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真的是毫無知情被迫的嗎?會不會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

筆墨談悅


五代十國短短的五十三年,先後有十四個皇帝登基御極,其中禁軍將領在政權更迭裡發揮的作用巨大,當然也佔有著極大好處。在五代皇帝由軍將擁立,已成為循例,所謂“藩鎮既蔑視朝廷,軍士亦挾制主帥”。


那麼宋太祖代周而立的陳橋兵變,到底是毫不知情被逼而為,還是自編自導有意為之呢?照宋代官方說法和太祖實錄,都把陳橋兵變說成是趙匡胤事前毫不知情,一朝而黃袍加身,以此來洗刷太祖竊國的臭名。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從掩蓋不住的蛛絲馬跡裡,可以窺見趙匡胤絕對是陳橋兵變的主謀。

母親和姐姐的反應

從趙匡胤家裡開始就已洩露了天機。 在北征前夕,“點檢作天子”的傳聞已令京師人心惶惶,富室舉家逃亡藏匿於外州,趙匡胤胸有成竹密告家人,說:“外間洶洶,將若之何?”他姐姐說:“大丈夫臨大事,應自作主張,回家恐嚇婦女做什麼?” 可見他姐姐都知道他要幹嘛,並不慌亂。
▽對宋初產生深遠影響的昭憲太后杜氏

趙匡胤兵變成功後,尚未回京,有人貪功先行稟報他母親杜氏,結果杜氏說:“我兒素有大志,今果然。”其母若不是事先知曉,焉得如此鎮定自若?

構建自己的班底

公元948年(後漢乾佑元年),趙匡胤在樞密使郭威的帳下開始了刀頭舔血的戎馬生涯。郭威建後周,趙匡胤得郭威養子柴榮青睞。由於在顯德元年後周與北漢、契丹聯軍高平之戰中,挽狂瀾於即倒,救了周世宗的命。兩年後的公元956年(後周顯德三年),趙匡胤因戰功卓著升至殿前都指揮使。他所在的殿前司系統,兵員雖少於侍衛司,確是禁軍的精銳所在。
▽宋太祖趙匡胤

而死於顯德三年的趙匡胤父親趙弘殷,官至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因此,趙匡胤在侍衛司裡也有盤根錯節的交情。和他拜把子的“義社十兄弟”: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大都是後漢時就在郭威麾下,現都已是禁軍中的高級將領了。此外,趙匡胤還有不少身為禁軍將領的密友,如;慕容彥釗、高懷德、趙延徽、趙晁、韓令坤等。與此同時,趙匡胤也構築了自己的智囊班底,如鼓吹“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呂餘慶、劉熙古、沈義倫、李處耘、王仁贍、楚昭輔等,當然也少不了還有他那位慣會摘桃子的親兄弟趙光義。

為了利益策劃謠言

實際上除趙匡胤外,覬覦皇位的還有二人。一個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還有一個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郭威死前,任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命李重進為馬步軍都虞候。高平戰後,趙匡胤奉柴榮之命整頓禁軍,選武藝超群者入殿前司,使殿前司的實力得到提升。張永德官職未變,因此對李重進升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大為不瞞,向柴榮密告重進將有“奸謀”。周世宗心知肚明,特設殿前都點檢授張永德,使其與李重進一碗水端平。他提升後空出來的殿前都指揮使就交由趙匡胤擔任。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形象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周世宗在北征途中,突然撿得一塊木牌,上書“點檢做”,聯繫到京師小兒謠傳的“點檢作天子”,明顯是對張永德中傷。此事由誰策劃,某傾向於趙匡胤。一是趙匡胤北征時始終在世宗身旁,最有機會下手。其二是把張永德從殿前司都點檢的位置拉下來,自己取而代之,完全擺脫張永德的控制,趙匡胤得益最大。

柴榮對死後的安排

柴榮臥病遂廢北征回京,接下來就是安排後事。一連串的人事操作可見世宗的心思,命宰相範質、王溥參知樞密院事,魏仁浦兼樞密使,三人互相制衡並掌大權,輔佐七歲的幼子柴宗訓。命李重進防禦河東,命張永德出鎮澶州,命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接替張永德。柴榮對張、李固然不相信,對趙匡胤卻也是提防的,軍務由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同平章事韓通裁決。世宗的託孤大臣很明確,張、李、趙都不在列。 六月,世宗去世,後周恭帝柴宗訓即位。


