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欧楷有段时间了,字体僵硬缺少灵动和连贯,该如何解决?

源源不断有新流


看了题主写的字,感觉已经非常好了,虽然结构还不是很准确,但和字帖也有七八分相似了,笔画的书写很好,没有问题,用笔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题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想的太多,写的太少。

问题:

1、虽然题主的书法基本的用笔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还不熟练,还很生疏,我们看题主的作品,单个字还可以,但是整体上却大小不一,比如第一行的第二个字“变”就写的太大了,而第一行最后一个字“臭”又写的太小了。第二行的第一个字“声”也写的太小了,还有一点细,在整体中显得格格不入。

2、第二个问题就是题主自己说的,感觉写的太僵硬,缺少灵动和流畅的感觉,学习欧体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欧体本身有非常多的方笔,初学书法不懂得灵活用笔,很容易写的太死板,这真正常,不要太纠结于这个,等你写熟练了,自然就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


3、题主说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其实题主现在是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想要去的下一次进步,必须加大练习的数量。

解决问题:

总之,题主的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想的太多了,练习的太少了,你上面3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你的练习数量还不够,就没有能够到达可以灵活的用笔、流畅的书写的地步,还处于一个瓶颈期。

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放弃,继续接着练习欧体,突破了这几个阶段,以上的3个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等你能够熟练的用笔了,手头上的功夫也到了,自然可以写出流畅的书写感觉来,如果现在不去加强训练,而是去追求流畅,很容易走向一条野路。


不二斋


习惯于楷书,想要变化手法并非一日而谈,如果有人说如何改变切不可听,那样是误人子弟。

此时,你应以不变应万变,继续临写楷书,易经说否极泰来,当你楷书炉火纯青,随手可得,胸有成竹之时,你再改变不迟。

那时,你想改变手法,同样的学习方法,多写,多读贴,多看,多思考,再坚持一段日子。

学习书法是个长久工程,坚持到底吧!


贾宝玉传人贾三少


這位書友你好!從你寫的筆畫來看,你還是挺有書法天賦的!筆畫已經挺規范了!從結體上講,之所以不夠靈動和連貫,就是因為熟練程度還不到!也就是練的“量”還不夠!因為任何技藝的提高,都必須達到“必要的量”!這就是常言做講的“熟能生巧”!也就是哲學中所說的“量變質變規律”!只有積累到“必要的”量,才會產生質的飛躍!當然,你必須做好思想準備:要理想地掌握字的結體,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因為漢字結體具有一整套不可違背的內在規律,沒有大量的實踐是很難掌握的!這就是歐柳顏趙四大書家的楷書從嚴格意義上講仍不夠成熟的原因所在!當然,任何所謂的好,都是相對意義上的好!更重要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有恆心,刻苦練習與認真總結,憑你體現出來的天賦,比將學有所成!



国承明


看了你的图片,还是有可取的地方。你感觉比较僵硬,没有灵动性和连贯。这是碑版书体的原因。


楷书分有碑版书和翰牍书。大家对翰牍书比较陌生,但翰牍书却是古代人日常所用最广泛的。翰牍书为纸质,唐代迄今一千多年,他们的墨迹早已消亡殆尽,存世的书法作品十分稀少。石碑的保存时间就要长久许多,许多碑帖宋代制作的拓片尚有流传至今。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就有宋代所拓。

碑版楷书是经过了工匠的二次加工,原来的笔墨在细节上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形体,而损失掉的那些细节,恰恰又是书法用笔的精髄,这就给我们现代学习书法的人带来了学习困难。古代学习书法,是有教师传授,在笔法的学习上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几乎都是以碑为入门。碑版楷书成为了我们现在对楷书的认识标准。在临帖时,按照刀刻的痕迹去尽力模仿,而欧体楷书本身又是劲利刚健的特点,很多初学者难以透过刀痕寻找到笔痕,僵硬,就成了学习欧体楷书的通病。



要改善僵硬的缺陷,你就要寻找墨迹来进行练习。欧阳询的楷书墨迹现在已经没有了,不过行书帖还三帖。《仲尼梦奠帖》,《卜商读书帖》,《张翰帖》。虽然是行书,其中的用笔关系是相通的。通过墨迹来纠正自己的用笔。


再有一点,你的字先不要写的这么大。欧体字最大的就是《九成宫》,字的大小也不过三公分。大字的要求是遒劲润泽。小字的要求是精细纯熟。你把字写的太大,字体的结构与笔画轻重的比例就难做到准确。以你现在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原大临写。在原大的基础上,把笔法练精细,再慢慢的放大练习,效果就会显现出来了。


子衿书法


笔画生硬呆滞,字体姿态没有神采……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可能是之前训练方法不正规,缺少必要的指法、笔法、笔画、结字法等一系列专项基本功分节练习造成的!

