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途见山河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曾经想过这句话,也许和大家的理解有所出入。

我所理解的是:

一个人太过聪慧,那么就会洞察人心与世间冷暖,但是世间的人心大多是自私贪婪,感念于此,必然遭至损伤!

一段感情,如果其中的一方投入过深,太过沉迷于对对方的痴迷执着,那么这段感情必然不会长久。

我的理解,你可以嗤之以鼻,但请别恶意攻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虽然可能和大家认为的主流答案不同,我也知道,曾经就想过这个句子,不写出来不痛快。就是这样子了!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爱人~


Severus林茂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往白里说就是:太聪明或太深情,都不会有好结果。关于情深不寿,近代有个很典型的案例叫:朱生豪与宋清如。

朱生豪对才女宋清如一往情深,在长达9年的异地恋里,他在工作躲避战乱的同时,以思念为笔、以深情为墨,为他的女神写下了500多封情书。这些情书中,现今存世的仍有308封之多。但也正是因为深情太过,朱生豪熬过9年异地恋终于与宋清如团聚后,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染病离世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是现代作家木心的话,这话用来形容朱生豪与宋清如的爱情,是再合适不过了。

9年,500多封情书,却每一封都不重样,这就是朱生豪之于宋清如。内容之外,根据统计,在现存的朱生豪的308封情书中,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称呼之多,就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相比大文豪鲁迅在给许广平情书中的9次称呼变换,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称呼变换频率,更是惊人:竟 达几十种之多!

在情书里,有时,他喊宋清如“清”、“宝贝”、“哥儿”、“无比的好人”,有时候又唤她:“宋神经”、“女皇陛下”。除开这些,还有很多今世人想都想不到的称呼,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这308封情书,封封感人肺腑,句句动人心魄,字字刻骨铭心!以至于,读朱生豪的情书,能让人有一个切身感受:世间,最深情最痴情最钟情,大抵如此吧!

以下是朱生豪情书中,随意摘录的字句,请诸君自行感受:

“如果不是因为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远和你厮守在一起。”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的睡觉。”

“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然而,情过深,往往伤身。所谓思念成疾,大抵如此。

真正想念过一个人的人都知道,思念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茶饭不思、夜不成眠,患上传说中的相思病。

这种相思,耗神、伤身、费力,但又无药可医。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年代,异地恋的通讯全靠车马邮件,偶尔一两次见面也都是匆匆一瞥,这般情况下相恋九年,可见其情深,可见其相爱之艰难。

正因为此,九年间,一往情深的朱生豪尝尽了相思之苦,

朱生豪在与宋清如相恋后,一直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里,翻译和思念宋清如,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偏偏,因为战乱,朱生豪几次丢了翻译稿,这就意味着:之前的翻译全部都打了水漂。在这种情况下,朱生豪还时时刻刻忧心宋清如的安危,一旦几天收不到宋清如的信笺,他就会会整晚整晚无法入眠。

在现实的一次次打击面前,朱生豪的失眠越来越严重,他甚至还过早出现了脱发的症状。因为长期失眠,抵抗力渐弱的他还染上了肺病,在重重打击下,他甚至想到过自杀。

在最关键的时刻,宋清如权衡再三后,决定结束异地恋生活,和朱生豪结婚。这一年,是1942年,这一年,他30岁,她31岁。

就这样,两个大龄中年,终于正式结为夫妻!这场旷日持久的异地恋,也终于修成了正果。

但婚后,幼子出生不久,朱生豪就因肺病过世了,死时,他年仅32岁。

“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深夜,恨不得大家走开。”

辞世时,朱生豪拉着宋清如哽咽着道。这句,大约是朱生豪给妻子最后的情话了。

朱生豪大概是情深不寿的最经典案例了,可叹,他死后不久,这位他曾深爱的妻子,竟很快与别的男子同居并有孕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宋清如还是没能与该男子结婚。

之后,她更曾多次尝试过与别的男子组建家庭,但或许是朱生豪对宋清如太好、好到有了强烈对比的缘故,每一次,关键时刻,宋清如都未能与他们成正果。

最终,宋清如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开始开始接替丈夫的工作。“他遗稿、我校订”,伴随着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宋清如将毕生才华全部献给了的编辑与整理工作。

因为她的努力,今天,莎士比亚等译著要看朱生豪版几乎已经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经过半个世纪的守候后,1997年,终生未再嫁的宋清如驾鹤西去。这一次,终于没有任何,能阻碍他们团聚了!


