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與病毒有什麼區別,致病原理是什麼?

真太陽的主人


細菌和病毒雖然都是常見的導致疾病的元兇,引起的症狀可以相似,但是它們之間的區別可大了。

細菌尚屬於我們可以理解的單細胞生物,而病毒已經沒有了細胞結構,它只不過是一段遺傳物質,包裹了一個蛋白質外殼而已,它根本就不像一種生物,而是介於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一種奇特的物質形式。

(兩類病毒的基本結構——裸露病毒和囊膜病毒)

(細菌的基本結構要複雜得多)

從大小上區別:

細菌很大,以球菌為例,直徑一般在0.5-1微米之間,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就能夠看到。

病毒很小,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為例,大小隻有90納米,只有通過電子顯微鏡掃描才能夠被看到。

從致病原理上來區別:

細菌是能夠獨立完成所有生物功能的單細胞生物。它可以分泌一些酶來破壞周圍的組織結構,還能分泌一些毒素,引起發熱等全身反應。

而病毒沒有實現新陳代謝所必需的基本系統,所以病毒它自身沒有生理功能。但是當它接觸到宿主細胞時,便脫去蛋白質外套,它的遺傳物質可侵入宿主細胞內,藉助宿主細胞的複製系統,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複製出新的病毒。

當病毒在細胞內大量複製以後,細胞被裂解,大量病毒釋放出來,開始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

我們用來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機理,要麼是破壞細菌的細胞壁或者細胞膜,要麼是干擾細菌蛋白質的合成或者阻礙細菌DNA的複製。

病毒因為結構與細菌完全不同,所以使用抗生素是無效的。同時因為病毒是寄生在細胞內部,很多藥物難以達到,在殺滅病毒的同時,我們還要保證細胞不遭受破壞,難度就更大了。所以迄今為止,我們都沒有找到對付病毒的特別好的辦法。

歡迎關注鄭醫生百嗑,每天學習更多實用醫學知識。


鄭醫生百嗑


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可以引起人類疾病。 雖然這些微生物可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但它們也是非常不同的。 細菌通常比病毒大得多,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 病毒比細菌小約1000倍,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

他們的區別以及致病原理:

1、繁殖方式

細菌:細菌通常通過稱為二分裂的過程無性繁殖 。 在該過程中,單個細胞複製並分成兩個相同的子細胞 。 在適當的條件下,細菌可以經歷指數生長。

病毒:與細菌不同,病毒只能在宿主細胞的幫助下複製。 由於病毒不具有病毒組分繁殖所必需的細胞器,因此它們必須使用宿主細胞的細胞器進行復制。 在病毒複製中 ,病毒將其遺傳物質(DNA或RNA)注入細胞。 複製病毒基因並提供構建病毒組分的說明。 一旦組裝成組並且新形成的病毒成熟,它們就打開細胞並繼續感染其他細胞。

2、生存環境

細菌:細菌幾乎生活在任何地方,包括其他生物體, 其他生物體和無機表面。 它們感染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和真菌 。 一些細菌被認為是極端微生物,可以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例如熱液噴口和動物和人類的胃。

病毒:就像細菌一樣,病毒幾乎可以在任何環境中找到。 它們是感染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病原體 ,包括動物 , 植物 , 細菌和古細菌 。 感染極端微生物的病毒如古細菌具有遺傳適應性,使它們能夠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生存(熱液噴口,硫酸鹽水等)。根據病毒的類型,病毒可以持續存在於我們每天使用的表面和物體上不同的時間長度(從幾秒到幾年)。

3、結構

細菌:細菌是原核細胞 ,顯示生物體的所有特徵 。 細菌細胞含有細胞器和DNA ,它們浸沒在細胞質中並被細胞壁包圍 。 這些細胞器具有重要的功能,使細菌能夠從環境中獲取能量並繁殖。

病毒:病毒不被認為是細胞,而是作為包裹在蛋白質殼內的核酸 (DNA或RNA )顆粒存在。 一些病毒具有稱為包膜的另外的膜,其由磷脂和從先前感染的宿主細胞的細胞膜獲得的蛋白質組成。 這個包膜通過與細胞膜的融合幫助病毒進入新細胞,並通過出芽幫助它進入。 無包膜病毒通常通過胞吞作用進入細胞並通過胞吐作用或細胞裂解退出。

