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matrix5187479129


绝对的权力,往往会滋生腐败。特别是在封建时代,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的身上,让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因此,在封建时代,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荒淫无道的帝王,比如说东汉的汉灵帝刘宏、北齐后主高纬、南朝宋废帝刘子业……



即便是历史上不少有着明君称号的皇帝,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也难以自持,在其统治生涯的后期,往往不复其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反而会变得贪图享乐,沉迷于声色犬马。比如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刘彻,在其晚年信奉方术,宠幸佞臣,最终引发了巫蛊之乱;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其晚年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清朝的康熙,在其晚年疏于朝政,吏治腐败,国库空虚。


开创了贞观之治,有着天可汗之称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执政的晚期,同样出现了贪图享乐的迹象,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无非以下几件事。

其一,悔婚砸墓

李世民与魏征,一个敢于直言进谏,一个乐于从善如流,共同演绎了一段君臣佳话。李世民甚至说过魏征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让自己明得失。在魏征刚刚去世时,李世民还亲自给魏征写了碑文。然而,就在魏征去世没多,李世民就毁掉了魏征的墓,还解除了魏征之子与自己女儿的婚约。


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魏征曾经举荐的两位大臣杜正伦和侯君集先后犯事(特别是侯君集准备谋反)牵连到了魏征,但实际是因为魏征生前不太给李世民面子,经常冒犯李世民。

其二,逼死刘洎

刘洎和魏征一样,也是一个谏官。晚年的李世民觉得刘洎老是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找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最名,逼刘洎自杀。

其三,大兴土木

贞观二十一年四月,李世民觉得京师太热,便在临潼骊山修筑了富丽堂皇的翠微宫作为避暑之地。贞观二十一七月,李世民又指责另外一座宫殿规模太小,不够气派,有辱大唐的威名,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命名为玉华宫。此外,当年杨广在洛阳修筑的洛阳宫也被李世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极尽奢华之事。史载: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


另外,还有一个小故事也能从侧面反应出李世民晚年的堕落。

李世民晚年,逐渐沉迷于女色,还经常出游巡幸,闹得民怨沸腾。贞观十五年,皇宫的羽林军发生哗变,他们拿着弓箭朝着李世民的寝宫射(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希望以此劝谏李世民别再游幸了。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射箭的羽林军全部被李世民处死。

当然,李世民的以上种种行为,历史上那些荒淫无道的帝王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如果李世民再多活二十年会变成什么样子,恐怕比起晚年的唐玄宗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被后世所推崇的盛世大唐,也将不会出现。


小镇月明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文治武功兼备的一代明君,在他的大半生里励精图治,图存求强、南征北战、巩固国防,开创了唐朝“贞观之治”, 让人感叹他的伟大!但如此雄才大略如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也干了一件件和他圣君身份不符滑稽之事!

一、刚愎自用,从谏无存!

到了晚年,唐太宗逐渐狂妄自大,奢侈淫靡,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和强大了唐朝的伟大功绩,自认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渐渐不听谏言,在建飞山宫,担心群臣劝谏,便警告他们说,“若不为此,不便我身。”贞观十九年,谏臣刘洎说句“疾势如此,圣躬可忧”的肺腑之言,李世民便给他加个“谋执朝衡”的罪名,赐其自尽。魏征提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的“十条”劝谏之时,年老的唐太宗甚至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后李世民不但弄倒了魏征的墓碑,还把上面的字磨去。等于完全否决了这个人存在的意义。

公元648年,宰相房玄龄临终时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犯颜强谏了,因为唐太宗过去对顾问大臣们的谦虚态度已经被帝王的专断所取代了。

二、迷恋丹药,自作自受。

晚年李世民变得逐渐畏惧生死,他偶得一场风寒,本来按照御医开的药方即将治愈,但却下令国内的方士为其炼制丹药,觉得是国内的方士修为不够,专门从印度抓了一个和尚回来,每天上宾一样款待!一年后和尚炼成了药丹,谎称可以使人长寿,李世民信以为真,毫不迟疑地吞下,结果中毒暴亡,仅仅52岁!他也成了第一个被长生不老药毒死的皇帝!

