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matrix5187479129


絕對的權力,往往會滋生腐敗。特別是在封建時代,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的身上,讓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因此,在封建時代,產生了數量眾多的荒淫無道的帝王,比如說東漢的漢靈帝劉宏、北齊後主高緯、南朝宋廢帝劉子業……



即便是歷史上不少有著明君稱號的皇帝,在絕對的權力面前也難以自持,在其統治生涯的後期,往往不復其統治前期的勵精圖治,反而會變得貪圖享樂,沉迷於聲色犬馬。比如說雄才大略的漢武劉徹,在其晚年信奉方術,寵幸佞臣,最終引發了巫蠱之亂;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其晚年寵幸楊貴妃,不理朝政,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清朝的康熙,在其晚年疏於朝政,吏治腐敗,國庫空虛。


開創了貞觀之治,有著天可汗之稱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執政的晚期,同樣出現了貪圖享樂的跡象,其中最讓人詬病的無非以下幾件事。

其一,悔婚砸墓

李世民與魏徵,一個敢於直言進諫,一個樂於從善如流,共同演繹了一段君臣佳話。李世民甚至說過魏徵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可以讓自己明得失。在魏徵剛剛去世時,李世民還親自給魏徵寫了碑文。然而,就在魏徵去世沒多,李世民就毀掉了魏徵的墓,還解除了魏徵之子與自己女兒的婚約。


表面上的原因是因為魏徵曾經舉薦的兩位大臣杜正倫和侯君集先後犯事(特別是侯君集準備謀反)牽連到了魏徵,但實際是因為魏徵生前不太給李世民面子,經常冒犯李世民。

其二,逼死劉洎

劉洎和魏徵一樣,也是一個諫官。晚年的李世民覺得劉洎老是在背後議論自己,於是找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最名,逼劉洎自殺。

其三,大興土木

貞觀二十一年四月,李世民覺得京師太熱,便在臨潼驪山修築了富麗堂皇的翠微宮作為避暑之地。貞觀二十一七月,李世民又指責另外一座宮殿規模太小,不夠氣派,有辱大唐的威名,因此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命名為玉華宮。此外,當年楊廣在洛陽修築的洛陽宮也被李世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極盡奢華之事。史載: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


另外,還有一個小故事也能從側面反應出李世民晚年的墮落。

李世民晚年,逐漸沉迷於女色,還經常出遊巡幸,鬧得民怨沸騰。貞觀十五年,皇宮的羽林軍發生譁變,他們拿著弓箭朝著李世民的寢宮射(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希望以此勸諫李世民別再遊幸了。結果可想而知,這些射箭的羽林軍全部被李世民處死。

當然,李世民的以上種種行為,歷史上那些荒淫無道的帝王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如果李世民再多活二十年會變成什麼樣子,恐怕比起晚年的唐玄宗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被後世所推崇的盛世大唐,也將不會出現。


小鎮月明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文治武功兼備的一代明君,在他的大半生裡勵精圖治,圖存求強、南征北戰、鞏固國防,開創了唐朝“貞觀之治”, 讓人感嘆他的偉大!但如此雄才大略如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也幹了一件件和他聖君身份不符滑稽之事!

一、剛愎自用,從諫無存!

到了晚年,唐太宗逐漸狂妄自大,奢侈淫靡,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和強大了唐朝的偉大功績,自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並漸漸不聽諫言,在建飛山宮,擔心群臣勸諫,便警告他們說,“若不為此,不便我身。”貞觀十九年,諫臣劉洎說句“疾勢如此,聖躬可憂”的肺腑之言,李世民便給他加個“謀執朝衡”的罪名,賜其自盡。魏徵提出“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的“十條”勸諫之時,年老的唐太宗甚至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後李世民不但弄倒了魏徵的墓碑,還把上面的字磨去。等於完全否決了這個人存在的意義。

公元648年,宰相房玄齡臨終時難過地說,現在朝廷已無人敢犯顏強諫了,因為唐太宗過去對顧問大臣們的謙虛態度已經被帝王的專斷所取代了。

二、迷戀丹藥,自作自受。

晚年李世民變得逐漸畏懼生死,他偶得一場風寒,本來按照御醫開的藥方即將治癒,但卻下令國內的方士為其煉製丹藥,覺得是國內的方士修為不夠,專門從印度抓了一個和尚回來,每天上賓一樣款待!一年後和尚煉成了藥丹,謊稱可以使人長壽,李世民信以為真,毫不遲疑地吞下,結果中毒暴亡,僅僅52歲!他也成了第一個被長生不老藥毒死的皇帝!

