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为何要把司马懿后代灭族?

历史一书生


历史上的因果报应,天道循环,比比皆是,曹魏在适当的时候篡夺了刘汉的政权,而司马家族在其势力足以抗衡曹魏政权时,也是毫无犹豫地夺了权;可司马家族后来也遭遇了同样的境遇,甚至还被刘裕给灭了族,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灭族的皇族。


刘裕本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22世玄孙,正儿八经的汉朝皇室后裔,可这样的身世也没有给他带来半点好处,他从小家里就很贫穷,长大后只好从军,因作战勇猛官职也越做越高,趁皇室成员争权夺利之际,他也在朝中站稳了脚跟。

东晋末期,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趁机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自立为王,在桓玄称帝三个月后,刘裕起兵讨伐。


刘裕一面会同群臣讨玄,一面竭力扩张自己权力,他整合了各方势力,诛灭了桓玄叛军,迎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刘裕自持功高,篡位之心越发心急,安帝为奖励刘裕恢复晋室有功,几次加封刘裕,刘裕都坚辞不受,恳请归藩,他要学司马懿装病那一套,以退为进,在洛阳的软缠之下,晋安帝不得已改封刘裕为十六州都督,刘裕才拜命受职,至此刘裕已掌握了晋朝的大半江山,他大权在握,又把持了朝政,篡权之心就昭然若揭了。

刘裕到了晚年,篡权心切,就命人勒死了安帝司马德宗,立司恭帝马德文继位,恭帝封刘裕为南王,可刘裕对这个南王是毫无兴趣,他要的是皇位,他已等不及了,就和中书令傅亮密谋夺位的最后一步,这一天刘裕等人率军冲入宫中,傅亮拿出事先写好的传位诏书,逼迫恭帝立刻禅位,无奈之下恭帝只得照抄诏书,宣诏禅位,恭帝强颜欢笑,亲手把皇帝玺绶交给刘裕,恭帝最终也惨遭毙命。

公元420年刘裕登基,国号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登基后即下令诛杀司马氏所有族人。

刘裕本人出生于贫贱的寒门庶族家庭,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世家大族掌权的时代,刘裕等寒门庶族备受歧视,这样一来使得刘裕对世家大族及司马氏皇族产生了严重的报复心理。

再过刘裕称帝时已57岁了,而他的长子刘义符才十四岁,刘裕想让儿子接受一个稳定的国家,也害怕东晋皇室卷土重来,于是就大开杀戒,不惜对东晋皇室斩草除根。


刘裕屠杀司马一族,也为后世朝代开了后朝皇帝杀前朝皇族的先河,致使后世的开国皇帝有样学样,恶性循环。

南齐灭宋后,刘裕的后人也没有幸免,被萧道陈屠杀,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有轮回”。




遗产君


刘裕通过镇压桓玄之乱,接着平定南方与北伐,积累了不少的军功与威望,从而慢慢的掌握了东晋的实权。公元419年,刘裕杀死晋安帝,另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是为晋恭帝。

但仅过了一年,即公元420年,年过五十的刘裕深感自己已时日无多,于是逼迫司马德文退位,自己建立了宋。而在这其中刘裕将国号定为宋,为很多人所不解,毕竟刘裕和汉高祖刘邦是有关系的,刘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刘交,这个刘交又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按说有这层血缘关系刘裕国号应该为汉才对。

为何要称宋呢?刘裕将国号定于宋也同样是合理的,它一样有认祖归宗的意思的,刘裕家族世居彭城,彭城又是春秋时宋国的旧地,刘裕命名为宋其实也合理。

回到正题。刘裕建宋称帝后,降十分配合自己改朝换代的司马德文为零陵王,虽然是被封王,但事实上却是被迁往秣陵给看管起来,一切活动被限制了,其实与被软禁无异。



在被软禁之时,虽说司马德文小心翼翼度日,但刘裕依旧深感不安,听说司马德文的皇后生了儿子,立马派人将其杀害。在杀了他儿子没多久后,为免除后患他还是决定杀了司马德文,而在这其中出了一个小变故,那就是刘裕派去毒杀司马德文的一个臣子叫做张伟的,因不忍心谋害旧主选择自己喝毒酒自尽。

