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国来说黑龙江省城市的流失人口最多,主要就是因为冷吗?你怎么看?

79596501


虽然我不是东北地区的,但由于一直做农业这块,东北地区也是经常去,其实,就我的感觉来讲,整个东北,包括黑龙江是真的挺好,环境好、生活悠闲,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虽然冬天冷一些,但并不影响我对这个地区的喜爱。

但是有一点:这个地方确实有点冷,因此,我可能更多的是会选择夏季在这边工作或游玩,但定居的话,可能性不大——这应该是黑龙江不能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一般来讲,人们定居某地,除了故土之情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喜爱这个地方,能满足自己的定居条件,二是有自己的事业在这里。

上面我讲了,作为一个外地人,因为东北的冬季太多漫长,因此潜意识里是不会选择长期居住在此地的,自然也不会在当地去找寻工作机会。

那么既然外地人不愿来,东北有没有吸引人来的东西呢?

我们知道东北人爱唠嗑、会聊天,为啥?还是因为冷,啥都做不了,自然聊天的时间就多些——虽然有些东北朋友可能不太高兴,但这是实情,不说在南方,就是在华北,很难见到有人经常那瓶酒慢悠悠喝一天的。

由于太冷,客观上就是造成了工业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加上当前全球产业经济的变化,重工业已经很难获得大的发展,自然而然,更多的本地人也想出去找机会,而外地人,也轻易不会扎根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

但东北毕竟是东北,正是因为它的落寞,这里也可能是国内目前最为干净的一块地方,看看我们国家其他地方的环境污染,东北与之对比,真是个好地方——这也是开篇我就说的,东北这地方确实好!

最后再归结到粮食上,工业在这里发展很难拼过关内企业,但不妨碍这里的粮食能够畅销全国——所以,东北的未来在于怎么利用自己的优势。


每日粮油


做为在黑龙江出生的人,人口外流天气冷的原因不大。到了冬季没有什么活干,农村人基本就“猫冬”(基本在室内活动)。人口流失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好。我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第三大城市。像我今年30多岁的农民子弟,第一没有耕地,其次我们这也没有太多的工厂企业可以选择工作。我父母都是山东人,父辈们那时闯关东是因为这边土地多觉得好,而如今老家的经济发展更好。如我同龄年轻人都入关向南发展。在外面稳定了,干的好些的也都把父母接了过去。像我家附近就很多去深圳开出租车的,虽然辛苦但干的都不错。人口严重流失制约了经济发展,经济状况不好也使人口外流。两者存在必然关系。

所以说人口外流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好。希望国家加大力度振兴东北经济,让人民幸福感更强!


飞奔吧老男孩


一定是因为冷,但不是天气的冷,而是官僚作风的冷、人们意识的冷、就业没有发展的冷!要想转变这三种冷的意识,一定会十分痛苦,大家要有思想准备。因为人一旦习惯了吃拿卡要的管没用的,例如:卫计委在医疗机构管的是什么,是这个大夫得出诊,否则是违规,那么这个医疗机构赔钱卫计委负责吗?还有东北人办事首先想到的是找人托人情,为什么,因为正规的事不好办,总能找出来点事,托人后不行的事也行了,你让年轻人怎么办,除了靠老子还能发展吗?自然就到能发展的地方去了!

包括那些自发成立的便民市场,美其名曰文明城、卫生城就不允许出了,或者个别人举报扰民了,也不出了。根本就不调查就是行政命令撵走了,怎么服务于民。同样的事在杭州呢,只要有十个人联合起来说在某个地方摆摊儿,居委会主动帮助想办法,区别大不大,还有就是阿里巴巴在1999年在马云的家里成立了公司,就可以办公了,直到今年2018年,在东北的家里可以吗?这就是差距,所以东北的管理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当家里听话的孩子,穷可以但不能惹事,因为领导会追究责任的。虽然说了这么多,近几年东北也在改,也在摸索中改进,给我们机会但要有点速度!