▽周世宗柴榮

不久,李重進鎮揚州,張永德移許州,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這時,在京城的禁軍殿前司和侍衛司將領,除韓通外,都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或死黨。

北漢、契丹趁亂伐喪

顯德六年十一月,鎮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縣)上奏:“契丹與北漢聯合進攻邊境。”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範質等人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一般都認為此軍情為謊報,某認為不然,當時的鎮州節度使郭崇、定州節度使孫行友明顯不屬於趙氏集團,不可能合謀謊報;即便是合謀謊報,朝廷也未必一定是派趙匡胤領軍出征。


▽影視劇中的柴榮形象

大軍還沒出發,都城已經是謠言遍地:“將在出徵之日,冊立點檢為天子。”一個號稱諳知天文的軍校名叫苗訓,他申稱:“日下復有一日”,宣傳改朝換代的“天命”。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過程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初三晚上,大軍抵達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將士們相聚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都押衙李處耘把將士意圖告訴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趙匡胤的掌書記趙普,他倆是這次兵變的直接指揮者。 見軍心已被煽動起來。一面急派快騎入京,通知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候王審琦;一面部署諸將,準備擁立勸進。 次日清晨,諸將校露刃環立趙匡胤營帳前,趙光義與趙普授意將士,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擁立他為皇帝。眾人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必須聽我命令。不然,我不能做你們的主上。”


▽宋太宗趙匡義(後改名光義,趙炅)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從”。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趙匡胤於是率諸軍返回開封。

城門早被石守信等控制,大軍兵不血刃即順利入城。當時正值早朝,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侍衛司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驚聞其變,從內廷飛馬而出,準備集結軍隊抵抗。他行至當街,就被殿前司軍校王彥升發覺率兵追至韓通家,將其一家殺死。這是算後周將相中唯一的反抗了。 當宰相範質、王溥被軍士裹挾來見時,趙匡胤表示自己為六軍所迫,慚負天地。列校羅彥環不等二相答覆,就揚劍說:“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於是,當日就行禪代禮,原後周翰林承旨陶谷從袖中拿出早已擬好的禪位詔。趙匡胤完成了禪讓大禮,是為宋太祖。

為什麼是其自編自導

其實除了趙匡胤家裡的反應,還有很多痕跡表明黃袍加身是其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幕大戲。首先製造輿論,大軍未出時,開封即先有“點檢作天子”的謠傳?苗訓觀天象後,說天上太陽旁邊又出現了一個太陽,趙匡胤親信楚昭輔馬上附合說:“此為天命,真的有兩個太陽。”其次,兵變過程順暢,諸軍初一離京,第二天晚上發生兵變,第三天一早黃袍加身,回京基本未遇抵抗,初五即行禪代,古來得國未有如此之易者。再次,高懷德敢於預備足以殺身之禍的黃袍,陶谷早已寫就的禪位詔。種種跡象都指明趙匡胤事先圖謀、全程參與、照著郭威的黃袍加身依樣畫葫蘆,最終得償所願。
▽影視劇中的趙光義形象

有宋一代,在代周的問題上一直是遮遮掩掩語焉不詳,主要拘泥於儒家正統思想,怕揹負竊國的罵名。然而,趙匡胤後來的開國措施結束了五代政局動盪和政變頻仍的局面,對禪位的柴家母子、對手下的大將,都處置得宜,有功於百姓與中國歷史甚多,後人已經不太在意他如何得位的了。

李重進、張永德的結局

因趙匡胤曾任後周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駐守潞州的昭義節度使李筠勾結北漢,駐守揚州的李重進先後反叛。均被太祖撲滅,李筠投火而死, 李重進滿門自焚而死。宋太祖削平二李,震懾了那些心懷不滿而實力不大的地方藩鎮,使其不敢再萌異志,也標誌著宋代後周的最終完成。而張永德在宋朝立國後,卻受到宋太祖禮遇,加侍中,入朝後又授予武勝軍節度使。進宮拜見宋太祖,被召到後苑,與趙匡胤暢談舊事,用巨杯飲酒,太祖每每用駙馬來稱呼他。太宗繼位後,官拜左衛上將軍。宋真宗在位時,契丹來犯,張永德不僅被召入宮中問策,還被授予留守開封的重任。公元1000年(宋真宗 鹹平三年)授檢校太師、彰德軍節度使、知天雄軍。年已七十三歲的張永德善終於家,宋室追贈為中書令。



