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为何要把退位后的溥仪逐出紫禁城?

晏少忠


溥仪退位之后并没有立马离开紫禁城,他依然住在皇宫里面,一直到后来冯玉祥把他给彻底赶出了皇宫,我们先来看看《关于清帝优待条件》里面是如何规定的,首先第一个清帝退位之后,尊号是不变的,每年民国政府还要给溥仪拨款四百万两,对溥仪非常的好。宫里的执事人员继续使用,只不过钱要溥仪付,同时规定以后不得继续招阉人。

那么冯玉祥怎么后来又把溥仪给赶出了紫禁城呢?他们一开始并没有难为溥仪,但是溥仪有些事做的却不怎么样,比如说民国政府每年给溥仪四百万两银子,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辈子都不一定花的完,可是对于溥仪来说,这完全是不够花的,溥仪在故宫每年都会把文物运出去卖一点,这可是令很多人都不满。

其实大家对这事也没有说什么,或许是清朝皇室的日子过的太过滋润了,这些人心里面就有小心思了,比如说1917年6月,张勋就找了借口,带着五千辫子军深夜进入故宫,直接拥戴溥仪重新登基,这就是张勋复辟,这件事说起来其实性质是非常恶劣的,这就是公然的造反,公然的复辟。

这场闹剧结束之后,溥仪等一众老臣不思悔改,一些重臣开始和满清的遗老遗少联系,溥仪在结婚的时候还告诉众人,自己如果不是因为革命,这个年纪早就该亲政了,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事当然都传出去了。

冯玉祥在夺得大权之后,溥仪对于他来说就是个不安定的因素,因为他在那些人才想着有朝一日复辟,在这种局势之下,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是最正确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1924年,当军阀们忙于第二次直奉战争或是作壁上观时,北京城内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冯玉祥“班师回京”后,随即策划并实施了驱逐清废帝溥仪的军事行动。面对兵强马壮的冯玉祥,逊帝溥仪连抱头痛哭都没顾得上,慌乱地网罗了一批金银丝软,灰头土脸地从紫禁城中搬了出去。

引人注意的是,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在出宫时连自己的祖宗牌位都没顾得上拿,而王国维、罗振玉等旧式文人,竟然曾相约投金水河为晚清殉葬,幸而得家人阻止,未能成行。不过,两相对照之下,却也影射出了时人在时局变革下的巨大反差。

驱逐溥仪一事,曾引发了许多文人的声讨和反对,除了王国维、罗振玉等人,甚至连同胡适这样的新式知识分子,也曾提出谴责。胡适曾给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写信,并将信件内容公开发表于晨报,反对将溥仪驱逐出宫:

“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胡适琐记》

然而,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一事早已成为既定事实,固然难以改变。不过,对于更多民众而言,却是对此事大为赞同。因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溥仪为代表的旧势力、旧思想和旧观点,都被视为理应鞭挞和抨击的范畴。

与多数人的想法一样,冯玉祥之所以要在北京政变后驱逐溥仪,也是想着“将革命进行到底”。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还在北京城内保留帝号,并且每年还享受着国民政府400万两的白银。这在崇尚革命的冯玉祥眼中,无疑就是不公正的。

因此,在冯玉祥控制北京以后,便派鹿钟麟带着二十名精兵驱车前往紫禁城,向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下达了最后通牒:溥仪废黜帝号并限于当日迁出北京。

尽管鹿钟麟仅带了二十名官兵,但紫禁城内的遗老遗少心中洞若观火,自知难以同兵强马壮的冯玉祥抗衡。因此,溥仪老老实实地搬出了紫禁城,先是在其生父醇王府逗留数日,又先后在东交民巷内的德国医院和日本领事馆落脚,数月后再前往天津,最终在日本人的诓骗和利用下,前往东北,做了伪满的皇帝。

然而有趣的是,当溥仪在东北称帝后,原本反对冯玉祥驱逐溥仪的胡适,却瞬间转变了态度,认为北京事变时,冯玉祥的举动成了义举。事实上,冯玉祥驱逐溥仪的行为,虽然受到了少数人的抨击,但终究还是颇得民心的。


