三,不予封侯,但他们伤亡都超过70%了。这些都是有特权的,再看非外戚,苏建3千人打匈奴数万人,李广4千人打左贤王4万人,输了还要死罪,这种仗怎么打?同样是出征,有人负责袭击软肋,有人负责抗主力,结果同样不公,有人立功,有人死罪。换了是你,你愿意带精锐袭击软肋,还是带几千人打数万人主力?然后这就是时运,时运是人为的,是汉武帝安排的。


可口偶遇


我认为要论谁更厉害的话,当属卫青,就两人的职位而言,卫青是大将军,大将军就是三军统帅。霍去病是骠骑将军,算是重要将领,归卫青指挥。

论作战指挥或者说战场杀敌的话,我认为卫青较为稳健。以史书记载的战绩看,也是卫青的战绩大,或者说战果的实际意义比较大。

至于二人谁更有作为,只能说霍去病早死,如若不然,以他的天资与能力,经过磨炼,将来也能成为元帅。


前史今事


论对匈奴精锐部队的打击当然是霍去病,其战法诡异多变,不拘泥一招一式,封狼居胥可说给予匈奴战争信心致命一击,从此与汉对战再无优越心理,而卫青呢?或许对匈奴精锐部队的打击不如霍去病,然而观其战法,已不单单是在战术上,而是站在战略角度,战胜匈奴精锐部队的同时,大肆破坏匈奴经济,纵观各大名将,也就卫青能够做到收支平衡,无需汉王朝投入大量财力物力,长远看卫青更胜一筹,这么一分析,只能说两者各有千秋,不亏帝国双璧之名,霍去病胜在战术,达到一法破万法的境界,当战术能够消灭所有敌人,那战略角度已不重要,犹如利刃般快速杀伤敌人,而卫青则是带倒刺的刀,杀伤的同时还让敌人掉血掉肉……


吃叮当猫的铜锣烧


卫青与霍去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材。卫青有大帅之材,其性格特点适合做十万人之将,霍去病则是将材,最多可做一万人之将。当然,霍去病年纪很轻就死去,他日常是否能成为帅材,也未可知。

但就从两者的性格特点和作战手段来说,是完全不同的。

卫青作为总统帅,将十万人,必须要战战剋剋,如履薄冰,而霍去病则不同。卫青的作战方略,是步兵为主力的汉军战胜以骑兵为主力的敌人的必要手段。他的主要办法是步步为营,不轻易为敌所动,用强大的步兵方阵吸引住敌人主力,然后派精锐骑兵分队迅速穿插,打大迂回。而小霍就是那个骑兵分队的队长。当卫青带十多万主力部队向前稳步推进时,是只有轻骑兵的匈奴人所无法抵挡的。要知道,当时没有马镫,骑兵很难在马上骑射,也不能使用双手持握的重兵器,要么是伏在马背上手持短刀冲锋,要么就在开打前下马结阵。并且匈奴人居住多较分散,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他们总是各部落来袭扰为主。面对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汉军步兵方阵,他们无能为力。


历史有今天


卫青沉稳老练,隐忍负重,是不可多得的统帅之才,而霍去病英气逼人,统领精骑,战法灵活,驰骋疆场,来去如风,也是位难得的悍将。我认为两者没有高低之分,完全取决于个人喜爱。汉武帝个人偏爱于霍去病,他对霍去病的评价和赞赏似乎略高于卫青,也是完全出自于个人情怀。

至于两个人的功绩,并不好去评判,卫青初伐匈奴时,虽然国力强于匈奴,但汉军主力并不熟悉新的战法,属于防御转进攻的过渡期,卫青的战功似乎没有霍去病那么大快人心,但是他的胜利却重挫了匈奴人的锐气,也使汉人树立起了战胜匈奴的信心。霍去病时期,匈奴已是汉军习以为常的敌人,汉军战马也得到了改良,不妨说当时汉朝拥有得天独厚的战争资源,而霍去病似乎正是汉人粉碎匈奴集团的决心。

我们可以把卫青比作旗帜,旗旛飞舞,人心振奋!把霍去病当作利剑,剑锋锐利,直刺敌人心脏!


AAA有何不可


这个问题,汉武帝已经给出了答案,霍去病的封冠军侯的成名战,就是卫青第一次全权指挥的大战,却损失士马十几万,然后河西之战,汉武帝就交给霍去病打了。再以后漠北之战,霍去病以少打多,大胜匈奴主力,卫青以多打少惨胜。

汉武帝自此以后不再让卫青领兵,而汉武帝是准备让霍去病李敢领兵再击匈奴的,但是霍李双双离世后,武帝并没有让卫青带兵,很显然卫青的能力已经不再被武帝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