定都開封埋下禍根

太祖代周後仍定都開封,五代除後唐建都洛陽外,其他四朝均定都於開封。開封地理位置易攻難守,公元976年(宋 開寶九年),趙匡胤想遷都洛陽,群臣反對,太祖卻表示還要再遷都長安,理由是“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當然另外原因是避開其弟趙光義在開封形成的勢力集團,這個卻不能明言。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說:“在德不在險。”太祖默然,許久後終於放棄了遷都的打算,說:“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可以說趙匡胤是有先見之明的,後期澶淵之盟、靖康之變,都與為開封四戰之地的地理條件有關。



▽開封無險可守,遊牧民族鐵蹄可以往來馳騁毫無遮攔


天下不武


眾所周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取代後周建立宋朝,而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浮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殘暴亂世,開創了一個無比輝煌的繁華盛世。那麼關於趙匡胤黃袍加身這件事到底是毫無知情被逼所迫,還是他早有預謀自導自演呢?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960年正月初一,傳聞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而當時主政的符太后並沒有主見,問計於宰相範質,還問等辨別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當趙匡胤率領諸軍行至陳橋驛,與趙普等人策劃兵變,並開始在軍隊中散佈謠言,如此一來,等到眾將士的兵變情緒煽動起來,便授意將士將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的趙匡胤身上,高呼萬歲,並擁立他為皇帝。而根據史料的記載是趙匡胤明確拒絕,然而在將士拔刀表明決心時,不得已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眾將士一致表示“惟命是聽。”不久,趙匡胤率軍回師,逼使恭帝柴宗訓禪位降為鄭王,建立趙宋王朝。

而對於趙匡胤在此事的定位,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未曾預謀的。然而主流觀點認為他是該事件的主謀和策劃者,畢竟沒有人會不願意當皇帝,尤其是這種送到嘴邊的皇位。雖然找不到趙匡胤具體謀劃陳橋兵變的相關史料,但是不能忽略古代封建倫理制度的思想限制作用。

畢竟趙匡胤即位後竟無須再出徵,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汴梁在兵變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上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及趙匡胤母親之言:“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即位之後,趙匡胤斬封邱的守門官,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

綜合這些史料來看,陳橋兵變應該是一起早有預謀的軍事政變。然而這真的就真的能證明趙匡胤就是策劃者嗎?也不盡然。歷代史家窮極一生也無法搜尋到與趙匡胤主謀陳橋兵變有關的史料證據。也正是因為如此,趙匡胤在瞬息之間完成了救國保民的壯舉,成為了一個讓後世景仰的君王。他開創的大宋繁華盛世,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文化水平都是極其之高的。

以筆者的觀點認為: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應該說他是早有預謀並做好充實準備,從大一點的角度看這個問題,趙匡胤的兵變結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國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殘暴亂世,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給飽經戰火之苦的黎民百姓帶來了相對安穩的盛世太平,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鄧海春






“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太祖母昭憲杜太后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率軍回到京城登基。有人跑去告訴趙匡胤的媽媽、後周南陽郡太夫人杜氏,“點檢已作天子”!杜氏優雅地淡然一笑,表示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兒子一向胸懷大志,今天把事辦成了唄



《宋史》浩繁,在描述具體事件上又過於簡省,不如宋人筆記來得過癮


太祖自陳橋還也,太夫人杜氏、夫人王氏方設齋於定力院。聞言,王夫人懼,杜夫人曰:“吾兒平生奇異,人皆言當極貴,何憂也”!言笑自若。~《涑水記聞》卷一


聽說老公造反回到汴梁的消息,王夫人有些害怕,畢竟這時局勢並不明朗,趙匡胤派去保護家眷的人還沒有到崗。杜老太安慰兒媳道:“匡胤這孩子生下來就異於凡人,大家都說他遲早會成為人間最尊貴的人,這不是正在應驗嘛,有什麼好擔心的”


杜老太太有啥說啥,毫不掩飾,是個爽快人





959年六月後周世祖柴榮駕崩,七歲的柴宗訓即位。960年春正月便傳來契丹和北漢聯軍大舉進犯的消息,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奉命率軍出征

時都下讙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晏然不知。~《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趙匡胤率軍出征的消息一傳出便引發了一場騷亂,大夥紛紛傳言這傢伙肯定要造反做皇帝,唯有朝廷不知道這事



