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在泰国当了国王,为什么没有将幸存的梁山兄弟接过去享福呢?你怎么看?

__一念花落丶胡歌


古诗有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梁山好汉里以龙为绰号的好汉不少,厉害的如入云龙公孙胜,次一些的像独角龙邹润。但这些龙都不沾水,也就不怎么名副其实。然而,这里面却有一个很特别的存在,那就是梁山水军头领排名第一的李俊,绰号混江龙,也是所有水军头领里绰号名字唯一带龙的。龙遇水则灵,是不是绰号就代表了他以后注定不凡呢。

这个李俊若说起来,还真是打小就有几分本事的。看看他干的事情,一个是艄公一个是贩卖私盐,绝对的贫苦出身,但他非但没有受压迫,反而成为揭阳岭三霸之一,没有点真本事是绝对做不到的。

李俊在揭阳称王称霸,虽然逍遥快活但毕竟只是一个小地方,好在李俊是一个特别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当大名鼎鼎的宋江宋押司路过此地时,李俊的机会来了。甭管是巧合也好,设计也罢,反正李俊一下子两救宋江,这份恩情,宋江绝对忘不了。所以上梁山以后,李俊力压梁山元老阮氏三雄和水性极佳的张家兄弟,成为水军头领,此后李俊在梁山水战中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李俊这人,早在揭阳岭跟张家兄弟就是结拜兄弟,而且他自己手下也有李立、童威、童猛三个小弟,在梁山绝对是水军一哥。但是除了这几个人还有宋江以外,李俊在梁山上还真不见得有多少至交好友。就连那同是一个地方出身的穆弘兄弟,估计因为出身不同吧,张家兄弟在揭阳岭就不怎么给穆弘面子,双方关系估计不咋地。至于阮家三兄弟,那是互相牵制的对手,本来就不熟。

不过跟随宋江以后,李俊作为水军老大,虽然没有打入梁山核心管理层,但也是次一级的高级管理人员,凭借他的精明老练,逐步也看出了一些什么。宋江接受招安以后,按照宋江原本的想法,估计是自己被朝廷封一个大官,各个兄弟也都有官职,到时候在朝廷里起码有一百零七个弟兄支持自己,但结果就是宋江拼死拼活征辽国,打王庆田虎以后,只得一个闲职,其他梁山好汉就更不用说了,根本捞不到实惠。我相信,这时候的李俊肯定会有想法了,再怎么打下去自己这些人也不会成名得利,搞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果然,宋江耐不住性子要求征讨方腊以后,梁山好汉再也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存在了,是真的会死人的。恰好这时候李俊遇到了费保四人,这四人也是水上强盗,跟李俊结拜,还帮他们打了一把方腊下面的方貌,宋江看了自然高兴,梁山死那么多人,来几个补充不错呀,但是费保等人坚决推辞。后来他们还跟李立说了一番自己想法:跟着打仗搞不好就要挂掉,就算最后赢了方腊,以后朝廷肯定也饶不了你们,倒不如找个好地方逍遥快活。李俊当即表示只要打赢方腊以后还活着,自己立马来找你们。可以说李俊之前并不是没有这么想过,只不过是借着费保的口说出来罢了。

后来果然李俊成了暹罗国王,李俊本来就精明能干,在梁山呆了那么久,经历过大小战斗和勾心斗角,自身见识本事都得到长足的发展,跑到一个化外之地建个国家的确不是难事。看看梁山好汉里那时候还剩下哪些,与他关系好的张家兄弟,李立都死掉了。其他人根本也谈不上那个交情啊,何况他们各有各的安排打算。比如宋江卢俊义这些大头领还是待在朝廷里的,关胜呼延灼本来就是朝廷将领回归本位,李应燕青那种也是有自己的出路。那些人都各有自己的生活,生也好死也罢,都轮不着李俊来操心了。

何况再看看,李俊是从太仓出发,一路扬帆起航赶到暹罗,这个距离就算今天坐船过去都很远,何况是古代,没个一年半载绝对到不了,没死在路上就不错了。到了那边肯定很难再重返中原了,中原的一切恩怨情仇跟他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其实想想看今天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在海外发了财,难道就要把国内的远方亲戚什么都接过去一起享福吗?显然没有这个义务。何况是李俊生活的那个年代,交通十分不便利,更加没必要了。


