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25个儿子,为何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原因是什么?

西府骑手


三国时期的中国战火纷飞,热闹非凡,尤其是曹操最为厉害,他不仅文武双全风流倜傥,而且妻妾众多,他这一生有很多儿子,足足 有二十五个,这么多的儿子,优秀的也不少,为何曹魏政权仅仅维持了三十多年就被司马懿给夺了权呢?


曹操的儿子的确不少,有能力、有实力和司马懿相抗衡、相提并论的那些儿子们都不长命,长子曹昂等人早期战死,曹冲称象中的曹冲十三岁就英年早逝,其他几个有能力的也早早就不在了。

活下来的本来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后,吸取了七国之乱和外戚干政的教训,防范曹氏宗族简直比防贼还严密。对待自己的兄弟无情的打压,防止他们势力强大,也按照曹操临终嘱咐提防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也是夹着尾巴做人;

曹叡继位后同样是严防宗族藩王,不给他们任何幻想的机会,这样曹魏政权实质上只是个空架子,此消彼长,司马懿的势力却在快速地膨胀,司马懿拥有兵权多年,大多是武将都效忠于他。


曹叡临终前托孤,要曹爽和司马懿辅佐曹芳,但曹爽架空了司马懿独揽朝政,司马懿就装病闲赋在家静观朝中局势,而曹爽则趁机卖官鬻爵,中饱私囊,朝政搞得一团糟,大臣们怨气冲天。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带着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时,突然起兵控制了京都洛阳,于是曹魏的大权落入了司马懿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家势力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数藩王早已死去,剩下的藩王又无兵无将,怎么和司马懿抗衡,司马懿虽然夺取成功,但并没有废除曹魏政权,他一向老谋深算、谨小慎微,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轻举妄动的,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他一直没有称帝,他也告诫他的两个儿子也不要称帝。


司马懿夺权后,曹氏后代虽然势单力薄,但是还是有价值的,司马懿去世后,他的长子司马师继承权力,后来废除曹芳,立幼皇帝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不料曹髦不想当傀儡皇帝,于甘露五年率领从仆一百多人讨伐司马家,然而却以失败告终,曹髦也被武士所弑,年仅20岁。司马昭于是又立曹奂为帝,实际上也是司马家的傀儡而已。

咸熙二年八月初九,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相国之位,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曹奂被废为陈留王,不过虽然被废,但其地位待遇都还可以,可以说是历史上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曹魏之所以被司马家族所替代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要想守住江山,聪明还不是主要的,必须要长寿,曹家人首先在寿命上就输给了司马家族,曹丕、曹叡等人寿命都很短,而司马懿活到了73岁,熬死了几代曹魏的皇帝,曹魏是有那个福却没有那个命。


其二,曹魏的衰落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曹丕身上,当然这也与司马懿的高明有关,当年曹操对于世子的选择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因为曹植之间作死,在司马懿的帮助下,魏王之位落在了曹丕的身上,但是此举还是给曹丕留下了极大的心里阴影,导致曹丕继位后对于兄弟们是百般防范,对于这些封王的兄弟,经常更换他们的封地,还限制他们的自由,更不能随意离开封地,还严格控制王府侍从人数,至于兵权更是不可能的,正是曹丕对他兄弟们狠狠的打压,到最后曹魏宗室的藩王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势力去阻止司马懿夺取政权,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司马懿吞噬着魏国。




遗产君


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势力相当庞大。但是后来,整个曹魏政权却给司马家族轻松夺去。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疑问:曹操既然那么多儿子,眼看着曹魏江山逐渐衰落,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一步步蚕食,乃至于最后被司马炎夺位。难道曹操的那些儿子们,就没有一个站出来与司马家族搏斗的吗?

(曹操像)

在司马家族夺权的过程中,也不能说曹操的儿子们没有发过声音,但所发出的声音,却相当孱弱。

当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打败曹爽,夺取魏国的朝政以后,司空王凌曾与侄儿令狐愚联合起来,想废掉当时的皇帝曹芳,拥戴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继位。但是这场政变没有来得及付诸行动,就被司马懿给扼杀了。王凌自杀,曹彪也被司马懿逼迫自杀。

曹操的儿子第二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司马师的时候,当时的皇帝曹芳联合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想废掉司马师,结果政变还是没有发生,就被司马师给破灭的。当时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想立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为皇帝,只是因为郭太后反对,最后才改立曹髦为皇帝。