三、宁可错杀,不落一人!

在公元648年,李世民听信民间流言:唐三世之后,女主昌;又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李世民非常厌恶这件事,有一次宴会时,让大臣说自己小名,李君羡说自己小名是五娘子,无巧不成书,李将军还是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又是玄武门的守将,而联想到“女主昌”的预言,他确定“女主武王”指的就是李君羡。李世民将他贬到了华州,并借机杀了他!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李世民无辜诛杀李君羡的事情。

四、贪恋酒色,不顾人伦。

李世民晚年沉醉美人温柔之乡,大肆搜罗美女充实后宫。后来篡夺了李唐天下的武则天就因年轻貌美乖巧,被吸纳进宫,成为“才人”,当时她年仅十四岁。 李世民花天酒地,已经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甚至引起了羽林军哗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

朱元璋曾言: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如此安万世之功的君王,晚年亦免不了失德败行,慎始善终,非常人所能为也。

五、奢侈浪费,大兴土木。

晚年的太宗为了享受,相继修了翠微宫、玉华宫、飞山宫、襄城宫、九成宫、大明宫等大型宫殿。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嫌弃京城皇宫闷热难耐,于是就在临潼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谁知刚刚建立不到三个月,李世民就嫌弃宫室规模太小,辱没了大唐的威仪,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

他命令整修隋代宫殿。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当他看到完工后的宫殿过于华丽和奢侈时,又觉得这样确实不是一个明君所为。于是,又下令把它拆毁。

太宗命人大力重修凤翔府的隋代仁寿宫等五个新宫殿。这些宫殿耗资耗巨资,当641年竣工时,太宗发觉宫殿是建立在非常炎热的地方,他非常不喜欢,于是又命令将其夷为平地。

金口一开,在三言两语之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耗金银以亿来计算。

六,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李世民年轻时征战沙场,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到了晚年,仍然热衷于开疆拓土,为子孙留下不朽江山,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不顾褚遂良等大臣的谏阻,御驾亲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为了筹集军费开支,并因增加了劳役赋税,激起了民怨,引发了农民起义。

虽然,现在史学家开始为他平反,觉得频繁出兵高句丽,绝非穷兵黩武之举,而是守卫国门之策。

七、干涉史官,篡改史书

古时皇帝,身前身后都有人替其做传,记录言行。但历来的规矩都是力求真实,皇权不许干涉。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非常忌讳,经常召见史官,对他们旁敲侧击。

李世民多次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了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从李世民开始,中国史书大坏。


美丽青春您真痘


在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为帝期间,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贞观十九年的亲征高句丽事件。如果说之前的太宗皇帝是精明强干的、英明神武的,那么从高句丽战场上回来的太宗皇帝就是疲劳多病的、安于享乐的。

人在死亡面前很容易妥协,转而变得易怒、多疑,并且开始享受人生,即便享乐的代价是沉重的。比如说太宗皇帝,他在贞观末期的骄奢享乐一直成为世人攻击他的证据,甚至很多人忘记了他所做的那些政绩,而津津乐道于他如何如何昏庸,须知昏庸是相对的,太宗皇帝的昏庸只是相对于他为帝前期开创的贞观之治而言的,实在不应该大加苛责。

武德九年,一场玄武门之变成就了李世民的皇帝梦,在登上皇位的同时,伴随着李世民的就是永远的争议,皇位得来不正这件事是无论如何抹杀不了的,况且李世民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但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在为帝期间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向世人证明他这个皇帝是最合适的。而李世民也的确做到了,由他和他的团队开创了贞观之治,虽然不能称之为盛世,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可以否认的。

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时代,是令后世怀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这是极为难得的,魏征和王珪这两个东宫旧臣时刻不忘规劝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愿意纳谏,留给了后世一段非常好的佳话。但后期李世民逐渐不再纳谏,变得独断专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对于自己建立的功绩开始自信起来,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李世民为帝日久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