五医堂堂主


我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出来十几年了,现在定居在南方。对于这个问题,算是比较有发言权了。很多人在谈到黑龙江人口流失问题的时候,往往认为和气候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我觉得气候和观念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虽然,促使人口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落后,政治因素,思想观念和气候等。

但实际上,作为省会城市即使经济现在落后了,也足够满足正常人的生活需求了。而且,就算经济再落后也比广西、江西、云南、安徽要强吧。所以,经济并不是主要原因。

在说政治因素,周所周知北方的政治环境都不如南方开放。这个问题黑龙江有,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山东一样也有。但人口流失虽然也都有,但没有黑龙江严重。所以,政治因素也不是主要原因。

再来,思想观念问题。黑龙江人大多数闯关东的移民。计划经济时代里,东北人的受教育程度又普遍比较高。这就造成了这里的人思想比较开放,眼界也比较开。包括我和我的亲朋好友在内,虽然大家都是独生子女。但一般父母大多支持子女去南方闯荡。这也是促使人口流失的一大原用。不过,显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东北三省都有这种情况,也并不是黑龙江独有。

最后,气候因素。东北人往南走的很多,这里面包含了东北三省,也包含内蒙。所以,可能看不出来什么。但是,在东北三省内部。黑龙江去辽宁的人很多,可辽宁去黑龙江的人就不多。你可以说沈阳、大连比哈尔滨有吸引力。但总不能说辽宁其他的地方也比哈尔滨有吸引力吧?

所以,整个中国的人口流动。根本就是从北往南,从西往东的。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气候才是最主要因素吗?

我甚至敢说如果首都在南京,而不是北京的话。恐怕山东以北不比西北更有人气。


冰上松


说冷那是胡扯,现在冬天有过去的冬天冷吗?在黑龙江归根结底还是经济不行,年轻一代就业机会少,以前的工厂通通破产卖给个人,全亚洲最大的造纸厂都没能幸免,国内最大的亚麻厂糖厂等等 ,煤矿资源,森林资源枯竭限采,粮食价格偏低,市县内所有的临街一楼门面都做个小买卖维持生计,包括小区里一楼的利用密度不可想象,年轻一代考学出去回来干嘛?根本没就业机会,总不能念完大学回家端盘子打零工吧!当年借改开得到红利的人,做官和有实权得到实惠的也走了,去南方买房养老,留下的除了能挣国家工资的就是拉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想多说什么了,白瞎黑龙江的资源了。


83163282


我认为黑龙江省人口流失与我们国家的体制改革有关。历史上黑龙江省有着全国独有的物质资源,从矿藏来着八十年代以前鹤岗,鸡西,双鸭山等全国闻名的煤矿。林业方面,历史上黑龙江省一直是以盛产木材闻名,小兴安岭是我国的主要木材产地。近年来国家对矿藏,林业实行保护,绿色等一系列的政策,使得数百万产业工人下岗。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大批复转军人奔赴黑龙江,开发三江平原。使黑龙江一度成为了北大仓。

如今下岗职工要生活,要吃饭,由于黑龙江地广人稀于是他们选择了人多众广的地方,这是为生活所迫也是明智的。他们来到了沿海地区,来到了人口稠密的城市,开始了他们以前并不熟悉的生活,打工,做起生意,贩卖海鲜。那些种了一辈子土地的农民也因地少,粮价低而举家搬迁。他们继承了祖先人往高处走,适者生存的基因,或者返回山东,或去南方,或去海外。如今黑龙江人在全国各地扎根生存,是他们对生活的自然选择,也是他们无奈或者说一种聪明之举。


洗耳翁1


其实不是冷,也不是工资低,如果说冷,世界经济发达带大部分都和东北一个纬度,工资和物价比例全国来说,黑龙江也不算低,而且黑龙江职工幸福感很高。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黑龙江人骨子里的闯荡精神,从闯关东到开发北大荒、大庆、大兴安岭,黑龙江的开发都是些拼搏进取的开发人,四面八方而来,黑龙江人故土难离的思维模式是全国最低的,虽说很想吧家乡建设好,但也总想着自己还能再拼搏一把,不愿意失去机会,可能是拼搏进取的心吧。


颠疯的猫


一、地处中国最东北部的黑龙江省拥有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居全国第六位。下辖12个地市,人口3789万人(居全国第17位),黑龙江2017年GDP产值16200亿元(居全国第21位),人均GDP42785元(居全国25位)。山地占近1/4,丘陵占1/3強,平原占近2/5。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中国大名鼎鼎的"哈飞""齐重"、"大油"的所在地,是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二、在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黑龙江的GDP产值在全国居第8位。然后自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已近40年,同样的天,同样的人,黑龙江經济却从全国第8位退居至全国第21位,确实值得有关部门深刻反思,应该说,整个东北地区的不思进取与僵化的經济管理模式,是造成东北与黑龙江落后的根源所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振兴黑龙江,需要思想观念的彻底改变,任重而道远…