欧楷,原本属于碑文体,又是刀刻出来的工艺字。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夫,根本不懂得怎么将刀痕转换成笔意,肯定把字写死板了。所以,我主张,初学者尽量不要学欧体,一厢情愿费力不讨好。

往往初学者误以为楷书就得慢慢写,于是,看一眼写一笔,笔画之间没有笔断意连,像拼图游戏似的。其实,楷书并不都是慢写出来的,一个字必须一气呵成,甚至连续写几个字的时候也要保持相互间顾盼呼应,笔势承接,气韵贯通。

之所以字体风格各异,犹如不同情调的歌曲,节奏与速度各有要求。打个比方,欧楷,笔画起止之间,行笔节奏感相当于齐步走口令1~2~1,颜体动作稍快一点点,赵体更快,接近跑步走的节律。

这种节奏概念,在初始练习笔法的时候就得练好,书写每一个线段或笔画都必须要有节奏,而且节奏快慢决定了速度。

比如赵体楷书〈读书乐〉等,节奏都比较快。

因此说,行笔节奏是直接影响字形活脱与否的重要因素。不论什么书体、字体,不练节奏绝对是一大失误!

绝大多数初学者,都是一起步就直接照着字帖硬性模仿,实际上是违反〈书法训练操作规程〉的作法,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科学、系统、正规、专业的训练套路是,如图:

如图所示,书法训练过程犹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必须按这个一步步进行,否则,单纯依靠临帖的练习方法不完整,所以,是绝对不行的!

正常情况下,①~⑦属于基本功技法训练,必须在正式临帖⑧之前完成,这个周期大约十天左右。很多人就是由于忽视了这十天基础技法训练,急于求成,嫌麻烦,于是就直接照字帖写,结果,练了十月都写不好,久久不能入帖,不仅进展慢、周期长,以至于偏离正宗的书法轨道,走进练毛笔的死胡同,深陷误区不能自拔。

解决办法如下:

1、采用科学合理的执笔法,千万不要使用当今流行的假冒伪劣的五字(五指)执笔法。


2、重新进行指法、笔法动作练习,明确指头职责分工,并且熟练指法、腕法、肘法协调关系。重点是笔法节奏与速度。

3、反复精熟笔画写法,达到分类默写,每一个画只写一遍,个个不错。坚决不能有像写美术字那种描画棱角形状的动作。



4、运用单勾摹写法熟练字法。


以上是我的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临摹的还是有一定的功底。但不够精准,问题出在读帖方面。


从临摹作品看,可能临摹的《九成宫》范本不是最佳范本,亦或是现代电脑处理以后的范字,最突出的就是不少的点画原本是圆形轮廓的地方变成了方笔,且见棱见角,能够写出如此的方笔点画,到难能可贵。但不符合原帖法度。



临摹作品中最精彩的是“无”字,但四点中点写成了近乎直角三角形的造型,这是不对的。欧阳询楷书《九成宫》的点画是方圆兼具的,没有象魏碑中那样的方形点画,虽然欧阳询汲取了魏碑书法的元素。这种近乎完全三角形的点画处理,使得点画造型非常僵硬呆板,看似干净却失去了自然之美。临摹要尽可能最大程度忠实于原帖,才能真正学的原帖的菁华,而不是参考其它人的东西,就是临摹要无我。题主所附作品,点画功夫相对结体略好一些,但没有把欧阳询的点画写活了,可以说被简化了。这在临摹学习中也是不好的做法。题主的问题至于临摹前的读帖不够精准和在思想上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忠于原帖。所以普遍字形和点画不准。同时,点画只是大概略得其形,没有注意到欧阳询楷书点画细微精妙之处。还有结构,在作品中只有“谢”、“质”、“无”略带结构之形,但点画位置与形态仍然存在问题。