令人耿耿于怀的就是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推到了他的墓碑,起因就是李世民得知魏征生前曾将进谏的时间和内容等拿给褚遂良看,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青史留名,而且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接连犯下大错。这让太宗皇帝觉得自己被魏征蒙蔽了,因此在为魏征亲笔题写墓碑之后又将其推倒,但在后来,李世民发泄完心中的不满后还是下令为魏征重修墓碑。

重修墓碑这件事发生在亲征高句丽之后。从贞观十八年开始,李世民就打定主意要亲征高句丽,并在派出李绩和张亮的两路大军之后,于贞观十九年的春天带领十万大军亲征高句丽。李世民征高句丽这件事被看成是李世民贞观末期的穷兵黩武,实际上这还真算不上穷兵黩武。李世民在最初继位之后并没有开始对外战争,而是第一时间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最大程度发展了农业。为了先提升国力,李世民甚至忍下了渭水之盟,为的就是在国力充足的条件下对外开战。

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力确实大大提升,然后李世民才开始收拾骚扰边境的小国家。并数次取得胜利。攻灭高句丽是中原王朝从隋炀帝开始就有的夙愿,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虽然攻下了十余座城池,但是高句丽并没有就此灭亡。但李世民的身体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实际上在回师的路上李世民就病了,从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真正好起来,太子李治开始长时间的监国。至于病因则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劳累过度。他20岁随李渊晋阳起兵,之后的数年之间一直征战沙场,天下平定之后就是和太子李建成争权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再之后就是勤勉政事,一直到贞观十七年李祐、李承乾、李元昌、李泰等等谋反的谋反,谋嫡的谋嫡,给李世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李唐皇室遗传的风疾,终于在持续近一年的高句丽战场上爆发了出来。

李世民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开始享乐,比如大兴土木,将终南山上的太和宫重修扩建为翠微宫,将仁智宫重修扩建为玉华宫,做为李世民的避暑行宫(李世民一直很怕热)。两处宫殿都是富丽堂皇,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不可胜计。

李世民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年轻时候的他曾耻笑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带来的恐惧,让李世民想抓住一切可能让他继续活下去的可能,为此他宁愿相信曾经不肯相信的东西。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长生不老药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贞观二十三年的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去世,时年52岁。


萧晓四姑娘


唐太宗作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在顶着战争的疮痍的大环境下开辟了贞观盛世,让人感叹他的伟大!但是任何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唐太宗也不例外,他晚年犯下的错有的甚至让人觉得滑稽!

骄奢淫逸

唐太宗晚年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好好的享受,所以重新修复了杨广当初修建的豪华宫室,收缴很多的美女藏到其中,而且在一次无意中看到自己已故的臣子的女儿(武则天)很是漂亮,就将她也纳为妾!此时的武则天仅仅十四岁!

迷信占卜

在公元648年,李世民听信民间流传的: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觉得与武字沾边的人都是自己的绊脚石!恰巧有一位将军一连串串占了四个武字,就变成了李世民的怀疑对象。首先这位将军是左武卫将军,爵号是:武连县公,又是玄武门的守将,而且他还是武安县人(人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得不躺枪)。所以李思民将他贬到了华州,并借机杀了他!

修炼仙丹

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得了一场风寒,本来按照御医开的药方,吃个几个月就好了。但是他偏偏在这个时候迷恋上了道教的修仙一说。于是李世民下令国内的方士为其炼制丹药,但是吃下去之后都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李世民就觉得是国内的方士修为不够,就专门从印度抓了一个和尚回来,让和尚给他炼药。和尚只能假装精通炼药,就开除稀奇古怪的方子,李世民就下令去给和尚找药引,而且每天把和尚像上宾一样款带着!一年后,所谓的仙药练成了,李世民服下仙丹之后七窍流血而死,这时的李世民才仅仅52岁!他也成了第一个被长生不老药毒死的皇帝!


