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浮沉于史


关于定陵当年考古队挖掘的情况可以看老纪录片《地下宫殿》,其中解说员说定陵地宫的珍宝被三具尸体霸占引起弹幕的一片吐槽,痛斥郭沫若“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均为三国时期官方盗墓人员称谓)者比比皆是。

郭沫若起先对定陵没什么兴趣,他的野心在于最大的明长陵、武则天乾陵甚至秦始皇墓

众所周知郭沫若与吴晗想挖掘明十三陵的欲望非常强。当然吴晗是明史研究专家,他对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长陵(朱棣墓)埋藏全本的《永乐大典》期待值极高。现存于世间的《永乐大典》仅仅剩下700多卷复制的残本,很多历史学家包括郭沫若都相信《永乐大典》的全本原件埋藏在明长陵。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考古氛围中,都想着申请一个挖皇陵的机会不容易,终于有机会了一定要挖最好最大的长陵。当时国务院起先很有顾虑,但经不住郭沫若带领一群学者和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三番五次申请写信,同意他们在官方许可的情况下挖掘长陵。
郭沫若得知申请批下来后欣喜若狂,但是考古队费了一整年的时间也没找到长陵的地宫入口。于是有人建议暂时放弃长陵挖掘,换一个较小的陵墓积累经验。于是郭沫若等人把目光放在了明献陵,即明仁宗朱高炽(朱棣长子)和皇后张氏的陵墓。
但就在考古人员探查明献陵期间出现了定陵封土出现裂缝的信息,很多人对定陵开始产生兴趣。历史学家夏鼐便极力劝阻考古队放弃献陵,觉得定陵既然已经裂了,就以它入手。但是对郭沫若等人来说,放弃长陵改挖献陵就已经很不甘心了,再换一个当时不怎么太放在眼里的小定陵肯定是不乐意的。但是经过商议大家还是决定放弃尚完好的献陵改挖定陵,明仁宗朱高炽因此逃过一劫。
夏鼐
从定陵后来所遭遇的苦难来看,当年的考古队不得不佩服夏鼐的高瞻远瞩,认为他为保护十三陵尽了力,是国家的功臣。
挖掘定陵后,很多文物尤其是丝织品因技术不到位灰飞烟灭。但是郭沫若并未吸取教训,反而还想继续挖掘长陵,甚至志在武则天与唐高宗的乾陵包括秦始皇墓,他还以朋友的身份缠着周恩来批准挖陵计划,把考古美好前景吹得天花乱坠。
定陵事件后,全国掀起挖皇陵的浪潮,秦始皇陵和武则天乾陵危在旦夕,夏鼐和郑振铎立即上书国务院,要求制止这种不正常的挖陵浪潮,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批准,由此全国范围严禁开掘皇陵。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郭沫若最开始对定陵是不屑一顾的,根本心思没有在这座皇陵之上,他最初的目标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寝-长陵身上的,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童鞋的陵寝,是十三陵中面积和规制最豪华占地面积最庞大的皇陵,同时也是整个十三陵风水最好的祖陵。


老郭有个特点,挖墓要挖最大最好的,所以在和国务院申报的时候,在报告书上详细点名了就是要挖长陵,要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从而来搞清楚明代帝陵的地下玄宫的规制和特点,还有一个小私心是,谣传已经在世间绝迹的《永乐大典》很可能在长陵地宫有陪葬,此事如果一旦成真,那将是轰动历史界的一件大事儿,随后,国务院对郭沫若的报告批准了,郭沫若欣喜若狂马上组建了一直考古队对巨大的长陵进行试掘。


然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考古队整整在长陵的宝顶之上用洛阳铲打孔试探了一个月,竟然死活找不到长陵地宫的入口,所谓入口就是皇陵的金刚墙,因为只有找到它,才有可能进入到地宫大门,否则在其他的部位是不可能用人工挖开数米厚的地宫墙壁的,下图就是金刚墙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地宫墙壁的厚度足足有几米,而且都是磨砖对缝用糯米汤浇筑的“铜墙铁壁”,找到金刚墙后,在顶部便可以轻松拆掉从而进入地宫了。

时间又过了半个月,考古队员还是找不到任何线索,只能上报郭沫若请示如何解决,郭沫若经过开会决定,先暂时不在长陵上下功夫了,暂时把目光转移到一座小一些的皇陵试试手,从而积累明代皇陵地宫的开启经验,练熟后在过来挖掘长陵,于是乎,定陵被锁定了,它成为了郭沫若练手的对象。


老猪的碎碎念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才学出众,可是在感情上却备受争议。原配张琼华只见过他几面,却在乡下守候到终老。第二任妻子安娜和他有过5个孩子,还是没有能够白头偕老。第三任妻子是抗战夫人于立群,在郭沫若去世后也自杀了,死因成谜。

郭沫若还有一个让世人不理解的地方就是,他似乎对挖掘皇陵很有兴趣。据说他对秦始皇陵和武则天乾陵都有兴趣,不过最后却只挖掘了定陵,其他的都没被批准。

不过郭沫若最开始计划要挖的可不是定陵,他要挖的是长陵。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豪华的陵墓,可是他和人折腾了一个月,却还是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才转而求次,去挖万历皇帝的定陵练手了。

