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草莓奶昔ru


中国大陆旧纪元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刚刚落幕,新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会议关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于当晚六点率领全部会议代表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仪式。此时距离开国大典的举行仅有21个小时。

随后的三年里,由十七个部门、单位组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前期设计和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1952年,由美国毕业归国的土木工程硕士陈志德从北京市建设局被调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他先是跑遍了首都的各大图书馆,又花了三个多月去往全国各地,最终在青岛浮山上找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原料,用来做纪念碑碑心石的整块花岗岩。他的方案获得了通过,这块石头将被铭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样。人们真切希望,这块石头也会尽可能做到永远不朽。

当“共和国第一碑”的名誉传到浮山石料厂时,人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厂长王文健领着王忠禹、朱培成两位老石匠开始上山选料,其实,整座浮山的石头在他们心中已经了然于胸,但这毕竟是一项天大的政治任务,谁也不敢有半点马虎心理,经过三天的走走转转,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采石地点定在了浮山东南侧的大金顶。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一片浑然天成的山石。

他们开始谨慎地验证,采用了水漫的方式不停地在山石上浇水,通过这个过程观察山石上有没有细微的裂纹。整整浇了一天的水后,他们欣喜地下了结论,整片山体,浑无半点裂缝!

按照上级交代的任务,必须从山体上剥离出一整块三百吨的山石,剩下的问题是,没有任何记载,当地历史上有过从山体上凿下一块如此重量的山石的先例,哪怕陈志德从国内各地找来的十几位专业人员,也望着巨大的山体都犯了难。

正当陈志德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几位老石工跟他说,崂山脚下有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他的手艺最精湛,当地人称“石神”。

“石神”李开山来到山体前,也着实吃惊,虽然他之前受雇于国民政府办事机构,也曾在崂山地区遍采过巨石,但三百吨这个要求对他来说也是闻所未闻。

经过仔细打量、论证,他决定用放闷炮的方式,来炸出这块石材。

一排闷炮放完之后,效果很不理想,只在巨石的边缘炸出一点缝隙,为了防止对巨石形成破坏,闷炮只能放一次,之后便是艰苦的手工操作。石匠们在缝隙中用钢楔子一点点地开凿,打进去了一百把钢楔子。

但这仍然无法把巨石从山体上分离,哪怕一条裂纹也没有出现,简直令人绝望。

李开山只好另辟蹊径,率领石匠们攀上大金顶,从高处一点一点地开凿出石槽,整个过程费时费力程度,难以言表。

凿出石槽后,石匠们转战石料底部,每隔四十多公分以钢管打上通孔,把石料底部打穿,再继续砸进钢楔,数十人挥舞大锤挨个敲击钢楔,逐一加压,试图使石块涨裂。

从第一个钢楔子凿进山体,到石材从山体上涨裂剥离,夜以继日,队伍整整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这块三百多吨的巨石被成功剥离后,在现场对巨石顶部做了第一次加工,凿掉了几十吨突出部分,巨石减重到了280吨。

下山之后,又按照尺寸要求,对巨石做了第二次加工,加工后的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巨石减重到了103吨。

基本符合最后的运输要求了,剩下的就是把这块巨石运往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货运站,这是一段距离仅为十五公里左右的路途。

在当时的条件下,仍然没有任何公路运输车辆可以满足这项要求,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与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下属的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签订了运输合同,让他们来完成这次艰巨的运输任务。

起重运输队在前期论证的时候,决定采用最古老的大件运输方式——滚木,开始时想用圆木做滚木,但圆木的承受力和形状都会有偏差,这次任务却是一个绝对不容许任何偏差的任务,为了保证此次任务万无一失,最后改用了鞍钢提供的无缝钢管初坯。

他们把碑心石吊装在一具9吨重的铁排上,铁排上再铺就木床,用四个千斤顶顶着,路面上先铺设枕木,由无缝钢管初坯充当滚木在枕木上滚动。前方由三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另配置有一部推土机和一部卷扬机,由于每前进一段距离, 都需要把枕木和无缝钢管初坯移到前面,行驶速度非常慢。

后半程的道路要经过青岛市中心,青岛的道路是公认的比较逼仄狭窄,所以在运输过程中前方必须配备有修路、修桥、拆房队开道,遇到不平之处就修路,遇到拐不过弯的地方就拆房加宽,日均行进速度仅为五百米。晚上停在哪里就在哪里搭起帐篷住宿,青岛市公安局组织现场警戒看守。