在这里,曹操的儿子虽然发了声,但却已经完全依附在司马家族身上了。

曹操的儿子第三次出现在历史上,是曹髦实在忍受不了“司马昭之心”,所以莽撞地带着侍卫前往刺杀司马昭,最终被司马昭的部下反杀。曹髦死后,司马昭把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的儿子曹奂为皇帝。不过这个曹奂也不过就是有一个傀儡皇帝,最终被司马炎给夺位。曹宇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一直没发过声。

从以上曹操儿子们,在司马家族夺位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来看,实在是太可怜了。要么被别人作为棋子用来打击司马家族,要么自己倒向司马家族,要么完全成为司马家族的傀儡……

(曹髦)

那么,曹操那么多儿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表现呢?

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被自家皇帝削夺权力。

曹操的儿子们虽然很多,但是他们手中却没有掌控着什么权力。为什么没有掌控什么权力呢?这都是被曹丕、曹叡父子不断削夺的结果。

由于以曹丕、曹植为代表的曹操儿子们,曾经激烈地争夺过储位。因此,曹丕上台以后,对曹植以及曹操的其他儿子们都进行了严厉的打击。打击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获得兵权,尽量不让他们在朝中任职,而且反复进行徙封。这样一来,曹操儿子们几乎就没有人能掌握朝中大权。手中没有权力,他们就像平常人一样,又能干什么呢?

曹丕去世的时候,给曹叡选了四个辅政大臣,其中曹真、曹休两个姓曹。但他们都不是曹操的儿子,只不过是宗室人员而已。

曹叡上台后,继续执行他爹的政策,后来在给曹芳选辅政大臣的时候,也选了一个姓曹的曹爽。但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也与曹操的儿子们没有关系。

(司马懿)

二、被自家宗室排挤打击。

曹操的儿子们,除了被曹丕、曹叡削夺权力外,他们也被自家宗室排挤打击。曹爽为了掌控曹魏的权力,有意地压制曹操的儿子们,而是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安排在最重要的岗位上。可惜最后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一网打尽。

司马师曾想立曹操的儿子曹据为皇帝。但是,郭太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反对立曹据为皇帝。因为这样一来,他本来是太后,一下就成了侄儿媳妇了。这样,曹操的儿子最终没能站上历史舞台。

三、被司马家族限制监视。

曹操的儿子们,除了被自家人打击外,还有来自司马家族的打击。在王凌企图拥戴曹彪的事件发生后,司马懿害怕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晋书》曾记载“(司马懿)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也就是说,把曹魏家的诸王(当然也包括曹操的儿子们)都迁回来,安置在邺城,派人专门监视起来。

这样一来,曹操的儿子们都在司马家族的掌控之下,他们当然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曹操拥有众多妻妾,最后也生了25个儿子,先来看看曹操的25位儿子。

1、曹昂,字子修,曹操长子,死在了曹操好色的本性下,战死于宛城。

2、曹铄,曹昂同母弟,建安初年病逝。

3、曹丕,字子恒,黄初七年(226年)病逝,时年四十岁。

4、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黄初四年(223年)病逝。

5、曹植,字子建,曹丕和曹彰的同母弟。在曹丕去世六年后去世,只活了41岁。

6、曹熊,卞夫人所生第四子,英年早逝。

7、曹冲,字仓舒,13岁就去世了。

8、曹据,曹冲同母弟。唯一的特点是活得比较长,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曾准备立曹据为帝,后来改了主意才立了高贵乡公。据此推测,曹据很可能活到了司马炎篡夺曹魏建立西晋。9、曹宇,字彭祖,魏元帝曹奂生父。曹宇人如其字,一直活到西晋建立13年后的咸宁四年(278年)才去世。10、曹林,一直活到了甘露元年(256年)。

11、曹衮,青龙三年(235年)去世。

12、曹玹(xuàn,早逝。

13、曹峻,甘露四年(259年)去世。

14、曹矩,早逝。

15、曹干景元二年(261)去世,此时司马氏篡夺曹魏已经离完成不远了。

16、曹上,早夭。

17、曹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王凌谋划讨伐司马懿,立曹彪为帝,为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被司马懿出兵击败后,曹彪也被赐死。