長編成書於南宋孝宗時期,孝宗屬太祖一脈,李燾難免有所避忌。關鍵時候還得看司馬牛老爺子的


及將北征,京師間喧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於外州,獨宮中不之知。(長編僅引用了這段記載,其實司馬老爺子話還沒說完呢)

太祖聞之懼,密以告家人曰:“外間洶洶如此,將若之何”?太祖姊或雲魏國長公主,面如鐵色,方在廚,引麵杖逐太祖擊之,曰:“大丈夫臨大事,可否當自決胸懷,乃來家間恐怖婦女何為耶”?太祖默而出。

~《涑水記聞》卷一


趙匡胤出征前回了趟家,悄悄地詢問家裡人:“現在大家都說我要造反做皇帝,我該怎麼辦”?趙大姐一聽火冒三丈,揮著擀麵杖追著趙匡胤就打,趙大姐邊打邊罵:“你一個老爺們自己做不了主嗎,拿這種事來嚇唬家裡的女人,滾蛋吧,該幹嘛幹嘛去”

捱了姐姐闢頭蓋臉一頓打後,趙匡胤高高興興出門造反去了


趙大姐用擀麵杖幫弟弟下定決心,是條漢子





柴榮登基不久就與北漢在高平發生了一場大戰,趙匡胤在高平之戰中表現優異,升為殿前都虞侯

殿前司與侍衛馬步軍司是後周禁軍兩大系統。高平之戰後周險些失敗,柴榮決定改變禁軍量大而不強的現狀

乃命大簡諸軍,精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又以驍勇之士多為諸藩鎮所蓄,詔募天下壯士,鹹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令將帥選之。~《資治通鑑》後周紀三

在柴榮的計劃中,加強殿前司被放在首位,而殿前司人員揀選的工作由趙匡胤負責。此後殿前司的實力便逐漸凌架於侍衛司之上

趙匡胤升為殿前司都點檢後,便成為了後周事實上的第一軍事強人



陳橋兵變時,汴梁城內外除韓通外,領軍將領要麼是趙匡胤的義社兄弟,要麼是傾向趙匡胤持觀望態度的中間派,韓通一死,僅有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反抗”也消失了

宰相範質聽說兵變,抓住知樞密院事王溥的手說:“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爪入溥手,幾齣血。溥噤不能對。範質等人被士兵帶到都點檢公署後,質等不知所為,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從之,遂稱萬歲。~《長編》卷一

範質悔恨沒有確定消息的可靠性便輕率地派趙匡胤率軍出征,從而可見範質此時已經判斷契丹、北漢來犯的消息是一條假消息。如果真有大敵,他應該後悔的是“識人不明”

王溥的表現很奇怪,他沒有對兵變感到很突然,彷彿在預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估計王溥在協助趙匡胤調派人馬時兩人已經達成了“配合奪權”的默契,讓王溥沒想到的是,這傢伙居然還敢“搶班”

刀兵環伺下王溥想通了,愛誰誰吧,於是就搶先認了“主”,範質見自己勢單力薄,也只好一邊心裡說著英文mmp,一邊嘟囔著喊了聲陛下萬歲





為國釣魚的觀點:臺上都是好演員



為國釣魚


縱觀整個陳橋兵變事件經過,先提出以下幾個地方存在重大疑點。

1、北方遼漢聯軍去哪兒了?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只有七歲的恭帝繼位,符太后主政。開年正月初一,突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軍隊大舉入侵的小道消息,孤兒寡母當政的後周朝廷聞訊,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宰相範質獻計推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出征。

趙匡胤推說手下兵力不足,病急亂投醫的符太后和範質一商量,給了趙匡胤調動全國兵馬的最高軍權。但其實上,到趙匡胤後來正式登基,也沒見遼國軍隊的影子。

2、是誰在散播一連串假消息?

前面講的遼軍入侵後來被證明是假消息。後趙匡胤統率大軍出發後,東京城內馬上出現“點檢做天子”謠傳,搞得朝廷人心慌亂。

趙匡胤的軍隊抵達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時,神機軍師苗訓觀天象後,說天上太陽旁邊又出現了一個太陽,趙匡胤親信楚昭輔馬上附合說:“此天命也!,真的看到兩個太陽吔”,搞得像真的。

這天晚上,趙匡胤軍中就有人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我們為國效力破敵不值得,只有先擁立趙匡胤當皇帝,我們才有好奔頭。”

以上一波接著一波的假消息,反動言論,到底是誰授意指使的呢?