一览众河小


梁山南征方腊,损失了七十员好汉,幸存的好汉仅存三十八人。其中,梁山的八个水军头领死了四个。李俊作为水军头领之首,他对朝廷假借驱虎吞狼之计,乘机剿灭梁山的阴谋是心知肚明的。于是在梁山大军回朝的途中,李俊便假装中风,将徒弟童威、童猛留在身边,脱离了大部队。后来,宋江等人回朝,虽然都得到了朝廷的封赏,但很快就又遭到了蔡京和高俅等人的第二波发难,又被害死了好几人。

李俊由于醒悟的早,带着徒弟童威、童猛兄弟隐居,因而逃过了这一劫。随后,李俊打造船只,与征方腊时所识兄弟费保等人到了暹罗国二次创业,最终在暹罗站住脚跟,成为了暹罗国的国王。(暹罗就是泰国)


关于李俊后来的这段创业经历,水浒原著小说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展开细说。因此他到底有没有照顾幸存的梁山兄弟,从水浒小说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不过在明末清初时,一个叫陈忱的浙江文人又写了一本《水浒后传》,在后传中,作者又以李俊和阮小七等人为主角,重点描写了幸存的水浒好汉(包括一些非梁山好汉)们如何反抗朝廷,再次发动起义,最终在暹罗建立功业的故事。

在《水浒后传》中,首先登场的是阮小七和孙立。他们再次闹了登州,连同栾廷玉、扈成等一同上了登云山(扈成就是扈三娘的哥哥)。

梁山旧部的重新造反,惊动了本已经在王都尉家安享生活的乐和。乐和马上意识到,孙立造反,自己绝对会受到牵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避而走之。毕竟朝廷不信任他们这些梁山的余部。(乐和因为被王都尉留在汴梁,没有参加征方腊)


于是乐和化名为尹文和,逃亡建康。之后乐和在建康的万柳庄救出花荣秦明的遗孀。到杭州又与童威、童猛两兄弟相遇,随即去到常州救出了李俊。

随后李俊找到了一些幸存的梁山兄弟,效仿隋末虬髯客的故事,出海谋取王业去了。

不久后,金兵南侵,攻陷东京汴梁汴京,掳徽钦二帝于北方。李应和呼延灼等梁山众英雄遂以报国勤王为己任,加入以李纲和宗泽为首的抗金阵营,抗击金兵,并处死了祸国殃民的奸臣蔡京、高俅等四凶。(呼延灼在水浒原著中战死,后传中没有死)

在这期间,浪子燕青的表现非常出彩。他不仅救出了康王赵构,差点还把他给剁了。还在金人的监狱中见到了已经是阶下囚的宋徽宗,并与徽宗深夜长谈。谈话内容,刺激到了徽宗皇帝的灵魂深处。



但是南宋的抗金形势非常糟糕,宋朝在金人的打击下,一溃千里。迫于形势压力,梁山英雄们只得冲破金兵的重围,弃寨出海,与李俊会合,一起在海外求出路。

这些梁山好汉出海之前,李俊占据了暹罗的附属岛,并被推举为征东大元帅。

自从李俊自封为征东大元帅之后,暹罗不断派出军队前来剿匪。不过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还反被李俊的军队兵临暹罗城下。暹罗国主马赛真遣使请和,愿招花荣之子花逢春为驸马。乞求和平。

通过和亲,暹罗国主缓了口气,李俊也返回金鳌岛整顿军备。

后来暹罗国发生内乱,暹罗奸臣共涛弑杀马赛真,自立为王。李俊率领金鳌岛所有将士倾巢出动,准备为国王报仇。就在此时,抗金失败的梁山好汉适时加入,协助李俊打进了暹罗城内,平息了奸臣的内乱。李俊也因此被奉为暹罗国主。

因为出身大宋,李俊奉南宋为正朔,正式向南宋朝贡。(这是当时人的道德局限)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基本交代了幸存梁山好汉的最终归属。

