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何还一定要戴?

朕的语录


因为现代钢盔最初的作用就不是用来防弹的......


自从人类构造出“军队”这个概念的时候,钢盔就作为一种战场上士兵的必备装备而出现了;其作用就是用来防备敌军的冷兵器和弓箭(虽然效果感人)。而在热兵器出现并普遍装备军队后,将领们发现这些钢盔根本无法起到防御的作用,于是各国也都纷纷将钢盔从装备序列里面踢了出去。钢盔也就从一种防具逐渐演变成为军队精神的象征(参考德二和普鲁士)。而现代钢盔最早起源于一战时期的法国,其最初的设计理念也不是用来防御子弹,而是用来防御可能将人砸死的炮弹碎片,跟工地上必备的安全帽是一个设计理念。在各国都认识到了钢盔在战场上的独特作用之后,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钢盔:法国的亚德利安钢盔、德国的M1916钢盔、英国的飞碟式钢盔、美国的M1钢盔、苏联的SSH36等;它们在战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使许多士兵幸免遇难。而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战场上,双方步兵直接交火的情况相比一战二战时期要大大减少,那为何军队还要继续装备钢盔呢?


经过科学研究和数据测试,除去直接击中军盔的正中中心以外,稍微偏离中点的子弹是比较容易和头盔碰撞继而偏转,(其轨道运行线类似光的反射)最大限度的改变弹道方向来起到保护头部的作用。而最高级别的头盔可以达到NIJIIIA级别的防护,并且还有一定可能在中远距离上距离硬接AK47打的普通弹。到目前为止,现代军盔也早已不是一战时期的“钢盔”,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头盔,虽然与上一代凯芙拉头盔都同属防弹纤维材质,不过相比较之下要更轻便,更结实。

战场上情况复杂,军盔能够保护头部,减少榴弹、炮弹和石子碎片的冲击。也可以防御门框的碰头、翻滚时的头对地面的碰撞,在战时还可以防御从远处战线飞来的流弹(流弹不是榴弹),减少“躺枪”的几率。突击步枪的最大射程多为1000多米,倘若你与敌方的距离恰好处在敌军枪械的最大射程,虽然这个距离已经能让子弹动能大大下降,但是其仍然足以伤害头部,而此时头盔则可以正面硬刚,抵消伤害。

而在执行特种任务、城市作战和反恐作战时,我方所面对的并不全都是突击步枪和机枪,很多武装分子更多的会装备普通手枪,在抵挡口径为9*19,11.45*23到7.62*25的手枪的射击时问题不是很大。目前军队所装备的军盔,比如具有ACH的悬挂缓冲的头盔都已经达到了200G的冲击,能够放心大胆的抵御手枪子弹的冲击(当然你要是说直接抵着头盔射击就当我没说)。并且在特种作战时,军盔还能够成为搭载夜视仪等设备的“平台”,在需要使用时也是非常便捷的。


二战吐槽君


在战场上,钢盔的作用可并不仅仅是用来防子弹的,它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一个个分析一下!



1.防子弹功能

说到防子弹功能,有人不禁会有疑问!不是说钢盔防不了子弹吗?错!钢盔仅仅是防不了直射子弹和近距离发射的子弹。由于距离较远,子弹可怕的动力势能会在空气阻力、重力、摩擦力等因素的作用下会逐渐削弱,原本足以击穿钢盔的能量被消耗殆尽。所以,远距离的子弹对于钢盔威胁性大大削弱。还有就是钢盔之所以被设计成球形,是因为当子弹擦边飞过时,球形的物理属性会把子弹的力度给分散掉,让子弹尽量延切线弹出,防止击穿伤害头部,从而保护士兵生命!但是,由于子弹强大的动力,在击中钢盔时,会把人的颈椎折断。所以,大多数士兵是不会系盔索的!



2.防破片功能

在实战中,子弹的数量有限,并不能有效的杀伤敌人。真正大面积对敌造成伤亡的是爆炸引起的弹片和碎石。这是概率学问题,炮弹爆炸会形成无数的碎片和杂物,攻击面远比子弹要密集的多,更容易击中敌人。但是大部分破片不规则,冲击力也小于子弹,所以很难击穿钢盔。这也就是钢盔的第二大功能—防破片!