18、曹勤,早夭。

19、曹乘,早夭。

20、曹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去世,年仅22岁。

21、曹京,早夭。

22、曹均,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23、曹棘,早夭。

24、曹徽,字子隽,正始三年(243年)去世。

25、曹茂,去世时间不详。

从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曹操25个儿子都没能阻挡司马家族的崛起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曹操的儿子们大多比较短寿,活到司马炎篡位的只有两个,接近司马家族掌权的也只有五个。

还有就是曹操的这些儿子中能人不多,上面五位更是基本没有,曹彪可不是自己造反,只是被人推出来而已。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曹丕和曹睿对宗室防范实在太严,压根不给他们半点权力,没权力也没能力,想阻止也是有心无力。


平沙趣说历史


一句话:人多没实力,照样被人欺。虽然曹操有二十多个儿子,甚至曹丕也有九个儿子,但依然改变不了曹氏宗族走向衰弱,因为这种现象是曹氏皇帝有意促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是因为从曹丕时代,就一直故意打压皇族造成的。

在曹操时代,不论是曹氏还是夏侯氏,那都是人才辈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曹操在打天下时,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就是以曹氏和夏侯氏为核心的宗族势力,所以曹操会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权力,并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机会去锻炼。

在这种背景下,曹氏宗族自然人才辈出,不要说是曹操的叔伯兄弟,就是他自己的儿子,那也是大放光彩。但从曹丕时代开始,因为兄弟之间曾为争夺世子之位而大打出手,所以曹丕内心对皇族成员有着深深的不信任。

所以,曹丕上位后,就是开始打击曹氏强势亲王。本来曹彰和曹植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也是曹家最重要的支柱力量,结果就因为曹丕的猜忌,曹彰英年早逝,曹植被赶出政治舞台,曹氏宗族最重要的主干力量受到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随着曹仁、曹洪的先后去世,以及夏侯惇病死邺城后,曹氏宗族上一辈的主干力量几乎全线衰亡,关键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氏皇帝对诸王的防范,仍然如同防贼一样。

既然皇帝不待见亲王,亲王自然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夹着尾巴教育儿子,唯恐招来无妄之灾。儿子在压抑的情况下长大,没有一流的名师培养,不敢出去结交俊才,不敢妄议朝政,不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必然也出不了俊杰。

所以终曹丕和曹睿两代,整个曹氏宗族,能够勉强挑起曹氏大梁的人,就只剩下曹休和曹真两个人。但问题是,曹休曹真并不是曹氏的直系宗亲,他们只是远支宗室,所能拥有的权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虽然他们的官职很高,但实际能控制的资源是远远赶不上真正的皇室宗亲。

在这种背景下,曹休和曹真在和豪门大族的争斗过程中,往往处于下风。等到曹睿继位后,曹休和曹真又先后去世,于是曹魏帝国的三大战区,东线淮南战区的执政官由曹休变成王凌,大家知道,王凌是司徒王允侄子,顶级豪门大族,也就是说,东线淮南战区的兵权已落入到豪门士族的手中。

中线襄阳战区,在曹仁死后,就一直是司马懿主政,大家也知道,司马懿是豪门士族的代表人物。西线关中战区的兵权,在曹真去世后,也由司马懿接管。

也就是说,在曹睿时代,曹氏宗族就已经在地方军队中失去了根基,当时除了中央禁军还在曹氏控制之外,各大战区野战军已全部被豪门大族把控,而后来司马懿坐镇中央,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相当于中央禁军也开始被豪门士族所渗透。

同时,由于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豪门士族通过不断的蚕食曹魏的中高级职务,已经慢慢把曹氏和夏侯氏的根基给挖空,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曹睿去世之前,曹氏宗族其实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

当时曹植已察觉到曹氏家族的危机,于是就劝谏魏明帝曹睿,家人不可信,外人就可信?家人会威胁皇权,外人难道就不会威胁皇权?如果我们继续这样防备自己人,曹家迟早要完蛋。

但问题是,对于曹睿来说,司马懿不可信,豪门士族不可信,难道曹植就可以信吗?如果曹植做大,反过来同样会威胁皇权,所以曹睿最终还是没有给曹植这个机会,随后不久,曹植便郁郁寡欢而死。

等到曹睿死后,曹氏宗族里不仅没有一个能够挑起大梁的人物,就是皇帝本人也是一个未成年,从而丧失了执政的权力,至于曹爽辅政十年,又将整个豪门士族全部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在这种背景下,曹氏宗族自然无法阻止司马懿夺权。


