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

〆Forever卟棄273


德國的統一促進了德意志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當它發展起來的時候,殖民地已經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德國要想獲取殖民地,就只能從英法等國的手中奪取。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法國早就想報一箭之仇,德法之間的矛盾尖銳,德國拉攏奧匈帝國、意大利三國組成了三國同盟;法國拉攏英國、俄國組成了三國協約。1914年,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一個叫普林西普的青年刺殺,因此,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1918年7月26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同年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德國遭到了嚴重的懲罰:

《凡爾賽條約》使德國的領土喪失了13.5%和10%的人口,海外的殖民地被全部瓜分;軍備受到嚴格限制:陸軍不得超過十萬人、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等重武器、不得擁有陸海軍航空兵……法國的一位元帥說,這樣的懲罰就是20年的休戰。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對德國打擊非常大,德國的經濟危機給希特勒上臺提供了機會。希特勒上臺之後廢除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束縛,開始瘋狂擴軍備戰。到二戰爆發時,德國已經擁有陸軍105個師270萬人,空軍飛機4320架……由於英法是一戰的既得利益者,它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惜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從而縱容了德國的侵略。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標誌著二戰的爆發。


歷史軍魂


一戰和二戰中德國都是主要參戰國,但是參戰原因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

德國在19世紀中期才完成了統一,開始迅速崛起,但是此時世界基本已經被各大列強瓜分,英法等國獲得了大量的殖民地以及利益,而德國僅能在非洲、亞洲等獲取一些殘羹剩飯,這自然讓德國很是不滿現行的國際秩序和規則。

而在後來,德國實力越來越強,包括人口、工業生產等方面,已經和英法持平甚至開始超越,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奪取這些國家利益的野心越來越大,開始謀求武力途徑滿足自己的慾望。威廉二世一直較為激進,上臺後就捨棄了俾斯麥的外交政策,謀求擴張,開始擴軍備戰,導致樹敵無數。最終隨著各種原因,一切矛盾在斐迪南大公遇刺後爆發,不過德國很快遭到封鎖,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後德國戰敗。

而二戰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復仇,當時德國要賠償鉅額賠款,軍工等多個方面受到了嚴格限制,部分領土還被敵軍控制,又遭遇了1929年經濟危機,德國社會普遍十分不滿,所以希特勒及其納粹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憑藉復仇等主張迅速崛起並獲得政權。

同時,納粹也主張擴張,奪取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間,征服其他國家(比如在東方的蘇聯建立德意志千年帝國),這也得到了德國民眾的歡迎和支持,最終德國再次發動了戰爭。


戰爭之王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該和約包括一項條款,即明確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德國及其盟國的侵略” 引起的。該條款引起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各國的普通民眾都願意相信自己的政府是無辜的,而敵國則是有罪的。在這種情緒的渲染下,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充分利用德國民眾反對《凡爾賽和約》的心理,煽動民族進行復仇,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二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戰的後遺症和延續。所以對一戰的充分研究有助於我們瞭解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及為何均由德國挑起的。

德國為後起之秀,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之巔,在於德意志的統一。在這一過程中,有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即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當時德意志各邦就如何統一意見不一,周邊有奧地利的阻撓,法國的可能干涉等等不利因素,在議員們無休止的吵鬧仍毫無結果之時,俾斯麥發表了著名的講話:“德意志需要靠普魯士的強權,當前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而是靠鐵與血。”俾斯麥靈活的外交手腕另人驚歎,他曾任普魯士駐俄大使,並於1863年幫助沙俄鎮壓了波蘭人的起義,鞏固了普俄關係。他派往巴黎期間準確的把握住拿破崙三世的性格,並暗示法國不干涉德意志的統一可以得到“報酬”。在一系列內政、外交後,俾斯麥以三次戰爭實現了德意志帝國的建立。首先是對丹麥的戰爭奪取了德意志西北部的兩個公國。然後對奧地利的戰爭將其從德意志踢了出去。最後於1870年9月2日的色當大戰中打敗法國,並無情的強加於法國1871條約,強迫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及1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

