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之中國畫——復興之路如何走?

傳統文化之中國畫


傳統中國畫,當代中國畫,時間不同而已,不存在“復興”一詞,只需要緊跟時代的脈搏,發展。

對發展之說,圈內朋友常調侃:別畫古畫,別畫行畫,意思是說我們現在畫畫的人畫自己的畫,別一出筆就照搬古人,但古意要有,沒古意等於沒傳統;別畫行畫,意思是心有定力,別被市場左右,畫迎合市場的媚俗之作。做到這兩點,就是在為中國畫做貢獻。


傳統中國畫魅力無窮,繼承傳統中國畫的精髓,丟掉傳統中國畫的外在形式,創作出具有現代審美意境的中國畫,是我們這代畫人的責任。


傳統的寫意水墨越來越不受待見,與這些年上層的引導和市場左右有關,中國畫不僅僅是工筆畫一類,還有寫意畫,為什麼寫意就打不開發展的局面呢?

寫意入門容易,畫好難。古人的寫意筆精墨妙,我們難道不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為之發揚光大?可以的,當代不缺中國畫大家,但缺大師,只要有一大批為之礪礪前行有識之士,中國寫意發展的昌盛時代一定會到來。


陳會衡山水畫家


傳統中國畫,不僅要復興,還要創造新的高峰,新的發展。首先每一位有志於中國畫的崇尚者,應該懂得,中國畫,巳有千餘年發展歷程。在此歷程中,前人以自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解,在自身的實踐過程中,所總結出的必須遵守的基本規律與規則。這一基本價值認識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中國畫本體,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認識中國畫,必須看到這一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規律與規則。如果連這一基本的意識都沒有,就不用再說什麼"復興"與"發展"。以為自己個人自身的價值認識,就可以超越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思想的歷史積累,不僅是自欺與欺人,更是痴人之思。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畫,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之間,對此缺乏深刻認識以及理解,就不可能深入於中國畫的基本規律與規則之中。這一基本價值認識如果不確立,想創造中國畫新的高度與新的發展,當然不可能。中國畫的基本規律與規則的基本體現有三者,功力一一法則一一筆意。只有深入其中,切實踐,深刻理解,才有可能走上中國畫復興與發展的新路。(畫自寫)。





乾德堂1


題主已經談到了許多繪畫中所存在的問題,大概可分之為思維觀念與技術能力二大問題,而這二個問題又是繪畫中的根本。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反推來分析如何解決這二大問題。

①關於思維觀念

中國目前是傳統‘’農耕文化‘’轉換成現代“工業文明”的矛盾中,很多地方儘管已經已經享受上了工業文明象徵的大都市生活,然而生活在大都市中的很多人卻還堅持著“農耕文化”的生活習慣……這個大都市該如何是好呢?

②關於技術能力

大寫意繪畫的典型特徵就筆墨淋漓,表現形式離不開各種書寫性線條的支撐,‘’書畫同源‘’這一原始文化屬性只有在大寫意中才能得到最為強大的展現……真正能寫好書法的人多嗎?

圖片是國家會展中心舉辦的首屆藝術展,本人的作品《帝王之歌》每天被觀眾所圍觀的幸福場景……





呂永亮



gzl與世無爭


傳統文化“復興”是一種願望。關注傳統文化須先從讀古籍開始。《春秋》《左傳》《論語》《中庸》《大學》《詩經》《周易》《尚書》《黃帝內經》《史記》等,凡諸子百家都要讀的!現在只是開端:是人們意識到了自己知識的欠缺,並且要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從現在始,需要五到十年才能有成效。復興或許在未來數年驗證!不過從現實來判斷,讀書的是好文的人,求知的人!對於好錢好利者無庸寄望。未來複興不等於文化繁榮!繁榮應該是創造性的,尤其出現真正的學者、藝術家、繪畫大師! 2019.3.28