病毒顆粒也稱為病毒體,存在於生物體和非生物體之間。 雖然它們含有遺傳物質,但它們沒有能量產生和繁殖所必需的細胞壁或細胞器。 病毒僅依賴主機進行復制。

4、外觀

細菌:可以發現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細菌 。 常見的細菌細胞形狀包括球菌(球形),桿狀(桿狀),螺旋狀和弧菌。 細菌的直徑通常在200-1000納米(納米計數為10億分之一米)的範圍內。 用肉眼可以看到最大的細菌細胞。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細菌, 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的直徑可達750,000納米(0.75毫米)。

病毒:大小和形狀由它們含有的核酸和蛋白質的量決定。 病毒通常具有球形(多面體),棒狀或螺旋狀衣殼。 一些病毒,例如噬菌體 ,具有複雜的形狀,其包括添加附著於衣殼的蛋白質尾部,尾部纖維從尾部延伸。 病毒比細菌小得多。 它們的直徑通常在20-400納米的範圍內。 已知的最大病毒潘多拉病毒大約為1000納米或全微米。

5、致病原理

細菌:

雖然大多數細菌是無害的,有些甚至對人類有益,但其他細菌卻能引起疾病。引起疾病的致病菌會產生破壞細胞的毒素。 它們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和其他嚴重疾病,包括腦膜炎 ,肺炎和肺結核。 細菌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可以非常有效地殺死細菌。 然而,由於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一些細菌( 大腸桿菌和MRSA )已經獲得抗藥性。 有些甚至被稱為超級細菌,因為它們已經獲得了對多種抗生素的抗性。 疫苗還可用於預防細菌性疾病的傳播。 保護自己免受細菌和其他細菌侵害的最佳方法是經常洗手和擦乾 。

病毒: 病毒是引起多種疾病的病原體 ,包括水痘,流感,狂犬病, 埃博拉病毒病 ,寨卡病和艾滋病毒/艾滋病 。

病毒可以導致持續感染,並且可以在以後重新激活它們。 一些病毒可導致宿主細胞內的變化,從而導致癌症的發展。 已知這些癌症病毒會引起癌症,例如肝癌 ,宮頸癌和伯基特淋巴瘤。 抗生素不能抵抗病毒。 病毒感染的治療通常涉及治療感染症狀而不是病毒本身的藥物。 抗病毒藥物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病毒感染。 通常,宿主的免疫系統依賴於對抗病毒。 疫苗也可用於預防病毒感染。


碼農的小人生


細菌和病毒均屬於微生物,體積非常小,肉眼看不見,但是病毒的體積更小,是納米級別的,需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我們體內存在大量的細菌和病毒,例如我們的腸道里面,就生長著上億的細菌,他們與分類和平共處,只有免疫力下降或者菌群失調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感染。

細菌和病毒最大的區別在於以下一點,細菌可以單獨生存,不需要寄生在人體的細胞裡面,而病毒不一樣,病毒單靠自己是無法生存和繁殖的,病毒需要侵入細胞的內部,利用細胞的核酸,酶等物質,這樣才能夠繁殖。

細菌致病一般是由於細菌產生的各種毒素,包括內毒素、外毒素、神經毒素等等,而病毒致病,一般是病毒侵入細胞,在細胞內部繁殖,導致機體細胞壞死,裂解,然後再去感染其他的細胞。

細菌對抗生素治療敏感,而病毒對抗生素不明感,抗生素不能殺滅病毒,大部分病毒性性感染,都是自愈的,例如我們常見的感冒,大部分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一般都會自己癒合,不需要吃藥。嚴重的病毒感染,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例如艾滋病,乙肝,流行性感冒等等。

總而言之,細菌和病毒存在很明顯的差別,病毒無法單獨生存,病毒需要進入人體內才能治病。


普外科曾醫生


脫離開生物醫學界近三十年了,憑著記憶淡一淡細菌與病毒!