这就彻底激怒了刘裕,刘裕认为肯定有不少人心中仍有旧主,于是命自己亲兵翻墙去毒杀司马德文。司马德文拒绝自杀,认为自杀不能投胎为人,于是亲兵将其挟上床,用被子蒙住他脸,将其扼死,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就这样被杀了。在此之后,刘裕觉得皇帝都杀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司马皇室全部杀害。

刘裕此举可以说是开了个先例了,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禅位的君主是被杀的,就比如当时离的最近的汉献帝刘协与曹魏末帝曹奂,他们在禅位后都活的好好的。那刘裕为什么要这么做,开这么一个不好的先例呢?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稳定自己的新兴政权,刘裕虽说先祖是汉朝宗室,但到了自己这个时候他只是个泥腿子,能有如今的成就,他全靠自己。一般来说这种靠自己能力打天下的人,往往更怕自己的天下被夺去,比如刘邦、朱元璋这样的,都对自己天下有威胁的人很小心谨慎,甚至是猜忌。而当时有不少人依旧念旧主,比如前头说的那个宁愿自己死,不愿去毒杀司马德文的张伟,这很难不让刘裕多想。

而刘裕在称帝后,他抑制士族,重用寒门,他也很担心士族势力因为不服自己的政策选择扶持司马氏叛乱,使得司马氏政权会死灰复燃,对于他来说只有赶尽杀绝才是最保险的,这样让想造反的士族没有任何借题发挥的机会。

再者当时还有一个相当现实原因,刘裕称帝时五十七岁,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而自己的接班人宋少帝刘义符才十七岁,而且心智未开还是个只知玩耍嬉戏的孩子,实际懂得的还不如十七岁的少年,为了儿子着想他也得杀光司马氏以免以后出现后患。


当然也有报复的原因,自己怎么地也是刘氏子孙,蜀汉司马氏派钟会、邓艾灭的,杀光司马皇室颇有复仇司马氏、拉拢刘氏子孙的意思。他对司马氏做的越狠,证明他是真的对司马氏越恨,世间人就越认同他与刘氏关系密切,是正统刘氏子孙。

因此刘裕将司马懿后代灭族理性来说是出于自己统治的需要,感性来说是为了报复。

不过风水轮流转,在刘宋末年,刘裕的后代、也是刘宋最后一位皇帝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给了齐王萧道成。当时萧道成派大将王敬则率军入宫,宋顺帝刘准当时年仅十三岁,看到王敬则带这么多人很害怕,于是询问王敬则自己是不是要死,王敬则冷冷答复:“只是让您到另外的宫殿中居住,您家先前取代司马氏一家(指刘裕代晋建宋事)也是这样做的。”

这意思就是结局和司马德文一样,先到外面住一段时间,接着被杀死。听完这句话后,刘准自己也深知已无存活的可能,于是流泪说:“但愿我今后生生世世永不再生在帝王家中!”果然萧道成称帝不久后,刘准便被杀害。刘裕当初为了巩固统治,开了先例,灭了司马氏,而不曾想到后来自己的子孙也尝到了这样的苦果,令人唏嘘!


夏目历史君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小名寄奴。刘裕建立的宋朝享国60年,是南朝享国最久的朝代,也是南朝国土最大的朝代。因为刘裕的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国土上,因此取过,国名为“宋”,历史上称宋、刘宋、南朝宋、水宋。水宋的得名来自于五行始终说,这个宋是水德,因此也称为“水宋”。(刘裕图)

刘裕其人其事

一、刘裕的出身

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的22世孙,是汉室的后裔。不过过了这么长时间,刘裕已经和普通的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了,只能仰望祖上的辉煌。刘裕非常孝顺,为了生活他砍柴、种地、打渔,有时甚至去赌博,都是为了生活所迫。

虽然居于贫穷,仍不坠青云之志,得到琅琊王氏王谧的看重。

二、刘裕和北府军

北府军是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建立的军队,只属于谢家,以后几度易主,最出名的一战就是“淝水之战”。

刘裕出身寒门,在东晋时期的门阀士族的制度下,非常难于走上做官的道路。只有在军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淝水之战中的北府军)