李俊——暹罗王。

公孙胜——秉一正教通真虚寂大国师。

柴进——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行暹罗国丞相事。

燕青——太子少师,封文成侯。

乐和——参知政事,兼管太常寺正卿事。

裴宣——吏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朱武——军师中郎将,兼大理寺正卿。

萧让——秘书学士,兼中书舍人。

金大坚——尚宝寺正卿。

皇甫端——大仆寺正卿。

宋清——光禄寺正卿。

戴宗——通政司使。

樊瑞——伏魔护国真人。

蒋敬——度支盐铁使。

穆春——工部侍郎。

杨林——廉访使。

邹润——留守司。

孙新——宣尉使。

杜兴——驿传道,兼兵马都统制,武毅将军。

蔡庆——刑部待郎,兼锦衣卫指挥使。(因为后传的作者是明朝人,所以后传中很多官职都有明朝官职的影子)

凌振——火药正总管。

顾大嫂——六宫防御,封恭人。

王进、关胜、呼延灼、李应、栾廷玉为五虎大将军,皆封列候。李应兼户部尚书,栾廷玉兼兵部尚书。

朱仝、阮小七、黄信、扈成、孙立为兵马正总管,武烈将军,皆封伯爵。

花逢春(花荣之子)封暹罗国驸马都尉,兼骡骑将军。

呼延钰(呼延灼之子)封龙骧将军。

徐晟(徐宁之子)封虎翼将军。

费保、高青、倪云、狄成、童猛、童威水军正总管,武卫将军。

李俊后来生下一子,名为李登。李登的性格仁慈宽厚,他与好汉们的后裔互结婚姻,对这些叔叔伯伯们都非常恭敬。因此,在众好汉的扶持下,李俊在暹罗的基业又传承了几代人。一直到南宋灭亡时,李俊建立的暹罗国才灭亡。



以上便是《水浒后传》中,梁山残存好汉的最终结局。最起码在后传这本书中,李俊是与残存的兄弟一起在暹罗国共享富贵的。并没有不管他们。

至于其他版本的水浒衍生作品,由于我没有看过,这里不就不说了。

至于说为什么最后出海称王的是李俊,我觉得这和作者的感情有关。

水浒传里的一些段落,比如说武松徒手打死猛虎,就是施耐庵的表弟卞元亨身上发生过的故事。还比如说李俊在上梁山前,是个盐枭,而施耐庵曾经的主君张士诚,就是盐枭出身,在张士诚起兵反元时,施耐庵曾经追随张士诚造反,但是张士诚不顾施耐庵的劝阻,接受了元朝的招安,替元朝去打和方腊一样出身于摩尼教的红巾军,连在朱元璋手中做人质的弟弟张士德都不顾。摊上张士诚这么一个无情无义的主公,施耐庵后来索性也就便辞官归隐了。

之后张士诚被朱元璋击败,身死国灭。他的最终结局,以及他牺牲兄弟性命,换取功名利禄的故事,与水浒中宋江如出一辙。可以说水浒中的宋江,对应的现实人物,就是当时的张士诚。

而逍遥海外的盐枭李俊,对应的才是施耐庵理想中和记忆中那个十八条扁担起义,带着兄弟们杀贪官恶霸,掀翻江南半壁,覆灭元朝百万大军的张士诚。

两百多年后,南明政权被清朝消灭。也就是陈忱写完《水浒后传》后没多久,一个叫莫玖的年轻人为了反抗清朝的统治,逃到了越南,并在当地建立了河仙国。当年施耐庵和陈忱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居然让一个出身于广东雷州的小伙子给办成了。

只不过这个由南明后裔建立的海外政权,最终因为实力太弱,被越南吞并了。


Mer86


李俊海外称王这件事在施耐庵老先生的《水浒传》中只是在临近结尾时一笔带过,说李俊在征方腊结束后,对宋江称病,没随着大军回朝接受册封。而是带着童威,童猛兄弟和不久前刚刚在太湖结义的费保、倪云、卜青、狄成四位兄弟汇合,远赴化外之国暹罗,最后称王,而具体过程并没有详细的描述。


而在清代陈忱所作的《水浒后传》中,则是说包括李俊在内的不愿接受册封的一些梁山老弟兄解甲归田后,不同程度地受到北宋官府一系列压迫,欺凌,不得不再次揭竿而起,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对北宋朝廷彻底失望,然后一同远赴海外暹罗,拥立李俊为王的过程。其中有很多梁山旧人和李俊一起去了海外,如燕青、乐和、杨林、孙立等。即使原来接受册封,为朝廷命官的呼延灼,李应最后也与其会合,也就是说这些老弟兄都跟着李俊在海外拥有了香车美女,享了清福了。

