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農村:不是在相親,就是在離婚!

作者|之心小貝

女孩成了“唐僧肉”

我們的農村:不是在相親,就是在離婚!

經歷了八十年代的計劃生育,九零後成了農村重男輕女傳統思想的直接體現者,這一體現的結果是——男孩比女孩多。

這些九零後男孩的父母在二十年前慶幸自己得了傳宗接代的兒子時,絕對想不到,二十年後,他們會為此整日愁眉苦臉,憂心忡忡。

我們村老張家兒子今年26歲,已經相了四年親。

身材高大,長相普通,高中畢業出去打工,一個月六千多元工資。

為了讓兒子在婚姻上有點說服力,他拿出積蓄,買了一輛價值十三萬的車。

這四年,他們見了不下三十個女孩,都是附近村子的,都在外打工。

老張本來以為憑著自家的條件,會在相親中佔據主動地位,沒想到,幾輪下來,他就被打擊得失去信心。

不是女方嫌棄他兒子不會應酬(兒子是個實在人,不會說漂亮話),就是嫌棄他家的房子沒在縣城。

如果對方自身條件好也就罷了,偏偏這些“挑三揀四”的女孩自己條件也很一般——相貌、學問、工作、家庭條件都在中等偏下。

老張和兒子一氣之下就拒絕了這些女孩,誰知道媒人後來給他們介紹的一個不如一個。

他們後悔了,央求媒人把之前介紹過的再提提試一下,沒想到他看不上的這些女孩很快就訂了親,且男孩家個個有房有車。

老張的狀況代表了一大部分農村人的現狀。

因為男多女少,所以只要是個女孩,只要沒什麼大的毛病,就可以任意挑選男孩,佔據相親的主動權。

有一些女孩一天之內會被媒人安排相親兩三場。

我們的農村:不是在相親,就是在離婚!

當男方還在忐忑不安地猜想對方對自己的印象如何,今天有沒有失禮的地方,有無可能往下發展時,女孩已經被安排著見下一個相親對象了。

最後,女孩當然會優中選優,男孩子則淪為被“選秀”的對象。

如果媒人和男方是親戚或者媒人人品比較實在,則會費盡心機為男孩出謀劃策。


彩禮成了一個坑

我們的農村:不是在相親,就是在離婚!

在農村,“娶一房媳婦,窮一個家”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就拿我們當地來說,相親當日如果雙方都看“順眼”了,願意做親,就要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見面禮:男方請女方吃頓飯,飯後送給女方見面禮。一般是一萬零一塊,叫“萬里挑一”;也有一萬零七塊,或者一萬七千塊,叫“萬里挑妻”。

過禮:男方要送給女孩兩身衣服、兩雙鞋、兩雙襪子;化妝品一套;箱包一個;三金(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鍊);另送彩禮六到十萬塊錢;再送給女方七大姑八大姨每人至少六百到一千塊紅包。

送日子(即商定結婚日子):男方一次性給女方六萬六。

結婚當天:男方要給女方買離娘衣,送離娘錢兩千塊,發家衣(新娘裡面穿的衣服),紅包若干,開門錢,梳頭錢,端茶錢等等臨時發揮的錢。(像那種當場拿不出來憤而罷婚的男孩基本上都是杜撰的,畢竟已經付出這麼多了,大多都選擇了忍)

我們當地發生過一起在結婚當天女方另外要二十萬的,最後男孩只得出去借錢湊齊。

以上花費大約二十萬。

這個花費是在男方已經有房有車,而且還是兄弟一個的情況下的花費。

我們的農村:不是在相親,就是在離婚!

如果男方無房無車,那是連媒人都不會登門的。如果男方兄弟兩個或兩個以上,女方會要的更多,為自己鋪後路。

還有的圖省事,乾脆一次性要齊,起步價往往是“萬紫千紅一片綠,一動不動”。

“萬紫”指一萬張五元鈔票,“千紅”指一千張百元鈔票,“一片綠”指一片五十元鈔票,這個不固定,主要看新郎心意。

“一動”指汽車,“不動”指房產。

這樣算下來,一場農村的婚禮大概要花在五十萬左右。

至於這些錢從哪兒來的,女孩不會考慮,更不會替男方父母還賬。

所以一場婚禮,就會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村老人掏空家底,甚至債務纏身,把人生的最後一二十年全部用來還賬。

在農村還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來總結現在女孩的嫁人規則:

“要找弟兄一個兒的,婆子四十二三兒的,家裡還有存摺兒的,房子蓋在路邊兒的。”

婆婆成了“童養媳”

我們的農村:不是在相親,就是在離婚!