刘裕从军后成为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在北府军中步步高升,累官至北府军参军。主要原因是刘裕在对孙恩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孙恩是五斗米教的道士,被认为是最早中原地区的海盗,最后被刘裕击败跳海身亡。

北府军后投降桓玄,桓玄的老婆非常有眼力,建议桓玄杀死刘裕,因为桓玄要利用刘裕才作罢。刘裕自己也感到危险,积蓄力量反叛桓玄,并将桓玄击败,北府军成为刘裕的起家部队,在建立刘宋后,北府军成为了刘裕的皇家卫队。

三、刘裕战功和篡晋

刘裕在北府军的初期,经常作为先锋作战,每战必胜。北府军成为他的起家部队后,战功是一个接着一个。先后平定中国南部地区的孙恩、桓玄、桓楚、西蜀、卢遁、刘毅、司马休之等,消灭北方割据政权的南燕、后秦,将东晋的国土几乎恢复到西晋初年的国土。

因为消灭桓玄,接回了晋安帝,刘裕窃取了荆、司、梁、益、宁、秦、雍、凉、扬、徐、兖、豫、青、冀、幽、并

等十六个州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占了东晋的大半江山。

417年,刘裕二次北伐占领了长安,这时他的得力干将刘穆之刘邦长子刘肥的后裔,驻守东晋都城建康)病死了。刘裕的大后方出现了问题,刘裕急忙南归控制局面。到达建康后,刘裕迅速控制了东晋的政局。

刘裕控制政局后,晋安帝(司马德宗)一直给他加官进爵,但是刘裕已经开始谋划取代晋朝而自立。他非常注重魏晋时期的谶语,他看到东晋孝武帝后仍然有二位帝王的谶语,晋安帝是东晋孝武帝的儿子,他年岁已大,这两个帝王可能把他熬死了,于是主动出击,杀掉晋安帝再立一个新帝,用实际行动破掉这个流传已久的谶语。于是,在419年他派人勒死了晋安帝,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晋恭帝。420年7月10日,晋恭帝被迫禅让帝位给刘裕,建立“宋”朝。(刘宋疆域图)

刘裕为什么将司马懿的后代灭族

一、司马懿给后世子孙留下的隐患

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忠心辅佐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的魏国之君,一直隐忍不发,慢慢积蓄力量,在第四位魏帝曹芳登基10年后,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控制了曹魏的大权,他的孙子司马炎时期取代魏国建立晋朝。

司马懿政变的时候,他的声望相当高,但是他的子孙专权,最后取代了曹魏。他是虚伪奸诈、阴险毒辣的代名词,他经常违背誓言,没有做人的底线。东晋的明帝司马绍曾经问过王导关于夺得天下的事情:

据正史《晋书》记载,明帝有一次向宰相王导询问司马氏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便叙述了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晋明帝闻言极为羞愧,便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自己的子孙都感到羞耻。这种司马氏家族的作风,让人深深感到不安,遗祸后人。

二、刘裕为祖上报仇

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后人首先灭亡蜀汉政权,汉朝的国祚从此断绝。刘裕是汉朝宗室后裔,对此也是耿耿于怀的了,对司马懿的后人下手也在情理之中的。

三、刘裕年老,宋文帝年少

其实刘裕并没有马上杀害晋恭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二自己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只有14岁,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不能掌握政权,被东晋的后裔反攻倒算,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下决心杀死已经被废为零陵王的晋恭帝。421年,刘裕指使手下人毒杀晋恭帝,这个司马德文不想喝毒药,怕死后不能转世,士兵们只好用被子闷死了他。这也够奇葩的了。

肉体消灭了废帝后,刘裕仍然不放心,对司马氏皇室家族开始下手屠杀了。

四、刘裕部众的顾虑

刘裕起家于北府军,他的部下大都是寒门出身,被“门阀士族”压迫已久。既然对司马氏已经下手,为了自身以后的安危,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凡是姓司马的都杀,永绝后患。一时间刘宋的国土上司马氏尸横遍野,江南和中原地区的司马氏纷纷逃跑,脱离刘宋的控制区域。

司马皇族后人安在?