这一路走来,受到青岛市民的夹道欢迎,走到哪儿都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到了铁路货运站后,又遇到了一个大问题,火车的载重也达不到要求,当时已经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调拨了一辆载重90吨的车皮,这已经是全国之最,但即便如此,碑心石的103吨自重再加上垫木,势必将超过车皮最大载重的百分之十以上,铁路只能做到超载百分之十,否则将出现不可控因素。

在车皮上,石匠们进行了第三次加工改造,石料的厚度缩减为79厘米,重量降低到了94吨,才得以顺利成行。

从青岛到北京,今天的高铁只有四个多小时,当时却整整跑了七天,最高时速是二十公里,弯道时只有十公里。

从北京正阳门西车站到天安门,这几百米的距离,仍然是采取青岛市内运输的老办法,同样是这批运输人员,耗时三天,终于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安装现场。

在安装现场,碑心石开始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瘦身过程,这一次砍下了三十四吨重量,切割打磨后最终的重量停在了60吨这个数字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装现场,碑心石还经历了一次华丽转身的过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之初,采取的是古代封建帝王那种坐北朝南的传统理念,铭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的碑心石是面向南方。后期论证中,将碑心石面向北方、冲着天安门方向的方案占了上风,因为在大型阅兵、群众游行活动中,人群要经过天安门与纪念碑中间的长安街,将碑心石面向这个方向更有利于集体观瞻。

最后的吊装也是重中之重,这个工序花费了六个小时的时间,当碑心石被吊装到二十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的准确位置时,所有在场的一百多名包括郑振铎、梁思成、林徽因在内的专家们都长舒了一口气。

1958年5月1日劳动节建成揭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除了其碑心石,碑身整体的其他小块石材均为浮山出产,这种石料被命名为“中国灰”。

基座部分偏深色石材取自北京昌平,汉白玉部分取自北京房山。

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来自浮山的“中国灰”花岗岩也被用于天安门广场周边的大型建筑,比如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所立的纪念碑,同样出自青岛浮山。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也随之取消,在此之前,委员会送给了青岛石料厂十四匹红布,以示奖励。

如今的浮山,石材开采行业早已被禁止,石料厂也早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之中。

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区东扩和新世纪的高科园建设,浮山也成为青岛市区的中心位置,北边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居民区浮山后社区;南边跨过青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距离大海仅一步之遥;西边紧邻青岛的CBD;东边是日新月异的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图为浮山西麓观看青岛上合峰会现场烟花的视角)

建国之初,这里归属青岛市浮山区管辖,后来转为崂山郊区(崂山县—崂山区)。

浮山本身是属于崂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余脉, 其山体约形成于白垩纪早期,距今已有一亿三千万年的历史。浮山共有九座山峰,东侧几座山峰脚下整个山体就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以肉红、灰白两种颜色为主,地质学家曾经给了它们一个专有称号——“青岛岩”。“青岛岩”被世界熟知,是因为在德据期间,德国殖民者在青岛兴建的建筑,石料几乎全部出自这里,浮山石被世界石材组织评定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浮山九峰,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峰、大学峰、二贤峰、神笔峰、仙砚峰、雏凤顶、卧龙顶、浮山顶、东峰。

按照当时的记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巨石采自浮山大金顶,这个叫做大金顶的山头名字今已不存,按照各种记载,它原本应该位于东侧第二峰浮山顶的正南方山麓,通过观察采石的痕迹和周边卧龙顶、东峰的走势,大致可以判断出它的方位。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三四十年里,这里的地貌被采石破坏的比较严重,地面上留下了巨大的矿坑。一直到2000年,浮山已经成为城市中心,为了避免浮山被彻底破坏,采石活动才被彻底终止。原有的矿坑已被填埋,在此之上,又修建了别墅小区,碑心石的位置应该位于现在的御景峰小区北侧。


最后的题外话,之所以本篇问答写的比较长,是因为我爬过浮山不下百次,“浮山九点”,曾经记载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涯。有成长的烦恼,有青涩的初恋,更有独身一人被困在海拔363米的卧龙顶上一整夜的担惊受怕。


历来现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今年春节期间我到北京旅游,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瞻仰了一番——怀念先烈、寄托哀思、激励未来。

但是不知道亲们发现没有,纪念碑的碑心是由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一块完整的花岗岩雕刻而成。

当时我很疑惑问“纪念碑”管理人员,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听别人说他曾全程参加了人民纪念碑的运输和奠基工作。

我问老先生,“这块巨大的花岗岩是从哪里来的?”



