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鎮的前世今生

<strong>

虢鎮的前世今生


虢鎮,是我國年代久遠並唯一沒有遷徙過的古城,也是目前已知沿用舊名最長的地方之一。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為西北重鎮。現如今為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政府駐地。

據史志記載,虢鎮在上古時期就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炎帝在這裡誕生,商末時西虢在此建都,西周時姜太公在此附近垂釣,春秋時秦國公在此立都,秦漢時十三位皇帝先後來此“郊雍”……巍巍秦嶺山脈賜予秀麗山水,祖父先輩匠心獨運,使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小鎮充滿了神話般的色彩。

虢鎮的前世今生


話說遠古時代,虢地位於清澈見底的渭河河畔,南依秦嶺,林木茂密,水氣充沛,氣候清爽,與現在自然植被景觀形成強烈對照。如此美妙之地,深山中常會有虎出沒。商朝末年,周文王率領族人遷徙到這個不知名的地方,為了生存,他們依靠漁獵,採集為業。一次出外打獵,遇見了一隻斑斕猛虎,碩大無比。機智的周人知道只有依靠眾人的圍獵才可以制服它。於是,吹起號角集結十幾個,二十幾個人一起衝上去圍追堵截,齊心協力殺死了猛虎,而就在猛虎奄奄一息的時候,虎的爪子在地上劃了些什麼,迷信的周人看了半天,明白了原來是個“寽”的符號。於是周人便把這個地方命名為“虢”。生活在此地的子孫們就以“虢”為家族的榮耀,哪怕是遷居他處,也依然不放棄“虢”的稱號。

虢鎮的前世今生


夏商時,“虢”屬於殷商舊地,為雍州域。西周初,虢這一帶為虢仲封邑,稱虢國,又曰西虢。西周滅亡後,支族仍留原地,稱為小虢。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滅虢為縣,改名平陽,曾為秦都城所在地(後遷至鳳翔)。西漢初,因給漢高祖劉邦駕車的周牒被封為蒯城候,平陽為其封地,故改平陽縣為蒯城縣,後又復為虢縣。東漢初,朝廷縮編建置,將虢縣併入雍(即今鳳翔),原虢縣城改為平陽亭。魏晉時,又復為縣,稱蒯城縣。南北朝時,北魏在蒯城置武都郡,領三縣。西魏又改武都郡為洛邑縣。北周改洛邑縣為虢朔州。隋大業三年又改朔州為虢縣,唐貞觀十一年將虢縣併入岐山,天授二年復置仍稱虢縣。五代及宋,一直叫虢縣。

虢鎮的前世今生


元末至元年間併入寶雞縣,原虢縣改名為虢鎮,為寶雞縣第一大鎮。(鎮最早為軍事據點,古代在邊境駐兵戍守稱為鎮,管理軍務,有的也兼理民政。《新唐書•兵志》:“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宋代軍事色彩降低,為經濟、人口比較發達的人口集聚區。宋•高承《事物紀原》:“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或以官監之。”宋以後稱縣以下的小商業都市,現多為縣之下,與鄉同級,比鄉經濟發達的行政單位。)元、明、清至今被稱為虢鎮。自取“虢”以後沿用 3000多年從未更改過。1949年7月寶雞解放後設立寶雞市虢鎮區,同年11月15日由於距離市區較遠,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遠距離領導有諸多困難,虢鎮區劃歸寶雞縣管轄。寶雞縣人民政府隨即遷往虢鎮辦公。

虢鎮的前世今生


2003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陝西省寶雞縣,設立寶雞市陳倉區。2011年7月3日撤銷虢鎮,在原虢鎮轄區內設立虢鎮街道辦事處、東關街道辦事處、千渭街道辦事處。

虢鎮的前世今生


歷經三千多年的風風雨雨,虢鎮依然矗立於八百里秦川西端,隴海鐵路和寶中鐵路的交匯處,訴說著這個地方古老而神秘的歷史。當我們走過鳳凰古城、山西平遙古城時,不禁為虢鎮扼腕嘆息,雖說社火、臉譜、曲藝等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還散發著周秦文化的遺風古韻,周邊以“秀、古、壯、奇、雄、險”的自然景觀依然讓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和永恆……可惜,虢鎮猶如一個垂暮的老者,昔日榮光早就不在。不知何時才能吹開覆蓋在“虢”字上的歷史塵土,讓這座飽經三千多年滄桑的古城,延續曾經的輝煌,傳遞歷史的迴響,彰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並轉化為多彩的可享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