我是赵帅锅


曹操是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比较优秀的就是曹昂,曹冲,曹丕,曹植,曹彰这几个,但是这几个都死得比较早,比如曹昂死于公元197年的宛城之战,曹冲死于公元208年,曹丕死于226年,曹植死于公元232年,曹彰死于公元223年。

而司马懿死于公元251年,甚至还晚于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睿的公元239年。而曹操的其他儿子就不怎么样了,比如燕王曹宇,是曹冲的同母弟弟,与曹睿比较亲近,当曹叡病重的时候,想要让他做托孤大臣,他竟然不敢接受。

所以可以看出,曹操的儿子虽多,但是优秀的死得早,死得晚的都是没有什么才能的,自然完全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那我们再来看看司马家的人才情况,司马懿的父亲叫司马防,当过京兆尹,曹操的洛阳北都尉还是司马防给推荐的,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因为字里都有个达字,所以叫做司马八达,正如荀彧的祖父荀淑也有八个优秀的儿子,叫做荀氏八龙。

比较著名的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司马朗和司马孚等人,而司马懿的几个儿子也很优秀,比如有司马师,司马昭,司马伦,司马伷,司马亮。

也就是说曹氏的人才慢慢凋零,而司马家的人才辈出,曹家宗室自然不是司马家的对手。

另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曹丕的四个顾命大臣,另外三个也死得比较早,比如曹休死于公元228年,曹真死于公元231年,陈群死于公元237年,司马懿是剩下的那一个。

第二,曹叡早死,继位的曹芳才八岁,而曹睿给曹芳的两个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爽和司马懿,而曹爽远不如曹真,根本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一举拿下了曹爽。

第三,因为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让曹丕对兄弟们防范很深,虽然曹操的儿子多,但是曹丕对他们一直是以压制为主,而曹叡继位之后,对这些诸侯王也是继续压制,所以我们很难看到这些诸侯王的身影。


历史简单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家还有许多藩王在外面,比如燕王曹宇和彭城王曹据。那么为什么曹操的这些儿子没有站出来阻止,导致最后大魏被司马炎所篡夺呢?归根结底,问题出在曹丕身上,当然也与司马懿的高明手段有关。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曹丕能够当上世子非常的不容易,当年曹操几次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多亏有司马懿、吴质、陈群、朱铄的帮忙,再加上曹植自我约束太差,夜闯司马门,犯了大错,最后曹丕才有惊无险的当上了世子。

有这样的教训在前,曹丕在篡汉称帝后,加紧了对诸藩王的控制。曹丕下旨规定:诸藩王王不得逗留京师,即刻前往封地,不奉诏不得前往京师。曹彰曾经来到洛阳要求觐见曹丕,曹丕厌恶,一直躲着不见,曹彰回去后气的暴病而亡。

其他诸藩王的境况也很惨,以曹植为例,曹植十一年当中三迁其封地,从安乡侯到鄄城侯,又从鄄城侯到雍丘王,最后迁徙到陈地。每次都不会在封地呆很长时间。而且当时有这样严格的规定:藩王下属官僚皆下等吏才,护卫不超二百人,而且这些护卫不是老就是残。

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彭城王曹据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比曹植还残。曹据先被封为范阳侯,后来改封宛侯。后来一年当中迁徙两次,分别任章陵王和义阳王。这还不够,曹丕后又以曹据夫人是南方彭城人,又迁徙曹据为彭城王,没过两年又迁徙为济阴王,最后复迁徙为彭城王。一次次的折腾,让曹据心力憔悴。

曹操二十五个儿子当中,只有燕王曹宇的状况好一点。曹丕驾崩,曹叡即位后,因为曹宇在曹叡小时候经常关爱他,于是燕王曹宇被曹叡召回京师,入朝做官。后来更在曹叡病重时差一点被委任为大将军,受托孤的的重任。曹叡的近臣刘放、孙资怕曹氏亲贵得权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劝曹叡改立曹爽为大将军,和司马懿一起接受托孤重任。燕王曹宇又一次被勒令即刻离开京师,从此,曹氏家族再也没有人能够进入权利中枢。

因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家势力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数藩王(曹操儿子)早已经死去,剩下的藩王只有二百名左右的老弱残兵,如何与司马懿抗衡呢?那么曹家诸藩王没有力量,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作用了吗?不是的,他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后来事实证明,司马懿夺权后,一直有人借曹家势力与司马懿家族对抗。