三、寧可錯殺,不落一人!

在公元648年,李世民聽信民間流言:唐三世之後,女主昌;又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李世民非常厭惡這件事,有一次宴會時,讓大臣說自己小名,李君羨說自己小名是五娘子,無巧不成書,李將軍還是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又是玄武門的守將,而聯想到“女主昌”的預言,他確定“女主武王”指的就是李君羨。李世民將他貶到了華州,並藉機殺了他!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都記載了李世民無辜誅殺李君羨的事情。

四、貪戀酒色,不顧人倫。

李世民晚年沉醉美人溫柔之鄉,大肆蒐羅美女充實後宮。後來篡奪了李唐天下的武則天就因年輕貌美乖巧,被吸納進宮,成為“才人”,當時她年僅十四歲。 李世民花天酒地,已經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甚至引起了羽林軍譁變,衛兵們“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

朱元璋曾言: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如此安萬世之功的君王,晚年亦免不了失德敗行,慎始善終,非常人所能為也。

五、奢侈浪費,大興土木。

晚年的太宗為了享受,相繼修了翠微宮、玉華宮、飛山宮、襄城宮、九成宮、大明宮等大型宮殿。

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嫌棄京城皇宮悶熱難耐,於是就在臨潼驪山頂上修建了翠微宮。誰知剛剛建立不到三個月,李世民就嫌棄宮室規模太小,辱沒了大唐的威儀,又下令重修了玉華宮。

他命令整修隋代宮殿。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當他看到完工後的宮殿過於華麗和奢侈時,又覺得這樣確實不是一個明君所為。於是,又下令把它拆毀。

太宗命人大力重修鳳翔府的隋代仁壽宮等五個新宮殿。這些宮殿耗資耗巨資,當641年竣工時,太宗發覺宮殿是建立在非常炎熱的地方,他非常不喜歡,於是又命令將其夷為平地。

金口一開,在三言兩語之間,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耗金銀以億來計算。

六,窮兵黷武,勞民傷財。

李世民年輕時征戰沙場,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到了晚年,仍然熱衷於開疆拓土,為子孫留下不朽江山,貞觀十九年,李世民不顧褚遂良等大臣的諫阻,御駕親征高句麗,以失敗告終,為了籌集軍費開支,並因增加了勞役賦稅,激起了民怨,引發了農民起義。

雖然,現在史學家開始為他平反,覺得頻繁出兵高句麗,絕非窮兵黷武之舉,而是守衛國門之策。

七、干涉史官,篡改史書

古時皇帝,身前身後都有人替其做傳,記錄言行。但歷來的規矩都是力求真實,皇權不許干涉。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非常忌諱,經常召見史官,對他們旁敲側擊。

李世民多次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了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從李世民開始,中國史書大壞。


美麗青春您真痘


在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為帝期間,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分水嶺,這就是貞觀十九年的親征高句麗事件。如果說之前的太宗皇帝是精明強幹的、英明神武的,那麼從高句麗戰場上回來的太宗皇帝就是疲勞多病的、安於享樂的。

人在死亡面前很容易妥協,轉而變得易怒、多疑,並且開始享受人生,即便享樂的代價是沉重的。比如說太宗皇帝,他在貞觀末期的驕奢享樂一直成為世人攻擊他的證據,甚至很多人忘記了他所做的那些政績,而津津樂道於他如何如何昏庸,須知昏庸是相對的,太宗皇帝的昏庸只是相對於他為帝前期開創的貞觀之治而言的,實在不應該大加苛責。

