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在菜市口?

谈文论史


没有别的,就两个字“热闹”,能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人们常说的“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就是拉到菜市口砍头。文天祥、郑芝龙、肃顺、戊戌六君子等人,都是在菜市口被斩首的。

北京菜市口的历史比紫禁城还要久远,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菜市口区域是安东门外的郊野;到了后来的金朝,此处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再到后来的元朝,菜市口所在的檀州街已是闹市之区,元末因战乱菜市口区域繁华不再。

到了明朝时期,菜市口成为京城最大的果蔬市场,沿街菜摊众多,人流不息;到明朝嘉靖年间,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命名为菜市大街;清朝乾隆年间,菜市大街被正式命名为菜市口。而菜市口作为刑场来使用,还要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

在这之后的200多年间,菜市口地区一直生意兴隆、文化昌盛,此处的众多客栈茶楼云集,商铺酒肆林立,终日行人不断,热闹非凡。这一区域也成为当时京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在此处斩首人犯再合适不过,既能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又能靠巨大的人流进行快速宣传。

菜市口之所以能名声大振,其主要原因就是被清朝选为行刑之地。在此之前的明朝行刑地是在西市(西四牌楼),清朝将其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据说当年每到冬至前夕就将被砍头的囚犯推入囚车,经过宣武门,来到菜市口,刽子手便手执鬼头刀将囚犯的头砍下来,挂在木桩子上示众。

当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掌握实权后,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就是在菜市口被杀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谭嗣同、刘光弟等六君子也在菜市口砍头。一般在菜市口被砍头的犯人,死后尸体被人抬走,血迹用黄土垫盖。

据说谭嗣同在走向菜市口的路上,站在牢笼中从容自若,而监斩官就是当朝有名的军机大臣刚毅。谭嗣同在临刑前,突然向刚毅喊话,刚毅急忙叫人带走谭嗣同尽快行刑。相传菜市口作为刑场很邪气,不能与死囚说话。

其实在菜市口被杀的名人不只是清朝时期,据说在菜市口被刽子手的鬼头刀斩首的第一个名人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文天祥。那时的北京城名称为大都,菜市口区域也不叫还不叫菜市口,此处是卖柴的地方,叫做柴市口。

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一提到菜市口,马上想到的就是砍头的刑场。辛亥革命后,菜市口的刑场被转移到它处,这一带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菜市口作为刑场的历史结束了,但关于它的传说并没有结束。流传的刀伤药和裁缝铺的诸多传说,当然了这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说笑而已。

综上所述,菜市口作为清朝的刑场,主要原因就是与紫禁城和刑部等地方的距离适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处人流大,繁华热闹,这正是清政府所看重的,既能起到震慑群众的作用,又能达到尽快普法的目的。


野史也是史


俗话说,明朝午门打屁股,清朝菜市口砍头,在清朝北京城砍头的犯人一般都会拉到菜市口执行,而在菜市口斩首的历史比较悠久,南宋的抗元名臣文天祥、明末时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都是在菜市口砍头的。

图为清末菜市口街景。

菜市口在元朝时是专门卖柴的地方,叫柴市,到了明朝演变成卖菜的,南来北往的大集市,叫菜市街,不过明朝法场在西四牌楼,到了清朝时北京城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说法,南边是汉族聚集区,是满清口中的“下九流”,地位最低下,所以清廷入关后,都是在城南寻法场,可以杀一儆百,震慑汉人的目的。

图为菜市口问斩,注意看左下角,已经砍了一个,草席裹尸。

紫禁城的建造是根据《周礼》建造的,而北京城的布局也非常有讲究,后来满清接受汉文化后,开始应用这一套玄学,根据《奇门遁甲》的八卦方位,有生门死门之分,死门居西南坤宫,而北京城是按中轴线分的,死门刚好对应宣武门,所以这里是法场首选。

此图可能会引起不适,斩首后头颅示众的义和团成员。

另外宣武门外属于城南,汉族“下九流”聚集区,而最热闹,人流动最大的就是菜市街了,于是清政府将砍头的法场就定在了菜市街的十字路口,乾隆以后称为菜市口,每年秋天,死刑犯坐着囚车出宣武门,到达菜市口,此时围观的已人声鼎沸,手起刀落,尸体拉走,地上血迹覆上黄土完毕。清朝在菜市口问斩的著名人物有同治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维新党人戊戌六君子。


