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興文字獄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隻是將文人們請進了金籠子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自號太陽王的路易十四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在位長達72年3月18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確切記錄在歐洲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獨立主權君主。1661年,23歲的路易十四在法國宰相馬紮然去世後開始親政。彼時,法國久經戰亂,滿目瘡痍。路易十四利用自己已經穩固的權威,開始著手整頓。他從馬紮然的親信中選擇官員,組織起一個新的朝廷,但不任命首相。當時最棘手的問題是國家財政困難,急需整頓和改革。國王根據馬紮然生前的推薦,任命柯爾伯負責此事。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法國巴黎

柯爾伯(1619-1683)出身於商人家庭,原為馬紮然的家產總管。他接手財政問題後,大刀闊斧地核查財政賬目,整頓國庫,撤換了一大批官員,把那些犯有劣跡的人員,包括財政總監富凱在內,通通繩之以法。富凱被判終身監禁。柯爾伯繼續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大力支持和發展工商業,發展對外貿易,鼓勵海外殖民活動,想方設法提高經濟收入。他甚至把全國的工業收歸國有,實行嚴厲的軍事化管理。一時間,各種各樣的工廠,諸如肥皂廠、造船廠、紡織廠、織毯廠、武器廠、珍貴器皿廠,等等,在法國紛紛湧現。柯爾伯的政策很快見到成效,國家財政狀況開始好轉。路易十四由此得以建立起一支龐大的軍隊(包括海軍和陸軍)。經濟和軍事的強盛使王權如虎添翼,變得更加強大,更有實力。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相信“君權神授”說,自認為是上帝指定他來統治法國的。他在寫給兒子的回憶錄中說,國王“是上帝在塵世的代理人”,“上帝任命國王為大眾福利的唯一守護者”。他雖然沒有說過“朕即國家”這樣的話,但是他信奉這樣的思想。他認為國王應該擁有無上的權威,絕對君權不容侵犯。1665年,內戰已經平息,他在第一次出征和教皇為他舉行加冕典禮之後,立即表示自己的絕對權威不容置疑。

那時,巴黎議會準備討論他下達的幾項詔令。他在萬森打獵場聽到這個消息,來不及換衣服,就身穿獵裝趕到會議廳,嚴厲斥責議長:“我命令你立即解散這種討論我的詔令的會議,我禁止你召集這樣的會議,也禁止你們任何人提出這種要求。”從此以後,巴黎議會形同虛設,三級會議不再召開。他集全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於一身。他每隔兩天召集少數幾個親信參加“最高會議”,決定國家大事和重大決策。他親自主持專門會議,處理國家的行政事務。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巴黎議會

為了控制全國,他實行監察官制度,任命監察官,並派往各省執行國王的命令。監察官直接對國王負責,作為國王的代表,行使王權,各省的省長實際上已無任何實權。他還組建了司法委員會,制定了民法、商法、刑法等六部新法典,在全國推行。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他建立了一套從上到下的制度,把匡家的權力集中於宮廷,宮廷的權力又集中於國王之手。路易十四牢牢地握緊大權。法國成為典型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錦衣衛

凡爾賽宮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權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黎塞留和馬紮然建立一箇中央集權、專制的民族國家的努力。經過兩次投石黨之亂後,法國顯貴們已經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王權抗衡。傳統習俗又不容許他們從事工商業,不少人只能投靠國王。路易十四樂意把他們召進巴黎,讓他們脫離自己的領地,依靠國王的恩賜生活,就此成為宮廷的附庸。這些大貴族迫於無奈,只得順從,寄居在國王身邊。路易十四將貴族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解除了他們作為地方長官的權利,以此削弱了貴族的力量。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凡爾賽宮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搬進這座位於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他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禮儀制度,從他起床,到他用膳、就寢,所有的起居活動,都規定好程序,以及由什麼職位的人來伺候,以體現各種等級的區別,顯示國王的尊貴和威嚴。貴族們在宮廷成了國王的侍從,必須老老實實地侍奉國王。他們的升遷完全仰仗於國王,他們必須屈從於國王的權威。侍奉國王被認為是一種恩寵和榮譽。離開宮廷就是失寵,而沒有國王的賞賜,他們就無以為生。宮廷的規矩迫使貴族為衣裝付出鉅款,他們從早到晚都得待在宮殿裡參加舞會、宴席和其他慶祝活動,這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分。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路易十四

據說路易十四記憶驚人,他進入一個大廳後一眼就可以看到誰在場,誰缺席。因此每個希望得寵於國王的貴族都必須每天在場。在宮廷裡,在國王面前,他們都小心翼翼,看國王的臉色辦事,以爭寵為能事,以取悅國王為光榮。