老先生说:“碑心是经专家多次比较鉴定从山东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开采出来的。

我有点惊讶,接着问道:“青岛离北京千里之遥,这巨石如何运到北京的呢?

老先生用自豪的口吻说,这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伟大的地方!小伙子,其实你还有一点不知道,碑心最初的毛料重达300多吨,是经过多次瘦身,最后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模样。

“300多吨,还是从山上开采的?”我自言自语。老先生哈哈笑道“平地可不长花岗岩的”。我这才发现自己失言了。

老先生看我对纪念碑很感兴趣,于是就给我讲起了开采运输的过程。

老先生说,1953年7月,我随专家组一起到青岛浮山解决巨石运输问题,我到了时候,碑心毛料早已被老石工李开山用放闷炮的办法开采出来了,毛料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估重300多吨。



专家们让石匠们把横卧在半山腰的毛料进行第一次瘦身。老先生悠悠地说,“这也是搁在过去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是现在就不用这样费事了”。建国之初,国家各种重型机器和技术都不具备。

经过第一次瘦身后,毛料减重到了280吨。然后组织人员从半山腰运到平坦场地。

石匠加上周围百姓的帮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巨石“走了”60米,到达了平坦地。

专家让工匠们第二次给毛料瘦身,加工后,毛料重量到了102吨,比原来减轻了三分之二。我插话道,“即便这样也是蛮重的。”

“可不是!过去能运输这么重的工具少之又少”老先生接着又说道,还好青岛人民政府责成青岛联运和青岛搬运公司及浮山石料总厂联合完成搬运任务。

当时人们积极性都很高,建设纪念碑有其政治意义。



浩大的搬运工作开始了,首先由7116名工人,用开槽的办法,利用滚木和撬杠改变方向的土办法,用推土机做牵引往前一点点滚动。

老先生仿佛陷入了过往时空,他抬头看了我一眼,风趣的说,牛顿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哈哈……,我们当初就是利用杠杆、滚木、等简单的工具和原理撬动巨石的。

这时我感叹道:“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老先生说:你不知道运输多困难,从山石场到青岛孟庄路车站,短短的15公里用了30天的时间。

我仿佛是安慰老先生,“到了车站就好了,火车一日就运到北京了”

“说的轻巧,问题又来了,巨石102吨,火车最大载重量是100吨你说咋办?”老先生仿佛是问我。

“没更好的办法,专家让工匠们第三次为巨石瘦身,这次巨石减重到了94吨”。原来老先生是自问自答。



“小伙子你刚才说什么?巨石上了火车一日就到了北京,”哈哈……

老先生爽朗笑着说道,告诉你吧,火车拉着这么长的巨石不敢跑快,直线速度每小时20公里,弯道是每小时10公里。从青岛运到北京足足跑了半个月的时间。

我为刚才自己没过大脑的话有点脸红,好在老先生沉浸在过去时光里。全然没发现我的异常。

老先生继续说道:到了北京西站,之前运输工人们,依然用运巨石上火车的办法,把巨石一点点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工地。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高高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从此成了人们心中纪念先烈的地方。

结语:当我告别老先生时,感激的握着他的双手,“谢谢您为我上了一堂政治课,革命成功来之不易,人民英雄纪念碑铭刻着先烈的丰功伟绩,它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


秉烛读春秋


我们现在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其重量是60.23吨,并不是题目中所说的三百余吨。我想,题主可能是把原石跟成品的重量搞混淆了,做碑用的原石重量是320多吨。

好了,下面分步骤来说说当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样选材、开采、运输的。

1.选材

要在天安门广场建一座纪念碑的决断,是在1949年9月30日的首次政协全体会议上决定的。当天下午,出席会议的代表就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奠基仪式。但是,正式开工建设,是1952年8月1日。

从1952年起,为了寻找一块合适的石材,当时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进行了3个多月的海选,跑了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最终在山东青岛海边的浮山上,确定了一块花岗岩,作为纪念碑的碑心石。