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把他和那些盗墓的人混为一谈,毕竟他挖墓也不是给自己求财,而是考古。

一,为找《永乐大典》,计划挖长陵。

郭沫若一直热衷于考古,而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一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可是我们现在看见的都是零零散散残存的几百卷了。而郭沫若和吴晗认为《永乐大典》的全部原件一定被埋藏在明长陵中。

于是郭沫若、吴晗、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六个学者打了报告,送了上去,申请挖掘长陵,还得到了批准,于是就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挖掘陵墓之路。

这些人坚信,长陵从来就没有被盗掘过,要是成功挖掘之后,里面的陪葬品一定能震惊世人,定当又会是世界奇迹。

二,挖长陵受阻,改挖定陵。

于是一行人来到了长陵,可是他们折腾了一个月,连地宫的入口都没有找到,不得不放弃了,决定改挖万历皇帝的定陵先练练手了。

定陵在历史上就出现过三次火灾,已经有了坍塌的迹象,挖掘难度不是很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成功挖掘定陵后,还可以为挖掘其他陵墓提供经验。

其实不管是挖长陵,还是挖定陵,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目前的科技还不成熟,只是坚持挖掘的人还是占了上风,才导致最终还是挖掘了定陵。

三,保存技术不成熟,很多文物受损。

1956年5月,正式开始挖掘定陵,虽然定陵的规模比长陵小,难度也还是不小的,到了第二年5月才找到金刚墙,也就是地宫的入口,而挖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58年的7月才结束。也就是说,挖了差不多两年了,可以想象工程有多巨大了。

定陵里面安葬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陪葬品的确惊人,但是却也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因为很多字画,丝织品等宝贵的文物在出土没多久就被氧化变色,甚至是灰飞烟灭了。

周总理听说了之后,也很生气,说出了这样的话:以后不能再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

短时期内不准再主动挖掘皇陵,《永乐大典》是否在长陵也只能是一个谜团了。其实按照目前限有的科学技术,即使真的在长陵,也不能挖,出土的瞬间就会被氧化,有什么意义了?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湘西小木鱼


郭沫若为何要挖定陵,除了满足个人和一部分人好奇心以外,还得益于当时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帝王陵寝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很难让人去拒绝发掘后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再加上,当时的那种学术和时代氛围,客观上促成了郭沫若主张的定陵发掘。

郭沫若和当时同意挖掘的一些人(此中就有吴晗)名气和力量很大,让意图阻止的有识之士人微言轻。当时,郭沫若志在乾陵和长陵等,一个小小的定陵,不过是练练手而已。



那是一个考古圈里浮躁的年代里对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缺乏尊重的时刻。结果我们看到了,定陵发掘成了一次惨痛的破坏。国家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明文不得再开挖皇陵等。但是,地方上,还是有人想打着“抢救发掘”的幌子,打皇陵的主意,比如乾陵还有秦始皇陵,好在国家文物局坚决不允,所以未能得逞。


如果不能做到保护,那就情愿不挖!

郭沫若,真的是…………此处省略一万字…


那年那兔这些事


明清的皇陵其实都比较倒霉,这种倒霉是被有心人盯上的倒霉,而且还是光明正大的去挖掘,比如说雍正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坟被孙殿英刨开,里面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甚至连尸体都被随意丢弃在一旁,而正常情况下刨坟的目的基本上都是图财,还有满足某些兴趣爱好和好奇心。

中国自古一直有厚葬的传统,在有权势和财富的人眼中,对自己死后的事情也是非常看重的,生前享受的荣华富贵,死后也想要继续享受,生前自己最在意最喜欢的东西基本上都会带走陪葬,所以坟里面金银财宝各种好东西多得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地底下埋的东西比现存世界上的还要多,这也让很多人对地底下埋的东西产生了无比的兴趣。

而明朝的皇陵自然里面的好东西也不少,特别是明朝有一些东西让现在的一些学者专家非常的向往,这也是定陵被开挖的原因之一,只是定陵的开挖的主要原因不在这里,定陵之所以被开挖只是因为是开挖只是为了以后打算开挖乾陵和秦始皇陵练手做准备的,可怜的万历皇帝非常的倒霉,成为了一些人的陪练。

决定对皇陵下手的人是一帮文人,天天嚷着挖坟考古,而郭沫若最后主动向上级请示开挖帝陵,最先是想对明朝皇陵里面最大陵墓的长陵下手的,只是由于经验不足怕坏事所以就对小一点的定陵下手,最终定陵被打开,里面出土了非常多的文物,但是由于条件和技术和经验有限没有保护好,导致许多的文物遭到了破坏,损失非常的严重。

事后郭沫若还打算对秦始皇陵下手,又想对武则天的乾陵下手,最后都被周总理拒绝,定陵的惨痛教训让那群跟着开挖的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很多人都没有得到善终,只有郭沫若对帝陵的开挖念念不忘,其实他之所以想对这些帝陵下手,最主要的是里面帝陵很可能有一些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学巨著在里面,而郭沫若做为一个文学家,对这些有抵挡不住的诱惑。

