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故宮一個廁所都沒有,上萬人方便是如何解決的?

寒蟾


故宮內有廁所,古代就有

古人對於如廁之地都十分避諱,認為廁所這種地方是汙穢之地,所以在古代的住房中,廁所都是在一個很偏僻的位置。而對大戶人家和王公貴族,如廁一般都使用馬桶。(古羅馬時代的公共廁所,下面有水將糞便沖走)

中國古代的馬桶基本都是木質的,雖然木頭的防腐性能並不是很好,容易被排洩物所侵蝕,但古代是沒有抽水馬桶的,所有的馬桶都需要提到屋外手動清理,因此馬桶的質量不能太大。如果用瓷質馬桶,那麼刷一次馬桶就要累個夠嗆。

馬桶的稱呼有很多,除了叫“馬桶”外還可以叫“恭桶”。“恭桶”的叫法是來自於古代科場。在古代學子考試時是不能隨意離席的,如果要出去方便,必須向監考官領取一枚“出恭入敬”銘牌。久而久之,學子們就管上廁所叫做“出恭”,而出恭用的木桶就叫“恭桶”了。

與老百姓一樣,故宮同樣沒有汙水處理系統,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都是用馬桶解決問題。不過在故宮裡面,皇帝、皇后和嬪妃用的如廁器皿既不叫馬桶,也不叫恭桶,而是叫“官房”。

(官房複製品)

明清皇帝所用的“官房”其實就是一種豪華版的馬桶,同樣也是木頭製造的,形狀類似於一個小沙發,裝排洩物的木頭放在裡面,可以單獨取出來,方便打理。在大多數的寢殿旁邊都會有一個“套殿”,皇帝就在這裡如廁。

為了解決如廁時的氣味問題,官房底部都鋪有厚厚的香木碎屑,這樣既可以掩蓋氣味,防止排洩物飛濺,也方便清理,減少排洩物對桶壁的腐蝕。

至於廣大的宮女和太監,就只能使用一般的木質馬桶方便了,而且必須在指定的房間內方便,這種房間叫“淨房”,類似於今天的廁所。並且不論是皇帝的用的“官房”還是下人用的“馬桶”,所有的馬桶都要定期清理。紫禁城中的糞便清運人員被稱為“淨軍”,每月四日、十四日、二十四日,這些人會將這些排洩物集中清運出宮。而宮內的排洩物將被運到城外,充當肥料使用。

至於皇帝怎麼擦屁股?其實和我們一樣,也是用紙,明代皇帝用的是上好的草紙,而據稱慈禧用的是棉白紙。

順便在此說一句,今天日本內閣中也設有一個職務,就叫“官房長官”,其職能類似於首相的秘書長,負責幫助首相協調內閣運行,以及在首相出行時代替首相打理政務,是日本內閣中除首相以外的最高長官。

(日本現任官房長官菅義偉)


千佛山車神


故宮古稱紫禁城,公元1406年開始興建,直到十四年後才最終建成,故宮雖說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但是面積也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城池,裡面最高峰時期曾經有上萬人居住,如此多的人在裡面居住生活,但裡面竟然沒有一個廁所,不禁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他們是怎麼解決“三急”的?


古代不像現在這樣有抽水馬桶,能夠很好的解決人的排洩物,故宮那麼大,得要興建多少茅廁啊,那麼多的人方便還不臭死人了,皇帝后妃們這些所謂的金枝玉葉怎麼受得了,因此故宮裡面不見廁所是有道理的,首先是為了避免環境汙染,尤其是夏天,會弄得各大宮殿臭氣熏天,影響皇家的威嚴和形象;其次是為了便於排洩物的運送。
皇宮裡大部分人都用馬桶、恭桶之類的來解決,等級不同所使用的器皿也不同。

皇帝老子最大,他上廁所的名字跟別人也不一樣,叫上“官房”,官房就是類似於現在的流動廁所,皇帝走到哪兒,太監們就將官房抬到哪兒。

皇帝小便用的叫“虎子”,就是古代的尿壺,為什麼把古代皇帝的尿壺叫“虎子”呢?那是因為當年李廣曾經射死過一隻老虎,射死老虎後就製作了一個像老虎頭一樣的尿壺來使用,皇帝使用的“官房”“虎子”都由專門的太監保管,平時不放在寢宮裡,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傳叫,使用完後太監馬上拿出去倒掉,再清洗擦拭乾淨以備下次使用。