博侃天下下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被誉为“一代英主”、“千古名君”。但遗憾的是,这位明君晚年未能慎如其始,在政治上和个人生活上,都开始走下坡路,犯下了不少错误。

首先,太宗的晚年,在生活上从清净简约逐步发展到了骄奢纵欲。

在李世民执政的前17年里,他能自觉可是自己生活上的奢望和贪欲,比较注意“躬行节俭”。继位之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建造的,大多都已经破旧,但他却一再下令不许修缮,更不许新建。为了节省皇宫费用支出,唐太宗还下令放还了宫女三千人。

可到了贞观中后期,情况完全变了,他开始大建宫殿,滥用民力,奢侈普涨的行为越来越严重。他“求骏马于域外”,他要求“难得之货,无运之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

由于贞观大治,唐太宗晚年在思想上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由“虚己纳下”逐渐发展成“不好直言”。在魏征还活着的时候,也就是贞观17年以前,唐太宗据万思维,基本上能谨慎施政。他恐人不言,采取重用谏臣,奖励直言等许多方法虚心求谏。

可这种情形在贞观盛世的巨大成功勉强,他开始自认为在武功、文治等方面都超过了历代帝王,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滋长。”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折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对忠直谏言他大都听不进去了,往往斥责忠臣为“擅权”,忠言为“诽谤”。特别是在魏征死后,除了马周等人外,其余大臣皆一味阿谀奉承,这使得唐他在越发骄横专制起来。

再次,用人上从“求贤若渴”转变为“由心好恶”

从天策府到贞观中前期,李世民用人主张推诚以待,大唐朝廷人才济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流传至今,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贞观一朝的人才之盛在历代之中都是极其少见的现象,特别是hi开科举时,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尽入吾股中”,更加是流传千古。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君臣同心,齐心竭力共治天下的和谐画面,到了贞观中后期,却画风突变。唐太宗开始对辅佐自己的文臣武将们横生猜忌,对大臣们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只宠信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对阿谀奉承的褚遂良等人宠信有加。

而在决策上,太宗开始主观武断,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特别是征伐高丽的行动,他拒绝了张亮、李大亮等人的谏阻,三次下诏攻伐高丽,却遭到了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损兵折将,虚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落得个无功而返的结果。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究其原因还是人治的结果。

贞观初期,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宽减刑法,任人唯贤,从谏如流,主要是由于他经历过隋朝大乱,对杨广的治政有所警惕。但一旦国家安定、统治稳固、政绩卓著,人性中那种抑制已久的追求骄奢的本性就会逐渐萌发表现出来。

作为封建帝王,他同臣民的诶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主子和奴仆的关系,因此即便是再虚怀若谷,作为君王的李世民都绝对不可能以平等的四台对待臣民。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更多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稳固,从李家天下代代相传的角度而考虑的。


朝代说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确是很昏庸,这不是别人刻意抹黑的,在真实的历史中的确如此,其实仔细翻阅历史大家就会发现,有许多早年间励精图治的皇帝,等到他们老了之后都开始变得昏庸,或许是奋斗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才敢松懈,因为已经老了,还不享受这一切可就来不及了,李世民便是如此。

李世民在早年间绝对是年轻有为,他就是皇帝中的楷模,史书对其评价也很高,比如什么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当然事实也是如此。从李世民刚刚登基的时候,他就从谏如流,以魏征为代表的敢于纳谏之人有将近三十余人,这在历史上其实还是很少见的。

等到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对于纳谏之人的话压根听不进去,魏征也曾公然质问李世民为什么听不进去大家的劝谏,李世民就是各种狡辩,李世民晚年的时候非常喜欢修宫殿,经常是大兴土木,大臣劝谏他不要这样,太过浪费,这些话可是让李世民非常生气。

李世民直接告诉大臣,老百姓都是贱骨头,容易无事生非,应该长期做牛做马,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已经完全变了,他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昏庸的皇帝,他只顾着贪图享受。晚年的李世民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喝酒,另一个就是美女,他命人常年在外给自己寻找美女,只要是漂亮的,都会给他送进宫去。

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李世民天天花天酒地,民间怨声哀道,甚至于李世民的贴身侍卫都开始劝谏他不要这样,李世民大怒,将其处死,继续他花天酒地的生活。虽然说李世民晚年如此昏庸,可是无可否认的一点是,他还是称得上明君的,在其临死前他也曾反省过自己,并且警告太子不许学他。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唐太宗,即李世民,626年至649年在任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十八岁时策动其父起兵反隋朝,在战斗过程中多次立功,是一员猛将。在唐朝建立后,他被封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先后消灭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和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唐太宗在贞观之初,是一个很好的CEO