3、英明神武的趙匡胤咱就這麼被動無奈呢?

整個兵變過程中,趙匡胤始終都是一副被迫無奈,無法掌握局勢,無辜不知情,被別人推著走的樣子,這與以前威名赫赫的點檢大將軍的形象判若兩人。趙匡胤是真的毫不知情,掌控不了局面,還是想掩蓋什麼真相,推脫什麼責任呢?

4、整個進程是不是太順利點了呢?

從陳橋驛發生兵變,到趙匡胤在開封坐上皇位,整個過程總共只有兩天,出奇地順利,而且行軍途中怎麼會有現成的黃袍?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怎麼就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開封,禁衛軍都去哪兒了呢?禪讓戲碼上演時,是誰授意翰林學士陶谷私下裡替小皇帝寫好了的禪位詔書呢?初三發兵,初四兵變回京,初五後周就改朝換代,這速度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加上趙匡胤母親事成後,有一次真情告白說:“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我們不由得不猜度,“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絕對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精心策劃的“和平政變”事件,是趙匡胤任製片人兼主演,趙匡義當監製,趙普當導演,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趙彥徽等實力派演員共同出演的一場大戲。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陳橋驛舊址

對於趙匡胤在此事的定位,主流觀點一般認為他是該事件的主謀和策劃者,理由似乎很簡單——沒人不願意當皇帝,尤其是皇位唾手可得的時候。但這些支持者卻忽略了古代封建倫理制度的思想限制作用。以王立群教授為例,他認為“陳橋兵變”中趙匡胤是主謀,其理由是找不到趙匡胤具體謀劃“陳橋兵變”的相關史料,因此他認為是後世將史料進行了處理。

▲宋太祖趙匡胤戎裝照

那麼這些史料是如何處理的呢?我們不妨來細細分析。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光義,憑著所謂的“金匱之盟”當了大宋皇帝。登基之後,太宗趙光義就組織人手編寫《宋太祖實錄》,負責人是非常有學問的翰林李嚦。由於李嚦是個老實人,於是他就照實寫了一本,學術界稱之為“舊錄”。不過這個版本呈到趙光義面前時,後者非常不滿意,下令要重寫,可是重寫之後仍然不滿意,於是此事就這麼給耽擱了。

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就讓錢若水領銜編修了《宋太宗實錄》,看了初稿感覺很滿意,就打算讓他接著重修宋太祖實錄,卻不料錢若水死活不幹。在真宗的強行彈壓下,後者只得咬牙參與了《宋太祖實錄》重修工作,後人稱該版本為“新錄”。編修結束後,宋真宗照例進行賞賜,卻不料其中又有一個老實人堅決不肯接受賞賜,也姓李,叫做李沆。所以很多人因此認為新版實錄不可靠。

▲趙光義劇照

新舊兩版有什麼不一樣呢?在“陳橋兵變”之中,太祖率領麾下將士還朝,曾下令眾人不得侵犯後周的符太后與小皇帝柴宗訓、不得欺凌後周公卿、不得搶掠各地府庫。在舊版之中,這命令是趙匡胤自行吩咐的,然而在新版之中,卻增加了趙光義的戲份——趙光義主動攔著太祖的馬,叮囑趙匡胤回京城之後千萬不得如何如何。宋人李燾在撰寫《續資治通鑑長編》採用了後者,但特意註明了舊版實錄的相關描述。

此外,北宋年間有位很出名的文學家,叫做王禹偁(chēng),因為性格耿直、不領會皇帝的意圖,結果從翰林學士兼知制誥的職務被貶至黃州當知州,後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確記載,“陳橋兵變”時趙光義並不在場,而是呆在開封家中,一聽說政變成功才從家中跑出來迎接兄長。元代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也認為新實錄是為迎合皇帝之意,杜撰了“太宗叩馬諫言”的劇情。

▲《續資治通鑑長編》古本

反過來,這也證明了舊版《宋太祖實錄》與《續資治通鑑長編》中的小注是可靠的,於是王教授因此認定趙匡胤是主謀,並能夠解釋為何找不到有關趙匡胤如何“陳橋兵變”的詳細史料。然而這真的就能證明趙匡胤是策劃者麼?恰恰相反。我們不妨以舊版實錄內容為基礎進行推演。

