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近80%的家庭财富都拿来买房,买到安全感了吗?

月亮再亮丶終究冰涼


一个房,侵吞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财富,用20年、乃至30年的时间去背负房贷,不敢消费、不敢生病,这真的值得么!我个人认为很不值得,但是却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虽说,买房的确是买不来安全感,但是不买房就会有安全感么!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早买房的还能暗自庆幸;那些还没买房的人呢,除了望房兴叹,还能做什么,这才是令人真正悲哀的地方!

买房不等于买到安全感,但是不买房就更没有安全感

有房才有家,这是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概念!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有所淡化,但是买房结婚、学区房,依旧是我们年轻一代,绕不过的关口!

没房没车,如何结婚,小孩如何上到好的学校!在一个城市没有房产,就如同浮萍一样无处生根,这不正是,春节一来,千万人迁徙的根本原因所在么!不就是,因为在城里没有一套房,成千上万的摩托大军,要不远千里要回家过节!

家,是一种思念、也是牵挂,而房、是家最好的承载主体。有了房,不一定能有家的温暖、带来安全感,但是没有房,就一定会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们需要买房,人人有房住,但却不需要高房价,侵吞我们梦想的、让我们失去安全感的,有可能就是那高高在上的房价!

80%的财富,都用来买房

其实,买房并不是重点,问题真正的关键,就是高房价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负担!为什么家庭80%的财富会用来买房,我认为主要原因无非以下两点:

  • 其一,就是传统家的概念,没有房子就没有家、娶不到媳妇、生不了娃,不买房怎么能行!

  • 其二,国人的投资渠道狭窄,股市风险高、存款抵御不了通胀,与其让资金贬值,不如去买房!至少从过去十年的发展来看,房产是最保值,且最安全、升值潜力最大的投资方式!即使2018年,整个房地产市场趋冷的情况下,房价下跌的幅度也很有限,谁又能说,未来房价不会继续上涨呢!

总之,有钱买房,依旧是很多国人的选择,尤其是刚需一族,谁让现在的丈母娘都那么“强势”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财经问题就请点击关注【财经者思】,记得多多点赞哦!!!


财经者思


中国人对房子真是有与生俱来的依赖性~有人说,中国人有两个天生天赋,一是种菜,二是造房~!我以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社会为主,古人首先解决的是人们吃住的问题,所以一代代传下来,到如今还是对房子情有独钟。

说个我爸妈的例子吧:我爸妈,现在都70多了,祖辈都是农民,一辈子的成就对他们来说,就是养大了三个孩子(两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和造了一个五层楼宅基地房子!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的老房子还是二层土木结构的,楼上楼下通过一座木楼梯,奶奶,哥哥,我三个住楼上,爸妈妹妹住楼下。晚上时候是最热闹的,三个毛孩子奔着"咯吱咯吱"木楼梯,上上下下的捉迷藏,奶奶跟在后面追着跑,总当心我们摔下楼梯!~哎,时间如梭,转眼过了几十年,好怀念当年时光!

在我们大了之后,都到外地读书工作了。按说家里就两老人,一间两层老房子足够了,可我父母就是要拼着老命赚钱拆了老房盖新房,非得造好现在的五层红砖房才心满意足!我想全国各地都有无数这种情况吧,可见,房子在中国人心里有多重!~

所以,买房或造房对国人心里有多么大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外国人也许永远都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行为,因为他们不懂中国文化。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一大追求。房子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可以祖祖辈辈传下的基业!


八面古月


我们国家房子是居民最大的财富之一,但是绝对没有到拿家庭财富的80%来买房的地步。

中国人究竟拿多少钱来买房呢?

我们可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201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228元,不过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有19853元。也就是说全国居民人均积攒了8375元,全国人民大约积攒了11.72万亿元。

其中,主要支出最大项就是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人均5631元,约占人均消费支出的28.4%。第二大比例部分,就是人均居住消费支出,是4647元,约占总消费支出的23.4%,真的也不少。

但是居住消费支出不等于购房支出。居住消费的基本消费支出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购房消费支出;第二,家庭装饰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支出;第三,房屋大、中修及设施设备改造以及物业管理消费支出;第四,使用过程中的水、电、气、暖等方面的长期消费支出。

其实大家也可以想想,住房消费支出的其他部分实际上占的钱数也不少。

一般来讲,购房消费支出能占居住消费支出的80%就不错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居民用于购房支出的财富,约占居民总收入的15%到20%就很不错了。大约能占到6~8万亿人民币就不错了。

从住房销售情况比较

201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49973亿元,增长12.2%,再创历史新高。但是住房贷款增加了多少呢?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增加6.45万亿元。

不过约15万亿元的房地产销售,并不是全市个人住房创造的,还包括企业购房。这15万亿元的销售,也不仅仅全部是住宅,还包括商业用房。

住宅方面的资产投资,仅占全部房地产投资的70%左右。在扣除新增房地产贷款,居民累积收入投入到房地产中的钱数只有6~8万亿,是符合逻辑的。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信息,2018年全年增加存款13.4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7.2万亿元,住户存款主要指的是居民存款和非营利机构的存款。存款的增加和房地产的消费也是数据相符的。



80%是怎么来的?