有一個貴族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記載國王的威嚴和自己在宮裡的感受:

國王在起床、就寢、用餐時,在穿過廳堂時,在走進只有侍臣才能隨他出入的凡爾賽花園時,左顧右盼。他看到和注意到所有的人。誰也逃不過他的眼睛…不經常住在宮裡…就該受譴責……從來不進宮或者幾乎不進宮的人肯定要失寵。誰替他們央求點什麼,國王就傲然說:“我不認識他。”談到那些很少露面的人,國王說:“這個人我從來看不到他。”而這樣的話就等於無可挽回的判決。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路易十四劇照

法國在路易十四時代,君主專制達到極盛時期。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有個名叫杜弗裡埃的古玩商為他設計了一個標誌:一輪紅日光芒四射,照耀地球,下面有一行題詞:“堪與太陽媲美”。路易十四對此頗為得意,在國王的印章上,在王宮的傢俱、帷幔上,都用這個標誌來裝飾。絕對君權的確立,結束了分裂混亂的年代,法國迎來了一個難得的和平時期,逐步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而且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很快就恢復了國力,成為歐洲的強國。就這樣,法國成了歐洲許多王國的榜樣。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路易十四劇照

路易十四是一個有作為的國王,他愛好文藝,甚至參與其事,粉墨登場。他曾作為作家和藝術家的保護人,對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維護國王的絕對權威,要求文化藝術為君主、為專制國家服務,這是他的文化政策的基本出發點。他重視官方文化機構的作用。他把法蘭西學院搬進盧浮宮,為它專設四十把交椅。在他和柯爾伯的支持下,法國陸續成立了各種學術機構和藝術機構,如: 1648年成立畫家雕塑家學院;1662年成立王家工藝作坊; 1671年成立建築師學院;此外,陸續成立的還有科學家學院、王家音樂學院等。這樣,大多數文化人士都被控制在宮廷的手中,為宮廷服務。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路易十四雕像

為了更有效地控制文壇,路易十四和柯爾伯還施展了軟硬兩手:一是年金制度,從經濟上籠絡文人;二是建立出版檢查制度,嚴格把關。路易十四對文人,對他滿意的作家,以禮相待。他讓作家、藝術家出入宮廷,與貴族享受同等待遇,而且經常給予賞賜。柯爾伯秉承他的旨意設立年金制,每年撥10萬法郎,由法蘭西學院的夏普蘭擬出受獎者名單和每個學者、作家、藝術家享受年金的數額。年金數額並不固定,名單每年調整。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金絲鳥

當時,文學創作還不是一種獨立的職業,沒有稿酬制度,文人寫作或是自娛,或奉命而作,或為獻給貴人。沒有產業、沒有官職的作家詩人只能寄人籬下,靠國王和貴族的賞賜生活。所以年金制對他們來講,的確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每年調整的做法更帶有誘惑力和約束力。對於那些獲得年金的作家和藝術家來講,他們可以不再受私人的支配,可以擺脫寄生生活,多少得到一些創作自由。書籍的出版最初由神學院負責審查。1658年後,改由司法大臣負責,同時設檢查官四人(後來有增加),專門審查出版物中是否有違背王國和宗教的規定以及道德原則之處,審查通過才能出版。王權的一系列措施把文化人牢牢地維繫在宮廷中,讓他們俯首帖耳地為宮廷服務,為國王效勞。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路易十四

年輕的路易十四更是熱愛戲劇,他供養了幾個劇團,撥出宮殿給他們做演出的場地,召他們進宮演戲,給他們發年金,平時還另有賞賜。他讓莫里哀、拉辛出入宮廷,封拉辛為貴族,待之如同朋友。高興的時候,他登上舞臺,與莫里哀一同跳起芭蕾舞。如此情形,使人們想起了古希臘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的雅典。正如伏爾泰所說:“自黎塞留將戲劇帶入宮廷後,巴黎足可以與雅典媲美。”不過,路易十四對於這些文化界人士都採取利用政策,譬如莫里哀51歲去世後,路易十四就下令解散了以莫里哀為首的劇團,迫使劇團演員為了生活流散各地。

跟大兴文字狱的康熙相比,法王路易十四只是将文人们请进了金笼子

圖注:康熙帝

路易十四和清朝的康熙帝在同一年即位,他們兩人頗有一些共同之處,譬如在位時間都長,都把國家帶入了極盛時期。但是在文化上,路易十四隻是設立國家文化壟斷機構,將文化人裝進了黃金的籠子裡。而康熙帝則是兇相畢露,為了控制臣民,他大興文字獄,在位期間發生的文字獄案共有11起,比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戴名世僅僅因為贊同方孝標給南明正名的觀點,結果就被斬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牽連為奴。(彭忠富/整理;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