东晋孝武帝有三个儿子: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司马楚之。前两个已经被杀,司马楚之带领自己的家族和部署投奔了北魏王朝,最后成为了北魏的大臣,在北魏边疆曾经大败宋军,死后追赠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

刘裕后人下场

刘裕树立了一个坏榜样,新朝建立弑杀前朝皇室。刘宋末年,权臣萧道成要求宋顺帝刘准禅让,禅让后的当年被萧道成杀害,年仅13岁,他临死前说过这样的话:

“希望在我死后轮回时,生生世世,再不要投胎于帝王之家。”

因果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穿越再现彼岸


刘裕几乎把留在西晋的司马杀光,但没有灭族!这和刘裕的出身,性格,当时的环境,还有苻坚的前车之鉴,都有关系。

先看下刘裕的出身:

刘是绝对的城市无产者出身,家徒四壁,没受过什么教育,终日游手好闲,好勇斗狠,靠勇力得到他的一切,所以他只相信杀伐。

当时灭后秦时,就屠杀了投降的后秦宗室,连妇女都不放过,显现出街市流氓地痞本性中残忍横暴的一面。

苻坚大帝的下场引起的前车之鉴:

前秦苻坚是个心胸宽阔的氐人,对灭国投降者向来很好还给予兵权,但慕容家的落井下石,收留的丧家犬姚苌直接把他缢死。

自此后,灭人国者如果不忍心对亡国者家族下绝杀令,劝谏者往往以苻坚为“柔仁邀名”的首例,致使后代亡国之皇族,罕有保全者。

特别在乱世王朝,皇帝与权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纵观南北朝一朝,当断不断者如宇文护,尔朱荣,都被皇帝连全家一起干掉了。

脾气好一点的萧道成,被后废帝拿强弓指着肚皮要杀。

处境更危险的杨坚,几次三番被天元帝试探,一不小心就要死。

无伤上位的高洋,上位之前和东魏皇室博弈了一百回,自己的哥哥连带老爸的文职心腹都被皇帝暗地里做掉了

所以,南北朝的权臣一有机会都要尝试废立,废立(杀死)皇帝是权臣防止生命受到威胁的最有效的方法。

于是刘裕干脆就把晋朝皇族斩草除根了,之后许多人也对此进行效仿


看下当时刘裕所处的环境:

东晋司马氏宗室还存在一定力量,虽然刘裕在代晋之前不断削弱东晋宗室,但是由于当时南北对峙的形势,有许多宗室逃往北方,甚至降附北方政权,对刘宋的统治造成了一定威胁。

如司马休之被刘裕击败后与司马文思,司马道赐逃往后秦,被姚兴任用后“侵扰襄阳”,后秦灭亡,休之等人又逃亡北魏,其中司马文思在宋文帝时期仍被北魏用来对抗南朝“刘义隆遣将裴方明击杨难当于仇池,世祖以文思为假节、征南大将军,进爵谯王,督洛豫诸军南趣襄阳,邀其归路。”司马楚之为躲避刘裕对司马氏的屠杀,“亡于汝颖之间”,“与司马顺明、道恭等所在聚党。及刘裕自立,楚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刘裕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害楚之(未成)。”楚之此后也归附北魏,同样被北魏用来对抗刘宋“时南藩诸将表刘义隆欲入为寇,以楚之为使持节、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屯颍川以拒之。”甚至还出现了“楚之渡河,百姓思旧,义众云集,汝颍以南,望风翕然,回首革面。”的情况。

此外“时宗室多逃亡在河南。

有司马文荣者帅乞活千余户屯金墉城南。

又有司马道恭自东垣帅三千人屯城西。

司马顺明帅五千人屯陵云台”。

崔浩给太武帝上书时也曾提到“存立司马,诛除刘族”

一旦这些人在北朝的支持下反攻南方,必然会拥戴前朝皇帝,获得大义名分,那么刘宋就会处于被动局面。

而且,当时的高门士族对刘裕缺乏真诚的拥戴。

东晋年间,门阀制度森严,高级士族垄断军政大权,压迫低级士族,二者之前存在非常大的鸿沟。

门阀与士族之间和印度的种姓制有得一拼!