夕阳下的晚枫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纷纷独立,国民对清廷退位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当时的溥仪才登基3年,还只是个6岁的小娃娃。一切国政大事,都由他的养母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深知大势已去,在与国民政府签下《清皇室优待条件》后,颁布退位诏书。延续了20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终结。

作为亡国之君,溥仪并没有像历代国君那样,或被砍头,或被流放,而是被允许保留帝号,并住在紫禁城中。

照一般的理解,溥仪已经退位,也就没有什么危害了。为什么冯玉祥入主北京后,还要将他撵出北京城呢?

(溥仪旧照)

一、无视国民苦。

溥仪退位后,不光是他,包括皇室所有成员都担心,《清皇室优待条件》能不能执行万万年。所以,溥仪生父载沣,一直在与国民政府协商,想将《清皇室优待条件》写进宪法。

除此外,溥仪这个人,总觉得自己虽是皇帝,却不能行使皇帝的职责,是一种对民国政府的牺牲,所以他要起生活费来很有理,认为这是他应该得到的。

国民政府对溥仪相当客气,时任国民政府大总统的袁世凯,见了他时,还照例称他为“陛下”,甚至还想过要把女儿嫁给他做皇后,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在溥仪结婚时,财政紧张的国民政府,还从关税中挤出10万白银,作为给他的大礼。

随着军阀混战,国民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在给予溥仪的生活费上,就有所拖延和减少。结果,溥仪大为光火,借助国际舆论指责国民政府违约。

(张勋旧照)

二、一心想复辟。

溥仪退位后,一直和满清遗老和保皇派们秘密往来,积极寻找机会复辟。

1917年6月,前清遗臣张勋假借调解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军进京,发动兵变,推翻了黎元洪。在他和一些满清遗老的拥护下,溥仪复辟称帝成功。不过,随着黎元洪的反扑,这场复辟闹剧,仅过了12天便结束了,溥仪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

但溥仪却并未因此放弃复辟的野心,他不断地勾结各路军阀和外国列强,企图伺机再次复辟。

这样的一种行动,让冯玉祥和很多人都很担心,觉得呆在紫禁城里的溥仪,简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庄士敦旧照)

三、盗卖国宝文物。

溥仪一直把宫里的古董字画让人偷拿出宫去变钱。

后来溥仪认识了英国军官庄士敦。在庄士敦的影响下,他不仅开始接受新事物,比如穿西服、骑自行车等,还一心想要出国留学。但他的想法却遭到满清遗老们的反对。

溥仪为了实现愿望,于是故意以赏赐的名义,将一些珍贵的文玩字画等交给弟弟溥杰,让他拿出宫去卖。这样持续了大半年,后来还是被参与其中的一个太监向内务府举报了,偷卖文物的计划才落空。

不过,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说,他早知道不可能在宫里住一辈子,所以他一直很有心计的,或以赏赐或以送人的形式,将宫中的古董文物让他的家人带出宫去。

(冯玉祥旧照)

四、造谣生事添乱。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靠贿选当上总统的曹锟,并推翻北京政府后。满清遗老和保皇派们立刻到处散布“皇帝又要坐龙廷了,大清马上又要回来了……”之类的谣言,闹得北京城内人心惶惶。那些剪了辫子闹革命的人,害怕遭遇不测,纷纷买假辫子和黄龙旗,一时北京城中假辫子和黄龙旗的价格,节节攀升。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让冯玉祥意识到,把溥仪留在紫禁城中,有百害无一利。所以他才向溥仪发出了逼宫令,强迫他在3小时内搬出紫禁城。

冯玉祥这项举动,往近的说,让复辟谣言不攻自破;往远处说,还将紫禁城收归国有,并遏制了溥仪倒卖国宝文物。实在是功在国家,利在千秋的义行。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传奇将军冯玉祥》)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大话君,我来答。