武德九年,一場玄武門之變成就了李世民的皇帝夢,在登上皇位的同時,伴隨著李世民的就是永遠的爭議,皇位得來不正這件事是無論如何抹殺不了的,況且李世民還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但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在為帝期間更加的嚴格要求自己,希望向世人證明他這個皇帝是最合適的。而李世民也的確做到了,由他和他的團隊開創了貞觀之治,雖然不能稱之為盛世,但是正是因為李世民為後來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是不可以否認的。

這樣一個文治武功的時代,是令後世懷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善於納諫,這是極為難得的,魏徵和王珪這兩個東宮舊臣時刻不忘規勸李世民,而李世民也願意納諫,留給了後世一段非常好的佳話。但後期李世民逐漸不再納諫,變得獨斷專行,這一方面是因為李世民對於自己建立的功績開始自信起來,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李世民為帝日久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諫。

令人耿耿於懷的就是李世民在魏徵去世後推到了他的墓碑,起因就是李世民得知魏徵生前曾將進諫的時間和內容等拿給褚遂良看,目的很可能是為了青史留名,而且魏徵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接連犯下大錯。這讓太宗皇帝覺得自己被魏徵矇蔽了,因此在為魏徵親筆題寫墓碑之後又將其推倒,但在後來,李世民發洩完心中的不滿後還是下令為魏徵重修墓碑。

重修墓碑這件事發生在親征高句麗之後。從貞觀十八年開始,李世民就打定主意要親征高句麗,並在派出李績和張亮的兩路大軍之後,於貞觀十九年的春天帶領十萬大軍親征高句麗。李世民徵高句麗這件事被看成是李世民貞觀末期的窮兵黷武,實際上這還真算不上窮兵黷武。李世民在最初繼位之後並沒有開始對外戰爭,而是第一時間改革內政,發展經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又最大程度發展了農業。為了先提升國力,李世民甚至忍下了渭水之盟,為的就是在國力充足的條件下對外開戰。

而經過幾年的發展,國力確實大大提升,然後李世民才開始收拾騷擾邊境的小國家。並數次取得勝利。攻滅高句麗是中原王朝從隋煬帝開始就有的夙願,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雖然攻下了十餘座城池,但是高句麗並沒有就此滅亡。但李世民的身體卻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實際上在回師的路上李世民就病了,從此之後,李世民再也沒有真正好起來,太子李治開始長時間的監國。至於病因則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勞累過度。他20歲隨李淵晉陽起兵,之後的數年之間一直征戰沙場,天下平定之後就是和太子李建成爭權並發動玄武門之變,再之後就是勤勉政事,一直到貞觀十七年李祐、李承乾、李元昌、李泰等等謀反的謀反,謀嫡的謀嫡,給李世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再加上李唐皇室遺傳的風疾,終於在持續近一年的高句麗戰場上爆發了出來。

李世民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他開始享樂,比如大興土木,將終南山上的太和宮重修擴建為翠微宮,將仁智宮重修擴建為玉華宮,做為李世民的避暑行宮(李世民一直很怕熱)。兩處宮殿都是富麗堂皇,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更是不可勝計。

李世民的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開始尋找長生不老藥,而年輕時候的他曾恥笑過秦始皇求長生不老。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帶來的恐懼,讓李世民想抓住一切可能讓他繼續活下去的可能,為此他寧願相信曾經不肯相信的東西。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長生不老藥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貞觀二十三年的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宮含風殿去世,時年52歲。


蕭曉四姑娘


唐太宗作為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在頂著戰爭的瘡痍的大環境下開闢了貞觀盛世,讓人感嘆他的偉大!但是任何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唐太宗也不例外,他晚年犯下的錯有的甚至讓人覺得滑稽!

驕奢淫逸

唐太宗晚年之後,覺得自己應該好好的享受,所以重新修復了楊廣當初修建的豪華宮室,收繳很多的美女藏到其中,而且在一次無意中看到自己已故的臣子的女兒(武則天)很是漂亮,就將她也納為妾!此時的武則天僅僅十四歲!