刘裕的出身就是士族,加上本人“仅识文字”,更加被高门士族所不齿,很多出身高门不愿与他合作。

刘裕拜太尉,谢混晚到”衣冠倾纵,有傲慢之容。裕不平。乃谓曰:谢仆射今日可谓傍若无人。”郗僧施“领宣城内史,入补丹阳尹。刘毅镇江陵,请为南蛮校尉、假节。”

三品要职丹阳尹不做,反而跑去做四品的南蛮校尉,明确表示了反对刘裕亲近刘毅的态度。

“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凑,其不至者唯混、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穆之甚恨。及混等诛后,方明、廓来往造穆之,穆之大悦。”

谢方明,蔡廓也同样不愿意与刘裕合作,直到刘裕击败刘毅,诛杀谢混、郗僧施之后才向其妥协。

就连一直“尽心高祖”的郑鲜之也对刘裕十分轻蔑“。

这种种姓阶级的矛盾,外部的威胁使刘裕不得不下狠手,灭了这些门阀的念想!


刘裕武功赫赫,但他开了这个坏头。

在刘裕之后,一代又一代,都是以上代君王鲜血的鲜红色做为开国庆典的主色。

估计每位“开国皇帝”在锣鼓喧天和臣民的欢呼声中,都不免存有彷徨顾虑的黑色意念:

我家子孙,何时何地,会被何等臣下,以何种手段弄死。

所以自古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也鲜有善终!


蓉儿是妹纸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刘裕建宋后,大肆屠戮司马家,不光是司马懿的后人,所有姓司马的都难逃一劫,逼的南朝部分司马氏不得不放弃相对安定的环境举族北迁,甚至还有远逃海外的。

刘裕杀光司马家,守仁君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巩固统治。司马家先祖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可是如雷贯耳,刘裕虽然代晋建国,但是谁又能保证司马家的后人会不会出一两个堪比先祖的人物?而且刘裕称帝时已经五十七岁了,古代年近花甲的人又能活多久?但是他长子刘义符也才十四岁。继承者年幼,自己又快不行了,刘裕为了能让儿子接手一个稳定的国家,不惜对东晋皇室斩草除根。

无限放大上面的指示向来是咱们的好习惯,本来只杀一个,指示到下面就是要灭一族,本来只要灭一族,再往下传就是姓司马的一个也别放过,所以刘宋王朝里所有姓司马的人就遭难了。

说刘裕是替曹魏报仇的纯属无稽之谈,首先刘裕是楚元王刘交之后,是刘邦亲弟弟的后人,论血脉那是正儿八经的汉朝皇室后裔,怎么会给篡了汉室的曹魏报仇?其次刘裕可是一个从小兵摸爬滚打上来的皇帝,有如此丰富的经历,又是一国之君,怎么可能为百年前发生的事动气。


不过刘裕这么一搞,却为后世朝代开了个先河,他的后人也无法逃脱。

在此之前,新朝建立后,为表示大度,往往会善待前朝皇族,比如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只是把六国后裔迁到咸阳,刘邦灭秦也善待秦王子婴,刘邦灭项后项羽的叔叔也被刘邦封了侯,曹丕代汉,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蜀汉灭亡后刘禅也能安享晚年。就连司马昭篡了曹魏,曹奂也被封为陈留王,得以安享余生。偏偏到了刘裕这里,把东晋皇室杀了个干净。


南齐灭宋后,刘裕的后人也没有幸免,被萧道陈屠杀,后来的王朝多有此举,全是刘裕带的好头。

刘裕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是屠杀司马氏确实是他的一个污点,不过人无完人,始皇帝也焚书坑儒,汉武帝也搞巫蛊之祸,咱们后人客观的看待就行了。


守仁读仁


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己称帝,建立刘宋政权。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70多年的南朝拉开了序幕。南朝依次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其结束的标志为公元589年陈朝被隋文帝所灭。刘裕是刘宋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他整顿朝纲,抑制豪强兼并,关心百姓生活,减轻农民负担,重视教育,减轻刑罚,有效地巩固了政权,也为后来的元嘉之治奠定了基础。

据史载,他是汉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曾祖刘混随着晋室南迁到京口。刘裕虽然出身贫寒,但从小就有大志向,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雄心壮志,刘裕走进军营,成为东晋北府军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由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