細菌是一種微生物,它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壁有自己的遺傳分子DNA,可以複製,它有共性,在特殊情況下又有異性,可以變異,有共同宿主,與宿主中的敏物質結合,吸取營養,用敏物質融化宿主細胞,破壞宿主體內環境,使宿主細胞破裂,在細菌繁殖的同時,產生大量毒素,以致破壞宿主的防禦系統,一旦宿主的防禦體系崩潰,其它各系統都會受到侵害,最終侵入宿主核心系統導至宿主死亡。人類在研究了細菌的生存原理後,發現宿主(即機體)的防禦體系,淋巴產生的白細胞具有抵抗和吞噬細菌能力,細菌好比侵入這個機體的侵略者,而白細胞則是軍隊,淋巴好比軍隊的訓練組織者,在與細菌的鬥爭中,有一種可以滲透到細菌細胞壁內直接殺死其細胞核,使細胞核破裂死亡,人們稱之為抗生素,這就是我們有病時常用的抗生素。長期用一種藥,細菌會調整其細胞核產生對抗生素的抵禦,這就是耐藥菌株,有的細菌對自然界有很頑強的抵抗力,在細菌上生出芽胞,不用極強的消毒藥很難將其殺死。一般細菌在大自然中普遍存在,而且其繁殖也快死亡也快,除非有適合其發展的溫度,溼度,酸鹼度和適合其發展的宿主才能生存與繁殖,否則它的生命也是極其脆弱的,只要切斷其傳染鏈就能消滅細菌。

病毒是比細胞小,沒有完整的細胞核細胞質細胞壁,是半細胞生物,它的生存機理與細胞相同,所不同的是,病毒的傳播與繁殖更快,但對環境的要求更高,這種不完全的生物生命力不比細菌小,它在自然界中生存力相對要低,但對低溫有一定的抵抗力,由於其繁殖快,毒性大,對環境要求高,對敏感物更敏感,因此只要檢出其真相,針對性用藥,瘉後要比細菌性的疾病要好,只是對消毒和病毒挫要用及時和準確!

由於身邊沒有相關資料,憑記憶回答不知對否,請大家指正!


狼煙一九三一


細菌是一種微生物,細菌是組成各種細胞核的原材料,不同條件下形成的細胞核其差別差別,真可說千差萬別了,,我們人體是由細胞有機組成的。女人在孕期的環境條件非常重要,一定要科學度過孕期,否則胎兒有可能成奇形或缺陷。人生病很大部分原因是病毒(即溼氣)引發的。病毒有難以計數的病毒,不同條件下形成的病毒是不同的,醫務工作者說的病毒變異,就是指在不同條件下形成的病毒。不同的病毒就得開發不同的藥劑來針對,用一種藥治各種病毒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醫的百分九十以上任務就是與病毒作鬥爭,病毒也就成了中醫的衣食父母了。但他們對許多患者久治不愈,或治無效,就是因為藥不對症,他們不知也許也沒辦法,不同病人的病毒是不一樣的,現在條件下很難測定是那一病毒,因為病毒總在不斷變化,判斷掌握實在太難太難了,中醫看不好病是可以理介的。 有人說中醫不科學,這種情況下,怎麼科學法!病毒(溼氣)絕不是生活在朝溼地方造成,而是由於保養不當帶來的(長期大吃大喝、生活無規律、少被突然冷熱變化、飲食不衛生⋯⋯等等久而久之使體內有些器官受損,使之內分秘失調,使健康細胞變得不能正常代謝為病毒所取代⋯⋯正是病來如山倒呀!


得亮1


您好,關於你的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很多醫學治療,經過篩選找出了比較靠譜的答案,請參考如下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歡迎與我交流。

細菌和病毒感染的區別

感染引起的疾病在其生命的某些階段困擾著大多數人口。雖然其中一些可能是細菌,但其他因素背後的致病因素是病毒。普通人未能弄清楚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之間的差異,從而使一方與另一方感到困惑。然而,對細菌和病毒感染進行明確區分以進行適當治療非常重要。
細菌和病毒感染在定義方面的差異

雖然細菌和病毒感染之間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微生物 - 細菌和病毒 - 背後的致病因素,在需要注意的兩種感染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細菌感染:從術語來看,細菌感染是由細菌引起的。細菌可以定義為單細胞微生物,其具有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繁殖的能力。雖然大多數細菌存在於我們的系統中是有益的,但是有些細菌會導致許多疾病。這些被稱為致病細菌。正是這種致病細菌引起細菌感染。他們在有利的條件下進入身體並開始繁殖和壓碎身體的免疫系統,此時該人死於細菌感染。