图文绘历史


清朝时期,因为京城实行满汉分治,刑场从西市转移到菜市口。

明朝的刑场设在西市,清朝实行满汉分治后,刑场从西市转移到外城菜市口。同时菜市口客栈会馆云集,商铺茶楼林立。旧京时期,进京主要道路两条,一是运河,二是广安门,广安门迎面就是菜市口。

菜市口为刑场,宣武门走囚车。

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在菜市口就义。

在影视剧中经常听见“推出午门斩首”,这里指的便是拉到菜市口“出红差”。

旧京时期,菜市口是一大看点,“出红差”甚至比戏院还要红火。每逢秋日,被判死刑的囚犯出宣武门到菜市口,有身份者坐骡马拉的站笼车,无身份者戴枷上镣,闹市游行。

清朝灭亡后,斩首取消,菜市口刑场转移,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


五味社


处决犯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剥夺犯人的生命,二是为了威慑世人。清代将刑场选在菜市口的原因有三个:其一、菜市口人多,三教九流都有,在此行刑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观看,从而威慑世人,或者泄众人之恨;其二、方便贩卖犯人的血肉,古代认为人血可以治病,人肉更可以治病;其三、菜市口的位置在西边,西边主死,而东边主生,故选在菜市口行刑符合阴阳五行之说。菜市口作为清代刑场的代名词是名副其实的,不少的犯人都命断菜市口。

古代信息传递慢,为了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自然是在人多的地方行刑,这样可以让百姓们口耳相传,让大家知道犯法的后果是被处决,起到威慑世人的效果。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法令虽然被公布出去了,但是百姓们要么不识字,要么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将犯人于闹市之中斩首,可以起到很好的普法效果,令百姓敬畏法律。有的犯人罪大恶极,民怨极重,为了宣泄百姓的怨恨,官府也会组织官差将犯人游街示众,然后明正典刑,以泄民恨;而菜市口人来人往,正是杀恶泄怨的好地方。总而言之,古代大部分处决都是需要广大民众参与的,孤独的行为艺术当时不流行。

古代的人认为人的鲜血有治病的功效,也就是可以治疗肺痨,故处决一名犯人还可以卖一些血给百姓,用热血沾在馒头上吃了,就可以治疗肺结核。另外有人认为人肉入药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还有人认为吃什么补什么,因此犯人的尸体如果无人认领,可以买一些犯人身上的器官吃。当然这些说法都是荒诞的,《本草纲目》刊行后,李时珍明确反对用人血或人体器官入药的观点受到中医界的广泛认同,所以此后基本已经没有医生用人血入药,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不通医理的人或庸医迷信用人血治疗肺结核等疾病。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百姓们争相购买袁崇焕的肉,生吃的都有,那时是人们表达对叛国者的仇恨!清代的凌迟之刑应用更普遍,因此买肉的人应当更多。


大秦铁鹰剑士


震慑民众,杀一儆百,无过于公开行刑。菜市口身处闹市,清廷当然要在这里处决犯人,号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明清时代无数仁人志士血溅菜市口,碧血沁入土,菜市口逐步成为刑场的代名词。当然也有很多罪大恶极的江洋大盗或杀人越货的罪犯。可以说既有冤魂枉死的忠良,也有确实该死、天理不容之辈。

清代北京城有九门,菜市口位于宣武门外,人员集中,商业贸易发达,内外城交界之处,店铺繁多,北京的老百姓很多都来此买菜。每年冬至前后,那些被刑部及顺天府等衙门判处死刑、被皇帝亲自勾决的犯人,在天还没有亮前后,牢狱里吃过断头饭,监牢的衙门也开始准备被杀事宜。

一切停当之后,犯人们被戴枷上镣或者五花大绑,押送到囚车上,过断头(魂)桥一带再经迷市,绕一圈后走宣外大街出宣武门到菜市口,沿途就有观看的民众。为了防止出现或突发意外情况,那些监斩官带着大牢的衙役们,骑着高头大马,左右戎装持刀,杀气腾腾。特别是押解的官兵刀出鞘箭上弦,专人鸣锣开道,在气势上煞是森严。