80%主要指的是我们居民的财富中房子占的比重。网上盛传的,我们国家全部房产房产总价值大约达到了400~500万亿人民币。2018年底的广义货币M2,也就是机构和大家的所有存款,也仅仅182.67万亿。

根据2018年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指出,房产财富约占城市家庭的77.6%。而学历越低,家庭配置房产的比例越高,初中及以下房产比例高达80.9%。

从这一角度比较,确实房产能够占到我们居民总财富的80%。

根据2018年胡润财富报告,我们国家的千万富翁中有10%是炒房者,他们的房产投资占他们总财富的85%左右。



所以说对于不少居民,房子价格能够占到家庭财富的80%,但是这部分财富主要是由于房价急速攀升引起的,而不是过去将家庭财富的80%用于购买房子引起的。对于单纯买房子用于居住的人来说,这些财富都是浮云。


暖心人社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买房看着房价涨了资产就等于增值了吗?买了房家庭生活就一定幸福吗?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先说说房子让资产增值的事情,房子是涨了,固定资产是增值了,但是你卖了吗?如果卖了恭喜你,你的实际资产的确增值了。但如果没卖,房子就一定会继续上涨不会下跌吗?而且就算想卖又真的能够快速出手卖掉房子变现吗?估计很难,就目前来说,刚需买不起房,炒房客因为可能出现的房产税也不敢轻易增加房子,这房子拿在手里卖不出去也就算不上资产了,甚至在未来是否会成为负担都不好说。在我看来现在房子看似增值其实已经套牢了很多人,套牢并不一定亏损才叫套牢,卖不出去无法变现也是一种套牢方式。

然后再说说买了房子就等于有家有幸福吗?我看未必,有多少家庭是还没达到买房能力的情况下贷款买房的,最后看着这资产不断增值穷开心,看似拥有百万甚至千万的资产,实际过的日子乞丐都不如,每月拿着高收入基本全部都送进了银行,实际花在自己身上,改善自己生活的钱却没有多少。部分家庭因为供房压力产生矛盾不欢而散,因为房子出现了多少假离婚买房最后变成真离婚的。其实说起来,这些房奴还真是挺可怜的,哪里有什么幸福可言啊。

看看那些靠着房地产发财的大佬,哪个不是早早开始出售自己手中的房产,李嘉诚都已经清空好几年了,也多亏了炒房客当时的投机热情让他出手的如此轻松。王健林同样也在变卖房产相关资产,看似是拿来还钱,不过谁知道他是不是还有其他打算正在优化资产呢。

到底什么是资产,能够变现,能够产生现金的才是资产,其他地方我不知道,看看深圳,每月还款两万的房子出租1.2万元,这明显是亏的,之前租过这样的房子120平米,售价9万每平米,一套差不多等于1000多万,每月月供2万多元,要还款三十年。而当时我租的时候是两年前,租金只需要1.2万,那么这么算来租金大概只能承担月供的一半左右,剩下的还是需要购房者从自己收入中划出。最近刚经过那附近,目前房租有所提高同类别房子租金涨到了1.5万但这还是不够抵消月供啊。这到底算是盈利还是亏损呢?而且这么高的房价刚需是不用想了铁定买不起,而炒房客在这个时间点是否还会有人愿意接手很难说,这房子卖不出去拿在手里无法变现,这哪里是什么资产啊。

当然以上说法对于那些有实力买房不存在压力,不会影响生活质量的人来说不适用。

最后总结,房子涨价没给普通人带来任何好处,还套牢了很大一部分人在其中,这部分人很可能在未来为自己的贪婪而买单。


初心价值


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的话,我认为大部分中国家庭买房子后,安全感确实提高了很多。

房子在中国代表的不仅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身份以及一种安全。很多中国老百姓其实都不喜欢租房的日子,特别是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他们认为租房子是不安定的,所以很多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非要男方有一套房才可以,没有房子就不愿意嫁女儿。



虽然买房之后掏空了很多家庭的财富,而且未来几十年还要面临很大的月供,但至少买房了之后,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就意味着安全了很多,而这种安全意识主要来源于几个原因。