普法戰爭後,德國不僅完成了統一,通過戰爭賠款,統一國內市場,恰逢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在1870年德國的工業產量連英國的一半都不到,但到了1914年,德國的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成為了舉世矚目的世界強國。在那個時代,歐洲的列強都在竭力的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確保海外市場。統一後的德國發現殖民地已瓜分殆盡,所以更加積極的參與殖民地的爭奪,首先瞄準葡萄牙、荷蘭等先“富裕起來的”小國。然後發現他們所在地區處處受到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的阻擾,加劇了新興權貴德國和這些國家的矛盾。此時德國的掌舵人是威廉二世,同樣的熱衷權力,頌揚軍國主義,但外交手腕明顯不如俾斯麥。俾斯麥在外交事務中游刃有餘,拉攏打壓玩的爐火純青,並能冷靜的判斷和處理複雜多變的國際爭端。威廉二世卻鋒芒畢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即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時,他竟然大呼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暗中支持奧地利有意的計劃向塞爾維亞開戰(7月28日),並於8月1日向進行全國總動員的俄國宣戰。當時的強國為了避免受到攻擊而互相結盟,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盟國即使對爭端國持懷疑態度也不得不參與爭端,因為擔心同盟瓦解從而陷入孤立被別過攻擊。這就擴大的危機,很多即使不願意參與進來的成員國也被捲入其中。這樣,歐洲各列強開始了認為是場短暫的爭端,卻演變為殘酷的、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作為學習交流之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立即撤銷,敬請諒解!謝謝!】




歷史小玩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忿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服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對自己的力量過於自信,支持虛弱貪婪的奧匈帝國擴張領土。德國人還沉浸在普法戰爭的勝利中。沒有看到戰爭本質上的變化。戰爭從貴族遊戲,到僱傭兵遊戲,再到全民參與。從拿破崙戰爭變為美國的南北戰爭。戰爭不再是軍人之間的搏鬥,通過幾個戰役就能決定勝負了。而是國力對抗,要打到對方動彈不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

一戰結束後,協約國對德國實行懲罰措施,激起了部分德國人的不滿。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復仇之戰。


天明遙遙山海關


在大航海時代,海上馬車伕荷蘭,伊比利亞雙雄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建立霸權。特別是西班牙靠著強大的海軍,馳騁世界,被稱為無敵艦隊!

而英國通過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後來居上,通過一系列戰爭取得世界霸權,建立日不落帝國。只是由於此刻世界還有很多地盤沒有被瓜分,生產力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沒有那麼緊迫,才沒有爆發世界性的大戰。但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國家的崛起往往是要踩在另一個國家身上完成的,既需要打破舊的世界體系。

德國的崛起可以追溯到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打敗法國成為歐洲一霸。同時世界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所謂的電氣革命,生產力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這其中發展最好的要數美國和德國了,而這兩個國家迫切需要原料和市場,美國還好先天優勢,有龐大的地盤,但其也是爆發了南北戰爭解決階級矛盾。

德國在歐洲,地盤基本被瓜分完畢,利益牽扯錯綜複雜,想要取得原料和市場,必然會觸碰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其中又以英法俄為代表,於是德國便拉上自己的表兄弟奧匈帝國一起要打破舊有秩序(意大利這種牆頭草戰五渣和臨時工土耳其就不說了),除了戰爭別無選擇,於是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有所區別,當時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不要說德國這種受制裁的戰敗國,就是強如美國也並不好過。

各國都是國內動盪,基本有兩種路線,一種是大力發展經濟,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代表;而另一種則是法西斯主義,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把國內矛盾轉化到國外,以德意日為代表。

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承受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受到了頗多限制,本就民怨很大。再加上經濟危機,政府不作為,這就給了希特勒創造了法西斯的土壤。利用民眾的怨氣加以煽動,獲得支持的戰爭狂人希特勒,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實現自己的日耳曼帝國夢了!