迷信占卜

在公元648年,李世民聽信民間流傳的: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覺得與武字沾邊的人都是自己的絆腳石!恰巧有一位將軍一連串串佔了四個武字,就變成了李世民的懷疑對象。首先這位將軍是左武衛將軍,爵號是:武連縣公,又是玄武門的守將,而且他還是武安縣人(人有的時候真的是不得不躺槍)。所以李思民將他貶到了華州,並藉機殺了他!

修煉仙丹

李世民晚年的時候得了一場風寒,本來按照御醫開的藥方,吃個幾個月就好了。但是他偏偏在這個時候迷戀上了道教的修仙一說。於是李世民下令國內的方士為其煉製丹藥,但是吃下去之後都沒有什麼效果!於是李世民就覺得是國內的方士修為不夠,就專門從印度抓了一個和尚回來,讓和尚給他煉藥。和尚只能假裝精通煉藥,就開除稀奇古怪的方子,李世民就下令去給和尚找藥引,而且每天把和尚像上賓一樣款帶著!一年後,所謂的仙藥練成了,李世民服下仙丹之後七竅流血而死,這時的李世民才僅僅52歲!他也成了第一個被長生不老藥毒死的皇帝!


博侃天下下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被譽為“一代英主”、“千古名君”。但遺憾的是,這位明君晚年未能慎如其始,在政治上和個人生活上,都開始走下坡路,犯下了不少錯誤。

首先,太宗的晚年,在生活上從清淨簡約逐步發展到了驕奢縱慾。

在李世民執政的前17年裡,他能自覺可是自己生活上的奢望和貪慾,比較注意“躬行節儉”。繼位之初,住的宮殿還是隋朝建造的,大多都已經破舊,但他卻一再下令不許修繕,更不許新建。為了節省皇宮費用支出,唐太宗還下令放還了宮女三千人。

可到了貞觀中後期,情況完全變了,他開始大建宮殿,濫用民力,奢侈普漲的行為越來越嚴重。他“求駿馬於域外”,他要求“難得之貨,無運之臻,珍玩之作,無時能止”。

由於貞觀大治,唐太宗晚年在思想上滋長了驕傲自滿的情緒,由“虛己納下”逐漸發展成“不好直言”。在魏徵還活著的時候,也就是貞觀17年以前,唐太宗據萬思維,基本上能謹慎施政。他恐人不言,採取重用諫臣,獎勵直言等許多方法虛心求諫。

可這種情形在貞觀盛世的巨大成功勉強,他開始自認為在武功、文治等方面都超過了歷代帝王,驕傲自滿的情緒開始滋長。”欲有所為,皆取遂意,縱或折情從諫,終是不能忘懷”,對忠直諫言他大都聽不進去了,往往斥責忠臣為“擅權”,忠言為“誹謗”。特別是在魏徵死後,除了馬周等人外,其餘大臣皆一味阿諛奉承,這使得唐他在越發驕橫專制起來。

再次,用人上從“求賢若渴”轉變為“由心好惡”

從天策府到貞觀中前期,李世民用人主張推誠以待,大唐朝廷人才濟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流傳至今,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貞觀一朝的人才之盛在歷代之中都是極其少見的現象,特別是hi開科舉時,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吾股中”,更加是流傳千古。

然而就是這樣一幅君臣同心,齊心竭力共治天下的和諧畫面,到了貞觀中後期,卻畫風突變。唐太宗開始對輔佐自己的文臣武將們橫生猜忌,對大臣們動輒問罪,輕則貶黜,重則殺戮,只寵信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對阿諛奉承的褚遂良等人寵信有加。

而在決策上,太宗開始主觀武斷,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特別是征伐高麗的行動,他拒絕了張亮、李大亮等人的諫阻,三次下詔攻伐高麗,卻遭到了高麗的頑強抵抗,唐軍損兵折將,虛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終落得個無功而返的結果。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究其原因還是人治的結果。