记者李满


慧极必伤,伤的是命数。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太过聪慧,必然容易遭受损伤。

情深不寿,用情太深,就会难以长寿。

这两句的意思,可以用白居易的两句诗来形容:“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太美好的事物往往容易被毁坏。因此聪慧的人生不平坦,深挚的爱情难以长久。

所谓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至于出处,这是读者在金庸《书剑恩仇录》基础上的改编。

书剑原文是“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为人处世的箴言。

前两句是道家思想,含义是过犹不及,教人谦退。

后两句用玉比君子 ,这是古人常见的比喻,《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因为古人认为,玉具有做人应当具有的美好品格。

这是连载版的内容:

这是三联版的内容:

这是新修版的内容:

不过我觉得,这个改编其实改得挺不错……


北门猿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看到题主的问题小标签里有《书剑恩仇录》,但我单从这句话来展开话题。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意思就是心思太细必然伤到自己,用情太深必然不长寿。

也许有人会诧异,聪明的人想事情周旋,怎么会伤到自己呢?用情深沉专一是良好的品格,又怎么会不长寿呢?

但事实确实如此,前者伤脑,后者伤心。

“慧极”的人,思考问题总是全面又深远,人家思考三步,他至少要思考五步。不但如此,别人不去思考的事,他也会反复去思考,查漏补缺。所谓心细如发就是这样的人。长此以往,必定用脑过度,还影响情绪和睡眠。人毕竟只是肉胎,也需要能量,思考过度的人消耗能量也厉害。日复一日,操心太多,先是伤脑,然后便是伤身体了。

“情深”的人,不容易放弃,往往深陷在感情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想要的得不到,着急上火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日日悲伤,生活像煎熬。心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长久悲伤过度的人,怎么可能长寿呢?往往是那些乐观豁达,见惯风雨的人,反而更为长寿。

“慧极必伤”的代表人物便是三国时期的郭嘉,此人计谋过人,算无遗策,可惜天妒英才,再聪明的脑子也敌不过病如败絮的身体,早早的就离开了三国这个能让谋士施展才华的舞台。除了留给世人一声叹息还留下什么了呢?

“情深不寿”的代表人物则是古龙笔下的“李寻欢”,这个好男人真是好到极致的好男人。只可惜对林诗音用情太深,以致一身毛病。所幸,后来遇到孙小红,从苦海中解脱,得以品尝真正爱情之快乐。不然,李寻欢也是撑不了多久的。

对于以上两者,有何解决的办法?

办法是有的,那就是“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不容易,对于“慧极”“情深”这类注意力过于集中的人更是难上加难。但每个人都必须学会“难得糊涂”,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钻研思考,一味的陷在情绪里,最后必然是“物极必反”,反噬自身。

做任何事都要有个“度”,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进不知退的人是愚蠢的,是盲目的。而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止步观望,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的人,则是明智的,有见地的。

还是那句话,请善待你自己。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出处是《书剑恩仇录》的第八回,乾隆和陈家洛一起观潮,送给陈家洛的玉上写的刻字。原文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而“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是说太聪明智慧便会对自己有损伤;一段感情,往往到了最深处,却无法长久。

先具体说下“慧极必伤”。慧极必伤的反义词应该是“难得糊涂”或“大智若愚”。

人如果太过聪明,看待事情就会看得很深,甚至会钻牛角尖,顾虑颇多,担心这个,避讳那个,这样就会劳神、伤身,甚至可能误了性命。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随处可见。比如经常使小聪明、算计别人的人一般都不怎么招同事喜欢;自以为聪明、敏锐的股民一般都是被套的最牢,亏的最多的。

再具体说下“情深不寿”。如果一个人用情太深,那往往就不会长久,因为当我们对一份感情投入得极深,随之会产生各种连带情绪,会常常患得患失,有不少忧伤烦恼。

毕竟爱情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当你深爱一个人时,你会愿意最大程度地奉献自己。你可能愿意满足对方的一些要求,有着很强的占有欲,这样一来,你可能就会小心眼、极度依赖,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和他相关。