3.挂载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单兵作战装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钢盔已经不仅仅有防弹和防破片功能了,他的新功能就是挂载准备!可以挂载夜视仪、红外线、热成像仪、伪装网等战术配件。大大加强了钢盔的实用性能,使士兵在作战中更得心应手。



4.其他功能

除了上述常规功能外,钢盔还有许多其他功能。比如,在野外生存时,它可以充当便携式行军餐具来盛水和煮饭。在丢失枪械或没子弹不得不近身肉搏时,他也会变成士兵手中的武器,给敌人致命一击。在遇到地方狙击手的情况下,可以伪装成目标试探敌人方位来反击。在休息的时候还可以当作板凳。反正,士兵们可以把他们的钢盔开发出各种使用方式。



以上都是个人原创回答,喜欢的朋友请点个赞或关注我,有不同意见的也可以在下方讨论交流,谢谢大家支持!


军事情报员


---------------抗战攻打松山之前,美国联络组将自己的钢盔交给中国远征军。当年国军精锐部队都有钢盔!日军钢盔装备率很高,尤其是先进的98式钢盔,可以有效挡住500米距离7.9毫米毛瑟步枪弹(当年步枪弹比今天的自动步枪弹要强得多)和25米外手枪弹的直射。如果给钢盔假装前铁,甚至可以挡住300米外直射步枪弹,相当了得!

钢盔是一次大战时候发明的,主要用于防备炮弹的破片。

根据战时统计,死于火炮的士兵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死于头部和胸腹部被弹片击中。当年没有防弹衣,胸腹部没有办法防御,头部则可以使用钢盔。一战中装备的钢盔,成功的降低了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钢盔已经成为各国制式装备。就连贫穷落后的中国,也在抗战爆发前忍痛动用外汇,从德国购买了32万顶崭新的德式钢盔。

而各派系军阀也同样重视钢盔,诸如云南军阀龙云的滇军大量装备法式钢盔,宋哲元的西北军大量装备英式钢盔,广西军阀李宗仁的桂军装备部分日式钢盔。

这些钢盔是相当重要的。著名的孙立人将军在淞沪会战中,被一发重迫击炮弹杀伤全身十几处。万幸的是,他带着崭新的钢盔,头部没有受伤,最终抢救过来,保住了命。

钢盔除了可以防止破片伤以外,也可以对抗远距离射来的流弹。

很多老兵回忆,被流弹射中虽头颈受严重震伤,但毕竟性命无忧。

抗战后期,随着美国援助军事物资的进入,国军又装备了大量的美式钢盔。

实战证明,无论哪个国家钢盔,都可以有效减低国军官兵的伤亡率。所以,只要是国军比较正规的部队,都尽量装备钢盔。

在攻打滇西松山的作战时,美国联络组发现就要冲锋的中国远征军官兵,居然带着军帽,没有钢盔。这些军衔很高的美国佬,立即脱下自己头上的十几顶钢盔,交给了中国小伙子们。

国军有重视钢盔的传统,大家都看过的电影《大决战》里面,所有国军主力行军都可以看到整齐的钢盔。

------------------1979年一线解放军步兵全部光着脑袋。

不知道什么原因,解放军却有不重视钢盔的传统。

朝鲜战争中,开始是仓促进入朝鲜,连大衣都没配齐,没有装备钢盔可以理解。但之后几次战役,尤其是逐步陷入阵地战时,志愿军战士仍然带着棉帽布帽子作战,这就说不过去了。

谁都知道,美军的炮火极其猛烈,上甘岭的山头都削低了几米。这恰恰是志愿军急需要钢盔的时候,为什么不装备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钢产量低,工业水平低,生产不出来。这不是理由。

即便日本投降的时候,在中国就留下了至少70万顶以上日式钢盔(投降的日军就有120万),加上国军败退台湾之前几乎丢光了钢盔,还有苏联援助的少批数量,保守估计志愿军可以使用的钢盔至少有150万以上。

压根不是没有钢盔,说到底,之所以不用还是不重视。

在文革时期,这种轻视钢盔的风气更是愈演愈烈。极左年代,突出政治,强调一不怕死二不怕苦。钢盔是所谓怕死鬼带的东西,谁敢提谁就是落后派、保守派,被批斗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军方有识之士也提到过钢盔重要性,却被一句: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钢盔,还不都胜利了!堵得没有话说。