第1个原因,有房才有家的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很多国人的认识当中,有房才能算有家,如果一个人在外面租房,哪怕你已经结婚生子,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有家,那只能算是流浪的生活。除非你有了自己的房子安定下来了,那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家。

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很多年轻人在结婚之前都必须买下一套房。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北京首套房平均购房年龄是27岁,这个首套房平均购房年龄要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比如目前日本首套房购房年平均是41岁,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首套房平均购房年龄也是在30岁以上。

第2个原因、来自于对房价上涨的一种恐惧。

2010年之前很多人绝对不会想到我国房价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当时很多人即便有钱也不会买房,而是会拿去投资实业或者做其他的。比如网上流传一个很广的例子,深圳南山有一个人就是在2006年的时候把房子卖出去创业。但是到了2016年的时候10年创业所赚取的利润刚够把之前卖掉的那套房买回来。

所以最近几年房价的高速发展已经给很多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老百姓对房价的判断已经模糊,因此很多家庭哪怕没有钱也要去借钱买房子,因为他们担心,如果现在不买,未来房价会继续上涨,到时更加买不起。而买了房子后就不会有这种心理上的担心。

第3个原因,房子是抗通货膨胀的最有效手段。

过去十几年我国的m2发行量一直都处于高位,m2的发行量比GDP的增速要高很多,所以导致物价上涨比较快,过去十几年,我国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至少在6%以上,也就是说货币每年都在以6%的速度在贬值。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家把钱放在银行或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其实都是一种亏损的状态。

而通过观察过去十几年的楼市,房价的涨幅要比通货膨胀率更高,所以过去十几年房子就成为了抗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手段。也正是基于历史的这种判断,所以很多人目前买房也是相信房子是抗通货膨胀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这样可以给他们财产的增值或者保值带来一种安全感。

总之,目前房子确实能给很多老百姓带来安全感,但我认为未来房子的这种安全感能否继续存在是一个未知数,假如未来我国房产出现过剩,而且房产税又推出来,那到时候持有的房子越多,负担会越多,到时候房子不但没有给大家带来一种安全感,反而有可能会成为大家的一种负担。


贷款教授


中国人近80%的家庭财富都用来买房,这主要是中国人对于“家”的定义,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之中,“家”是最重要的关系,整个社会都是通过“家”这个细胞单元串联起来的,所以说家国天下,为国为家。

“家”这个概念既有精神上的和血缘上的联系,比如亲属和婚姻等等,也有物质上的表现形式,那就是住房。所以说如果理解了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思维方式,我们就不难理解房子在中国人消费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人可以一辈子省吃俭用,但不可以没有住房,这让很多外国人不理解,就好像他们不理解,春节为什么一定要回家过一样,曾经有外国人说,每逢春节,中国整个国家都在流动,人们争先恐后的拿着一张车票,就为了回家团圆。

在中国人的眼中,你可以不帅,你可以文化水平低,但如果你有住房,那么你就可以先成家后立业。基于这一点情感因素和思维考量,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保持了10年的黄金增长,中国投资骗人的方式有很多,但没有售楼小姐的话,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骗人:快买房吧,再不买房子价格又涨了。

所以说中国人通过房子的消费,确实买到了一定的安全感,因为在中国目前的投资渠道,无论是自我居住,还是固定投资,房子都是一个不二的选择,既能保值又能增值,带来的安全感确实非常强,甚至很多上市公司在业绩亏损的时候,摆脱困境的最快方法就是卖掉一二线城市的几个住房。

综上,目前在中国通过住房确实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并使人们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但随着房地产红利期的结束,人们的安全感诉求会更加多元,比如社会认同、价值认同、思维认同等等,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小散李大鹏


中国人喜欢买房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买的房子安心。所以有一年,深圳有一个活动,就是征集一个关于什么是家的广告语,结果最后一句【家是放心的地方】,获得冠军。不过,后来又听说这句话是剽窃新加坡的房地产广告语。老道也是无语

家是放心的地方,这一句话道尽了一切。然而,这个家只是一个实物。它是不是真的让你放心安心,这真不一定。本来买房只是想买一个安定与放心而已

记得有一次我在幼儿园的小区等待女儿放学,快六点了,有一个老人依然在小区徘徊。于是我就跟她聊了起来。我问她怎么还不回家?她说回到家心情就不好。那老头忒烦人。


太素老道


2017年1月17日,广发银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的家庭户均资产规模从2011年的90.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42.9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9%,预计2018年家庭户均资产161.7万元。

而在这个家庭财产之中,近80%的财产都用于购买住房了,房产支出比例为美国人的两倍以上,所以说中国人都在为房而生活都不为过。

先不说这个研究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在我国确实存在不少两代人一起凑款付首付及还月供的情况,仅房贷一项最少伴随了最少80%的中国人大半辈子,截止201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的余额已经达到20万亿的规模。

买来了安全感了吗?