其实即使按照施公《水浒传》最后的结尾推理,得出李俊海外称王后,并没有接原来梁山的老弟兄接过去享福的结论,这种行为也无可厚非。


一、时间会稀释一切。

李俊海外称王肯定也是经历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不可能他刚刚偷渡到了暹罗,岛上的土著居民就夹道欢迎,哭着喊着让他做国王,统治他们,这不符合逻辑。既然要奋斗,就需要时间,在这期间,原来梁山的弟兄也可能经受死走逃亡,所剩无几了,而等李俊称王后,即使有幸存者,可能也失去了联系。

二、故土难离。

即使北宋朝廷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大多数人们被压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其实远不是这种情形)但总归这是养育自己的那方水土,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哪怕整天过得很窘迫,也不想永远的离开这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人各有志。

彼之蜜糖,吾之毒药。你李俊觉得做了海外天子霸气侧漏高大上,而阮小七就觉得在梁山泊打鱼快乐逍遥,燕青携李师师之手游览名山大川便心旷神怡,更别说早早归隐山林的公孙一清先生每天只要沉浸在炼丹之中便觉得妙不可言了。即使李俊派人来请,尔等还直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呢!



“混江龙”李俊也是人中龙凤,只不过在宋江手底下一直隐忍不发,而一旦让他有了用武之地,称王称霸也绝非偶然,而他发迹后对于老弟兄的态度,想来肯定要比宋公明好得多。


田获三狐


“身材高大威猛,大眼、浓眉,声音和铜钟一般洪亮”,这么一位被古人当作男神一般描写的,就是李俊。李俊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撑船的船手,同时又和自己的好兄弟童威、童猛做一些贩卖私盐的活计,是他们那块儿有名的霸王,被人称为混江龙。

混江龙这个名称就有点意思了,在当时,它指的是一种清理河床治河的工具,宋代清理黄河泥沙时,混江龙就像魔法棒一样管用。所以从这方面看来,李俊能够得到混江龙这个称号,非常了不起。

确实,李俊十分精通水性,他在去了宋江手下后,打赢了不少水战。但是到了后来,李俊就离开了宋江,去了暹罗国,并且当上了那里的国王。

梁山兄弟最讲究的就是义气,但是李俊在发达之后,并没有将幸存的兄弟们接到他那里享福,这是什么原因呢?

不得不承认,李俊是一个很有谋略和眼见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他敬佩宋江,愿意为宋江洒热血。

但是后来,他对宋江少了几分认可,也更能比宋江看清楚时势,但他并没有马上撂挑子不干,反而仍然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依旧得到宋江赏识。

后来,在平定方腊后,李俊放弃了接受奖赏的机会,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离开.

在平定了江南地区后,他对宋江说自己不小心中风了,回朝是有心却无力,想先修养一段日子,还想让童威、童猛留下来照顾自己。

宋江听了后对他的话没有丝毫怀疑,一方面是出于信任,另一方面宋江也急着带领军队回朝。他可能没想到,这一分开就是永别了。

李俊出海去了暹罗国,也就是现在的泰国。去了暹罗国之后,他先是击退了暹罗国军队,又同意了暹罗国和亲停战的提议,就这样,李俊成了暹罗国的国王。

按着我们现在人的看法,李俊当了国王之后理应将他在梁山幸存的好兄弟都接过来和他在泰国过好日子,但事实证明,他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小编想了想,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李俊的离开是欺骗。

当初李俊要去暹罗国的时候,对宋江说的是自己中风,需要调养。这对于宋江来说是一个骗局,是他们信任感的破裂。

或许对于李俊来说,他羞愧说出这样的提议,如果他没有将这件事提出来,他对于与宋江和梁山兄弟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会存在一点侥幸,但一旦提出来被拒绝,那他受到的打击可能会使他遗憾终生吧。

所以,没有将幸存的兄弟接到暹罗国来享福,可能只是一种逃避。

原因二,李俊想要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并且有了不好的回忆,我们就会想要逃离,李俊也是一样。李俊好不容易离开了那里,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并且过上了全新的生活,如果再将梁山里的那些兄弟叫过来,那岂不又会使他想起以前的回忆?