到了菜市口行刑的地方,刽子手提前准备,俗称出红差,身着一身粗麻赤红行头,头裹红头巾,怀里抱的鬼头刀,随时待命。
坐在西鹤年堂店门口岿然不动的监斩官,等到时辰一到,旁边的报时官扯破嗓门,开始大声喊:时辰到了!监斩官这个时候手握朱笔,连连勾画,派人验明正身,宣布朝廷旨意。

犯人此时被由东往西排好,技术娴熟的刽子手也站成一排,听候指令下达,就提刀斩首抬脚蹬尸,犯人的头很快就被砍下来。然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震慑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

大概在中午过后不久,处死犯人的尸体被亲属或官府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清代光绪初年,有一个菜市口行刑人数最多的盗皇陵案件,皇家震怒,牵连甚广,一次性斩杀了七十多人。

再诸如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肃顺等人,也都是在菜市口刑场最终断送了性命。民国之后,菜市口一带倒有不少临时剃头摊子,颇为讽刺地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在元朝的时候,菜市口是个卖柴的地方。所以被叫柴市口。据说第一个在这里受刑的人是文天祥。



“你还有什么话说?”

“南方在哪里?”

文天祥跪向南方,“我的事了了。”从容不迫,然后就死。

后来,柴市口成了菜市口,变成了一个卖菜的闹市。一般南方进城的人,大多会从宣武门进门。



宣武门外是宣武门外大街,那个十字路口就是菜市口。

明时为菜市街,清朝改做菜市口。

这里算是当时北京城最大的菜市场,整个北京城的人大多都来这里买菜。

所以,菜市口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人多,热闹。

古代行死刑的地方称“弃市”,礼记说,“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这是个传统习俗,菜市口无疑是个弃市。死囚从玄武门出门,走宣武门外大街。菜市口附近,施加刑罚。



所以宣武门又为死门。

为什么弃市选择在菜市口?

古代消息闭塞,传播速度极为缓慢,基本上依靠的是人人口口相传。不像今天互联网上发一条消息,全网皆知。

选择在菜市口这种人多的闹市,无疑加快了消息的传播速度。执死刑的官员宣布死囚犯什么什么罪,告知大众这种行为是会被砍头的。以约束大众,向大众迅速进行一次普法,杀鸡儆猴,达到威慑的效果。



当然了,从封建迷信来说,闹市人气旺,能消散死囚的冲天怨气。而施刑后,也是方便处理后事的。何况这里人多,劫法场也跑不快吧?

咸丰临终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爱新觉罗·肃顺因政变失败,被斩菜市口。还有戊戌变法的六位君子……

我还记得谭嗣同从容赴死,喊道豪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史小二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用一个广东话的词语就能解释“扑街”!

古代的处决犯人并不仅仅是杀死犯人这么简单,更有始终恐吓老百姓的意思。

古代很多死刑,比如分尸、悬首示众之内,其实都是在犯人死后才做的。

犯人都死了,这些刑罚肯定跟他没关系。

这种刑罚完全是吓唬其他老百姓的!

古代没有什么CDB的,也没有核心商圈,没有广场,菜市场就是每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

其实欧洲也是如此,大家都差不多。

以北京城的菜市口为例,清代这里是最大的蔬菜市场,卖菜的和卖菜的人不计其数,交通四通八达,人流量极大。

在这里处决犯人,可以起到公开示众的效果。

当年的国人很喜欢看杀人,当做娱乐活动。

只要遇到杀头了,老百姓往往人山人海的围观。

在菜市口执行死刑,这里人本来就多,交通又方便,很容易就有大量人来围观,示众效果很好。

大家也许不知道,中国老百姓很牛逼的。

往往犯人刚被杀头,刽子手将地上血迹冲洗一下,撒一些灰土。

然后老百姓立即就能在这里走来走去,继续卖菜买菜。


另外,在菜市口杀人还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古代迷信思想认为,被杀头的犯人是横死鬼,会阴魂不散。如果在阴气重的地方杀头,这里恐怕会出现怪事。