无论大家承不承认,目前房子确实可以给国人带来安全感,这是由于我国房子的属性所决定的:

(1)传统观念:在国人的传统思维里,租房不叫房,因为房东随时可以撵人,没有给人带来任何的归属感感,只有自己的房子才是家庭的港湾;

(2)户籍政策:在我国要融入一个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里,入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买房落户,只有落户了,自己在这个城市里才不算外来人,才有家的归属感;

(3)教育政策:我国的房价之所以高升,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即教育政策,父辈的可以苦自己,但是不能苦孩子的思维,而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学业,不想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只能买房了。

房子可以带来上述一系列的好处,再加之我国的房地产是过去四十年以来一个绝佳的投资产品,以是十大城市为例,过去十年年均涨幅最低的都有8%以上,这就是为何我国的家庭财富会集中到房产中去,因为它不仅确确实实可以给广大居民带来安全感还带来增值。

中国人有多么爱买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我国商品房交易面积达169408万平方米,销售额达133701亿元,假设首付款平均为40%(不少家庭首付不仅仅最低起点的30%),那么首付资金为:133701*0.4=53480亿元。

5.348万亿是什么概念呢?2017年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为25974元,但是人均支出为18323元,所以人均剩余的资金为25974-18323=7651元,2017年末,全国共有13.9亿人,则2017年剩余的总财富为:13.9亿*7651=10.63万亿,相当于2017年国人赚的钱一半以上都用于买房了,这就说明中国人有多么爱买房了。


鲤行者


不得不说在中国确实是买房才有安全感的国家,这是国情 ,也是民族的一种氛围所造成的!不仅现在如此,就是以前也是如此,未来更会如此!在中国人民的心理所谓的“家”就是房子,没有房子就等同于没有家,没有家,心就无处安放,人就注定流浪,所以我们需要买房!


其次房地产不但具有居住的属性,还具有保值和抗通胀的价值,甚至是这几十年以来最安全的投资理财方式!要知道购房是一个30年期限,5.2%左右利息的优质贷款,更重要的是你只出资30%,而银行贷款垫资70%,所以房价出现大跌的几率太低,安全系数相对其他理财非常高!


于是网络上出现了这样的段子,有人提问道:你为什么要买房子?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答案。

——为了赚钱。

——为了结婚。没房子没人愿意嫁给我。

——为了抵御通货膨胀,钱存在银行贬值太厉害。

——为了证明自己。

而我见过的最奇葩的答案,来自深圳圈内一位著名的女投资客。

——我就是喜欢收藏红彤彤的房产证,我的梦想就是在保险箱里装满房产证。


所以现在的中国市场里,80%的人用自己的财富去换取房产确实是在他们看来比较安全感,幸福感的事!毕竟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是用房产证的厚度,以及房子的地段来衡量你的价值的标准之一!例如相亲的时候,女朋友一定会问你有没有房?而丈母娘则是更加严厉的咨询:你有几套房?因为有没有房关乎着未来能否维持生活,而有几套房关乎着未来能否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觉得我能理解中国人近80%的家庭财富都拿来买房这个事实,因为环境是这样,压力是这样,被迫着你不得不这样!根据调查统计,许多有房的人所具备的幸福感的的确确比无房人来得高!但是无口厚非的是高房价也确实在剥夺、摧残、甚至埋没了许多年轻人的志向和创新,房子就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谢谢您们的支持。


琅琊榜首张大仙


是的。

我们国家最有名的北漂,我的理解就是没有房子漂泊在北京的朋友。

都说明星有钱,当初马苏孔令辉恋爱期间闹矛盾时,孔令辉的一声滚就让马苏明白了房子的重要性,后来马苏就跟拼命三娘一样接戏,终于买了房子的那一年才觉得自己有了家!

中国人对房子的执着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而是我们中华传统中深入到骨髓的基因遗传!衣食住行。衣食都比较容易满足,花钱可多可少,但是房子就是大数目,所以说占到家庭财富一半以上很正常。

中文的家字就是宝盖头,说的就是房屋,有房才有家,安居乐业就是说有安定的居住地才能好好的去做事,所以房子真的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的首要目标,没房真的是漂泊不定随时都可以让你滚出去!

朋友,你有房了吗?有安全感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