原因三,李俊懂得兄弟们心里的想法。

当时的那些梁山好汉个个都是大英雄,而且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平日里散漫惯了,不喜欢受到约束,如果再将他们接到朝廷里,接受种种规矩的束缚,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考虑到这些方面,李俊才没有将他们接过来。

不过我们毕竟不是李俊,这些原因也只是小编自己的猜测罢了,李俊究竟为什么没有将幸存几个兄弟接过来呢?作为一个有谋略又有计划的人,李俊肯定是有他自己的打算的,或许在我们不知道那个世界里,李俊早就将他那些兄弟们安排妥当了吧。


小小嬴政


李俊,人称混江龙,上梁山后,在梁上大聚义时,位借三十六天罡星中,为梁山水军头领,在梁山招安前和招安后带领水军屡立战功,也是梁山众人中在征讨方腊后,得以生还的其中一人。


李俊在回京途中,向宋江称病请求留下童威、童猛照顾,宋江因为回京要赶时间,所以就留下童威和童猛两人,自己先带大军前进。

后来李俊和童家兄弟来到之前约定好的地方榆柳庄,找到费保等人,就出海而去,之后李俊混的也不错,做了一国国主。

那李俊做上国主后,为什么没有邀请其他梁山的幸存者去享福呢?

第一,李俊出海去了外国,当时和宋江说的是有病,后来李俊却去了外国,这本身就是一个欺骗,虽然李俊是没有恶意,但这也说明当时李俊不好意思和宋江直接说要离开。

同样,李俊做了国主后,同样也不好意思突然出现邀请其他人去的。


第二,人走茶凉,梁山之人虽然在一起时,都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但一旦分开,就又会有新的朋友,之前的感情也会慢慢的变淡。

在梁山互相真心的朋友还是不多的,梁山也是存在派系关系的,不然为什么李俊只和童威、童猛离开。

第三,征讨方腊后,幸存的那些人,人各有志,比如李俊去了海外做了国主,有的去跟公孙胜修道了,有的告老还乡,有的回家重操旧业,有的还继续为朝廷效力,有经商的,也有出家的。

他们都是有自己喜欢的事,李俊做上国主固然是好,但对于有的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也不差。


第四,李俊在海外为国主,而梁山幸存者却在宋朝,离得肯定不近,同时李俊后来能做上国主,也是需要时间的,到他坐上国主位置时,梁山幸存者就更少了。

所以李俊虽然做上国主,却没有邀请梁山幸存者去享福。


中孚鉴


梁山好汉中真正的王者李俊:给别人打江山不如自己做皇帝

谁才是带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最佳人选?在先后成为梁山头领的白衣秀士王伦、托塔天王晁盖、及时雨宋江,以及差一点就能成为梁山头领的豹子头林冲、玉麒麟卢俊义之外,还有一个人,比他们都适合成为梁山头领。

这个人就是名气不是很大的混江龙李俊,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在后来,成了一个国家的国王。这个国家,在古代被称为“暹罗国”,在今天被称为泰国。能够自己当皇帝的人,当一群造反派头子绰绰有余。

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如果李俊成为梁山首领,他也许能够像方腊那样,直接成立一个农民政权,直接和腐败的宋王朝相抗衡。

可惜在义气为先,拉帮结派,鱼龙混杂的梁山,李俊最多只能混一个水军头领的位置,正如他的绰号——混江龙李俊,他是混迹在江湖之中的一条真龙。

一、三救宋江,直接进入梁山核心管理层

李俊原本只是浔阳江中打渔和贩卖食盐的一个艄公,何德何能?在上梁山后,一举跃居梁山好汉排名第二十六位?在水军头领中他的排名是最靠前的那一个。

李俊凭什么压过张横和张顺,以及阮家三兄弟?不是因为他武艺高强,也不是因为他名声最大,而是因为他曾经“三次救过宋江”。

第一次,宋江因为杀了阎婆惜刺配江州,经过揭阳岭,在催命判官李立开的黑店里被一碗蒙汗药麻翻了,正要开膛破肚,李俊及时赶到,救了宋江。宋江当即和李俊结为兄弟,并且去他家小住了几天。一下子和江湖上名声响当当的及时雨攀上兄弟,李俊的社交手腕不一般。

第二次,宋江在揭阳岭得罪了揭阳岭一霸的穆家兄弟,被他们追着赶到了浔阳江,情急之下上了揭阳岭另外一霸船火儿张横的黑船,正要被张横弄下水去淹死,李俊及时赶到,救了宋江。李俊说服几方势力,大家化敌为友,还把其他人介绍给了宋江,为后来宋江上梁山拉了不少人头,这个大忙,宋江记在心里。