但是这样的感情状态也很危险,因为你的一点情绪会被无限放大,你们两个需要花大量心力去解决本不该在意的问题,以及安抚对方本不该那样的情绪,久而久之,两个人的相处状态就会很累,慢慢就会厌倦,最后自然时分手了。

可以说,越是想拥有,往往失去的越快,越想天长地久,越容易事与愿违。通常的结果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如果从更广义的层面来看,可以把“情深不寿”的“情”理解为是一种对于情的执念。它有可能是信仰,也可能是事业,还有可能是亲情、友情。

拿信仰来说,多少艺术家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来捍卫它;拿事业来说,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积劳成疾,43岁就离开了人世。

太多的例子告诫我们对任何事、任何人产生太深的执念都不会有好结果,真正有智慧的方法是:可以深用情,但一定要有随时都能抽离的心态。

其实,这么看,“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讲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凡事要有个度,过犹不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佛系一些。

这和儒家所提到的“中庸”很像。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

“中庸”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是指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说的就是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二是指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

这两种解释不论是哪一种,关键词都是要适中,适度,就是恰如其分。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欲,禁欲则压抑人性,但纵欲却又戕伐人性,同样有损身心健康,适当的情绪和欲望是最好的。

我们都知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任何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如果太“满”或太靠近极端,就会钻进“执念”的死胡同,轻者郁郁寡欢,重者精神涣散难安。所以,我们为人处事要注意分寸,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根本。

好比手中的沙握得太紧,沙子就会在指缝间漏掉;手上的风筝线拉得太紧,风筝就永远飞不起来。凡事有个度,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控制程度,要恰到好处,“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对于“慧极必伤”,那就凡事留三分。学会适度地生活,拥有适度的情绪。无论饮食、睡眠、饮酒等都要适度,无论悲喜、愤怒、紧张、追求、地位、权势、荣誉等等都要有度,防止操之过急或不思进取。

对于“情深不寿”,那就爱人爱七分。交往要适度,而不是两面讨好、左右逢缘、八面玲珑。保持交友的弹性,注意交往的分寸,掌握尺度,注意火候,太亲会失去魅力,太淡易淡漠感情。

然后不让自己产生过度的奢望,以免导致过度的失望。知足才能拥有更细水长流的感情。


有书快看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可以再说一句与之对应的话,大家或许能够理解了。

大智若愚,平淡是真。

慧极必伤:一个人,不要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的人,会一眼看到得失,会看透人情冷暖。这样的人,生活难以幸福,所谓慧极必伤了。

我们何不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一下呢?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是真正的智慧了。对于有些自己无法控制的烦心事,不如睁一眼闭一眼了。随它去吧。这样的人生,或许会快乐很多了。

情深不寿:感情,是美好的。我们要有真挚的爱情,这样的人生才够完美。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情感不可强求。更不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就像林黛玉一样,满脑子就是宝哥哥,就这样年纪轻轻地去了。真正的感情,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享受着温馨浪漫的爱情。这种平平淡淡的情感,虽然不够刺激,但可以持久而稳定。

人生就是走钢丝绳。要能够平衡好各种要素。吃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穿衣也要合适。算计太少,会显得愚昧无知,算计太多,又显得斤斤计较,不够大气。工作和生活也要平衡好。如此等等。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没有办法,这就是生活的哲学。


苏雷读书


这是金庸小说中充满了人生体验和中国智慧的一句话。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慧极必伤:无论大慧小慧至极自己必受伤害。怎么讲呢?小慧即是小智慧,处事精明能干,用的适当有帮助。但是如处处精于算计,谁还愿意和这种人交往?所以中国还有一句话:吃亏是福。

对于大慧,即是有大智慧的人。将尘世诸事尽看破。不争不抢不迷不执,如此之人多非僧即道。难容于世,怎会不伤?

情深不寿:情深多执,诸愿难遂,必受其囚困。情受囚困,身体怎么能好,寿命怎能长久?

环顾周遭,生活中的实例比比皆是。也不用我在这里举例子。

用你的人生去体会吧!



