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抹不去的岁月记忆

东城壕是张掖路东头的一条普通小巷,也是一条逐渐走向没落的小巷。谁知就在这条不起眼的小巷中,却发生过诸多令人难忘的旧事。往事并不如烟,这条小巷的记忆中镌刻着怎样的故事呢?

说起东城壕,人们不由自主地要问什么是城壕?所谓的城壕就是在护城河和城墙之间的一块条状空地,如西安的环城公园,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城壕,不过兰州的东城壕要比西安的环城公园短得多。东城壕是在城墙和壕沟之间发展起来的,这似乎也正是东城壕命运的写照,兴旺于夹缝,沉寂于夹缝。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原先的东城壕,北接南滨河路,南到庆阳路,大体与静宁路平行向南,长约1000米;由于张掖路分割,北段叫东北城壕,南段才叫东城壕(武都路和张掖路之间的一段)。如今的东城壕,仅仅是一条长不足500米、宽三四米的小巷,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韵。

东城壕,小街寂静无声,小巷纤尘不染,放学的儿童奔跳而过,白发的老者蹒跚而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到了一份沉淀已久的宁静。站在东城壕巷口,一眼就从南看到了北,也看穿了它的百年岁月。如果时光返回到50年前,那时的东城壕相当于今天兰州的东部市场加隍庙加雁滩旧货市场……其繁华热闹是不言而喻的,自然也是兰州最出名的地方之一。如今兰州周边的一些老人依旧把进城叫做“去城壕”。1949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在东城壕南街兴建了全省第一个大型商贸交易市场——兰山市场;还建成了兰州市首个市政建设项目——两个大型蓄水池。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时光倏然而过,人们的视线早已被繁华的张掖路所吸引,这条小巷早被悄悄遗忘了!然而,在刘黑虎的心中,东城壕是他生活了25年的故园,是他心中曾经的天堂。多年前,刘黑虎先生给我们讲述了百年老街东城壕的故事。

脏乱胜过龙须沟 热闹堪比夫子庙

我家是1953年搬到东城壕的。在此之前,父亲已经在东城壕做了十多年的棉布生意。因而,自幼我就对东城壕非常熟悉,进而迷恋上了这里,这似乎就是人们所说的故园之情吧!

东城壕因商而兴。最早居民是从外地来的“担担客”(指运送货物的挑夫和挑担叫卖的小本生意人)。父亲说,清末民初,东城壕一带就居住着不少全省各地的难民,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岷县、天水等地来的“担担客”。这些“担担客”长年奔波在兰州和天水、平凉之间,由于路途遥远,他们挑着担子赶到兰州城下时城门已经落锁,只好在城门边上等着天亮进城。一些“担担客”就在离城门不远的城墙上挖了一些简易窑洞,作为临时栖身之地,自然也叫卖一些挑来的货物。抗战时,日寇飞机轰炸兰州,不少民宅被毁,一部分无家可归的居民也到东城壕栖身。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在东城壕居住有讲究,最好的地方是窑洞,最次的则是窝棚。窑洞是城墙上掏出来的洞,冬暖夏凉,异常舒服,尤其到冬天,窑洞门口挂一个厚厚的草帘子,把火炕烧热,就是天堂一般的享受了。而靠东面的窝棚就不行了,窝棚背靠一个排水的大沟,下半截墙都是潮的,四季阴冷潮湿,让人难以忍受。

随着人口增加,东城壕面积也逐渐扩大,部分排放雨水的壕沟被填平了,盖起了窝棚,这里就逐渐兴旺了起来。为了度日,人们就把随身携带的物品摆摊出售,一来二去,就成为旧货和农产品的集散地。在这里,有处理旧货的,有出售古玩字画的,有各种沿街叫卖的手艺人,自然也少不了吹糖人的、拉洋片的、算命测字的……热闹程度能和南京夫子庙相比。东城壕的名气就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打了出去。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东城壕大部分建筑都是窝棚,还靠近一个收集雨水的大壕沟,再加上政府不闻不问,市场又是完全自发的,因而卫生状况极差,蚊蝇飞舞,尘土飞扬,说它是兰州的龙须沟一点也不夸张。

对我来说,这里则是玩耍的天堂,我们追逐打闹,走东家串西家,非常开心。

刚解放 东城壕就全省扬名

刚一解放,人民政府就在东城壕南街上成立了全省首个大型物资交易市场——兰山市场,邓宝珊省长还为市场题写了匾额。这一下东城壕在全省都扬名了。现在,不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得到东城壕南街上逛市场的情形。