基本介绍完毕。现在回归正传,说一说,刘裕为何要把司马懿家族后代赶尽杀绝呢?刘裕出生于寒门家庭,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一个豪门大族执掌政权的年代,刘裕的家族备受歧视。让刘裕从小就对豪门大族及其在政治上的最高执政代言人物司马氏皇族产生了严重仇恨心理,导致他心理存在畸形甚至是一种变态。还有一点那就是刘裕万分恐惧当时势头还非常强劲的士族土豪势力,他担心如果不斩草除根势必会导致司马家族日后复仇。

刘裕势必会清算司马氏余党,是因为刘裕是汉朝的后代,所以诛杀司马一族,于公于私都是正常的,通过诛杀司马家族可以安抚了汉朝的残余势力的情绪,由此获得刘氏一族势力的大力支持。

刘裕起于寒微,行武出身,文化基础不牢,以至于遭到土族豪门的蔑视。虽然刘裕屡次北伐扬名立万,也深有民众基础,不过在士族眼里压根就没有看得他。而起刘裕的政治基础不牢,在士族的支持比例不高,所以刘裕一怒之下令诛杀全国所有的司马姓氏者,这样的举动是一种宣泄,是对司马氏家族一种极大的仇恨。

还有就是刘裕本人天生性格残暴,做事不经过大脑,不考虑任何后果,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可以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对白痴皇帝司马德宗都能痛下杀手,更何况是对子孙后代具有很大威胁的司马家族的后代呢。

站在女性的观点追忆历史、了解历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种历史解读情怀。

每天和你分享有价值的历史观点!请你留步给予关注,点赞,点评,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动力!爱你们……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没能一败涂地,而能东山再起?诸葛亮死后为何西蜀无人继承他的衣钵而迅速瓦解?

赤壁之战时,老将黄盖诈降。而曹操败走华容道却能劫后余生。这不能不讲一下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之大气,在用人上是体现的最明显的。所谓:海纳百川。其招降纳叛、用人不疑、真诚相待、情同手足、坚决采纳好的建议、勇于承担责任、知人善任。是其他人无可比拟的。

华容道关羽为什么义释曹操?就是关羽在曹营时,曹操一点也没有对不起他的地方。虽然关羽不为曹操所用,曹操还是对他非常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赤兔马,送绿萝袍。有一段曹操吃饭的场景:曹操在吃一盘非常好吃的嫩鹿肉,就想起关羽了,让给他送去,并且把炉子带去,怕凉了。还要给他送美酒去。

虽然曹操不能避免拉拢人的嫌疑。但是却也是情真意切。 刘备、关羽、张飞。走投无路时都是投奔曹操。曹操待他们情同手足:同食同撵。后来煮酒论英雄刘备吓跑了。败于吕布时又回来投降曹操,曹操还是收留了他。刘备却用小人之法杀了吕布。

所以在历史上,对关羽比对刘备评价要高。就是刘备是反复小人。关羽是义气汉子。

曹操官渡之战后烧掉部下写给袁绍的书信,赤足接荀攸,义释张辽,也足见其对人的真诚。曹操的真诚换来的是部下多数人的忠诚。当然不包括刘备!在这里不说黄盖的诈降不好。黄盖比刘备在素质人格上要高过千万倍的。

诸葛亮在家里闭门造车搞了《隆中对》。他一门心思搞三国鼎立,图谋分裂,制造战争。使战火又燃烧了几十年。最终华夏被五胡乱华所蹂躏。这样一个搞分裂的阴谋家居然被人推崇!!!!可叹啊!很不应该。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透顶。黄巾军起义,人口剧减,几个大臣带皇帝流浪讨饭。董卓屠杀长安城。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时候本来应该恢复生产,修养生息的。

在诸葛亮治蜀时,四川饥民很多,而曹魏政权在北方搞屯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生问题。 诸葛亮打着复辟、正统、王道的旗帜干的却是分裂国家、图谋自取、发动内战、挑起战争、劳民伤财的勾当。

诸葛亮鼓动刘备取西川,坑害拿他当好弟兄的刘璋,借刀杀关羽、囚禁马超、用计杀了魏延、把李严贬回家、毒死彭漾,用激将法让老黄忠送死。这就是他的“仁义”。诸葛亮玩弄后主刘禅与鼓掌之中,哪里有一点“礼”。诸葛亮疯狂北伐,这种以小欺大、徒劳无功的战争只能说明他不“智”。其教唆刘备借荆州而不还没有一点“信”。其:仁义礼智信。全部丧失。