在1979年之前,解放军压根就没有研发过制式钢盔。仅仅在1959年前,为了应付所谓的国庆十年大阅兵,仿造日式钢盔造了一小批用于检阅。

这仅仅是是检阅而且,并不是有些军人作家所说的重视钢盔。

到了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解放军仅仅研发了所谓的79式钢盔。该钢盔还在试验期间,只有极少数量投入部队使用,目的是看看是否符合需要。

战争打响以后,轻视钢盔的解放军为此吃了大亏。当时除了炮兵以外,我军步兵没有钢盔,仅仅带着布帽。炮兵之所以有钢盔,只是因为他们被炮击的可能性很大,才额外配备。

即便这样,炮兵的钢盔也不是人手一顶。老兵回忆,当时每个排几顶,主要给炮手的,其他人还是没有。

-------------------实战伤亡太惨重,这才想到钢盔的重要性。立即从仓库里面找来50年前的日军90式钢盔,发到解放军战士手上。事实证明,我们并不是没有钢盔,是不重视。


萨沙


大家都知道,如果子弹正对头盔射击,头盔是很容易就被射穿的,根本起不到保护头部的作用。而且射击造成的冲击力还很大,容易导致士兵脖子扭断,以至于命丧黄泉。

如果是夏天,戴着钢盔还很容易生痱子;到了冬天,脑袋又很容易被冻生疮;执行任务时,钢盔也容易因为碰到东西而发出声音;如果钢盔掉漆了,还很容易反光,这些都是极有可能暴露行踪的。既然钢盔有如此之多的弊端,为什么军队还要带着它呢?
钢盔,作为现代战争中士兵的装备之一,很多人对钢盔的作用有一定的认知误区,认为其主要作用是挡子弹!错!打错特错!钢盔的最大作用是为了防止弹片伤害头部,包括外力伤及头部,是一种护卫装备。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钢盔的真实作用吧!

第一,钢盔还是可以起到防弹作用的!因为钢盔是成圆弧形的,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射来,遇到钢盔时就会打滑,进而改变飞行弹道,起到保护士兵的作用。而且,如果子弹是在500米开外射击的话,钢盔也不容易被射穿。
第二,钢盔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弹片的伤害。在战场上,不可能个个都是神枪手,百发百中,所以正面防御子弹的可能性很小,并且炸弹多,碎片伤害也多,头盔就可以挡住这些飞溅的弹片。据调查,战场上战死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死于流弹。

另外,在战场上,磕磕碰碰在所难免,钢盔可以非常有效保护头部免受伤害。同时也可以预防由于炸弹炸起的碎石从高处坠落砸伤。必要时还可以作为武器使用,在野外还可以作为容器使用。等等!
由此看来,钢盔主要是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有生命就有利于鼓舞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钢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可谓是一举多得。况且,现在的钢盔已经装备了夜视眼镜,手电筒,氧气罩等,是一种高新装备,是现代军队的必须品。


悟空八卦历史


钢盔的最早发明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然了这种发明是在不经意间发明的。当时的德国正在对法国驻地进行狂轰滥炸,士兵们赶忙前去集合参加战斗,可是有一名士兵却在厨房之中,他听到外面的轰炸声,想着找一点遮挡的东西。


突然间,这名士兵看到了灶台上的一个小锅,而且这个小锅左右分别还有两个把手,就在那一瞬间这名士兵就这口灶台上的小国扣到了脑袋上,可是它却无法固定,于是这名士兵找到了一点绳子,将灶台的两个手把系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就这样,这名士兵义无反顾的冲向了战场,这场战争几乎所有的战友都阵亡了,可是他却安然无恙的活了下来,仅仅是身上受了点皮外伤。


在这次战争之后,这名士兵的部队首长亲自前来看望他,还问起了他这个原因:


为什么你的头部没有受伤呢?