当时的司空王凌就看到了这一点,曹氏后代虽然势力单薄,但是还是有价值的。既然皇帝暗弱,被司马懿所操控,那么就另立其他藩王,借以和司马懿抗衡。于是王凌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决定另立楚王曹彪(曹操的儿子)为皇帝。

司马懿知道后大惊,于是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亲自率军前去平定叛乱。司马懿速度太快,王凌兵变失败。司马懿吸取王凌兵变的教训,于是下令将所有王亲贵族都迁徙到邺城居住,派有司暗中监视,禁止王亲贵族和大臣及边疆将领结交。

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鄴,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

这样的话,曹家势力算是被司马懿一窝端了,再也没有人敢动另立曹家后代的念头。那么就没有人再反抗了吗?不是的,曹家势力没有了,还有与曹家势力紧密相关的夏侯家势力,于是对司马懿家族不满的人又将目光转向了夏侯家。

公元254年,中书令李丰与光禄大夫张缉密谋废掉大将军司马师的职位,另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后来事情遭到泄漏,三人被诛杀。夏侯玄的死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诸葛诞、文钦、毋丘俭相继在淮南发动叛乱,反抗司马家族专权,后皆被镇压。

这些反抗被镇压后就没有人再挺身而出了吗?不是的。尽管曹家势力被困于邺城,夏侯家势力也被消灭殆尽,但是与司马家族名望相当的其他家族站了出来。例如,钟繇的后代钟会。

钟家在朝中的威望在曹操时代是超越司马家的,自从司马懿篡权后,钟家以钟会为代表也开始对司马家族所不满,于是钟会在破蜀成功后立刻在蜀地密谋发动政变,假借奉郭太后的遗诏,奉命讨伐司马昭。后被司马昭识破,叛乱失败。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大的力量去反对司马家族的独权势力。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操虽然有二十五个儿子,但是这些儿子在曹丕称帝后,遭到不同程度的压制。所有藩王都不得滞留京师,下属官吏皆是一些平庸之辈,拥有不超过二百人的老弱残兵。因此,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权后,曹家根本没有反抗的的实力。虽然曹家无力反抗,但一些有实力的大臣和边疆大将都以曹家后代和夏侯家后代为核心,悍然发动了多次对司马家族的反击,甚至于与司马家名望相当的钟家(钟会)也参与了,只是司马懿太高寿,手段也很高明。司马懿将曹家宗亲全部困于邺城监督起来,率兵平叛了王凌叛乱。司马师及司马昭两人也有司马懿遗风,顺利平定了毋丘俭、诸葛诞、文钦、钟会的叛乱,最后权利归于司马家,再也无人能够阻挡。

总之一句话,司马家族篡权成功与曹氏的衰败和司马家的强势崛起有很大的关系,怪只怪曹丕自断手足和司马懿老谋深算,一切都是必然!


每日趣评


司马懿是在他71岁的时候反魏的,按道理说到了这个年纪应该是无欲无求了,古代的七十多岁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百岁老人了,看看同时代的人多早就死了。所以那个时候的司马懿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想法来看,应该是静享天伦的时候了,那到底为何他要带领死士谋反呢?

我们先说说他这个想法是从什么时候诞生的,其实司马懿一直都不算是一个忠臣,看看魏国前几代皇帝对他的防范之心,要不是外有强敌环伺,早就把他杀了,所以,早早的司马懿就对魏国不满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司马懿一直是魏国重臣,伴君左右,提心吊胆一直到了曹芳继位!

曹芳继位时才八岁,政务全凭曹爽,司马懿和郭太后帮衬,那个时候曹爽任职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大将军的官位是略高于太尉的,所以曹爽很明显是曹?庇美粗坪馑韭碥驳摹:罄矗?芩?穸览空?权,尤其是尚书事,所以就推荐他司马懿为大司马,而上一任大司马正式曹爽父亲曹真。不过因为大司马之位,太过劳累,司马懿又已年过花甲,最后才出任太傅,也就是曹芳的老师!

曹爽并没有放下自己想要揽政的野心,于是上书想要把人才推举的权利握在尚书台手里,这个改变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司马懿,世族力量逐渐削弱,作为世族领袖的司马懿权威依然逐渐削弱,这也是最后司马懿谋反的关键原因之一!

虽然对他自己来说,不在乎虚名,但权利边缘话后,自己家族子孙后代怎么玩?所以只能在行将就木的年纪携三千死士夺权,也为后来后代篡魏扫清了障碍!