(青岛浮山)


2.开采

被选中的这块花岗岩,据测算其总重为320吨。

要从上山开采一块320吨的巨石,在机械化如此发达的今天都是一项大工程。在当时,据说开采基地连电都没有,整个开采过程全部使用的是原始的凿挖方式,几百人在现场同时用锤子和凿子开采。

(当年开采运输纪念碑碑心石的工具)

(当年开采现场图片)

经过几个月的采挖,原石终于从山上凿出。人们在山上按照修铁路的方式,铺上路轨、枕木等,再在上面放一层厚厚的木板,然后将320吨的巨石通过这种路轨运至山脚下的加工厂。

在这里,原石经过了初步加工,被打磨出了初步的形状。经过初步加工之后,原石的重量由320吨降为102吨。

所以,从青岛运到北京的纪念碑原石是102吨,并非题目说的300多吨。

(当年开采运输现场图片)


3.运输

即便是减到了102吨,在当时的条件下要长途运输这么大的大家伙,也是一项难题。

根据计划,原石要从青岛大港货运站坐货运专列到北京。但是,从加工厂到大港货运站还有15公里呢,这15公里路上不仅要经过青岛闹市区,还有一些山和村庄。一开始,人们打算像山上修铁轨修一条15公里的重铁轨到货运站,后来一算光路基就要21万元,觉得太贵。

最后选择了更省钱的方式,用松木当枕木,上面铺上圆钢管,钢管上在铺上木板,木板上放上钢板,把碑心石放在上面,用推土机牵引前行。前行一点距离就要把后面的枕木钢管之类移到前面。

据当时参与的人员回忆,这个方法走的很慢,一天移动不到一里路,15公里走了35天。而且,一边走前面还有拆迁队在前方开路。拆了一些建筑。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现场图片)

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终于抵达北京,又用同样的方法从火车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

据统计,从1953年4月1日在青岛动工开采,到10月16日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期间共有7116名工人直接参与开采和运输工作,这还不包括后期保障人员、周边协助人员等。


南京老張


题主标题有些错误,时间不对,吨位不对。福垊以为正确的表述是:五十年代,三百二十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石料是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在开国的大典的前天即1949年9月30日的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闭幕前夕,会议一致通过了设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参会代表并于当晚六点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

1952年5月10日,以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为主任,以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为副主任,以林觉民的侄女林徽因(梁思成的夫人)、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刘开渠、陈志德等为成员,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陈志德乃美国留学的土木工程硕士高材生,他历时三个月的在京各大图书馆的查阅以及全国各地石料的调查,最终确定在青岛的浮山采石。

采石减肥进行时

在采石中,陈志德专门邀请当地开山大王李开山协助采石。因为石料巨大,有320吨,采石中他们先用炮轰,再用数百个钢楔子一点点使原石与山体分离,整整用了三个月才将石料与山体剥离。他们对石料的棱角进行处理,这一处理就减肥到280吨。他们铺上路基,枕木,钢轨,拖着巨大的山石一点点下山。下山后根据设计的纪念碑的尺寸,又进行了减肥,这次减到了102吨。

运到火车站

他们采用鞍钢生产的巨大的钢管,配合着三辆进口大马力的拖拉机还有推土机,徐徐前行,慢到一天500米。碰到路不平或路窄的路段,还要对路进行加宽和铺平,然后才能铺上枕木将巨大钢管放置在枕木上,用几辆吊车,将碑心石吊在钢管上。这个庞然大物,走到哪里哪里就欢腾一片。15公里的路程,用了整整30天。

运到北京天安门

在火车站找到了最大载重量的铁皮,也无法安全运输,因为最大载重量才90来吨。怎么办?减肥呗!碑心石这次减肥到了94吨。因为它的庞大和吨位,加上当时火车时速不快,主要是这种超负荷的运输,想确保万无一失,就只能慢慢慢。从青岛市到北京市,竟然用了整整七天七夜。从北京西到天安门的这段路程,依然采取的拖拉机、推土机、巨大钢管、枕木协同作战的模式,又用三天才能运到天安门。碑心石在安装过程中,不断的打磨和修整,这次又减下了34吨。

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长14.7米、宽2.9米、中心厚1米、两侧后0.8米,重60.23吨的花岗岩。1958年的劳动节那天,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揭幕。碑体镌刻着毛泽东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个鎏金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采石、运输、雕刻都是人间的奇迹,都是一个令人赞叹的传奇!