墨之客江南煙雲1


中國畫是以墨法為基礎表現畫法的,西洋畫是以色塊為表現方式的畫法,兩者本身就不同。中國畫的最大特點,是以陰陽轉換的形式,誇張的手法融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用墨技巧“墨分五色”筆筆傳神。它不拘泥於真,而是依據法到自然的虛實相生之理而來的。如果一味地按照西方畫法一絲不拘保留,那就離題太遠了。華君武老師白描人體,也就是榜樣。看似簡單,筆底工夫沒有一輩子學習是玩不了的。這才叫真正的藝術。所以,丟掉本國的傳統,一味摹仿別人是沒路可走的,西洋畫法也可以借鑑到國畫中來,但一定要保持中國特色不能變,一變就把神氣變跑了。


丁懷亮734


中國畫如何復興?這是個很大的題目。只能簡單談點個人看法。

我很贊同潘天壽老先生的觀點,他認為既然稱為中國畫,就要保持中國畫的特色。要以中為體,西為用,即洋為中用。否則都改成了西畫的那套,還叫什麼中國畫呢?

以中國畫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振興這朵世界藝苑中獨一無二的奇葩,是年輕一代國畫家們肩上的重擔。國畫以意取象,充分運用水墨筆為工具,以獨特的創作理念和技法,描繪山水、花鳥、走獸和人物。採取寫意、工筆等多種表現形式,既可製成鴻幅鉅作,也可畫成冊頁、團扇,畫面上還集詩詞、書法、印章於一體。其多姿多采、雅緻含蓄的風格,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歷來深受國人的喜愛,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在堅持民族特色、還是照搬西方繪畫的那一套,歷來是有爭議的。一些在西方留過學的著名畫家就主張僅用毛筆、墨及西畫的透視關係來表現題材就可以,不必拘泥於國畫的技法和理念,那樣太老套了。當然,他們的作品也可令人耳目一新。

但我還是堅持認為:特色是藝術的靈魂。放棄了特色,中國畫也就不稱其為中國畫了。中國畫要復興,就應當在繼承基礎上去創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浮石散人


那麼文藝復興的路如何走呢?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人的思想。我研究過古今中外的思想結構,結果發現:歷史上每一個光輝的閃點,都有思想的亮子。那麼我們有沒有思想的亮子呢?捫心自問我們的確沒有。

前天我在今日頭條曾收到‘’中國最缺什麼?‘’的提問。我回答說:中國最缺認識自己。其實不只是中國缺乏認識自己,全人類都缺乏認識自己,這是公認的事實。雖然這個問題蘇格拉底曾提出過,但蘇格拉底的目標指向是否定上帝。而我的目標指向是尋找思想亮子。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尋找思想亮子呢?難道我們沒有思想亮子?並非沒有,而是尚未發現。在2013年,我曾寫過一個系列叫:《宇宙重組系列……》。那時候我通過粒子信息的反饋,敏銳地捕捉到‘’宇宙重組的信息‘’。從那時起,我已經做好準備。結果果然被我發現:宇宙生命的發展規律。也就是說,我就如西方找到‘’上帝粒子‘’一樣,找到‘’思想亮子‘’。那麼我們的思想亮子在那裡呢?不要急!先從認識自己開始,也就是說:只要認識自己,就能找到思想亮子。這是我歷經三十年,摸索出來的經驗之談。假如能實施細則,那麼我可以肯定,其超越性空前。


在線靈童


傳統文化,根植於何?書法繪畫舞蹈音樂建築等等,都基於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在有這三觀的引導下,人的內心才會有不同的境界,感受和思維,不同思維影響人的行為,產生不同後果,也就形成了個性,個性的表達,就表現於這些藝術形式中了。

在這個個性和境界形成的情況下,再講究筆墨。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不管如何傳承,首先是要學習做人的道理,明理。在這個基礎之上,技術的傳承與心性的表達,加上時代的感受,才能具有中國傳統特色。

這,其實也是中國審美體系不可缺少的一條主線——中國古代哲學。


清美熠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