一起汀音乐


曹操的25个儿子,抵不过司马八达啊。

曹操儿子虽多,但是成才率很低。有西汉七王判乱在前,曹操的儿子虽然多被封王,但是只是名义上的王爷,没有实权。跟明成祖朱棣继位后的明朝王爷一样,身份尊贵,但是实际没有什么权力。而司马懿家族,人才是源源不断的。



曹操虽然有25个儿子,但是有11个死的很早,其中绝后的有9个。还有6个儿子被降罪、免职,过继给曹操兄弟两个儿子,还有三人平淡无奇。剩余三人,就是曹丕、曹植和曹彰了,不得不说,曹操儿子的成才率是很低的。



如果说有能力、有威望阻止司马懿的,只有可能是曹彰。曹彰一生征战沙场,征讨过乌桓、鲜卑,立下赫赫战功,曹丕继位后被封为任城王。但是曹彰在公元223年就去世了,而司马篡位的关键高平陵之变,发生于公元249年。



司马懿夺位的关键有两点

一、曹魏两代雄主都英年早逝。曹丕登基后才6年,年仅39岁就去世了。继任的曹叡,登基15年就去世,年仅36岁。随后继任的曹芳,年仅7岁,由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在曹丕、曹叡当政期间,司马懿是老老实实的为曹魏东征西讨,不敢造次,可想而知,如果曹丕、曹叡若能像司马懿一样活到70多岁,能够把握局势,司马懿是不可能夺权的。



二、曹魏的人才匮乏和司马懿家族实力的雄厚。曹魏的人才匮乏,这就不用多说,曹操的儿子成才率实在太低,最后辅政的曹爽,是曹操养子曹真的儿子。曹真在正史里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大将军,官至大将军、大司马。但是曹真的儿子曹爽,可以说是头脑简单,在辅政曹芳时,实行激进的改革,损害了很多家族利益,导致高平陵之变中,很多家族都站在司马懿一方。而在政变爆发后,又天真的听信司马懿的谎言,轻易投降,导致被灭三族。



至于司马家族的人才,可以说是源源不断的。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同族兄弟八个,都是人杰,被称为司马八达,同族势力为司马篡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司马篡位的成功,是有士族崛起的背景。在两汉期间,采用的举孝廉制,由各地官员挑选人才推荐至中央。地方官员推荐的人可想而知都是自己的族人、门生等,这些被推荐的人再推荐自己的门生、族人,以此反复,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士族阶层,并且盘根交错,已经是尾大不掉了。



汉朝的士族阶层延续到了三国期间,在曹魏政营里,有很多士族的代言人。比如河内司马氏的司马懿,颍川荀氏的荀彧,颍川陈氏的陈群,弘农杨氏的杨修。



曹操在任期间,由于有威望有武功,故可以对士族进行打压,比如杀杨修、打击荀彧等。但是曹丕接任后,为获取士族支持,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为士族的壮大大开绿灯,使士族最终成为了庞然大物,可以威胁曹魏的权力了。



接任的曹叡,政治手段高超,可以和士族达成均衡姿态,保证了士族和曹魏同享受权力,故在任期间安全无事。曹爽的激进改革,触犯了很多士族的利益,所以高平陵之变后再曹魏再无回天之力。



其实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爽并不是还手之力。曹爽若听从恒范之言,带着皇帝曹芳去许昌,学习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有可为的。因为曹魏的武将,主要是寒门子弟,若让士族得逞,寒门子弟外无出头之日,在司马懿夺权后,淮南发生三次判乱,起事都是是忠于曹魏的军队。可惜的是曹爽只愿意当一个富家翁,又低估司马懿的奸诈。



综上所述,司马懿夺权,往大的说有士族壮大的大背景,从小的方面,曹魏宗室的成才率底下,又被加以防范,有才的曹丕、曹叡又是短命鬼。而司马懿家族人才不断,此消彼长下,司马篡位就发生了。

随着司马篡魏,历史正式进入了士族统治阶段。由于士族生下就可以做官,毫无竞争机制,很快就腐化,随后的两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开启这个时代的司马懿,也永久的被订在耻辱柱上。


采薇读史论今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共有25个儿子,这个数量是比较庞大的。虽然其中有些早夭,但活下来的不少。而且,曹魏建立后,曹丕为一些早夭的兄弟指定了继嗣,所以,而且后来也一直存在,有些甚至延续到了晋朝。