然而,菜市场人流量极大,是阳气最强的地方,就算横死鬼也搞不出什么事情。


萨沙


在现代电视剧,朝廷杀人时总是说推出"午门斩首,"其实不是误解,这是讹传。明清两代并没有在午门斩首的惯例。午门建于明代,最初这个地方是明代执行"梃杖"的地方,也就是俗称"打屁股"。当然也不排除犯人被打死的情况,这也是讹传的由来。那么,清朝处决犯人为什么后来选择在菜市口执行处决呢?

一、历史原因

从汉朝说起。汉朝时,藩王割据。晁错向汉景帝进言削藩,以此加强皇权。这下犯了众怒,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兴兵反叛。景帝不敢背锅,于是杀晁错以平众怒。晁错被“朝服斩于市”的。所以,古代中国执行死刑后,有将死囚尸首暴露于街头的习俗 ,所以古语有云“刑人于市,与众弃市”,就简称为“弃市”,是指被执行死刑的另一种说法。广东话里还有句骂人的话叫“扑街”,就该明白啥意思了。清代执行死刑后,就在地上撒上炉灰掩盖血迹,继续卖菜,所以叫“菜市口”。清朝时,北京的穷人死后一般都埋在陶然亭,那里离菜市口很近,行刑后掩埋也比较方便。

二、震摄效果

北京城的菜市口,历来是清朝京城里面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这里是北京城里面最大的蔬菜市场,大街小巷,四通八达,沿街菜摊众多,买菜的,卖菜的更是不计其数。由于菜市口十分的热闹,所以一天下来,人流量很大,来来往往,车水马龙。这样的地方,当然就可以起到震摄民众中的潜在犯罪的动机。这种震摄民众的方法分为二种,一种是用游街和公开处决来羞辱罪犯的人格,一种是利用血惺的斩杀或凌迟来震摄潜在的犯罪动机。当然,这要有个前提,民众要爱看这类血惺的热闹,而恰恰国人都很喜欢看热闹。见了什么热闹,使劲往前挤,挤了还看不见的,就尽力踮起脚,伸长个脖子,憋着气摇摇晃晃地,使劲往人头簇动的间隙中,有一眼没一眼地去看。

三、信仰鬼神

在古代,由于科学欠发达,人们都比较迷信,他们都觉得给死刑犯行刑是一件十分晦气的事情。这个时候,由于死刑犯马上就要死了,所以阴气特别的重,如果处理不好,后患无穷。因此,一般情况下处决犯人都要选在午时三刻,太阳最大的时候。这还不够,菜市口由于人流量巨大,所以也是阳气最为鼎盛的地方,选在此处行刑可以压制阴气。


羊山小杜


清朝时候没有自媒体,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所有一切宣传工具都统统没有。而处斩犯人要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起到杀掉一批,教育一片的作用。

菜市口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小商小贩,城乡百姓都要到菜市口采购蔬菜。在这处斩犯人,能够达到把消息传到四面八方的效果。

原来清朝处斩犯人在午门,电视剧中常常说:“推出午门斩首”。据说午门是阳气最重,阴气最弱的一个地方。杀了犯人后,怕这些无头鬼阴气太重,会祸害人,所以让阳气压制它。午时三刻处斩也是这个道理。

朝廷最早是在午门处斩犯人,由于血腥味太浓,逐渐把刑场往城外迁移,菜市口正好在城外宽阔的地方,人群聚集,各种条件都比较适合处斩犯人,所以清朝选中了这个地方。




秉烛读春秋


菜市口在城西,西五行是金。金的特点是杀戮,比如白虎有肃杀之气。


在菜市口杀人,主要是为了顺应天地之气,避免影响了气场。


当然,还有一点,菜市口人气旺,容易压制阴魂,使他们无法变成厉鬼害人。比如,过去皇帝杀人,一般是推出午门斩首。午门在南边,阳气重,可以压制阴魂。不只如此,还有在午时斩首。午时阳气最重,使得冤魂无法变成厉鬼,皇帝也怕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