德國於是成為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當然這也與德國的實力分不開,換成意大利這種戰五渣估計也翻不起多大浪花,世界大戰也無從談起!





李翔kingl


用歷史唯物主義解讀: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國際權利)發展不平衡,造成後來者對既得利益者的嫉恨、爭奪與戰爭醞釀。

用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修昔底德陷阱”命題解讀,排位第一的城邦國家斯巴達對“追趕者”雅典的偏見和恐懼造成雙方30年戰爭,最終造成古希臘文明的不復。該命題當代解讀: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對照近現代史中的德國——

1803年,拿破崙率軍在德意志土地上盪滌封建小國,1806年攻陷柏林。1813—1815年,反抗拿破崙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結束,德意志依然是由34個邦國與4個自由城市組成的聯邦,沒有組織和統一領導,君主專制依然。詩人海涅感嘆時局:只要一想起德國,我就徹夜難眠。

有一個人在枕戈待旦,普魯士首相(帝國宰相)俾斯麥,他認為 “普魯士對當代的重大問題要用鐵和血來解決”!普法戰爭賦予俾斯麥以良機,他揮師於色當大敗法軍。1871年1月,德意志(第二)帝國竟在凡爾賽宮宣告成立,鉅額資金推動德國完成工業革命,建起領先歐洲的社會福利系統。19世紀末20世紀初,農業人口降至1/5以下,德國一舉跨入工業國的行列,經濟總量趕上並超過英國。

德國人志得意滿,以稱霸歐洲、開拓殖民地空間的行動不斷挑戰大英帝國。彼時整個歐洲都在備戰,1914年,殘酷的戰爭終於爆發,德國面對兩線作戰的窘境,二百多萬人喪生,最終成為戰敗者,帝國不再。

《凡爾賽條約》將一戰全部責任歸咎於德國,失地賠款的恥辱之下復仇種子已然播下。1919至1933年的魏瑪共和國只是兩個帝國之間的延續。1933年1月底,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納粹當權的第三帝國拉開序幕,帝國以“民族主義、領袖至上和生存空間”為理論實踐的基本原則,對內實行獨裁統治,煽動“愛國”情緒,清除“劣等民族”,對外從突破條約束縛到1939年9月入侵波蘭點燃歐陸戰火......1945年4月30日,第三帝國覆滅,德國全境被四大國佔領。二戰中650萬德國士兵戰死,戰後東部1200萬居民大遷移中又有200多萬凍餒病死。1949年5月,西部頒佈《基本法》,建立聯邦德國。同年10月,民主德國在東部成立,柏林被分割,成為東西方對峙的最前線。


ruixuezhaofeng


德國這個國家其實很神奇,或者說德意志民族很神奇。


神奇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

德國的歷史其實很悠久,可以追述到公元962年建立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但神羅這個帝國也比較神奇,前期還好,起碼作為神羅皇帝還有享有很大的權力,也算是名副其實的皇帝,但其組成形式就決定了神羅不可能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畢竟是由數百個附屬單位組成的國家,起重臂由侯國、公國、郡縣、自由城市。

這麼亂七八糟的國家組織形式,世界歷史上估計也只有一家了。而這樣的帝國之所以能夠存在到1806年,主要是因為14世紀的時候,帝國演變成了一個承認皇帝位最高權威的邦聯,而皇帝來自選帝侯制度、選帝侯就是那些實力比較強的諸侯。

這個偉大的奇特的以繼承羅馬帝國榮耀的德意志邦聯,最終於1806年死亡於拿破崙手中。而德國人把神羅定義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其實在1806年以前的德國,就跟一盤散沙一樣,大家都沒有德國這個概念,其邦國各自為政,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在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整個帝國形成了300多個邦國,神羅皇帝徒有其名,連德意志盟主都算不上了。

