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应用题不理解,该怎么办?

用户5908119008772


解决应用题,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是看图理解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是一年级,以图形为主,少量文字):

这一步需要体会足够量的题目,不能简单的背诵方法,而是真正地体会到数量的变化关系。接下来慢慢地,转变为文字描述(文字题一开始,也是把它们转换为图形来理解),例如:

有12个苹果,拿走2个,还剩下几个?

这是一道场景题,实际上列式和上面的图是一样的。这里主要要理解“剩下”是什么意思。


再体验几个例子:

这道题,看图很容易理解。我们试着变成文字题:

有2只蓝色的蝴蝶,8只红色的蝴蝶,请问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实际上,应用题的挑战主要在于如何把文字转换为数学模型。比如一年级的一个排队问题:

这道题,如果孩子能够把图画出来,就很容易得出答案应该是:6+2=8(人)。

像这一道题,就和上面有些不一样。从前面数和从后面数,我们都数到了这只小松鼠,也就是说,我们数了它两次,所以要减1.答案是:5+3-1=7(只)

这道题,分成3部分,前面的2个,自己1个,后面还剩几个?

10-2-1=7(个)


相信您看了上面的这些题目之后,就会发现实际上同样一个排队问题,只有几个字的不同,就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解题方法。所以,如何把这些题目,转变成孩子能够理解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最后来一个三年级的题目:这道题很多孩子理解不了,但是如果画出下面的图,相信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了。

所以,关键在于如何把文字题转化为孩子能够理解的图形或者文字。而这种能力,是需要不断学习、领悟、练习的。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孩子对应用题不理解,那应该是方法未掌握。只要方法对了,解答应用题是不难的。解答应用题一般可以按以下方法处理:

一、解题步骤:

1、读题,分析题目所属的类型。

读题是为了理解题目内容,并思考这个题型是否学过,用什么方法解答。

2、划出题目需要解答的内容。

如果孩子对解题不熟悉,我一般会建议孩子先划出题目需要求解的内容,并思考解答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即先找出问题,再想办法解决。

3、列出题目已知条件。

列出题目已知条件是为了让孩子理清题目的内容。

4、分析已知条件与所求内容的关系。

分析已知条件与所求内容的关系,及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5、列算式,并解答。

6、对未熟悉的题型应该多做练习。

二、应用题解答举例说明:(列举一年级的题目作例)

例1:车上原有35人,中途下去了7人,又上来了2人,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

解题步骤:

(1)题目需要求解的是:车上还有多少人?(分析:求多少人,应该用加减法。)

(2)已知条件是:原有:35人,下去:7人,又上来:2人。

(3)已知条件与所求内容的关系:原有35人(原有总人数),下去了7人(下去是减少,用减法),又上来2人(上来是增加,用加法)。

(4)分析:原有人数,减去中途下车的人数,再加上后来上的人数,就是现有人数。

(5)根据上面分析,列算式为:35-7+2=30(人)。答:车上现在还有30人。

年级不同,应用题的难易程度会有所不同,但解答方法是一样的,只要方法对了,解题就变得简单了。


十安育儿


是一年级吗?下次能否标注孩子就读年级,这样回答更有针对性,应用题我讲了很多,从一年级图文形式,到后面简单应用题,再到杂类复合型应用题。不理解只是表层,潜台词是无法通过理解题目分析出数量关系,进而转化为数学算式去解决问题。我是王老师,专注于小学数学!不理解说明你方法不对,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法去教嘛!欢迎关注我的其他问答,以图文形式分享解题策略及辅导方法。

应用题

一年级应用题辅导建议

① 读题找关键词

加法应用题不会说成谁加谁等于多少,减法也不会问你减多少,这是初期通过细读题目找出关键词,来引导孩子梳理表述出核心信息,避免出现因混乱而产生的乱用,以图蒙混过关。

王老师一年级趣味数学专栏,分两章详细讲解了4种加法,6种减法的基础应用题分类。可以去详细了解

② 主动设计题目

给孩子一个算式,如10-7=3。让他设计一道应用题型出来,从反向去促进对于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辅导时更应该让孩子多说!