第三次,宋江在江州题反诗,被黄文炳那厮告发,宋江被押解入死牢,就等着砍头了。李俊听到消息,马上组织揭阳岭的好汉们前往劫法场,最后与梁山人马汇合,一起救了宋江,还与张顺一起捉到了宋江的对头黄文炳,大家同上梁山。

此时,三救宋江的李俊已经成了宋江铁打的心腹了。

二、看准时机,直接坐了梁山水军的第一把交椅

如果梁山是以水军为主,而不是以马步军为主,李俊的排名,还得往前再靠一靠。梁山水军主要分为三个派系,一派以张横张顺兄弟为主,一派以阮家三兄弟为主,另一派,就是李俊和手下的童威和童猛兄弟。

李俊和阮小二把手梁山东南水军大寨,但是李俊,是实际的水军头领。在宋王朝军队多次围剿梁山的过程中,水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俅三次带领军队攻打梁山,没有一次接近梁山本土,李俊指挥下的水军功不可没。

后来,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在追随宋江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李俊指挥下的水军,同样立下了不少功劳。而李俊自己,则在征讨方腊的战争中,使用诈降计策,深入敌营,作为内应,在城里放火,最终协助宋江攻破了方腊的城池。

梁山水军在李俊的率领下,和宋江卢俊义率领的马步军兵分两路,势如破竹,一路收复了江阴、太仓等地,由此可见,李俊不仅具有领导力,而且还很会打仗。

发现自己既有领导力又会打仗的李俊,不想给别人打江山了,而是想自己当皇帝。

三、暗中密谋,诈病和梁山势力分道扬镳

李俊在攻打方腊的过程中,还拉起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势力。梁山水军名义上虽然归李俊统领和指挥,但是对于另外两派势力,张顺张横兄弟,以及阮家三兄弟,李俊知道自己是很难完全指挥的,所以他需要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弟兄。

李俊和与童威、童猛到太湖侦察,在榆柳庄与费保、倪云、卜青、狄成四人结义,这四个人,并没有加入梁山的队伍,而是属于李俊的队伍。

征讨方腊得胜回朝,李俊已经和自己的六个兄弟约好了一个秘密的计划——到海外去打江山。

平定江南后,宋江带领的大军带了京城附近,朝廷传出命令,不让宋江的军队进城驻扎,而是在郊外修整。李俊很生气,其他梁山好汉很生气,别人生气就是骂两句娘,比如李逵,李俊不一样,他要干一票大的,直接拉上吴用逼迫宋江造反攻打京城。

可惜吴用没有这个胆量和气魄,梁山好汉建立一个全新政权的机会就这么浪费了。

眼看着征讨方腊后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但是宋江以及卢俊义等一帮掌权派,一心还是要做“报效朝廷,封妻荫子”的美梦,李俊很失落也很失望。

大军走到了江苏,李俊诈称中风,留下了童威和童猛兄弟,就这么和梁山大军分道扬镳了。

四、潜龙入海,自己打江山,自己做皇帝

宋江不敢自己当皇帝,但是李俊自己敢。宋江和他手下的弟兄,始终没有突破那么一点“忠君报国”的格局。

撑船的艄公——李俊突破了。为什么要替宋王朝当炮灰?为什么不能自己当皇帝?

李俊是个实干家,他以自己的领导力和指挥能力,带领手下的六个兄弟——童威、童猛、费保、倪云、卜青、狄成,造船,出海。

既然在宋朝本土干不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们可以到海外去闯一番天地。

在梁山兄弟要么归隐山林,要么在朝廷忍辱负重的情况下,李俊早就开始另谋出路。他是梁山上唯一一个有眼光,有谋略的人。

潜龙入海,一去不回。我们所知道的故事结局,就是混江龙李俊,最终混成了暹罗国的国王,不知比在梁山上时要显赫多少倍,而跟他去的六个兄弟,全部是开国功臣。

最后,为什么李俊在当皇帝后不接那些兄弟们到他的国家去养老送终?

第一,他没有这个义务,那些人跟了宋江,只是宋江的兄弟。李俊真正的兄弟,他带走了,一起享受荣华富贵。

第二,不合适。他是一个国王,和宋朝的皇帝平起平坐的国王。那些曾经排名在他之上的梁山兄弟,去了他的国家,只能低他一等,做臣子,难不成他还能让位吗?

