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出去拜年,初一、初二和初三分別去誰家,都有什麼講究嗎?

寧靜致遠遊天下


春節拜年是春節必不可少的一個活動,在我的家鄉初一到初三拜年活動最密集的時候,也是小朋友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可以在不同的親戚家吃到各種不同的點心,糖果,還可以收到多多的壓歲錢。那時候雖然壓歲錢只有1塊,2塊,10塊,還要和媽媽們鬥智鬥勇,不讓他們知道收了多少錢,這樣自己可以自己藏起一點來,可開心了。我們以第二代的視角來看看過年訪親戚。



在家鄉初一的時候主要是拜訪長輩,這一天不管是打工在外的兒子,還是搬到其他地方的兒子們大多都會到父母那邊去吃飯。一家幾口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和和美美,一起吃一個過年飯。這當然是初一中午的時候最盛大的活動。初一早上的時候年輕人們就會給自己的長輩拜年比如自己的叔叔輩,大爺輩,爺爺輩都會讓自己的下一代去互相走動溝通情感。到了下午的時候,因為多年沒有見的朋友們都回到了家鄉,所以朋友們就會互相走動。長輩們也會聚到一起聊天喝茶。


那麼在大年初二的時候幹什麼呢?在我的家鄉大年初二的時候要去祭祖掃墓。家裡的人們都會帶著自己的子孫後代,去祖墳祭拜自己的先祖,讓在外的孩子認祖歸宗,這也是聯繫一家親情的紐帶。如果家裡有剛剛去死不久的長輩,後輩更要一起祭祀長輩,叫“過初二”。

初三是女婿拜丈母孃,女兒回門的日子。初一的時候拜完男方的親戚。初三的時候女婿拜丈母,還要拜訪丈母孃那一邊的親戚。初四的時候則是拜訪男方父母一輩親戚,比如男方父母的爸媽。初五不出門,初六到元宵節以前都可以拜訪自己和前幾天沒拜訪過,或者留下來專門,特意的想去一下的親戚家裡。



過年了,紅雨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豬🐷事順遂


紅雨說歷史


春節出去拜年,初一、初二、初三,分別去誰家,都有什麼講究?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分開看,因為南方、北方有區別,而且是大不相同的。即使南方或北方,各個地方也是有差異的。我是南方人,貴州遵義的,就說說我們遵義這幾天的習俗吧。

初一、不走親戚不拜年。我們過年都是大年三十過,全家人圍坐一起吃團圓飯。按照祖先傳下來的規矩,初一是吃素的,不吃油葷,早上吃湯圓,中午晚上吃麵條什麼的。初一那天,家家戶戶要比早,誰家鞭炮聲響得早,說明那家人越勤快,來年運勢也比別家轉變快,就會發財。吃過湯圓後,一家人與父輩兄弟的所有家庭匯合,一起上山拜墳祭祖。一個一個祖墳分別祭拜,作揖、燒香、燒紙、點蠟燭、燃炮竹、放鞭炮,按照傳統還需磕頭,現在一班是小孩磕頭。祖墳拜完後自由行動,有的去鄉鎮集市感受春節氣氛,看戲、看電影、看民間文藝,有的彙集朋友打牌、聊天。總之一句話,初一不走親戚,自由安排一整天。

初二、正式拜年岳父家。初二開始正式拜年,首選的是岳父家,距離近的步行、騎車,距離遠的開車、坐車,按照傳統規矩,初二是必須出發去岳父家的。如果距離實在太遠了,那就另當別論。去岳父家拜年,一般傳統是提最好的豬肉,三斤五斤都行,十斤二十斤也可以,看自己的情況而定。如果孩子大了,可由孩子直接去給外公外婆拜年,大人可以不去了。但是一年難得幾聚,一般不太懶不太忙的話,大人都會去的,免得別人說閒話。

初三、姑姑姨姨家拜年。按照親疏遠近是初三去孩子的姑姑家拜年,如果孩子沒姑姑,那就去孩子的姨姨家拜年。以前的規矩,無論孩子的姑姑還是姨姨,都是非常親的親人,都需要帶肉的,只是份量比去岳父家要少。現在觀念轉變了,家家都不缺肉,就買點超市有賣的東西,比如上檔次的飲料、水果等物。一般越親密的份量越大,很多時候是提雙份禮品。

我們這裡的初一、初二、初三是這樣過的,可能與很多地方都不一樣,你們那裡是怎麼樣的呢?