贞观之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以人为镜的领导风格,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唐太宗在年轻的时候,就以求贤若渴,善于发现和挖掘人才而出名。在登上宝座之前,李世民就与刘文静等人密谋了晋阳起兵之事,之后又招揽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才。玄武门事件后,顺利登上了皇位宝座,成为九五之尊。即使登上宝座之后,依然是知人善用,用人所长,从不束缚官员的手脚。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多次顶撞他,可他依然包容他们,足见其胸怀宽广,能够与臣民达成一片,相互沟通,听从谏言,广开言路,敢于犯颜直谏,对唐太宗制定政策、治理国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魏徵,魏徵的进谏,对唐太宗制定治国的方针政策影响甚大,他因此被太宗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在现代,唐太宗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不管是作为一名CEO,还是小的管理者,唐太宗的这种能够与下属打成一片,广开言路和听从谏言的精髓,都是实用的。

唐太宗在晚年,是一个昏庸之人

唐太宗在晚年昏庸之处体现在骄奢淫逸、迷信占卜和痴迷丹药。

一、骄奢淫逸

唐太宗的晚年,与贞观之初是一个截然相反的样子。他二十八岁时登基,在位二十三年,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时期。

这时,过惯了奢华安逸生活的唐太宗,也渐渐地也向奢侈腐化转化。修复了豪华的宫殿,选才女入宫,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

二、迷信占卜

天空中多次在白天出现了太白星,这本来是一种宇宙天体运行的正常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应该是“女主昌盛”的先兆,又听说民间流传的《秘记》上说,“唐代三世以后,女主武王掌管天下”。唐太宗就坐不住了,想尽一切办法要找到这个“武王”后将他扼杀在萌芽中,有个叫李君羡的就倒霉了,占卜的结果都应验在了他的身上,偏偏这个名字又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唐太宗当时迷信占卜已经到了丧失了理智,不由分说,先把李君羡贬到华州担任刺使,后来又不放心,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死。李君羡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他成了唐太宗迷信的牺牲品。

三、痴迷丹药

唐太宗得了中风瘫痪在床上,通过御医诊治,半年后病体已经有所好转了,可以三天上一次朝,这样边修边养,说不定就可以完全康复了。可是唐太宗又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先服用国内方士们炼制的丹药,可是没有见到效果,后来他又寻找国外高人,大臣王玄策在一次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讨唐太宗欢心,他将印度和尚献给了唐太宗。印度和尚吹嘘自己已年过两百岁,有长生不老丹药炼制之术。唐太宗信以为真,毫不迟疑地将印度和尚所配的药全部吃了下去,结果七窍流血中毒暴亡,五十二岁便英年早逝。
安定的时间太久了,就会出现异常的想法,唐太宗也不例外,因此,人生还是有一点波澜的好。

松头土豆聊历史


晚年昏庸好像是大多数帝王的通病,所谓昏庸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刚愎自用、性格多疑、荒废政务、奢纵美色、寻求长生。导致国力下降、佞臣当道、君臣离心、术士干政、甚至祸起萧墙。

唐太宗年轻时候还是做过一些利国利民的大事的,在内政方面兴科举、开均田,改革三省六部制、重用能臣,成全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一干华夏名相。在对外战略方面,北平突厥,南定六赵,东交渤海,西结吐蕃,在军事和外交领域都游刃有余。客观的讲,唐太宗在华夏的历史进程中确实做出了很多正能量的推进。

不得不说,人到了晚年随着精力的下降,都会不同程度的产生惰性,唐太宗也不例外。

武则天以一个嫔妃的身份就能批阅奏章,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唐太宗晚年的惰性 。如果在唐太宗精力充沛时期,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也为日后李唐短暂易主留下了隐患,甚至为唐帝国未来的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由于唐太宗晚年对武则天的纵容,直接导致朝堂混乱和君臣离心。也是日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最初原因。还是日后李氏后人被残害的直接原因。武则天的成功使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比较罕见的现象——女权昌盛。在武则天之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安乐公主、韦夫人都曾经有过当女皇的想法,这一切最初最初的纵容者就是唐太宗。毫不夸张的讲,开创“贞观之治”的人是唐太宗,覆灭“贞观之治”的人也是唐太宗。

