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官员的最高赏赐,抬旗到底对官员的影响,有多大?

忠肝义胆岳老三




首先,我们聊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早在明朝统治的末期,盘踞东北地区的后金政权开始于明朝对抗。当时,由于后金政权的人口太少,为了更好的整合自己的力量,努尔哈赤把自己的人口编成了八旗制度。起初,只有正白旗、正红旗。正黄旗和正蓝旗。后来,又增加了镶红旗、镶蓝旗、镶白旗和镶黄旗。在八旗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地位很高。其他5个旗的地位比较低,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清朝的建立和势力的扩大,逐步出现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



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的地位,肯定不如满洲八旗,但由于属于清朝建立的基础力量,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的地位明显高于后来的汉人。由于自己的人口太少,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不得不重用那些汉人官员们。在很多重要的岗位上,基本上是一个满洲官员和一个汉人官员共同担任。满洲官员的地位高于其他同僚,其中,又以上三旗官员的地位最尊贵。如果几个官员有不同的意见,则以满洲官员的意见为主。在官员的选拔和升迁上,朝廷会优先考虑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出身的官员,这对很多人的诱惑力很大。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觐见乾隆皇帝时,和珅总是自称“奴才,”纪晓岚则一直称“臣。”不要感觉奴才不好听,奴才是皇帝的家奴,不是皇帝的外人。至于汉人官员则没有这样的权力,各方面都不如满洲官员。对于那些功劳卓著的汉人官员,清朝皇帝除了赏赐黄马褂和花翎以外,还会把汉人官员抬旗,就是把籍贯编入汉八旗。不要小看这一点,这直接改变了官员的出身。例如雍正皇帝的大将年羹尧,由于年羹尧战功赫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雍正皇帝特意把年羹尧编入了汉军镶黄旗,已经属于很高的档次。



即使是那些满洲官员们,其实也分三六九等,不同旗的官员待遇都不一样。对于下五旗的官员们来说,如果立下了一系列的功劳,皇帝会把这些官员编入上三旗。慈禧太后原本是镶蓝旗出身,在慈禧太后掌握实权以后,慈禧太后把自己家族编入了镶黄旗。进入了上三旗以后,在各方面与其他官员都不一样。在清朝的末期,曾经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率领湘军的文武官员前往京师觐见两宫皇太后。湘军的大将鲍超是一个粗人,他看到那些王公大臣们自称“奴才,”自己也跟着自称“奴才。”



结果,满朝的官员们哄堂大笑,嘲笑鲍超不懂规矩。由于手下的无知,搞得曾国藩很没有面子。当时,曾国藩一直称“臣”,证明自己还是一个外人。起初,咸丰皇帝在临死之前曾经表示:谁平定了太平天国,就册封谁为王。但最终是汉人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清朝最高层这次失言了,仅仅册封曾国藩为侯爵,比起封王差得远。与曾国藩相比,蒙古八旗出身的僧格林沁,由于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北伐,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咸丰皇帝加封僧格林沁为亲王。由此可见,不同出身的官员,待遇上确实不一样。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所谓抬旗,是针对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及下五旗的包衣牛录而言的,不针对汉人。当然,也有汉人编入汉军八旗者,这类情况多发生于清初,以降臣居多。如平定郑氏台湾的施琅,就被编入了汉军镶黄旗,而被他平定的郑氏也被编入了汉军正红旗。



何为抬旗?即从等级较低的旗籍抬入等级较高者。包括从蒙古旗、汉军旗抬入满洲旗,从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以及从内务府包衣三旗、下五旗的包衣牛录抬入满洲旗等等。如清圣祖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母家佟氏家族,就是从汉军镶黄旗抬入了满洲镶黄旗。清世宗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母家则是由内务府包衣旗抬入了满洲正黄旗。清穆宗生母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的母家则是由下五旗的满洲镶蓝旗抬入了上三旗的满洲镶黄旗。此外,功臣因功抬旗者也是事实存在的,如清世宗的宠臣田文镜即由下五旗的汉军正蓝旗因功抬入了上三旗的汉军正黄旗。清高宗时期的名将兼名相阿桂同样是由下五旗的满洲正蓝旗抬入了上三旗的满洲正白旗。



现在很多电视剧里动不动就给谁抬旗云云,实际上清朝抬旗者并没有那么滥,还是非常慎重的。基本上仅限于皇后(含皇太后)、皇贵妃母家和一些功勋卓著的功臣,以及极少量宠臣,并不是谁都可以抬旗的。抬旗是一种极大的荣宠,显示了皇帝对被抬旗者的格外恩宠。上三旗是皇帝亲掌,抬入上三旗等于是成为了皇帝的奴才、皇帝的自家人,其地位非同一般。同时,抬旗也是为了让一些包衣籍的皇后、皇贵妃家族以及一些功臣摆脱奴籍。



除了宣示荣宠之外,进入上三旗也是有很大实惠的。清朝规定,侍卫必须在上三旗功勋子弟中选拔(后来增加了部分武进士)。换句话说,只有出身上三旗者才能成为侍卫。而侍卫是有品级的,是现任官,而且是可以直接在放担任政府要职的。同时,在皇帝身边工作,将来的发展空间也是旁人无法企及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实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抬旗实际上就是皇帝对于外戚和功臣的一种拉拢手段。一旦抬入上三旗,就成为了皇帝的奴才、皇帝的自家人,身价自然倍增,机会和实惠也会多出许多,这是很多大臣可遇而不可求的。众所周知,清朝在旗的大臣自称奴才,而不在旗的大臣只能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奴才是要被皇帝“批评教育”,而且还会被在旗的同僚讥讽、耻笑的。即便是在旗的官员,也只有出身上三旗者可以认皇帝为“主子”。换句话说,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年羹尧称雍正为主子(年羹尧没抬旗前所在牛录就是雍正潜邸时期拥有的旗份,抬旗后更加是隶属身为皇帝的雍正亲掌的上三旗)是没问题的,但是李卫称雍正为主子就不对了。可想而知,这里面差别有多大。俗话说“宰相家奴七品官”,那皇帝的奴才几品呢?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要了解抬旗对官员有什么用,首先要知道抬旗是什么。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是不存在抬旗这个词的,八旗都一样,并没有什么差别,也就不会想往别的旗“转户口”。这个时期汗王亲率两黄旗,其余六旗分别给了汗王的兄弟子侄。