福垊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是鲜有人知道,纪念碑的每一寸碑心石都是青岛人民的心血和骄傲。作为碑心石的主体花岗岩,是至今为止建碑史上用过的最庞大的一块石料,原来的荒料重达300吨。


当年我国的采石工艺是比较落后的,没有现代化装备不说,石料厂甚至还没有通电。面对这块巨石,即使是南京、上海招募而来的优秀技术工人都十分困惑,不知如何开采。后来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听说崂山下的一位“石神”李开山,就将他邀请过来一起商讨对策。终于,委员会商讨出了一个虽然费力但是也是最为稳妥的办法。工人们在碑石四周挖了一圈五米深的槽,将碑身整体凸显出来,然后在碑底部每隔0.4米打上通贯底部的孔,几十名工匠将楔子插进这些孔洞之中,并且利用8个承重200吨的千斤顶,听候指令同时开凿。

就是用这样的笨办法,石匠们为求稳妥细心开凿,经历了整整三个月才将这块300多吨的石料完全剥离出来,随后石匠们开始对石料进行初步的加工,最后将石料削减到102吨。采石已经成功了第一步,但是委员会又将面对一个更加巨大的问题,那就是运输。运送石材,当时人们第一反应肯定是用火车了。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铁路平板车皮的载重量只有40吨左右,根本没办法驼这102吨的大家伙。于是人们想到了小丰满一个运石油的车皮,最高承重能达到90吨。于是大家就向丰满发电厂借来了这个车皮。

安全起见,专家提醒委员会这段车厢的最多只能超重10%,也就是说超过100吨的话就会有危险了。于是石匠们继续开始对石料进行精细修整,最后让石料缩减到了94吨,加上运送的设备一起加起来一共100吨。

从采石场到青岛火车站,这一段崎岖的路程,人们是用最原始的办法——枕木和圆木一点一点运送过去,最多加上三辆大马力拖拉机,30公里的路途走了34天。

青岛人民将这块巨石送至列车之上,向北京缓缓行进。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终于到达了终点站,朱德亲自带队迎接工作人员们的到来,到处都是鞭炮声和人们的喝彩声。三天之后,这块102吨的石料终于被运送到了纪念碑的工地,经过石匠们的精雕细琢,碑心石的最后重量是60吨。

1958年4月22日,雄伟的英雄纪念碑终于落成,观看落成典礼的有50万人之多。我们要要记住这些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开采就和运输、创造了奇迹的7000多名工人。


木剑温不胜


题目有误,一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是50年代建成,二是纪念碑碑心石只有100多吨,即便如此在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下,也已经是极为困难的任务。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简要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一天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在当天晚上,由毛主席亲自为纪念碑正式奠基。

但自1949年9月30日奠基,纪念碑并未立刻开工,其中原因,主要应该是建国之初,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活动猖獗、抗美援朝战争、国内形势尚不稳定等,所以一直等到1952年8月1日才正式开工,经过将近6年的施工,在1958年4月22日正式建成 ,碑心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由毛主席亲笔题写;背面的碑文由毛主席撰稿,周总理手书。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揭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并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是一块整体的石头,采自青岛浮山,重达100多吨。

巧的是,作者读大学时,就在浮山脚下,早就听老师讲过这块碑心石的故事。

根据纪念碑设计方案,碑心石应该是一块整体,但当时在北京和周边省份都没能找到合适的石头,不是石质不合适、尺寸不够,就是开采难度太大。

这个时候,青岛人民带给首都北京一个好消息:我们有!就在浮山“大金顶”。

1953年3月31日,开采工作迅速展开,采石队伍采用“放闷炮”的方法,用了几个月时间,硬生生地石头地从山体一点点炸开,经初步估算,这块石头大概有300多吨。

但在当时我们根本没有能运输如此巨石的条件,于是工人们对这块巨石就地加工,先是减少到280吨,然后进行二次加工,终于成功“瘦身”到102吨。

开采完成后,下一步就是最困难的环节——从青岛运到北京。

当时最可靠的运输条件是铁路,但首先要把巨石运到车站,这是第一步。

可建国之初根本没有重型卡车,该如何运到车站?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们用了最原始、最聪明的办法——在巨石下面垫上滚木,前面用3台大马力拖拉机牵引,侧面和后面使用人力推,将近7000千名工人在起伏不平的丘陵路上用了39天,翻越一个山头和多处桥梁,推了30多公里,终于把巨石成功推到火车站。