病毒感染:另一方面,病毒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可定義為在體內活細胞內複製的微生物,稱為宿主細胞。病毒進入活細胞,然後控制細胞機制,指導它產生病毒。

差異症狀:基於症狀的細菌和病毒感染之間的差異

在描述細菌和病毒感染之間的症狀差異之前,讓我們來看看細菌和病毒感染之間的一些類似症狀,包括:發燒,咳嗽,打噴嚏,發炎,發燒,嘔吐,腹瀉,痙攣和疲勞。

某些疾病,如肺炎,腹瀉等,可歸因於細菌和病毒。然而,兩者之間的症狀存在一定的區別 - 而病毒感染的症狀很普遍; 那些細菌感染在自然界中更加侷限。雖然病毒感染通常在身體的呼吸道中起作用,但細菌感染可以影響皮膚,生殖器和腸。但是,只有在進行某些病理檢查後才能進行正確的評估。

傳播/汙染差異:細菌和病毒感染傳播的差異

細菌和病毒感染只有在成功進入生物系統並控制對機體造成相當大傷害的機制時才會影響身體。

細菌感染:致病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入體內,其中一些是:

  • 食用受汙染的水和食物會導致細菌感染。
  • 細菌感染可以通過與感染者的糞便接觸而傳播。
  • 在他/她打噴嚏或咳嗽後吸入受感染者的汙染液滴可能會擴散並導致細菌感染。
  • 細菌感染可通過開放性切口或傷口傳播。
  • 當人接觸受汙染的表面時,例如水龍頭,尿布,玩具等,細菌也可間接進入人體。
  • 一旦進入體內,一旦發現有利條件,致病細菌就開始複製並繁殖,從而引起細菌感染。

病毒感染:引起疾病的病毒,另一方面通過以下方式進入身體並傳播:

  • 咳嗽,打噴嚏和嘔吐會傳播病毒感染。
  • 被汙染的昆蟲和動物的叮咬傳播病毒感染。
  • 接觸或暴露於身體的受汙染的流體,例如在性交過程中的那些也可以傳播病毒感染。
  • 一旦進入宿主細胞,病毒就會控制細胞機制並將其導向病毒的產生,從而導致病毒感染和疾病。
身體反應的差異:身體反應方面的細菌和病毒感染之間的差異

細菌感染:生物系統的形成方式對細菌和病毒的攻擊有不同的反應。在被細菌汙染的情況下,身體增加血液流向身體的感染區域,因此導致炎症作為對細菌的反應方式。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然後鎖定病原體,從而催化其破壞。這些抗體也有助於破壞某些病原體,如白喉和破傷風。

病毒感染:由於病毒在宿主細胞內避難,抗體很難將其破壞。然而,我們的身體產生某些獨特的免疫細胞,稱為T淋巴細胞,能夠識別和殺死含有病毒的細胞。在它們從感染細胞中釋放後,這些病毒被免疫產生的抗體或作為對感染的反應有效地破壞。

差別治療:細菌和病毒感染治療之間的差異

細菌感染:在治療細菌和病毒感染方面,醫學科學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由這些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治療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在抗生素的幫助下可以很容易地治療細菌感染,這會破壞細菌的代謝系統。但是,細菌很容易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因此,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使它們對抗生素具有抗性。在不利條件下,一些細菌會形成堅硬的外部覆蓋物並變成不活躍狀態。這些被稱為孢子,比生活對手更難殺死。

病毒感染:然而,病毒更容易被殺死,因為它們存在於活細胞內,而抗生素在治療病毒感染時無效。因為它們存在於宿主細胞中,所以身體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很難將其破壞。患有病毒感染的患者是處方抗病毒藥物,其抑制病毒酶的工作。然而,這些藥物僅對某些疾病有效,例如流感,皰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干擾素是一種天然發育的蛋白質,現在可以人工生產,給予患有丙型肝炎和其他此類病毒感染的患者。 。

預防細菌和病毒感染

觀察某些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受這些微生物影響的可能性。這些包括:

  • 遵守衛生規則 - 與感染者或受汙染的表面接觸後洗手有助於預防細菌和病毒感染。
  • 禁止吸菸,因為它會削弱免疫系統,從而使微生物更容易感染系統。
  • 在排便前後確保衛生廁所設施,以防止細菌和病毒感染。
什麼是常見的細菌感染?