我父亲主要以贩卖土布为生,每年他总要组织伙计们到陕西收购土布,再雇佣挑夫,挑到兰州,路途遥远,生意做得非常艰难,但效益还算可以,能养家糊口。自然,他并不是东城壕生意最好的人。

谁是东城壕生意最好的人呢?这个问题有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就像今天牛肉面馆是兰州生意最好的行当一样,不起眼的地方往往隐藏惊天的秘密。东城壕生意最好的,并不是开店铺的,也不是旧货商人,更不是出售古玩字画的,而是最不起眼的泥水匠巨师傅。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巨师傅是永登人,砌墙修房,盘灶泥墙样样在行,尤其是上房泥更是他的拿手绝活。“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上房泥看起来简单,其中的诀窍却不少,弄不好下雨天就会漏水。巨师傅就是靠着这手绝活在东城壕风光了40多年,谁家要盘炕、盘锅灶,最先想到的人肯定是巨师傅。由于生意红火,请巨师傅上房泥必须要提前一个月预约,预约还不能简单说一下就行了,自然要见面细谈,总是离不了吃喝。那时,兰州民众中最好的吃食就是夹肉锅盔。事主请巨师傅吃了夹肉锅盔后,上房泥的事情就算说好了,安心在家等日子开工就行了。

自己动手,两月“龙须沟”大变样

父亲回忆,民国时期,也曾计划过整治东城壕。第一次是在1944年,当时计划投入资金600万元,给东城壕铺设排水沟,但由于资金迟迟到不了位,最后只好动员居民修整了一下路面,算是完成了整修任务。两年后,陕西商人领头,给兰州市政府写了一纸万言书,要求整修东城壕。我们是陕西渭南人,父亲也参与了陕西商人上万言书的活动。当时,陕西商人的计划是呈请市政府在东城壕修筑下水道,同时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填平臭水沟,但这封万言书上去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直到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时,东城壕依旧是脏乱差的“龙须沟”。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兰州解放后,东城壕的人精神就逐渐起了变化。1950年,住在城壕南口的陈大妈还把大儿子送到了抗美援朝前线,后来大儿子牺牲了,她又把小儿子送去参军了。在陈大妈的带领下,东城壕的商贩们捐出了购买一辆坦克的钱。如今陈大妈家住的地方早已变成了一家照相馆,而陈大妈的后人也不知道搬到了哪里?

1958年,东城壕的大规模整治才真正拉开帷幕。当年东城壕居委会主任石奶奶出了大力。这次整治东城壕,完全是居民的自发行动,具体负责指挥的是居委会的石奶奶。石奶奶动员全街的居民,人人动手,义务劳动。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但也尽力帮着大人搬砖、抬土。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石奶奶最辛苦,每天挪动着小脚,来回检查,要求路面整洁,门前的砖上不许有污泥,不许乱倒垃圾污水,门口的柴草杂物必须码放得整整齐齐。谁家的门前弄不好,肯定会被石奶奶毫不留情地批评一通。全街人白天干,夜里干,整整忙了两个月,东城壕才彻底变样了。臭气冲天的水沟填平了,坑坑洼洼的路面平整了。最重要的是精神面貌彻底变了。

最是难忘故园情

从1953年到1978年,我和父母亲在东城壕整整住了25年。那时我家对面住的是高志乾老伯,他是陕西人,和我们是老乡。高老伯以修鞋为业,家里有8个孩子。人口多,收入低,但街坊们修鞋,高老伯从不收钱。高老伯和他的妻子高妈非常热心,街坊邻里有什么事情,总是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是东城壕这条街上最热心的人家。尽管孩子多,高妈总是将每个孩子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穿戴得整整齐齐,很有些“安贫乐道”的古风。

我的命还是街坊们救的。1957年,一段城墙突然倒塌了,将七八户人家全埋在土里,我们家也未能幸免。当我父母冲出房门脱离险境,正在庆幸之时,忽然发现我却没有出来,母亲当时就瘫倒在地。这时,一位姓李的大哥,不顾危险冲进了还没有完全倒塌的房屋,将还在炕上呼呼大睡的我抱了出来。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1978年8月,一场罕见的大雨袭击了兰州,低洼的东城壕变成了水塘。10日夜晚12点,我们站在齐腰深的水里,看着一座座土坯小平房在雨水浸泡下慢慢倒塌在水中,个个泣不成声。

现在,我早已住进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虽然居住环境改变了,但街坊邻居之间的亲情感情,却因高楼而逐渐封闭了。从搬出东城壕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旧和老街坊在来往,也常常怀念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刘黑虎先生 讲述了百年老街东城壕的故事。


兰州东城壕,百年老街,昔日繁华,如今还有几人能记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