这名士兵指了指自己身旁的小锅,首长看了一下这个小锅,上面有很多子弹划过的痕迹,突然间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将这口小锅交给了工程师,希望他们能够研究出一种轻便易戴的防弹头盔。


以上便是头盔的由来,它的发明是在一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无意间发明出来的。


而我们所谓的“防弹头盔”,它的确可以起到防弹的作用,可以他并不能起到挡弹的作用,因为这种钢制头盔如果做的太厚实会给士兵们的脑部带来一定的压力,做的太薄又不能起到很好的防弹作用,所以工程师们在研制防弹头盔的时候,想到的办法就是让钢盔的表面足够光滑。


因为只有这样,当子弹的弹头和士兵们的钢盔接触的时候,子弹会因为钢盔表面的光滑度和弧度而被弹开,这样一来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弹的作用。


因为多有的子弹在飞向目标的时候都是以抛物线的弧度射向目标的,它不会沿着一条直线直接冲向目标,所以这样一来当子弹在射击到钢盔的表面上的时候,它们往往都是被弹开,而不是直接穿入到钢盔里面。


士兵们如果不佩戴头盔的话,那么被子弹命中的几率会大大的提高,人的脑袋这玩意可是不会将一颗颗子弹直接弹开的,它能做的可能就是让子弹顺利进入你的脑袋直接“落地成盒”。


可是让人搞笑的是,在抗战中的日本钢盔,由于日本钢盔上面拥有红色的国旗标志,他很容易成为抢手们的瞄准点,他们的钢盔在一定程度上是伤害了自己的士兵们。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很多士兵们都将日本兵钢盔上的红色标志成为自己的瞄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射杀敌人。


因为,红色本来就属于特别醒目的一种颜色,他们把这个弄到钢盔上反而适得其反。


历史总探长


注意一个问题,钢盔真的就是挡子弹的么?

好多时候,人们都会被一个思维模式限制住,能理解一个事物中的一个点,然后就把所有的事物都围绕这一个点展开。钢盔就是这样,这个点,就是子弹能打死人,然后所有的东西都开始围绕这个点展开。比如,钢盔防弹衣能不能挡住子弹。

▲这三级盔并不是闹着玩的

我们先这么看个问题,工地上的人员都戴头盔,他们的头盔是干嘛的呢?一块砖头从二十层掉下来,肯定没用。如果掉下来个小石子之类的呢?那肯定有用。这些都是不确定性因素,头盔防的东西肯定不是一个。战场上也是一样,致命的伤害不止子弹一个,而且,子弹在大型战场上杀人数量其实是十分有限,大多数都是炮击。

头盔真正的作用,并不是防住子弹,是尽可能的保护头部,不能因为头盔挡不住子弹,就把头盔淘汰了吧。一战时期,德军炮击法军,法军炊事员将锅顶在了头上,躲过了一劫,也正是根据这个事情,法国人才研制出了钢盔这个东西,这就是一战时期的亚德里安头盔。

头盔主要作用其实就是防弹片,而不是子弹。战场上炮弹碎片杀伤力是非常强大的,而头盔恰恰可以护住头部。战场上不光子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能致命的,而头盔可以极大程度保护都不,尽量让头部少受到一些伤害。二战中几乎每个国家都配备了头盔,而中国则是很少部分军队有头盔。中央军有德式M35,而其他军队头盔很杂,而且绝大多数士兵都是没有的,这也就是我们抗日武装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了。当年对越南作战时,我军初期没装备头盔,结果伤亡一大堆,赶紧把仓库里的头盔拿了出来,杂七杂八的种类繁多,有德式的日式的美式的,一大堆,这些头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很多伤亡。我军的头盔也正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发展,也正是这是才真正意识到偷钢盔的作用。

当代的头盔则又是一个样子,完全不是单纯保护作用了,保护是一方面,防护能力更强,同时,头盔上还是可加装更多的装备的,比如现在特种兵头上绝对不是只有一个头盔。

▲看看它这个配置里面,其实是加了好多东西的

现代头盔防护是一方面,在防护这个基础上,加上一堆东西,比如夜视仪、摄像头等,很多执法部门选择fast头盔,其实原因是更轻,很多警察光溜溜只戴头盔的不在少数。


军武文斋


答:抵挡子弹只是头盔的其中一个作用,对于直射的手枪,好的头盔能够有效降低伤害,但是对于步枪、狙击枪等等,带着头盔一样会被爆头。


现代军用头盔,最初来自于一战中法国发明的“亚德里安盔”,在头盔没有发明前,战场上阵亡的人,有超过60%是被爆炸产生的碎片击中身亡,其中头部被击中身亡的又占了40%以上。

头盔虽然不能抵挡直射的子弹,但无论怎么说,头盔要比人头硬很多,关键时候还是能保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防爆炸碎片