“变”字由于变化较多,题主在读帖和处理点画位置、形态的处理上明显不足,关键是没有找准各点画在格内的准确位置。点画线条形态也不准,如“变”字下部的撇捺点画,特别是捺画,过于僵直了,捺画的收笔轮廓线不够饱满,见下图范字的捺画收笔出的轮廓线,不是僵直的,而是带有一定的曲线。临摹之前一定要坚持少而精的学习方法,落笔之前要精准读帖,象照相机那样印到脑子里,准确找准点画的形态位置,然后再落笔临摹。


翰墨书道


看了你的习作,感觉相当不错,成绩还是主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或者有不满意之处,这很正常。

书法学习是一条漫长的修行之路,起起伏伏,沟沟坎坎,

有时山穷水尽,有时柳暗花明,只要你对书法保持热爱之心,

长久坚持,最终必然会进入较高境界。

不要太在意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而烦恼。

若干年后,当你重新审视你的往日习作时,你曾经的困惑

和遗憾会给你一种别样的感觉,这是一种快乐的感觉和一种

美好的回忆,你会清晰地发现昔日的稚嫩,笨拙陪伴你

一路走来,走向成熟,走向圆满,也更清楚地看到,昨天

种种的失败才是你今日书法走向成功的必要铺垫和基石,

我认为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而且你还要明了一件事,

你对自己的书法不满意是一种非常有益和健康的心态,

这种心态恐怕一生都会伴随着你,因为人在一生的书法追求

中,很难会出现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如果总是认为自己

已经非常完美了,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这时往往反映出

你的进步已经停止了。


素里布衣杨半


1.看了你的字确实下过功夫,写的不错了。有个问题,欧体方笔是特色,但方笔不等于偏锋,你写的多是偏锋,显得笔画像“片”,显得薄气。通片下来处处字字都偏锋,没有笔画上的变化自然死板不灵动。改用中锋写方笔才正确,中锋才厚重,配合粗重力道的变化,配合姿态的变化才能灵动。

2.注意穿插临习欧体其他字帖,别死临《九成宫》。你会发现都是欧阳询写的碑,不同时期面貌确有不同。都是欧体都临习也是提高。

3.《九成宫》碑自己的问题。故宫李琪藏本和日本三井藏本是同一块碑两个时期的拓片,它们面貌相近也不相同,都要看,都要临习。甚至田蕴章先生家藏本(有人说是近代翻刻的)看看写写也很好。当收集的版本多了就知道欧体不是只有一个版本,略懂帖学对下笔临习只有好处。

4.多看视频示范,如田蕴章先生就讲过,欧体的竖画(中间位置)可以写的细一点,都是竖画,都一样粗细,字就死板,毕竟书法不是美术字不是印刷体,书法讲究神似,变化。


tjsjsh


灵动与连贯性…说简单点理解就是书写性,熟能生巧。

看字的笔画写法是对的,

读懂大圈,呼应,小圈

书写连贯性的来源是

1”大圈”:写一个字笔的运动轨迹,前一笔的收就是后一笔的起,连绵不断。不是每一笔都是重新起笔的。飞度:空中轨迹。

2“呼应”:笔画之间,部首之间,前后左右上下的变化呼应,比如:横的覆仰平,竖的相背,等等

3“小圈”:笔画的起行收的动作精致,行的变化。

学其他书体来改变:行楷,行书,草书。

看看写经体和墨迹的《灵飞经》《智永真草千字文》《陆柬之文赋》





清扬有仪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今人临写唐人楷书,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描字,而不是写字,这个问题当代一些公认的欧体楷书书法家都没有突破这个局限!我看了题主所附的习作,也正是这个问题,所以,描出来的字,笔画僵硬,缺少灵动和连贯。

这个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唐人楷书大多数是碑刻,后人很难看到其真实的运笔,也有可能一些痕迹在刻字的过程中就失去了。

解决的途径,我给很多人建议过,可以看一下赵孟頫的楷书和行楷作品,如《寿春堂记》、《三门记》等等,有精力的可以学学,没有精力的也可以看看,虽然不是欧体,但目的是悟出笔画之间的承上启下和呼应关系。

尽量体会自然书写的状态,而不是描字,才能将楷书写得灵活生动一些。在现当代书法家中,我认为启功先生是明白这一点的,也可以看看启功先生的楷书,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


这是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分享给书法同道,希望有所帮助。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