据当事人回忆,当时承担运输重托的12名核心成员,是从青岛交运集团的前身——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下属的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中挑选出来的。

到了车站,问题又来了。

当时载重最大的火车皮是90吨,经过一番计算,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适当超载,最大载重量也只能是100吨,超出一点都可能造成危险。

没办法,工人们又在火车站对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把这块好事多磨的巨石成功给“减肥”到100吨,成功搭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1953年10月,巨石终于安全抵达北京,运输队伍又用老办法,利用滚木钢管,一点点把巨石从北京火车站一路滚到纪念碑工地现场。
从3月到10月,历经7个多月,这块来自青岛浮山的“幸运巨石”,这块承载了青岛乃至全国人民重托的巨石终于来到了他真正的用武之地。

1958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这一天隆重揭幕。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想说的是:为了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了开采、运输碑心石的劳动人民们是可敬可爱的,他们付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劳动和汗水,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也是永垂不朽的英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天安门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岛浮山的纪念碑碑心石是其中最大的一块完整花岗石石材,其石坯重达320吨。那么,这么重的一个大家伙到底是如何从青岛辗转千里运送到北京的呢?



1953年4月11日,开始了对纪念碑碑心石的开采工作。要开采一块完整的重达300多吨的石料,可谓是史无前例的,技术人员们都束手无策。后来,人们听说在崂山脚下的村庄有一个号称“石神”的李开山的老石匠,很有本事。于是,施工组负责人陈志德请李开山出山帮忙。李开山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和打槽办法开采石料,经过数月的努力,巨大的碑心石坯体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出来后,并进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后减重至280吨。随后,工人们又对石料进行了第二次打磨,将其重量减至102吨。



石料开采出来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运输的难题了。首先需要将这个大家伙运送到青岛孟庄路车站的火车车皮上。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碑心石运输工作,工人们采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的运输方式。1953年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行程15公里,巨石走了30天,终于在9月27日安全到达车站。

由于运输的火车最多超载100吨,于是工人们又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其减重至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随后,工人们采用铁道滑动方式,将大石料装上车皮上。接着,火车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10月13日抵达北京前门西站,一路顺利。

接下来,工人们又用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从前门西站到广场纪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时间才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在天安门纪念碑工地,工人们最后一次对碑心石进行了加工,加工完成后的碑心石,长14.4米,宽2.72米、厚0.6米、重约60吨。



最后这块碑心石被镌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并被整体镶嵌在纪念碑正面。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5月1日举行揭幕仪式。让我们感谢那些为英雄纪念碑的修建默默付出辛劳的工人们,更要向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们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密探零零发


1949年,在开国大典前的政协会议上,有个建言提出的快,通过的也快,并且大家的热情也很高,这个建言就是在天安门建一座纪念碑。会议之后,大家趁着兴头,来到广场内把奠基礼先给办了,当时认为这是一个很快就能完成的工程,无非就是一块纪念碑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可是真正等到要做的时候,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在天安门上建纪念碑,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政治性的东西,背后的象征意义非常大,因此在要拿出切实方案时,社会各界的意见就纷沓而来:碑顶是做成子弟兵的浮雕,还是宝顶歇山的传统式样?

能不能在碑体顶端开个窗户,让人们可以登上去俯瞰风景,下面要有民族英雄的事迹陈列室——林林种种的意见,让负责碑体设计的专家们十分头疼,梁思成对北京市长彭真发牢骚说:“听多和尚话,佛堂建不成”。

直到了1952年,在各界人士争论了三年后,纪念碑才算是正式开工,可是观念上的分歧刚平息,技术上的难题就摆在了眼前,在设计方案上,整个纪念碑的高度有37.97米,经过估算,光是正面的碑心,就已经有六十多吨,而整个碑体所需要进行加工的原石,所需的重量更为惊人——哪里去找一块合适的花岗岩?