九零後男孩的母親是最悲摧的一代人。

在她們年輕的時候,婆婆是一家之主,媳婦要服從婆婆,“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一個“熬”字就說明了媳婦的家庭地位。

到了她們當婆婆的時候,社會變了,媳婦成了一家之主。

這些九零後的女孩在家往往嬌生慣養,即使出身農村,也不會做家務,再加上受電視網絡的影響,出門打工又學會了虛榮。

回到孃家或者婆家,往往都是玩手機打麻將,不懂得謙讓和孝敬公婆,生了孩子也是往婆婆懷裡一丟,自己照樣徹夜玩。

說好聽一點是沒長大的巨嬰,說難聽一點是沒有教養。

而這樣的男孩也不在少數。

因為花了大價錢娶了兒媳婦,所以農村的婆婆往往要把兒媳婦高高地供著,不但要做一日三餐,洗全家衣服,抱孫子,哄孫子,更有甚之,還把做好的飯菜端到兒子兒媳床頭,讓這些只顧熬夜玩手機的小兩口坐在床上吃。

我曾經親耳聽到一個農村老頭跑到地裡喊自己的老太婆:“你快點回去,媳婦兒說想吃你蒸的饅頭了。”

老太婆就趕緊扛起鋤頭回家去。

有很多婆婆在兒子剛結婚時就對兒媳說:“你們只管出去打工,生了孩子我給你們帶。”

所以很多農村的小兩口把孩子一生,就又出門打工。

除了寄錢回家,孩子很少能夠享受到父母的教育和愛。

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在農村比比皆是,造成的教育缺陷和社會隱患非常嚴重。


離婚成了家常飯


如今離婚率高的反而不是縣城,而是鄉村的九零後。

就拿我們鄰鎮的一個村莊來說,村裡已經有十幾對九零後男女離了婚。

他們都在外打工,沒有感情基礎,不考慮三觀和性格是否相合,完全是看彼此的外貌和家庭條件。

他們在父母的安排下,送彩禮、登記、辦酒席、結婚,一步緊跟一步,不能真正意義上相互瞭解和認識,很快相親成家,很快又生了小孩,成家後一切生活又有公婆包辦,沒有盡到家庭的義務,甚至連婚姻的意義是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不像七零八零後,懂得忍讓,願意湊合。

一旦發生了矛盾,不會包容和遷就,很快一拍兩散,也不會顧及雙方老人和自己的孩子。

因為兩人都在外面打工,或者一方在外一方在家務農,夫妻分居,婚內出軌現象也比較嚴重。

有很多年輕夫妻只是靠打電話聯繫感情,很容易出現分歧,婚姻破裂就在所難免。

我們村子有一對年輕夫妻離婚之後,男孩的父親受不了打擊,天天醉酒,最後竟然神經失常。

據新聞報道,這些青年的離婚呈四化特點:

一是離婚主體女性化。起訴離婚的大多是女性。

二是離婚事由多樣化。子女老人、生活習慣等都能成為離婚理由。

三是婚姻時間短暫化。

四是婚姻價值偏激化。


因為在婚戀上佔據優勢地位,很多農村女青年就會生出優越心態,大多不想嫁給農村人。

即使嫁給農村人,因為長時間的城市生活,也讓部分女青年對沒有能力的農村伴侶逐漸心生厭倦,希望與在城市打拼的農村男或城市男結合成婚。

當我們一邊高喊要打造美麗鄉村,號召農村青年回鄉創業的時候,不要忘了,多多關注這些數目眾多的小人物,讓他們幼年有愛,壯年有妻,老年有養,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宏大的課題,需要每一個有志之士來貢獻力量!

