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收藏之古玩,歷經歲月,年復一年,其表面便形成一種自然痕跡,這在一般收藏器物上被稱為「包漿」,在木器收藏中還習慣「皮殼」(皮殼是由南方流行起來的業內專用稱謂,現今《辭海》未見記錄)。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不通,皮殼和包漿還是有區別的,原因是古傢俱是體積較大的古玩,被先輩們反覆摩挲所形成溫潤如玉的漿亮便稱為包漿,而傢俱表面原有殘留漆層、木質本身油脂分泌、空氣分子使器物氧化、地面潮溼對木作足部侵蝕以及長年累月人們在生活中推杯換盞、展紙揮毫間所留下的印記等全部統稱為皮殼,也就是說,古傢俱的「皮殼」包括了「包漿」。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本以為古傢俱需保留包漿甚至畫留皮殼已成共識,然而,筆者仍常耳聞目睹有關古傢俱皮殼被清理掉的事例,深為痛惜,總覺得那份滄桑與自然,似乎被我們的「審美」褻瀆了一番。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所渭「人法天地,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的美學境界。當我們靜賞羅中立先生的著名油畫《父親》時,每每被畫中人自然滄桑之美而感動,反之,若通過現代科技令中老年人士拉皮處理成少年般容顏,或僅能稍稱為好看,根本談不上美。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古傢俱亦然,皮殼是整件木器的生活裹衣,是古董器物的生命密碼,是隨著時光流逝而不斷成熟變老的歲月年輪,你能看到的髒其實不是髒,而是歲月浸噬的自然美。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試想,當一件「原來頭」的古傢俱婷立面前,我們可以端祥她推敲她:那凝重的風化,究竟經歷了多少個春秋?那渾沌的漆作,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地域風格?那腿足的殘缺,是立於地或置放樓?更可撫摸細味:哪面背光、哪面向陽?哪印是燈、哪印放缸?哪邊靠裡,哪邊挨牆?就這樣悠然地漫步在歲月桑田,形有寫而意然窮焉。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故皮殼確是古傢俱收藏的重要價值考慮,是再富有也買不回的時間與歷史,在此關於皮殼的感悟,有筆者所歷兩例。其一,留除齋藏有幾封原來頭的黃花梨椅子,十分完整難得。其中一封靠背椅更是分雕多年,劫後重逢,儘管仍如鸞生姐妹一般,但由於地域不同及使用擺放上的差異,更像是和而不同的一封,各自精彩。假如當初修整時把她們洗擦「乾淨」,漆漆如新,估計意羲就形同一張了。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其二,筆者當年曾淘換去一張圓包圓、直棖、雙環卡子花的黃花梨八仙桌,主因是那桌子大部分遺留有一層硃紅色後漆,感到少許遣憾而放棄,幾年後一天,在北京重遇此桌,但己是璨然一新,眩目呈亮,僅能從桌面上原刻有的堂號標記得以辨認,令人扼腕。那份失落之感尤合那句流行歌洞:「相見不如懷念」。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簡而言之,我們首先應尊重事物的自然屬性。常記2005年已故傢俱界前輩隙增弼先生造訪寒舍,筆者曾試提到現大部分「迴流」的黃花梨傢俱均被「剝皮」現象,陳老便大斥道:「誰也沒權虛理這歷史。」此言確鑿,長久迴響。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那麼人們為何輕易把舊傢俱上的皮殼清理掉並燙上蠟或重新漆器呢?筆者試作如下揣測: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首先,當年存世傢俱多已殘缺,且需拆散走私至香港等地,其中大部分再轉運到歐美各國,構件自然會有缺失,修配後便存新舊之分,很不協調,影響價值。即使整件傢俱完整沒「散架」,但經年使用,還是會出現不同部位的損破,如面板被燭火燒焦,腿足被硬物磕缺等等。修配補上新料是常事,但對黃花梨而言,做舊很難,還不如把它一擦了事,令其觀感統一。

其二,西方收藏人士是上世紀黃花梨傢俱的追捧者,一方面他們以讀懂了這種造型簡約的美學主張,另方面更珍愛其帶有「鬼臉」的材質。皮殼的「髒」把部分清晰的紋理覆蓋了,自然會要求全面清除,頗此失彼。相比之下,紫檀傢俱就顯得幸運許多,首先是西方人士對於紫檀傢俱收藏有些不經意,另那些所謂的「髒」會隱匿在紫檀木棕黑的色澤裡,渾然其中,故當年多僅為打蠟處理。竊以為,此恐亦是近年紫檀傢俱拍賣走勢強勁於黃花梨之理。

其三,古傢俱穿越時空,數百年走來,多會有十分坎坷的經歷,如被塗上油漆,甚至被多次塗上,俗稍「後漆」。當年那些作退漆所用的化學液體會把整件傢俱一併洗擦得徹底乾淨,然援只能以打蠟等方式重新呈現亮澤,但卻從此留下了難以藏掖的遣憾!