诸葛亮假借孔子的思想为其发动的战争来正名。这样后来的石敬瑭、吴三桂、汪精卫、溥仪、张勋等都是以诸葛亮为榜样,打着复辟的旗帜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利益。这样就开创了个人利益大于国家利益的汉奸理论思想。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知道刘备打不过曹操、孙权。就教唆刘备去打他的自家弟兄刘璋的主意,并最终消灭他们,而不是联合他们。这样他就开创了窝里斗的先河。

诸葛亮治蜀,人口96万。带甲士兵10万,官员4万。这样官兵的比例是:1:6。也就是说6个老百姓供养一个官兵。孙吴使者出使西蜀时看到的景象是:蜀国百姓人人面露饥色,个个垂头不语,可见诸葛亮治蜀之严。吴使回去后和孙权说:蜀近忘也。天府之国、膏颐之地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竟然饿殍遍地。川中平原、歌舞之地,竟然人人垂头不语。后来学者:胡觉照、鲁迅、廖伦燕也认为:蜀国不亡,世无天理。

诸葛亮也是历史上一个对权不放的独裁者。《三国志》记载“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自校薄书”、“罚二十以上亲揽”。明朝丞相胡惟庸曾说过:宁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无权。这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最好解释。

汉晋史书记载:诸葛亮围祁山时,招来鲜卑的比能,比能等带兵到故北地石城做诸葛亮的外围接应。《可能是甘肃西北的地方》诸葛亮的手很长,跨过曹魏和鲜卑直接勾搭上了。这种勾引外敌屠杀自己人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汉奸分裂分子。

终于,在诸葛亮死后一百年左右,匈奴人刘渊以汉室正统的名义称帝并大杀华夏子民。导致了五胡乱华。五代十国。


谈古论今沧海剑


刘裕之前的禅让都和平过渡,从刘裕开始,禅让开始蒙上一层血腥。

刘裕先派人刺杀晋安帝,称帝后,将晋恭帝贬为零陵王,后派人将其闷杀,并几乎杀尽司马氏一族,除部分逃亡北朝,如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赐等。

为何刘裕要开杀前朝皇帝的先河?存在这样的说法:

一,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刘裕出身低微,即便他大权在握,高门士族依旧对他不齿,并非是真正拥护他。

二,虽然刘裕在代晋之前,极大削弱司马氏的势力,但司马氏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刘裕称帝后,大量司马氏逃往北朝,结合北朝的力量对刘裕形成极大威胁。更何况,北魏大臣崔浩曾上书太武帝“存立司马,诛除刘族”,因此一旦北朝来攻,这些人势必会拥戴前朝皇帝或者司马氏。

这时候,刘裕杀司马氏的积极意义会大于消极意义。但他开了很不好的先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宋顺帝禅让萧道成后,也被萧道成所杀。


五味社


刘裕是谁?他是如何从一介草民变成皇帝的?



刘裕出生在东晋的一个农民家中,虽然祖上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但是传到刘裕这一代时,刘氏家族已经沦为了普通老百姓,刘裕身上的皇室血脉也稀释得差不多了。

但就像刘备一样,刘裕自命不凡,他决心要重振刘氏家族。刘裕成年后便选择了参军。

刘裕加入了谢玄的部队。这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便是这支军队完成的。

刘裕靠着自己的一股拼劲,逐渐在军队中闯出了名气,几年之后便掌握了这支部队的实权。

就在刘裕还在军中拼杀的时候,桓玄起兵造反,大军直逼都城建康,不少朝中大臣、贵族四散逃命。而桓玄也是在杀了重臣司马元显后掌握了东晋的政权。

刘裕看到桓玄坐在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位置上,有点坐不住。

他一番思量后决定出兵讨伐桓玄,一来刘裕自己已经掌握军心,拥有一支尖锐部队;二来刘裕师出有名:讨伐逆贼,扶持正室;再而,刘裕可借此机会立下大功,有助于他权力膨胀。

在刘裕平定桓玄叛乱后,扶持晋安帝再次上位。但刘裕手中已经掌握了全国八州的军权,刘裕此时可以说是权势滔天。晋安帝已经成为了刘裕手中的傀儡。

刘裕掌握东晋的实权后,并没有着急推翻它,而是选择了先收复边疆失地,进一步笼络人心。

刘裕是如何灭掉司马氏族的?