周世宗柴榮去世後,7歲的柴宗訓繼承皇位,朝廷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安定局面,恰好這時候外地來犯,趙匡胤便率軍北上迎敵。到陳橋驛的時候,眾人停下來紮營休息,將士們開始議論。很多人認為皇帝年幼,自己戰死沙場也沒人知道,不如先擁護趙點檢當天子,然後再北征。於是李處耘將眾人的意見傳達給趙普,趙普卻直接說:"太尉赤忠,必不汝赦"。

▲趙普劇照

意思就是說趙點檢對後周一片赤忱,要是知道了你們的二心絕對不會饒恕你們。此言一出,一些膽小的士兵就悄悄溜了,一些膽大的則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了——如今他們已經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了另立天子的事,如果此事成了,則擁戴有功;倘若做不成,那就都是死路一條。兩害相權取其輕,於是一大群人又跑去找趙普。作為趙匡胤的親信,趙普早就認定趙匡胤能成大事,見眾人如此堅定,也希望趙匡胤位登九五,於是連夜派人趕回開封保護趙氏家眷,同時通知石守信、王審琦管好開封各城門。

▲古畫上的開封城

一切安排妥當後,次日黎明眾人集合在趙匡胤帳外,由趙普入內稟報將士們的訴求,睡眼惺忪的趙匡胤一聽,嚇得瞬間清醒,立馬掀開帳篷準備勸說眾人,卻不料有人將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隨後便是一群人跪下來叩拜,高呼萬歲。史料的記載是趙匡胤明確拒絕。然而看到將校們手中明晃晃的刀劍,他又犯了難。

如果答應稱帝,自己就是對後周不忠,此事必成為終生汙點。如果堅決不當並以死自證清白,那麼這群將士為保命更是得殺回開封,後周非但不能繼續北征還將陷入內亂。眼見有人已經拔刀,趙匡胤不得已才開口表示,眾人貪圖富貴才擁立他為帝,這事他認了,但接下來必須聽他的命令。眾人齊聲答應,趙匡胤這才無奈地率軍返回京城。

▲黃袍加身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無論是趙匡胤還是其親信趙普的表現都很自然而然,而不像新版實錄中那樣積極,所以反倒招人懷疑併產生了更多的聯想。根據推演,我們不難發現,在7歲孩童登基為帝的情況下,出征將士為謀求私利產生另立新主的想法,符合歷代兵變的規律。其次,趙匡胤素以仁厚聞名,如果他是主謀並參與策劃,為何不事先派人保護家屬,反倒是趙普連夜派人趕回京城?

▲宋太祖趙匡胤劇照

再者,這一過程也充分符合趙普的為人,既忠誠又渴望主公成就大事。最後,正因為“陳橋兵變”是眾將士謀劃的自發事件,因此歷代史家窮極一生也無法搜尋到與趙匡胤主謀此事有關的史料證據。倘若此推演成立,那麼趙匡胤不僅是忠於後周、被迫無奈登基的,而且還在此事件中力挽狂瀾,於瞬息間完成了救國保民的壯舉。


趣觀歷史


陳橋兵變究竟是提前預謀好的一場奪位大戲,還是說是真的毫無知情的被迫,確切的說法確實沒辦法證明,但是對於這場黃袍加身的事件背後卻是有很多令人費解的疑點,使得人不得不去懷疑這場所謂的被迫擁護之下的無奈登基其實可能就是一場作秀,而主要的疑點有以下幾個:

趙匡胤劇照

一,令人費解的出兵理由,根據史料記載,在後周顯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前線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出兵後周的消息,然後初三大軍就出了城,這速度未免有些快了吧,雖說兵貴神速,但是在這中間可是經歷了,趙匡胤推脫兵微將少不願意去,以及百官討論授予他全國最高指揮權,以及領兵出城,幾乎算是一氣呵成達成了所有目的,而且在這中間竟然無人想過去驗證這消息的真實性,最為可笑的是這場所謂的入侵,其實壓根就不存在。

二,陳橋兵變的速度太快,從領兵出城,到離開開封僅二十里的陳橋驛站,不過數個小時的功夫,大軍的氛圍便被煽動起來了,擁護趙匡胤稱帝,連黃袍都準備好了,如果不是預謀,這巧合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三,兵不血刃的拿下整個後周,從趙匡胤大軍開拔至開封以後,滿朝文武除了一個侍衛親軍馬步兵副指揮使韓通之外,竟然無一人反對,彷彿商量好的一般舉朝投降,當然惺惺作態般的對皇帝自責幾句識人不明,給自己立個牌坊,然後就這麼投降了,最為可疑的是,竟然連禪讓詔書都已經提前準備好了,這點不得不令人懷疑。

