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跟認識論有什麼區別?

封符1


這種提問存在含糊與明確,所針對的概念不明確。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的關係與區別是什麼?

本體論: 本體論的運用要按著什麼概念去解釋才是最合適的,而且本體論所對環境和空間還有物質與人的解釋也有其不同的論述和內在的聯繫性。本體論要是針對宇宙來解釋那其內容的論述就與其它更是有所不同,它所涉及的意義有著唯心和唯物之間的矛盾衝突。本體論本身就有著唯心論者意義,這是人本身對知識科學性質意義掌握的問題。本體論的宇宙性質是科學性質的,但如果在人身上那就存在唯心和唯物的極大矛盾與聯繫性。從大宇宙來說明本體論那麼本體論就是物質世界性質本質意義,宇宙空間性質意義及其特性本源。

認識論 : 認識論和本體論有著載體共性意義,也是矛盾對立辯證關係,其所對的載體意義本身是否在本質意義認識的呈現給予正確反映與論證關係、這種本身存在的辯證關係正是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共同性質關係。認識論就是對物質世界,自然科學,人,以及其他知識所有掌握的科學性質正確的認識結論掌握,這才是認識論真正意義,也就是認識論。

根據上述、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區別就是物質本質意義存在的鏡映,必須有另一物質進行載體式的意義論證才會實現性質意義反映,它們的聯繫也是共性載體意義的。

此篇文章與大家共同探討,此篇也沒有進行材料諮詢,缺少材料的證明,全靠自己理解進行的論證。如果有異議那就請見諒!


走路了


“本體論”顧名思義,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認識論”顧名思義,探討“如何認識萬事萬物?”

一般可以從“本體論”中,進一步發展出“認識論”來。

中國古代的本體論以“元炁論”最古老,伏羲氏“一畫開天”,就是“宇宙統一場炁論”。還有一些原生態的“拜物教”,對金木水火土、太陽月亮、植物或動物的“圖騰崇拜”,都屬於原始的探求宇宙生命起源的“本體論”。

後來發展出較成熟、抽象的“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修身修真”文明,主要成就收集在《黃帝內經》《本草》等書裡。

儒學的“本體論”以《易經》為代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從伏羲氏“炁一元論”中發展出“心性本體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其實後來的“禪宗”就是從易道心性發展出來的,心學也是如此。

老子“道”的提出,是中華本體論的最高度,對於這個宇宙萬物的起源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是“物質、能量、信息”的統一體。不僅僅是“規律”的意思。

莊子有句話說得好,“通天下一氣耳!”說的就是宇宙“炁一元論”。

西方古希臘有所謂的“單子論”,對萬物起源於水、火、流體的推論,較抽象的是柏拉圖的“理念論”,還有後來學者總結的“四因說”。現當代的“存在主義”是新式的立足現代的“本體論”。

“認識論”比較靠譜的起源,該是朱熹對《大學》“格物”的研究。“人心莫不有知,事事物物皆有其理”,興起從外物研討事物“真理”的新路徑,後來他的著作被傳教士帶回西方,催生出了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笛卡爾、萊布尼茲、康德等,主要研討“知識如何可能”,即給知識立法。

對於宋明理學在世界認識論史上的地位國人認識不到位,此為我的推斷,但我相信理路就是這樣的,只不過被人為遮蔽了。

拿王陽明心學“四句銘”再闡釋一下這個問題。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心學“四句教”

第一句說明,王陽明心學本體論認為天地萬物源於,“無”、“道”、“無極”,“易有太極”創生天地陰陽萬物,屬於傳統的易道文明系統。不同於西方尋找萬物的“始基”,而是“道生論”,與存在哲學可以互讀。

心學的認識論即“格物致知”,是一種“人生論”,從生命體驗中“體認”事物之理。也是可以發展出西方的那種實驗科學的。

現當代的哲學研究已被應用學科,比如心理學、生物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代替。本體論在當代的最新發展就是以“存在主義”為代表。認識論以波普、庫恩的“科學哲學”為代表。都有非常出色的理論建樹,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一起學習,共勉!


樂活光陰


舉例來說:人類的本體是情感,情感是一枝永不凋謝的花。若將花看成是不變的本體又不妥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不存在所謂的本體。因為,本體是永遠不變的變化。

不變中有變化,變化中有不變,即老子說的“似或存”、“似萬物之宗”就是所謂的本體。本體是有著必然的,不可取代的,永遠存在又永遠變化的東西,沒有了它事物的性質就發生改變。

如人類若抽離情感,人就失去了作為人存在的意義。所以,本體也是萬物固有的變化。作為實踐者不必去探研所謂的本體,它與現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真正與現實有意義的是實踐,實踐產生認知,認知是思維的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用理性組合去構成目標和目標實現的路徑。

反過來,目標的構擬和實現需要理性的思維,理性的思維來自實踐中形成的認知。然後用行動去實踐目標。人之所以能從反向構似目標,也能從正面實踐實現目標,就是對事物的高度認識。

簡單的看這就是本體與認識論的區別。


孫宇慶


本體論是:探索內部規定性,就像人,無論在什麼環境,場合,都需要按一定的週期吃喝拉撒,不受外部因素影響,探索對象本身自在的東西,認識論是:對世界觀的本源探索,從混沌的世界中探索發展順序,就像早晨起床,是先洗臉還是先刷牙?探索的是過程順序,或存在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