冯玉祥自幼家庭贫困,刚满十五岁就去参军,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勤奋刻苦训练和学习兵法。或许那时对满清政府铺张浪费、奢侈享乐的行为十分厌恶,所以埋下了这颗种子。

溥仪退位,依旧居住于北京紫禁城内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清廷认可了民初南京临时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并于次日公布清帝溥仪退位。

大清皇帝辞位优待条件:

“大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不废,共和国待君主之礼永远相待。”“大皇帝辞位之后,月月所用四百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 “大皇帝辞位之后,迁居故宫外之新建居住之场所永居,照顾皇族之人员照常留用,不在新招太监,宫女。”

这些优待条件显然有些像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但却又截然不同。巨额的拨款财富给刚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带来不小的负担,同时满清后室的桀骜不驯,依旧形成了小型朝廷聚拜活动。

直到张勋复辟,康有为拥护溥仪。但溥仪做了短短的12天的“北京皇帝”就被段祺瑞和冯玉祥带兵平叛了,溥仪又一次退位了。那时冯玉祥就想把溥仪赶出紫禁城,但被段祥瑞制止。直到冯玉祥率人重新修改《清室优待条件》,才有理由把溥仪赶走了。

冯玉祥赶走溥仪的原因

一、就如我之前所说的,冯玉祥穷苦出生,对清政府种种作为不满而埋下厌恶的种子,直到他成为一方霸主,有权力时,开始施行对清政府的“报复”行为。

二、冯玉祥是个爱兵如子,对百姓非常友好的一方军阀,因此当全国都反对溥仪复辟时,冯玉祥也率先联合段祺瑞去讨伐张勋,他担心有人再会此利用溥仪这个前满清皇帝来祸害新民国。

三、冯玉祥是个很“精明、很贪”的人,不想让清室的巨额补贴拖累自己的政府集团,因此赶走溥仪刻不容缓!

想看更多历史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安夏丨历史君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是精心策划的一次军事行动,为什么这么做,其背后自然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揭示谜底之前,咱们先看一下当初民国政府这么和当时的大清朝朝廷谈判的。


当时在改朝换代的飘摇年景,南方的民国临时政府为了少流血少战争,故而倾向于谈判解决政权过渡问题,所以在几经的沟通下,当时的大清国皇太后隆裕(光绪皇帝的老婆)终于签订了退位诏书,宣布从今儿起大清皇帝不存在了,大清朝廷也宣告解散,但是,民国政府要给予特殊照顾,其条件如下,虽然大清皇帝退位不掌权了,但是其名誉上的称号必须给予保留,并且要给予相应的待遇,其二,废帝今后的日常开销需要民国政府给予支付,商定的金额为每年400万两银子,其三,废帝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内。

就这样,后来溥仪口中的大清亡了,换来的优待条件着实让民国政府压力颇大,在历次的军阀争斗中,北京的控制权也时常频频易主,这不,在1924年冯玉祥又开始主政北京政局,这个以倒戈著称的将军自然是不把溥仪的小朝廷放在眼里,他觉得干革命就要干到底,到头来每年还要给溥仪400万两银子,这简直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在他主政北京后,是打死也不想出这笔钱的,于是乎他找个由头,派鹿钟麟带着一队士兵,到故宫给溥仪下了最后通牒:溥仪废黜帝号并限于当日迁出北京。!并且还谎称在景山之上架设了大炮数门,如果溥仪不按时搬出故宫,隔天就会“万炮齐发”。


当溥仪听到大炮二字之时,吓的慌了手脚,紧张的连被子都没叠,赶紧收拾了一些金银细软老老实实地搬出了紫禁城,几十年后,被政府特赦的溥仪见到了当年轰他走的鹿钟麟,好奇的问他,当年你在景山上架了多少大炮呀?鹿钟麟听后哈哈大笑说:骗你的都是,不说有大炮你能搬出来呀!