貞觀初期,唐太宗之所以能夠實行輕徭薄賦政策,寬減刑法,任人唯賢,從諫如流,主要是由於他經歷過隋朝大亂,對楊廣的治政有所警惕。但一旦國家安定、統治穩固、政績卓著,人性中那種抑制已久的追求驕奢的本性就會逐漸萌發表現出來。

作為封建帝王,他同臣民的誒關係,從本質上說是主子和奴僕的關係,因此即便是再虛懷若谷,作為君王的李世民都絕對不可能以平等的四臺對待臣民。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的出發點更多的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穩固,從李家天下代代相傳的角度而考慮的。


朝代說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確是很昏庸,這不是別人刻意抹黑的,在真實的歷史中的確如此,其實仔細翻閱歷史大家就會發現,有許多早年間勵精圖治的皇帝,等到他們老了之後都開始變得昏庸,或許是奮鬥了一輩子,到了晚年才敢鬆懈,因為已經老了,還不享受這一切可就來不及了,李世民便是如此。

李世民在早年間絕對是年輕有為,他就是皇帝中的楷模,史書對其評價也很高,比如什麼重用賢才,廣施仁政,當然事實也是如此。從李世民剛剛登基的時候,他就從諫如流,以魏徵為代表的敢於納諫之人有將近三十餘人,這在歷史上其實還是很少見的。

等到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他對於納諫之人的話壓根聽不進去,魏徵也曾公然質問李世民為什麼聽不進去大家的勸諫,李世民就是各種狡辯,李世民晚年的時候非常喜歡修宮殿,經常是大興土木,大臣勸諫他不要這樣,太過浪費,這些話可是讓李世民非常生氣。

李世民直接告訴大臣,老百姓都是賤骨頭,容易無事生非,應該長期做牛做馬,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已經完全變了,他真正的成為了一個昏庸的皇帝,他只顧著貪圖享受。晚年的李世民有兩大愛好,一個是喝酒,另一個就是美女,他命人常年在外給自己尋找美女,只要是漂亮的,都會給他送進宮去。

在舉個簡單的例子,李世民天天花天酒地,民間怨聲哀道,甚至於李世民的貼身侍衛都開始勸諫他不要這樣,李世民大怒,將其處死,繼續他花天酒地的生活。雖然說李世民晚年如此昏庸,可是無可否認的一點是,他還是稱得上明君的,在其臨死前他也曾反省過自己,並且警告太子不許學他。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唐太宗,即李世民,626年至649年在任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十八歲時策動其父起兵反隋朝,在戰鬥過程中多次立功,是一員猛將。在唐朝建立後,他被封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先後消滅劉武周、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和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成為統一戰爭中的主要統帥。

唐太宗在貞觀之初,是一個很好的CEO

貞觀之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富有遠見的政治家,以人為鏡的領導風格,在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唐太宗在年輕的時候,就以求賢若渴,善於發現和挖掘人才而出名。在登上寶座之前,李世民就與劉文靜等人密謀了晉陽起兵之事,之後又招攬了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才。玄武門事件後,順利登上了皇位寶座,成為九五之尊。即使登上寶座之後,依然是知人善用,用人所長,從不束縛官員的手腳。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多次頂撞他,可他依然包容他們,足見其胸懷寬廣,能夠與臣民達成一片,相互溝通,聽從諫言,廣開言路,敢於犯顏直諫,對唐太宗制定政策、治理國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魏徵,魏徵的進諫,對唐太宗制定治國的方針政策影響甚大,他因此被太宗稱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

在現代,唐太宗也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不管是作為一名CEO,還是小的管理者,唐太宗的這種能夠與下屬打成一片,廣開言路和聽從諫言的精髓,都是實用的。

唐太宗在晚年,是一個昏庸之人

唐太宗在晚年昏庸之處體現在驕奢淫逸、迷信占卜和痴迷丹藥。

一、驕奢淫逸

唐太宗的晚年,與貞觀之初是一個截然相反的樣子。他二十八歲時登基,在位二十三年,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勵精圖治,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國勢空前強盛,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時期。