所以說,這場政變的背後到底是提前預謀還是毫不知情,真假難以確定,不過顯然說毫不知情這點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也只能從歷史的加載中的之言片段推測他可能是一場預謀,畢竟這種巧合實在是太令人懷疑了。


Y一花一世界YB


927年,趙匡胤在洛陽出生。

948年,21歲的趙匡胤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屢立戰功。

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

954年,郭威養子柴榮即位,升趙匡胤執掌禁軍。

958年,柴榮駕崩,7歲的柴宗訓繼位。

960年,因聽聞契丹和北漢聯軍南下,宰相不辨真假就派趙匡胤率軍北上抵禦。

趙匡胤率大軍出發,夜宿陳橋鎮,晚上趙匡胤親信在軍中散佈傳言:“皇帝年幼,不能親征,何不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士兵們的情緒快速被煽動起來。

第二天,趙匡胤親信見時機成熟,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接著跪在地上,高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表現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己貪圖富貴要擁立我為天子,如果能聽從我的命令的話我就做,如若不然,我不能做這個皇帝。

眾將一齊表示唯命是從,於是趙匡胤率軍回師。

守城的將領都是和趙匡胤一起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關係,所以一聽說兵變成功,便打開城門。

趙匡胤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禪讓詔書,宣佈柴宗訓禪位,33歲的趙匡胤正式登皇帝位,以“宋”為國號。

說他對此真的不知情,誰信?


人類閃耀的群星


不知道你們注意一點沒有,可能是諷刺,可能是巧合。篡位得來的江山給我們漢人帶來的是無盡的恥辱。你看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中國版圖,劉邦小公務員逆襲開創強漢,李淵屬於軍閥,天下反隋,經過苦戰開創大唐盛世,朱元璋更是草根創業,開創了最有骨氣的朝代,元和清不提。中國大一統朝代中只有晉和宋是篡位奪來的。晉篡曹魏而奪天下,而後五胡亂華,北方漢人真正的十室九空,女人變2腳羊,東晉偏安一隅,苟延殘喘。今天重點講趙宋,宋篡周而得天下(不接受反駁)。趙匡胤黃橋兵變,黃袍加身,屬於做婊子立牌坊(不接受反駁)。宋大一統後,開啟了弱宋的模式。對付遼,年年納貢,但是由於遼人進入衰退期,遼沒有過分對付宋,老百姓還過了幾十年好日子。換了金,如狼似虎在上升過程中,結果北方丟了,南宋和東晉一樣偏安一隅。碰到蒙古,整個中國丟了。在宋的外交中只有屈辱。而且不管是宋建國還是滅國都是屈辱。遼,金,蒙古,xi夏隨便都能找宋的麻煩。這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有人說宋朝對外戰爭勝率為70%,好像不錯。屁,對遼戰爭永遠失去了燕雲十八州,連金滅遼勝利了丟了宋朝整個北方,連蒙古滅金勝利了丟了整個中國。宋朝經濟再強也只是一頭肥羊罷了。宋朝採用的是禁軍制度,也就是全國的軍隊在中央(有幾支邊軍,規模不大)。然後發生戰爭就派人掛帥帶著軍隊出征,這樣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打贏才有鬼。為什麼會有這制度?就是怕別人造反,他們得位不正,當然害怕手下造反啊。岳飛的軍隊是他自己招的,自己訓練的,當外部沒有威脅的時候,岳飛就是最大的威脅。所以岳飛當然要死!其他的什麼岳飛沒有政治頭腦,插手立嫡,脾氣很耿直得罪人多啊,都是放屁。一句話如果岳飛沒有兵他就不會死。趙構不怕岳飛直搗黃龍,不怕迎2帝,(當時死了一個)。就怕岳飛造反,這是趙宋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教訓,所以岳飛必須死。我對宋沒有任何好感,宋是一個經濟發達,思想守舊,沒有骨氣的朝代,宋朝的口號是:用錢擺平一切事情,擺不平那就滅國。