第三,留下来做官,是那些梁山兄弟的选择;离开去打江山,是李俊等人的选择。他没有必要为别人错误的选择背锅。


END.


博书


梁山所谓的义气本来就是虚妄的,武松断臂宋江视若无睹,何况李俊平时本就与梁山其他头领交情泛泛,唯一算是交情好的张顺张横又都战死了,李俊看出了宋江的薄情以及朝廷驱虎吞狼的毒计,所以李俊以中风为由脱离宋江,带走了自己的两个徒弟童威童猛,然后汇合费保等人,远赴暹罗,最后成为暹罗国国王,且不说梁山其他好汉与李俊交情一般,就算李俊有心相助也有心无力啊,虽然没有记载李俊是如何成为暹罗国王的,但是肯定不会是李俊一到暹罗虎躯一震别人就直接让位请他当国王吧,肯定也发生过很多事情,李俊等人能从一个外来客混到国王的位置肯定也花费了很多时间,这么长时间即使梁山还有残部也早就被剿灭了,何况暹罗距离大宋路途遥远,李俊想要得到梁山好汉的消息都不容易



蜉蝣菌Jun


李俊是扬子江中撑船梢公,还与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一同贩卖私盐。因精通水性,人称混江龙。他和催命判官李立同霸揭阳岭,与揭阳镇穆弘兄弟、浔阳江张横兄弟合称揭阳三霸!

李俊三救宋江后入伙梁山,屡立战功!平方腊后,李俊随大军班师。他行至苏州时,诈称中风,要求留下童威、童猛看视,让宋江先行回朝。宋江怕耽误行期,只得留下李俊三人,自率大军回京朝觐。宋江走后,李俊依照旧约,与童家兄弟前往榆柳庄,寻找费保四人,打造船只,从太仓港出海,投化外国而去,最终成为暹罗国之主。

以上就是李俊的介绍,我们来分析一下题主的问题!李俊本来在揭阳岭活的逍遥自在,天不怕地不怕,官府也不敢过问,但是为了当年的义气成为官府打击的对象,没办法只能投奔梁山,入伙梁山极有可能是李俊不得已而为之,李俊入伙梁山后,随军南征北战,大聚义后李俊通过自己的努力排在了天罡星第二十九位,也算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吧!李俊非常看不惯宋江的招安行为,这时的李俊可能对梁山失去了兴趣,所以在打完方腊,班师回朝时,才装病,也许聪明的李俊早已看到了众兄弟的结局,也许李俊也已经对梁山失望了!所以他在做了暹罗国国王后才不邀请那些受功领爵的兄弟!

第二点,征方腊后,众兄弟回京领到了官职有的也愿意归野,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你邀请人家,人家也不一定去!不去不邀的好!

第三点,李俊最好的兄弟末过童威童猛两兄弟,也是真正的发小,同时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关于与其他人的交集,甚少!既然最知己的兄弟都在身边了,其他人,邀不邀请的无所谓!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李俊在暹罗国是国王,如果邀请宋江,卢俊义来了,以前我叫他们哥哥,现在我要不要讲江湖义气把国王之位让给哥哥,如果不让他们来了,不是威胁吗?所以不邀的好!

第五,李俊做的是国王不是山大王,没必要把自己的国家弄成土匪窝!


居士看世界


《水浒传》原本就是虚构的,因此李俊去泰国当了国王也是虚构的,泰国历史上并没有李俊这位国王。那么笔者空对空的分析下,为什么李俊在当了国王后没有将梁山幸存的兄弟接过去享福呢?从现实的历史角度上看,历来同心者少,同德者寡,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刘邦诛杀功臣异姓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朱元璋大杀功臣武将,无一不表明这个道理!梁山好汉个个有本事,何处不能安身,何处不能乞食养老,何必去李俊国王处当门下客呢?