这也是头盔的主要作用,战场上各种炮弹和地雷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碎片和碎石,在附近数十米内,这些碎片都可能对人造成伤害,尤其是击中士兵头部时,会造成严重伤害。


爆炸碎片大多不规则,速度也没有子弹快,头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有效降低这类伤害;而且很多碎片、碎石和尘土会从头顶落下来,头盔也正好发挥作用。


二、给人安全感

在战争中,头部是人体最脆弱的暴露部分,玩穿越时都知道瞄准对方头部打;一般的人,突然听见周围开枪时,都会下意识地护住自己的头部,在战场中的士兵虽然听惯了枪声,但是头部受到威胁的心理暗示会存在于潜意识中。

这时候头盔就能起来很好的心理暗示作用,让士兵潜意识认为头部有防护,战斗力也会得到提高;比如士兵潜伏冲锋时,会下意识地低头用头盔做防护向前冲锋,要是没有头盔,估计你也没有勇气冲了。


三、防子弹

头盔的弧形结构,能有效分散非直射子弹的撞击力,哪怕是千分之一的概率,也能在关键时候保人一命;就如交规中,骑摩托车、电动车要求必须带头盔一样,子弹防不了,但是普通的跌跌撞撞还是能有效降低伤害的。

在交战时,人要向敌方射击,那么头部也会暴露在对方视线之下,被爆头的概率还是蛮大的。


四、携带其他设备

现代军事中,头盔是必备装备,不仅仅是起到防护作用;现在的士兵携带很多电子设备,比如通讯设备、夜视仪、摄像头、荧光灯、GPS、护目镜等等,能大大增强团队的战斗力。


五、其他作用

在非战斗的时候,头盔还能作为容器使用,在丛林中行动时,能有效防止头部被树枝刺头抓伤,所以头盔对士兵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谁说钢盔不能挡子弹的?钢盔虽然不能百分之一百挡子弹,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挡子弹的。

废话不多说,先来一张头盔照片。

上图就是一个被子弹击中过的美式头盔,子弹在头盔上打破了一个洞,但是最终没有打穿头盔。

在战场上,一个头盔对于士兵生命的保护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头部是人类最重要神经器官所在部位,在战场上人的躯干和四肢如果被子弹或者弹片击中,基本上只要抢救及时,基本上还可以保住性命。但是如果是头部被子弹或者弹片击中的话,基本上就直接GAME OVER 了。

所以现代国家的军队,在给步兵配备的军事装备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选择配备防弹头盔,就是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好人的头部不受子弹的伤害。

那么头盔在军事作战用,一般都会有哪些好处呢?

一、防弹功能

在现代战争中,一个士兵在战场上不仅仅只会受到对面敌军子弹的袭击,还要不时的遭到附近炮弹爆炸时的弹片伤害,或者建筑物被炸时溅出的碎片伤害。这些伤害打到人的肢体上时也许只会造成骨折或者肉体创口等伤害,但是如果击中头部,那基本上就会要了人的性命。

因此头盔的作用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所谓的头盔防弹,并不仅仅是专指防子弹,同时也是可以防炮弹破片、附近爆炸是溅起来的碎石、杂物对人头部的伤害。而且现代美军装备的头盔,还将头盔两侧的裙翼向下伸展,这样还可以有效的保护好士兵的耳部、脸部等重要的脆弱部位。

二、挂载其他单兵设备

现代军事战争中,单兵的装备不再仅仅是武器,为了更有效的战场联络,以协调与友军的作战顺序,以及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作战。单兵就需要携带比如通讯耳机、夜视仪器、甚至防毒、防尘面具等装备。而这些装备,都可以通过集成在头盔上面使用。

这个时候,头盔就变成了单兵很多重要设备的挂载平台。有了头盔,单兵就可以在很多恶劣、特殊的环境下,有效的作战。这对于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现代战争中,头盔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其意义已经不仅仅只是普通意义上的防护工具,更多的作用是体现在提高士兵信息化作战能力,以及为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而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这对于提高步兵战斗实力,以及战场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


落下m


记得《亮剑》里有个镜头,独立团突围到一个村子里,又和小鬼子遭遇,政委赵刚指着几百米外一个带钢盔的鬼子兵和李云龙打赌,说能一枪放倒,李云龙说太远了不信,结果赵政委神勇,果然一枪爆头,子弹正是从钢盔正中穿过,鬼子立时毙命,这让李云龙对政委的枪法刮目相看。