直到顺治八年,多尔衮猝死,顺治提前亲征,把多尔衮的正白旗也拿了过来,这样一来皇帝手中就有了两黄、正白三旗。这才有了“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八旗其实还细分为汉八旗、蒙八旗、满八旗),抬旗也就是这么来的。

抬旗对官员有什么作用?

抬旗对官员来说象征着至高的荣誉,从“下五旗”或者汉军旗、蒙军旗摇身一变成了“上三旗”意味着彻底成了皇帝的“自家人”。

在清朝长期“重满抑汉”的政策下,抬旗无疑拉近了官员与皇帝的距离,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自然与之前是不可同日而语,升迁也会容易的多。

而且抬旗还不光有这些好处。“上三旗”官员的后代无论是在皇帝选秀还是选拔人才进行科举考试的时候都有特权(“上三旗”的秀女、考生选拔标准均低于其他五旗),要是官员碰上了一个像甄嬛一样的女儿那不是飞黄腾达了嘛,这也难怪历朝官员都对抬旗趋之若鹜了!

抬旗的例子:

雍正可以说是利用抬旗政策的佼佼者了,他在没有登基之前就依靠自己负责管理宗人府事务的职务之便,给年羹尧一家抬入了镶黄旗,这不得不说也是年羹尧为雍正效死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例子则是田文镜。田文镜因为执行新政得力,在雍正五年“命抬入正黄旗”,从此对雍正更加忠心,成了雍正的铁杆追随者。


上将嗳福斯


清朝的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是有等级次序的,分为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和下五旗即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抬旗一般是指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比如田文镜原本是汉军正蓝旗,雍正年间,做过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等。雍正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干,恩准他抬入汉军正黄旗。对于田文镜来说,抬旗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抬高了他升迁的天花板。

另一种是由包衣抬入旗藉,就是摆脱了奴才的身份。比如乾隆年间的福宁,原本是贝子永固的包衣,做过工部郎中,陕西布政使,湖北巡抚等,被抬入镶蓝旗满洲,摆脱了奴才的身份。

抬旗是一份殊荣,不是一种定例,能够享受到这份殊荣的,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是功勋之臣:比如乾隆年间,和隆武因为征战金川有功,由满洲镶蓝旗抬入正黄旗。

第二是皇后、皇贵妃的娘家。比如咸丰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于道光十三年进封为皇贵妃,第二年立为皇后。她的生父颐龄,是满洲正红旗人,二等侍卫,此时已经死了,也被追封为一等承恩侯,抬入镶黄旗。

第三是皇帝的特殊恩典。比如范文程,历仕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皇帝三代,虽然身居高位,但一直属于包衣籍,也就是奴才。后来顺治皇帝开恩,为他捐资一万两,向本旗牛录赎身,范文程才算摆脱了包衣籍,成为上三旗的镶黄旗人。

抬旗的范围,有的是本人所在的整个牛录,有的是本人及其家族,有的只是自己这一支。比如前面说的和隆武,乾隆皇帝是让他所在的整个牛录抬旗。如果是皇后的娘家抬旗,大概只是整个家族或者自家这一支。

最后看看抬旗的影响。

抬旗是皇帝特许的一种恩典,意味着皇帝的肯定,非常难得。

八旗制度内部,其实是有严格的等级的,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特权。比如,只有上三旗的子弟,才有可能入侍宫廷,充当领侍卫内大臣,而且每旗最多两员。其他五旗就没有这种资格。

类似的,许多有形、无形的特权都与旗籍对应,其中的复杂之处,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知晓。

在日常生活当中,抬旗的影响更为明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面说到的福宁,虽然做到了湖北巡抚,但还是包衣奴才,在旗人的宴会等等场合,如果福宁和夫人遇到旗人男女,哪怕对方只是看大门的,他们都要毕恭毕敬地施礼,自称奴才,人家喝斥打骂,他们也不敢有丝毫的不满。


于左


清朝时期,旗籍才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

众所周知,旗最初是清朝重要的军事组织,旗的人口包括官兵、家属和奴仆。清兵入关后,八旗逐渐从流动变为常住,因此,旗从军事组织标签变为户籍,阶层,用来区别于民。

和民相比,旗在政治、经济、社会享有诸多特权,最明显的便是,旗人不需要从事生产劳动,均有清政府供养;旗人享有更多的做官机会,也不需要通过科举。在清朝官僚体系中,满官比汉官的地位要高,也有更多配额。满汉之间存在壁垒,比如禁止通婚。

由此可知,旗的地位高于民。但在旗的内部,也存在等级地位划分,比如上三旗和下五旗。“抬旗”就是提高身份,比如雍正爱臣田文镜,原是正蓝旗,因政绩出众,被抬入正黄旗;慈禧原是镶蓝旗,掌权后抬入镶黄旗。

旗的背后是出身地位,有人可以含着金钥匙出身,有人则需要通过努力,然后被皇帝赏识,从而才有“抬旗”改变身份的可能性。


五味社


政治是人在玩,一个人成不了事,所以需要团队,也称圈子。抬旗意味着进圈子,以后就是自己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