貴州山妹妹


座標河北邯鄲永年區,拜年習俗,初一本村長輩拜年,四點起床,四點半吃飯,給父母磕頭拜年,五點出門給自家長輩拜年,然後街坊長輩拜年,一般拜到七點,全程磕頭,腰痠腿軟!隨後上墳祭祖,回來就躺倒睡覺,初一結束,初二開始給舅,姨,姑等親戚拜年,基本上還得一天。初三本地習俗不出門,可以休息一天。初四繼續,親戚多的還得一天,另外朋友,同學,戰友間可以互訪拜年。老一輩傳下來的拜年習俗,依然保持磕頭拜年,確實夠累,但是誰也不能更改,只能延續下去了!


zbs627


春節拜年,初一、初二和初三分別去誰家,這個是有講究的,但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

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嘛!

我是廣西一個小地方的人,是很南的南方了。在我們這邊初一、初二、初三去誰家都是有講究的。

首先,我們先來說初一的風俗,初一可以串門,但只能在自己家吃飯。

每年初一的時候一大早燒香拜佛放吧鞭炮以後,家家戶戶都是全家出動去串門,也就是拜年!小孩拜年的目的是拿紅包,大人拜年的目的是派紅包。男女老少拿著紅包,我們這邊叫利是。利是是順順利利的意思,討紅包也就是討個好的彩頭。

我們這裡是村裡,親戚朋友走住得近,一個上午基本就走完親戚,拜完年了。

這時候我們就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這是一定要回家的,把彩頭帶回家!~要是這一天有人請你去吃飯,都是不能去的。大年初一,我們只能在自己家吃飯,要是去別人家吃飯相當於你把好彩頭帶去別家了。別人家也不喜歡你去人家家吃飯,因為擔心你把人家家裡的好彩頭又帶走了。

其次,我們這初二的風俗,初二去孃家拜年!

每年初二,我們這邊的市集就特別熱鬧,因為很多女人會在這一天回孃家,需要買禮物回家的。

我們這邊要麼妻子自己回孃家,要麼夫妻一起回去。妻子一個人回去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婆家的姐妹回來了。丈夫要留在家裡招待自己的姐妹們。不然的話,丈夫也是要去岳母家的。

一年到頭來,丈夫其實很少去孃家的,這時候就需要丈夫去孃家聯絡聯絡感情的。

然後,我們這邊初三的風俗是去朋友家拜年。

到了初三的時候,已經在家呆了兩天的人,這一天開始就可以去別人家大吃大喝了。我們那裡從初一到初七,都不幹活,除了吃吃喝喝玩玩再沒大事兒了。出去大年初一和初二去孃家,初三開始基本都是在別人家吃飯或者邀請別人到自己家吃飯。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跟著父母去別的叔叔伯伯家,都是帶上肉類和水果的。現在不一樣了,去拜訪別人的時候,基本上是一些好的酒或者什麼也不帶,帶上紅包就可以了。

其實,很多地方豐富雖然不一樣,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和親朋好友聯絡感情。


愛讀書的菲琴


春節出去拜年,初一、初二、初三分別去誰家?

我們這邊除了初二回孃家以外,其他沒有什麼講究。

我一般大年初一早上,去退休的老領導家拜年,人家對我有恩,即使人家退休,也不能忘了人家。

由於我這邊主要是我媽家親戚,中午都是大舅請客,一大家人有二十口人,在飯店吃飯。因為姥爺在的時候,住在大舅家,所以我們都先向姥爺敬酒,姥爺也喝一小口酒,看著我們臉上都是慈祥的微笑,這應該是他老人家一年最開心的時候吧。後來,姥爺一直活到93歲,身體一直很好,後來腦出血,一個星期就去世了。真的很想念他老人家。