因為,比起鄉村的凋零和空心化,鄉村婚戀的利益交換和悖離情感更叫人無限哀嘆和惶恐不安。

畢竟,兩性關係是一個社會存在的基石。如果兩性關係出了問題,社會也就出了問題!(來源|知心小貝)

網友評論

【觀點1】生了孩子就要多給她點溫暖跟愛。畢竟孩子全身心依賴著你的時候只有那麼幾年的時間。長大一點有自己的朋友。再大一點會有自己的家庭跟孩子。人生很短暫。我對不起自己的孩子不能參於她的成長。。。這文章可以說是依照我目前的生活狀態寫了。

【觀點2】在社會變遷下,年輕的一代要看誰最先成長起來,年老的一代要看誰最快適應,轉變思路。磨合前進中,年老的一代要順利走完下段路程……這就是現實!個人有個人的緣法,怎麼說怎麼做,自己衡量吧。考驗人性啊,各家難題各有不同,苦海無邊,善為本。

【觀點3】如果男的都不娶了,女的都不嫁了。過著認為自己想要的生活。社會無法延續了,社會也就會亂套。我生在了90後,目睹了小學初中同學多數的離婚。我小時候的那個鄉村,已經回不去了。這已經是不爭的社會現實。

【觀點4】雖然不認同這個地方的風氣,可是明顯這地女方地位很高啊。都說現在女少男多,女生應該是香餑餑。可我感覺我們那不是這樣的,就覺得男生只要有本事賺錢就夠了,其他無所謂,對女孩就有很多要求,女方父母也是這種思想。我是江蘇南通海門的,因為臨近上海,所以我們那農村條件還可以的,不是封閉的鄉村。

【觀點5】我大學同學92年的,農村女孩 ,還沒畢業她爸就給她找好了人家,男孩94年的,有車有房,市裡又買了新房,男方爸媽40出頭。剛過了22歲她就被迫結婚了 (她爸說你不結婚以後就別踏進這個家門),後來生了雙胞胎兒子,三年後老公出軌,和城裡打工認識的妹子搞在了一起。

【觀點6】確實是我們那的普遍現象,哪怕是離過婚的女性,依然可以找到不錯的未婚男,十七八歲結婚的沒幾年就離了,跟過家家似的。離婚率太高,沒離婚的婚姻生活也是一地雞毛,讓人根本不想結婚,寧願剩著。

【觀點7】太現實了,我生活在小城鎮,周圍不少農村的小媳婦,出來打工就不回去的,孩子也不要了。自己不想努力,當小三,傍大款。雖然是個別現象,但是現在也不少了。

【觀點8】沒毛病,我家就是魯西南農村的,我弟弟20歲,從前兩年父母就開始為他的婚事發愁,因為結婚全家舉債的更是數不勝數,身邊的適齡女孩很少,且大部分不願再回農村。 農村的光棍排成排,他們可能一輩子也娶不上媳婦了,結婚成本高是一方面,女孩的數量少更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觀點9】我表妹相親認識的,嫁了,不到兩個月懷孕。我們為了孩子以後不要擔負太多的債務,沒讓我表妹要太多。車子是男方主動買的,樓房沒要,村裡的自建房。但是自從懷孕之後,她婆婆就對她不一樣的臉色了。剛開始沒有什麼,生的時候,因為盆骨小,生不出來,醫生建議剖。她婆婆死活不同意,直到孩子胎心不穩才剖。還沒出月子,就放話幸好孩子長的像她兒子,不然就不要我表妹。有的時候真的不是想要那麼多彩禮,而是要的多了,婆家才不敢隨隨便便的拿捏她。兩個人,現在還沒有領證。

【觀點10】這些九零後男孩的父母在二十年前慶幸自己得了傳宗接代的兒子時,絕對想不到,二十年後,他們會為此整日愁眉苦臉,憂心忡忡。 哈哈,真是諷刺犀利,豫東地區也是如此,就我們一個村適齡或大齡男孩就有四五十個,女孩卻屈指可數,有的女孩都離婚三次了,再嫁人卻還是能拿到天價彩禮,這種病態的兩性現象,真是社會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