老猪的碎碎念


冯玉祥此人,可谓是多以“小人”之态见人,一手老辣的“骑墙”功夫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这么多的军阀当中,冯氏倒戈次数最多,每每背后捅人一刀,自己的实力便上一层,一度手执数省之权柄。

当然,终日打雁,也终有被雁啄了眼睛的时候,冯氏自然也不例外。

1930年,那场席卷了中原、几乎所有最有实力的军阀都被卷入了的战争,燃烧着熊熊野心的冯玉祥被打趴下了,然后再也没有爬起来过,不是他不想爬起来,是他已经没有能力爬了。

他曾和很多人合作过,也低头妥协过,可是,他的“合作”和“低头”实则是为了以后的“倒戈”在积蓄力量。所以,谁要是和他合作,便得做好被他在背后捅刀的准备,被捅死了,他升官发财,没被捅死的也只能叹叹气自认倒霉。

不过,不管冯氏如何倒戈,也不管他为人如何,他终究也为近代中国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纵观冯氏一生所行所为,唯有两件事,一是他嘴里所谓的“革命”,二是人人皆知且唾骂的“倒戈”。

然则,他的“革命”又和“倒戈”难分彼此。

1924年,这一年的冯玉祥42岁,42岁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他干了一件惊掉了所有人下巴的事——北京政变,他也因此成了气候。

这一年,也是鼠年,或许命运已经注定了他终将成为“过街老鼠”。

冯玉祥自从1922年投靠直系后,总是受到吴佩孚的打压,好不容易拿下了一个河南督军的宝座,却又被吴佩孚一纸调令给夺走了,他心里自然也怨恨吴佩孚。

此时的冯氏虽然心有倒戈之意,然而却没有倒戈之机,所以他只好低头忍受吴佩孚的打压,脸上还得挂着笑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形势比人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只是低头,却不代表顺从,冯氏所顺从的也唯有自己的野心。

1924年,直、奉两系摩拳擦掌,冯玉祥一看机会来了,所以在暗地里收买了不少人,包括吴佩孚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睛”。

冯玉祥收了张作霖送来的钱,又得到了张作霖不入关的承诺,对倒戈之事更是兴奋难耐。

不过,冯氏作为倒戈界的“圣手”,凭的可不是一股没头没脑的牛脾气,虽然他确实很牛,但是他更讲究谋略,所以,即便是倒戈也得选在最合适的时候。

吴佩孚当时任命冯玉祥为第三路军司令,经由古北口以趋热河,迎击奉军。但是这一路路途遥远,更重要的是几乎得不到补给,冯氏嘴上虽然没有反对,可是在心里却已经将吴骂了个狗血淋头,为什么?吴佩孚想要消耗冯玉祥!

冯玉祥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自然能够看穿吴佩孚的用意,只是他不能说,也不会说出来。

他能做的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拖”,一个是“等”。

吴佩孚催促他加快行军速度,他便用一个“拖”字诀敷衍吴佩孚,不是我不想快,实在是路难走。

后来,他终于“等”来了机会——直军前线战事失利,吴佩孚亲往督战,却仍然没能挽回颓势。

冯玉祥听说这个消息后,心情很激动,可是又怕消息有误,所以假惺惺致电吴佩孚,我的前头部队已经到承德了,不过补给困难,你那边情形如何?吴佩孚不知有诈,实诚地回了句:“此间形势危急,不有意外胜利,恐难挽回颓势。”

冯玉祥等的就是“形势危急”这句话,看完吴的回复,冯当即做好部署,率军返回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

冯玉祥这一刀捅过去,吴佩孚的形势更加危急,最后只能灰头土脸地跑了。

冯玉祥则在北京政变中做了两件事,一是软禁曹锟,控制了北京政府;二是将溥仪从皇宫里赶了出来。

溥仪早在1912年便已经退位,手里也没有任何实权,不管是袁世凯、孙中山,还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和吴佩孚都没有将溥仪赶出皇宫,只是变相地将他囚禁在皇宫里看管着,为的便是不让他被有心人利用,同时也意在稳定满清遗老遗少。

可是,冯玉祥为什么偏偏要当这个“坏人”,将溥仪赶出皇宫呢?