后妃們使用的“官房”分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通常由木頭或陶瓷製作而成。

相傳慈禧太后的“官房”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外表設計成壁虎形狀,其四爪著地掐死“官房“的四個腳,肚子鼓成大葫蘆狀是裝排洩物的容器,尾巴捲成8字型成為”官房“的把手,壁虎的頭部嘴巴略微張開,是放手紙的地方,使用前、後裝入松香木細末,既乾燥又蓬鬆,十分的講究。

因為它不是抽水馬桶,那它是怎麼解決衛生問題的呢?原來在裡面裝些香木屑,方便完以後排洩物就會被木屑所吸收,這些都要拿出去燒掉,而不是傾倒到什麼地方。


慈禧每次要方便,宮女們就分頭去安排,有的去叫管”官房“的太監搬來”官房“,有的宮女去準備手紙,宮女把油布鋪在淨房的地上,再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請慈禧來方便,慈禧方便完後,由宮女將”官房“捧出去交給太監,太監仍用布套包好,舉到頭上頂出去,清理完髒物後再清洗乾淨,然後重新放入新的松香木屑,待下一次使用。

至於其他妃嬪也有類似的“恭桶”便盆,當然等級越高的女人,使用“恭桶”“官房”就有所不同。


故宮裡人數最多的還是太監、宮女之類的下人,為了保證宮內的貴人不會被臭氣燻著,一般會選在大殿中的一角或者宮殿配房後的某個小屋內設置“淨房”,他們沒有恭桶,只能使用品級更低的便盆,木馬桶,他們只能在這裡面湊合湊合,方便後要把穢物清理好,把便盆清洗擦拭乾淨,以供後來的人使用。

然後這些皇帝、后妃、奴才們的排洩物就會由專門的太監運出去,最後這些糞便會送到鄉下,作為土壤的肥料廢物利用。


清朝結束後,在清理皇宮的時候,人們把宮內供人方便時所使用的那些器具都一一清理掉了,只剩下空屋子,而這些空屋子和其他的空屋子沒什麼大的區別,所以人們就不知道它們的其他用處了。





遺產君


在延禧攻略裡面,一次皇帝突然內急,肚子疼得要命,立刻大呼“官房”、“官房”……

下面的太監們趕緊把一整套“官房”用具給擺在皇帝身邊,然後皇帝就坐著,把內急這檔子事給解決了。

其實官房就是皇宮裡的皇帝、妃嬪們使用的便器的雅稱,由一整套用具組成,包括便盆、恭桶、凳子等等,這些器具的製作和使用也很講究。

正常情況下,這些器具都是由負責的太監進行保管,隨時準備呈上使用。

只要皇帝召喚,身邊的太監就會“傳官房”,然後一小隊太監迅速將一套官房器具,用黃雲龍套包裹住,頂在頭上,魚貫而入,送到皇帝身邊。

為了使得皇帝在如廁過程中沒有任何異味,太監們需要在在恭桶、便盆下面鋪上細沙,上面再鋪上一層用炭火熱過的名貴沉香木屑,最上面撒上厚厚的幾層花瓣,這樣全程,不僅沒有異味,還很芳香。

皇帝和妃嬪的官方普遍奢華,清末的慈禧太后用的官房堪比國寶級文物,她的官房是用極品檀香木打造,外面的形狀像壁虎,嘴巴微微張開,眼部鑲嵌了紅寶石,做工極其精美。

即使便盆和恭桶使用完了,接下來還有一套處理流程,最終就是把洗乾淨的恭桶等填充香木粉和香灰,以吸附那些不雅的氣味,確保下一次可以第一時間使用。

當然,除了這些貴人們,宮裡其他的太監和宮女們,那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幾千個宮女太監,他們往往就近在一個空房間裡擺上便盆,一個人用完了,清洗之後再保證下一個人能方便使用,儘量沒有異味,畢竟這偌大的紫禁城,如果讓那些養尊處優的貴人們聞到些令人不悅的味道,這些太監宮女們就倒黴了。