這時,過慣了奢華安逸生活的唐太宗,也漸漸地也向奢侈腐化轉化。修復了豪華的宮殿,選才女入宮,過起了驕奢淫逸的生活。

二、迷信占卜

天空中多次在白天出現了太白星,這本來是一種宇宙天體運行的正常現象,而太史卻占卜說,這應該是“女主昌盛”的先兆,又聽說民間流傳的《秘記》上說,“唐代三世以後,女主武王掌管天下”。唐太宗就坐不住了,想盡一切辦法要找到這個“武王”後將他扼殺在萌芽中,有個叫李君羨的就倒黴了,占卜的結果都應驗在了他的身上,偏偏這個名字又是一個小女孩的名字,唐太宗當時迷信占卜已經到了喪失了理智,不由分說,先把李君羨貶到華州擔任刺使,後來又不放心,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殺死。李君羨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麼罪,他成了唐太宗迷信的犧牲品。

三、痴迷丹藥

唐太宗得了中風癱瘓在床上,通過御醫診治,半年後病體已經有所好轉了,可以三天上一次朝,這樣邊修邊養,說不定就可以完全康復了。可是唐太宗又迷戀上了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先服用國內方士們煉製的丹藥,可是沒有見到效果,後來他又尋找國外高人,大臣王玄策在一次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討唐太宗歡心,他將印度和尚獻給了唐太宗。印度和尚吹噓自己已年過兩百歲,有長生不老丹藥煉製之術。唐太宗信以為真,毫不遲疑地將印度和尚所配的藥全部吃了下去,結果七竅流血中毒暴亡,五十二歲便英年早逝。
安定的時間太久了,就會出現異常的想法,唐太宗也不例外,因此,人生還是有一點波瀾的好。

松頭土豆聊歷史


晚年昏庸好像是大多數帝王的通病,所謂昏庸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剛愎自用、性格多疑、荒廢政務、奢縱美色、尋求長生。導致國力下降、佞臣當道、君臣離心、術士干政、甚至禍起蕭牆。

唐太宗年輕時候還是做過一些利國利民的大事的,在內政方面興科舉、開均田,改革三省六部制、重用能臣,成全了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等一干華夏名相。在對外戰略方面,北平突厥,南定六趙,東交渤海,西結吐蕃,在軍事和外交領域都遊刃有餘。客觀的講,唐太宗在華夏的歷史進程中確實做出了很多正能量的推進。

不得不說,人到了晚年隨著精力的下降,都會不同程度的產生惰性,唐太宗也不例外。

武則天以一個嬪妃的身份就能批閱奏章,這件事充分體現了唐太宗晚年的惰性 。如果在唐太宗精力充沛時期,這種事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也為日後李唐短暫易主留下了隱患,甚至為唐帝國未來的由盛轉衰埋下了伏筆。

由於唐太宗晚年對武則天的縱容,直接導致朝堂混亂和君臣離心。也是日後武則天登上皇位的最初原因。還是日後李氏後人被殘害的直接原因。武則天的成功使得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比較罕見的現象——女權昌盛。在武則天之後,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安樂公主、韋夫人都曾經有過當女皇的想法,這一切最初最初的縱容者就是唐太宗。毫不誇張的講,開創“貞觀之治”的人是唐太宗,覆滅“貞觀之治”的人也是唐太宗。

隨著年齡的增大,唐太宗越來越聽不進忠言直諫。魏徵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直臣,年輕時的唐太宗接納了很多魏徵的“忠言逆耳”,曾親口說過把魏徵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直接成全了魏徵青史留名。到了晚年,隨著唐太宗的剛愎自用、多疑的性格越來越明顯,同時對“忠言逆耳”也就越來越反感了。魏徵死後,唐太宗親手砸掉魏徵的墓碑,這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所有帝王到了晚年都很怕死,畢竟帝王生活的奢華是一輩子享受不盡的,想多活幾百年享盡人世間美女、美食、美酒、和所有人都卑躬屈膝的成就感,這是人之常情。秦始皇是這樣,漢高祖是這樣,漢武帝是這樣......唐太宗也不例外。