已經發現大多數細菌是有益的,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致病性的。這些引起疾病的細菌進入體內並超過體內存在的健康細菌。一些由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是 -

  • 尿路感染 - 由大腸埃希氏菌引起
  • 百日咳 - 由百日咳博德特氏菌引起
  • 結核病 - 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
  • 由白喉棒狀桿菌引起的白喉
  • 破傷風 - 由Clostridium Tetani引起
什麼是常見的病毒感染?

另一方面,常見的病毒感染包括:

  • 普通感冒
  • 帶狀皰疹
  • 流感
  • 泡疹
  • HIV
  • 麻疹
  • 風疹
  • 腮腺炎等
結論

細菌和病毒感染非常常見。絕大多數人在他們生命的某個階段已經屈服於他們。由於細菌和病毒疾病的許多症狀幾乎相同,普通人往往無法區分兩者。因此,它通常會對疾病進行適當的治療。因此,人們必須充分意識到這兩種感染之間的差異。注意受影響區域的症狀,原因和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出哪種感染。如果您的疾病沒有消退,請儘快諮詢您的醫生。您的醫生是區分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最佳人選,並據此對您進行治療。


醫療器械觀察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在自然界有很多微生物,這些個體難以用肉眼觀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微生物有很多類型,如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由於小,我們肉眼很難看見,所以比較抽象,作為老百姓很難理解!


細菌和病毒又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微生物,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 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所以具有細胞結構,如細胞膜、細胞壁、細胞質、核質;病毒是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也就是細菌大,是一個完整單細胞,病毒非常小,沒有細胞結構,生存在活細胞裡。
  • 細菌繁殖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病毒的生命活動中一個顯著的特點為寄生性,利用宿主細胞內的環境及原料快速複製增值。

由於細菌和病毒種類很多,大多細菌和病毒對身體沒有害處,有少數的可以致病。它們致病原理比較複雜及多樣性。細菌的致病性主要取決於細菌的侵襲力和毒素的產生,侵襲力包括細菌的吸附和侵入、繁殖與擴散及抵抗機體的防禦功能的能力,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內毒素;病毒有嚴格的寄生性,病毒的致病作用是以對宿主細胞的致病作用為基礎,包括引起溶細胞、細胞膜變化、基因整合及細胞發生轉化和增生等等。


耳鼻喉科高醫生


細菌和病毒均屬於微生物,可引起各種各樣的感染性疾病。

微生物不同於自然界的人類、水、空氣、陽光以及動植物,用我們的眼睛直接看不見,需要藉助顯微鏡方大數千萬倍才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包括三大類:細菌、病毒和真菌。分佈在自然界的體表或者與外界相通的腔道里。



細菌屬於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其特點是有細胞壁、原始的核質,以二分裂(一個細胞橫向一分為二)方式繁殖。

細菌的導致疾病機理有兩種:

①細菌直接突破宿主的皮膚、黏膜進入機體站穩腳定居、繁殖後代、並擴張地盤致病

②細菌的毒素和侵襲力直接造成疾病

病毒體積非常小(最微小),結構最簡單(只含有一種核酸)非細胞型微生物,在專門的細胞內寄生,對抗生素不敏感,但對干擾素比較敏感。

另外病毒只能寄生在易感的活性細胞內繁殖,離體以後不能自行繁殖。

人類疾病和病毒關係非常密切,大約有75%的人類傳染病是由病毒這個罪魁禍首造成的,病毒常常肆虐人類,人類又對其束手無策,即不僅傳染性極強、流行範圍廣泛,而且對於病毒我們無有效的藥物。



病毒的致病機理有:

1、病毒在寄生細胞內繁殖完畢,釋放下一代病毒,寄生的細胞被裂解死亡。如脊髓灰質炎病毒、腺病毒等等。此種情況如果發生在大腦等重要器官,病情進展可以造成嚴重後果,包括造成嚴重後遺症和直接危及生命