巵言无言


我喜欢举例子。

一 慧极必伤:聪明绝顶,就要受到损伤。

1 诗鬼李贺,止步于27岁。风华绝代,天忌英才,能与李白齐名,却无李白之命。

2 霍去病,盖世名将,民族英雄,止步于23岁,令人扼腕叹息。

3 杨修,聪慧过人,止步于44岁。不过他是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也提醒巨人,太聪明人最好不要搞政治。

二 情深不寿:用情至深,注定不会长寿。不长寿的是人,还有爱情。

1 梁祝凄美,双双化蝶。爱情注定是昙花,无法长久存世?也累及真正相爱的人,不再顾念红尘。

2 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滴血认尸骨,最后面对秦皇,跳海而亡,真可谓感天动地。

三 太美好的事物也许注定不能存在世间,同时也警示我们作为普通人:宽容老人的唠叨和糊涂,宽容爱人的胡闹和失败,宽容孩子的叛逆和惹祸,同时更重要的还要多宽容自己,允许自己做一个知足的平凡人。


听不烦的乡里乡亲


慧极必伤 = 察见渊鱼者不详

与“慧极必伤”等同的一句名言叫做“察见渊鱼者不详”,源自出自《列子.说符》,原句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鱼的,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别人隐私的,定会招祸遭殃。指把聪明智慧用到探知细微隐晦之处,会招来不吉乃至祸殃。

儒家的书上曾有记载,有一日孔子带颜回一班同学到鲁国的东门去看泰山。到达东门时,孔子看到东门有一条白练,像白布一样在走动,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孔子就一一询问他的学生,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看见。孔子就说我都这把年纪了,你们的视力居然还不如我一个老头子。我都能看到那里有一条白练在随风飘荡。

这时候颜回在旁边反驳道,不对啊老师,那不是一条白练,而是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骑着快马奔驰。孔子听完很是惊讶,随后叹了口气,走开了。原来颜回读书太过努力,精神外泄,现在他看得这么清楚,将来时间长了必定会元气大伤。果然颜回只活到四十岁便去世了。

颜回早逝,就是“慧极必伤”,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如李贺,也是“慧极必伤”的典型。因为他们都是呕心沥血于学问、诗词,精神过度消耗,最终影响了健康。但往往这样的人,又是人群中绝无仅有的天才,所以我们才用“慧极必伤”来告诫后来的人,不可以过度精神外泄,最终伤及性命。

情深不寿 = 七情内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悲伤伤肺,过度恐惧伤肾等。

《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七情内伤”导致的“情志病”。林黛玉的《葬花词》里面“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就透着浓浓的悲伤与凄凉。

“情志病”的症状有很多,最严重的是精神分裂,此外,抑郁、焦虑、多愁伤感、健忘、失眠、神经衰弱、神色恍惚等,实际也属于中医的“情志病”范畴。 刘医生说,“情志病”在女性身上较为常见。这是因为许多女性,生活、工作、家庭给她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长期没地方发泄所致。

林黛玉六岁丧母,七岁即进贾府投靠外祖母、舅舅庇护,内无父母呵护,外无兄长照拂,又是突然移居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她性格中敏感、自卑和多愁善感的因素就被发挥到极致。林黛玉去了外祖母家不肯多走一步路,不肯多说一句话,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而唯一跟他交心的贾宝玉被迫和薛宝钗缔结金玉良缘的一刻,她的敏感、脆弱的心灵也就再也承受不住重压,在凄风苦雨中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结。

《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超过身体的负担去追求财富、声名、地位甚至是智慧,都会目盲、耳聋、口爽,何况是“慧极、情深”之人呢?真正的圣人,是不会这样去做的。


谈者无语


《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缺,极则必反。”

《易·丰》:“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这些先哲们所说和“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不都是一个结论吗:凡事不可到“极限”。

世界万事万物,当到极好或者极坏的时候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把这种思想适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一个智慧人生。

所有的思想、哲理不是它们自身有多伟大,而是这种思想被应用到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才伟大的——“生活”给思想注入的是血液、是动力。

我们知道了先哲的论段后就要行,也就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在知中行,在行中产生新知,在新知中再行,往返把这些看似深奥的哲理,引用到我们普通人实践活动中,用它造福于人类,为人类做指引。

“不极、不深、不全、不满”——通达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