貞觀二十二年,唐軍在對外作戰時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羅邇娑婆。這個和尚自稱是神仙,已經活了兩百多歲,深通長生之術(實際上就是個神棍)。大臣王玄策知道唐太宗正在不予餘力的尋求長生不老之術,所以為了向皇帝獻媚,就把羅邇娑婆推薦給了唐太宗。

唐太宗得知此事後大喜,終於看到了能長生不老的希望,於是就把羅邇娑婆請進皇宮。羅邇娑婆見到皇帝后,說自己不但能煉出長生不老丹藥,而且還能大白天的飛昇到天宮求仙等等,這些無稽之談居然讓唐太宗深信不疑,讓這位“神仙”住在館驛為自己煉製長生不老丹藥,敬若上賓。

皇帝的上賓是沒人敢怠慢的,從此羅邇娑婆過上了奢靡的生活,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每日都有一大群僕人侍女伺候左右。而且每頓飯都要有“珍、肉、酒”用來補充自己的元氣,以便更好的給唐太宗煉製丹藥。此事在《後唐書》中有記載。

一年之後長生不老藥終於煉成,唐太宗非常高興,迫不及待的要服藥。一些直臣寧死直諫,反對太宗服藥。因為此時唐太宗得了中風,經過太醫的診治已經能夠三天上一次朝,如果這時候服用神藥很可能導致病情惡化。被長生不老衝昏頭腦的唐太宗哪還聽得進這些忠言,力排眾議服用了丹藥,結果,沒多久就去世了,享年52歲。

按照正史記載,唐太宗是因病去世。唐太宗煉製長生不老丹藥的的事情也是有歷史記載的,二者之間有沒有聯繫在史學界至今都有爭論。

皇帝也是人,在掌握至高無上權利的時候,能夠自律的皇帝佔少數,鼎盛時期的唐太宗算是其中之一。晚年唐太宗做過不少荒唐事,但是不能因此而磨滅他在華夏曆史進程中做出的貢獻。


無筆史官


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好皇帝的代言人。因為他開創了大唐的第一個盛世,也就是貞觀之治。

那時候唐朝的都城長安,是當時世界上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屬於是真真正正的國際大都市。據統計當時唐朝都城長安的常駐居民,就已經達到了一百多萬人。還有各國留學生三萬餘人,另外加上各國商人使者更是不計其數。

可以說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沒有之一。唐太宗的大名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還因此被稱為“天可汗”。

可是,締造了一個如此龐大帝國的皇帝,身上也是有無數的槽點的。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的皇位來的不正,他是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殺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後,才有資格當上皇帝的。

確切的說,他是在逼迫自己的父皇李淵讓位後,繼承的大統。可以說這是唐太宗一生之中,都洗刷不掉的最大的汙點。

也可能正是他的皇位來的不正,讓他在當上皇帝之後,極其想證明自己,自己就是一代英明之主,是個萬人擁戴的好皇帝。

也正是唐太宗的勵精圖治,把大唐的治理的井井有條,國泰民安的。當時的百姓也很富有,他們也為能擁有這樣一位英主,而感到竊喜。

當然了唐太宗能把大唐治理的有模有樣,離不開能人賢相的輔佐,其中房玄齡和杜如晦就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

還有一個時時刻刻都在敲打唐太宗的耿直大臣魏徵,正是這些人的輔佐,讓唐太宗在政治上有了一番作為的。

唐太宗和魏徵,在中國歷史上還上演了一幕君名臣直的大戲,被後世的人視為君臣相處之道的典範,並且加以引用。

要說唐太宗一生做的事情,對百姓都是有利的。他也能容得下那些敢於直言的臣子。人民應該對他大唱讚歌才對。

但是,在唐太宗晚年的時候,他卻犯了一個大錯。正是這個大錯,導致了他又落得了一個被人詬病的把柄。

這件事就是唐太宗晚年,因為好大喜功,開始討伐高句麗。

當時很多臣子都勸阻他,這個時候不能貿然進兵,因為當時,出兵的時間是秋冬季,高句麗又是在東北,冰天雪地的,這個仗還真不好打,否則,開戰後一旦失敗,造成的後果是無法估計的。