2、形成穩定感染:此種情況是病毒繁殖後不導致寄生細胞裂解和死亡。如流感病毒、皰疹病毒等等

3、形成包涵體:如狂犬病病毒

4、病毒感染後導致寄生細胞進入基因控制的程序化死亡

5、病毒整合在寄生細胞內和導致細胞轉化

5、誘發宿主免疫系統受損:發生在病毒感染損傷宿主的過程中

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合併關節症狀

6、某些病毒感染可以抑制免疫系統,甚至導致整個免疫系統缺陷,如艾滋病病毒和麻疹病毒的感染。

(圖片來源於網絡,不作為商業用途!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和用藥的依據,不能代替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診斷和治療以及建議,如有身體不舒服,請及時就醫。)


佳園道


細菌和病毒的致病原理

簡單點說:細菌是產生一些代謝產物,毒素影響到人的生理使人生病,病毒是侵入到人體細胞,在其生長代謝過程中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從而破壞了細胞結構最終使細胞裂解。

細菌致病性,可以是各種條件的改變(人體免疫下降,外來菌群入侵等等)導致人體正常菌群的失衡,使得本來沒有致病性的菌正常群有了致病性。細菌可以釋放對有害的蛋白質,酶,毒素來影響機體活動(至於具體毒素蛋白質怎樣干擾機體,可能是影響機體某種酶的活性等等,這個要具體看是哪種細菌了。)細菌的致病性取決於細菌的毒力,數量,入侵途徑。

病毒主要是侵入細胞干擾細胞代謝繁殖,它可以大量釋放子代病毒,導致細胞裂解,也可以阻斷抑制核酸和蛋白質的正常合成或是促進合成,使細胞增生,病毒的基因可以和細胞的整合。

人體致病的症狀,主要表現在病源對人體各器官和機體的損害,破壞,也有與人體機能相結合,導致機能變異而致殘致死人體的細胞。如:白血病。人的病源有兩種,一種是細菌性病源,另一種是病毒性病源。細菌通過人與其接觸,從而侵入人體通過對人體入侵來獲得繁殖。而人體淋巴細胞如果抵擋不了。就會造成大量細胞壞死,變異。造成各種腫瘤或潰瘍,腐爛,危及人的生命。

病毒被人體感染後,它主要是複製功能強大,與人體細胞結合性強,更容易導致人體各種炎症和腫瘤,這種症狀會阻斷和阻塞人體的血管,氣管和神經系統。危及人的生命。


真太陽的主人


1、細菌就是非常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無核膜,二分裂無性繁殖,其遺傳物質為DNA,喜歡聚集成群落生活。細菌絕大部分是有益菌,拿人體來說,人體內的細菌個數絕對比人體自身細胞多(嚇一跳吧),大部分和人體是共生的,提供很多人體必需但是自己合成不了的物質。

2、病毒相比細菌就簡單多了,不具有細胞結構,就是一段DNA或者RNA作為遺傳物質,外面再包含一層蛋白質外殼。細菌不能自己繁殖,必須依靠細胞,它會吸附在細胞表面,把遺傳物質注射到細胞裡,然後遺傳物質會和細胞遺傳物質結合(RNA病毒通過逆轉錄),藉助細胞的各種酶和物質、能量進行轉錄、複製、翻譯,製造病毒的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然後再組裝成病毒。當病毒在一個細胞內複製成千上萬的病毒時,會把細胞破壞掉,消耗掉,最後細胞死亡,釋放出裡面的病毒。所以說病毒是有害的,不過動植物遺傳物質裡都有很多失活的病毒遺傳物質片段,所以病毒有可能直接促進了生物的進化。

3、還有一種病毒沒有DNA或RNA作為遺傳物質,而是隻有蛋白質,照樣能複製、感染,像以前的瘋牛病還有現在的殭屍鹿都是這種病毒在作怪。

4、總之,大部分細菌是不危險的,大學裡得各種實驗室是可以研究的,而病毒是危險的,一般的大學裡實驗室是禁止研究的(p1、p2、p3、p4實驗室可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