但因为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曾经出现过犹豫,曹丕和曹植争斗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加之曹丕继位后曹彰曾经率兵来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所以曹丕对兄弟们是比较刻薄的,上任后不久就强迫这些兄弟之藩,去到了自己的封地,实际上是软禁在封地,相互之间不许私下交往,管制非常严苛。

曹操在世时,比较喜欢的三个儿子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考虑继承人主要是曹丕和曹植,但对曹彰也很喜欢,因为曹彰勇武。曹操在汉中之战失败后,曾命曹彰驻军长安,防御蜀汉。曹操去世前,曾召曹彰到洛阳来,但曹彰还没到,曹操就死了。曹彰到洛阳后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植表示反对:“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曹丕继位后,曹彰本以为自己有兄弟之亲,可以受到重用,没想到仍然被曹丕强迫之藩,曹彰是非常不满的。之后,曹彰被封为中牟王,封地在洛阳和许昌之间,每次曹丕从洛阳到许昌,北方诸侯路过中牟,因为知道曹彰刚严,都非常严肃紧张,就不敢迟滞,赶紧通过曹彰的封地。

黄初三年,曹彰又被改封为任城王。到黄初四年,曹彰入朝洛阳,朝见曹丕,在京城就病逝了,时年只有三十四岁,距离曹丕去世还有三年。但曹彰死得还不是最早的,更早的是曹熊,在曹丕继位的第二年就病逝了。

只有曹植活得稍微长一些,比曹丕小四岁,比曹彰小两岁,但一直活到公元232年,这时候曹丕已经去世,在位的是魏明帝曹叡,也就是曹丕的儿子。

曹植因为受到宠爱,曾经被考虑要立为继承人,是曹丕争夺储位的主要对手,所以曹丕继位之后立刻进行了报复,先是马上诛杀了曹植争夺储位时主要的智囊丁仪兄弟,接着第二年就强迫曹植之藩就国,避免他在京城作乱。

之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曹丕能够信任他们这些兄弟,不要对兄弟们太过刻薄,但曹丕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多次该封,让曹植不断搬家。一直到曹叡继位之后,曹植也曾多次上书,希望能够做一些实际的工作,也被曹叡拒绝,曹叡仍然坚持继续曹丕开创的打压宗室的政策。

不过,曹叡临死时没有儿子,养了两个儿子,据说就是来自曹彰一脉,是曹彰的孙子,其中的齐王芳后来继位为帝。因为曹芳继位时年龄还很小,所以曹叡曾经考虑过让宗室辅佐,他选中的是曹丕的兄弟燕王曹宇,但曹宇表示拒绝。

曹宇拒绝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他长期在封地,受到严密监视和控制,他对朝廷的情况不了解,贸然接受辅政大臣的位置,很容易成为当时曹魏朝廷实权派人物的打压。最后,曹叡只能决定,由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但从曹爽时期开始,齐王芳实际上就已经被架空了。

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操的儿子及其后裔仍然是曹魏最主要的宗室成员,因为曹丕四十岁就死了,他的儿子中只有曹叡和东海定王曹霖两个活下来了,其他的全都夭折了。但曹魏宗室们的处境仍然是处在严密监控之下,不能乱说乱动。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在政治上对资历与他比较接近的曹魏元老中的实力派王凌施压,迫使王凌铤而走险,起兵反对司马懿,意图改立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镇压了王凌叛乱之后,曹彪就被处死了。接着,司马懿就把曹魏的其他宗室都集中到洛阳居住,以便控制。

这就是说,曹魏皇权旁落,实际上在齐王芳继位之后就已经出现了,血缘上比较亲近的宗室基本上都只能束手就擒,完全无力反抗,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被圈禁状态,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来参与朝廷的权力斗争。高贵乡公曹髦在被迎立为帝之后,试图反对司马昭,就只能依靠皇宫的宦官和童仆,也没有什么其他可以依靠的力量了。


萧武


儿子多就能保住家族皇位,这个逻辑推理有问题。皇帝儿子多,皇室宗族亲属众多,在大多数情形下,对家族来说,可能是坏事。内部矛盾多,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互相残杀。历史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汉初的“七国谋反”,曹魏的“煮豆燃萁”,晋代的“八王之乱”。唐代的“玄武门之变”等等。最终2种结果:①掌(夺)权皇子1支独秀,其他皇族支脉被诛灭或谪贬。②皇权旁落,皇位被其他有势有智者篡夺(如司马氏取代曹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