最終唐太宗不聽,剛愎自用,非要以身試險,帶兵前去。結果打了個敗仗,自己還差點把老命丟在那裡。

這一次出征,讓唐太宗得了重病,而且這個病從征討高句麗開始,就沒有好過。唐太宗回去之後,就不怎麼上朝了。

他在終南山上,還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宮殿,重用道士,修煉仙丹,追求長生。

這時候唐太宗的生活極其的窮奢極欲,除了享樂,什麼事都不過問,就連他的小兒子李治和他的小老婆武則天搞了地下情,他都不知道。

當然了唐太宗晚年犯的也不是什麼大錯,畢竟作為人類不可能是沒有汙點的。唐太宗也是人,他也會有私慾,也會犯錯。更何況他還是手握大權的皇帝。

說實話拿唐太宗和漢武帝,秦始皇來比,似乎他晚年還不是怎麼昏庸的皇帝。秦始皇晚年沒有立太子,導致國家亡在二世的手裡。漢武帝晚年錯殺了自己的太子劉據,而唐太宗沒有這方面的過錯。


史學達人


說的唐太宗李世民,人們首先會想到“玄武門之變“和”貞觀之治“。可以說,李世民在唐朝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如《資治通鑑》中描述的:“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這是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對自己的評價,雖然沒有做到“盡美盡善”,但也並非完人。那麼,晚年的唐太宗到底昏庸到什麼地步呢?<strong>

1,迷信長生不老

如此看來,皇帝都貪生怕死,都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一直享受榮華富貴。晚年的唐太宗和秦始皇沒有什麼不同,逐漸迷信方術,到處蒐集可以長生不老的藥方和丹藥。最後由於聽信了一位印度的和尚的煉丹之術,吞食印度和尚所煉製的藥丹,結果死翹翹了。


2,迷戀酒色

當長孫皇后病逝之後,唐太宗盡顯男兒本色,四處遊獵美女,夜夜歌舞昇平。就連他弟弟李元吉的媳婦楊氏都沒有放過;廬江王被殺以後,唐太宗就霸佔了他的愛姬;一代女皇武則天就是在她僅十四歲的時候被唐太宗選入宮中的。毫無節制的縱慾掏空了身體,是他開始遍尋長生不老藥的主要原因。

3,漸惡直言

晚年的唐太宗已經不善納諫了,李世民曾經把魏徵作為自己的一面鏡子,也曾被認為此二人是最完美的君臣關係。據記載,晚年的太宗開始狂妄自大起來,漸漸地聽不進諫言啦,甚至發誓要殺死頂撞他的魏徵等人。劉洎因為說了幾句真話,結果卻被李世民逼的自殺了。

4,大興土木

晚年的唐太宗,為了個人的享受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在長安洛陽等地修建大型宮殿,而官員們則趁機搜刮民膏民脂,民怨四起爆發起義,雖被鎮壓,但足以說明已經民不聊生。為了修建宮殿,不僅耗費白銀無數,而且許多能工巧匠卻因此喪命。

5,窮兵黷武

為了能夠開拓疆土,四處征戰,為了籌集軍費,隨意增加百姓賦稅,還逼迫百姓繳納“船庸”,而且還數次親征高句麗,最終失敗而歸。百姓是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激起民怨,進而引發農民起義。

6,干涉史官

據史學家考證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此番閱《起居注》和《實錄》,而且還修改這兩書的內容。不僅如此,李世民還經常訓斥史官“秉筆直書”,唐太宗如此干涉史官,史學家司馬光認為他壞祖宗的先例,帶來壞頭。

唐太宗晚年貪圖享樂,沒有了年少時的英明神武,我們也不能抹去他該有的輝煌成績,應該公正的看待,不應因為晚年的荒唐而忽略了早年的功績,只是晚節不保,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