开挖定陵只是练手,本来想开挖长陵的,长陵里面有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诱惑力呢?明朝的巨著永乐大典就很有可能埋在长陵里面,所以有人想开挖长陵也是很正常,而后来想开挖乾陵,因为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稿就有可能埋在里面,这难怪郭沫若对这些帝陵念念不忘,直到死的时候都还留有遗憾,至于郭沫若的为人如何我们就不多说了,天下皆知的事情。


无法超越的足迹


首先我要指出该问答题题目说的不对,不是郭沫若要掘定陵,而是郭沫若力主倡议要挖掘定陵。其中具体理由如下:1956年,在郭沫若力主倡议下,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考古人员对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了发掘。定陵是唯一一座考由考古人员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在获取大量关于明朝历史研究实物资料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是郭沫若在考古研究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特大错误。在对定陵进行发掘的时候,可以说是很失败的,而且损失特别的大。对定陵的发掘,用了前后两年的时间,把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头骨带到了中科院,进行修补,而且还差一点进行出国展览。

从定陵出土的丝织品遭到严重的损坏。在对定陵的发掘中,出土了很多的文物,大概有三千多件,其中大部分都是丝织品,但是当时把这些文物发掘出来以后,因为有限的条件加上保护不当,都被扔在了普通的库房中,堆了长达半个世纪,丝织物已经被严重的碳化,都没有办法修复了。 在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以后,所造成的恶果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给中国文明、文化、文物遗产甚至世界文化遗产都带来很大的损失。
当时周总理知道此事后,作出明确的指示:“以后不能再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


安慶雜談


一、挖定陵,是吴晗提出,郭沫若同意并报中央批准的。二、选择定陵,是因为定陵是朱明朝最豪华的陵墓,在未计入“义务”投工,在当时财政枯竭的情况下,用去八百多万两白银,相当于朱明朝当时两年多的财政总收入。三、由于投入巨大,陪葬品自然十分丰富,反映了朱明朝最高的工艺水平,有挖掘研究的必要。四、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挖定陵并没有障碍,它是国家的建筑,不是私人的东西,国家有权对其处置。有些东西限于科技条件,没能保护好,但也为以后的文物保护提供了经验,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四、后来的红卫兵,对万历的尸体进行了焚烧,为读书人张居正报了仇,是天道报应不爽,做得好!


安平144796971


郭沫若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了。

也许是当时社会环境,养成了他这样一位矛盾综合体,他文采斐然,胸有大志,他是文人,也是革命战士,他参加过北伐,参加过南昌起义,他是坚持抗战的领军人物。

但是他内心却又有些无奈,有些自卑,更有些无助,因而造成了他有些行为让人无语。

他有很多缺点,做过很多让人不敢苟同的事情。

很多人拿鲁迅骂他来说事,我是很看不上眼的。因为事实上,一百个鲁迅,也比不上一个郭沫若。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拿两个人的生平事迹来对比就知道了。

郭沫若这个人虽然经常有变换阵营立场之举,但他心中有大义,对于国内的政治势利,哪家得势他就依附谁,很多人说他什么墙头草。

我想说的是他再怎么墙头草也是在为中国的自强发展而出力,这一点就比只会张嘴哔哔乱喷的鲁迅强很多了。

至于他为什么挖定陵,这其中倒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吴晗鼓动的。吴晗是一位明史研究学者,他对明朝的事物自然是很有兴趣的,原本他是准备申请挖明长陵的,但怕遭到中央的拒绝,就退而求其次,先挖定陵,当然以吴晗当时的声望,要申请挖定陵也够呛,所以他找到了郭沫若,说服他一起上书申请。

而郭沫若这个人本来就好奇心重,被吴晗这么以吹,他也想看一看明朝的皇帝究竟留下了什么好东西。


姜子钧


现代科学,讲究证伪,我们说我们的历史文化有多辉煌,我们说了不算,历史记载也只是参考,你得有相应的考古证明。所以,掘墓之风愈演愈烈。

其实,别人信不信又有什么关系?祖上阔过,难道比现在阔更重要吗?

史书记载,你外国人愿意信,就信,不信,就拉倒。更何况他们的《荷马史诗》比我们的更离谱。

历史,不是用来炫耀,而是用来借鉴的。


布衣煮酒


郭沫若要挖定陵,那是天经地义的,为啥?因为他是国内第一的考古学家,他要是不想挖定陵,说明他根本不配当考古学家!

就像一个人说他好色,但是一个美女投怀送抱他忍住了

或者一个人说他爱书法,但是你给他个王羲之的真迹他没兴趣看

这可能吗?

刘慈欣一部科幻小说里,外星人可以给人看宇宙的究极真理,但代价是看完之后就死,然后愿意付出生命代价去看真理的物理学家,排成长队。

这才是合乎情理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郭沫若想挖定陵,而在于到底是哪位权高位重的大爷,批准了郭沫若挖定陵?

这位大爷,才是真正要负责任的人!

那是谁呢?恰恰是在郭沫若挖定陵故事里,作为郭沫若的反面,以伟大光辉正确的形象,出现的某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