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一直以来的强调:艺术家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此种观念申明了“心象高于物象”、“意重于物”,物象不过是意象的载体。因而,观察风景背后的意象,“以心应物”便是一种实现:个体美学与客观世界隔空交集。观念落在技术语言层面,与钱钟书《谈艺录》中所言的“画以心不以手”类似。

艺术家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古人寻山问道,遍迹山水,不在纸上起草,而是胸中打稿,意象生发于物象,又不为物象所累。可见,中西方文化各有其倚重的哲学系统,均以呈示“心象”为上,都注重在艺术作品中启示人的意义与价值。

艺术家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那些从高处一眼望去包揽一切的视角绝大多数是虚拟的,几乎没有哪位艺术家会为了实现这个视角而爬到山顶进行艺术创作,虚构的风景来源于空间的假设,“不同于从时间里展开的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是从空间里展开的”(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语)。风景面前的,不是肉眼,而是心灵。

艺术家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