其四,前期學者們所著有關明清傢俱的書籍,其中所展示的實物,極少出現有保存自然皮殼的例子,尤其是國外各大博物館的黃花梨傢俱,均光潔如新,這對收藏者多少有「指導意義」。

其五,人們其實也明白當把木器上的舊痕跡擦去,當然會把表面上的潤亮也一同帶走,但行內普遍以為,只要是舊的,用上一段時間自然含重出「包漿」。筆者當年也曾頗為認同,推想,那椅搭手三百年來每天擦一次便是十萬次,那就僱人用牛皮仿人皮加班加默也擦上數萬次,然後細看,亮倒是亮了,但並不是漿,只是皮,非常薄。原來幾百年來摩挲那椅搭手的,除了人手外,還有那「隨風潛入夜,消物細無聲」的宇宙「精氣神」。但此時已是後知後覺了,失去的印記已永速回不來,即使再過三百年!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木器的包漿是歲月老人以日蝕風霜雨露,形成冷熟乾溼空氣來氧化傢俱,然後籍上主僕賓客的肌膚及衣衫抹擦,再結合木材本身分泌的油脂,令整件傢俱形成一層異常含蓄潤澤的生命裹衣,就「像油畫一樣豐富」(強德祥),可以說真正的包漿是造假者永遠都造不出來的,因「質性自然非矯萬所得」(宋·陶淵明)。

包漿其實就是發生在古傢俱上的故事,也就是歷史,歷史只有相似,不會相同,不可重來。包漿沒有了,怎樣輔助都是人為的,人為則為。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所謂「越自然越接近生命本質,越自然越符合宇宙規律」。一把椅子座面的前大邊每天都會被使用者起坐多次,而後腳棖則可能每月,甚至更長時間才勉強用抹布輕擦一趟。故百年過來,前大邊多會溫潤悅亮,後腳棖則顯得乾癟發白。而若把整椅全面擦蠟,則把後腳棖等該乾的地方都擦出賊光來,多不自然!而每年打蠟,古傢俱更會逐漸失卻木質應有的觀感及手感,實為造物弄人。另部分藏家還喜教用核桃油、碧麗珠、潤膚劑等抹擦傢俱,本意雖好,卻如小病服猛藥,真不知副作用有多大。

應該認同,體靜心閒的明式傢俱,給人以素樸、虛靜之感,要是用蠟等把它擦拭得光亮眩目,實難以令觀者晤對入靜,賞心悅「木」,不堪「葛物靜觀皆自得」(宋·程顏)。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筆者窺究:古傢俱的殘缺,是由於不正當使用所致。高檔傢俱用料多為變形極少的木材,由能工巧匠操辦,製作上當會考慮不同木性的伸張,因材而裁,故被稱為「千年牢」。尤其是黃花梨、紫檀木堪稱為世上最好之木性,【脾氣】極少,徜置於室內,尤其在恆溫恆溼的博物館環境中,應當是千年不腐不朽的,所以所果我們懂得保護皮殼,皮殼本身已是古傢俱最好的保護,反之,本著愛護古物的原意,把皮殼磨去,再湯蠟,豈不是“庸人自擾”嗎?

傅世古器如玉石、硯夏、青銅、紫砂等等,都經過「用養藏」的過程,均能包裹上潤澤的包緊,那本具油性的木質傢俱更概莫能外。然而部分藏家認為案頭上的文房清供一一竹木牙角器,一般比較乾淨,無需漱洗清理,而傢俱則憂慮i多年來不知誰坐過、誰睡過,很不衡生,尤其帶潔癖的用家,更堅持把所有的「髒束西」撤底洗擦掉才放心。其實,只要是正常使用的硬木傢俱,尤其是那些當年只抹過蠟,今天稱高「清水貨」的乾皮殼傢俱,根本一點都不髒,其他即使是當年打過生漆的傢俱,沾上了灰塵並結合原木油脂分泌而形成表面斑駁呈暗趕色的漿垢,也不磨認為是髒,髒只是我們意識上的問題,「人美一身衣,樹美一屠皮」,這才是木器古樸之美。

另外,古傢俱不論價值多昂貴,均可作日常使用,相對於拿明青花瓶插花、清紫砂壺泡茶來貌,筒直可以貌是“粗用”。故為了「美觀」適用,過去很多藏家便把傢俱修理得整整齊齊,洗擦得乾乾淨淨,這確不應該,在存世古玩中原狀態的明清傢俱早已寥若晨星,千葛不可進行大手衍的「修舊如舊」,我們不妨湊合著使用,不妨「抱殘守缺」,「殘」是歷史,「缺」是遣憾美。因「所謂『木不成古』,就是說,即使是舊木料,如果刨了或擦新了,就不再是古的舊的了,故古舊傢俱作修理或改動是到萬不得已才動手」(濮安國《明清傢俱賞》。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需要著重說的是,關於古傢俱清潔,就算用清水粗工洗擦也不應該,洗後可能「髒」還在,但包漿的亮便含大減,因此一定要慎重。筆者以為,不妨用布或棕掃把近年表面的塵土抹擦去便可,而且還要由收藏者溫柔地使勁,因為幾百年的塵埃結合木器本身的餘漆及油性已形成了整件木器的皮,而那薄而透亮的包漿便是附著在那幾百年的「髒垢」上面,那麼,怎麼能只除「垢」而留包漿呢?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在此,筆者著意強調皮殼之重要,那麼應如何看待早年「洗淨」了的明清傢俱之價值呢?這是個十分難解的問題,只能對單獨個案以分析。古董的價值判斷是對實物,靠「眼學」。每件古傢俱的原狀態都不同,修復處理手法也各異。如具體使用不同品質的清潔液抹洗,採用不同型號砂紙或鋼絲棉擦磨,以不同蠟種上蠟以及有抹蠟與燙蠟之分等;再結合不同工匠的作業水準來組合排比,修復過、捐害過皮殼的傢俱則會有千差離別狀態,也就相應會有參差各異的收藏價值。

黃定中談老傢俱的皮殼和包漿

應理解為,那些命途多惡的黃花梨傢俱,那些已鉛華寫洗的「回頭浪子」,當然也是「真的假不了,舊的新不了」的古董明式傢俱,仍有「金不換」的藝術及歷史價值,絕對不應視若敝履,走向另一極端。只是那原附於其身上的生命密碼、歲月年輪已逝如流水再也回不來了,這是事實,令人無奈。

所以,只有自然才是世上最為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在面對任何一件由歷史鑄造的文物時,怎樣有為都是不應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