对于此事,张作霖1925年在天津见到溥仪的时候曾经说过,冯玉祥驱逐溥仪是为了皇宫里的宝贝,因为当时的冯玉祥确实很缺钱。

冯玉祥虽然否认自己拿了皇宫里的宝物充当军响,不过,他后来打着同样的幌子抄了袁世凯的家,又捞了一笔。

所以,他说自己没拿皇宫的东西,谁会信?

此外,冯玉祥在政治上虽然惯会投机钻营,骑这墙,骑那墙,可是以政治眼界来说,他显然不如袁世凯、段祺瑞他们,他也没有意识到溥仪出宫将会意味着什么。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故意装傻充愣。

溥仪出宫,等于出狱,获得了人身自由,一则可能会被有心人利用,二则可能会收拢和组织满清遗老对抗中华民国。

于是,便有了伪满洲国的出现。

冯玉祥对此没有任何的悔意,反而洋洋自得,后来更是将他所谓的“首都革命”和孙殿英的“盗墓”并称壮举,看似在刻意抬高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很丢脸。

同时,他也是想借溥仪的“身价”去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最后,冯玉祥是要通过囚禁曹锟和驱逐溥仪告诉所有人,他已经掌控了中国民国的中枢——北京政府!

冯氏素有野心,他之所以发动北京政变也是在试图挟北京中枢以号令天下军阀,然而,他的这个想法显然不可能成功,想让军阀们听他的话,终究还是得看他手里的枪多不多,够不够厉害。

所以,溥仪的被驱逐,只不过是冯玉祥实现野心的过程中的一盘“小点心”罢了。


吾与吾国


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把已经退位的溥仪逐出紫禁城,其实这里面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断了辫子们的念想,另一个则是为财!

赶溥仪出紫禁城可以断了辫子们复辟的念想!

张勋复辟的时候冯玉祥就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冯玉祥也在暗中联系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从这两件事就能看出冯玉祥是坚决反对帝制的。而溥仪大婚的时候,北京城内很多人都穿起了清朝官员的服侍,其中包括张作霖这些大军阀,这让冯玉祥意识到溥仪继续留在紫禁城就相当于中国还留下一根辫子,类似张勋复辟的事情可能还会一再发生,所以不如直接把溥仪清除紫禁城,绝了辫子们的念想!



赶溥仪出紫禁城二是为了财!

紫禁城里面到底有多少财富,估计就连紫禁城的主人溥仪都不可能一清二楚,里面的财富让无数军阀眼红。但是碍于满清八项优待政策,都没敢下手,但是在首都革命当中,冯玉祥正好趁此机会,一举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据说当时冯玉祥只给溥仪三个小时时间,三个小时必须搬出紫禁城,三个小时够干什么的,所以紫禁城里面大多数财富都被留了下来,也就被冯玉祥成功接手了,所以第二点就是为财!



不可否认,冯玉祥在首都革命当中是有私心的,但是冯玉祥能够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剪断中国最后的辫子,对中国是有着深远影响和意义的,仅凭这一点,我就想说一句,冯将军干得漂亮!


我是历史白话君,欢迎大家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冯玉祥在北洋军阀中是比较另类的,具备一定的平民主义思想,倾向革命,思想上在那一代人中算是比较进步的。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参加了开滦起义。北洋时期,他在河南和陕西驻军的时候,为退伍军人进行职业培训,率领军队参加当地的一些民生建设,比如修桥铺路之类。所以,他在那代人中是以革命者自居的。

包括现在很多人经常说他是倒戈将军,其实也都是污蔑之词。按照他自己在回忆录中自己的辩解,都是因为他认为那些战争都是军阀战争,对国家利益无益,又伤害老百姓,所以他不愿意卖命。比如武穴停兵,就是他奉命南下进攻当时宣布脱离北洋政府的国民党势力的时候,因为他内心是同情国民党的,所以在进军途中宣布停止前进,以推动南北和平统一。