这不是电视剧的杜撰,钢盔的确挡不住步枪子弹的正面射击。不少小鬼子就被他们的钢盔坑过。以前鬼子的钢盔正中都有个红色五角星,在诺门坎战役中,很多苏联红军狙击手在远处就是瞄准鬼子钢盔的五角星打,一打一个准,吓得日本鬼子在此战后取消了钢盔上的五角星。

还有一次在中国战场,日本的战地记者请一个刚获军功章的军官照相,这个军官在战场上就摆起了POSS,还向士兵借了一顶崭新的钢盔,戴在头上,结果对面国民党军阵地上一个老兵油子,看到对面太阳光反射一闪,想着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端起中正式就是一枪,子弹穿过钢盔,鬼子军官一命呜呼。

钢盔的真正作用是防弹片杀伤,战场上80%的伤亡是炮弹破片造成的,所以战场上最要小心就是炮弹。当然钢盔还有很多附加功能,比如可以当锅做饭,烧水,甚至可以像《三毛从军记》里的三毛那样在河边洗澡。


浩荡扬子江


其实戴钢盔和工厂戴安全帽性质差不多,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工厂里如果不戴安全帽的开工,碰到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故,往往会捅出大篓子,一个磕碰也许就要了命。戴上安全帽,一些大事故会变成小事故,小事故则会小事变成没事。


当然也许有人会抬杠,我不戴安全帽照样安全。


但是在工厂中,如果不戴安全帽,也许楼上掉下的一棵螺丝钉就能把人砸成脑震荡或者植物人。

战场上戴钢盔和工厂的安全帽有异曲同工之妙。


士兵戴钢盔用处很多,防子弹只是其中之一。或者说钢盔防正面来的子弹,只是钢盔的防御功能之一,还是最弱的那种。


如果子弹迎面打来,不偏不倚的打中头盔,钢盔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本来一枪致命必死之局,也许这么一缓就变成了受伤,救人一命。


士兵的钢盔另外一个主要作用是用来防备战场上纷飞的弹片,一战二战时,现代化的火器大量使用,人脆弱的身体和这些现代化武器一对撞,往往灰飞烟灭。


不管是手榴弹还是炮弹,都威力惊人,一炸之下的冲击力固然巨大,但是炸完后乱飞的弹片更是颇具杀伤力。所以一战的时候就有人研发出了钢盔,来减小弹片的伤害。

钢盔的发明也很有意思,据说灵感来自于法国一个炊事兵,这位小兵胆子很小,战争开始时他就把煮饭用的锅顶在了头上,一场仗打下来,这个小分队队只有他这个胆小鬼活了下来。


法国军方一调查,发现把行军锅顶在头上这创意很好,于是就全力开发出头盔这种防御性的武器。


一战之前,各国军队戴的还是那种布帽子,一战后布帽子接茬戴,不过在外面又套了一个钢盔。据说二战因为有钢盔,救了七万多士兵的命。


到了现代,新型复合材料改进的头盔质地,对子弹有了更好的防御力,有人说现代社会头盔的作用不是防弹,即使侥幸挡住了子弹,人的脊椎骨也无法承受。


这是胡说。


有人做过实验,子弹正面击中头盔,相当于被一个人在头盔上很狠的打了一拳,虽然会蒙,会不舒服,但是没有性命之虞,更别说打断脊椎骨了。


头盔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救了很多美国大兵的命。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除了正面打来的子弹,更多的还有流弹,被炮弹带到空中的石头,土块等等东西,这些砸到头上都不是闹着玩的,但是钢盔可以很好的抵消掉这些物品对人的伤害。


啥是流弹,就是敌人一顿乱枪扫射,子弹都打到泥地上石头上,结果打到石头上的子弹反弹起来如果有士兵不小心碰到了流弹,会被打伤或者打死,但是流弹的威力比正面打来的子弹小得多,如果带着钢盔流弹打中人的头部,威力会被钢盔抵消掉的,缓冲一下,对人的伤害就会减小很多。

所以虽然钢盔挡子弹效果略差,但是还是要戴上,在战场多一份防御就多一分活命的几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