③ 多接触,勤练习

学习更多好玩有趣的数学干货知识


一学堂王老师


所谓的应用题其实就是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不过这些应用题是进行虚拟的一种问题。当然也有可能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应。

对于应用题的理解源于孩子对生活知识的理解,也源于自己对于应用题发展的理解,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头到尾把应用题进行理清一下。

首先从这一幅图开始,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在做这一类题的时候需要自己描述自己总结,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眼中的应用题,也就是自己发现数量关系,自己解决数量关系。

如果孩子能够完整的表述出这一道应用题的话,那么对于孩子以后的应用题解决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这种帮助主要就是源于题目中所说的体现出问题中的所有可用数据。


从这一幅图中我们已经发现,随着孩子学习的深入,许多应用题已经变成了内容慢慢的缺失,而缺失的过程就需要,孩子们自己来补充,比如说上面图中的第一个问题只表现出了三盆花,那么其他的隐含条件需要孩子自己来描述。

上面的第二个动物使用的是图像来代替,这里面之所以用图像来代替,家长可能不理解,但其实是在强调这样的问题,就是说有几个量参与了他们的运算。

第三幅图已经完整的变成了只有汉字组成的内容,学生在做这类应用题的时候,必须自己提炼出所有的可用信息。

我们可以从第三个问题向前推,一直推到最早的金鱼图上,然后理解一下哪些信息是非常必要的,那些数量关系也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必须有这种能力。

这孩子到高年级应用题的时候,我们发现应用题的难度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包含了表面的信息,还包含了很多隐藏的信息,这些隐藏的信息包含了数据计算,比如说上面这一道题。

看这些题的时候,孩子们一定要掌握另外的一种方法,其实也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用线段来表示数量关系,并且尽可能的用一种科学的标准的方式来完成随手一画的方式,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孩子的思维和技巧没有太大的帮助。

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出现了困难,家长最好的办法仍然是辅导孩子使用像上面这幅图的这种方式,也就是线段方式来解决所有的数量问题。

通过上面所有图我们可以理解出来,应用题其实就是一个提取关键信息的过程,提取到信息之后,我们需要对照他们的关系,列成式子进行解答。


宜城老师


1.反复读题,划出题中的关键词句,这个过程要孩子来做。然后和孩子讨论:你为什么认为这里是关键的?根据你划出来的,你能求出什么?怎么求?

比如:妈妈买了5千克橘子,每千克8元,又买了6千克苹果,买苹果用去的钱比橘子多2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这一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买苹果用去的钱比橘子多2元”这个条件,要让孩子在反复读题、思考的过程中理解这个钱是买苹果的总价,而不是单价。

2.学会整理条件。当条件比较多,或者比较复杂时,可以指导孩子通过列表、画图等方式整理条件。这样做让条件的呈现方式更直接、清晰,有利于解题。

比如:三年级有三个班,一班有45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6人。一班平均每人做了3朵小红花,二班平均每人做5朵,三班平均每人做2朵。三年级三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小红花?

这一题并不难,但条件多,学生很容易对应错误,所以可以采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

一班 45人 平均每人3朵



二班 48人 平均每人5朵


三班 46人 平均每人2朵

这样整理之后,孩子做题时就能更清晰地看条件,有利于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在路程和倍数应用题中,我们常用线段图来整理条件。

3.要熟记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比如单价、总价、数量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等。

4.学会从问题入手,想数量关系式,再到题目中找或求需要的条件,从而解题。也可以从条件入手,分析条件,什么条件能求出什么,再综合起来,从而解题。

5.勤练应用题,并经常总结回顾错题。


薄荷糖165873351


其实,好多人都是从应用题本身下手,去解决孩子对应用题不理解的问题,但本人认为重点在于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说读东西读不懂、读不透,不知道一段话说的什么事情。作为一名新闻出版工作者,我也接触到有同样问题的小朋友,他们大多对一段话,只能知道表面说什么了,但是再深一层意思他们提取不出来。

因此,我建议有这样问题苦恼的家长,看一看孩子的语文阅读怎么样,如这方面较差,那可以从这方面下手,并不是单单去分析几道应用题,做到最后应用题稍微变化一下,孩子还是做不出来。

我给出的方法是,多多让孩子读小段文章,什么题材的都可以,哪怕是一道应用题,读好后,让孩子复述,从自己的话讲一讲这段话到底说的什么事情,问的什么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长期练习,孩子对应用题的理想会加深,正确率就会慢慢提高。

我是焦糖大叔,教育领域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欢迎为教育来点赞,吐槽,讨论,谢谢!


焦糖大叔讲教育


题主没说清楚孩子是几年级所以不太好有针对性的回答,因此我默认孩子目前是小学阶段,我就分享点我认为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以及我的一些建议吧。

识字量问题导致读题困难

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一些幼儿园阶段没有认字的孩子身上。这种情况孩子很难短时间就会有所转变,需要家长帮孩子读一段时间的题才行!