知研42791366


虽然我是东北的,但离开家乡十几年了,近些年的生活状况不是太了解。

至于是不是因为冷,让黑龙江流失了几百万人,我想这不是单纯的因素。应该是许多因素叠加到一起。才产生流失现象。

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应该还是很富余的,因为有大量的矿产资源,煤炭,林木,还有引以为傲的重工业,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之后,森林资源已经竭尽枯萎了,开始封山育林,靠山吃山的年代已经没有了,一些重工业和国有企业相断倒闭,大量的劳动力无处转移,下岗失业,冬天只能屋里猫冬。

生易也难做,地广人稀,为了生存必然要走出去。到了南方则不同,冬天里能看到绿色的生机,能燃起希望。

南方人口比较稠密,可以打工,可以做生易,不在是冰天雪地。走出去的人不断唤醒那些在家乡徘徊的亲戚和朋友。

慢慢的举家迁徙,特别是海南三亚成了东北人的第二故乡,那里至少有上百万的东北人在安居。其次在河北天津,北京也有大批的东北人。在广东深圳也有几十万的东北人。

一旦感觉比家乡更好,就会离开故土。都说故土难离,如果生活过的窘迫,不离也得离。

就象过去闯关东一模一样,为了活命,再冷也要去!不是早些年那些闯关东的人到了东北,东北人会更少。

那片黑土地,曾经是承载希望的热土。如今确是希望不在。



手机用户邱书庆


离开黑龙江的人主要是老年人和年轻人,已经就业的中年人很少离开家乡,我就从老年人和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说起。

离开黑龙江的老年人大多是为了帮孩子照看孙子,从出生到上小学,因为有了老人带孩子,年轻的父母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大多数人舍不得让老人回家。但是,即使在发达城市,三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日子让老人们并不舒服,个别人租房子住,无形中增加了生活成本,家里的房子还空着,一旦解放,他们都会回乡。可怜的是,回家不久,老人们又被孩子叫了回去。孙子带大了,老人们也跑不动了,这些人可能永久离开黑龙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叶落归根的理念在中国人的心中已根深蒂固,黑龙江人也不例外。虽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冬季往三亚跑,但是春天他们都会飞回来。有候鸟生活多年的朋友说,冬天在三亚时,家乡的冰雪总是让她魂牵梦绕,因为爱人心脏不好才去三亚过冬。虽然去三亚过冬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人不能算是离开了黑龙江。

再说年轻人。放眼身边,同事也好,朋友也好,下一代几乎都在大城市工作,因为他们优秀,发达的大城市有适合他们的平台,有先进的教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可以满足他们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下一代人素质的需求,一旦融入环境就很难离开。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分别接触了上海、南京和黑龙江做同样工作的年轻人。上海和南京的人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黑龙江的人中专学历居多。上海和南京的年轻人工作起来一路小跑,眼神都和黑龙江的年轻人不一样。留在黑龙江的孩子一方面是个人能力要差一些,因为家长可以动用各种关系安排稳定的工作,房子车子都可以有,安逸的生活,加上家长养儿防老的观念使他们留在了黑龙江。

综上所述,离开黑龙江的人大多是优秀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究其原因还是和我们的管理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缺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有关。

一个整洁文明、充满爱的城市即使再小也会让人留恋。 2018年的秋天,我被吉林省集安市深深的吸引了,这个站在市中心就能看到边缘的小小县级市正在申报国家级文明城市。车子刚进集安,就看到一个个红绿灯上方的电子屏幕上打着“集安最美,因为有你”的暖心提示,只要抬头就能看到的标语,给当地人和外地人随时随地的提醒。集安市区街道很干净,从山上引来的水在一米多宽的人造小河里静静的流淌,水流极为清澈。集安的早市满是当地的特产水果和蔬菜,是我见到的最干净的早市,柏油路面上没有乱停乱放,没有随地乱扔垃圾。集安人大爱自己的城市,在接待我的几位朋友们口中不停的流出。

2018年,有机会走过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大部分地级市和68个县城,拍了每一座城市的早市纪实照片,深深的感受到黑龙江省比吉林省还落后,不仅仅是城市建设,还有人们想事、干事的热情和能力。

庆幸的是,在央视新闻里看到黑龙江省已经起步,希望政府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创新工作,一个一个的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让百姓有获得感,期待我的家乡巨变,人民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