第二次直奉战争时,身为直系将领的冯玉祥率军在前线对奉军作战时,突然秘密返回北京,利用直系军队都在前线,北京空虚之机,控制了北京。这也是现在许多人经常指责他的一次倒戈。因为在他看来,直奉战争就是军阀争权夺利的战争,是不义之战,他倒戈可以结束战争,是对国家和老百姓有利的义举,并没有什么不妥。

回师控制北京之后,冯玉祥宣布废除《清室优待条件》,把住在紫禁城里的清朝废帝溥仪及皇室驱逐出去。对此,冯玉祥自己在回忆录中称为“首都革命”,而当时有些思想守旧的人认为冯玉祥此举是背弃了清朝宣布退位时袁世凯代表民国和清朝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是不义之举。现在一些人也这么认为。

但冯玉祥的理由也很充分。

首先,他认为故宫作为文物,应该归属于全中国人民,而不是清朝皇室的私人财产。在辛亥革命之后,清朝皇室还占据着故宫,是把本属于全中国人民的文物占为私有,这是不应该的。所以,他做的只是代表国家故宫收回来。而且,他认为收回来并不是因为他要占据故宫,而是要把故宫对民众开放,变成公益性的博物馆,这样才符合民国的精神。

其次,《清室优待条件》确实是民国和清朝皇室达成的协议,但这个协议的要求是清朝退位,民国优待清朝皇室。所以,冯玉祥认为,这个协议理所当然的包括一项内容,就是清朝皇室不能企图复辟,如果清朝皇室企图复辟,就是反对民国,这个协议自然就被清朝皇室自己撕毁了,就不成立了。

所以,在冯玉祥看来,在张勋复辟的时候,溥仪又当皇帝,就等于清朝皇室自己已经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件》。既然清朝皇室都不遵守原来的约定,那么民国政府也不应该遵守。在张勋复辟被打倒之后,民国一直没有追究清朝皇室的责任,这就是失职。他现在做的就是把打倒张勋复辟之后本该做却没做的事补上,所以不存在背信弃义的问题。

第三,清朝皇室在故宫里一直都不老实,一直在等待复辟的机会。即便是张勋复辟失败了,也还是有人在不断活动,试图复辟。尤其是在1917年之后,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共和之后国家分裂,军阀混战,说明共和是失败的,不适合当时的中国,还不如清朝统治的时期。这也是古德诺论证袁世凯称帝的正当性时的理由。虽然袁世凯称帝失败了,但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帝制的失败,而是袁世凯的失败,清朝复辟仍然是可行的。

清朝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多年,退位之后虽然进入民国,但皇室仍然住在故宫,而且保留帝号,溥仪在宫中仍然称孤道寡,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也仍然在皇宫里保留着全套的清朝礼仪。甚至徐世昌都当了民国大总统,还派人到宫里去求溥仪,希望能在他死后给他一个比较好的谥号。连胡适这种自称新文化运动领袖的人,进宫见了溥仪,也一样下跪。

所以,清朝虽然退位了,但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死而不僵,仍然是随时可以复活的,溥仪仍然是至高无上的,甚至是神圣的。在当时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清朝皇室在故宫的存在,就等于一直在为中国提供另一套政治体制方案,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利用。所以,冯玉祥认为,要彻底打消这个可能性,让那些还梦想着复辟帝制的人断了念想,就要把清朝皇室驱逐出去。

在这个意义上,冯玉祥的做法没问题,就像辛亥革命是在形式上剪掉了中国的辫子,新文化运动是在文化上和精神上剪掉了辫子,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则是剪掉了中国政治的辫子,彻底摧毁了复辟帝制的可能性,是进步的。


萧武


1924年冯玉祥入驻北京城后,先后做出了两件事,一是把清逊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二是祭奠了滦州起义的先烈战友。

第一件事闹得沸反盈天,举国皆惊,革命党人纷纷祝贺这次“二次深入革命”,连孙中山都发来电报,以资鼓励。虽然胡适作为文化界人士也提出了担心,认为此举将使得民国政府在国际上蒙羞,且定将因为不守契约精神而为人诟病,但总体来说,除了牢骚的满清遗老,失落的北洋各脉,国人皆乐见成果,无它,此举占据了一个“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政治正确。

还有什么比把小皇帝赶出紫禁城更能标榜出自己的先进性呢?