飄哥265




公元959年,當了6年皇帝后,38歲的周世宗柴榮駕崩,皇位由柴榮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承。真是太可惜了,霸業未成身先死。國學大師梁啟超曾經說:“使天假世宗以期年之壽,則全燕之光復,意中事也”。就是說如果上天多給周世宗柴榮一些時間,一統華夏是意料中的事情。



第二年正月,周世宗柴榮的鐵桿手下,親兵首腦--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出征北伐,剛走出開封城,在開封城北邊幾十裡地的陳橋驛發生“陳橋兵變”,趙匡胤被手下黃袍加身,擁戴為皇帝,後來柴宗訓和平禪位,趙匡胤建立宋朝。

趙匡胤在中國古代的皇帝裡面,算得上最為仁慈的,趙匡胤雖然奪了好大哥兼好老闆柴榮的家業,但對柴榮的兒子柴宗訓孤兒寡母給予好好照顧。



有人說,是趙匡胤主動策劃發動陳橋兵變的,筆者認為這個有點武斷,按當時的情形,趙匡胤主動兵變的可能性較小,趙匡胤只是禁衛軍首腦,並不是野戰軍首腦,更不是擁兵一方的節度使,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威望,在當時情況下都略顯不足,風險還是很大的,這事趙匡胤最多是半推半就。

要說有策劃,很可能是手下貪圖富貴求策劃的。畢竟在後周太祖郭威身上已經上演過一次黃袍加身,大家對這事熟門熟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就參與了此事。



話說回來,國家未統一之時,把大權交給一個7歲的孩子,的確非長久之計。趙匡胤這個人,他雖然沒有擁握重兵,但是也有優點:一是正直壯年;二是知兵識人;三是富有韜略;四是心地善良。趙匡胤對禪位的柴家母子、對自己的手下,可以說都很好,真的好,好人好皇帝。


坐看東南了


還真有可能是自導自演的,否則一些個疑點就難以解釋了,主要疑點有二:

1、後周官員承認之快、趙匡胤稱帝速度之快,讓人膛目結舌!

正月初三,趙匡胤率軍出征,晚上就被趙光義和趙普叫醒,從而被“黃袍加身”,次日回到開封,後周官員愉快地承認了趙匡胤的政變,當天就登基改朝換代了!這速度,說沒有準備,以及趙匡胤完全不知情,是很難讓人相信的!

2、趙匡胤為何率軍出開封?契丹人又何在?

趙匡胤率軍出開封城,據說是得到軍報,稱北漢及契丹人打了過來,事不宜遲,應當馬上派兵迎敵;宰相範質委派趙匡胤出軍,並給與了其最高軍權;而在趙匡胤登基以後,這北漢和契丹人的影子都沒有看到;

難道是聽說趙匡胤發動政變又自己撤回去了?難道不應該趁著新政權初立而局勢不穩,大舉進攻才是嗎?怎麼可能又撤回呢?軍報是直接發到朝廷處的,而發軍報的人和趙匡胤或不無關係;此乃歷史懸案!

從以上能看出趙匡胤是知情的,那麼他是不是自導自演呢?也是有證據的;以下摘自司馬光的《涑水記聞》。

太祖欲使符彥卿典兵,趙韓王屢諫,以謂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復委以兵柄,上不聽。《宣》已出,韓王復懷之請見,上迎謂之曰:“豈非以符彥卿事邪?”對曰:“非也。”因別以事奏,既罷,乃出彥卿《宣》進之。上曰:“果然。《宣》何以覆在卿所?”韓王曰:“臣託以處分之語有未備者,復留之,惟陛下深思利害,勿為後悔。”上曰:“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能負朕邪?”韓王曰:“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

這是什麼意思呢?趙匡胤想授符彥卿兵權,趙普反對,甚至還將趙匡胤簽發的詔令扣押了,趙匡胤百思不得其解,便問趙普,你為何懷疑符彥卿呢?我對他這麼好,他不會對不起我的!

趙普回答說:“陛下怎麼就能對不起周世宗呢?”趙匡胤無言。

在陳橋兵變中,趙普與趙光義被視為主謀,而趙匡胤自稱不知情,趙普說趙匡胤對不起周世宗,趙匡胤是不是可以反問:“難道不是你和光義搞得鬼嗎?”然而並沒有,所以趙匡胤就是政變的主事人,策劃人以及最終的既得利益者!

這樣看來,大家懷疑趙匡胤是自導自演也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