花岗岩的主要产地,主要在河南和四川两个省份,可是这两个地方离北京太远了,当时缺乏长途运输的铁路线,梁思成认为只能从近处找,而近处的产石省份,就只有山东省了。

一群专家们在山东勘查了三个多月,终于在青岛的一处浮山上,找到了令人满意的花岗岩。 可是这块幸运的石头,重达三百多吨,真是个庞然大物,专家们决定在青岛先把碑体加工好,然后再运往北京。


可是青岛当时连个发电厂都没有,带来的切割工具,全都成了摆设,梁思成在会议上大手一挥:“那就来个愚公移山。” 在召集了几百个工匠后,大家用锤子打、铁棍凿的原始方法,将三百多吨的花岗岩打磨掉了三分之二的重量。

最后的问题,就是怎么把这一百多吨的石头送到青岛货运站,这中间的十五公里的路程,对于梁思来说,就好像是唐僧取经的十万八千里路。

有人提议修建条临时铁轨,但梁思成认为不妥,时间和实用性都不允许,最后梁思成翻阅古籍,发现了一种运送大型石材的古法,在梁武帝时期,当时全国兴建佛像佛塔,工匠们摸索出的一种:“滚木法”。

具体的就是用坚硬的松木当成枕木,放上浇筑的圆形钢管,然后再垫铺一层木板,最后将碑体放置上面,用人工和汽车的动力一点点牵引着走,每当石头移动一点,后面的钢管就再移动到前方。

就是这种十分笨拙的方法,大家伙用了整整三十五天,走完了这十五公里的“取经路”。 碑体到了北京后,最后一段路程,依旧是是采用了梁思成的方法,运输了三天最终到达天安门广场,在 1958年的4月22日,纪念碑正式建成。

从决议通过到落成,用了八年时间,动用七千多人,耗费三亿金钱,汇聚了当时众多学者的心血,也象征着一个新的中国纪元。


历史三日谈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凡前去旅游的游客,八达岭、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都是必去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处建筑,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天安门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也有它的故事。

▲宣读碑文

在1949年9月30日晚上,也就是开国典礼的前一天,在当天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该次会议主要是为开国大典准备,当场有人提出要为去世的英雄修建一座纪念碑,但是在选址上开始出现分歧。

有的人说建在东单广场,那里人流量多。有人说在八宝山上面,因为那边埋了很多革命烈士。最后还是周总理拍板敲定,干脆就建在天安门广场吧。因为1919年五四运动就是在这里爆发,从此我们也开始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宣战。

况且天安门广场建成之后,也会随之出现一个建筑群,到时候会逐渐形成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人流量也就不用担心了。经过周总理如此分析,全场人都达成了共识。

▲奠基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没有建成,但是天安门城楼和正阳门城楼,一个是33.7米一个是43.65米,所以修建英雄纪念碑建成怎么着也得40米吧。一时间有点犯难了,哪里有这么大的石头呢?后来从山东青岛传来消息,他们那边青岛崂山有这么大的石头。

青岛崂山号称海上第一名山,在崂山的最西端有座浮山。形成在白垩纪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是1万3千亿年,也是青岛市内最高的山峰。向来以出好石头著名,地质学家把它叫做青岛岩。最后从各石头种类当中,挑选出一种名叫紫百合色花岗岩的石头。

因为青岛距离北京太过遥远,所以修建纪念碑的毛坯石材,在运输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风险。开采出来的毛坯的厚度必须是2到3米,这样就有可能要高达300多吨。


▲运下山

但是在当年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怎么把它整体开采出来又是一个问题。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凿出来,没个三年五载是开采不下来的,在当地找了一位号称是石神的李开山来负责此事。

他先是画了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毛坯,在长方形毛坯的四周凿了几十个炮眼。在里面埋上火药,一声轻响之后毛坯与山体分开。但是虽说是分开,也只不过是离开一个小的缝隙。因为刚开始考虑到避免伤及毛坯,放的火药不多。如果再故伎重施,就有可能会伤到毛坯。

最后只能用最笨的方法,以毛坯为中心在四周开采出一个三米宽五米深的坑,使需要开采的的毛坯整个露了出来。然后在毛坯的底部每隔0.4米凿出对穿的空洞,周围放置8个200吨的千斤顶,才把这块石头从山体剥落,这个时候已经距离开工三个月了。