當然,不管是皇帝,還是妃嬪的、太監宮女們的排洩物,基本上都會有專職的太監團隊負責收集,把這些統一運送出宮,轉賣給京城周圍的農民。

故宮,有9000多間房間,佔地幾十萬平方米,竟然沒有一間廁所。

這倒也不能怪以前的老祖宗,明朝在大興土木營建北京城的皇宮時,沒有規劃一個下水道系統,那時也沒有抽水馬桶等現代化設施,而作為皇家重地,見不得那些汙穢的東西和氣味,就索性不弄廁所,方便都統統使用各種“便器”,再統一運送出宮。

畢竟,皇宮裡,有幾千人,如果建了廁所,排汙能力又很差,那不要幾天,紫禁城就成了臭城了。

當然,當時不建廁所,也有為貴人們安全考慮的問題,畢竟那時候的廁所建築條件並不好,不小心就要跌進去,春秋時期的晉景公就是死在廁所的有史記載第一人。

總體來說,紫禁城的乾淨大氣,是靠無數卑微的太監宮女的辛苦努力來實現的,不得不佩服古代的皇帝們,連上個廁所都那麼尊貴典雅、芬香撲鼻,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雲中史記


  

  故宮沒有廁所,裡面皇帝妃嬪,大小太監宮女方便的最主要方法,是用便器,即夜壺、馬桶之類的。每日都會有相關人員到各處殿閣收集,統一送出宮去。這種行為,被時人雅稱為“倒夜香”。

  紫禁城中,將馬桶稱之為“恭桶”,皇帝使用的夜壺還有一個專有名詞虎子。樣式比民間夜壺可方便大氣多了。

  那麼,為什麼故宮那麼大,那麼多人,為何不設置一個廁所呢?

  首先,古代廁所十分簡陋,不但衛生成問題,還有性命危險。

  古代所謂的廁所,多數就是一個大糞坑,人在上面搭塊木板,就在上面解手。因此,在先秦、兩漢時期,經常發生上廁所不小心,掉入糞坑的糗事。像著名的晉景公,也算是雄才大略,可在上廁所時掉入糞坑直接給淹死了。

  古代的廁所大都簡陋,很多連門也沒有,能有個門簾遮擋算是不錯了。漢朝時期,漢景帝去上林苑打獵,寵妃賈姬解手時,一隻野豬忽然躥入廁所,差點把人給吃了。

  其次,明朝設計的紫禁城沒有排水渠道,清朝沿襲明制,也沒有排水渠道。

  唐宋時期的皇宮,設計都十分高明,早早就有排水設計。像宋朝時就在贛州設計了排水渠道,歷經千年,下水道還頗為通暢。明朝建立的紫禁城竟然將這個重要工程給取消了,也不知咋想的。

  當然,有專家給出解釋,是皇帝不喜歡下水道發出的臭味,加上皇帝老子有錢,每天由一批太監將馬桶運送出去就好了……


葉之秋


故宮做為"天子"飲食起居的地方,如廁設施,必不可少。既要保證環境衛生,避免“臭氣熏天”,惹煞皇宮“風景”。又要保證皇上、貴妃及宮中一干人等如廁順暢。

其實,故宮並非沒有廁所。不過是沒有我們通常見到的尋常百姓的廁所,或現代如廁設拖。故宮內如廁的主要設施是便盆和馬桶。

在故宮大殿的一角專門設置瞭如廁場所,

用布簾隔開。在如廁場所內,設有如廁所用便盆和馬桶。便盆和馬桶上設有蓋兒。並在便盆裡還放入炭灰、草木灰,在如廁場所放置香料。大便穢物,被灰沿裹、加蓋倒入糞車。小便入馬桶,由專門的人員沿著專門的通道運出宮出。

皇上、皇后、妃子、大臣以及太監、宮女等下人們如廁都有嚴格的規定和明確的標誌,不可隨意造次。











腳伕視界


雖然故宮沒有廁所,但這麼多人不可能被一泡尿憋死。

這個問題要分兩點看,故宮為什麼沒有茅房?宮內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從故宮建造之時起,就沒有設計過廁所,這首先為了安全考慮。因為歷史上喝醉酒後掉進茅坑裡溺死的君主並不是只有一個,比如晉國的晉景公,即使在現代,都偶爾會有看見酒後掉進茅坑溺亡的報道,可見茅坑實在充滿危險。另外,設置了茅廁,可能會讓刺客或心懷不軌之人有藏身之所,也不甚安全。