关于这点我想提醒一下那些坚持“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家长们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孩子之前“享受”了,那么之后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的。

不过没关系,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识字量的提高而得到明显改善的。

只不过你需要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一些心理上的、信心上的疏导,避免孩子因为在数学学习上找不到满足感、成就感,反而出现了不自信,认为自己就是学不好数学的想法,那就麻烦了!

生活经验不足,理解力不够。

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每个字孩子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就不明白这个题问的是什么了。

跟第一个问题一样,这种情况也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一下。

我给出的建议是家长领孩子读题,一定要“指读法”,即指着字读!然后教孩子如何找出已知条件,那些字是关键点,题目问的是什么等等。实际上往往这个时候孩子就已经会做这道题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题目可能涉及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问题,但是由于孩子没接触过,所以不清楚也不理解,比如我孩子刚开始接触“打比赛”的题目的是,他连“双打”是什么也不清楚,更不用说“混合双打”了,对“淘汰赛”什么的更是晕菜。实际这都没关系,遇到了之后给孩子解释清楚他们就理解了。

3、刷题不够

现如今减负减的,很多地方老师不敢布置太多的作业,所以往往学生做完教材上的题目之后再做完一套教辅就完事儿了。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实际上是远远不足以让他们真正的达到灵活掌握的?

所以我建议初期的时候也不用让孩子去学什么奥数之类的,你就给孩子买本配套教材的应用题天天练、口算天天练,然后每天都让孩子做!

我刚保证,你只要坚持让孩子做上两个月孩子的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当然了,你不能只让孩子做,你却不管不问,至于怎么过问,请参考“1”、“2”中的建议。

最后我想说:千万别听那些什么举一反三的经验分享,真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的孩子,实际上是天赋非常好的极少数孩子!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孩子而言,你想更好的让孩子能够灵活掌握他所学的知识的话,就必须给他一定量的练习题巩固才行。当然这期间也是可以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练习的,比如你想确认孩子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了这道题,那么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他给你讲一遍。而不是你去问他:“听懂了吗?”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里面最难的问题。在基础方面不牢的孩子做这个问题时候,是非常吃力,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教起。


如果在平时生活发现孩子无论怎么教,他们都不会做应用题的话,那么就要分析孩子基础知识是否有漏洞了,因为知识上衔接不上,那么做题时候,就会无法运用起来,所以如果发现他们怎么都不会做应用题,也应该从基础给他讲讲相关的知识了,才能让他知识有一步一步的衔接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是做题的技巧。在平时作业和学习中,让孩子学会读题和分析题目,不仅要学会读题,还有养成好的读题习惯,比如读题标注重点,以及综合画图理解等,其次数学会归纳梳理题目中数量关系,让他们掌握基本数学数量关系模式,然后才能学会灵活运用,再次是归纳,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有共通点的,我们学会归纳和分类理解,才能让孩子事半功倍的提高效率,最后是养成良好的规范的答题习惯。


思维数学小课堂


孩子初接触应用题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通常会遇到的问题。一个原因是孩子的识字量有限,字认识不全,肯定会影响到对题目的理解;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待通过阅读和在生活实践活动慢慢提高。

建议家长多让孩子做些应用题目训练,题型见得多了,自然就能熟能生巧,很好地掌握同类型的题目了。家长只要用心,就能在生活中随处发现数学教材,比如说:家里有2个苹果,妈妈又买回来8个,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呢?或者说:小明有10支铅笔,现在还有6支,那小明用完了几支铅笔呢?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家长都可拿来给孩子练习。

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建议家长培养孩子每日阅读的习惯,阅读既能提高孩子的拼读水平,又能扩大孩子的识字量,还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家长不要心急,慢慢引导孩子,多讲解几次同类型的题目,孩子就会慢慢明白的。


春风化雨花草香


应用题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要让孩子有生活,有经验。生活和经验是慢慢体会,慢慢积累的!例如:逛超市的时候就问,买这样物品和那样物品一共多少钱?带的钱够不够?还差多少? 逛公园的时候可以问,跳舞的爷爷奶奶有几行?每行几人?一共多少人? 在家里也可以问,爸爸比妈妈大几岁?爷爷的年龄是你的几倍?买馒头的时候三个装一袋,5个馒头需要几个袋子?等等,好多场景都可以训练,让孩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应用题就是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孩子喜欢数学,学会数学,会用数学!这样随着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孩子就会解决应用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