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间架是扁形吗?

简根基


隶书的出现,在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

隶书将文字由象形文字变为方块汉字,在两汉成熟并发展至顶峰,此后一直沉寂,直至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崛起重现辉煌。

清代隶书相较汉代,面目为之一新,既取法于汉,又有别于汉。


就汉代隶书而言,以扁形居多,但方形也不少。比如《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不仅用笔以方笔为主,结体也以方正为主。


清代隶书则吸收晋唐以来各种其他书体的成熟笔法,又因羊毫的使用,其面目又有所不同,风格各异。

例如金农,早年取法《乙瑛碑》,字形方中求扁,中年后参以《天发神谶碑》笔势,字形拉得特长,自称“漆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那究竟隶是什么,隶与篆又怎么区别,有说∶“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但可以肯定一点,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篆字长形,纵向取势;隶字扁形,横向取势,纵收横展,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也就形成了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相比篆字线条更是强化了提按粗细变化并有明显的波动性。

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方便书写,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但如果说扁平是隶字的绝对字形也不尽然,我最喜欢的一本《祀三公山碑》帖,他的字体在篆隶之间,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有评说此碑:结构有圆亦有方,

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齐白石先生就深受此碑影响,书法劲古,笔锋遒劲浑厚,据传当年齐白石得“祀三公山碑”帖,如获至宝,认真领悟、习摹,爱不释手。正因为他能够博采众长,才开创出一种既含前人又孕自我,方正奇险、天趣横生的独特风格。

我也喜欢《祀三公山碑》哟,哈哈.......努力吧!


默杨


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之所以在扁方前面加上“一般”,是因为绝大多数隶书字形为扁方,而简书、帛书的一些字例外,还保存了篆书长方的特点,我认为是由于变化还不完全吧。也有人认为在竹简上写字,字形不适宜横向。

下面来看看这些典型的隶书作品。



古人对《张迁碑》的评价是“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由篆入隶,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线条形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例如篆书的横是一条细瘦的直线,隶书的横则有“蚕头燕尾”形状的,即起笔处像蚕的头,收笔处像燕子的尾巴。另外,篆书是圆笔,起收笔和笔画转折处像铁丝的圆形头尾和铁丝弯转的形状,是“圆转”,隶书则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

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笔画纵向延伸,字的形状呈竖长方形;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字形呈横长方形,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和呈现出来的动态最为恰当。





看完这些隶书经典,再看看几个篆书经典,对两种字体的字形结构特点就会更加明白。




大悔忆智冰


不一定,可能大家常见的隶书都应该是扁的,所以隶书的特点是扁而长。什么礼器,石门,乙瑛,史晨等等,大多数隶书都是扁的。

像汉简和帛书里就有例外,因为从篆入隶的时间比较早,个别还保留了秦小篆的结构。

当然,我有人是因为汉简竹条比较窄,横向写起来放不开,所以纵向写出来,不过隶书少的可怜,多用于章草





说万事没有绝对,隶书的整体是扁平的,我只是举了些特例。

别人讲的我再讲一边就没意思了,浪费口舌。

喜欢我的可以关注私信我,我分享书法视频资料。


我是杅舟


说到书法中的真隶行草篆,哪个都有自家的独门秘籍,或者形式规范,这个自不待言。同时,也要看书写者的个人偏好。

我们一般看到的隶书,是前人经过无数改良和规范的隶书,是在篆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上都是横向发展型,这和隶书本体的书写要求有直接关系。

说一句最露骨的话:隶书就是横征暴敛型的。

它的横向笔划善于铺张、伸展,要充分体现出这个字的美感和空间,那就只有放长击远,以示它的灵动形态。我们现在书写的隶书,为了追求极致,特意将撇笔、捺笔作延展状,一是为了有效支撑,求得平衡之美,二是中宫紧凑、四肢舒展,以求张驰有度,也即我们常说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其实隶书还有很多书写要求。例如:蚕头燕尾,燕不双飞,中宫密致,惊鸿一瞥(撇)等等,都是隶书书写中的规范要求。

当然,我们个人的书写习惯也有千差万别,有的人喜欢将偏平发展到极致,整体看起来像一部土坦克,敦实厚重,还有人追求它的玉树临风,那就玉立眼前,亭亭净植,像一株挺拔的白杨。

所有这些书风,是个人的喜好决定的,在不脱离规范的情况下,淋漓发挥,将自我的感受揉进书写的笔触之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隶书艺术。


龙吟148119260


隶书的间架结不完全是扁形的。汉《赵宽碑》、《夏承碑》就不是扁形的。

隶书扁形也可,不扁形也可,关键在笔法,凡是用隶书笔法书写的,都可称隶书。书者,一定要走出隶书扁形的误区。





中州耕牛堂主


隶书的间架是偏于扁形,但不限于扁形,隶书的间架结构要旨颇多:

1、隶书的产生

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汉代,篆书繁缛的书写方式已无法负担或满足当时的需要,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应时而生并得到空前发展。但一般认为隶书起源于战国,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2、隶书的写法

民间流传的“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口诀”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写法要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对于认识隶书的特点、写法会有诸多帮助。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隶书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之说,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笔画应写得古朴;篆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横向发展,如扁形动物龟、鳖之状(这就是楼主所说的扁形间架)。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

书写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时,先平出,再挑脚,形状似蚕之头、雁之尾。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有的用“停驻”。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体型方扁是隶书结体的基本特点。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字型的方扁取横势,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隶书除了8个基本笔画,还有更多的变化笔画。书写时,重的笔画要写得饱满,轻的笔画要写得秀气;要有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节奏,写出方劲有力的效果。

总之,书无定法,大体须有。以上口诀算是所谓的“大体”,或者说是隶书的书写共性,初学者可借鉴之。但是,不管是隶书还是其他书体,若碑、帖不同,其用笔、结体亦不相同。隶书如:

《张迁碑》——方劲沉稳;

《曹全碑》——飘逸秀美;

《乙英碑》——峻严峭谨;

《史晨碑》——端庄秀雅;

练书者,七分读帖三分写,既能入得帖,也能出得帖,兼取诸长,终成自家!


静水笑沧笙


艺术,需要不羁,如果规矩限制,何成期艺术焉?😂



隐子书画


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用笔上往往遗留有篆书的笔法。结体上要求横画平竖画直,但是,横平竖直不是绝对的平或直,平、直中应有变化。初学隶书,首先做到横平竖直,字形才会端庄平稳。

孙过庭《书谱》中说:“隶欲精而密”,指的是隶书结体笔画排叠相距较近,分布均匀,疏密得宜,留放有则。只有在结构上做到横平竖直,疏密均称,字形才能中宫收紧,重心稳定。但也要注意平中求险、拙中带巧。

隶书结字从整体上讲,取势略扁平,但并不是说隶书每个字都是扁形,应因字立形,笔画少的字取势应稍扁;笔画多的字,要顺乎自然,取势要长 。初学隶书,切忌凡隶书扁势。

现代龚望所书


史晨碑
曹全碑


茂林品墨


隶书的间架基本上偏向于扁形。讲究"蚕头雁尾",左右伸展。竖画偏短。如《曹全碑》是扁形的代表。隶书经过这么多的演变,如刘体隶书就偏于上下偏长,左右偏短,蚕头雁尾已淡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