随着年龄的增大,唐太宗越来越听不进忠言直谏。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直臣,年轻时的唐太宗接纳了很多魏征的“忠言逆耳”,曾亲口说过把魏征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直接成全了魏征青史留名。到了晚年,随着唐太宗的刚愎自用、多疑的性格越来越明显,同时对“忠言逆耳”也就越来越反感了。魏征死后,唐太宗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这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所有帝王到了晚年都很怕死,毕竟帝王生活的奢华是一辈子享受不尽的,想多活几百年享尽人世间美女、美食、美酒、和所有人都卑躬屈膝的成就感,这是人之常情。秦始皇是这样,汉高祖是这样,汉武帝是这样......唐太宗也不例外。

贞观二十二年,唐军在对外作战时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罗迩娑婆。这个和尚自称是神仙,已经活了两百多岁,深通长生之术(实际上就是个神棍)。大臣王玄策知道唐太宗正在不予余力的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所以为了向皇帝献媚,就把罗迩娑婆推荐给了唐太宗。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大喜,终于看到了能长生不老的希望,于是就把罗迩娑婆请进皇宫。罗迩娑婆见到皇帝后,说自己不但能炼出长生不老丹药,而且还能大白天的飞升到天宫求仙等等,这些无稽之谈居然让唐太宗深信不疑,让这位“神仙”住在馆驿为自己炼制长生不老丹药,敬若上宾。

皇帝的上宾是没人敢怠慢的,从此罗迩娑婆过上了奢靡的生活,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每日都有一大群仆人侍女伺候左右。而且每顿饭都要有“珍、肉、酒”用来补充自己的元气,以便更好的给唐太宗炼制丹药。此事在《后唐书》中有记载。

一年之后长生不老药终于炼成,唐太宗非常高兴,迫不及待的要服药。一些直臣宁死直谏,反对太宗服药。因为此时唐太宗得了中风,经过太医的诊治已经能够三天上一次朝,如果这时候服用神药很可能导致病情恶化。被长生不老冲昏头脑的唐太宗哪还听得进这些忠言,力排众议服用了丹药,结果,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52岁。

按照正史记载,唐太宗是因病去世。唐太宗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的事情也是有历史记载的,二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在史学界至今都有争论。

皇帝也是人,在掌握至高无上权利的时候,能够自律的皇帝占少数,鼎盛时期的唐太宗算是其中之一。晚年唐太宗做过不少荒唐事,但是不能因此而磨灭他在华夏历史进程中做出的贡献。


无笔史官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好皇帝的代言人。因为他开创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也就是贞观之治。

那时候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属于是真真正正的国际大都市。据统计当时唐朝都城长安的常驻居民,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人。还有各国留学生三万余人,另外加上各国商人使者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唐太宗的大名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还因此被称为“天可汗”。

可是,缔造了一个如此庞大帝国的皇帝,身上也是有无数的槽点的。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的皇位来的不正,他是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后,才有资格当上皇帝的。

确切的说,他是在逼迫自己的父皇李渊让位后,继承的大统。可以说这是唐太宗一生之中,都洗刷不掉的最大的污点。

也可能正是他的皇位来的不正,让他在当上皇帝之后,极其想证明自己,自己就是一代英明之主,是个万人拥戴的好皇帝。

也正是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把大唐的治理的井井有条,国泰民安的。当时的百姓也很富有,他们也为能拥有这样一位英主,而感到窃喜。

当然了唐太宗能把大唐治理的有模有样,离不开能人贤相的辅佐,其中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

还有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敲打唐太宗的耿直大臣魏征,正是这些人的辅佐,让唐太宗在政治上有了一番作为的。