其次是為了衛生考慮,宮內人數上萬,一天下來產生的穢物數量可觀,產生異味不說,如果清理不乾淨,滋生蚊蠅,傳播疾病是妥妥的,就古代的醫療條件,傳染病是真會要人命的。

既然一座茅廁都沒有,宮內如何方便呢?當然有辦法,宮內的皇帝妃嬪,小便用的是便盆,大便用的是官房,實際上也就是御用的馬桶。所謂官房就是特製的木桶,裡面會盛放香灰或泥沙,減少排洩物的異味。講究些的便盆或官房用檀香木製作,工藝精良,有的還會鑲嵌寶石。

比如慈禧上廁所時,必須用香粉鋪好便盆,上完後再用香粉覆蓋,確保沒有一點異味太監才會拿走。

至於其他太監宮女,各有自己的馬桶,每天會有專人負責取走清潔,故宮沒有排汙管道,是不能存放汙物的。


小院之觀


事實上,當時的宮女太監以及侍衛這樣的下人,會有一些小耳房設立為淨房,他們可以在這些淨房中方便,但是要注意的是,可不能讓味道出來

而當時宮裡的主子們,都是怎麼上廁所的呢?事實上,他們要上廁所的時候,會傳官房,所謂的官房就是便盆,一般來講,他們會在便盆裡放上木灰以及香料,這樣一來就不會有異味

主子們方便完之後,這些便盆都會被立刻送出去,然後從專門的通道走進行處理,不要小看了僅僅是方便一下,這便盆也不是那麼簡單的,有些便盆外面甚至會用金子或者玉石來點綴,不知道的人,可能會以為它是一個精美的裝飾品

在宮裡任何物件都不簡單,例如溥儀當初去故宮參觀的時候,看到導遊向遊客們講解的花園桌子上的一個花瓶,說這是末代皇帝最喜歡的花瓶,而溥儀只想笑,因為這只不過是他當初隨手放在這的尿壺而已


麥田守望仕


故宮是我國明清皇帝所居住的宮殿,舊稱紫禁城,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歷時十四年才建成。佔地面積達72萬平方米,有七十幾座宮殿,九千多間房屋,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排名世界五大宮殿之首。故宮如此之大,居住的人也很多,最高時期故宮居住了上萬人,但是偌大一個故宮,卻連一個廁所都沒有,那麼古時候住在紫禁城的人都怎麼上廁所呢?

先來說說故宮為什麼不修廁所。首先故宮是神聖的代表,不容玷汙。古時候廁所沒有沖水系統,所以廁所的氣味難以迅速排走,久久不會散去,那是十分難聞的。皇帝基本上一輩子都是住在紫禁城的,閒來在紫禁城裡散步時如果聞到廁所的味道一定會龍顏不悅。所以皇帝是不會願意自己住的紫禁城有這麼髒的地方存在的,至於後宮那些妃子嘉嬪更不會容忍這些難聞的氣味,為了爭寵,哪個不是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哪能讓這汙穢的氣味沾染上身體。

其次就是因為故宮房間太多,人口雜。如果每個房間修一個廁所那所需的錢財又是一個天文數字。故宮裡都是寸土寸金的,所有的建築都是精心設計的,而修建廁所則要佔大片面積,得不償失。況且皇宮裡的人地位有高低,如果大家都在紫禁城如廁,那豈不是跟皇帝地位相當,自然是不可能的。

雖然沒有廁所,但也不是不能在紫禁城裡上廁所。比如皇帝、妃子等高貴身份的人上廁所就用恭桶,還有太監宮女伺候著,而且恭桶裡還會塞滿香粉,也不用擔心味道難聞。但是沒有身份地位的下人上廁所就沒那麼講究了,他們都是去淨房解決的,淨房都是建立在宮殿耳房一角的。那些下人方便完都會直接倒入便車,迅速送出宮。

皇帝都自稱是真龍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就是非常神聖的,不容任何汙濁的東西存在,雖然沒有廁確實所有些不方便,但用恭桶和淨房也能解決問題,並不影響日常生活。


風塵講歷史


誰告訴你沒廁所的?當然有啊!