有的,一定有的,那就是第二件事,冯玉祥祭奠滦州起义牺牲的战友们。

北洋系统在袁世凯死后分崩离析、离心离德?革命党人从来也不是铁板一块,远一点的光复会与兴中会之争权且不论,辛亥革命时的革命党人在北方清廷统治的中心也开展过一次冒险尝试,算是与南方的武昌起义的一种良性竞争。这次冒险就是滦州起义,冯玉祥本人就是滦州起义的一份子。

相比南方被裹挟着革命的黎元洪也能成为革命元老,北方搞革命的条件太艰苦了,这也是永平秋操时的士官三杰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密谋反清却功败垂成的最主要原因,吴禄贞被杀,张绍曾、蓝天蔚被停职架空。

在张绍增发动滦州兵谏失败之后,张绍增手下的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冯玉祥接过重担继续冒险历程,1912年1月2日,他们几个人又悍不畏死,协同举事,发起滦州起义,起义的当时,冯玉祥虽然已经担任新成立的北方革命军政府总参谋长一职,但却被派往山东烟台起事呼应,却被袁世凯就地拿下,相比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兵败被杀的命运,冯玉祥仅是被革职法办,押解到了保定,没有被处死。

民国建立了,南北和谈成功了,牺牲的先烈、战友们却没有见到那一天,冯玉祥如鲠在喉、念兹在兹。他更为念念不忘的是北洋窃取了革命胜果,就连南方的革命党人也在谈判中跟着分了一杯羹,可他们辛亥北方革命的发起者却或在泥土中凋零,或者,像他本人那样,被世人遗忘。

后者才是他难以忍受的重中之重。

此后,冯玉祥将军的一生,就是为了争这一口气,从南北相争到国内战争、抗战,一直绵延到解放战争,他都不停地刷足这份存在感,他要让蒋介石们知道,冯玉祥才是最高级别的存世革命元勋。1935年他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次年,他终以一己之力成功推动了国民政府对滦州起义的再评价,当年的《国民政府令》盛赞了滦州起义的历史作用,盖棺论定。

回到本文中的历史背景,冯玉祥卧薪尝胆,在十几年的蛰伏与出击下,终于利用北洋支脉内部纷争的宝贵机会,早在北伐战争之前的两年——1924年,开进了北京城,发动政变,掀翻了曹锟,即改旗易帜,脱离了北洋序列,向孙中山抛去橄榄枝,化身国民革命军。

南方党人做不到的,我做到了,这一点与十二年前的滦州起义虽然时移世易,但核心动机未变,这一点是足以告慰先烈与自己平生的,历史终将记住我们这些北方的革命党人,还原我冯玉祥本人的功业。

南方党人当初想要推翻的大清朝,早已经普照民国的阳光,但苦于北洋阻梗,满清王朝 的象征——那个何其软弱可欺的小逊帝还端坐龙廷,据有半个紫禁城,如何显示革命决心?又怎样将革命进行到底?

最难做到的是向直奉皖老军阀全部宣战,用武力让他们投向革命政府的怀抱,这一点,做不到,冯玉祥的兵力尚显单薄。

最易做到的就是杀鸡骇猴,把那个象征满清皇权的小皇帝从龙椅上揪下来扔到宫外。这一点,冯玉祥做到了,威胁要向宫内轰几炮,小皇帝马上认怂了。

建造一个架构很难,破坏一个座位极易。

搞实质工作很难,做表面文章极易。

重塑信仰很难,打碎神佛极易。

君行其难,我行其易。

非如此,便莫称“革命”。

冯氏革命,把北洋时期袁世凯与清廷签订的优抚条件,成功的缩减瘦身,每年400万元岁用被调低为50万元补助;由“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改为“清室即日迁出宫禁,自由居住,民国政府负责保护”;由“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改为“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专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仍然承认“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