当时这块石头的位置在浮山半山腰,相对来说坡度还比较缓。虽然300吨的石头已经开采出来了,但是怎么把它运下山又是个问题。

最后采用的是索道加滚木的形式,将整个石碑架空上面绑上钢索,中间每隔一段距离设置钢架。每个钢架之间都铺有木头和滑道,就这样一路又是滑又是滚的形式。慢慢地就把这块300吨的大石头带到了平底,现在就是要运到火车站了。

再把它运到火车站之前,先对他进行了二次加工。加工之后的这块石料,长度14.7米、宽度2.92米、厚有1米、两边厚有0.8米,打磨成型后的重量有102吨。当时前往北京最近的站点,是距离此地15公里的大港货运站。


但是中间隔了一座山、四个村落、十几个桥梁,还有一些比较繁华的街道。当时施工组曾经考虑建造轨道,但是光打造路基都要花费20多万,这难免有点得不偿失。最后考虑用最古老的方法——滚杠。

也就是和之前运下山的方法差不多,但是不用建造索道了。先在地面铺上一层硬木,然后硬木上面放上钢棍。前面后面分别用两辆推土机,前面拉后面推。用了几百人的队伍去保护它,生怕路上有点磕碰。

还成立了拆迁队,路上有不好绕道的地方,在和当时的居民商量之后,对他们的房屋进行拆迁。别小看这15公里的距离,整个施工队走了34天,最终才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但是当时的铁路动力不足,一般的火车根本无法带动这块102吨的石块。


最后找了一辆负重90吨的火车皮,只有四节车厢,但是还多了十几吨。所以又对这块石料进行了第三次瘦身,瘦身之后的重量差不多也就90吨。三天之后,这辆火车终于到达了北京。当时的北京西直门火车站锣鼓喧天,朱德总司令亲自带人来迎接。

三天之后这块石料被运到了北京天安门,按照原先预定的方案,对这块大石块进行了最后的修改。修改之后的厚度减为了0.6米,重量也只有60多吨。一直到1958年的4月22日,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人民英雄纪念碑才算是终于落成。

在当年的5月1日,北京天安门齐聚50万人,共同见证了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加上上面一些的一些基座之类的东西,落城的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从开始到最后修建完成,总共花费了4047797.57元。


它的正面雕刻着毛泽东题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


史之策


60年代, 300多吨的人民纪念碑是怎样辗转运到天安门的?这样的问题对于我来说觉得一点都不稀奇。因为你看秦皇汉武时的长城,是那么的巍峨长城的山是那样的陡峭,但是厚厚的长城砖不还是被搬上去了吗。60年代也出现过许多人类的奇迹,你像红旗渠,不也是一件如同运送300多吨的纪念碑事情一样的宏伟吗?


那时候的人们凭借的,就是一种信仰。就是那种永远跟着党走的那种心痒,永远让人民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仰。永远是自力更生,让天地换新貌的力量。那时候我们的国家刚刚成立十年多,这是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的时候,那时候的劳动人们使不完的劲儿用不完的力量。他们的智慧更是超前,所以说只要是我们的党和国家需要完成的事情,他们都会热忱的坚持下去,奋斗下去,甚至有的时候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说往北京升起的地方去运送纪念碑。别说300多吨, 1000多公里,我们勤奋智慧的劳动人民也会把它运到北京。这座纪念碑的石料 ,是山东崂山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顶上的石料。
确定以后30多名经验丰富的十角,历时三个多月,围着他凿了一条固城河。并将里面灌满了水,巨石上面反复教了好几遍水,一次来检查石头有无裂缝。当时观察了六天六夜,既没有发现裂缝导致的水泡。护城河里的水位也没有教你,大家的心才放下。然后大家在没有钻机的情况下。决定在石料周围开一个两米多宽的槽,再在石料底部横向开很多大楔子。周围的人围着耗子一起睡,慢慢就敲开了。就这样一块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00多吨的碑心石料周宇成功的从岩体上剥离下来。然后石料厂的人采取了山坡上铺路基,路基上面枕枕木,钢轨在垫上木板托着石料慢慢滑动,总算安然下山。然后还采用了滚杠的办法。就是给这块石头安装上了轮子。慢慢的向前缓缓的行进。这块巨石运到车站以后,最后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用特长的车。总算纪念碑的毛石运到了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