至少在明朝,紫禁城內是有廁所的,而且還是公共廁所。這可不是瞎說,也不是道聽途說,這是有事實依據的。天啟時大太監李永貞的名下太監劉若愚就對故宮內的廁所做過比較詳細的記錄。

劉若愚給大太監李永貞做過長期的秘書工作,對紫禁城內的各種方物殿舍極其瞭解,紫禁城內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他都能做到如數家珍。因為紫禁城是他常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所以他的記錄是真實可信的。

請看他的記錄:

【乾清宮門圍牆之內,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間者,曰東夾牆、西夾牆,又慈寧宮西第等處,皆宮眷內官便溺之所。宮牆之外,磚砌券門,安大石於上,鑿懸孔垂之,各有淨軍在下接盛,於每月初四、十四、廿四日,開元武門及各小門打掃。】

這裡描寫的就是紫禁城裡宦官和宮嬪侍女的公共廁所(便溺之所),而且還不止一處,在東夾牆、西夾牆和慈寧宮西第等處都有設置。

【過慈寧宮,外層向東小門之南,曰北司房,即文書房也。再南曰司禮監管掌處,即兩班四撥寫所居也。亦有茅房木桶,為便溺之所。】

這裡說的是司禮監的一個部門,管掌處。這裡也有茅房和便溺用的木桶。

從這些描述可以看出,明朝時的紫禁城裡是有不少茅房的,而且在一些不適合建造茅房的地點還要準備供方便用的木桶。當然這些都是由專門負責清理糞便的淨軍(小宦官和犯罪遭罰的太監)收拾打理的。

這是明朝的一些情況,和清朝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以後有機會再聊聊清朝的情況。

(網圖,侵刪)


冬眠要趁早


我看網絡上和這裡有幾位回答的基本一致,認為故宮沒有廁所。說帝后們需要方便,就讓太監或宮女隨時拿來馬桶方便。

這樣說法,如果說明朝,我相信。因為明朝那些富人根本不能下人當人,甚至出現富人睡覺,讓丫鬟在旁邊跪著,富人吐痰就隨時吐丫鬟嘴裡,明朝是不把下人當人的。

但滿洲貴族一向主張互相尊重,對下人都是會尊重,如滿語的包衣,在漢語裡找不到合適詞反映,因為不僅有下人的意思,還有家裡人的意思。但現在漢語就一律給翻譯是奴才,滿洲的包衣可比漢語的奴才地位高的多,如曹雪芹家就是包衣出身,但擔任要職,是皇帝親信,典型的貴族,與漢語的奴才差了十萬八千里。說這些,也就是說明,清朝的帝后也不可能那樣飛揚跋扈,一個方便,也是會非常低調,自己去衛生間。

故宮永遠有很多迷,現在就發現清宮裡是有固定的廁所的。

在紫禁城乾清宮和坤寧宮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小院兒,一共有四個小院。

乾清宮旁分別是昭仁殿和弘德殿,坤寧宮旁分別是東暖閣和西暖閣。乾清宮、坤寧宮適合辦理一些儀式,但房間過大,在裡睡覺不溫馨,還是找一個小院睡覺更舒服一些。所以帝后很可能是住乾清宮和坤寧宮附近的小院。

                       

在這四個小院的四個把角兒處,各有一間獨立的小屋,也就是券洞上方的房子,小屋室內幾乎沒有裝修和設施,面積也非常的小。據發現的專家們分析,這些小屋極有可能是專門為帝后設置的獨立衛生間,也就是打破了網上多年鼓吹皇帝沒有獨立衛生間的說法。

經過分析,這些小衛生間是這樣使用:

小屋內的地面木板可以打開,上面安置或蹲或坐透空的便器,下面的券洞內放置糞桶,

人在上面如廁,穢物直接落入桶中。

券洞的牆壁上都開有通風孔,相當是現在衛生間的排風扇,門孔對流,味道帶出而不上反。所以這些房間作為衛生間,設計的很可科學。

明清宮中有專門清運糞便的人員,被稱為,可及時或定期把糞桶抬出,在當時沒有上下水的年代,這應該是既衛生又安全的方式了。

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這幾處券洞以及上面的小屋,就是清朝帝后們用的衛生間。

歡迎大家能關注我滿族文化網,我會經常給大家提供一些獨到了歷史觀點和史料。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