公元419年,刘裕派人杀了晋安帝,另立司马德文为帝,也就是晋恭帝。刘裕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二:

其一,彰显刘裕在东晋的绝对地位,让朝臣百官产生畏惧;

其二,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叫“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晋安帝的上一任皇帝,刘裕认为这是天意,他为了顺应天意便杀了晋安帝。可见刘裕做人行事是何等小心。


公元420年,晋恭帝把皇位禅让给刘裕,刘裕终于登基,建立了“宋”。晋恭帝名誉上是被“请”出了宫,封为零陵王,实则是被软禁在宫外,整日不许出门。

登基后的刘裕已经年过半百,他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但是朝中大臣乃至前朝贵族,并不是很服从他这位新皇帝。刘裕一直为此时担忧,他开始重用寒门子弟,压制士族门阀。

但刘裕担心这样压制下去,朝中大臣们会掉头扶持旧主。刘裕便下令派人暗杀晋恭帝,以绝后患。

刘裕为什么要灭掉司马氏族?

一般像刘裕、朱元璋这种打出一番天下的人,行事都会非常小心。只要有威胁到自己江山社稷的人,绝对会除掉。

晋恭帝死后,刘裕还是不能安心度日,自己的儿子年龄尚小,还有司马氏族留在世上,司马氏族中还有少数几个是朝中大臣。心狠手辣的刘裕为了自己的江山,便灭了司马氏族,朝中大臣们就算想跳反扶持旧主,也没得旧主可扶持了。


总结下来,刘裕灭掉司马氏族的原因有二:

其一,刘裕自己时日不多,而他的儿子年方十七,还是娇生惯出来的。刘裕害怕他死后自己的儿子不能成事,便灭了司马氏族,永绝后患。

其二,朝中大臣和士族门阀大多心念旧主,刘裕便杀光旧主,让他们念无可念。


史之策


毫无疑问的是,皇帝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诱人的,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没有之一,一旦做不好,死的不光是自己,而会是整个家族!

但因为权力实在过于诱人,因此争夺皇位的人从来都是乐此不彼!当初的司马家就是这样,为了取代曹魏,司马懿蛰伏了几十年!


司马懿:“我挥刀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我磨刀却磨了几十年!”刘裕同样的,为了夺取东晋司马家的天下,刘裕也是苦心积虑!

刘裕幼年可以说是十分的凄苦,虽然他是刘邦的异母弟楚元王刘交之后,但到了他出生的时候,早已经家道中落!

由于家庭贫苦,其出生后,他的父亲甚至一度想要将刘裕遗弃,幸好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

长大后的刘裕为人雄杰,气度宏大,身高七尺六寸,风神奇伟,不拘生活小节,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深得王谧的器重,后刘裕从军!


后来,孙恩于399年发动叛乱,刘裕所部参与平叛并多次获得战功,又经桓玄叛乱之后,到416年,刘裕一人已都督二十二州!

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先后平定孙恩、桓玄、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势力,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不仅统一了中国南方,同时也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

当时虽任是司马天下,但刘裕所占的土地已经近一半!

这时候,对刘裕来说,整个天下都是手到擒来,指日可待!区区地方大员,朝中重臣已经无法满足其欲望,于是,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东晋灭亡。他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

对于司马氏,刘裕没有任何心软,这就跟后来侯景叛乱后,诛杀梁朝三千多官员是一个道理,因为自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几乎把控着朝政,任何一个门阀世家,都有雄厚的底蕴!


更何况是司马氏这样的皇室家族,如果不斩草除根,就怕日后春风吹又生!

要想彻底解除司马氏的威胁,就只能将这个家族除名,当初“王马共天下”的影子还并未散去!刘裕深知门阀氏族的恐怖之处!

后来的侯景也是如此,但他的敌人明显更多,因此他要对付的家族更多,要杀的人也就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