所以在接近9個世紀的時間裡,德國這片土地沒有真正意義上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這就註定了在資產階級高速發展的17、18、19世紀、德國都是吊車尾一般的存在。


船票買得晚的統一德國的普魯士

在歐洲小國葡萄牙、荷蘭開啟大航海時代的時候、神羅是鬆散的邦聯、在西班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的時候,神羅還在夢中、在英國繼承西班牙遺產征服海洋的時候、普魯士剛剛覺醒。而當普魯士成為歐洲諸強之一、能夠一統德國的時候,卻發現殖民全球瓜分世界的大船最好的艙位已經沒有了自己的位置。


當普魯士鐵血宰相終於在1871年成功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建立起德意志帝國的時候,卻發現這個世界卻沒有德意志帝國展現其獠牙的機會。

一眼望去,舉目皆敵。

剛剛被普魯士按在地上摩擦完、失去了阿爾薩斯-洛林大部分區域、失去了歐洲霸主身份的法國、正在醞釀著報仇雪恨。

而在殖民全球,瓜分世界的行動中、德國得到的只是殘根剩飯、只能跟著英國背後喝湯,得到了幾塊零星的殖民地、而打開世界地圖一看,一大片都是米字旗飄揚。這樣的情形德國不能忍、而英國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也不願意看到德國強大。

於是老牌殖民帝國和新興帝國之間的戰爭無可避免就爆發了。

德國聯合被沙俄欺負的奧匈帝國還有在歷史上存在感極弱的小弟意大利,一起發動了對老牌帝國法、英、俄的戰爭,一戰就此打響。


一戰本質上就是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小青年成長起來後,對以英國為首的老大哥獨佔世界利益不滿的戰爭。


一戰戰敗壓迫、世界經濟危機下的小鬍子第三帝國


整個二戰、實際上在我看來、是德國人民在一戰戰敗以後《凡爾賽合約》過分壓迫的情況下,加上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而發展到極端的一次毀滅行動。至於日本和意呆利、哎軸心國之間有互相幫助麼?日本在亞洲我行我素、跟德國也是貌合神離、意呆利大部分時間在扯德國後退,攤上這麼兩個極品隊友、德國想不失敗都難啊。

但無可否認的是,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凡爾賽合約》那麼極端苛刻的限制下,都能把歐洲打個稀巴爛,也是相當的厲害了。

在被全世界帝國主義都欺負的情況下,德國不反彈才怪呢。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帝國主義發展的一個必然,而高漲的軍國主義法西斯思想、也是在這種惡劣的土壤上開出來的邪惡之花。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朝代說


德國出了很多著名人物影響世界的進程,比如馬克思,貝多芬,愛因斯坦,希特勒等等。德國人很聰明,他們也是世界上少數以吃豬肉為自豪的民族,他們喜歡發動戰爭,並積極輸出他們的意志(所以中國人過去把德國翻譯成德意志)。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是因為有這位大鬍子馬克思先生理論的指點,中國人民犧牲了2700萬先烈後,才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


HowardLU


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都是為了打破當時的政治格局,從地緣角度來說,當時的局勢限制了德國的發展,他要繼續突破更大的生存空間,就必須打破這些枷鎖,,,

一戰是為了從老牌的殖民主義帝國手中爭奪霸權,重新劃分利益

二戰是因為一戰失敗後,套在德國身上的不平等條約太多,以至於民不聊生民怨四起,同時一戰失敗的不甘心和屈辱,所以發生了二戰,,


亦客145572284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發起,主要是德國強大了(主要是GDP超越英法),世界殖民地被英法瓜分得差不多了,德國要按照自身實力重新劃分地盤和經濟特權等,英法肯定不會同意呀,就打起來了,以拳頭說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發起,主要是德國戰敗後,割地賠款,國內人民不滿,德國內軍國主義橫行,希特勒又藉此煽動民族情緒,發展軍事,意圖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又主動挑起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