李俊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二十六位,如果排名靠前的兄弟来投,是让位以尊,还是当臣将使用,这是一个难题?梁山好汉大部分都是能人异士,他们造反的话怎么办?李俊去海外创业,他带的是童威、童猛、费保等人同去,这些人原本就是他的嫡系人马,共同打江山,分一个武将当当是可以的。如果呼延灼、花荣、柴进这些人来投靠他,李俊是该让出国王之位给地位最高的人,还是分别给他们安排一个职位做臣僚呢?无论那种安排都是不妥当的。因此李俊当了国王后并没有邀请那些梁山好汉前来享福,如果有人来投他,也必然在投前商量好过来当臣子或者客人。梁山好汉个个武功不凡,个性极强,要是他们聚众造反,则会严重威胁到李俊的性命,因此最好是不邀请他们过来。

官渡之战中,曹操依靠许攸的计谋奇袭袁绍粮仓,以此战胜了袁绍。事后许攸居功自傲,处处屡屡口出狂言,对曹操很不尊重,称丞相曹操为阿瞒,如呼小儿之名,最终曹操授意许褚将许攸一剑刺死,然后厚葬了事。我们设想李俊当了国王后,林冲去投靠李俊,林冲是应该三跪九叩高呼国王万岁,然后给李俊当禁军教头;还是依老卖老称呼李俊为混江龙呢?这些情况是不好处理的,因此梁山好汉要么不去投靠李俊,要么去了就乖乖称臣服管。

最后梁山好汉都是自由自在的人,他们在宋朝朝廷过得不如意,完全可以再落草为寇,继续当山大王;或者隐居世外,做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渡此余生,岂不快哉。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就算是亲兄弟,长期在别人家做客,时间久了也难免会互生龌龊呢,何况只是结义兄弟?武松当年在柴进府上避难时,初时对他十分热情,后来对他也爱理不理,如果不是宋江去了,武松可能早就离开了柴进府了。宁做自由人,不做坐下客,这大概是梁山好汉不去投靠李俊的主要原因。


大秦铁鹰剑士


作为宋江的拥趸者,李俊是绝对意义上的支持招安的人士,曾是地方恶霸的他也向往着能洗白自己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做做,但“不幸”的是,李俊在太湖偶然遇到了费保四人组,从那时开始,李俊对招安的态度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梁山军征方腊并不顺利,不少兄弟由于实力不济或是先锋指挥不当纷纷惨死,而李俊与童家兄弟看上去还比较安全一点。在太湖三人与费保四人“情投意合”,七人结为兄弟,费保等人也为梁山军攻下苏州立了不小的功劳。宋江想留费保四人但四人不肯,李俊三人去送别,费保以酒款待,酒酣之时费保说了这么一番话:

李俊听完费保这番话,眼泪都出来了,是啊,如今奸臣当道,就算我等的忠心上苍可见,但圣上怕是在奸臣的谗言下难以体会我们的真心啊。细看八百里水泊,除了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的童家兄弟外以及大义的宋公明哥哥外,好像也没有谁更值得留恋了。但李俊并非无情之人,在大战期间临阵脱逃不是他的性格,于是他允诺费保说剿灭方腊之后咱们兄弟七个一定再去他处逍遥自在去。

从这以后,李俊三人再没有当初征田虎打王庆那么激情澎湃了,最直接的,张顺要水路潜进涌金门这种明显的自杀式行为李俊都没有阻止,乌龙岭下童家兄弟发现了浙江四龙的伏击果断水遁而走,白白让阮小二和孟康送了性命…

是的,这三人在后期除了完成基本的任务外,他们更重要的使命,就是活下来。

方腊被剿除后,李俊在苏州诈病,留下童家兄弟照顾,此时宋江或许是知道李俊的用意的。在梁山大军回京之后,李俊三人就迫不及待的去找费保四人团聚,这七人伙同成百上千的喽啰打造船只踏上了寻找one picee的道路。或许那时的暹罗还是一片战火纷飞的荒地,而李俊也凭着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制霸泰国。

反过头想想,梁山上幸存的头领基本都和李俊没什么交集,何谈带他们一起享福呢?

有人本就是朝廷旧将,官复原职自然是再合适不过;有人家财万贯还存有余粮,原理纷争归隐山林也是不错的选择;有人生性潇洒,自然选择放浪形骸。而那些强行洗白非要留在朝廷的人,他们下场如何大家也都清楚。

至于李俊的称帝史,施公没有篇幅再为他单独撰写了,但后人根据施公的思路也把这个故事完美的补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水浒后传》,虽然没阻止金人入侵,虽然没阻止朝代更替,但最终李俊伙同梁山以及梁山的老朋友们一起创立了新的国度,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如果李俊水战不行,吹拉弹唱可以的话,那他也能在朝廷混出个结果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