唐太宗和魏征,在中国历史上还上演了一幕君名臣直的大戏,被后世的人视为君臣相处之道的典范,并且加以引用。

要说唐太宗一生做的事情,对百姓都是有利的。他也能容得下那些敢于直言的臣子。人民应该对他大唱赞歌才对。

但是,在唐太宗晚年的时候,他却犯了一个大错。正是这个大错,导致了他又落得了一个被人诟病的把柄。

这件事就是唐太宗晚年,因为好大喜功,开始讨伐高句丽。

当时很多臣子都劝阻他,这个时候不能贸然进兵,因为当时,出兵的时间是秋冬季,高句丽又是在东北,冰天雪地的,这个仗还真不好打,否则,开战后一旦失败,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计的。

最终唐太宗不听,刚愎自用,非要以身试险,带兵前去。结果打了个败仗,自己还差点把老命丢在那里。

这一次出征,让唐太宗得了重病,而且这个病从征讨高句丽开始,就没有好过。唐太宗回去之后,就不怎么上朝了。

他在终南山上,还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宫殿,重用道士,修炼仙丹,追求长生。

这时候唐太宗的生活极其的穷奢极欲,除了享乐,什么事都不过问,就连他的小儿子李治和他的小老婆武则天搞了地下情,他都不知道。

当然了唐太宗晚年犯的也不是什么大错,毕竟作为人类不可能是没有污点的。唐太宗也是人,他也会有私欲,也会犯错。更何况他还是手握大权的皇帝。

说实话拿唐太宗和汉武帝,秦始皇来比,似乎他晚年还不是怎么昏庸的皇帝。秦始皇晚年没有立太子,导致国家亡在二世的手里。汉武帝晚年错杀了自己的太子刘据,而唐太宗没有这方面的过错。


史学达人


说的唐太宗李世民,人们首先会想到“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可以说,李世民在唐朝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如《资治通鉴》中描述的:“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这是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对自己的评价,虽然没有做到“尽美尽善”,但也并非完人。那么,晚年的唐太宗到底昏庸到什么地步呢?<strong>

1,迷信长生不老

如此看来,皇帝都贪生怕死,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一直享受荣华富贵。晚年的唐太宗和秦始皇没有什么不同,逐渐迷信方术,到处搜集可以长生不老的药方和丹药。最后由于听信了一位印度的和尚的炼丹之术,吞食印度和尚所炼制的药丹,结果死翘翘了。


2,迷恋酒色

当长孙皇后病逝之后,唐太宗尽显男儿本色,四处游猎美女,夜夜歌舞升平。就连他弟弟李元吉的媳妇杨氏都没有放过;庐江王被杀以后,唐太宗就霸占了他的爱姬;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是在她仅十四岁的时候被唐太宗选入宫中的。毫无节制的纵欲掏空了身体,是他开始遍寻长生不老药的主要原因。

3,渐恶直言

晚年的唐太宗已经不善纳谏了,李世民曾经把魏征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曾被认为此二人是最完美的君臣关系。据记载,晚年的太宗开始狂妄自大起来,渐渐地听不进谏言啦,甚至发誓要杀死顶撞他的魏征等人。刘洎因为说了几句真话,结果却被李世民逼的自杀了。

4,大兴土木

晚年的唐太宗,为了个人的享受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在长安洛阳等地修建大型宫殿,而官员们则趁机搜刮民膏民脂,民怨四起爆发起义,虽被镇压,但足以说明已经民不聊生。为了修建宫殿,不仅耗费白银无数,而且许多能工巧匠却因此丧命。

5,穷兵黩武

为了能够开拓疆土,四处征战,为了筹集军费,随意增加百姓赋税,还逼迫百姓缴纳“船庸”,而且还数次亲征高句丽,最终失败而归。百姓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激起民怨,进而引发农民起义。

6,干涉史官

据史学家考证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此番阅《起居注》和《实录》,而且还修改这两书的内容。不仅如此,李世民还经常训斥史官“秉笔直书”,唐太宗如此干涉史官,史学家司马光认为他坏祖宗的先例,带来坏头。

唐太宗晚年贪图享乐,没有了年少时的英明神武,我们也不能抹去他该有的辉煌成绩,应该公正的看待,不应因为晚年的荒唐而忽略了早年的功绩,只是晚节不保,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