细观其变化,除去废除了一个可有可无没人搭理的尊号和把小皇帝本人赶出紫禁城,确也不存什么意外亮点。

由此可见,其“革命”缺乏后来者的底朝天式的彻底性,遗毒尤甚。

比如,容易被误以为是看中了清廷藏在宫禁之内的珠玉财宝,又比如,容易被误以为是在报复更早时张勋复辟时小皇帝的站位细节,还比如,也可能被误以为冯玉祥本人有浓重的排满情结。

仔细认真回顾起来,冯玉祥与清廷并无过节,早年的滦州起义失败也都是袁世凯从中作梗,袁世凯从清廷手中窃得了正统,冯玉祥怕是内心还要同情一下清廷的,更何况冯本人还吃了清廷多年的薪饷,当做清末新军的管带。

1924年的冯玉祥的北京政变,也被认为是新军阀露头挑战旧军阀秩序的发端,此一去,新旧更始,一系列的新军阀内部战争在冯玉祥的参与下,迭次闯入近代历史舞台。


历来现实


1912年,中国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在与国民政府签下《大清皇室优待条件》后,颁布退位诏书,延续了2000多年封建统治宣告终结。

溥仪虽然退位,但北洋政府按照《优待皇室条件》之“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月月所用四百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约定,保证了溥仪在紫禁城中衣食无忧度过了他幸福的青少年时光。

然而,1924年9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11月5日,冯玉祥命鹿钟麟带着二十名精兵驱车前往紫禁城,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皇宫,并取消对皇室的一切优厚待遇。对此举国皆惊,革命党人纷纷祝贺这次“二次深入革命”,孙中山都发来电报,以资鼓励。

按照冯玉祥的说法,他是一名革命军人,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他作为军人的职责,驱逐溥仪是为了完成辛亥革命没有赶走皇帝的遗憾,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

溥仪和皇室为《清皇室优待条件》能执行千秋万代,一直要求国民政府将《条件》写进宪法。国民政府每年给溥仪四百万两银子,当财政入不敷出有所拖延,溥仪大为光火,借助国际舆论指责国民政府违约。

溥仪一直把宫里的古董字画故意以赏赐的名义交给弟弟溥杰,让他拿出宫去卖。后来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说,他早知道不可能在宫里住一辈子,所以他一直或以赏赐或以送人的形式,将宫中的古董文物让他的家人带出宫去。

溥仪退位后,满清后室桀骜不驯,长期举行聚拜活动,积极寻找机会复辟。

1917年6月,前清遗臣张勋假借调解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军进京,直接拥戴溥仪重新登基,这场复辟闹剧虽仅过了12天就被段祺瑞和冯玉祥带兵平叛了。但溥仪等一众老臣不思悔改,仍在串联,溥仪亲口告诉众人,自己如果不是因为革命,这个年纪早就该亲政了。

这样的一种行动,让冯玉祥和很多人都很担心,觉得呆在紫禁城里的溥仪,简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冯玉祥口上不说,其实他知道张作霖早晚要挥师入关,自己虽然已进驻北京,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从天津小站出来的北洋嫡系,别人不可能支持他。为了赢得北京百姓的支持,只能树立革命者形象,自然是以扫灭封建残余的名义,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

同时也正如张作霖一口咬定那样,冯玉祥此举就是想侵吞紫禁城财物,他这是以正义的名义行土匪打劫之实。

紫禁城是清朝的皇宫,经历了上百年的积累,里面的珍宝不计其数,原先的清室八款优待条件中,紫禁城里的财物属于满清私产;

而冯玉祥赶溥仪出宫时却要求溥仪只能带私产走,公产必须留下,并只给了溥仪两个小时收拾。两个小时,溥仪能带走紫禁城多少东西?冯玉祥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溥仪走后,当时就留下了十多人开始清点故宫文物以及珍宝。

后来冯玉祥的心腹鹿钟麟说过,如果不是靠变卖紫禁城财宝,国民军也撑不到后来的北伐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