初二我們回媳婦孃家。我們一家和小姨子、小舅子一家,陪著岳母一起吃飯,老人家現在八十了,身體也很好。

初三中午二舅請客,又是二十多人一起吃飯,喝點小酒,熱熱鬧鬧,非常開心。然後就是打麻將,一兩元的,純粹是陪老人開心。晚上繼續喝酒,然後一直打牌到半夜。

我平時不喜歡打牌,只是過年的時候陪老人玩玩,如果贏了幾十,再輸回去,就想讓老人開心。

過年的時候,難得一大家人在一起聚會,濃濃的親情,值得一年去回味。





子龍威武


春節出去拜年,還真的有講究。

我們家在農村,我們那裡有句俗話,叫初一崽,初二朗,初三初四舅和姨娘。其餘時間見朋友。

意思就是初一在家裡陪父母,到周圍鄰居家裡互相拜年問候,初二一定去老丈人家,陪老丈人一家一天的,初三一般去舅舅家,父親叔大,母親舅大。初四就是去阿姨家了,初五以後就是走表親,見朋友。親戚多的話會排到十五,我們那裡約定俗成的過了正月十五就不再說拜年啦,過了元宵就是春耕生產的時節,所以年味在十五達到最高潮,舞龍的,舞獅的,鬧花燈的,在那一晚上是徹夜不眠的表演,把壓箱底技藝都拿出來,因為要等到來年初一才有機會再上演的。到了十六,一切迴歸平淡,年味的影子都再難尋覓。




廣宏投資


我是河南人,可能地域不同習俗不同說說我們這裡吧。

年初一這天小孩子們最高興,一睜眼就有新衣服穿,穿好衣服爸媽的壓歲錢就準備好了

磕個頭說兩句好聽話就到手了。

早上是不在自己家吃早飯的,奶奶家早就準備好等著了。

現在越來越沒有年味了,為了增加一些氣氛,我會刻意的讓孩子給爺爺奶奶行跪拜大禮。

嘿嘿,想要壓歲錢哪那麼容易。

這一天等於是給我放假了,因為這天是不讓幹活的,隨便玩,哈哈終於我也有放假的時候。

初二嘛就是回孃家的日子了,早早的備好東西,給孩子們穿戴整齊就可以出發了,回家和媽媽姐妹們一起包包餃子,說說近況,聊著家常。孩子們在一起打打鬧鬧,哈哈!很幸福。

初三這天如果老家有過世的老人就要回去看看老人,給老人送些紙錢,整理一下墳墓。

沒有老人過世就會在初四再回去了。

現在過年估計也就小孩子們最高興,放了長假,有新衣服,有好吃的,還有壓歲錢拿,那叫一個舒坦,哈哈😄,別忘了關注我。





小豫說美食


各地風俗不一,我們黃岡老家是這樣的:

初一呆在家裡,哪裡都不去。家裡有長輩,只是上午接受同村晚輩的拜年,然後大家暢所欲言,聊聊天,到了下午,不能串門,大人在家準備,小孩在外盡興遊玩。

初二呢,必須出去給舅舅拜年了,這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了,不僅可以品嚐外婆家的美食,還可以拿紅包。

初三呢,就是到大姑媽家,大姑媽家靠近城區,有熱鬧的集市,又有一條長江在旁,總讓我們神往。

如今,習俗淡化了些,大家都是上班族,時間安排緊促,講究少了,隨意多了,也沒有人刻意計較,也挺好的。





每天讀名著


北方的,河北邯鄲,

初一自家家族,就是爸爸這邊的人。基本一早上。中午在爺爺奶奶這邊吃飯。下午就沒事了。

初二,回孃家。有媳婦的去媳婦家,還有先去姥姥家再去媳婦家。沒媳婦的去姥姥家。下午也沒事了姨舅們聚在一起玩玩牌什麼的,一起吃完飯

初三上墳或者去老姥姥家,就是爸爸的姥姥家。這一天不給別人拜年,不吉利

初四,姑舅家。

初五,每家每戶把垃圾倒了,然後弄點新鮮的泥土,叫什麼名字來著,我給忘了。然後姐,姨家


抱抱佬嘙138113894


可能南方和北方過年的風俗大不相同,北方過年這幾天不去拜年。

我聽說南方過年都是和親人、朋友坐一起吃飯過年,初一家族聚餐,初二去丈母孃家拜年,初三朋友聚餐,年一直過到正月15才算過完。

北方過年實際上只過3天,除夕晚上、初一、初二、初三早上,這三天都是和家裡人在一起,哪裡也不去,等到初三早上送完“神位”也就宣告這個年過完了。

初三去有白事的親戚家,送點紙錢、紙幣等,去家裡坐坐,聊聊天。

初四過後,去親戚朋友家走動走動,畢竟一年不回家,就過年幾天在家,聯絡下感情,去到親戚家,說些客套話,家裡有老人的,拜個年,發個紅包。

等到初10左右,差不多村裡的年輕人都走完了,為了生活又要去外地拼命賺錢,養家餬口。

小時候盼著過年,長大之後害怕過年,人這一輩子說長也長,說短也很短,珍惜當下的生活,努力奮鬥,其他的就交給老天爺去處理吧😂

快過年了,祝福各位朋友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